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1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304058876
作者:吕向辉
页数:25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努尔哈赤趁势掩杀,九部联军如土崩瓦裂一般,兵败如山倒。前来为九部联军助战的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丢盔弃甲,骑着没有马鞍的战马落荒而逃。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族高歌猛进,直杀得敌人一路狂奔。胜利来得太突然了,努尔哈赤的部队一直攻击到哈达部境内。努尔哈赤不再深入,转过头来斩杀腿慢的落伍敌人。 这一场战役的规模对于努尔哈赤而言是空前的,战果也是空前的。努尔哈赤率军一共斩杀了九部联军四千多人。 搜剿残敌的行动持续了一夜。第二天,一名士卒给努尔哈赤带来一份“厚礼”——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弟弟布占泰。布占泰在被擒之初,并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只是告诉士卒,不杀自己会获得一笔赎金。 布占泰作为一枚重要的棋子被留在费阿拉。至于这枚棋子日后在棋局中如何使用,努尔哈赤还没有考虑好。他在等待机会。 回到费阿拉,叶赫部贝勒纳林布禄派来使者,恳请带回布寨贝勒的尸体。努尔哈赤对叶赫仇恨已极,下令将布寨的尸体剖为两半,让使者带回一半。 古勒山之战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一场转折性的战役。回兵之后,努尔哈赤派兵遣将收复了鸭绿江的朱舍里部和纳殷部。建州女真全部纳入努尔哈赤的旗下。从此以后,努尔哈赤对海西女真由守势转为攻势。 这一仗,也打服了蒙古各部。蒙古的科尔沁部和喀尔喀部分别派出使者向努尔哈赤示好。尤其是科尔沁部,自此以后成为努尔哈赤在蒙古的重要盟友;终清一代,科尔沁的宠遇不衰,历代皇后多出于此部。顺治的母亲、辅翼康熙的孝庄皇太后和清晚期大名鼎鼎的“僧王”僧格林沁是科尔沁部最为知名的人物。喀尔喀部则三心二意,旋服旋叛,一直到皇太极时代才真正臣服。

前言

内阁:世间已无张居正    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丞相之后,将“丞相不得复立”作为祖制,大臣有建议复立丞相者杀无赦。明太祖为开创之主,明成祖为篡逆之君,其精力和能力完全可以独理庶政。就算是明成祖,也设立了内阁,其大学士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备顾问。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后世子孙生长于深宫,其才具和精力无法与祖宗相比,越来越借重于大学士。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士有了相权,只是没有相的名分而已。明太祖废相之前,有左右两相,以左为尊。第一对搭档是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第二对搭档是左丞相徐达、右丞相汪广洋;第三对搭档是左丞相徐达、右丞相胡惟庸。这四位丞相中,徐达因为常年统兵在外,始终只是挂了一个虚名,实际上的丞相只有三位。    内阁“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而得名。大学士不仅没有僚属,也没有定额。尽管如此,内阁仍是明朝权力最大的机关。    明朝历朝多有贤相、能臣,张居正是最后一个贤能之臣。“欲知宰相贤否,视天下治乱。”在张居正主政期间,万历初期明朝官场政清风正;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来了一个极大的“反动”,从励精图治到荒怠政事。“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政治也是如此,从勤政到怠政,往往是在统治者一闪念之间。    从张居正死后到万历驾崩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明神宗用的辅臣达到十八位,可称“十八罗汉”,但大都是泥塑的,没有金身罗汉。明朝万历年间的历任首辅,最为知名的便是申时行,从万历十一年九月至万历十九年九月,整整在首辅位置八年;再一个便是王锡爵,他是申时行的老同事,就任首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内阁的时间却长达十年;第三名是沈一贯,担任首辅的时间仅四年,但在内阁期间,首辅赵志皋长期养病,沈一贯尽管没有首辅之名,但其主政时间之长超过任何一位万历时期的首辅,达到十二年;叶向高与之有些类似,自万历三十五年人阁,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致仕,也有七年时间任首辅;最后一任首辅是方从哲,主政七年。    