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化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0
ISBN:9787806435823
作者:许辉
页数:977页

作者简介

中国历史上,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习惯上称为六朝。六朝的都城,除孙吴一度在武昌、萧梁一度在江陵外,绝大部分时间在今南京市(孙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
六朝的历史,十分重要、复杂;六朝历史的研究,近几年来,已得到学界的重视乃至社会的关心。以江苏来说,自从建设“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提出以处,省及南京市的各级领导,省市相关科研部门,都已认识到六朝研究的重要性:1997年,南京博物馆建成“六朝风采”大型陈列;1998年,“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隆重召开;1999年,分别由省社科院、市方志办牵头的多卷本《江苏通史》、《南京通史》开编,其中“六朝”是一个关健部分。又《南京社大学学报》、《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开设“六朝研究专栏”,《江苏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已有间识地组织有关六朝研究的稿件;江苏省社科联更以吴文化、汉文化、六朝文化为江苏三大历史文化,拟组织全省的专家学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以期形成特色。六朝研究在今后将成为政府支持、学界重视、社会关心的热点,可以预见。


 六朝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导论 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时代特征政治:门阀政治从形成到鼎盛到衰落。经济:长江流域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北人南迁,生产力的转移)。阶级:三等级(贵族,良民,贱口),六阶级(皇族士族地主阶级,寒门庶民地主阶级,少数民族酋帅阶级,农业手工业编户齐民阶级,依附民阶级,白徒、养女、奴婢阶级),两阶级营垒(统治,被统治)。民族融合。南北敌对又互通。*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儒学名教受到动摇;地域问题。特点:儒玄道佛;各方面的继承和开拓;史学;科技;山水文学;中外。第一章 文化精神与人生哲学*文化精神思辨——从本体生成转移到本体生成的逻辑。个体意识——服药、饮酒、清谈。返归自然。*人生哲学对待生死的思考。纯朴自由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求长生。仙佛信仰——佛教的重新蓬勃使人们对人生目标有了选择宗教目标的机会。原因:东汉以来的社会动乱让人们的生命受到极大威胁,产生眷恋感,从现实的痛苦中逃避或解脱。第二章 六朝文化建设*官学——“南朝官学以梁最称兴旺,而南朝梁官学,又以梁武帝时期最为繁荣”官学特点:时断时续;门阀政治烙印;以儒学为核心;辩论。*私学兴盛——社会动荡,私学家不出仕,反退居教学;门阀世族内部的学问传递。*图书事业与目录学有所发展第三章 六朝世家大族的文化风貌儒学根本,由儒入玄*江东土著士族汉晋间——“在京洛名士逐渐鄙薄经术而崇尚玄谈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各大世族仍因循汉代的学术传统”——由守转学。东晋南朝——“在接受玄风渲染的同时,仍然有坚守自身传统的一面”——守学并重。*江东土著大族陆——忠义;追求事功;坚儒少玄,培养文学才能。顾——仁厚;“儒玄双修,玄学为表,儒学为里”。张——尚文(因而在政治上不顺利);玄化较彻底(因为在政治上不顺利)*侨寓世族援道入儒的玄学文化侵染南方土著文化,玄佛相参*侨寓大族琅琊王氏——与时推迁,“在他们心中,只有家族之盛衰,没有国家之兴亡”;重视礼法、实务、事功,擅长礼制;玄、释、道兼容。陈郡谢氏——“雅道相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族的政治命运;玄风掩盖下的礼法精神;音乐与山水诗。第四章 六朝学术*经学发展“在中国古代经学史上,两汉是第一个黄金时期”,“东汉成为昔日学者艳称的‘经学极盛时代’”。“东汉后期经学跌入谷底,与其自身弊端也大有关系。经学家‘多以浮华相尚’,弱化了儒学‘经世’之效能。刑名法术之学为世所重,侵夺了儒家的思想领地,并且消解了经学界自我调整以求重振的动力”。“三国时期是儒学复苏的初始阶段”。西晋经学南盛北衰,但其统一的政治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东晋时期儒学衰微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军旅不息,学校未修”,二是“玄学在士林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其主要就是魏晋时期经学的延续。梁朝尊儒,经学开始兴盛,陈朝延续。*玄学发微于道家学说。黄老学说西汉前期尊用,后来不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被排斥,东汉后期道家文化兴盛从而最终发展成玄学。兼容儒道,以道统儒,讥弹时政,疏离世务,最终从主流走到边缘。