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的瓦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67511477
作者:陈壁生
页数:184页

内容概要

陈壁生, 1979年10月出生于广东潮阳,2002年毕业于汕头大学,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著有《经学、制度与生活》等,任“经学研究”系列辑刊主编(与干春松合编)。

书籍目录

导言  “后经学时代”的经学
第一章 章太炎的“新经学”
第二章 中国:成为“历史”
第三章 胡适之:从“以经为纲”到“以史为本”的完成
第四章 孔子与六经的分离
第五章 经学的史料化与经学的瓦解
结语 为往圣继绝学

作者简介

西学东渐,经学是如何被瓦解的?
当经学遭遇民族国家,中国向何处去?
我们还有能力赓续经学的命脉吗?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经学的瓦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全书语言优雅凝练,读来如风行水上。主题一气贯下,叙述了由经学从代表普世价值的“一王大法”跌落到章学诚、章太炎代表的“先王政典”和“民族之史”,最後成了科学方法解剖刀下的死去的史料,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和古史辨都是罪犯。读後最突出的感觉是作者站在今文经学的立场对章太炎一味诋呵,以至论述章氏思想的第一章占去了全书很大的篇幅。这样的叙述难免过于简单,甚至流于意气。仅举数条:1。作者在导言部分把今古文定性为价值vs历史(典制)的区别(7页),好像是将二者平视为面对近代化的两种学术回应。但紧接着叙述古文经学兴起的数千年的“前史”,包括对刘歆经学主旨的判断,都明显站在了今文立场,好像今文代表了古代经学的主流,古文的兴起标志着经学崩溃的先声。而没有解释“古文”何以在漫长的时代里统治古代中国?今文如果作为对西学冲击的回应,是否也该为经学的崩溃负责?我们如果像作者所说,回归那个代表价值的经学,左传、周官该怎么办?魏晋以降直到晚清的古文家到底是价值取向还是六经皆史?2。作者将章太炎的经学归纳为民族主义史学,并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25页)。此处作者下一转语,云“有史久远,则国性贞固。”我以为这恰恰是章氏史学,乃至部分继承章氏史学的钱穆、陈寅恪治史的根本信念所在,其中的逻辑有待深挖。3。章氏以史学为论政之基础,于政教风俗反对妄作更张,但并不意味着历史只对当下有约束。与之相反,鲁迅特别称赞章氏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其中蕴含着非常激进的改造国民性的设计。在儒学之外,章氏提倡以大乘佛教菩萨行(包括对五朝学的推崇)激励种姓,去贪去奢,培育独立人格的尊严,这些方面与汤用彤、陈寅恪一流学衡派诸家有根本的区别。章氏尝言,经学贬之无伤,尊之无益。盖经学之价值维度,在章氏思想中别有支撑。4。作者批评民国诸家错解“六经皆史”一语,极为确当。史学与史料一字之差,前者有体例,有宗旨,有情怀。而史料乃僵死、凌乱之片断。但随着史学的进展,史家撰述的作意也逐渐被重新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史记》非独汉世之史,亦汉代春秋家之一家言。甚至作者讨论的注疏研究的缺失,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下并非不可讨论。以《诗经》为先秦之民歌固非,全信注家,视一切从史料窥察史实的努力为“无轮之车,无津之渡”(150页)亦未是。斯宾诺莎解构了犹太人的历史,选民的神话就此破灭。今天无论有人多么怀念那种自我中心的感觉,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经学或许有自身的学术范式和逻辑,但至多也只是大学体制里的一个分科。PS: 不懂经学,也无意对此过多争论。算是小学生的狂言。
  •     对于该书,我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唯一给作者的建议就是回家再苦读十年,再出来混。作者的知识结构非常非常单一,说了很多外行的话。这里不能遍举,惟举一例。文中引章太炎以孔子为古良史,章氏高足徐复先生为乃师《訄书》所作《详注》,以良史之史指史官。这位陈先生居然说徐复先生注错了,史指史家!您的时间观念是有多错乱啊,穿越剧看多了吧?先秦时期有“史家”?章太炎脑子不冬烘的,肯定不会指“史家”啊。“良史”从来都是指史官呢。 【又,指出别人的错误,是要讲证据的。证明别人如何错,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按理学哲学的最应该懂这个逻辑才是。】还有一个,陈先生在论述中,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自己真心不知道,总是区别不了“史学”与“史部”这两个概念。鄙人可以明确告诉您,史部是一种图书分类法,就略等同于现在中图法的K类。史学,则是关于史部书的研究。同时,您还得分清楚古人所谓的“史学”与现代学科视野下的“史学”亦不是一个概念,二者内涵不同。又,古人所谓“经学”与“史学”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经学凌驾于其他诸学之上。经学只能去阐释,不能去质疑,史学则是意在考史证事,有时候就是在为经学服务。还有,经学的瓦解,就是章太炎/廖平等几个人的事?晚清民国的经学家,您有知道多少?读过他们的几本著作?刘师培呢?怎么不写?提周予同干什么?人家就是一个经学史的研究者(我以为,就周氏那点小能耐,还不足以称“家”。),他研究的是经学史,不是经学。民国时期,经学的瓦解,与1917年教育部颁令不学孔子是否有关联?与旧有经学不能适应当时的实际需要有关?欧风美雨强烈冲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甚至不得不放下“老大帝国”的姿态,卑微地向我们近邻的蕞尔小邦日本学习,这个恐怕都是该写进文章的。但是作者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写了一通。文章结语部分倒有些见解可从。又,我以为,对”经学“的定义,恐怕还要斟酌。我以为,通常意义上的”经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含狭义的”经学“(关于经书的研究)和”经术“(就是汉武帝”独尊“的那个)两部分。经学本身是不可以被研究的,只能被阐释。可以研究的只有经部书,也即我所谓的狭义的”经学“。此外,还得分清楚其与经部之学之间的区别。古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述相同,但所指可能不尽一致。本帖不允许回应,请自重!
