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女孩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40460761
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页数:3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1但愿乔凡尼可以吻我。哦,不过有太多原因表明,这是个恐怖的念头。首先,乔凡尼比我小十岁,而且,和大多数二十来岁的意大利男人一样,他仍和妈妈住在一起。单凭这些事情,他就不是个恰当的恋人人选。尤其因为我是一位三十岁过半的美国职业女性,在刚刚经历失败的婚姻和没完没了的惨烈离婚过程后,紧接着又来了一场以心碎告终的炽热恋情。这双重耗损使我感到悲伤脆弱,觉得自己有七千岁。纯粹出于原则问题,我不想把自己这样一团糟的可怜老女人,强加于清白可爱的乔凡尼身上。更甭说我这种年纪的女人已经会开始质疑,失去了一个褐眼年轻美男子,最明智的遗忘方式是否就是马上邀请另一个上床呢?这就是我已独处数月的理由。事实上,这正是我决定这一整年都过独身生活的原因。机敏的观察者或许要问:“那你干吗来意大利?”我只能回答——尤其隔着桌子注视着俊俏的乔凡尼——“问得好”。乔凡尼是我的“串联交流伙伴”。这词听来颇具影射意味,可惜不然。它真正的意思是,我们每个礼拜在罗马此地见几个晚上的面,练习对方的语言。我们先以意大利语交谈,他宽容我;而后我们以英语交谈,我宽容他。我在抵达罗马几个礼拜后找到乔凡尼,多亏皮亚扎-巴巴里尼广场的一家大网吧,就在吹海螺的性感男人鱼雕像喷泉对街。他(这指的是乔凡尼,而不是男人鱼)在布告板上贴了张传单,说有个操意大利母语的人想找以英文为母语的人练习语言会话。在他的启事旁边有另一张传单,上面是相同的寻人请求,逐字逐句、连打印字体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联络资料。一张传单列出某某乔凡尼的电邮地址,而另一张则介绍了某个叫达里奥的人。不过两人的住家电话则都一样。运用敏锐的直觉力,我同时寄给两人一封电子邮件,用意大利文问道:“敢情你们是兄弟?”乔凡尼回复了一句相当挑逗的话:“更好咧。是双胞胎。”是啊,好得多。结果我见到的是两位身材高大、肤色浅黑、相貌英俊的二十五岁同卵双胞胎,他们水汪汪的意大利褐眼使我全身瘫软。亲眼见到两名大男孩后,我开始盘算是否应该调整一下今年过独身生活的规定。比方说,或许我该全然保持独身,除了留着一对帅气的二十五岁意大利双胞胎当情人。这有点像我一个吃素的朋友只吃腌肉。然而……我已经开始给《阁楼》杂志写起信来:在罗马咖啡馆摇曳的烛影下,无法分辨谁的手在抚摸——但是,不行。不行,不行。我截断自己的幻想。这可不是我追求浪漫的时刻,这会让已然纷乱不堪的生活更加复杂(会像白日跟着黑夜而来一般)。此刻我要寻找的治疗与平静只来自于孤独。反正,十一月中旬的此时,害羞向学的乔凡尼已和我成为好友。至于达里奥——在两兄弟中较为狂野新潮的那一个——已被我介绍给我那迷人的瑞典女友苏菲,至于他们俩如何共享他们的罗马之夜,可完全是另一种“串联交流”了。但乔凡尼和我,我们仅止于说话而已。好吧,我们除了说话,还吃东西。我们吃吃说说,已度过好几个愉快的星期,共同分享比萨饼以及友善的文法纠正。而今天也不例外,这是一个由新成语和新鲜奶酪所构成的愉快夜晚。午夜此时,雾气弥漫,乔凡尼陪我走回我住的公寓。我们穿过罗马的僻静街巷,这些小巷迂回绕过古老的建筑,犹如小溪流蜿蜒绕过幽暗的柏树丛。此刻我们来到我的住处门口。我们面对面,他温暖地拥抱我一下。这有改进,头几个礼拜,他只跟我握手。我想我如果在意大利再多待三年,他可能真有吻我的动力。另一方面,他大可现在吻我,今晚,就在门口这儿……还有机会……我是说,我们在这般的月光下贴近彼此的身体……当然,那会是个可怕的错误……但他现在仍大有可能这么做……他也许会低下头来……然后……接着……啥也没发生。他从拥抱中分开来。“晚安,亲爱的小莉。”他说。“晚安,亲爱的。”我回道。我独自走上四楼公寓。我独自走进我的小斗室,关上身后的门。又一个孤零零的就寝时间,又一个罗马的漫漫长夜,床上除了一叠意大利成语手册和词典之外,没有别人,也没有别的东西。我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孤独无偶。领会到这个事实的我放下提包,跪下来,额头磕在地板上。