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张面孔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213058622
作者:[美]约翰•戈特曼,[美]琼•德克莱尔
页数:268页

内容概要

约翰•戈特曼

享誉世界的“婚姻教皇”
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从事家庭关系方面研究长达40年,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

人际关系领域最杰出的心理学者
4次荣获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学研究者奖章,并获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杰出科学研究者奖章、美国家庭治疗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协会家庭心理学分会会长奖章。

与罗杰斯、荣格齐名的心理大师
2007年,美国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刊物《美国心理治疗网络》及《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评出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心理治疗师眼中最具有影响力的10位心理治疗大师,戈特曼赫然在列,与卡尔•罗杰斯、卡尔•荣格齐名。
琼•德克莱尔

编辑,在育儿、心理学与健康等领域进行研究与写作。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建立关系,从沟通开始
01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一次一步:从普通同事到挚友
转折点:三种沟通回应方式
无果的尝试
人际关系危机:情感沟通缺乏的后果
02 3种沟通回应:测测你的沟通邀请能力
情感需求:沟通邀请的真面目
沟通邀请的伪装:为什么像雾又像风
积极回应:最佳的沟通邀请
回避:无意伤害的沟通邀请
拒绝:糟糕的沟通邀请
03 沟通中的6只黑手: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症结
第一只黑手:心不在焉
第二只黑手:口“剑”腹“蜜”
第三只黑手:口无遮拦
第四只黑手:宣泄不当
第五只黑手:执拗暴躁
第六只黑手:避而不谈
第二部分 人际关系背后的七张面孔
04 7张情绪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
7个情绪指令系统
影响情绪指令系统的因素
了解自己的情绪指令系统
付诸实践
情绪指令系统VS沟通邀请
05 隐秘的过去: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
探秘情感历史:发现情绪反应的原因
家庭情绪观:情绪表达方式之源
情感逃避:一道人际鸿沟
持续伤害:情感软肋
06 不经意的线索:捕捉人际沟通细节的技巧
辨别不同的面部表情
关注肢体语言
触摸:亲密关系信号
谈谈你的感觉
学会倾听最重要
第三部分 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07 寻找共同意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
“异”中求“同”
成为梦想发现者
个人梦想,请不要躲闪
倾听他人的梦想
信任和支持
调整常规活动
08 无处不在的沟通:学以致用的人际关系法则
夫妻:获得幸福婚姻的法则
父母与子女:培养亲密关系的法则
朋友:赢得长久友谊的法则
兄弟姐妹:保持和谐相处的法则
同事:提升工作满意度的法则
后记 美好瞬间收集者

作者简介


如何扭转令人头疼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七张面孔》被媒体誉为“人际关系领域最具价值的一本书”。作为人际关系领域大师级人物,约翰•戈特曼在20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人际沟通方法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好的人际联系,全面提高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质量,不论是和伴侣、孩子、兄弟姐妹、朋友,还是和同事。

本书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参与人员超过3000人,是一份来自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的心理学报告。书中揭示了大脑中的“7张情绪面孔”,指出了沟通中要提防的“6只黑手”,以及如何通过不经意的线索,捕捉人际沟通细节的技巧。通过真实的数据和卓有成效的练习工具,本书帮你全面改善身边所有的人际关系。

中国顶尖商学院名师联袂推荐。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钱小军:一切完美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源于身边的亲密关系,一切商务沟通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情感的交流。每一位商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好好阅读《人的七张面孔》这本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主讲教授冯云霞:约翰•戈特曼教授所著的《人的七张面孔》为我们了解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的规律本质打开了一扇门。这本书有理论、有事例、有故事,系统而形象地帮您了解人际关系建构的策略和路径,帮您重构关系、建立认同、重塑自己,做一个更清澈、更快乐、拥有和谐关系网络的人。


