京华烟云

出版社:湖南文艺
出版日期:2011-12-1
ISBN:9787540451998
作者:林语堂
页数:78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后花园富翁埋珠宝北京城百姓避兵灾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北京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儿,横停着好些骡子车,其中有几辆一直停到顺着大佛寺红墙南北向的那条胡同。赶骡子车的都起身早,天刚破晓就来了。大清早晨就在那儿喊喊叫叫的。其实这些赶大车的一向如此。罗大是五十来岁的老年人,是这一家的管家,雇了这些骡子车,是准备走远道儿的。他现在正抽着旱烟袋,看那些骡夫们喂牲口,一边吵吵闹闹地开玩笑,从牲口取笑到牲口的祖宗。再没话可说了,就取笑到他们自己头上来。一个骡夫说:“在这种年头儿,谁知道赶了这趟车回来是死是活呢?”罗大说:“赶这一趟车,你们赚钱不少。拿一百两银子就可以买一块田地了。”那个骡夫却回答说:“人死了,银子还有什么用?哼,那些洋枪子弹可不讲交情,一颗子弹穿进脑袋瓜子,就弯着辫子躺在地上,成了死尸一条了。瞧瞧这骡子的肚皮、肉能挡得住子弹吗?可是有什么法子,总得到外头挣碗饭吃啊。”另外一个骡夫插嘴说:“也难说呀。一旦外国兵进了城,北京也就住不舒服了。拿我来说,我倒愿意离开这儿呢。”太阳从东方升起来,照着那座宅第的大门。巨大梧桐树的叶子上,晨间的清露珠光闪耀。这栋房子便是姚家的住宅。大门口儿并没有堂皇壮观的气派,只不过一个小小的黑漆门,正中一个红圆心,梧桐的树荫罩盖着门前。一个骡夫正坐在安在地上的一块方厚的石头上。晨光虽然是清爽宜人,看来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炎热天气。树下安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茶缸,是夏天施给过路人解渴的,可是这时候儿那茶缸还空着。看见了这个茶缸,一个骡夫开口说:“你们东家是个大善人哪。”罗大回答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我们东家更好的人了。”他手指了指门柱旁边贴的一张红纸条儿,可是骡夫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什么,罗大告诉他们说:“上面写的是赠送霍乱、痧症、痢疾特效灵药。”那个骡夫猛然想起来,他说:“这倒很有用。你最好拿点儿给我们,在路上也放心。”罗大说:“你跟我们东家一路上走,还用担心什么药?他老人家身边儿带着,和交给你带还不是一样?”骡夫们于是想探听这个行善人家的情形,可是罗大只告诉他们说,他家主人是一家药铺的东家。不久,东家老爷姚思安出来了,看一切齐备了没有。他有四十来岁,短粗身材,结实健壮,浓黑的眉毛,眼下微微松垂,没留胡子,头发乌黑。走起来显得年轻沉稳,步伐坚定,身子笔直,显然是武功精深的样子。若出其不意,前后左右有人突袭,他必然会应付裕如。一脚在前,坚立如钉,后腿向前,微曲而外敞,完全是个自卫的架式,站立得四平八稳,万无一失。他向车夫们招呼了一下,一眼看见那个茶缸还空着,便嘱咐罗大,他出门儿以后,要天天和平常一样,茶缸里的茶不许断。骡夫异口同声地说:“老爷真是大善人!”他进去之后,随后走出来一个美丽的少妇,一双金莲儿,纤纤盈握,乌油油的发髻,松松地挽着,身穿一件桃红的短褂子,宽大的袖子,镶着三寸宽绿缎子的滚边儿。她跟骡夫们说话,洒脱大方,丝毫没有一般少妇的羞怯样子。她问了问车夫们是否喂过了牲口,然后进去不见了。一个年轻的骡夫赞叹说:“你们东家老爷真有福气!真是善有善报。您瞧,这位漂亮的姨太太!”罗大说:“烂掉你的舌头!我们老爷从来没有姨太太。这位姑娘是他的干女儿,还是个寡妇呢。”那个年轻的骡夫嬉皮笑脸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儿,别的骡夫都笑了。不久,走出来一个仆人和几个漂亮的小丫鬟,大概由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的年纪,抱着被褥包袱、小壶等东西。骡夫们看得呆了,可是再也不敢品头论足随便乱说了。后面跟着一个约摸十三岁的男孩子。罗大告诉他们说,那是小少爷。这样乱哄哄过了半个钟头,这个将有远行的家属才走出来。那个美丽的少妇也在中间,她带着两个小姑娘,都穿得很朴素,白洋布小褂儿,一个穿绿裤子,一个穿紫裤子。富有之家的千金小姐和丫鬟的分别,只要看态度是否从容雅静,就很容易辨别出来。现在那少妇拉着那两个小姑娘的手,从这一件事上看,便使骡夫明白那两个小姑娘是千金小姐。所以那个年轻的骡夫抢上前去说:“小姐,请坐我的车吧。他们的骡子不好哇。”大小姐木兰想了想,暗中比较了一下。另一辆车的骡子瘦小一点儿,可是那个骡夫却长得较为和善;而这个年轻骡夫的头上还生着疮疖。其实木兰在选择车辆时,不是看骡子好坏,而是取决于骡夫的样子了。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一生也不同了。在纷乱当中,木兰听见母亲责骂丫鬟银屏,那时银屏在另外一辆车里,因为银屏浓施脂粉,衣服穿得太鲜艳。在大家面前,银屏自然觉得太难为情。青霞是个十九岁的丫鬟,扶着太太上了车,正暗中微笑,暗喜听了主人的话,此行没敢打扮得花枝招展。谁一看都看得出这位太太是一家之主,三十几岁年纪,宽肩膀儿,方脸盘儿,微微有点粗壮,说话声音清脆,一副发号施令的腔调儿。大家都已坐好,就要出发了,十一岁的一个小丫鬟,名叫乳香,在大门口儿啼哭,因为大家都走了,只撇下她和老罗看家,觉得好伤心。木兰的父亲向太太说:“让她也来吧,至少她可以侍候你,装装水烟袋呀。”所以在最后的刹那之间,乳香又爬上了丫鬟的轿车。似乎每个人都已坐好,姚太太向丫鬟们喊说她们要放下车前的竹帘子,不要老是向外探头张望。有五辆轿车,那些骡子之中有一匹小马。冯舅爷和一个年轻小伙子领头儿,随后车上是太太跟大丫鬟青霞,青霞怀里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小孩儿。第三辆车上是木兰跟她妹妹莫愁,还有干女儿珊瑚。另外三个丫头是银屏、锦儿,十四岁,还有小乳香,一同在后面的轿车里,父亲姚大爷独自坐在一辆轿车上殿后。他儿子体仁避免与父亲同车,跟舅爷同坐一辆车。男仆罗东,是罗大的兄弟,在姚大爷的车前面,跨辕而坐,就是说,一条腿横跨在车辕上,一条腿垂在下面。向站在门前送他们出发的那些人,姚太太大声说他们是到西山去看亲戚,几天就回来,其实车是往南方去。不管他们究竟往何处去,路人分明看得出他们是逃离,怕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即将进入北京城。在车夫吆喝“瓦得儿……打……得儿!”和鞭子的清脆声音之下,几辆车一齐出发了。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因为是第一次回南方杭州的老家,以前只是听见父亲提到杭州,这次是真要回去了。