我热忱地对上苍献上感谢的祷告。先念英语祷告。再念意大利语祷告。接着——为使人信服起见——念梵语。2既已跪在地上祈祷,就让我保持这个姿势,回溯到三年前,这整则故事开始的时刻——那时的我也一样跪在地上祈祷。然而在三年前的场景中,一切大不相同。当时的我不在罗马,而是在纽约郊区那栋跟我先生才买下不久的大房子楼上的浴室里。寒冷的十一月,凌晨三点。我先生睡在我们的床上,我躲在浴室内。大约持续了四十七个晚上,就像之前的那些夜晚,我在啜泣。痛苦的呜咽使得一汪眼泪、鼻涕在我眼前的浴室地板上蔓延开来,形成一小摊羞愧、恐惧、困惑与哀伤的湖水。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拼命让自己漠视此事,然而实情却不断地向我逼来。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不想住在这栋大房子里。我不想生孩子。但是照说我应当想生孩子的。我三十一岁。我先生和我——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已八年,结婚已六年——一生的共同期望是,在过了“老态龙钟”的三十岁后,我愿意定下心来养儿育女。我们双方都预料,到时候我会开始厌倦旅行,乐于住在一个忙碌的大家庭里,家里塞满孩子和自制拼被,后院有花园,炉子上炖着一锅温馨的食物。(这一幅图画是对我母亲的准确写照,是一个生动的指标:它指出要在我自己和抚养我的女强人之间作出区分,而这对我而言是多么困难。)然而我震惊地发现,自己一点都不想要这些东西。反而,在我的二十几岁年代要走入尾声,将面临死刑般的“三十”大限时,我发现自己不想怀孕。我一直等着想生孩子,却没有发生。相信我,我知道想要一样东西的感觉,我深知渴望是什么感受。但我感受不到。再说,我不断想起我姐姐在哺育第一胎时告诉过我的话:“生小孩就像在你脸上刺青,做之前一定得确定你想这么做。”但现在我怎能挽回?一切都已定案。照说这就是那一年。事实上,我们尝试怀孕已有好几个月,然而什么事也没发生(除了——像是对怀孕的反讽——我经历了因为心理因素产生的害喜,每天都神经质地把早餐吐出来)。每个月“大姨妈”来的时候,我都在浴室里暗自低语:谢天谢地,谢天谢地,让我多活一个月……我试图说服自己这很正常。我推断,每个女人在尝试怀孕的时候,都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我用的词是“情绪矛盾”,避免使用更精确的描述:“充满恐惧”。)我试着安慰自己说,我的心情没啥异常,尽管全部证据都与此相反——比方上周巧遇的一个朋友,在花了两年时间,散尽大把钞票接受人工受孕,刚发现自己第一次怀孕后,她欣喜若狂地告诉我,她始终梦想成为人母。她承认自己多年来暗自买婴儿衣服藏在床底下,免得被丈夫发现。她脸上的喜悦我看得出来,那正是去年春天在我脸上绽放的那种喜悦:那一天,我得知我服务的杂志社即将派我去新西兰写一篇有关寻找巨型鱿鱼的文章。我心想:“等到我对生孩子的感觉像要去新西兰找巨型鱿鱼一样欣喜若狂的时候,我才生小孩。”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白天的时候,我拒绝想及这个念头,但到了夜幕降临,这念头却又啃噬着我。好一场灾难。我怎么如此浑蛋,深入婚姻,却又决定放弃?我们在一年前才买下这栋房子。我难道不想要这栋美丽的房子吗?我难道不爱它吗?那我现在为何每晚在门厅间出没时,都号叫得有如疯妇?我难道不对我们所积聚的一切——哈得孙谷的名居、曼哈顿的公寓、八条电话线、朋友、野餐、派对、周末漫步于我们选择的大型超市的过道、刷卡购买更多家居用品——感到自豪吗?我主动参与到创造这种生活的每时每刻当中——那为什么我觉得这一切根本就不像我?为什么我觉得不胜重担,再也无法忍受负担家计、理家、亲友往来、遛狗、做贤妻良母,甚至在偷闲时刻写作?……我不想再待在婚姻中。我先生在另一个房间里,睡在我们的床上。我一半爱他,却又受不了他。我不能叫醒他要他分担我的痛苦——那有什么意义?几个月来,他见我陷于崩溃,眼看我的行为有如疯妇(我俩对此用词意见一致),我只是让他疲惫不堪。我们两人都知道“我出了问题”,而他已渐渐失去耐心。我们吵架、哭喊,我们感到厌倦,那是只有婚姻陷入破裂的夫妇才能感受到的厌倦。我们的眼神有如难民。我之所以不想再做这个男人的妻子,涉及种种私人、伤心的原因,难以在此分享。我们的困境绝大部分涉及我的问题,但也很大程度和他有关。