 人的七张面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的书读了几本,条理都比较清楚。本书的七张面孔主要是作者界定的7个情绪指令系统(读完全书仍然有点懵逼)。但是最后部分的学以致用还是很不错,总结了全书内容,分对象说明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1、审视自己提出的沟通邀请2、观察情绪指令系统及其影响3、关注情感历史及其影响4、提高沟通能力5、寻找共同意义6、建立常规活动
  •     上一次跟朋友聚会、掏心肺地聊天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与父母、家人坐在一起拉家常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约3、5个好友相聚,A明天要出差;或B明天要带孩子去学钢琴;C说,早点说就好了,我刚好明天有安排了……朋友难得聚齐一次,往往得集齐天时地利人和。下次聚聚,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往往只是说说而已。我们总在为生活满血打拼,上班、加班、出差,创业,希望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钱、有闲、有人爱、没有赘肉。而所谓的将来的美好,却是最大的骗子,总与我们保持着一段距离,仿佛永远也到不了。有足够钱了,身体垮了;与工作有了外遇,家成了旅馆,枕边爱人如此陌生;ipad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回头看这一切,这难道就是人生的意义吗?明天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拼接起来的,过好每个一当下,累积幸福的每个点滴时刻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有一个TED演讲“幸福是什么”,哈佛大学通过研究724名男性的真实生活,从少年时期一直跟踪现在(目前还没停止),横跨75年。发现财富和名誉都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假如给你一个健康的24小时你会做什么? 莫里说,他想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去游泳。中午请朋友吃一顿美味的午餐,和朋友聊聊天,不要很多朋友,一两个就好,这样他可以很专注地听他们讲话,下午去公园散步,享受大自然,晚上和家人去饭店吃意大利面,或......”这是《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也拍成了同名电影。这是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部用纸巾擦着眼泪看,看完托着下巴思索的电影。讲的是一位体育专栏作家每周二都要横穿整个美国,与自己大学时的教授“约会”。因为这位教授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14周里聆听教授的人生教诲,并使作家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之前看的《人生的七张面孔》里提到的。《人生的七张面孔》是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的约翰•戈特曼的著作,前段时间刚看完。这是一本全方位教你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书,深入探究沟通背后的秘密,提示人类的7个主要情绪指令系统。从细节、实操入手,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夫妻、朋友、孩子、亲人及同事关系。整本书让收获最大的就是建立常规活动的建议。选个时间、挑个地点,我们约吧;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一种仪式选个地点,餐厅、公园、咖啡馆或其中某位的家里;挑个时间,一周一次、一月一次、一季度一次或者一年一次。不管怎样,朋友我们约会吧。这个时间不可动摇。一直喜欢看《老友记》,很向往那种朋友关系,虽然都混得不怎么样,有几个还是怪咖,但是坦诚相待,各自包容,逗逼相处。没事的时候他们总窝在Centrer Perk咖啡馆的那张沙发里,不知道他在哪的时候,去Centrer Perk找总不会让你失望。那张沙发已经成了6个人的专属沙发。有一个有爱的父亲,每年带女儿去西湖边上的同一个地方拍照,整整坚持了33年。女儿已经从小孩子长大成有自己孩子的母亲,父亲也从小伙变成了大叔。回看这些照片眼睛湿湿的,心是暖暖的。这都是在生活中加入了常规活动的魔力。生活总是忙碌而无序,从今天开始,策划几个常规活动并坚持下去吧。常规活动可以很简单也可以有些隆重,关键在于形成惯例。出门时与孩子、爱人的吻别,夫妻固定时间亲昵、与朋友的定期约会、生日宴会、家人每年2次的出游、春节回老家等都属于常规活动。常规活动能够保证人们抽出时间进行情感沟通人们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为他们无法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辩护。而定期的常规活动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常规活动因为是事先规划好了的,是可以被预见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作计划把那天空出来,而且时间和地点都是定好了的,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如人们还会有点小期待呢。如与朋友约定每周六起去某个体育馆游泳;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去某个咖啡馆聚聚;每个月给孩子一个“欢乐日“、夫妻每月策划一个有些不同的昵方式……记住,常规活动不一定非常复杂,它们只需要定期重复就可以了。