木兰很敬仰她父亲,他一直拒绝逃离北京,一直拖延到七月十八。后来既然决定了到故乡杭州去避难,便冷静异常,从容准备,处变不惊,方寸泰然。因为她父亲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从不心浮气躁。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的另一项理由是:“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在木兰以后的生活里,有好多时候儿她想起父亲这句话来,这个道理竟成了她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一个万恶不能侵入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自从五月起就战云弥漫,八国联军已经攻取了沿海的炮台。义和团已经拆毁了通往北京的铁路。那时义和团势力日盛,渐得人心,在乡间聚众滋蔓,势不可侮。究竟避免与洋人开战呢,还是利用那批自称能抵御洋人子弹有道法仙术高呼“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呢?西太后犹疑不决。清廷有一天曾下令逮捕义和团首领,可是第二天又任命维护义和团的端王为总理衙门的大臣办理洋务。宫廷的阴谋,对推翻压制义和团的决定大有关系。慈禧太后已经把光绪皇帝的实权悉予剥夺,而且正打算把他废掉。她喜欢端王的不成器的儿子,有心立他继承帝统。端王以为与外国开战会增强他的权力,也更容易使儿子入承王位,所以怂恿慈禧太后相信义和团的法术确能避枪弹。并且,义和团曾声言要捉“一龙二虎”来祭天,以赎其卖国之罪。龙自然暗指两年前行“百日维新”吓坏了守旧派王公大臣的皇帝光绪,二虎则指的是当时已经年长的庆王与李鸿章,他俩是负责洋务的。端王伪造了驻北京的西方外交团一份联合照会,要求将国政大权交还光绪皇帝,这样就使老婆子相信外国使节是反对她废光绪皇帝的计划,所以她决定与义和团沆瀣一气,休戚与共,因为义和团的口号是“驱逐洋人”,这成了他们得势的秘诀。朝廷中几个思想开明的大臣,因为义和团主张烧毁使馆,违反外交之道,因而反对义和团,但是这几个人已被端王杀害。国子监大臣曾因此剖腹自杀。义和团实际上就在北京城。朝廷派出武官去镇压义和团,中了义和团的埋伏而遭杀害,败兵向义和团投降。义和团既得人心,洋洋得意,简直是占领了北京城,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外国使节团抗议,大臣刚毅派人去“调查”义和团的情形。结果回报说义和团是“上天派遣,驱逐洋人,洗雪国耻”。于是反倒暗中把千万义和团放进了北京城。义和团一旦进了城,在慈禧太后与端王暗中庇护之下,行凶作恶,弄得人人战栗,全城震惊。他们各处游荡,寻找“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全都予以杀害。“大毛子”指洋人,“二毛子”“三毛子”指信教的,在洋行做事的,以及说英语的中国人。他们各处去烧教堂,烧洋房子,毁坏洋镜子、洋伞、洋钟、洋画。杀的中国人倒比杀的洋人多。他们证明中国人是否是“二毛子”的方法很简单:让有嫌疑的人在大街上跪在义和团的神坛前面,向他们的神烧一张黄表,人有罪无罪就看纸灰是向上飞,还是向下落而定。神坛是设在大街上,对着落日的方向。要表示信义和团的人就要烧香,而那些团勇就打拳拜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这个小说上的猴子精就是他们供奉的神灵。于是满街香烟缭绕,香味扑鼻,人觉得似乎进了异域殊方的神仙国度。甚至朝廷大官都在家设坛,邀请首领到家做法,而家里的奴仆也都加入义和团,好借势要挟主人。姚大爷是个博学之人,同情变法的光绪皇帝,认为义和团的行动愚蠢无知,危险有害,不啻儿戏,不过此种看法只是暗自藏在心中而已。他也有他“反洋”的道理,那就是教堂是仗恃洋人优越的武力保护之下的洋宗教的象征。他头脑清楚,不附和义和团的无知胡行。他家仆人罗大与罗东兄弟避乱唯恐不远,深以遇到这样的主人为幸。北京城里发生了战乱。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街上为董福祥的甘军所杀。使馆区东交民巷受了包围,洋人驻军已经自卫了两个月,正等待联军自天津来援。慈禧太后的宠臣荣禄,奉命率领禁卫军要去攻打使馆区,但是他心里颇不以为然,他暗中通知使馆早做防卫。东交民巷附近的民房已经夷为平地,南城各街道全已烧毁。北京城与其说是仍在朝廷手里,莫如说是遭受了拳徒的控制。甚至于家家必不可缺少的水夫与粪夫,若不用他们的红黄巾包头,也不许去挑水担粪。在这一段期间,姚大爷始终不打算搬家避难。他所答应的只是把家庭的大洋镜子,和由于好奇而买的西洋伸缩型望远镜毁了而已。他的住宅离那遭受毁灭的地区较远。他太太劝他逃离灾区,免遭杀害抢劫之祸,他却充耳不闻,想也不肯想。城外四乡都是军队。姚大爷认为一动不如一静。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他的安静淡漠引起太太无限的反感。太太责备他是存心住在那儿与他收藏的古玩书籍庭园共存亡。可是联军已经快接近北京城,真是怕有抢劫焚烧的灾难了。他太太向他说:“你若不在乎你的一条命,你也想想孩子。”这话的力量打动了他的心,不过他仍然说:“你知道在路上难道就会平安无事吗?”在七月十八下午,他们决定出走。姚大爷想,他们若雇得到骡子车向南走,先到山东的德州,大概是八九十里地远,那就平安无事了。新任的山东巡抚已经用武力把拳徒驱逐出境,所以他能在山东省内保境安民。拳徒原本发源于山东,因此几个“教案”都在山东发生,其中一件就导致了后来把青岛租给德国,并把山东巡抚毓贤撤换。新任巡抚袁世凯,一天把一个义和团首领传入衙门,要试一试他的道法如何。他让十个拳徒站在一排,面对着手持来福枪的一班士兵。一声令下,一班士兵开了枪,说来奇怪,十个拳匪却没受伤,事实是来福枪没上子弹。拳徒首领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大声喊道:“你看!……”说时迟,那时快,巡抚大人自己掏出手枪,把十个拳徒一一打死。这样就肃清了山东的拳徒。不久,略予清剿,拳徒就都溜到直隶省去了。穿过天津逃难是办不到的,因为北京若是个修罗场,天津就是个大地狱,而且路线要经过战场。由天津往北京的难民说沿着运粮河交通壅塞,达数里之远,船一整天才走半里路。所以他们先要走旱路到山东边境的德州,然后再坐船走运粮河。又因为在北京永定门外有“混混儿”,他们必须取道卢沟桥,到涿州,再折往东南。由德州到运粮河,再到上海杭州,倒是平安无事,因为东南各省的清廷大员都与西方外交使节团的公使签有协定,要保持地方秩序并保护外侨的生命财产,所以拳徒之乱只局限于北方。在前几天,姚太太问姚大爷:“咱们什么时候儿走?”丈夫回答说:“后天。必得雇骡子车呀。也要多少整理点儿东西带着。”姚太太既然说服了丈夫,现在又为整理东西发愁了。