这并不奇怪,毕竟婚姻中总是存在两个人——两张票,两个意见,两种相互矛盾的决定、欲求与限制。然而,在我的书中探讨他的问题并不妥当,我也不指望任何人相信我能公正无私地报道我们的故事,因此在此略过讲述我们失败婚姻的前因。我也不愿在此讨论我真的曾经想继续做他的妻子、他种种的好、我为何爱他而嫁给他、为何无法想象没有他的生活等一切的原因。我不想打开这些话题。让我们这么说吧,这天晚上,他仍是我的灯塔,也同时是我的包袱。不离开比离开更难以想象,离开比不离开更不可能。我不想毁了任何东西或任何人,我只想从后门悄悄溜走,不惹出任何麻烦或导致任何后果,毫不停歇地奔向世界的尽头。这部分的故事并不快乐,我明白。但我之所以在此分享,是因为在浴室地板上即将发生的事将永久地改变我的生命进程——几乎就像一颗行星毫无来由地在太空中猝然翻转这类天文大事一般,其熔心变动、两极迁移、形状大幅变形,使整个行星突然变成长方形,不再是球形。就像这样。发生的事情是:我开始祈祷。你知道——就是向神祷告那样。

前言

“第一〇九颗珠子”在印度旅游的时候——尤其在圣地和道场游览之时——你会看见许多人脖子上戴着念珠。而你也能看见许多老照片里的赤裸、瘦削、令人望而生畏的瑜伽士(或有时甚至是肥胖、和蔼可亲、容光焕发的瑜伽士)也戴着念珠。这些珠串称为“念诵謦”。数个世纪以来,这些珠串在印度被用来协助印度教徒与佛教徒禅坐默祷时保持心神集中。一手握着念珠,以手指一圈圈捻弄——每复诵一次咒语,即触摸一颗珠子。中世纪的十字军朝东方推进、进行圣战时,目睹朝圣者手持这些“念诵謦”祈祷,颇为赞赏,于是把这个构想带回欧洲,成为玫瑰念珠。传统的“念诵謦”串有一百零八颗珠子。在东方哲学家的秘教圈子里,认为“一〇八”是最吉祥的数字,这三位数是三的完美倍数,其组成部分加起来等于九,而九又是三的三倍。而“三”这个数字,自然代表了至高平衡,只要研读过三位一体或审视过高脚凳的人,都深明其理。由于本书写的是我为追求平衡所做的种种努力,因此我决定赋予它以“念诵謦”的结构,将我的告白分为一百零八个故事,或珠子。串联而成的这一百零八则故事,又分成三个段落:意大利、印度与印尼——即我在这一年自我追寻期间所造访的三个国家。这样的划分,意味着每个段落有三十六个故事,就个人层面而言很得我心,因为我正是在三十六岁时写下了这些文字。趁我还未深入讨论数字学这个主题,容我下个总结:将这些故事以“念诵謦”的结构串联起来,这个想法也颇让我开心,因为这很……结构化。真正的心灵探索,往往致力于建立系统化的原则。追求“真理”,并非某种在场人士皆可参加的愚蠢竞赛,甚至在这种人人皆可参加什么的伟大时代亦不是。身为追求者与写作者,我发现尽可能抓稳珠子不无助益,这让我的注意力得以更为集中于我想达成的目标。每一串“念诵謦”都有一颗特殊、额外的珠子——第一〇九颗珠子——悬荡在第一〇八颗珠子串成的平衡圆圈外头,有如缀饰。我以为这第一〇九颗珠子是为了应急备用,就像漂亮毛衣的附加纽扣,或是皇家幼子,但它显然是为了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当你的手指在祈祷时接触这个标记,你应当暂停专注凝神的禅坐,而感谢你的老师们。因此,在本书开始之前,我在自己的第一〇九颗珠子这儿暂停一会儿。我向我所有的老师致谢,他们以各种奇特的类型出现在我这一年的生命之中。我特别感谢我的印度导师,她是慈悲的化身,宽大地容许我在她的印度道场中学习。我也要借此机会说明,我所描述的印度经验,纯粹出自个人观点,而非以理论学家或者任何人士的官方发言人的身份发言。因此我在本书中将不提及导师的名字——因为我无法为她代言。其实来自她的教诲言语,本身即最佳代言。我亦不透露她的道场名称与地点,这是为了让这所学校免于它不感兴趣、亦无力掌控的机构宣传事宜。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本书从头到尾零散出现的那些人物,因为种种原因,都非以原名示人。而我也决定更改我在道场遇见的每一个人——印度人与西方人——的名字。这是为了尊重多数人之所以从事心灵朝圣,并不是为了往后成为书中人物之故(当然,除非他们是我)。关于这项自订的匿名政策,只有一个例外。来自得州的理查的确名叫理查,也的确来自得州。我想要采用他的真名,因为他是我在印度生活期间的重要人物。最后,当我询问理查能否让我在书中提及他从前吸毒、酗酒的往事……他说有何不可。他说:“反正,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如何告诉大家这件事。”不过,首先让我们从意大利开始吧……

