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中國童年

出版日期:2014-12-11
ISBN:9789866131262
作者:張勤瑩
页数:336页

书籍目录

《目錄》
王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二、建構英籍傳教士子女研究的新視角
三、史料說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館藏「內地會檔案」
四、章節安排與預期成果
第二章  芝罘學校與傳教士子女在華教育的開端
第一節 在華傳教士父母的育兒難題
一、天津條約以降新局面-出現在內陸省分的傳教士家庭
二、育兒方式與文化差異-傳教士父母眼中的「異教習俗」
第二節  芝罘學校:傳教士子女在中國的教育新契機
一、戴德生主導下的內地會特色
二、傳教士子女在中國的教育新契機:戴德生與芝罘學校
三、收拾行囊上學去:芝罘學生上學記
第三章  屬靈、智識與體能:芝罘學校的養成教育
第一節 芝罘教師的中國任務
一、內地會招募芝罘學校教師的管道
二、芝罘教師的任務
第二節 牛津地區考試與芝罘學校的教學導向
一、以「牛津地區考試」為主的教育導向
二、牛津地區考試的施行成果與檢討
第三節 圍牆內的教育空間:校內活動與體育課
一、英式校景在煙台:芝罘學校的空間建構
二、芝罘學生的體育課
第四章  戰爭歲月中的芝罘學校 (1937–1945)
第一節 中日戰爭期間的芝罘學校及其「例行活動」
一、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煙台局勢
二、日軍佔領區內的芝罘學校及其例行活動
第二節 戰時內地會總部與芝罘學校
一、戰時內地會總部的成立
二、何去何從?芝罘學校師生的「撤校」經過
第三節 拘留營生活與芝罘學校的教育
一、芝罘學校師生與山東濰縣拘留營
二、芝罘學校在濰縣拘留營內所維持的教育模式
第五章  「芝罘人」在中國:撤校尾聲與歷史記憶
第一節 芝罘學校復校歷程與國共內戰
一、戰後中國的政治情勢與內地會的復校計畫
二、校長華登禮公布復校計畫受阻之因
三、牯嶺山上的芝罘學校
四、撤出中國前的尾聲
第二節  認同、記憶與社群:塑造「芝罘人」
一、百年校友會與《芝罘雜誌》的發行
二、芝罘校友與中國的連結
第六章  結論
一、 從內地會的角度解釋芝罘學校設立的必要性
二、芝罘學校的辦學方式及其時代特色
三、芝罘校友的活動及其表現
四、 從跨文化視野看芝罘學校與中國的關聯性
參考文獻
一、檔案與原始史料
二、中文論著
三、英文論著
四、網路資料
附錄
附文1
附文2
附表
附圖