万历年间的内阁或者缺员不补,或者阁臣称病,内阁中甚至常常会出现只有一位大学士的情景,号称“独相”。沈一贯、叶向高、方从哲都是如此。    明神宗对于张居正的刚强极为反感,内阁专用“软熟之人”;相比张居正的以严苛得罪天下,申时行、王锡爵以宽厚为名,实际上是在因循政事,但君臣相得,如鱼水之欢。申时行是状元出身的宰相,章奏留中正是出于他的建议。章奏留中,皇帝便可对奏章上奏报的政事不加以处理,致使政事停滞,于是明神宗怠政的毛病越来越大,此又是君臣之间“相辅相成”。    万历朝最大的政事有三件,一是“国本”之争,明神宗意图由爱子福王朱常洵继位,朝臣则力挺皇长子朱常洛,于是君臣之间转成意气之争。二是缺官不补,从朝廷到地方,官府衙署空其半。朝臣一则是鉴于舆论的压力,担心有专擅之讥;二则是确实该补,于是屡屡出奏,向皇帝申请而不得,便恳请辞职。三是矿税监的存废,朝臣请旨,明神宗留中不发;太监上奏,朝发夕下。    这三条大政,牵扯了万历朝臣的大部分精力。先是君臣之争后是臣与臣之间互立门户,形成党争,甚至于后世将党争视为明亡的一大关键。其症结便在于没有是非标准,皇帝不加以裁决,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对地处偏远辽东的努尔哈赤的崛起,尽管当时有大臣提出警告,但朝中无人放在心上。    兵部:中枢主持亦无人    明朝的兵部,威权极重,集军政军令于一身,号称“本兵”;中枢原本指朝廷,而明朝则专指兵部。由此可见兵部的位高权重。    明朝最为有名的兵部尚书便是于谦。他建功立业,得享大名,是在正统年间。当时蒙古瓦刺也先在土木堡擒住明英宗之后,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由兵部侍郎升任本部尚书,率部守卫京师。他决策定疑,慷慨一战,终于使也先无所获而去。    到了明嘉靖年间,明朝确立了一项制度,便是中枢之臣与边臣之间轮岗,由兵部到边疆任职,再由边疆调转兵部。如此一来,掌兵的大臣既熟悉边务又知晓朝中大局,宏观与微观双修,战略与战术同练,中枢、边疆两不乏才,的确是经久之制。但随着朝局的轮转,此一项制度渐渐荒废。    在努尔哈赤兴起及其叛明之前,明朝的兵部尚书有十二位。需要说明的是,如同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一样,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俱为总督或者巡抚的加衔。这样总督或者巡抚便可拥有弹劾官员、辖制武将的权力。如此,加衔的兵部尚书不在计算范围之内,只算是中枢的本职官员。    担任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时间最长的是石星,从万历十九年八月至万历二十五年二月,达到六年,次之的是他的前任杨一鹗和后任田乐,均为期四年有余。石星的主要工作是应付援朝抗倭之役。    从万历三十年起,兵部甚至很长时间内没有专门的兵部尚书,或者是其他部的尚书兼署,或者是本部的侍郎代理。兼署兵部时间最长的是萧大亨,达到六年之久。而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开始对海西四部用兵。    明朝的边患号称“北虏南倭”,即蒙古和倭寇。倭患肆虐一时,在嘉靖年问为最盛,主要在东南沿海骚扰。而蒙古始终为明朝北方的一大忧患,历任兵部尚书无不以抵御蒙古为最大的职守。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势力达到极盛;盛极而衰之后,张居正主持“俺答封贡”,消边患于无形之中。明朝所要应付的主要是蒙古的小股抢掠,使其再不能越过长城一步;而明朝的兵部有很大的一部分职责就是与蒙古“讲斤头”,争论封赏之物的多或少,朝贡人数的多与寡。    努尔哈赤叛明前夜,明朝兵部尚书为黄嘉善。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后偷袭抚顺之际,明朝的兵部尚书处于缺员状态。时任兵部尚书的崔景荣于二月封印出城,七月黄嘉善就任,次年十一月便告病在家。黄嘉善任兵部尚书时已经年过七旬,倒并非辞于艰难。    前面提的萧大亨任兵、刑两部尚书十三年,时值明末,党争甚烈,内外矛盾迭起。他厌倦党争,多次上书请退。他于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去职之时,年龄高达七十七岁。萧大亨可谓得其天年,万历四十年去世时为八十一岁。    边吏:文恬武嬉乱辽东    辽东的边吏,首屈一指的便是辽东总兵李成梁。他的功业也是建立在平定蒙古之上,其爵位“宁远伯”即得益于此。