她不由得喊道:“一天的工夫我怎么收拾得完呢?那么多箱子、地毯、皮衣裳、珠宝——还有你的古玩。”姚大爷只是淡然答道:“不必管我的古玩。房子就这么摆着吧。不必收拾东西带着。只要带几件夏天的衣裳,带点儿银子做路费就够了。这不是出去玩儿,这是战时逃难。留下罗大跟另外几个用人看家。也许拳徒会来抢,也许官兵来抢,也许洋兵来抢。房子也许会整个儿烧个光。带地毯箱子有什么重要。要能逃去,就算逃了;要逃不了,完了就完了。”太太仍然说:“那些皮衣裳跟珠宝呢?”“咱们能雇到多少车呢?光是男男女女就要占五辆车。能不能雇到五辆车,还不敢说。”后来,他把罗大叫到客厅。罗大在姚家已经有些年了,是姚太太娘家村里的一个远房亲戚。主人知道罗大的为人,是可以把全家托付给他的。姚大爷说:“罗大,明天你跟我一起装点儿东西:瓷器、玉器,跟字画的精品,装好之后藏起来。不过阁子,架子,还照样摆着。若有盗贼强人进来抢,不要抵抗,任凭他们拿。不要为不值什么钱的东西去拼老命,不值得。”他又告诉内兄冯舅爷明天去弄点儿金子银子来,整锭的,零碎的,好预备路上用。冯舅爷在他家是照顾家事,又管他家药铺茶叶店的生意。冯舅爷还得去拜访一位太医,看能不能找点儿官方的关系,一路上好有官方保护。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姚大爷独自睡在西南跨院儿的书房里,起来唤醒罗大。他告诉罗大点上灯笼,随他到后花园儿去,带着一个铲子,一把铁锹,告诉他要静悄悄,不要出声。两个人,老主人、老仆人,带着六件周代与汉代的青铜器、几十件玉器、刻印的石头,都是主人亲自细心装在檀香木箱子里的,都埋在花园儿里一棵枣树下。灯笼的光亮与夏夜的星光之下,主仆二人忙了一个半钟头。在全家还没有一个人起床之前,姚大爷回到屋子里,愉快而兴奋。露水很重,罗大有点儿咳嗽,这时候需要去沏一壶热茶来。姚大爷往往是自己睡,他也没有娶妾。这位富有之家的一家之主,除去对书籍、古玩、儿女之外,对一切事情都漠不关心。他不娶妾有两个理由:第一,太太不许。第二,在他三十几岁娶了木兰的母亲之时,生活上起了一个突变。在那个突变之下,他从一个贪酒好色胆大妄为的浪子,一变而成了一个真正道家的圣贤。在那段日子之前,他的生活,对他的家庭而言,是乌烟瘴气的一段黑暗日子。他喝酒、赌钱、骑马、击剑、打拳、玩女人、养歌女、蓄娼妓、浪荡江湖、交结公卿。但是,他忽然改变了。他结婚之后一年,父亲去世,留给他的万贯家财之中,在杭州、苏州、扬州、北平,有药铺,有茶行,经常从四川贩卖药材,从福建安徽贩卖茶叶,另外还有若干家当铺。在那些年,他内心精神的发展变化,真是深秘不可臆测。在婚前婚后,即使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是否已经真正革面洗心重做新人。他戒绝了赌博,以海量出名的酗酒也突然停止,好色纵欲,及其他损害他钢铁罗汉般的身体的事情,也完全中止;他对生意业务也竟弃置不顾,因为内兄冯舅爷是位经商老手,他就完全交他一手掌管了。在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之间,各地流行新思想,提倡新思想的就是发动维新、后来实行政变失败终于导致光绪皇帝被囚于瀛台的那些人。姚大爷从当时流行的报章杂志书本上也吸收了新思想。罗大去沏茶的当儿,姚大爷没往太太住的院子里去(孩子们在那儿与夫人同睡),却到前面西院儿的书房去了。他躺在炕上思索那一天要做的事。每逢他开始一段养生修炼之时,他总是住在书房里。子夜起来,盘膝打坐。在前额上、两鬓上、腮颊上、下巴上,然后手心脚心,要磨擦固定的次数,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液。这样,在刺激循环与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静里,他能听到肠子里气血怎样循环,怎样汇集到丹田。这种功夫要做十分钟,有时十五分钟,有时到二十分钟,这就是养气的功夫。在固定的时间,他磨擦手心脚心。但是从来以不过劳为度,一到感觉极妙之时,觉得气血周流,直贯两腿,浑身红润,有极为舒适奇妙的感觉之时,他立即停止。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觉。罗大掀开帘子,拿着茶壶走进来,倒了一杯热茶,放在床前。姚大爷漱了口,把茶吐在痰盂里。罗大说:“老爷,这段道儿够难走的,您今儿得好好儿歇息。我不知道能不能雇到车。今儿早晨有人来回信儿。”他又给老爷倒了一碗茶。接着说:“这件事情我也仔细想过。最好冯舅爷留在家。我一个人担不了这份儿重担。您把青霞、锦儿、银屏、乳香都带走。在这种年头儿,年轻的妇道人家会招麻烦的。”姚大爷说:“不错。叫老丁老张来跟你一块儿看家。可是冯舅爷要跟我们一齐走。老丁老张都是药铺的伙计,那家药铺就在马大人胡同南边儿不远,因为只卖中药跟茶叶,和洋人没来往,所以直到现在还没遭到抢劫。”罗大回答说:“我去叫他们俩,可是千万别再找别人。人少麻烦少。那么铺子里呢?”“陈氏兄弟二人需要在铺子里。除去草药也没有什么可偷的。他们偷那个干什么?我们也没有洋镜子让他们摔;并且,铺子要一直关着门,局势不见好转就一直不开门。前几天,博威洋行被抢了,把钟表、镜子都砸碎了。一个人拿了一瓶子香水当酒喝。喝下去,脸变得煞白,倒在地上乱喊乱叫,说喝下洋药中了毒。在那家洋行做事的一个男孩子说,他们以为电话是妖魔地雷,装在那儿要炸死他们,就把电话砸烂,把电线割断了。有人抓住了一个外国的女人模型,扯下了衣裳,把赤身裸体的这个外国女人模型,扛在肩膀儿上满街走。群众欢呼,拿那个洋女人大开玩笑。孩子们跑去乱抢那金黄色的头发,又乱打架……”罗大跟姚大爷都大笑起来。现在天大亮了,院子里已经有人声。罗大卷起纸窗帘儿,那一天是个热天。夏天的夜晚在北京总是凉爽的。在白天,因为是平房,居民把高丽纸窗帘儿放下来遮蔽阳光,使屋子里凉得跟地下室一样。今年,姚大爷没叫人用芦苇席在院子里与房顶上高搭凉棚。往年夏天都要搭凉棚的。有凉棚在上面,屋子院子就跟在大树的阴凉下一样,而同时空气仍然可以流通。因为五月里拳徒作乱,各处火灾太多,那种用杉篙芦苇席子搭的凉棚容易着火,房子也就要引起火来的。罗大掀起门帘,走出屋去。姚大爷静坐了一会儿,定了定神,听见他那掌上明珠一般的女儿木兰叫:“爸爸,您起来了吧?”那时候儿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得不算大,眼睛晶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儿上,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她常到书房来听父亲谈论各种事情,父亲也喜欢跟她说话。每天早晨,他父亲若不睡在里头院儿母亲的屋里时,她就到前院儿来向父亲请早安。这是她早晨梳洗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她进来时,父亲问她:“妈妈起来了没有?”木兰回答说:“都起来了,只有体仁跟妹妹没起呢。”于是又问:“为什么昨儿晚上您说所有那些古玩都是些分文不值的废物呢?”“你若把那些东西看做废物,那就是废物。”父亲这话对木兰是太深奥,太难懂了。“难道您真要把那些东西留下吗?至少要把那些玉的跟琥珀的小动物给我藏起来。我要。”父亲说:“好孩子,我已经藏起来了。”于是像告诉她一件大秘密一样详细告诉她埋藏的是哪些件东西,木兰把每一件的名字都记住。她问父亲:“若有人找到那些东西,都掘出来怎么办?”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木兰觉得很难过。后来父亲又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那些玉雕的小动物也放在箱子里了吗?”“那些东西会像小鸟一般飞走的。”