名人推荐

我的一位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我非常喜欢。——美国前第一夫人 希拉里•克林顿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拍案叫绝,甚至潸然泪下。——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并在我的读书俱乐部里推荐大家阅读。——美国脱口秀女皇 奥普拉书中的小莉简直就是这个世界上另一个我,我强烈地希望每一个我爱的人也能同时分享它,所以立即送了一本给我最好的朋友。——好莱坞女星 茱莉亚•罗伯茨这本书就是在告诉女人:如果眼前的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它彻底毁灭?毁灭,未必是败坏,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反而让你看见转弯之路。——豆瓣网友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多少女人拥有令人艳羡的一切,内心却有一片沙漠在生长。像书中的女主角一样吧,拷问心灵、寻找平衡,不要再假扮成其他人,只做你自己!——《时代》

后记

最后的感谢与确信在离开印尼几个月后,我再度返回,来探访亲爱的朋友们,并庆祝圣诞与新年假期。东南亚惨遭海啸侵袭才过两个钟头,我的班机已在巴厘岛降落。全球各地的朋友们立即与我联络,关心我的印尼朋友们是否安然无恙。大家似乎尤其担心的是:“大姐和图蒂还好吗?”答案是,海啸并未冲击巴厘岛(情感上除外,当然),我看见大伙儿平安无事。斐利贝在机场等候我(未来许多次,我们将在各大机场相会,而这是第一次)。老四赖爷坐在他的阳台上,一如往常,调制医药与禅修。尤弟最近在当地某大度假村接了弹奏吉他的工作,干得不错。大姐一家人在她们漂亮的新屋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房子远离危险的海岸线,高高坐落于乌布的梯田间。带着最大的感激(也谨代表大姐),我要谢谢捐款建屋的每一个人:Sakshi Andreozzi、Savitri Axelrod、Linda & Renee Barrera、Lisa Boone、Susan Bowen、Gary Brenner、Monica Burke & Karen Kudej、Sandie Carpenter、David Cashion、Anne Connel(她,连同 Jana Eisenberg,还很擅长于最后关头的救援行动)、Mike & Mimi de Gruy、Armenia de Oliveira、Rayya Elias & Gigi Madl、Susan Freddie、Devin Friedman、Dwight Garner&Cree LeFavour、John & Carole Gilbert、Mamie Healey、Annie Hubbard与几乎难以置信的 Harvey Schwartz、BobHughes、Susan Kittenplan、Michael & Jill Knight、Brian & Linda Knopp、Deborah Lopez、Deborah Luepnitz、Craig Marks & Rene Steinke、Adam McKay & Shira Piven、Jonny & Cat Miles、Sheryl Moller、John Morse & Ross Petersen、James & Caterine Murdock(连同 Nick与 Mimi的祝福)、Jos Nunes、Anne Pagliarulo、Charley Patton、Laura Platter、Peter Richmond、Toby & Beverly Robinson、Nina Bernstein Simmons、Stefania Somare、Natalie Standiford、Stacey Steers、Darcey Steinke、Thoreson姐妹(Nancy、Laura与 Rebecca小姐)、Daphne Uviller、Richard Vogt、Peter & JeanWarrington、Kristen Weiner、Scott Westerfeld & Justine Larbalestier、Bill Yee & Karen Zimet。最后一提的是,我想感谢我钟爱的泰瑞伯父和黛比伯母在这一年的旅行期间对我的一切帮助,仅仅说是“技术援助”等于贬低了他们的重要贡献。他们在我走的钢丝底下编织了一张网,少了这张网,我绝对写不成这本书。我不知如何报答他们。然而最后,或许我们不该尝试回报在这世上维护我们生命的人们。或许最后,更为明智的做法是臣服于人类神奇无边的慷慨大度,只需持续道谢,永久不断、真心诚意,只要我们还有声音。