如每天睡前为孩子读睡前故事,企业每周简短的早会,每周三吃完晚饭放下手机一起散散步等,这些都是很简单但长期坚持下来有深远意义的常规活动。有些常规活动能在人生转折点上起很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场合上。如庆祝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18岁成年的生日,上大学、毕业典礼、婚礼等,通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庆祝这些人生转折点,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充满勇气和期许开始新的人生。常规活动可以缓解矛盾冲突的影响,继续保持某种固有的联系情侣/夫妻间的吵架拌嘴时有发生,严重时,摔门而出,然后开启冷战模式。我甚至见过连续冷战1个月的夫妻。其实心里早已消气,只是倔强的认为先开口就破功了,认怂了。如果夫妻间之前就过有无论发生什么,出门前都要kiss goodbye或拥抱的仪式,那么它很可能成为夫妻打破沉默的钥匙。并不需要谁先认错,双方像往常一样轻轻拥抱,给了双方从吵架的气氛中解脱出来的机会,那么和解其实就不是问题了。常规活动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感这种价值和认同感是我们维护与家族、朋友、工作团队或社区之间关系的基础。文化认同感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说你是哪个social and cultural group里的人,你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你是谁,你不是谁。拥有相同文化认同感的人拥有相同的信念。如世界顶级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盖茨家族等)的家训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还有如我是基督徒每天祷告、我是穆斯林我不吃猪肉等。小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活动来加强价值认同感的传导。如阿里公司取武侠花名的文化,家庭里的一些文化传统,独特的拉手方式、亲吻方式,每周固定的家庭披萨夜,每年在孩子门上划的身高尺子等。这点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体现特别明显。比如全家经常固定时间去露营,爬山,固定时间看电影,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文化认同,我们是勇敢爱探险的一家,每周五我们全家一定会一起看电影,我们是爱看电影的一家等。《纽约时报》曾评选出10个让孩子幸福满满的家庭传统仪式。包括秘密的拉手方式、生日帽、开心罐、和爸爸/妈妈的单独约会等。这种简单的常规活动成功进行几次后,可以一直固定下去,成为一种传统,形成独特的家庭传统、圈子/社群文化,久而久之成员间会获得强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尽可能每个人参与到活动中,并负责起活动的某个部分。有可能的话,每次常规活动用照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时间胶囊,5年、10年后再打开,想想那场景吧。有些灵感了吗?从今天起和家人、朋友一起策划一些常规活动吧。我和孩子的“欢乐日”陪3岁的孩子看《爱探险的朵拉》这个动画片时,有一集“boots 的欢乐日”。讲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欢乐日,在这一天,快乐最大,只要孩子开心他想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平时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小猴子boots在这一天特别开心,做了它一直想做的事情。平时我对孩子挺严格的,饭前不可以吃零食,吃饭时不可以看电视,一次买玩具不可以超过一个……“不可以”成了我与他对话的口头禅,有时候他也会闹些小情绪来反抗。虽然为孩子好,但是我担心他会有些不开心或小忧郁。毕竟孩子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打算每个月给他一个欢乐日,他可以自己选择是哪一天。每次欢乐日的前一天,他超兴奋,早早的开始计划明天要干哪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我担心他会一整天会只吃零食不吃饭;买一堆死贵的玩具,不按时睡觉等等堕落一天。其实根本没有,跟平时差不了多少,反而因为心情太好,显得特别积极配合。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放纵,给了孩子一个压力的释放出口,在日后的教育中更顺利。我每个月也给了自己一个欢乐日,不去想工作,不去想明天,不逼自己去学习,去买心水已久的东西,而且可以吃垃圾食品,真的很解压。
  •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坚持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    可以关注我的豆瓣:阿布来告诉我    让我们一起,每周阅读一本书,给自己一个静心的理由 ==================================================== 终于花了3周读完了这本书,原因是考试。这是我读的第一本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的书,家中还有另外3本。看到这个名字,我就不由得想起《Lie to me》,那个擅长阅读微表情的心理学大师,不幽默,不风趣,但却有着强烈的魅力。个人感觉,有点像《幸福的婚姻》、《爱的博弈》的衍生书,有部分结论和技巧相同。书名让我以为这是一本分析人的情绪,或者分析各种心理动因的书。