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度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休闲游戏 > 悠游度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ISBN:9787542626417
作者:汤姆·霍奇金森(Tom Hodgkinson)
页数:240页

喜欢"偷夺时间的快感",借问哪里能买到便宜的猪肉?

还没有看这本书,不过已放入购买的暂存架里了。请教看过这本书的朋友:1. 书里有没有讲,谋生的问题,如果我偷懒被老板发现,扣我奖金怎么办?2. 悠闲的先哲们是靠什么度日的?可能有几个哲人是独身一辈子,一直处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境地,这个适用于多数普通人吗?就算所有哲人都是孑然一身,他们是通过什么喂饱自己的?如果你说悠闲的先哲们都是写文章卖钱的,我们能找到这样的机会吗,一般的写手写一千个字也不一定买得起一斤猪肉。卖文字换悠闲生活?大家都改吃素吧。3. 悠闲的先哲们的房子都是怎么来的,继承来的?还是一辈子租房?哪个先哲需要月月还贷款?4. 悠闲的先哲们是怎么交税的,和我们一样-工资没到手税就扣掉了?5. 悠闲的先哲们是怎么出门的,打车,挤公交,坐地铁,还是总能碰到赶着牛车朴实善良的老农厚道地搭你一程?

书籍是否能够指导生活

很抱歉地讲,这不是对书的评论而是书对我的启迪。于是我想,是不是该 降低生活标准,走上休闲的道路?我们为什么要每天按时上班呢,我们为什么要按时上班呢,我们为什么要上班呢?我想也许是时候,不上班了。不过我退休,太早了。另,此书于我市某折价书店读了半本,望心向闲适的有闲之士踊跃购买。品相不好,但仅此一本,五折出售,过期不候。

这样的度日

记得从前读过一本书,《你能不能不工作》。可惜的是,只记得书名了。似乎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读完了,再次可以肯定如今这样的度日方式。可若是将此称为懒惰的宣言,那可能也将远离作者的意图了。这是一种对工作文化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人的提醒。追溯到源头,还是那个哲学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慢船又何妨

不打算老掉牙地批判“快餐文化”,苦口婆心状“我们已经失去了慢的艺术”云云。行云流水之快,确实值得享受值得追求——前提是,不在此过程中成为“快”的奴隶。闲散在当今大概确实是种奢侈品,这无可厚非。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快的,谁不想坐享清福呢。但若因此主动放弃“闲”的权利而徒生抱怨,那只能说这是失去了“闲”的能力。也有人天生爱拼爱闯爱冲锋陷阵时刻准备着,但也有一些人并不打算在鸡血紧张刺激中过活。问题是,请给后者一点空间。而本书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后者一点信心。一点“做自己”的勇气。睡懒觉、溜号、慢悠悠午餐、打盹、生病、钓鱼、喝茶、漫步、白日梦……惰乃人之天性,而当今对此持清一色的否定态度,要克服、要戒绝、要狠狠地了断……人性被“崇高”压抑,造成“闲适”只能偷,只与负罪感挂钩。而作者说“悠游度日,事关自由”“事关满足与欣喜”。我并不完全赞同作者对工作的批判,但我完全理解他浓重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的诚挚追求。我欣赏他,退后一步的凝视。如何度日,这命题非常严肃,关乎我们如何感知时间,关乎我们用怎样的姿势面对生活,关乎我们以怎样的节奏“成为自己”。“我想,布莱克从一粒沙看世界的时候,是否便是余醉未醒?”重新感受闲适之趣,重新品尝无所事事的甜蜜,重新发现时间和生命。“一无所惧地溺爱自己”,并不需要羞愧。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回笼觉、伸懒腰、一酒杯、一烟斗、余醉未醒、小病卧床,慢食细品、打盹小憩、啜茶忘喧、雅谈闲扯,万顷波中得自由……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你“灵魂深处是flaneur”, 你是波德莱尔,是本雅明,你踱步、闲荡,你旁观、内省,你有你自己的节奏,独属于自己的曼妙。懒散没有错,相反,它可能是一个人曾认真活过。“我是我心灵的船长”,慢船又何妨。谢谢你,让我相信自己。

既然是本“悠游”的书,那么何必写得如此教条?