前言

关于《京华烟云》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啰!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即描写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等语。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地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写得自己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林如斯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时暮霭四合,黑暗迅速降临,刚才还是一片金黄的云海,现在已成为一片灰褐,遮盖着大地。游云片片,奔忙一日,而今倦于飘泊,归栖于山谷之间,以度黑夜,只剩下高峰如灰色小岛,于夜之大海独抱沉寂。大自然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宇宙间的和平秩序,但是这和平秩序中却含有深沉的恐怖,令人凛然畏惧。  ——林语堂

内容概要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书籍目录

著者序 林语堂关于《京华烟云》林如斯人物表上卷  道家女儿  第一章  后花园富翁埋珠宝  北京城百姓避兵灾  第二章  遇乱兵骨肉失散  贴告白沿路寻人  第三章  曾大人途中救命  姚小姐绝处逢生  第四章  沐恩光木兰入私塾  探亲戚曼娘交新朋  第五章  母溺爱长子成顽劣  父贤达淑女富才情  第六章  长舌妇恃恩行无状  贫家女倾慕富家郎  第七章  平亚染疾良医束手  曼娘探病曾府栖身  第八章  病榻前情深肠空断  绝望中徒祈幻成真  第九章  拜天地孤独不成偶  入洞房凄凉又辛酸  第十章  马祖婆呼风唤雨  牛大人作势装腔  第十一章  训纨绔姚思安教子  食黏粽曾平亚丧生  第十二章  北京城人间福地  富贵家神仙生活  第十三章  乐郊游喜姚孔相遇  谈教育倡男女求学  第十四章  为饯行曼娘设宴  苦离别银屏伤怀  第十五章  沐书香寒门出才俊  别美婢纨绔痛出洋  第十六章  遇风雨富商庇寒士  开蟹宴姚府庆中秋  第十七章  听命运木兰订婚  逃圈套银屏出走  第十八章  离香港体仁回北京  隐陋巷银屏迎故主  第十九章  公子哥儿话时尚  莫愁妹子展辩才  第二十章  终身有托莫愁订婚  亲子被夺银屏自缢  第二十一章  木兰出嫁妆奁堆珠宝  素云吃醋唇舌逞毒锋中卷  庭园悲剧  第二十二章  施干才姚木兰管家主事  遭恶报牛财神治罪抄家  第二十三章  牛家失势捉襟见肘  曾府燕居适性娱情  第二十四章  体仁向善华妓从商  木兰生子暗香遇救  第二十五章  遭子丧富商购王府  慕兄势劣妇交娼优  第二十六章  迁新邸姚家开盛宴  试对联才女夺魁元  第二十七章  红玉阿非纯情挚爱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第二十八章  娼妓做夫人煞有介事  劣妇追时尚得意忘形  第二十九章  赏奇士莫愁嫁立夫  怀骨肉陈妈寻爱子  第三十章  贪利追欢素云甘堕落  因情应势木兰议从商  第三十一章  老多病遗臣却聘归隐  少年游才俊临水登山  第三十二章  北京城新学旧派人文荟萃  静宜园淑媛硕彦头角峥嵘  第三十三章  论中西辜老发奇论  悟签文玉女溺荷池  第三十四章  利欲熏心王府探宝  职责已尽四海云游下卷  秋季歌声  第三十五章  堕落无耻素云遭休弃  钻营有术怀瑜又高升  第三十六章  挥笔为文孔立夫结怨  爱国游行青少年遭殃  第三十七章  姚木兰痛悼爱女  孔立夫横遭拘囚  第三十八章  审案件法官发迂论  入虎穴木兰救立夫  第三十九章  素云伴舞银屏得祭  姚老归来木兰南迁  第四十章  老实人偏拈花惹草  贤父女知釜底抽薪  第四十一章  疯狂掠夺日本走私  病榻缠绵木兰探父  第四十二章  制毒牟利牛素云被捕  伤时忧国姚思安遗言  第四十三章  报国洗前愆香消玉殒  除奸生差误李代桃僵  第四十四章  日寇屠杀曼娘自缢  京华沦陷经亚南逃  第四十五章  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  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

编辑推荐

《京华烟云(最新修订典藏版)(套装上下册)》:一代国学大师,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林语堂最好的作品,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经典写作。

作者简介

《京华烟云》内容简介:是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末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京华烟云(最新修订典藏版)(套装上下册)》是林语堂最富盛名的作品,文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以及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老庄哲学境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

图书封面


 京华烟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关于京华烟云最初的印象,还是多年之前央视的电视剧。赵薇扮演的木兰,大胆奔放,敢爱敢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读起原著,虽然只读了一半,但是已经被其中姚大爷信奉的,达观的道家思想所折服。物各有主,现在你占有着,一百年后谁又是它的主人呢?天命难违,何须强求?
