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步艰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09745595
作者:萧冬连
页数:304页

内容概要

萧冬连 中国当代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中国改革开放史。著有《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等。 退休前任教于国防大学,长期研究中国现代史,曾经参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中国共产党六十年》等重要论著的撰写。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引 言
003
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
005
一 “新民主主义”的源流
006
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建国构想
011
三 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实行
015
四 理想与政策之间的张力
020
五 酝酿放弃新民主主义
029
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
034
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
034
二 统购统销的深远影响
042
三 高潮是如何出现的
050
四 “举国体制”的形成
064
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
076
一 苏共二十大引出的改革思考
076
二 1957年的“大转弯”
084
三 赶超模式的大实验
094
四 滑向大饥荒
105
五 思想和体制透视
117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123
一 危机下的退却与分歧
124
二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
139
三 文化大革命何以发动
150
四 暴力、派性与权力斗争
160
五 恢复秩序与维护“文革”
172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180
一 中国改革的缘起
180
二 中国市场化转轨之路
193
三 超越传统社会主义
210

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
萧冬连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逻辑
227
王海光 历史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239
唐少杰 应追溯历次转向的历史渊源和制度基础
248
陈东林 关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主要矛盾
254
李向前 历史的逻辑反映历史的继承性
258
牛大勇 历次转向都有国际背景的影响
265
韩 钢 用人性和常识理解中国改革的初始动力
268
秦 晓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两个逻辑过程
274
汪建熙 常人政治是问题导向
275
衣锡群 要靠历史事实呈现历史的内在逻辑
278
章百家 路径选择受多重因素制约
280

编后记
287

作者简介

本书拟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一个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五次选择,即实行新民主主义、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转向改革开放。
试图说明以下问题:中共何以放弃原本认真考虑过的新民主主义,急于仿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在觉察苏联模式弊端并尝试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后,为什么引导出一场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标志的乌托邦运动?对大跃进的调整和反思,为什么又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不归之路?“文革”结束后,又是哪些社会力量推动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这五次选择呈现两个过程,即从走进传统社会主义(或称苏联模式)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前四次选择是传统社会主义内在的逻辑自然演进,第五次选择则具有根本的转向意义。中国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但当下的中国无论如何定义,它都与传统社会主义相去很远了。
所坚守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本书的考察自然要涉及领袖人物的意志和党内分歧,但更注重于分析在个人意志和党内分歧背后起作用的历史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因素。通过这种梳理,为人们思考中国未来走向提供某种历史经验的支持。