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从24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过悠游的生活,可惜他没告诉我们,如果全世界的人民都听他的话“悠游”的过日子,谁来保障我们的生活?11点以前的内容是我最喜爱的。其中,8点里关于闹钟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堪称经典:“花自己的血汗钱买个设备,好让人生中的每一天尽可能不痛快地开始,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出卖时间的对象——雇主,这不是太可笑了嘛?”而9点里的那句:“青少年时期的埋头苦干,便是为了成年后继续埋头苦干。”则真让人苦笑。11点之前的很多内容,让我对工作、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因此,我生活的速度迅速的慢了下来,懒惰的罪恶感光速远离——有几天我是真的发呆度过的。可惜,我确实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不是已经富甲一方的英国,所以,懒散的过了几天后,我迅速的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11点到晚上9点的内容不过是自然生活的翻版。在中国也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只要你有经济基础。至于晚9点以后的内容,实在乏善可陈,无外乎享乐。可惜天上不掉馅饼,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又敌视我们,所以就算想过书里生活——也确实可以过这样的生活,但现实的外忧内患实在让人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或许如果有天我们统一了地球,倒是可以认真考虑下实施的可能。

今天你晃点了吗?

吕准同学翻译的《How to be idle(中文名《悠游度日》)》一书,在经历了快递员n次过我家门而主人不在的情况后终于入手,拜谢吕准同学,同时感谢锲而不舍的快递公司员工。看名字诸位也会知道,这是本教导人们如何享乐,并且保持快乐,丢掉因为感觉碌碌无为而羞愧的心情的教科书。严格的说,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这种类型的译本书了(呃,我记得最后一次看的是《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所以阅读起来就有一种逆流时光的愉悦感。开篇第一章“千古艰难唯起床”,我因为这句话而大笑了一阵——这种浑然天成的磅礴感非常有写历史文的吕准同学古风做派。她将这本书处理成了一种有一定严肃性,又轻微的吊儿啷当的口吻,更融入了中国古风元素。比方【3.a.m:派对时间】这个章节中的那段——换句话说,今后你大有可能穷困潦倒,干吗不趁现在“花开堪折直须折”呢?与某荀不同,吕准同学的文学造诣属于学院流,(当时某荀正致力于译本风格的小说写作),善于用精准的古风语言插入适当的语句中来展现感情。花开堪折直须折——这句用在此处甚妙。吕准同学的神来妙笔和突然会精巧的出现在句式中的优雅词句非常清顺畅达,以至于会让你有一种看《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的感觉(实际上这本书的作者Tom hodgkinson应该就是林语堂的fans,显而易见的是他的无数理念都在贴合林语堂的这本畅销书)。综上所述,你可以选一个恰当的时候,泡一壶清茶或者准备半杯红酒,在闲散的心情下读一读这本书。然后抛弃“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念头,给自己的身心放一次假。最后说……呃,你们没发觉吗?我在以上这段话里保持的译本风格口吻?