内容概要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美国著名小说家、散文作家、新闻记者,两度获得National Magazine Award 深度报道奖。故事集《Pilgrims》获得Paris Review 最佳新人小说等奖项。曾为知名杂志《GQ》《Bazaar》《The New York Magazine》撰稿。凭借《一辈子做女孩》入选2007年TIME官方网站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译者简介:何佩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旅居北美,专事翻译。译有《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另类的出口》《西班牙星光之路》《游牧女之歌》《慢船到中国》《夜航西飞》等书。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〇九颗珠子”
意大利
——“像吃东西那样说出来”
三十六则追求享乐的故事
印度
——“恭喜认识你”
三十六则追求信仰的故事
印度尼西亚
——“就连内裤里头也觉得不同”
三十六则追求平衡的故事

编辑推荐

《一辈子做女孩》编辑推荐:1.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特别推荐,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最爱读的书之一。2.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累计销售逾千万册。3.《一辈子做女孩》被改编成电影,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作为奥斯卡献礼片引发全球观影热潮。4.出版6年,至今在美国亚马逊的排名仍名列前茅,旅行探索类第5名,灵性修行类第7名。5.2013年全新包装、定位,深刻而充满灵性,女性能从书中照出自己的生活,获得自我改变的勇气。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你可以随意当作什么去读的书,励志、心灵鸡汤、灵修、瑜伽笔记、旅行游记,甚至哲学小品文。作者离婚后放下一切出国旅行,在意大利尽情品尝美食,享受欲望为感官带来的满足;在印度修行,每天静坐与冥想,追随着虔诚的信仰,净化了身与心;最后在巴厘岛再次遇到爱情、找回自我,获得身心的平衡。
编辑推荐:
1.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特别推荐,身心灵作家张德芬最爱读的书之一。
2.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累计销售逾千万册。《纽约时报》图书榜单连续200周最畅销图书,囊括美国六大主流媒体图书排行榜销售冠军。
3. 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另译为《美食、祈祷和恋爱》),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作为奥斯卡献礼片引发全球观影热潮。首映周末票房即达到2370万美元。
4.出版6年,至今在美国亚马逊的排名仍名列前茅,旅行探索类第5名,灵性修行类第7名。
5.2013年全新包装、定位,深刻而充满灵性,女性能从本书中照出自己的生活,获得自我改变的勇气。