 国步艰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萧先生将我们如何走进传统社会主义到走出传统社会主义,清楚的在本书中进行了阐释。如果你还不知道你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你一定要看看。他警醒我们“如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实验,必然带来灾难。理想越崇高、目标越远大、权威越强大,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
  •     年龄越大,越来越有“五毛”的倾向了。记得我年少时,尤其刚进入青春期时,也是看谁都不顺眼的样儿,恨不得所有的当权者都应该抓起来“革命”:“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妈妈的,太可恶了!”(《阿Q正传》)后来在初升高的暑假里,独在二楼热极了的小屋里汗水淋漓地读完《毛选》四本,开始变化。及至高中,就是一副现在的”公知“的模样;可惜彼时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否则说不定我也可以吃那碗饭呢!但过几年之后,我发现周围的同学开始变成公知在网上口吐白沫批判社会的时候,我TM又成为”五毛“了:支教、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公益、省吃俭用攒钱、锻炼身体、克扣口粮、训练精神世界等等;当然罪魁祸首是看多中国,歌颂某党,尽管过了28岁我连团员都不是了。每次填政治面貌,得选”群众“。身为群众却又不与群众为伍是有几分辛苦的。最近几年越发地孤僻,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境遇的失败和糟糕,一无是处见不得人索性”破帽遮颜过闹市“;但另一方面大约是正在构建的精神世界一点点在完形,时间填空块完成20个选项(英语完形填空还是二十个题吧?)。我其实也害怕,会不会在此过程中形成正反馈,最后自我强化,成为一个封闭的人呢?因了这份自我的担忧,我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勤奋的学习进程。本书就特”五毛“,真的。跟重读一遍高中的红色历史书差不多(虽然世界上历史书封面似乎是土黄色?)。新民主主义存在十年这么的一段时光。然后在1952年6月,毛批示”主要矛盾为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就已经意味着”新民主主义“将要结束,最终社会主义才是那一代人的目标。于是1953年开始,中国走上了全面仿效苏联的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整个社会为了半个世纪之后的繁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压低消费(粮食券)、集中投向、平均主义维持稳定(布尔乔亚的消灭,文艺青年最凄惨的年代大概就是那时了)。刘、周却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逐步过度到重工业。朝鲜战争爆发,党内终于达成了共识。如何做?生于斯国,斯时,最大的不幸: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国家,在没有外部资源输入的前提下,工业只能依靠本国的积累,主要是农业的积累。重工业听起来是工人的事,但买单的,是农民,我父母亲的父母那样的农民。于是“统购统销”。然后一不小心搞大了,搞成了“社会主义高潮”了。此高潮可没那事儿高潮那样造人;相反,是要死人的。合作社冒进推行,加上自然灾害,于是。。。值得一提的是农民群体,他们如同羔羊一样隐忍,“中国农民一盘散沙,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力量”。当时的共产党又的确厉害,忽悠了一半以上的人,争取中间人,于是真聪明的农民就被“孤立”了。之后是举国体制的建成:政治的集权(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权集中于党)、文化改造(如1952年诞生了一批学校,消灭了一批学校,如现在的北大是燕京大学的地盘吸收合并形成的)、社会整合(城镇街居制,单位制,人事档案制度、户籍制度)。总之,影响深远的一系列,就从那时奠定了。造就我们今天的,可能也正是我们所痛恨的。生于这块土地,是命。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造,奠定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买下了隐患: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尽管有一些降温政策,但被“右倾”整怕了的干部害怕又是一次“引蛇出洞”,转不过弯来。甚至于陈云明知道钢铁指标过高,都不敢说出来,怕“犯上”。整体亢奋气氛之下,地方瞒报,中央瞎指挥,加上苏联跟某党撕逼,于是三年大饥荒终于出现了。说到底,三年灾害背后的人祸,与工业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一系相联的。悲剧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死的大部分是农村人。。。然后是往正确道路上的回调。但在该过程中毛和刘开始撕逼了,毛担心整个国家不受控制,偏离方向,于是。。。文革开始了。动因分析本文很不错:http://xueqiu.com/5564897980/62538442 结果“魔鬼一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于是一下子就搞了十年。妈蛋那时的年轻人也真有精力,反正那个年代不能约泡泡儿精力过剩于是就折腾呗!整个国家都失控了。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基本上类似于纪录片《复兴之路》的音乐响起,片头一幕幕的slides掠过一样。后面的专题讨论由作者执笔那部分读起来轻松些。本书从历史考据方面是值得引用的;但行文可能没那么吸引人。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第二次看了,依然有许多启发。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作者功力可见一斑。可惜第五章“转向改革开放”中很多地方仍然谈得不多,特别是政治方面的,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即使是在香港出版的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也不过写到1981年而已,还有太多资料和限制等待着开启和唤醒。
  •     花了一个星期天、耗了半包烟,吃饭时候都在看。跟着这本书从头梳理了中国当代史,心情沉重。不免对自己的一些观点产生反思,不错的一本书。
  •     言简意赅,论述精当,对毛时代的离谱选择每每有结合国内外形势的诛心之论,梳理当代史的杰作。
  •     太敢说正确的话了,赞一下