想要的生活

这本书从星期开始就很想推结果一直赖到星期结束——英国汤姆。霍奇金森的《悠游度日》。有点奇怪为什么豆瓣对它的评价不是很高,身边也有看了几段说无感的人,然后想起来在野写AIKI时候用的关于核桃和核桃夹子的比喻(还是坚果什么的?= =)。好吧,这次的核桃可是端端正正地卡在了我这颗夹子里。(总觉得这个比喻和原来的有差距……究竟差在哪里呢……)简单地来说:这是一本阐述懒人生活以及懒人生活的正义性的书。其实总有这样的时候吧,忙忙碌碌地生活,“忙”是“盲人”的“忙”,“碌”是“碌碌无为”的“碌”,突然的放纵总是让自己心怀愧疚,赖到日上三竿起床的时候不禁埋怨自己又荒度了一个上午,日常的行程是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开不完的会议,了不掉的应酬,明明是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结果也觉得像一个又一个结束不了的工程,带了刻意敷衍的味道。这时候,多希望有人能对你说“请停一停。”忽然想起来学校的小门卫,每次看到我急冲冲地往学校奔的时候都会带笑着喊“慢一点!慢一点!别急!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个时候我都觉得小门卫简直就是天使……= =啊,扯远了,我想说,汤姆.霍奇金森就是那个对我们大家喊着“慢一点”的人。其实翻开它的时候我正在开会……缩在教室的小角落里,看其他的老师打盹的打盹,玩手机的玩手机,然后刚看完第一段我就乐了!“我真纳闷,本杰明·富兰克林(努力工作的美国理性主义者、工业界的喽罗)1757年凭着清教徒的满腔热情宣传那句明显不符合实际的陈腐格言——“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又聪明”——的时候,是否晓得自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不幸?”我找到了一直想听的话!!!!!!!!接着呢,作者诅咒闹钟“睡眠是魅力无边的妖精,所以,世人发明了可怕的武器来对付她。”诅咒工作“在闲人的一天里,毋庸置疑,九点是最可怕、最残酷的一个时点”,赞成悠闲地喝茶,半朦胧状态的钓鱼,以及在别人努力工作的时候愉快地溜号——不是义愤填膺,毫无节制的谩骂和发泄,作者有英国人特有的古板与幽默,古今中外的作家,思想家,工业者,政治家,都在他的考据范围之内,你可以欣喜地发现原来你有如此多的同好,他们懒惰,但并非一事无成,与其盲目地忙不停手,倒不如静下来想想到底你需要的是什么——身心都被奴役的生活,还是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我非常高兴作者对中国的悠闲哲学很感兴趣,一直在举老子和林语堂做例子,“最好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连上帝也在这里被调侃了一把,“他只工作过六天。”总之看这本书让我觉得非常高兴,这种高兴就好像是一个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被分到一个特别喜欢在上课时候做小动作的新同桌,一种正大光明的小刺激感觉,这使我在看的时候一直想用轻快的语言把段落读出来,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想法太过不切实际,毕竟现在的大环境是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但是我真的开始努力在以一种悠闲的态度来做事,你猜怎样?我做得不比平时做得少,但是我更开心了。>_< 一直以来给自己写满满日程表再催促着自己赶紧完成,然后另一个自己就撒娇耍赖“不嘛不嘛我不去”,让我差点精神分裂,一旦没人逼迫自己的时候,也没觉得慢吞吞的生活有多可怕……该怎么说……这太棒了!再说,世界节奏已经够快逼人够紧,如果自己还不懂给自己放假做SPA,就真的连内心都制度化了呢,内心啊梦想啊什么的,甚至是空想也好,这些可是为数不多的不受地球引力作用的东西啊。所以,本来应该明天写的读书推荐,我在周日就已经顺利完成,反正本来闲着也是闲着,做点闲人爱做的事情吧。顺便,本着闲者精神,这本书,我才看三分之一。= =

悠游度日 快活人生

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题目,用不到一小时一口气翻完了这本书。说不上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却也还观点奇特。一看书名还以为是法国或意大利人写的,谁知作者汤姆·霍奇金森出生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提倡法制和纪律的大英帝国。此君鄙视西方正统的政治家和宗教提倡勤勉、刻苦、敬业的论调,崇拜东方尤其中国先哲们的悠闲自在的人生智慧。他提倡的偷闲哲学虽不能视为主流的理论,但读来却也很受落,尤其是为理想为生活不停奔波的吾辈 。 想起鲁迅的“破帽遮颜”、“躲进小楼”,但那是一种被动无奈。作者提倡的悠闲生活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不做工作奴隶,不必苛求自己,稍稍放纵,吞云吐雾,对酒当歌,赖床睡觉,做白日梦,侃大山钓大鱼,溜小号生小病,聚小众闹小事,出小格造小反,一点点风花雪月......听起来真不错! 记得有次出差美国,在从芝加哥飞回香港的飞机上,邻座是位加拿大老头,总想搭讪,我却疲倦得只想睡觉。老头说要打开窗户,吓得我问干啥,他说要把我的工作和烦恼都扔出去。那么可爱的老头,我只好强打精神陪他聊天。问他去哪儿,他说去东南亚旅游;问他为何一人出门,他说老伴嫌他老出门旅游,早跟他离婚。刚想说声“sorry”又咽了回去,因为此君一脸自在逍遥。还有次在法国南部的尼斯,清晨偷闲坐在海边看风景。过来一位五十多岁的法国人男人问我是不是香港人,我说是大陆人。问他为什么认为我是香港人,他说他到过香港工作,那里的富豪给他开了很高很高的工资,当一艘豪华游轮的法国船长,营造气氛。问他为何不干了,他说香港不是人呆的地方 。问他回到尼斯干啥,他说半年开旅游大巴挣钱糊口,半年给政府做自愿者,开直升飞机到海上点数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看着被海边的阳光晒得黝黑的他,我心里充满了羡慕。再有次从北京机场出来打出租车,一上车帅哥司机就对我说:你很累...嗯...心眼里透着累......一时间竟无言可对,差点崩溃,真想对他说随便你把我拉到那儿吧...... 悠游度日,终日无心长自闲,他想我更想,可他敢我不敢。

