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星光灿烂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312851
作者:王安忆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王安忆,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著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天香》等;中篇小说集《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三恋”、《月色撩人》等;另著有包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剃度》在内的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非虚构作品。其中《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辑
我的老师任大星 / 003
小镇上的作家 / 008
走通一条河 / 014
岳丁的故事 / 026
怀念萧军先生 / 030
怀念倪慧玲 / 034
凯里 / 037
岛上的顾城 / 045
黄土的儿子 / 053
阿东的语录 / 060
陈凯歌与《风月》 / 061
重建象牙塔 / 074
残疾人史铁生 / 080
见葛优 / 084
欢喜渡 / 087
立此存照 / 094
盛曙丽说 / 096
送君送到大路旁 / 098
港人彦火 / 101
摹写的精神 / 104
中国音乐在中国 / 109
仁者寿 / 117
英特纳雄耐尔 / 122
精诚石开 / 129
欧刀吴斧削江郭 / 137
执绋者哀 / 145
香港的说梦人 / 148
今夜星光灿烂 / 150
香港人 / 160
我们和“叔叔”之间 / 165
去汪老家串门 / 170
同学伊拉爷 / 173
纤纤女儿心 / 177
我看孙小琪 / 181
旦复旦兮 / 185
东边日出西边雨 / 189
第二辑
“我是一棵蒲公英的种子” / 199
我们家的男子汉 / 205
记一次服装表演 / 211
两个邮递员 / 213
我的同学董小苹 / 215
刘教授和中国当代文学 / 226
李选择什么 / 229
一个孩子和几个大人 / 232
陕南村一家 / 236
男子汉成人 / 238
老李 / 249
寂寞 / 253
男之俊 / 255
女之倩 / 257
指路的小孩——附《屯门的轻铁》 / 259
手艺人 / 262
小范 / 264
政协会议上的人和事 / 266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270
美丽的孩子 / 276
警察的故事 / 278
年轻多么好 / 280

作者简介

★ 王安忆“非虚构文丛”第四本,用文字为36位文艺界名人画像
★ 巴金、萧军、顾城、史铁生、路遥、陈映真、陈思和、陈村、马家辉……
★ 陈凯歌、陈丹青、葛优、施大畏……
★ 这些人就如同在王安忆的人生中闪耀的点点星光,于不经意处留下了一些 痕迹,照亮了她思想天空的一隅。
---------------------- -------------------------------------------------------------------------------
《今夜星光灿烂》以写人为主题,记录了作家王安忆对于过往生命中那些人的回忆与理解。该书是王安忆非虚构系列的第四本,前三本为《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波特哈根海岸》。该书共收录了五十八篇散文,分两辑,记录的人物有巴金、陈凯歌、陈丹青、葛优、顾城、史铁生、路遥、陈映真、陈思和、陈村、马家辉等等这样的大家名人,也有邮递员、手艺人、甚至不知名姓匆匆路过的市井小人物。这些人就如同在王安忆的人生中闪耀的点点星光,于不经意处留下了一些痕迹,各自照亮了她思想天空的一隅。美丽隽永,况味悠长,读来趣味盎然。