“玄学引导人们谦退不争,部分地消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纷争,这使得官方对它不无敬意;但是它也引导人们疏离政治、淡化社会责任感,从而严重地消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凝聚力与管理效能,这又使统治者对它心怀不满。”*史学官方私家普遍修史;史学名家辈出;各种文体,发展成一门学问。*文学发展环境——社会比较自由开放;经济显著发展;分别以建康、会稽、荆州为中心的地理位置;家族群体;佛道思想;宫廷贵族尚文。在文体和形式上进行探讨。小说——《世说新语》《搜神记》骈文。诗歌——五言、七言诗古体逐渐取代传统四言诗。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第五章 六朝宗教*佛教“东晋是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佛教在统治集团中的知识阶层以及非知识阶层中找到了支持者”。玄佛结合。谢安,支遁。佛教的演变——僧人构成(逐渐汉人化);佛理与汉族传统伦理观结合(开始强调教化作用)。北方佛教盛行,南方更偏重佛学的传播和交流。*道教孙吴尚道。魏晋期间,嵇康,葛洪。东晋道教士族化,引起民间不满。陆修静整改道教。陶弘景开创茅山宗。第六章 六朝科技*宇宙理论——盖天说vs浑天说vs宣夜说——“从无到元气再到万物”*祖冲之与圆周率*丹药炼制与化学第七章 六朝艺术*绘画 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谢赫,宗炳,陶弘景,张僧繇*书法 皇象,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行楷),王献之(草书),羊欣(王献之学生)*石刻 戴逵,戴颙,僧祐 纪念性石刻(主要是碑),佛教石刻(石窟),陵墓石刻(神道)第八章 六朝社会文化*士族服饰巾子——诸葛巾(纶巾)、漉酒巾、菱角巾、乌巾、林宗巾(折角巾、垫巾、角巾)。“当时士人著角巾除了表示标新立异,体现一种放达的风度外,还可表明自己不仕和归隐之心。”宽衣——于汉代那种严谨正统的装扮形成鲜明对照。高逸的表现。士人服食丹药致使浑身发热,只能穿宽松衣服以散热,后来人们纷纷模仿。木屐。麈尾。化妆——男子。*士族饮食*婚姻状况与妇女风貌南方不少士族女子多才多艺,明敏善思,多文人气质(谢道韫)——艺术性人生;北方女性更重实际性人生,家务等,追求爱情也更加直率。“两重性:既有一种越名教任自然的洒脱,又有提倡早婚、注重门第、讲究财礼的陋习;既有追求性爱率真自然的风流,又有包办婚姻的障碍;既有人性美观念之进步与男女交往之新鲜气息,又有续美纳妾之盛;既有‘咏絮才高’、‘步障解围’的才女风雅,又有‘妒妇’的十足‘妒性’;既有贞节观念之单薄,又有家庭伦常之强化。”*岁时节日 各种节日和习俗的演变(“人日”发展出剪窗花;“端午节”北方传统是纪念介子推,南方纪念楚人屈原,后来逐渐统一;等等。)“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先秦时代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齐鲁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北方文化圈、中原文化圈与秦文化圈在汉代逐步融为一体。”节日的文化内涵: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灵魂崇拜与宗教心理;传统的伦理观念。*体育文化——上层社会日益普遍崇尚高雅和广泛追求娱乐的风气推动了体育的发展。*丧葬礼俗风水。归乡葬和聚族而葬。薄葬与厚葬——出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主要是玄道佛学)因素的考虑,统治者一般都奉行薄葬(个人见解,受曹操影响),于是带动了世风。但是东吴依然还存在厚葬(个人见解,主要受儒家的天命鬼神论的影响)。第九章 六朝文化交流*南北——“六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高潮有三个阶段:一是汉晋之际,南北分合造成了北方文化的南传;二是东晋立国前后,中土士族南徙,促成了空前绝后的中土文化的南播;三十南北朝中后期,南北民族隔阂渐弥,南方文化回流中原,直至隋唐而未消歇。”由北向南辐射(因躲避战乱,经史玄学者南迁;“荆州学派”);由南向北辐射(北朝因战争俘虏南人士族;孝文帝汉化)*中外——高句丽、新罗、百济,广泛的文化交流;林邑(越南中南部)、扶南(柬埔寨)、堂明(老挝)、马来西亚、印尼列岛,主要是佛教交流和通商;天竺,佛教方面最多,艺术、语言、文学天文历算、医药兼而有之;波斯、大秦,主要是通商。第十章 六朝建康:政治中心和文化重镇对建康城之考量。略。七大专题略。附录一 关于六朝史研究的几个问题1、概念:六朝专指南方六朝。2、时限:起吴大帝讫陈后主(222—589),不包括西晋灭吴后的37年(280—316),历经40帝共333个年头。3、一以贯之:相对的共通性,尤其为东晋、宋、齐、梁、陈。陈敏造反戈(吴人望陈敏复吴,但“陈敏自号‘楚公’,先秦时吴楚两国本为世仇,这必然造成吴人与陈敏之间产生感情距离”)与司马睿王导“草创”东晋(“吴地大族宁可拥戴仇雠敌国的子孙为君主,而不与孙吴旧壤寒贱庶族陈敏合作,自然还有社会阶级方面的原因”)以及宋齐梁三朝皇族的祖籍均在北方,直到祖先北方的南方吴兴郡寒门人士陈霸先建立陈。“东晋复活吴国及六朝首尾吴、陈两朝性质的一致,更进一步显示出六朝的一以贯之,或曰历史的共通性。”4、自固与败亡:以檀道济为例子。5、“正朔”地位。(个人见解,这段纯属YY。)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对六朝各种文化的比较正统的叙述,偶尔会偏重主流意识形态与强调传统正统观,但文化的主观价值评判不多,相对比较客观。不过最大的缺点就是八股味浓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