  •     陈壁生,1979年生于广东潮阳,2002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后从师于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从教于人民大学国学院,著作主要有《经学、制度与生活》、《经学的瓦解》,主编有《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和“经学研究”系列辑刊。陈壁生从博士阶段就专注于经学研究,博士论文就是对于《论语》中“父子相隐”章的疏解,博士毕业后更是将研究视线投入到晚清民国的经学史上,编辑出版了《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在这部书中,陈兄收集整理了晚清以来学者们对于经学态度转变、经学的现代性转型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文章。可以说,这本文集正是引发陈兄继续探讨民国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变的重要契机。这部《经学的瓦解》正是沉潜数年后,陈兄对于民国经学史的全面论述,代表了他最新的一系列思考。全书除导言结语外,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章太炎的“新经学”、中国:成为“历史”、胡适之:从“以经为纲”到“以史为本”的完成、孔子与六经的分离、经学的史料化与经学的瓦解。这五章中,着重探讨了章太炎对于经学的改造和胡适及其弟子们建立起现代学科,经学彻底瓦解的过程。首先,对于章太炎在晚清倡导的经古文学研究,陈壁生认为,与“今文家以孔子为德无位的素王,古文家以孔子为述而不作的圣人,理学家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而章太炎直接将孔子视为‘良史’,其实是为了与今文家的‘素王’之说相对抗。”这也就是说,章太炎虽然出自于古文经学,但是他因与康有为立异,所以提出了更为激进的看法,将孔子从圣人的位置拉下来,将其视为“良史”,从而引发了后来更为激进的学术思潮。在此基础上,章太炎通过“原经而夷经为史,进而为史料,原儒而夷儒为子学,孔子为诸子,原素王而孔子不立法。章氏之‘原’,都已经超出了传统古文经学的范围,而导夫现代史学之先路。而在现代史学中,已没独立的‘经学’的位置。”通过对于章太炎三“原”的分析,得出了章太炎是以经为纲到以“史料”为本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转捩点。与章太炎不同,胡适作为留美博士,虽然在学术观点上曾有继承的一方面,但是他毕竟更加认同辛亥革命后的现代价值观念,因此他们一方面严判中西之别,将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有严判古今,将“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截然二分,从而论证了现代中国并非植根于传统,而是要挣脱历史枷锁,汇入西方的历史过程。这就是说,已经接受了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胡适,可以将传统帝制时代视为应该抛弃的“古代”,而将西方文明视作应该追求的“现代”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自然能够推导出传统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发展的负担,应该对以往的历史进行全面的批判。胡适这种现代化的立场,为经学彻底转化为现代史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为引发“古史辨”运动提供了理论条件。“古史辨”运动作为一场史学运动,正是沿着从章太炎到胡适这条以“史”为本的道路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这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学术运动,将六经与孔子彻底分离,六经四部皆成为学者研究的“史料”。学者通过理性,对六经与四部的材料,根据文献的早晚、文字释读的方式,进行“辨伪”与“考释”研究,从而彻底将传统经学瓦解,建立起分科为形式的现代学术体系。通过对章太炎、胡适到“古史辨”运动历史沉痛地追述,陈壁生提出:“而真正的国学研究,应该把国学还原为一棵生命不息、流动不止的大树。不是对这棵大树的一切部分做一视同仁的研究,而是主要研究它的根系与躯干,不但要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究它如何在流动中获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并不断向四面八方生长。”这段独白,真可与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为中国历史文化招魂相媲美。本书的作者陈壁生,出生于广东潮阳,行文中不难看出其受到今文经学的影响,在论述中倾向于今文经学之处随处可见。