对于女真部族,包括李成梁在内的所有辽东边吏,都是剪其强、扶其弱,保持女真部族四分五裂的局面,分而治之。    努尔哈赤正是弱的一方,而且父祖被明军误杀,是孤儿的身份,更易博得同情。由此,努尔哈赤在边吏的眼皮底下,东征西讨,渐渐统一了女真部落。辽东边吏在其弱时,甚至暗中扶持;在其强时,就无能为力了。可见此前的女真强者,并非真强,所以辽东边吏敢于一战;努尔哈赤也并非真弱,一旦崛起,无人能制。    李成梁镇守辽东前后三十年。初任辽东总兵时为嘉靖四年,到万历十九年遭弹劾罢职,历时二十二年;复任辽东总兵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到万历三十七年解职,又是八年之久。在他初任和复任之间的十年时间里,辽东总兵八易其人,其中两个人还是他的儿子。在他死后,又有两个儿子任辽东总兵。    统算下来,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叛明的三十五年间,李成梁父子任辽东总兵的时间近十八年。其余另有十位辽东总兵,他们的任职长则两年,短则数月。    当时的辽东巡抚也有十六位之多,在李成梁初任阶段与其共事的有李松、顾养谦、郝杰三位。此时李成梁尚有所作为,但其主要目标仍为蒙古。辽东呈楔子状,三面皆敌,两面是蒙古,一面是女真。辽东巡抚若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得到李成梁的鼎力相助,否则终是虚妄。    在李成梁复任阶段与其共事的则只有赵楫一位。他的运气不好,在辽东巡抚位时正值李成梁暮气已深。因辽东镇守无人,明廷方才起用已经七十六岁的李成梁。而且李成梁还有一个说不出的苦楚,那就是因为抗倭援朝之役,他的精锐家丁大部分战死。明朝将军打仗,作为先锋的便是家丁。李成梁相当于赤手空拳做镇守,如何敢和努尔哈赤交手?    最不可宽恕的是,李成梁竟然与赵楫联手,主动放弃了辽东东部的宽甸四百里疆土。这是李成梁初任辽东总兵之时打下来的,现在竟然以难以防守的名义弃守。努尔哈赤当然不会放弃这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到手的土地。    这是努尔哈赤得以兴起的一大关键。明朝能够控制边夷,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便是互市,其中粮食是一大宗贸易。宽甸的土地经过辽民三十年的耕种,已成熟地。    辽东除巡抚、总兵之外,还有一位矿监高淮。高淮于万历二十七年到辽东,任职十年之久。高淮这个人对谁都不忿,唯独对李成梁毕恭毕敬。他在辽十年,搞得兵怒民怨,甚至有军兵造反之举。巡按御史何尔健为弹劾高淮,不敢公开送奏疏,派亲信偷偷赴京,结果还是被高淮查出,将差役关人大牢之中。就算是奏疏到了御前,又能奈其何。朝中弹劾高淮的奏疏已经不少,明神宗皆是“留中不发”。    在这之后的辽东巡抚尚有四位,最为知名者为杨镐。杨镐的色厉内荏,在日后的萨尔浒之战中表露无遗。最后一任辽东巡抚是李维翰,正当努尔哈赤攻击辽东之时,他派最后一任辽东总兵张佳胤前去救援,竟然不见张佳胤一面,一味地红旗催战。张佳胤全军覆没,李维翰被擒返朝。    部族:有枪便是草头王    努尔哈赤所属为建州女真,除此之外,尚有海西四部和野人女真。努尔哈赤家族早已衰败,建州女真内部四分五裂,其中的翘楚是王杲,由于他对明朝无礼,被李成梁挥兵剿灭;他的儿子阿太隐忍数年,意图替父报仇,同族之中的尼堪外兰泄其底细,潜引明军将其剿除。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即死于此役。    努尔哈赤家族与王杲关系交错,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他的堂姐是阿太的妻子;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又依附在王杲的卵翼之下。据说,王杲之败亡便是努尔哈赤祖父和父亲的背叛,由于事机隐秘,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并未暴露;李成梁攻阿太,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一说是为救女,一说是为明军劝降阿太。    李成梁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强者,也为努尔哈赤起兵提供了极佳的借口。努尔哈赤因祖父和父亲之死,将罪责加在尼堪外兰身上,得以四处对其追剿,在这个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壮大。努尔哈赤将穷途末路的尼堪外兰赶至明朝边墙之内,还能够派人将其杀死。此举使努尔哈赤名声大振。    警惕努尔哈赤的并不是明军,而是海西四部。海西四部即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各有特点。