作者简介

十九世紀以來,英國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遭遇許多生活適應的問題。特別是他們在中國誕生的子女們,如何在一個異於母國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並度過他們的童年?此外,傳教士子女在近代中國接受英式教育,又反映出甚麼樣的教養期待和時代特色?
透過歷史角度的分析,本書說明芝罘師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在山東濰縣(濰坊)拘留營之處境;與國共內戰期間,被迫從山東煙台遷徙到江西牯嶺,最終撤離中國之歷程。作為中國近代史與世界史中的連結,芝罘學校研究有其不可抹滅的價值。
二十世紀初至今,散居在英、美、加及澳洲等國的芝罘校友,不斷透過社群組織、書寫媒介,網路與中國旅行等形式,有意識地將童年記憶進行集結與保存。他們建立「芝罘人」的認同,實兼具校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傳教士家族史的研究特色,亦呈現傳教士子女在中國的時代意義。
本書主要章節的撰文方向,簡述如下:
緒論部分首先介紹近年來有關基督新教在華發展的研究趨向。此一領域成果討論豐厚,諸多研究旨在關注傳教士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從早期的政治思想,轉向 中國社會變遷,包括教育、醫療與社會救助等面向,卻少有作品觸及到新教傳教士在中國教育子女的相關問題。其次,筆者嘗試以在華傳教士子女的童年與教育為研 究動機,一方面有助於思考何以傳教士子女長期受到忽視的緣由;另一方面也期待從前人研究成果中,找尋傳教士子女研究的可行性,形成新的切入點。
第二章關注方向有二:其一,說明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內地會傳教士父母遭遇到的育兒難題,包括是否讓子女返回英國接受教育?抑或是讓子女陪同父母留在內陸 省分的宣教站?其次,透過芝罘學校的背景與經過,解釋戴德生在山東煙台設立學校的緣由,及該校對於內地會運作的助益。自芝罘學校於十九世紀末葉成立以來, 中國其他省分也陸續出現類似的學校,證明已有越來越多的傳教士及外僑家長願意讓子女留在中國就學。
第三章主要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芝罘校園內重視的三大教育精神,包括屬靈教育、智識教育以及體育活動的實踐過程,藉此分析芝罘學校的教育導向。校 方刻意營造出有別於中國社會的就學經驗,目的是為了培育學生去學習並適應未來返回歐洲的生活型態,以此塑造出特定的童年與文化觀。教師們必須一方面讓傳教 士父母們無後顧之憂地經營宣教工作;另一方面則是讓這些缺乏父母陪伴的孩童們,在成長中獲得關愛與撫慰,並且透過校園內的教育與基督教信仰,提前認識並適 應遙遠的英國及其文化。
第四章首先分析中日戰爭期間,芝罘校園的運作情形;其次,芝罘學校遭受日軍迫使遷校的過程,以及內地會總部扮演的角色;最後,說明芝罘師生關押在濰縣拘留營的生活與教育情形。
第五章的討論分為兩個方向:一則,探討芝罘學校在中國的最後階段,從戰後的復校經過,到1951年師生撤離中國;二則,分析芝罘校友們如何在海外建立起特殊的社群認同?畢業多年的芝罘校友們,如何看待自身這段特殊的異文化經歷,並將之轉化成其與中國之間的特有連結?
第六章討論的議題與成果,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層面:其一:從內地會的角度解釋芝罘學校設立的必要性;其次,芝罘學校的辦學方式及其時代特色;其三,芝罘校友的活動及其表現;其四,從跨文化視野看芝罘學校與中國的關聯性。