  •     本书比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共建国以来的历史,通过大量的史料,力图从逻辑上说明中共从建国初始的新民主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毛式社会主义-邓氏社会主义-再改革开放的演变过程。从后人的眼光来看,历史仿佛走了一个循环。整本书的论述还是较为客观,可以作为一本当代史的入门级读物。里面很多的细节还需要研读更多的资料。
  •     当代史才是妆画得最浓的女人
  •     kindle
  •     萧老师治学态度:着眼于还原历史的本相,梳理历史本身的发展逻辑,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不做过分解读,也不急于做简单的道德价值评判。 本书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读此书对我来说是,在历史的骨架上填上血肉。
  •     读过kindle版。
  •     本书的一个观点十分有意思,即: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类型,实质上就是建国初期,允许资本家和私有财产存在,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我党是相信进化论的,如果恢复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就是开历史倒车,所以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了一顶帽子,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脉络很清晰。
  •     类似题材的书读过好几本了。。。
  •     简明清晰,眼光精准,立场温和,难得的党史入门好书。
  •     2016.5.7
  •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这是最简明扼要而又能把握重点的一种当代史。
  •     作者下了大力气爬梳史料,走笔凝练,脉络清楚。而且没有打着价值中立的幌子洗地,堪称优秀作品
  •     不知道为什么评价这么高,这么书的不足之处很明显,完全是按照党史的框架来,没什么新意~
  •     六一年,周到河北调查,农民对他说,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si的。
  •     未来写读后感
  •     很好的国史作品,对于建国前三十年的历史做了较好的概括,特别是对文革的发动,对毛刘矛盾的由来有比较深入细致的分析。
  •     囿于传统正史范式,不免理论意识先行于史料
  •     对政治运动的梳理很清楚,对背后的动力分析侧重于国际形式和个人魅力,对国内形势则局限于罗列现象。这不是“实证史学”的谦逊,而是缺乏社会理论工具的表现,只能局限于官方话语。但让社会学者来看,还是很容易能看出建国前三十年的各种政策,背后有“一个乌托邦,两个不认命”。一个乌托邦不用说就是共产主义,两个不认命,一是不能接受官僚化和制度化,二是不能接受社会分化。于是各种运动都变成了西西弗斯式的徒劳无功,反正付出代价的总是老百姓。另外就共和国谈共和国,未免昧于中国长期变迁的趋势,讨论部分有学者指出了这个问题。
  •     虽然范式是老的,但以这么短的篇幅把国史讲得如此清楚,确实难得!P.S.:这本书背后的意识形态导向非常明显,所以...它被禁了...【在此,再次感谢我那消息滞后的贵州老家,让我买到了它】~
  •     條理明晰,分析透徹,學術與通俗結合得恰到好處,非常具有啟迪性,是難得的佳作。
  •     讀完此書,終於對兩個一直摸不著邊際的問題有了點可以令自己信服的構想:何以有文革,和毛是個怎麼樣的人. 毛或許是一個極端矛盾的混合體----身懷救世理想的狂熱的烏托邦建造者與極精權術毫無憐憫之情的政治鬥爭家的完美結合. 而文革,就是一場他發動的把整個社會當做對象的人性改造實驗,人就像小球和白鼠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毛或許是歷史上最大的實驗社會學家,馬克思與其他幾乎所有社會學家,都只是理論者. 歷史本身固然不可知,當然還是懷疑再懷疑
  •     理解国史的不错小册子
  •     对于中国如何走到了今天,脉络梳理的很清楚。其中对于邓公所提政治体制改革的解读甚为精到。
  •     条理清晰,引证丰富,不错
  •     有些东西想讲讲不出 有些东西讲出来却不一定对 还有些东西现在讲不出来了(比如P64-65,P172等) 最后一章减一星
  •     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史,简单扼要,折中众说。另,这书跟《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有啥不同?
  •     建国前30年历史,简明扼要,虽然体例不算太新,但是重点和关节讲得不错。
  •     就我个人有限的阅读视野而言,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过的对于中国当代史和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转型历史论述得最为清晰深刻而又简明扼要的一本著作。
  •     简明中国当代史,最佳入门读物。
  •     这书段子不少
  •     (;д;)
  •     扎实,五次分法也有新意。
  •     非常赞
  •     功力深厚,文风利落。
  •     (在学术圈之外)死去的理想主义者才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如果可以死得巧一点就更好了。所以楚休红死在断头台上对他的继承者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毛发动的大跃进和文革,消耗了中国的理想主义情怀,我们只好谈钱了。
  •     好书!!!很难得!!!
  •     适合入门,简明扼要
  •     萧冬连 国步艰难 社科文献。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版本网上没有卖的了,前段时间看到电子版,看了一部分,可以看看49年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五个阶段2015电子版看完了20150305。后来书名改为《筚路维艰》
  •     思路清晰的实证党史作品
  •     觉得后面的评论反倒减分了
  •     思路不是一般的清楚
  •     据说已经是禁书了哦!但亚马逊上有kindle版!我也是从那看的!作者很诚恳很客观,非常难得。
  •     把1949年以来的历史脉络以作者的眼光梳理了一遍。体系,内容均无甚新意。解读了涉及国运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起因,但总感觉隔靴搔痒。 如果要快速浏览该书要点,其实只要看附录中的第一篇文章即可。附录中个别他人的发言稿反而比萧冬连写的正文要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