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玄奘同行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8
ISBN:9787801307101
作者:张讴
页数:192页

内容概要

张讴:现为中央电视台驻印度首席记者,大众传播学硕士。1982年8月起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纪录片组组长。代表作有纪录片《两位百岁老人》、《地球村民》等。1991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参与并编导了《香港沧桑》。出版有《世界电视史话》、《流动的旋律》(诗集)、《感情的时间》(诗集),编译有《二十世纪世界女诗人作品选》、《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电视宣传与政治暴力》等20余篇。

书籍目录

缘起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
寺庙和商旅客栈是一回事
航拍帕米尔高原
布哈拉与撒马尔罕
咸海是中亚环境恶化的缩影
十字路口上的中亚
佛教故里香火稀
圣城瓦伦纳西没有古迹
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
蓝毗尼的现实与传说
朝圣路上见闻记
在菩提伽耶恍然大悟
大菩提树生病了
法轮初转鹿野苑
舍卫城里的佛影
吠舍离――佛陀的最后背影
寻找七叶窟
涅�之地的疑问
曲女城之辨
那烂陀寺――西天取经之地
清净的�赏弥
我所见到的佛舍利
叩拜阿旃陀
理解犍陀罗艺术的最佳位置
白沙瓦目击阿富汗文物走私
走进喀布尔
在新世纪目睹大佛的毁灭
探访少林功夫的源头
香料大国揭密
西海岸有座中国城
印度人眼里的佛教

作者简介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能以卑微姿态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地偷渡出境;公元645年他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这部文化游记多次激发起我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
1991年初,机缘巧合,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这条神圣之路――虽说是用镜头记录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但其间毕竟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在采访拍摄中,经常与玄奘处于同一空间,虽然相隔了1300多年,却经常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让我分不清历史与现实。天色苍茫,我必须赶路了……


 与玄奘同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上的副标题“央视记者重走玄奘路”一度让我误以为此书是央视某频道那次重走玄奘路活动的衍生出版品。读完,才了解到是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张讴利用工作之便而写出的个人游记。  说实话,这本书的印刷很粗糙、连配的照片都很不清晰。真不知道是团结出版社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的缘故,连封面设计都很让人失望。所幸,文字还是让我很满意。  作者走了印度、尼泊尔还有阿富汗等玄奘走过的路线,不仅有白沙瓦、蓝毗尼这样我比较熟悉的地名,也有吠舍离、曲女城等我不曾留意过的地名。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在佛教的故地印度,为什么佛教本身逐渐衰落到远不及印度教。佛教的形式化和失去个性,以及不杀生的难抵抗因素,让印度这个佛教国度难觅佛教胜景。而印度教一直宣扬释迦牟尼只是湿婆的某个化身。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探访,还原了一个非神话的佛陀,苦苦追求自己理想的佛陀。通过也让我们看到玄奘在印度的地位。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作者自述在舍卫城,拿着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佛国记》,被印度人认为是“玄奘的亲戚”。有长者拿过这两本书,捧在手中有前额虔诚地磕碰了三次。在作者离开时候,他们又追上来,叫着“中国人,玄奘的亲戚,等一下”,然后给了他菩提干树叶还有自己烧制的小佛像,作者执意给对方50卢比,而对方只收下了10卢比……  跟着作者上溯历史,踩着玄奘和佛陀的脚印,才明白最初的佛教是平静于内心的,平等、亲善、简朴。就像佛陀本人,从来没有讨论过世界上是否有神灵存在。但所有的一切,都被后人神化和偶像化了。  至于印度,那种环境的不洁净、人们追求金钱的功利性,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在一个佛教曾经昌盛过的国家,只有残余的那些阿育王石柱还有残骸遗址在讲述曾经的平和与安宁。  想起在尼泊尔的时候,放弃了去蓝毗尼看望下释迦摩尼的出生遗址,也许是对于佛教典故的不甚好奇。如果去尼泊尔之前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也许不会放弃蓝毗尼的行程。尽管那里值得一看的真正遗址只有那根我在尼泊尔邮票上看到过的阿育王石柱,但或许在那里,我能感受到佛陀的足迹,毕竟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印度人已经很淡忘自己的历史,很多自己的历史反而得从中国人的典故中找到记载和证明,他们自己只有用一些神化的东西来得到满足。我想,对于中国人自己,于自己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应该根植到骨子里。就像作者在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门口看到的横幅上所写: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     文字很不错,但是装祯设计一塌糊涂。那么粗糙的纸,那么糟糕的印刷,最要命的是,很多字根本就没印出来,一直空着等人自己填。看来光有人给出书还不行,对质量一定要挑剔些。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和平,快乐,宁静的心境
  •     原来佛陀与佛教最初都那么朴实!
  •       文字很不错,但是装祯设计一塌糊涂。那么粗糙的纸,那么糟糕的印刷,最要命的是,很多字根本就没印出来,一直空着等人自己填。
      