世界上最垃圾的书

有心认真评一下这本书如何垃圾,怕毁了自己的好心情。难得世界上这样2b作者,难得中国有这种2b翻译和出版社

杀死时间的两种方法

杀死时间的两种方法李华芳转型时代里涌现出很多新词,各个意味着某种生活方式,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定位,为的是谋求在各种生活方式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绿色也好,轻慢也罢,莫不如此。时下就有一本“慢生活”的宣言:《悠游度日》。原文叫做How To Be Idle,直译过来就是“如何发呆或者说如何做个闲人”,总之不把时间杀掉,就心有不甘。关于时间,我的物理老师和我的历史老师都对我提起过。物理老师对我说时间的时候,还是高中,我正要参加一个物理竞赛;历史老师对我说时间的时候,我只明白了一件事,我老家的时间和城里的时间是不一样。乡下的时间是日出鸡鸣蛙叫,而城里的时间是8点9点之类的计数。物理时间和历史时间是不一样的。而生活时间又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概念。虽然时间有很多种,但杀死时间大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工作,一种是生活。不论是哪一种,杀死时间的同时也就是杀死自己,无非是折磨或是享乐、长一点或是短一点而已。按照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生活化解释,折磨是长的,享乐是短的,这当然是生活时间意义上而言的。对于霍景顺(Tom Hodgkinson)来说,选择享乐,做一个闲人,是天经地义的。为了证明闲人这种生活方式由来已久,其道不孤,霍景顺特意从过去三千多年的哲学、小说、诗歌以及历史等众多学科中遴选了宣扬闲人生活的名言警句,作为闲人生活方式(或者“慢生活”)的精神支柱。读一读霍景顺这本《悠游度日》,你会发现想做闲人的先哲的数量足够组成一个军队了。悠游度日,事关自由。这是霍景顺针对工作禁锢人的自由而提出的挑战。对霍景顺而言,最妙的是,这场针对工作的挑战的胜利几乎是必然,因此他很有自信的认为这就是一场革命,而加入这场革命唯一要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如此方便的革命,胜利还存在疑问吗?疑问当然是存在的?闲人何以为生?总不能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女们不吃不喝还能舞刀弄枪,那是幻想与虚构,而真实的生活并不相关。而针对工作的挑战,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基本的需求,哪怕不上升到马斯洛的第三层次,基本的温饱问题总是要得到满足的。因此,闲人生活并不轻松,自由自在过自己的活,那是贵族的把式,与山西黑砖窑的童工并无关联。雷亚德有一个与幸福相关的区分标注,可以借用:人均收入在15000美金/年以上的国家间,幸福差异并不明显。而要做个闲人,恐怕收入也得达到这个标准以上。但光靠做个闲人,除了世袭土地遗产的,恐怕是离不开工作的。霍景顺也是有工作的,他在1993年创办了《闲人(Idler)》杂志。所以这杀死时间的两种方式并非竞争性的,当然有可能有部分替代作用,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互补的。有些工作是我们为了闲适而必须要做的,而有些闲适是为了进一步工作。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也早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在讨论how之前,还是先得问why?有些时间是“必要的丧失”,有些时间需要打发。对于必要丧失的时间,其实不在霍景顺讨论之类,而只有对于那些闲暇,《悠游度日》里那些有趣的细节,才可兹借鉴。霍景顺夸大其辞说这是一场战争,其实不过是个简单的选择而已。霍景顺著:《悠游度日》,吕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月。更多: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97q3.html【读品】:http://www.douban.com/group/dp/


 悠游度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