  •     其实读这本《京华烟云》还是花了挺长的时间的,可能是因为书里描写的生活太过平淡,没有传统的小说情节那样跌宕起伏,所以也就没有始终牵绊我的心,看看自然就能从中抽身。书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虽然是处于中国最动荡的一段时期,但是书里的人却始终过着自己该有的生活,没有过分的悲剧,自然也没有过分的幸运,一切都好像是经历过后的必然结果。虽然红玉的自我牺牲,阿满的死,曼娘的被侮辱,让我唏嘘不已,但是若没有这些生命的逝去,又如何会有后来投身抗战毫无顾虑的阿非?又如何会有更多的爱国青年牺牲自我,投身革命?又如何会有全民抵抗日寇赢得民族独立?又如何会有••••••据说,林语堂老先生本想翻译红楼梦,没有如愿,于是才有了这样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人们生活的小说。其实,看完后不难发现,书中那些人物是那样的似曾相识,黛玉的才情,湘云的随性,宝钗的温润,都似乎可以在此书中的人物里找到对应,但相似之余更多的是不同人物令人惊喜的不同特点,让人在怀想红楼梦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期待。随着书中人物走完那一段历史,经历过那人生的浮浮沉沉,合上书本,我也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叹一声:“浮生若梦”。虽然对于书中所宣扬的道家思想不甚了解,但是随着木兰从生活中的经历和其父亲姚思安的影响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我对于随遇而安,对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我在宇宙中的存在,对于生命的永恒有了更深的体会。或许有人会说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了解中国那段历史及人情的,但我倒认为作者透过书中人物所想传达的哲学思考才是这本书的精髓,或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吧。读完后看了一些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发现大家基本上都对书中第一女主角—姚木兰赞赏有加。这也不奇怪,因为作者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矣。”从这里不难看出,木兰在大多数人心中都是完美的化身,我觉得木兰虽然有太多的地方让人喜爱,但是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瑕疵,正是这些瑕疵才让木兰更加真实。作为道家女儿的木兰,一直敬仰她的父亲,一个从不心浮气躁的道家高士,正是受父亲的影响,木兰以后的人生才是充满乐观与勇气的。故事的开始,木兰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但其过人的智慧已经显露,深得姚大爷的喜爱,虽然对父亲“宝物即是废物”的论断不是很理解,应该也让她隐约有了福气是自内而生的感受。在木兰大体算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里,其小时候与家人失散,而与义和团一起的一段生活可以算是木兰的一大“不幸”,让其担惊受怕,流了不少眼泪。但也正是这段生活,改变了其以后的人生轨迹。与曾家人生活的那段日子里,木兰与曼娘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情同姐妹,一生未变。也让曾家二老认定了木兰这个儿媳。在少时木兰看来,荪亚虽然没有给她很深的印象,却也不讨厌那个胖乎乎的男孩。其实,一些事情在以后想来都是命中注定,处于命运中的人们要做的只有随遇而安,这种想法看似消极,其实却蕴藏着处世的大智慧。如果没有立夫的出现,木兰应该就不会体验到心动的感觉,然后理所应当的嫁给荪亚,过着自己妙想家的自由生活。但是命运的安排让其遇到了立夫,并且也让她爱上了那个喜爱废墟的有自己思想的有志青年。如果说,木兰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我觉得就是没有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开始时,我很困惑,依木兰那样勇敢的个性,又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也有一个开明的父亲,为什么没有抗争那个既定的婚约,与立夫在一起呢?后来,看到木兰对妹妹莫愁说的“你比我有福”那句话,我才似乎理解了木兰的想法。在有福的人面前,清水会变成银子,而无福享受的人,银子也会变成清水。想必木兰是看透了自己没有这样的福气拥有立夫,坦然放手,接受自己的命运,其实有时候费心抗争的结果也不是那样的圆满。倘若木兰嫁给了立夫,那么她与荪亚婚后那些奇思妙想般的田园生活也不会出现了吧。立夫因为莫愁而有的后来那段安稳生活也不会存在了吧。其实木兰与荪亚的婚后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两人可以用相敬如宾来形容,而且因为木兰的奇思妙想也让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两人在婚后不顾公婆的不满,一起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在街边吃东西,这在现在看来平常不过,但在当时却是极为大胆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礼仪的。但是世俗的一切并没有阻止木兰骨子里的不羁。就像婚后的幸福也没有阻止木兰对立夫的爱,当然木兰有着足够的智慧掌握着这其中的分寸,这也让同样聪明的莫愁对其很放心,了解一切,却没有点穿,给了姐姐木兰足够的自尊。与立夫同游泰山应该可以算是木兰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与弟弟阿非还有立夫在日落时去看泰山上的无字碑,纵使时光流逝,王朝消逝,石碑依然挺立。立夫不由感叹物在人亡,木兰也对生对死,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和平秩序,在这一次次的重复中,时间无穷无尽,你我只是这时间长河中再短不过的一刹那。过去现在将来融汇在一起,有我无我也融汇在一起。如果说无字碑那儿与立夫的相处让木兰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段时间是属于自然,属于历史的,那么下山时与立夫在杉树洞里的几分钟单独相处则是真正属于木兰与立夫的。虽说木兰一直很好的践行随遇而安,但是人始终是会有抑制不住的感情,之前的平静只是因为情未到深处。阿满的死对木兰的打击是巨大的,她的痛苦让人心疼,后来她才慢慢将自己的痛苦转移到研究甲骨上,一种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通过甲骨,她回想起自己童年的快乐生活,它们代表着时间,代表着永恒,代表着不朽的生命。人终有一死,包括古代的帝王,但是生命通过这些东西得到了永恒,阿满也是一样。正是阿满的死让木兰更加向往安宁的田园生活,也因为担心立夫的安全而劝其研究甲骨文。可是还没开始立夫就已被捕入狱,这让还没从阿满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木兰生平第一次失去了理智。在立夫被捕之后,与妹妹莫愁从容镇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兰的异常激动,以致随即晕倒在众人面前。虽然立夫被捕大家都很焦急,但是木兰如此大的反应不免会让人产生怀疑,好在有莫愁善解人意的解释维护了姐姐木兰的面子。而之后木兰单独与立夫在狱中的见面可以算是她第一向立夫坦露了自己的心迹,那份感情不仅让立夫深受感动,也让我不禁红了眼眶。正是凭借着对立夫深深的无法遏制的爱,木兰迈出了一生中最冒险的一步——只身前往司令部为立夫求情。其实木兰知道她走上这一步所要面对的一切,如何向荪亚莫愁解释,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跳进火坑时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她更清楚地知道立夫目前所处的危险境地,而这战胜了自己所有的顾虑。最后木兰如愿以偿,凭着自己的超凡胆识和辩才将立夫成功救出。但是这次木兰为救立夫的尽心尽力,也让荪亚有了怀疑,虽然话语中没有任何表示,但是行为上也有了可以觉察到的改变,也成为后来荪亚出轨的诱因。木兰和她父亲对荪亚出轨这件事的处理真是充满了智慧,让人不得不惊叹。相比人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大吵大闹,木兰则是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想着办法让平淡的田园生活充满变化的乐趣。同时,木兰也主动找学生曹丽华说明情况,最后不但与丈夫和好如初,也与曹丽华成为了朋友,绝妙的釜底抽薪远胜普通人。综观木兰的一生,她始终生活在富足的生活中,从未因为生计而奔忙,这一点应该是木兰能够自由不羁,随遇而安,过上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的资本。享有这一资本的福气不是每个人都有,像木兰那样会享受的智慧更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生中,木兰基本上与世无争,始终接受命运的安排。唯一一次想要阻止的就是自己儿子阿通的从军,因为害怕再次失去自己的挚爱,她哭着恳求的自己的儿子希望其回心转意留在自己身边。