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叫《人际沟通5个步骤》可能更合适一点。所以,我会用这个结构来完成这次的读书笔记。首先,结构解析。整本书共8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际沟通的5个步骤对应第1至第7章;第二部分是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对应第8章。第一部分:人际沟通的5个步骤具体是第一步:发出沟通邀请,对应书的第1至第3章第二步:了解7个情绪指令系统第三步:了解情感历史对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第四步:捕捉人机沟通细节的技巧第五步:寻找共同意义第二部分:学以致用的人际关系法则,从夫妻、父母与子女、朋友、兄弟姐妹、同事具体介绍如何应用这5个步骤接下来一一记录具体内容1、发出沟通邀请所有人都需要感受与家庭的联系,所有夫妻都期待对方能理解并关心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或具体行动进行情感沟通,对任何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都至关重要。问题的关键只有一个:与他人交往时,有的人缺少我称之为“沟通邀请”的能力。沟通邀请:完美人际关系的起点 沟通邀请是什么:任何希望同对方进行情感沟通的的行为都可称为沟通邀请。能正确提出沟通邀请并对他人沟通邀请做出积极回应的人,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循序渐进:完美人际关系的守则 对沟通邀请的积极回应通常能带来进一步的深入沟通,沟通双方往往会提出更多的沟通邀请。一次一步:从普通同事到挚友 每次沟通,你们的关系就会进一步。转折点:三种沟通回应方式。 回应: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沟通邀请总是积极地做出回应,他不但会收获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受众拥有对方的好感。拒绝:如果一方总是习惯性拒绝另一方的沟通邀请,那么被拒绝的一方往往选择沉默病封闭自己。回避: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回避沟通邀请不利于人际关系的确立。人际关系危机:情感沟通缺乏的后果 人发出沟通邀请的无非需要满足三种情感需求:1、归属感;2、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觉;3、认同感。如果无法恰当地发出沟通邀请,并且不能积极回应他人的沟通邀请,无疑会影响双方情感沟通的顺利进行。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情感沟通能力的首任老师。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夫妻沟通过程中,话题本身的内容并不重要。作为情感“修复工具”可以使未来婚姻生活更幸福,更牢固。情感需求:沟通邀请的真面目 关系越亲近的人,我们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的需求越强烈。积极回应:最佳的沟通邀请 有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肯定、简单回应、彬彬有礼式回应、热情回应、玩耍式回应回避:无意伤害的沟通邀请 下几个方面:专注于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冷漠的回应、打断式回应。所有被忽视的人都觉得受到了伤害。习惯于回避对方沟通邀请的人往往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拒绝:糟糕的沟通邀请 下几个方面:轻蔑式回复、挑衅式回复、争辩式回复、专制式回复、批判式回复、自卫式回复。拒绝对方的沟通邀请往往给对方带来心灵的伤害。沟通中的6只黑手 第一只黑手:心不在焉。收集“美好瞬间”可以帮我们摆脱“心不在焉”的恶习。第二只黑手:口“剑”腹“蜜”。心平气和开始对话才是解决问题之道。第三只黑手:口无遮拦。人际交往最根本的原则是:必要时可以抱怨,但绝对不要批判。第四只黑手:宣泄不当。暂时不要考虑眼前的矛盾,去做点能让你平静的事情,至少20分钟。第五只黑手:执拗暴躁。“不批评、多赞美”的原则是用于任何人际关系。第六只黑手:避而不谈2、7张情绪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秘密每个人对每种情绪指令系统活跃度的接受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司令”情绪指令系统:掌管一切与统治和权力相关的事务。一个人努力冲破种种限制,或一个人发挥领导能力时,这一系统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探险者”情绪指令系统。这一系统掌握与学习、探求和满足好奇心相关的所有事务。系统发挥正常作用时,一个人兴致勃勃、满心期待,兴奋地一步步向预定目标前进。 “好色之徒”情绪指令系统。这一系统协调我们的繁衍生息。 “能源总管”情绪指令系统。这个系统保护人的身体健康,确保人体获得足够的能量和休息,会在我们身体觉得不适的时候,向我们发出信号。 “开心果”情绪指令系统。这一系统掌管很多广受欢迎却常常被忽视的事务:玩耍、娱乐和消遣。 “哨兵”情绪指令系统。它掌管我们的忧虑、恐惧、警惕和防卫,可以帮我们远离危险。 “筑巢鸟”情绪指令系统。掌管一切同教育、培养、人际交往相关的事务。促使我们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求,让我们彼此表达情感。 影响情绪指令系统的因素有性别、后天的个人经历等。有时人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指令系统的活跃度,有时我们又无能为力。