 一辈子做女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放下:当你一觉醒来,感觉不再有热情,不再有热度,不再有火花,不再有信仰,那么,勇敢地出发吧。静默:不要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去看,你会更接近心中的神明。平衡:去爱、去相信,追寻内心的答案,当双脚再次触碰到大地,你会走得真实而坚定。
  •     作者没有理由抛弃了婚姻,新的爱人也抛弃了她,继而从瑜伽获得心灵的宁静。这些都只不过人们的一个生活方式,在我看来难道一直留在丈夫身边难道就不能修行瑜伽么?若说一串整个的故事只是想告诉我们她勇于抛弃、勇于追寻的精神那就更没有必要了。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做不到西方人的自我,在我的生活里有父母和我爱的人。今天刚好是标志我成年的一天,作为一个女孩我们有很多的优势,成功时我们获得的是别人更大的赞赏,失败是得到的也是最多的安慰和鼓励,这一切的原因莫过于我们是女孩。我们沉浸在家人、恋人、朋友的宠溺之中。我们可以不计后果放弃一切追寻我们想要的,而男人若有丝毫懈怠便是来自周遭的指责,因为在他们身上承担了多一份的责任。一辈子做女孩。是啊,我们有权利也有条件这么干。
  •     我爱这本书 我爱意大利男人和面条我爱我自己我常常祈祷 在崩溃边缘情绪失控泪流满面的时候祈求内在的帮助而你也确实支持给予我力量 依然是空白的天花板而自身的缺失一点点回归这话绝对不能说出来我真不想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好吧我喜欢豆瓣的原因就是这玩意就我自己写自己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疗伤的旅程,作者虽然身陷心灵的折磨,却依然用诚实、幽默、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所有问题。文字的幽默和作者的坦诚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可在在阅读的过程中回看自己,并从中汲取积极的力量,面对自己的生活。
  •     非常可爱的女孩 交给我很多东西 一辈子做女孩也不赖 也是我想要的人生
  •     推荐到朋友圈的书 想跟朋友们说 做自己想做的人 是没有伤害的快乐
  •     大龄文艺女青年寻找自我之旅
  •     明明就是不作不会死……
  •     精神之旅
  •     为追求平衡所做的种种努力。
  •     看过电影来看的书 比电影深刻多了 就是书名翻译的太像低劣鸡汤书 和书里讲的禅宗等等完全两回事 寻求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是值得每个人去做 有时候就是该放下一切好好地自我找寻 这部电影是我失恋时候看的 很走心 现在热恋看书 已没有当时那种感觉 但我仍然觉得书挺不错的
  •     总有一些时间里,需要鸡汤来鼓励自己,让浮躁的心安定下来。然而这本书并没有那么鸡汤,还是带着能让你反思的感悟让你有所收获。因为喜爱那部电影而喜爱这部书,有机会希望自己也能体验一下禅修。少些戾气,多些平衡
  •     很多年前看过电影 如今失恋后再度品读原著 断断续续花了三个多月才看完 依然还是最喜欢巴厘岛的章节。追求平衡是人生一直伴随的使命,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爱自己,爱生命,爱人生。
  •      拿回来的时候没有看到这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面拉杰什也看的eat pray love,很真诚的作品,所以好看。
  •     值得看,但是不适合所有的女孩子,如果你头脑清晰意志坚定,如果你雄心勃勃干劲冲天,可能暂时不需要看。如果当下你有些彷徨,你心灵丰富,触觉敏锐,推荐看。
  •     虽然觉得女主对待感情有些过于矫情,但是女主爱自己的生活态度值得学习
  •     评三星有一半是对译名接受无能,有一半觉得内容有些赘述,但总体来讲,不失为一碗有营养的鸡汤,对作者的感悟有共鸣,一段不错的自我寻找之旅
  •     我很喜欢
  •     每天晚上读一点, 内容没有使我一口气读完的吸引力.文风幽默,但叙述有些繁琐了.欣赏主人公追求幸福和梦想的态度和行动, 但觉得不适用于大部分的中国人.