但是最后儿子选择为了民族大义而离开自己的小家庭,虽然木兰心痛,但是最后还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木兰是那样的美丽,智慧,似乎岁月的流逝在其面前都是徒劳的,因为她是“妙想家”,就算在逃难过程中她也能像像孩童一样毫无杂念的大笑,不被苦难所累,让人对她的爱进一步加深。她将一切都融汇的那么恰到好处,既是道家女儿,又是儒家儿媳,既喜欢古老中国的甲骨,也羡慕曼娘那如同仕女的古典美,又接受西方的平等自由的思想,既在心底深爱着立夫,也毫不怀疑自己与荪亚的幸福。但我却始终觉得木兰这样的人生好像缺少了一些东西,或许是那个时代的青年该有的与国共同呼吸的爱国情怀,又或许是她超出众多普通人太多,让人产生了距离感。所以在这本书中,我最羡慕的是环儿,家庭普通却能与自己所爱的人携手,共同投身时代洪流中,为了民族的独立,甘愿献身,无怨无悔。恐怕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幸福,虽然没有家财万贯,还需为生计奔波,但是每走一步都是自己踏实努力的结果。日后回望那段日子,虽然总会有许多没有实现的空想,但是却不会留下遗憾,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流过汗水就已经是一种幸福了。在故事结尾,木兰举家逃难的那段路上,他们融入了巨大的难民洪流,她的思想再一次改变。自己一直向往的并且已经实现的隐居生活已经不再具有当初的意义,她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超越了个体的存在。如果说以前的木兰是生活在浮华的宫殿中,那么这次她是真正站在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成为万千百姓中的一份子,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她为参加抗战的英雄们感到自豪,也感受到了人们坚强的精神。想到自己的父亲对于战争结果的预测,更加坚信民族必将取得独立,中国人的血统定会传下去的信心。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关于姚老爷预测战争结果的那件事。一开始我很疑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将战争的结果与曼娘相联系,后来,看到最后木兰逃难时,我才明白,曼娘代表的是一类人,可以说是中国最脆弱的,最不愿与人为敌的那一类人。如果这样的一类人都憎恶外国的侵略,渴望通过战争获得民族的独立,那么战争便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人们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了一起,汇聚成的力量一定是巨大的,胜利也就是对人们坚持到最后的嘉奖,不得不赞叹姚老爷看透本质的智慧!看完这本书,有太多的感受,这是一个饱含着太多感情的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生动,让人怜惜。我惊叹于曼娘的美,却也为她的命运哀叹,就像书中所说的她就是一株腊梅,没有绿叶为陪衬,没有鲜花为伴侣,命中注定幽峭隐退,孤芳自赏,在其他春花初开之时,她在苍老挺硬的枝丫上度过了梦幻的韶华。或许你会为曼娘不值,觉得她的美应该有更多的人看到,但是曼娘却自愿一辈子为自己所爱的人保持着自己的贞洁,没有怨言,这就是古代中国女子最美的美德了吧,虽然残忍,却也美的淋漓尽致。我也憎恶素云的堕落,但是当她最后的牺牲,也让我对她之前的所作所为释然了,一切或许真的只是情势所逼,因为她的内心还是属于中国这片土地。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同样让木兰敬佩的姚老爷,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事间万物仿佛都能参透本质。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爱财,不为其所困,过着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在自己的儿女都有了归宿之后,他知道自己的职责已尽,便真正践行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诺言,云游四方,追寻自己心中的至道,一走便是十年,回来之后的他俨然一位道家高士。他知道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自然规律,所以坦然面对生命中不期而至的一切。此种从容的姿态不知要经过多少的修炼才能将其模仿。这本书与那个时代揭示讽刺社会黑暗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他既没有维护那时生活的完美,也不是揭发其罪恶,既不是否定旧式生活,也不是赞美新式生活,他做的不过是将那个时代的中国男女生活的方方面面描述了出来。他要表现的不过是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人们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作者真正的做到了,书中的人们面对那样一个乱世,面对幸福,面对苦难,无不都在适应。他们适应着新旧生活的交融,适应着命运的安排。除了适应,其中也有奋起抗争的人们,正如立夫,黛云那样的无所畏惧的新男女。在我看来,作者通过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我羡慕木兰那道并行而不悖,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生活智慧,也羡慕新男女有着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梦想,并且坚定勇敢的朝之迈近。最后,我想说,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我想要的生活不过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梦想,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一个随遇而安的心态,仅此而已。
  •     最近,听闻《京华烟云》又要再次翻拍,心里不由自主咯噔一下,总有一种好书又要被毁的感觉。年少之时每每被要求看书,脸总成苦瓜状,形似枯槁,生不如死,那时的我觉得电视剧色彩绚烂,看起来不费神劳力,关键有无数俊男靓女与之相依相伴,看起来方便多了,那时的我,恐怕还不懂得什么是想象吧。渐渐地,自己开始看看书,不知不觉,突然发现书中承载的信息量实在多之又多,并非我等凡夫俗子能够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何况近年来演艺圈的演员们靠外表出众的多,靠演技上位的少,屏幕之上加之紧张加之根本不去参透原著,像木偶一样按照导演的要求来,能碰上个认真的导演算是烧高香了。演员没有吃透角色就让人郁闷了,这时定有朋友告诫我“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可是每逢此时,我便忍不住去想,其实哈姆雷特只有一个。而电视剧却残忍的剥夺了你的哈姆雷特。我不是说电视剧不好,我只是觉得一部好看的电视剧拍出来实在太难了,要根据那些举世闻名的作品改编成好评如潮的电视剧,那就难上加难。尤其是《京华烟云》。有人说,它是一部缩小版的《红楼梦》,我不置可否。只不过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对林语堂先生的敬仰真真正正的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每个人的描写都入目三分。电视剧毁人啊,怎么说呢,看赵薇版的京华烟云,我总是很讨厌莫愁,总是有一种她抢了姐夫的感觉,加之潘粤明饰演的曾孙亚,总是一副木兰是他杀父仇人是的。可是看完书后,我却十分喜欢莫愁,我喜欢书中没有大篇幅写的,确实在故事发展的情节中真实流露出来的木兰和莫愁的姐妹情深。倘若放在现在剧中,姐妹两个非得为了孔立夫打起来不可。看了书,我也很喜欢曾孙亚,虽然他在书中原来是个矮胖的小伙子,而且活泼乐观,不是潘粤明那样瘦高,一副苦瓜脸的样子。即便是曾经有那么一点点出轨的行动,我也愿意选择原谅他。电视剧夸大了木兰的优点,把她刻画成一个近乎十全十美的女神,无忧无虑,即便是有点烦恼,也能立刻像打了鸡血似的原地满血复活,这种女性形象在荧屏上没有任何特点,可是在书中,一个活生生的木兰便诞生了。我喜欢她的机灵,她的妙想,她的洒脱,她的聪明才智以及美貌,可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她生活赋予,有佣人使唤,换句话说,她要比古代那些养尊处优的少奶奶们强出好多倍。可是莫愁却更适合朴素的生活,所以连我也赞同莫愁嫁给孔立夫要比木兰适合千倍百倍。我喜欢木兰的善良,我也欣赏莫愁的“毒舌”,我喜欢木兰洞察秋毫的眼力劲儿,我也喜欢莫愁的为他人着想。书中的女人我都很喜欢,我喜欢那个古典传统的曼娘,我同情那个优点林黛玉特色的红玉,我更羡慕宝芬,我为暗香最终有个好的归宿感到兴奋,连素云,那个前半辈子坏事做尽,当她不肯为日本人效力而惨遭杀害时我都感到痛心,更不用说戴云,环儿,啊满等等那些可爱的人,细说起来真是说也说不完。看书的过程,尤其看到后面,看到日本侵华,再联想到我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看到的一切,眼泪就这么不知不觉的流下来了。我同样被书中那种炽热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我期望着世界能够和平的走下去……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卓越也太过份了,书订了6天才到手,这也就算了,可是居然是破损的书,封底破了一个窟窿,而且这肯定不是货运过程中造成的。就这种质量的书,你们居然也敢发货,太过份了!