3、隐秘的过去——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情感历史情感历史不但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影响我们对自己情绪的了解和表达,从而影响我们提出沟通邀请的能力。大多数人的情感历史由自己生长的家庭环境决定。探秘情感历史:发现情绪反应的原因 我们过去的情感经历决定了我们今天倾向于何种情绪感受。家庭情绪观:情绪表达方式之源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文化和情绪观。大致可分为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观、忽视型情绪观、压抑型情绪观、放任型情绪观。具体来说,情绪管理训练型情绪观会教会孩子如何恰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同事还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悲伤时人们要要积极改变的信号,习惯于积极回应任何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忽视型”情绪观的家庭很可能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遭遇挫折和忧虑时会选择逃避或忽视这种伤害会损害各种人际关系,对孩子的伤害尤其严重。“压抑型”情绪观对悲伤、难过或恐惧情绪的人怀有敌意,甚至会批评、责骂甚至惩罚他们。忽视了接受他人的情绪表达和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并不说明我们赞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把情绪表达等同于对家人的责备、羞辱甚至虐待。“放任型”情绪观的家庭认为释放消极情绪实际上是人们释放压力的过程。但是简单的同情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逃避:一道人际鸿沟 我认为,只有全面体会各种情绪,并利用这些会体会达到预定目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对自己情绪成功管理绝对不是简单的否定消极情绪,而是接受所有情绪,包括梦想甚至是幻想,然后将渴望梦想成真的力量转化为促使我们成功的动力。能接受自己各种情绪的人更成功也更有责任感。不过,如果你的内心真的不想去做,也许你就不应该去做。不了解自己情感的人永远也无法真正地了解他人的情感。不真正袒露自己的人永远也交不到贴心朋友。持续伤害:情感软肋 这些伤痛带来的持续伤害使我们无法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这将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过程。如果不知道过去也是一种构成我们的重要部分,如果不能同信任的人谈论过去,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持续伤害的折磨。自我剖析和审视过去往往能帮人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过去痛苦经历所造成的持续伤害会成为自己的“情感软肋”,成为阻碍自己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绊脚石。认识持续伤害,好处多多 了解并与信任的人谈论自己所遭受的持续伤害,是建立稳定持久的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一个人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分析自己过去的不幸、剖析自己的家庭情绪观、回顾自己的情感历史。但是如果这么做可以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努力还是值得的。4、 不经意的线索——捕捉人际沟通细节的技巧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情感沟通的各种形式,即人们如何表达情感、如何解析情感并作出回应。研究目标有两个:第一了解如何使用这些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二,了解周围的人如何使用这些技巧,以便于我们在提出沟通邀请的过程中辨别他人的情感,并作出恰当的回应。抱歉,可你的情感正在流露 比起语言,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非语言信号。辨别不同的面部表情 世界各地的人都是用相同的表情来表达相同的情感。但这不否定文化差异的存在。阅读他人的表情,需要记住以下四点1)熟悉人们毫无表情时的面部特征2)记住,人们经常在某一个时刻有多种情绪3)不要把天生的身体特种误认为瞬间的情感表达4)多花时间观察关注肢体语言 父母面向婴儿,婴儿快乐玩耍的时间会更长。触摸:亲密关系信号 即使心情沮丧的母亲的触摸也非常有利于婴儿情感发展。隐喻 隐喻可以更清晰的传达情感。具体的形象对于大脑的形成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相拥新的方式理解某种抽象概念,把它比作具体的事物会大有帮助。5、 寻找共同意义——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基石“异”中求“同” 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很常见的现象。矛盾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同一情况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使得他们无法提出恰当的沟通邀请,也无法对别人的沟通邀请做出积极回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不断交谈,描述他们各自位置如何寻找生活意义,两人很有可能找到共同点。