 被遺忘的中國童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烟台的第一海水浴场附近,有一些老建筑。如果你运气够好的话没准还能看到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外在那里抚今追昔。这些让人感怀的老建筑便是曾经的芝罘学校的旧址。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大门缓缓打开,各色人人等往来于东西方之间。为数众多的传教士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传教士及其所在的差会给东西方间的交往增添了一抹亮色。尽管初期有着拳乱时黑影,但是开医院、设学校等举措使得教会更容易被中国的社会所接纳。1861年,烟台开埠。无数传教士藉由此登岸。或留在当地,或稍事休整,再转向四面八方。在这些传教士之中,戴德生及其创立的内地会以其不从属于任何宗派而迥异于其他的差会。在以往的著作中,戴德生与李提摩太相对立,他被看做是采用直接法传教的保守派。这一派并不赞成以教育传播福音。如今,教会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如此的大背景之下,人们对戴德生与内地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与对内地会的研究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戴德生所一手创办的芝罘学校则鲜有人关注。很明显这与芝罘学校的声誉,“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国(或英语)学校”,是极不相称的。在芝罘学校所在地烟台,现在所能看到的关于学校的材料还是较少;而就这样一些材料也是多散见在一些长者的回忆录中。几乎与学校同时代的曲拯民老先生在他自己刊行过的《烟台教育史话》中就有提到这所学校,不过只有数页,读起来有点意犹未尽。成书于上世纪30年代的《图说烟台》(阿美士德)也有片言只语。毓璜顶医院前院长狄烁的子女曾就读于芝罘学校,其中之一在回忆中提到过学校的情形,但是年代久远,有些事情也多有遗忘。好在现在与芝罘学校相关的经历者还有健在,有志学人也在不断的挖掘。张勤莹的这本《被遗忘的中国童年:芝罘学校与内地会传教士子女》便是近年来关于芝罘学校研究的难得的专著。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传教士纷至沓来。这些传教士在传播福音之余慢慢的发现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大问题。部分传教士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送回自己的母国就读,忍受着离别之苦;部分传教士泽将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虽然亲情可圆,可内陆的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总是很难让人满意。基于此类的原因,作为内地会领导层的戴德生为解传教士的后顾之忧,在烟台这个气候宜人的北方小城成立了内地会学校。1881年,学校成立。成立初期仅有三名学生,最后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男校、女校与幼儿园的一所从幼至高中阶段的完全学校。这便是日后被人熟知的chefoo school,即芝罘学校。不过通过作者张勤莹的描述可以发现,学校成立后,家长虽不必将子女送回母国,但也不是说想见就能见的。每次父母与孩子的团聚都需要向内地会总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能前往烟台与子女团聚。作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源,而另一个就是师资。对于芝罘学校来讲,从某种程度上,师资比生源来讲更为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的定位造成的。芝罘学校它的目标是“教导学生放眼于英国社会”。它将生源严格的限制在欧美这样一个圈子内,“明文规定不招收中国学生”,对欧亚混血儿也有所限制。从目前看到的资料来讲,学校也不只针对的是传教士的子女,在烟的外籍人士子女也有就读,比如毓璜顶医院的前院长狄烁、邓乐播等人的子女。(这种和当地社会的隔膜也是造成如今对芝罘学校研究资料匮乏的原因之一。)学校如此的定位可以很好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的运作中,(直至芝罘学校撤出中国)芝罘学校选择的是牛津的地区的考试 。尽管学校内有中国佣工存在,但芝罘学校不聘请中国教师。在相对有限的来华人员中,愿意在学校中从事教职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从母国出发时就是立志下乡传教布道的。留在学校与心中的服侍上帝的信念多少有点差距。因而学校的师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不少教师都身兼数职。应该看到的是,在戴德生及内地会人员的努力下,芝罘学校较好的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学校开展“属灵教育、智识教育以及体育活动”,成功的举办书届牛津地区考试即便在潍县居留营期间也照常举行;学校建有赛艇队,修建了优美的教学楼,部分建筑甚至沿用至今。这些给学校赢得了不少赞誉,获得“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国(或英语)学校”的美誉。滨海城市宜人的气候,相对安宁学校周边环境,不断完善的学校的基础设施,这些都给学校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应该说在日军占领烟台前的一段时光是芝罘学校发展的黄金期。日军占领烟台后,因为英国政府“不支持校方主动撤离”,最终导致芝罘学校的师生没有撤离出来,学校师生被迫转到潍县拘留营。从这开始学校开始了颠沛流离,直到撤离大陆。当然直到撤离大陆,学校再也没有回到烟台,虽然它一直用着chefoo school的名字。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在潍县拘留营期间,仍然坚持教学活动,并且坚持开展牛津地区考试。从潍县拘留营起,学校就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由烟台到潍县到牯岭,直到撤出中国。抗战结束学校师生及家长都希望学校返回烟台本部,但是因为烟台地区的战略态势以及部分校舍被挪作他用,学校主事考虑到回迁烟台也是不现实的。最终舍近逐远,外迁千里之外的江西。不过退一步讲,即便是学校回迁烟台,以学校的背景,最终也改变不了它的最终命运。1951年,芝罘学校全部撤出中国大陆。芝罘学校在大陆从此告一段落。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校友们对学校的认同开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远离了芝罘,远离了中国;但是芝罘学校却在数地开设,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等都有开设,校名依旧。学校的标志上用篆书写着古朴的“芝罘学校”四个字。1908年,芝罘学校的校友们成立了校友会。围绕着芝罘学校,校友们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社群认同。校友们以“芝罘人”自居;不论地域。校友会创办的《芝罘杂志》也得到散居世界各地校友们的广泛支持,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而今烟台当地报道中,时常读到之前的芝罘学校的学生们到烟台来访寻先迹。如今芝罘学校已经撤出中国本土有六十多个年头了,距离最后一所芝罘学校的关闭(马来西亚,2001)也有四年了。之前的少年都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更多的则已经故去。属于那一代人的记忆终将远去,就像书名所言“被遗忘的中国童年”。但是那个记忆对于每一个芝罘学校的校友们来说都是unforgettable。通过全书,不难看到作者张勤莹女士在研究芝罘学校上面所下的功夫。作者造访亚非学院等多地考据内地会的档案查找相关的信息,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不过文中却鲜少或几乎没有来自烟台当地的资料。再者全书对于芝罘学校校友们的“芝罘人”认同着墨较少,相较于全书显得有点一笔带过。再者对于撤出后的芝罘学校描述也较少,毕竟仍在校名仍在使用,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不过这些都是瑕不掩瑜。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大体看了一下,还不错
  •     老师推荐的,半天读完。虽关注点在最早期外国人办校中的跨文化,但于阅读中实不断出现孩子、老师、活动、校园的画面。教育是经过、是人学、是历史、是回忆。151023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