  •     翻过
  •     用这次寒假的十二天读完了这部皇皇巨著,以后我会经常回想起在冬日的日光与灯光下阅读此书的心路。《京华烟云》,很有沧桑感的书名,全书也有现代史诗的伟大品格,林语堂先生文字功底自不必说,翻译也很出色。然而,读罢全书的我竟然发现没有一个着实喜欢的人物让我留恋,全书涉及人物众多,作者却并没有让那么多角色栩栩如生,确如皮影戏中的人物一般单薄,是为遗憾。故事情节和电视剧有所出入,更加偏爱电视剧的改编。
  •     看红楼的感觉
  •     第二遍,之前看了完全忘光
  •     第一部「道家女儿」读完,感觉故事讲述太平淡了,平淡到需要耐着极大的性子才能读下去。模仿《红楼梦》的痕迹太重,且并不高明,显出几分拙劣的「山寨感」。大概是英文写作的缘故,又加之是他人翻译,译文实在算不得好,读着特别生硬。第二部「庭院悲剧」前半段实在看的寡淡,莫名其妙的进来一些人物,且性格各个莫名其妙,莫名其妙的进来一些故事,且故事越发平淡无味。第三部「秋季歌声」的故事渐渐的好看了,可是人物性格转折实在是太大,有些想当然尔的感觉。全书在最后两章忽然壮怀激烈,让人印象深刻,大概全书的平淡就是为了给这最后两章做铺垫吧。单就「书籍」装帧各方面来说,如有喜欢的,可以考虑收一套。
  •     去年读过的书,上下两册很是厚重. 林语堂先生写的这本巨著,就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我喜欢历史,所以就更喜欢此书以义和团运动为起点的近代史背景,作者说,"若为女儿身,当作木兰也!",我也觉得木兰甚好,但是我成不了那样的人,我也喜欢莫愁的稳重,所以说,书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很饱满,各个故事都可以单成一篇小说,如此恢宏的长篇小说,读起来震撼,感触良多,活在当下就是好的.
  •     现代版的红楼梦。
  •     初读时,觉得像是红楼梦那种讲大家族兴盛衰亡。体仁是个纨绔子弟,他和银屏,算是书中最早去世的,让我唏嘘的,虽然银屏确实不堪,但是上吊自杀,让人觉得她是个烈女子。书中主要讲木兰,木兰的心思,想法,信念。从清末,到民国,从林语堂的笔下,又去了解中国当时的历史,是之前没有没有了解的体验。
  •     有家族的兴衰,家人的逝去,可歌的爱情,也有祖国情怀。
  •     前半部分好看,后面描写政局那段无趣,不过最后还是被结尾感动哭。 没有特别喜欢的人物,除了日本军人,没有特别讨厌的人物。
  •     这套书很好,分上下册,包装也很精美,不过书封面是布的,看时手一定要洗干净,不然会沾上印记。印刷质量也挺好的,字迹稍微小一点,但很清楚,很满意!
  •     若将剧本比原著,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小气比大家,他得狗血我得闲。
  •     林先生的文字很吸引我,虽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涉猎不多,但依然不妨碍去欣赏,故事的铺述极具中华特色,人物多,故事线头多,历史跨度长,但不失精彩,其中对爱情的描写也不同于外国文学,是种保守中有热情,挑逗中有矜持的美感。读后又了解到是用英文写作后转译,更让我对作者和译者肃然起敬。
  •     看完全书,终于明白林语堂为什么要在开头写下,“全书写罢泪涔涔”。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无非是一本在横贯清末民初再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历史背景下,描绘儿女情长的小说。它提醒着人们要勇于表达心中的爱和恨,像木兰与立夫,像银屏和体仁,不然就只能错爱一生,抱怨一生。但是从中部开始尤其是到了下部,所有人的命运在历史巨大动荡的背景下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再也没有了静宜园幸福的生活,没有了北京的千般万般好,没有了杭州的湖光山色。但从杭州前往内地的路上,一路又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不断燃起的希望,秋季的歌声飘扬在空中,早春的希望已经诞生在人们的胸怀里了。
  •     整套书的阅读价值很高,但是,在下册中间装订反了~~这种质量的书也出的了手,发货前不检查下嘛???
  •     牢牢抓住我继续读下去
  •     现代经典
  •     很失望,并不是为了其中的人物、故事或观点,而是作者叙事的手法。好的故事应当是依靠情节与对话推动,事件自然发生,人物性格在事件中体现,背后的思考留给读者,只有一双隐形的眼睛默默的纪录,但此书作者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上帝,强行推动,刻意安插,匠气太重,还时不时就往作者笃信的道家思想上靠拢,随手安利,也算开了现代软文的先河。
  •     林语堂也是高一爱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读起来就让我手不释卷。
  •     小说整体结构不错。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洞察当时社会的一个大环境
  •     内容就不说了,比起当下泛滥的小说,经典之作;但书的质量本身,外皮被压皱了,封面打开,装订线的部位完全裂开了,换货太麻烦了,不影响阅读就收下了
  •     读上半部,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断续读完,上半部中累积起来的对各种人物的喜爱,到了下半部终于汇集成对于外敌的愤怒。好久没有对那段屈辱的中国史有如此感同身受的情感了。
  •     看了很多评论,都说书面是布的,所以才买了这个版本的。不过我今天收到书发现完全不是布的,只有硬纸壳的封面。打开书,纸很薄,能透过看到前一页的字,而且字很小。版次是2010年六月的,不知道是不是和其他人说是"布面"版的是一个版本,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
  •     我算是卓越网的老顾客了,每次在这里买书,拿到书时都觉得特别满意,不管时书的质量,送货速度,书的价格。可是,这次买的京华烟云,我很失望,首先书的质量很差,上册很多书页没有切割好,成页成页的连在一起,很粗糙。里面字迹模糊,我都有点怀疑我买了盗版书。~!
  •     前半部看得差点弃书,大概因为是写给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小说,日常和爱情写的都有点琐碎无聊,处处在生硬的模仿红楼梦。但后半段开始写北伐抗日的部分就好多,“若无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这本小说英气有余,柔情则很诡异,感觉林先生不适合写言情。
  •     好书好IP
  •     最后一章读的我热血激昂!
  •     小红楼
  •     经典书必须收一套
  •     运送过程中有那么一点点小瑕疵还是能够忍受的,至于翻译的好不好就不知道了,没看过其他版本和原文没有对比性!