地位最高的是哈达,其部长万被明封为龙虎将军,俨然是女真部落中的盟主。万老年昏庸,部落中衰败之象显现无遗;万死后,三子争位,更使得哈达日薄西山。最为强悍的是叶赫部,他们妄图继承哈达的地位。但哈达靠的是对明的忠诚,而非叶赫近乎挟制明朝。叶赫虽屡被明朝讨伐,但屡仆屡起,贼心不死。这两部距离明朝最近,称为“北关”“南关”。    乌拉部的疆域最为辽阔,因其地理位置最为靠北,可以从野人女真中抢掠人口,其潜在势力不容忽视。最为弱小的是辉发部,在海西与努尔哈赤之间摇摆不定。    叶赫见到努尔哈赤的壮大,心生不满,在恫吓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纠合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所谓九部联军,除了海西四部之外,尚有蒙古两部、建州女真的三个小部落。    此一役努尔哈赤大获全胜,史称“古勒山之战”。而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兴兵仅仅十年。在此役中,努尔哈赤还获得一枚重要的棋子,那就是擒住了哈达部的贝勒布占泰,致使在日后,努尔哈赤能够摆布哈达。努尔哈赤还借助明朝的抗倭援朝之役,要助天朝剿灭边寇,尽管明朝廷没有同意,但认为其忠心可嘉。在李成梁的策划下,努尔哈赤得以被封为龙虎将军,成为女真中的第一人。    努尔哈赤依次灭掉哈达、辉发、乌拉,并将叶赫打成“残山剩水”,自保不暇。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自称“后金天命皇帝”,当然他尚不敢“露布天下”,只是窃号自娱而已;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告天“七大恨”,偷袭抚顺,这才算是公开地与明朝彻底决裂。此时距离李成梁之死已经四年之久。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雄才能制得了英雄。内阁、中枢、边吏、部族如此,努尔哈赤为女真部族不世出的英雄,明朝无人能制。待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出镇辽东,努尔哈赤才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努尔哈赤反旗竖起,明朝朝野大震,称“东事起”。明朝朝廷调兵遣将,意图犁庭扫穴,灭此朝食。明与女真之间的一场大决战,一触即发。

内容概要

吕向辉,197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1990年考入河北正定中学,1993年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1997年进入河北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在校期间,一直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工作之余,读史兴趣逐渐集中于明清两代。在新闻与历史的交错中,更多了些不同领悟。用写新闻之心发现历史之美,并为之沉醉。恰似高阳先生所说,研读历史如同老吏断案,乐在其中;步武高阳先生自称研究历史的“野翰林”,立志成为新闻行业中最好明清史旧闻“记录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破落子弟
第二章 父祖蒙难
第三章 借势兴兵
第四章 得报大仇
第五章 谁做太子
第六章 龙虎将军
第七章 雄霸女真
第八章 贪财皇帝
第九章 屠弟杀子
第十章 天命皇帝
第十一章 首战抚顺
第十二章 决战前夜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编辑推荐: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万历朝宫廷权谋层出不穷,边关大将杀良冒功;努尔哈赤借势而起,终成明朝心腹大患,全书呈现了一幅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易代图景。

作者简介

《明清易代1:大明叛臣》是《明清易代》系列的第一本,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写起,一直到其与明朝决裂为止,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六年。努尔哈赤的先祖为明朝的“看边小夷”,屡受明恩。直到万历十一年,他的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才借以起兵反明,除掉“内奸”尼堪外兰,与明军快意恩仇。此后,努尔哈赤顺风顺水,在女真各部族间远交近攻,纵横捭阖,终于从女真族的“破落子弟”成长成为 “后金天子”。