基于这些共同点,他们各自寻找意义可以融合,并找到折中的解决方案。站在对方立场上去理解彼此的想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话,这对于建立稳固的情感联系非常重要。成为梦想发展者 研究指出,如果人们互相鼓励对方去实现彼此的理想抱负,他们就更有可能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联系。发掘彼此潜藏的动机和梦想会成为彼此的亲密关系提供无限潜能。要谈谈你的立场对你的特殊意义。个人梦想,请不要躲闪 一旦你不再单纯试图解决问题,而尝试揭示那些隐藏起来的个人梦想时,也许会有新的进展。充分利用已有的常规活动,创造新的常规活动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在期待什么,每个人都明白自己在这场活动中的责任。这就是常规活动具有的符号意义。常规活动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感,这种价值和认同感是我们维持与家庭、朋友、工作团队或者社区之间关系的基础。只要他是定期的,可以别我们预见就可以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课上学到John Gottman时颇为赞同,但是这本书本身只是一般。
  •     it‘s never too late to know yourself.
  •     【已入】头脑特工队的画面感……其实我觉得书名翻译得不是特别好,7张面孔只是一个部分,本书有翔实的数据与分析,个人认为很有帮助,虽然有一小部分我暂时用不到……让我们为了拥有更好的沟通能力共同努力
  •     一般
  •     安慰别人的标准示例
  •     恰当的时间遇到恰当的书,感觉蛮不错的。
  •     说了很多和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但不管是家人,爱人,孩子,朋友,同事,基本核心还是真诚。细节和技巧方面有很多练习题可以看。
  •     实操性强。
  •     实用,有卡耐基的风格
  •     读完了《人的七张面孔》。读这本书就像在照镜子一样。1.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其他人能游刃有余,我却只能依靠阅读才明白;2.很遗憾我的原生家庭是“忽视型”的,但是我尝试了与信任的人谈论过去,意外地与这本书里的观点吻合;3.发现自己遇到关系的问题和裂痕想的总是结束关系,而也许我应该学的是“修复”。真是好书啊!
  •     这本书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读的,可惜的就是书中没有对情绪指令系统理论的神经科学基础进行讨论。
  •     书挺好,名字挺怪
  •     很实用的书,可以写《情感日志》提升沟通技能,列出了许多具体的小细节帮助改善关系。
  •     不适合中国人
  •     我看的是03年的三环出版社的翻译本。 维基百科中对作者的各方面介绍: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Gottman 他对夫妻关系、婚姻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很有研究。
  •     真诚耐心些,沟通最大的成本也是时间呀
  •     湛庐文化出了这本书的第二版后我立刻就买了,说实话读完有点失望啊。讲的大道理有点阅历的人就都懂了,也没有太奇特的招数以应对各种问题。例子太多看的有点不耐烦。更着重在夫妻关系上(这个我也只能以后再重新翻阅了)。读完感觉像速食,没什么大感慨。
  •     人格编码,沟通请求是比较好看的部分,现在开始观察人的面部表情代表的交流含义了,还有互联网广泛流传的表情符号,不过没有想象中的好读.
  •     看看
  •     有的很扯,有的不错,跳着看完
  •     心理学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心理学各种学派百花齐放,作为一个非理论研究者,我需要做的是对比选取其中的精华,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     对于不善言辞的比较有用
  •     机缘巧合遇到的一本书,关于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不是一本know what, 而是know how的书。重点词:实践。自我察觉,找到方法,不断运用练习,持续改进。家庭关系或者说亲密关系是我们与其它社会关系的核心,而我们往往忽视对它的经营和改善。一本书照见自己,有点恐惧,越早读到越好
  •     人生秘籍 放心服用
  •     很不错的一本书,nice.
  •     1.当别人发生沟通邀请时,应该积极回应。 2.想办法让彼此谈话能继续,不要冷漠对待。 3.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仔细观察,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真心帮助。 4.和朋友相处交谈时,不要处处比较、竞争,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5.要保持微笑 6.社交可以从找到双方共同兴趣、共同经历开始 7.和家人相处,要多沟通,要表达愿意在一起的意愿
  •     在多看上看的,对于人际关系有很特别的切入点。
  •     前面关于沟通邀请的阐述不错,有一些启发,后面有些拖沓,跳着看完了。
  •     一般吧...不是特别具有操作性咯
  •     2017 01 不管别人怎么说 这本对我帮助很大 不要逃避沟通 什么事都要及时沟通 不要憋着 反正一看到里面的内容就会反省和他的聊天 想把作者其他的书都读了 以后只要不安就会拿出来看
  •     喜欢前半段文字,让人沉静、安宁、重获力量~ 不喜欢书的中译名,还是原书名有感觉~The relationship cur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