  •     不错哦,很好的宝贝,值得购买
  •     待我酝酿一下
  •     印刷纸质都还不错。但从出版社名字看,误以为是郁文翻译的。收到才发现是张振玉译的,张的版本以前看过大半部了的。语言一般,有那个年代太造作的腔调。
  •     差点因为电视剧弃了。。就想大师怎么写出那么小家子气的作品,果然,幸好没有错过。。晚清到抗战,少女到人母,尊礼所以雅静,懂识所以反思,动荡下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觉醒史。然后原书居然是英文写就,真大师,不管于我于外都是了解那个年代的好著作。
  •     现代版的红楼梦,活生生的清末民初社会写照。
  •     受电视剧荼毒太深,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
  •     真的很一般啊……开挂的故事,怪我浮浅吧。
  •     博大精深,除了与红楼梦有太多的精神勾连
  •     一直期待,电视剧和书同时看的,感觉电视剧的剧情太糟蹋原著了,很喜欢这本书
  •     还未开封,蛮喜欢的噢
  •     文风之清淡,胜于老舍。类似时期的类似作品,却有不同的风格和深意。
  •     为什么嫩个多银喜欢上卷情感部分不喜欢下卷呢?我就恰恰相反,我喜欢看下卷,特涨知识。我喜欢看民国到抗日期间历史变迁时期人们的抉择和心态。形形色色,众生百态。历史洪流中无奈和辛酸,悲愤和妥协。抗日时期离我们远去,我们知道的历史仅限于教科书。从来没有像看这部巨作时身临其境的感受:兵临城下的紧迫,惨遭奴役的血腥,历史远远比教科书里的真实。结尾,群众在逃荒的历史大迁徙里夹道欢迎军人车队,让人热泪盈眶。第一次感觉到人民英雄给寻常百姓带来的生的希望以及军队的威望和贡献。看完小说特意看了下电视剧,真是把原著修改的面目全非。觉得目前看到的结局还在心头回放,不想把故事看得太彻底,所以《风声鹤唳》还没想接着看。
  •     可能还是自己水平不够,对于那个时代所谓的经典,始终找不到那个点在哪里。好多人喜欢木兰,可是所谓的秀外慧中,为什么在文中的体现是,婚后还爱着自己的妹夫,还和他在山洞独处、甚至要为了救他向官员献出自己、还把丈夫爱吃的肉送到妹夫嘴里,一次又一次背着妹妹和丈夫调情。搞不懂。至于文章结构,一直在提及红楼和道学,反而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总之,没能找到吸引自己的点在哪。104
  •     啊啊啊,什么时候看的来着?
  •     刚上班时读的了…好像心情比现在好一些,可能未知总是充满惊喜吧。 喜欢木兰和莫愁这对姐妹,喜欢木兰讲话时灵巧的模样,喜欢她那些古灵精怪的想法。在浓郁的传统观念中生长,有着世俗的智慧,也有着传统女孩的各种美德。
  •     此书值得一看 应该非常好玩
  •     书皮不是布的,纸张质量十分不好,薄的要死,印刷不清楚,疑似盗版书籍
  •     终于看完这本一直想看的小说!看的最想哭的就是曼娘嫁平亚和抗战时难民入蜀 (电视剧和这出入也太大了 还好那时候原著党没觉醒(x(2017/1/9-2017/1/18
  •     早就想看了,午睡时间换来的读书时间,真的很好,和电视剧的情节不一样的,个人觉得电视剧里面很多情节不符合常理,看了书之后发现,原著没有这种感觉,不过电视剧里面情节虽然不一样,但确实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根据书的内容改变的,只是事件的人物可能换了,不过那电视剧也的确是一部好剧。
  •     书是帮同学买的,她很喜欢
  •     还没开始看,整体感觉挺好的,物流很快。
  •     历史太差,下卷看着有些晕,抽空该好好补补,最喜莫愁
  •     为何不标明谁翻译的???译本很重要,但这套书好像故意不说谁翻译的,从这个页面上也查不到,隐藏得很好!!!
  •     姚木兰跟孔立夫到底是什么意思
  •     前前后后三个月终于读完了,小时候看赵薇演的姚木兰,被感动的不行,书中刻画的更精彩。
  •     不错不错。
  •     故事剧情推进很快,能够引人入胜。然而最好的地方觉得还是林语堂老先生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识人断物等,带有判断或教育性的去指出人设的特质,木兰的大方无私,敢做敢闯,莫愁的世俗与聪慧,立夫天下为己任的心胸与抱负,怀愉的金钱至上,权利无敌的贪念,牛莹莹的悬崖勒马;陈三的时代悲剧;姚先生的对人生至高无尚追求,牛先生的亢龙有悔,傅先生不计贫富对人才的渴求与点拨;阿满姑娘的初生无畏;阿曼寡妇的坚贞刚毅……这些人物都有血有肉,鲜活的活在林语堂老先生人生画卷。
  •     在平淡中波澜壮阔
  •     ==就是出版版次有点老了
  •     有人说书的封皮是丝布的,为什么我收到的却是一般的硬板纸呢?
  •     此书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勾心斗角,所以显得有点不真实,书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虽然难免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性格特点,但是本性都不坏
  •     喜欢林语堂的作品,书中红玉之死和木兰之女阿满的死都让人不禁流下眼泪,深深触动心底,印刷和装帧都很好
  •     与其说是读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在读一部晚清到民国时的社会文化史。林语堂时而调侃、时而悠然、时而诙谐的语言使得本该愤懑慷慨或辛辣讽刺的文字不那么嶙峋。虽然初读之时对此书的“音译腔”颇为不满,越往后看越来越被林语堂深厚——甚至说博而深的语言功底所折服,真的有把英文原版找出来看的冲动。
  •     值得反复读的一本小说。
  •     对,我看的是这个版本。
  •     读民国时大家写的作品远比当代作家的文章小说更加通畅。 标题越来越长,句子越来越长,标点越来越少似乎是趋势…但并不觉得是发展。
  •     愿做一个如木兰那般的女子✨
  •     90年代前期,湖南文艺出版了郁飞的版本,此人是郁达夫的儿子,比较信雅达,张译本非得用章回体,不伦不类,而且有的回目名字可真次。郁飞翻译此文是为了替其父还债,郁达夫当年接下了林语堂预支的翻译稿费,但只译了几章,与王映霞关系破裂后,远走南洋,一时无心译此文,后英年遽世于日人屠刀之下。
  •     很早之前就想买这套书来看,却一直错过。没有看过电视版本的,个人还是觉得书的内容会好一点比较详细。
  •     【2017读书计划•拾壹】有点像报刊连载小说,部分剧情的衔接有些仓促。
  •     9天时间,抽空读完。非常推荐,非常喜欢!
  •     荡气回肠,大家族的衰败。里头有一些作者对命运和婚姻的看法,不无道理吧。与《红楼梦》的相似只是一个形,意完全是不同的。厚厚的书却不嫌多,推荐。
  •     延续林语堂的思想、林语堂的精神。我觉得这可以算我心目中“必读书目”中的一本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