 明清易代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曾经的十几年前,清宫戏充斥荧屏,仿佛清史在一夜之间成为“显学”。其实不然,所“显”的仅仅是“戏说”而已。这就如同是叶公好龙,所喜的仅仅是“皇阿玛”、“贝勒爷”,至于真正的清史反而是乏人问津。现在出了不少通俗讲史类的书籍,但太多的跟风之作。真正在史事的基础上,写得极有味道,毫无学究之气,行文流畅的实在不多见,《明清易代》系列便是其中之一。清代历史难写,一个是明清易代,另一个便是清末。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军事力量的交织角逐,造就了天翻地覆的大动荡时代,每每引发后人探究的兴味而又索解为难。理由便是头绪太多,很容易顾此失彼,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啰嗦繁杂。本系列的作者能够迎难而上,的确是难能可贵。通篇看来,史事清楚,起承转合之际深合章法,可称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佳作。《明清易代》系列一共七本,每本十二章,每章九节。每章之间以时间为轴,毫无割裂之感。叙述明清易代这一段历史的图书也有一些,但大多采用的是“纪事本末体”,即每章节叙述一个专题,尽管有可独立成篇的好处,但在时间上互相交错,极容易使读者出现错觉。本系列借用“通鉴体”的写法,勾连史事如串起一挂珍珠,之间的联系浑然天成,没有半点的凝滞之感。这就给读者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更迭图景。本系列的第一本为《大明叛臣》,选取的时间节点为万历十一年。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借势起兵,成为他一生辉煌事业的起点。而恰恰就是这一年,万历皇帝抄了名臣张居正的家,使大名鼎鼎的“张先生”,成为万劫不复的逆臣贼子。一个人的倒掉,使大明的“中兴”气象一扫无余。万历十一年,注定成为明清易代的关键年份。所谓的“大明叛臣”即指努尔哈赤,因为他的祖上世受明恩,为朝廷的“看边小夷”。入清之后,清皇室极力撇清这层关系,力主清与大明分属两国,是平等的“敌体”。但史迹难灭,虽历经极为残酷的“文字狱”,仍有无数的脉络可寻。作者以《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高皇帝实录》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参阅了台湾中研院集刊中的大量文章,爬梳史料,集百家之见,成一家之言。尤为作者推服的是孟森先生。研究清史,孟先生是第一座高峰。在民国之前,研究清史即所谓的国史,犯忌讳的事情很多,为免蹈“文字狱”,大多为“颂圣”的文章,无人敢深入研究。入民国后,研读清史才算是走上学术之路,成为一时的热门学问,但流入野史奇谈的很多。孟森先生可算是清史研究的开山祖师。作者视先生的著作为“瑰宝”,所谓“韦编三绝”,不为过也。正是有此扎实的学术基础,本系列才显得极为可信;作者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文字功夫久经锤炼,本系列才有如此的可读性。第一本《大明叛臣》一语破的,直指努尔哈赤的明朝藩属身份,也正是在明朝清算张居正之后,朝廷又恢复颟顸的本性,而辽东的关键人物总兵李成梁在无形之中成为“帮凶”。李成梁在辽东根深蒂固,边吏多仰其鼻息,朝臣与之广通声气,称之为“东北王”也不算过分。努尔哈赤的父祖正是李成梁的“奸细”。李成梁“自重”需要“拥兵”,“拥兵”则需要“立边功”。努尔哈赤的父祖作为李成梁在女真中的“耳目”,发挥着极为隐秘的作用。努尔哈赤的父祖为明军所杀,是明青易代的第一桩疑案。两人的身份扑朔迷离,到底是作为明军的奸细入城劝降,还是为救困在城中的孙女,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史料,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指证努尔哈赤的父祖正是劝降的使者,而非清室所宣扬的救女英雄。高阳先生曾说,研读历史如同老吏断狱,非阅尽卷宗不能有所得,非眼光如炬不能得其实。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得其中三味。努尔哈赤一生打了至为关键的三大胜仗。第一次是古勒山之战。此役的导火索是同为女真的叶赫部,因为嫉妒努尔哈赤的成功而纠合九部联军讨伐。努尔哈赤处于镇静,稳定军心,半路设伏,一举成功。此役之后,努尔哈赤在同族之中再无敌手,极尽东征西讨之能事。第二个大胜仗是偷袭明朝的抚顺关。女真入边抢掠,世代常有,但目标大都是村落山寨,严兵防守的关城则是第一次。这是与明朝兵戎相见,彻底翻脸。游击李永芳甫战即降,成为投降女真的第一位“高官”。此役给予努尔哈赤极大的鼓舞,认为天朝将帅不过尔尔。