  •     我还是好好背单词看原版书吧 > <
  •     努力翻了好多次还是看不下去……算了……本来是冲着看作者抑郁症怎么治疗怎么过来的……结果不是我的菜,还是决定弃了,不再挣扎。我还是乖乖看完我的马尔克斯再说吧……
  •     看过电影再看书,就觉得电影的桥段刻意许多
  •     鸡汤,鸡汤,喝够了,虽然用作者自己的离婚感受作药引,但是没察觉到有什么大作用。
  •     买来做礼物的,很满意。。。。凑字数。。。
  •     旅行与修行
  •     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不好看,后来逐渐觉得还行。再后来在书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个女人需要坚强,都应该借助自己内心的力量吧?这是一部教你怎么和自己沟通的书。推荐给生性敏感的女性朋友。所以,我的打分是“喜欢”。
  •     昨天还15元呢!
  •     吉尔伯特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这辈子活的可真是快活!无论是之前的乱情,还是之后寻找自我,她才真正活出了人生真谛!三个地方三种人生状态,但我还是最喜欢美满的巴厘岛之恋呀~爱情永远都逃不出我这花痴少女的心!
  •     敢于改变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一辈子做女孩!
  •     在意大利eat;在印度pray;在印尼love。一本适合任何渴望重生的女性看的书,寻求自身的平衡才能永远做一个幸福的女孩。
  •     对于我来说 这本书是特别的存在
  •     这本书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     2016-147
  •     书的内容很无趣没有什么意义
  •     “罪恶感只是你的自我意识在作祟,让你以为你的道德意识有所提升。别受骗,亲爱的”
  •     还可以,因为电影过来看的书,感觉开始作者写的很杂,思绪太游离,虽然意大利部分的美食在我看来应该是最有看头的,但反而没有留下啥印象;第二部分阐释瑜伽部分,我的境界没达到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最后一部分巴厘岛部分就看到来一段爱情,和女药剂师的生活。
  •     Gili Meno 我来了
  •     翻译类书读起来太困难了。作者能多元化的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还是有钱!!!无论婚前婚后女生一定要在经济、情感和思想上独立
  •     在心灵之旅中寻找自我和价值。
  •     感觉不错,送了朋友一本。
  •     NICE,虽然还没看,大致浏览,感觉不错!
  •     读的是英文版,挺多感动的,弄得我特别想去参加那个冥想。本科毕业时候又读了一遍,当时闲来无事,读这本书让我静下心来,度过了浮躁的在国内的最后一个暑假。后来看了电影,觉得意大利的部分拍得我不是特别喜欢,印度的还不错,最后那部分女主和男主撕逼大战还挺真实的。感觉还是脑洞比较大的一本书吧
  •     也许这本书多年后我会重新翻阅,然后好好品一品为什么那么多大咖说她特别特别特别好看。。。
  •     什么烂书浪费时间不值得读
  •     多年后重读,依旧有趣有治愈力,想买原版的看,也想试试看。2016.06.18
  •     看过电影特意找书来看。书其实比电影更深入谈作家旅行的种种,在pray段印度谈信仰的故事其实没有特别懂,也可能年龄不够(?)。还是特别喜欢那句“有时为爱失去平衡才能过平衡的生活。"
  •     怎么说呢…反正很好很喜欢。女孩子一定要读,以三省吾身。一路上各种事,知道有再遇到总比当头一闷棍强!二手经验很重要!虽然不一定避免的了。感受过作者感受的,感受过作者没感受过的,感受着作者替我感受到的。突然明白所谓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     這本書的翻譯腔啊T^T
  •     说的是一个女人追逐爱情勇敢离婚后的生活.可能自己还年轻,尚未结婚.所以不太能理解书中女主人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国外的,中西方的文化有些差异,书中会有一些信仰有关的内容.总体上我并未看懂,需要时间去理解~
  •     很好,看了电影,所以买了书,正版
  •     还没看,不过应该不错,很期待
  •     看到一百多页看不下去。本身我也不太喜欢游记,最近比较忙,看女主放松反而起了反作用,满心的烦躁。但是有点想学意大利语
  •     在网上开到这本书的推荐,于是买了看,的确不错。会将你从不好的情绪里带出来,让人变得平静的同时内心也充满美好。
  •     谭老师送的生日礼物,读完了❤