      看来光有人给出书还不行,对质量一定要挑剔些。
  •     印度人建造,中国人记录,英国人发掘。
  •     看《万里无云》后买的这本书,那时对玄奘的一切都感兴趣,但总觉得没有《万》那么精彩。
  •     作者通过对玄奘当年曾走过的这些遗迹的探访,还原了一个非神话的佛陀,一个苦苦追求自己理想的佛陀。作者从自己的所见所感思索在佛教的故地印度,为什么佛教本身逐渐衰落到远不及印度教。此书更多的是探讨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尽管我们紧邻这些国家,但是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些国家,带着平等尊重的态度。最初的佛教是平静于内心的,平等、亲善、简朴。就像佛陀本人,从来没有讨论过世界上是否有神灵存在。但所有的一切,都被后人神化和偶像化了。
  •     央视记者丝路到佛国的见证
  •         这本书上的副标题“央视记者重走玄奘路”一度让我误以为此书是央视某频道那次重走玄奘路活动的衍生出版品。读完,才了解到是中央电视台驻印度记者张讴利用工作之便而写出的个人游记。
      
        说实话,这本书的印刷很粗糙、连配的照片都很不清晰。真不知道是团结出版社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的缘故,连封面设计都很让人失望。所幸,文字还是让我很满意。
      
        作者走了印度、尼泊尔还有阿富汗等玄奘走过的路线,不仅有白沙瓦、蓝毗尼这样我比较熟悉的地名,也有吠舍离、曲女城等我不曾留意过的地名。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在佛教的故地印度,为什么佛教本身逐渐衰落到远不及印度教。佛教的形式化和失去个性,以及不杀生的难抵抗因素,让印度这个佛教国度难觅佛教胜景。而印度教一直宣扬释迦牟尼只是湿婆的某个化身。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探访,还原了一个非神话的佛陀,苦苦追求自己理想的佛陀。通过也让我们看到玄奘在印度的地位。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作者自述在舍卫城,拿着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佛国记》,被印度人认为是“玄奘的亲戚”。有长者拿过这两本书,捧在手中有前额虔诚地磕碰了三次。在作者离开时候,他们又追上来,叫着“中国人,玄奘的亲戚,等一下”,然后给了他菩提干树叶还有自己烧制的小佛像,作者执意给对方50卢比,而对方只收下了10卢比……
      
        跟着作者上溯历史,踩着玄奘和佛陀的脚印,才明白最初的佛教是平静于内心的,平等、亲善、简朴。就像佛陀本人,从来没有讨论过世界上是否有神灵存在。但所有的一切,都被后人神化和偶像化了。
      
        至于印度,那种环境的不洁净、人们追求金钱的功利性,都在书中有所体现。在一个佛教曾经昌盛过的国家,只有残余的那些阿育王石柱还有残骸遗址在讲述曾经的平和与安宁。
      
        想起在尼泊尔的时候,放弃了去蓝毗尼看望下释迦摩尼的出生遗址,也许是对于佛教典故的不甚好奇。如果去尼泊尔之前有看过这本书,我想,我也许不会放弃蓝毗尼的行程。尽管那里值得一看的真正遗址只有那根我在尼泊尔邮票上看到过的阿育王石柱,但或许在那里,我能感受到佛陀的足迹,毕竟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印度人已经很淡忘自己的历史,很多自己的历史反而得从中国人的典故中找到记载和证明,他们自己只有用一些神化的东西来得到满足。我想,对于中国人自己,于自己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应该根植到骨子里。就像作者在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门口看到的横幅上所写: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
  •     是本好书。
  •     看完很有自豪感~
  •     好书。
  •     同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