第三个大胜仗是萨尔浒之战。明朝因为努尔哈赤的反叛极为震怒,调兵遣将,一时之间,辽东成为一座大兵营。努尔哈赤知道惹毛了朝廷,必定遭到报复,也是积极备战。双方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行文到此,整本书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悬念。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写到明清易代最为关键的第一场战役——萨尔浒之战戛然而止。期待第二部。写历史上的战争很难,毕竟谁也不是当事人,凭着有限的史料再现当年的战场,真是匪夷所思。看的听的得最多的当然是《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中的战争,两军对圆了,主将出马,获胜的将大枪一举,说道“冲”,儿郎们蜂拥而上,这仗就打赢了。历史中写战争,主要突出双方的谋略,这是不传之秘。
  •     正版,难得的好书,值得品读~
  •     曾经的十几年前,清宫戏充斥荧屏,仿佛清史在一夜之间成为“显学”。其实不然,所“显”的仅仅是“戏说”而已。这就如同是叶公好龙,所喜的仅仅是“皇阿玛”、“贝勒爷”,至于真正的清史反而是乏人问津。现在出了不少通俗讲史类的书籍,但太多的跟风之作。真正在史事的基础上,写得极有味道,毫无学究之气,行文流畅的实在不多见,《明清易代》系列便是其中之一。... 阅读更多
  •     印刷很精美,亚马逊送货很及时。看起来很精致,作者用心,出版社也很用心。一些图书看起来真的很像“地摊货”,这本书制作相当考究,呵呵,近乎三联的水准了。
  •     最怕看不靠谱的穿越剧,而这本历史小说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理清了此时期的脉络,条理清晰、言之有据,值得一读。
  •     一本很能体现作者学养的书,好好品读,并推荐给朋友。有了好东东,自然要分享哦。以书会友,乐在其中。
  •     在网上看过一部分,感觉作者的文字写的很好。史料丰富,准备多买几本分送朋友
  •     《大明叛臣》这个书名起得很好,一针见血,将努尔哈赤本来的面目展现出来。在清朝开国之后,一直回避先世原属明臣的事实。甚至称与明朝分属两国,便是自己并非是以下犯上,第一章称其为《破落子弟》,并称其“数典忘祖”,很有意思。
  •     明清这一段历史的确很难写,看以前的史书,往往是将明清分开来写,作者写着容易了,读者却有些茫然。很多的历史事件,如果两头分写,将无法判断其连续性。明清两代,从万历十一年开始,就有纠缠不清的关系。孟森先生甚至延伸到明的开国时期,并就此写成《明元清系通考》。明元指的是明代纪元,从洪武帝开始,女真如何与中原发生联系等等。这是一个大的史料的合集,一般读者看得很少。这本书就有此好处,明清两边依照明代纪元,条分缕析,如同一根线贯穿起来。比如说,万历十一年,对于明清两代都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就清而言,当然是努尔哈赤开始弄兵;对明而言,更是影响深远。因为这一年,张居正被清算。清算的后果可想而知,但对于努尔哈赤,确实是极大的机会。张居正羽翼满朝野,大树一倒,辽东的边吏会怎样呢?当然会将注意力放在朝廷,而忽视了正在崛起的努尔哈赤,而且张居正综核名实的风气荡然无存,一时和一世的影响便是如此之大。或者叫做蝴蝶效应,朝廷扇扇翅膀,辽东风起云涌。
  •     想起一句引起争议的词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的争议便是金庸先生误植,大宋侠女黄蓉唱出了元代词人的曲子。不管如何,“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万骨”是士兵的,这“万骨”之后还有千万,便是老百姓的。围城之役最惨的便是“析骨为炊”,当烧柴了,不用等其“枯”了。
  •     不错的书,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作者功底深厚,考证也很充实,有独到的观点,比较客观。作者引用大量深入的翔实原始资料,是非常之不易的,这和现在很多流行的伪史学书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历史书就得拿原始资料说话,否则就是浅薄的。该书结构严谨,论据充分,采用大量史料反复论证,令人信服。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不为名人史家避讳,不为民族英烈伪饰,不惟阶级论,完全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描述一段真正的历史画卷。令人掩卷长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