  •     先吐槽下中文译名...不得不说读的过程还是很享受的,小莉可能会在每个女孩心中都激起一股"那就是我呀"的暖流,禅座时无法平静的焦燥,从无神论到愿意接纳以及寻找时的苦闷与不解,都写到你的心里去了。让你不禁在繁忙的工作和不如意的感情生活中想拨开分扰去找找自己,平静内心。而人又是为什么不平静呢?剥开一层层混杂其中的情绪,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不满意,今天说了一些愚蠢的话,昨天那件事情原本可以处理得更好,当时不应该做这个决定的....而神,也许只是内心自己去原谅那个做了很多让你不耻提起,不愿想起的自己的媒介而已。否则自己原谅自己接纳自己,未免听起来有些滑稽,有另一个更高权力和力量的存在帮你做这件事,听起来就合理多了。事后你便可以说服自己:神都接纳我了,你又在犹豫些什么呢?心服口服,既而内心平静。
  •     一辈子与四兄弟相随:智慧,友谊,力量,诗词…从2013年开始,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电影,英文版原著,中文版小说,还是会有新的收获…虽然身体从未去追随,但风景和见闻已在心中
  •     这本开篇真的很乏味,应该说前两章都挺乏味的。但是这就是跟作者的修行一样,我们在经历她的修行,她得到的收获就如同我们得到的收获一样,等到第三章的时候才能看见结果,那种感觉真的很舒畅。 这是一本需要坚持看下去的书。
  •     不太喜欢翻译成《一辈子做女孩》这个书名,本来的《美食,祈祷与恋爱》就很好了。说是一百零八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追求内心平衡的故事。被拍成的电影有点小改动,不过其意境与场景的确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享受。
  •     每天抽一点时间来看,这本书,需要细细品味。
  •     感觉就是一个内分泌失调的中年女性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用不怎么优雅的文字,絮絮叨叨的说一件事情而已
  •     我与女主的性格大有不同,但我想成为这样的她。成为我自己。受翻译困扰整本书读下来有点累,有些句子拗口难以理解。不过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心灵鸡汤。
  •     很有名的一本书,看着做活动就买了,是正版。
  •     一段关于自我寻找,自我认知的旅程。
  •     买的电影海报做封皮那版。这本书 太纠结太黏糊。但是在出版的年代 想法应该还是大胆的。
  •     喜欢第二部分--印度篇。关于修禅和自我寻找居然有了些共鸣和启发,这辈子最大的任务应该是认识自己并与之坦诚相待吧。命途多舛,世事艰难仍恋恋红尘。PS.向往自由、独立、有趣的生活,首先你得有底气和经济能力啊。
  •     看过的是第三部印尼。最近社会生活一地鸡毛,此时此刻遇上这不完整的小说,也恰到好处。抽身于陌生的地方,观察他人,接触新鲜,审视自己,旅行的意义是不是就是这样?这本书当然不仅仅是这样,更多的是安抚与平静。虽然如童话一般完美,叩问内心,却各取所需。“人生所有的痛苦皆起因于言语,如同所有的喜悦。我们创造言语,藉以阐明自身经验,而诸种情绪伴随这些言语而来,牵动着我们”“我们被自身的咒语引诱,成为咒语的纪念碑。”
  •     读了大概50%,和最初的感受一样,非常无聊,很难想象这样一本书能成为畅销书,心灵得空虚成什么样才会喜欢这本书呀。坚持着看到50%已经极限了。真心不喜欢这样的书。研究了别人的书评,都是些非常空洞的话语来夸奖。。。更加不能让人读完它
  •     还未把这本书读就迫不急待来写评论,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女性阅读,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学会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抽离出来更多的关注"自我",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更多地享受爱与生活.
  •     其实刚刚读第一部分的时候真的很难懂,第一部分的时候主人公已经处于癫狂的状态,后面慢慢心态开始改变了,书涉及的内容很多,甚至还会聊到作者认为的神和禅,总之这本书很值的看一看
  •     很励志的作品,看完这本书突然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     总有一条转弯之路
  •     很羡慕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放下很多去追逐自己的内心。清风徐来,我自盛开~
  •     橡树创造出了自己的橡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