如此,这本讨论民国经学发展的著作,就不免带有今文经学的门户之见,对于章太炎和胡适的批评,就很容易被看做是站在今文经学立场上的批判,而不是客观的历史分析——当然陈壁生兄可以反诘,认为客观理性的学术研究,是现代学术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经学应该考虑的问题。关于民国时期经学瓦解的问题,陈壁生兄明显是认为,原因出在古文经学对于“六经皆史”的阐释出了偏差,将章学诚“六经乃先王政典”的看法扭曲成了“史料”。从而导致了经学衰变为现代史学。不过,将“六经”视作现代性改革方略的今文经学家康有为、皮锡瑞等人,对于经学的衰败就没有责任吗?至少,我们知道“古史辨”运动中,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哩。最后谈一下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这一领域近二十年来有多位学者深入耕耘,举其著者有朱维铮、罗志田、桑兵、陈平原和王汎森等多位学者,陈壁生兄在书中也多处引用了上述学者的研究。不过,由于这些学者无一例外都站在现代性学术一方,与本书的论旨多有扞格,因此陈壁生除引用论点外,并无太多的评述。那么,这本经学史著作与前述学者研究论域大体近似,那么陈壁生兄提出的结论何以与前述学者不同就大可玩味了。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测试了,不合口味,论得太多。
  •     经学瓦解的过程,就是价值失落的过程。梳理清楚这个过程,就是为了找寻病根,为现在和将来重建价值系统探求方向。只是最近,一些人上书请立国学学科、儒学学科,这到底是倒行逆施呢?还是拨乱反正呢?按照本书逻辑,正是现代学科将经学瓜分瓦解,谋求建立国学学科、儒学学科岂不是隔靴搔痒?抑或有第三条路,如新子学倡导多元、开放的子学精神,对经学采取往者不可谏的态度,庶几可乎?
  •     传统经学被西方学科建制拆散重组后,便有了“中国哲学”这个怪胎。
  •     装帧加一星。
  •     思路清晰。
  •     亦存微言大義。
  •     !!……
  •     西学东渐,经学是如何被瓦解的? 当经学遭遇民族国家,中国向何处去? 我们还有能力赓续经学的命脉吗? 本书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并有力回应了上述问题。
  •     姑且作为“史”,而非“学”来读。
  •     目前讀過的最明白曉暢的縮略近代學術史,述析經學瓦解脈絡之於近代學術史如庖丁解牛,鞭辟入裡。經學如何在「以經為綱到以史為本」的轉變中喪失其學,而淪為無生命之史料,實為本書精要,亦為最精彩的論述!故篇幅限制有所未能展開,不過不影響是好書一枚!
  •     花了一天读完了,不太厚的一本学术史,最大的亮点在于装帧不错。
  •     以论带史的痕迹太浓,私货越来越多,有以点成面的味道,但有些论点还不错
  •     在经学崩溃的百年后,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必须回到经学。而最直接的、便是回到康有为和章太炎,康、章是最后一代经师,也是凭借华夏古经,回应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现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塑造的第一代经师。
  •     “经学内部研究”的做法值得提倡,但对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我是“文与而实不与”。此书偏袒经今文学,非我所喜。
  •     许多东西,通过这本书才明白。体会一下某种视角。
  •     讀完章太炎的部分,不禁感慨,破壞之端易啟,而摧枯之勢難擋,縱使有萬般苦心,著書立說,亦不得不三思而後行之。
  •     好看
  •     好!
  •     1440.今文学的复燃
  •     为往圣继绝学 也是认识自己 认识中国 这种宏愿。。。 我还是默默搞文献去了。。。
  •     学术史
  •     正如一个德国人所说,只有哲学家才能去撰写历史
  •     只是有点一句话长度的结论写了一本书的感觉
  •     还是不评价了,慎言。
  •     当代博论不可小视
  •     清晰明了,内容详实
  •     古今意识
  •     从中西之辨到古今之别。 经学提供价值,历史记录过去。
  •     条理明细,行文凝练。观点铺陈而少有创见。
  •     封面不错
  •     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提法确实值得一辨,开始我还以为是作者陈壁生的创见,读到后来才知道是钱穆首先谈到的。作者以今文学派立足,在守家法和融古今的中间拿捏得算很好了。但其实很多事情没法怪章太炎,经学不瓦解,后面的学科建设怎么办。以前批中世纪的欧洲什么都是神学的婢女,经学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的神学。
  •     糟糕透顶!惨不忍睹!知识点的缺乏,逻辑思维的混乱,叙述的毫无理致,怎么就敢下笔呢!
  •     抚今思昔,太息掩涕。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     民国经学史,实斋“六经皆史”解蔽,倡经学复归。文字很好。
  •     从经学到史学终至史料学,这一演变暗含从中西之争走向古今之辩的转变,归根到底是西来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导致了价值的失落。这也正是近代中国的“失其所本故而进退失据”。重新找回这个本源,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文化担纲者身上“责任的重负”。
  •     有些论述过于武断了
  •     论证上不如博士论文有力,优点是清晰流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