 今夜星光灿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我必须要承认这是一本我所钟爱的书。在这几年大量读书的过程中,我渐渐了发现了自己读书的品性爱好,有些书固然很好,完全没有明显的疏漏,但也只能在读后说一本“好书”,不能够完全体悟,甚至不会重读,这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与书的相遇也是需要一种类似“气味相投”的缘分,一本对自己胃口的书,是可遇不可求,更是在众多好书之中的少数。但王安忆的这本书,正是这为数不多自己由衷喜欢的书籍之一。 读王安忆的小说,似乎是最能触动我心灵深处的,那种细腻的真实描述, 还原了现实世界,没有任何避讳,那么骄傲且执着,尤其钟爱《长恨歌》,这本小说让我对王安忆更添了几分好感,所以拿到《今夜星光灿烂》时,我是倍感珍惜的。因为了解一个作者最好的方法是读她得散文,通过散文了解她眼中的人和事。还好,没有令人失望。读着她的散文,就像在亲历一个她的世界,一个坦坦荡荡的世界,不需要任何修饰。在她得世界里你可以同她一起观看她周围的人。她写史铁生、陈丹青,陈凯歌、写葛优,写他们最真实的世界,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了解这些所谓名人的背后,他们的真实世界,作者既不评也不论而是把她得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让作者去感受。穿梭在她文章的洒脱里,人仿佛在她的世界旅行。通过作者清淡的描述并不会减少那些情感的厚重,反而会显得更加的浓烈,就好比在酿酒一般,愈陈愈香,当人生走到看到透的年纪,就会用非常平淡和旁观的视角来讲述许多的故事,哪怕是自己的。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视角,写出的文章则更加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思想已经成熟的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可以这么说,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而在她文章之中的人,不管是已经离去还是依然陪伴在身边的,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一种缘,因为缘相遇,因为份相伴,这才是完整的缘份。或许在兜兜转转之后,我们依然会记得他们其中的几位,那已经成为生命当中的印刻,凝结在黑夜里最灿烂的星空中, 熠熠生辉。
  •      2002年1月,王安忆女士在上海大学做了题为《作家个性与文学》的讲座,我没能参加一睹风采,但上大的好友S有幸参加了讲座,特地为我索了安 忆女士的签名,可惜没带她的作品,只得请安忆女士屈就签在讲座的宣传纸上。仔细端详签名,字迹疏朗清楚,没有任何花哨,唯有“忆”字的弯钩写得棱角分明, 也许正暗合安忆女士的性格,率真,但有个性。  王安忆女士生在南京,长在上海,对上海最著名的诠释莫过于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但她自己却并不喜欢被称作海派作家。除了描摹上海风情之外, 王安忆的文字触角还伸展得很远很远。翻看这本新书《今夜星光灿烂》,两辑共58篇文章,17多万字,有分量,有力度,有真性情。无序无跋,从第一篇写于 1981年的《我的老师任大星》,至最后一篇成文时间不详的《年轻多么好》,其间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撰文,也有21世纪成稿,时间跨度20多年。上辑写36 位名人大佬:陈凯歌、葛优、史铁生、陈丹青、陈映真、顾城、马家辉……下辑写朋友、同学、几面之缘的陌生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瞥见安忆女士的潇洒劲头,不 卖弄、不在乎、不迎合。  王安忆写人,很像中国的写意画,寥寥几笔极淡地勾勒,却是疏疏落落很见分量。她写史铁生:“在一九八零年时,文学讲习所里,有朋友推他来听课, 我们还握了手。印象是模糊的,觉得似乎是一个腼腆的青年;还有就是,他在轮椅上,那轮椅显得空落落的很大,等再次看见他时,他已巍然将那张轮椅坐满了。” 写顾城,“他头戴一顶直统统的布帽,就像一个牧羊人,摒弃带有游牧的飘无定所的表情。”  八十年代的王安忆很用力,“为了先生,也为了自己,我们总应当再努力一些,再争气一些,再雷厉风行一些,也再负责一些。”九十年代王安忆很意 气:《刘教授和中国当代文学》一文中,她吵架似的说:“那是你们自己的选择,你们就喜欢读那些浅薄的所谓揭露文学,这使你们过瘾,读过之后又说,‘中国没 有文学’,你活该!”安忆女士居然也会吵架似的和人争辩?我仿佛又看到了她签名“忆”那个有棱有角的笔画,她真是那种表面看上去很“冷”,却有着热切情 怀、爱憎分明的人。  二十一世纪,王安忆对文字的把握程度愈发娴熟,文章慢慢摒弃了很多枝枝蔓蔓的形容词,只简简单单叙事,平平常常道来,是非功过爱恨都不显山露 水,任读者自行揣摩。王德威先生说,“女性的书写可以形成流言絮语,也可以发为金石之声。”王安忆女士的书写恰是中国现代文坛女性作家的金石之声。《今夜 星光灿烂》,这是一本写“别人”的书,但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的王安忆。她用她冷峻的眼光看世界,看别人未留心处,看别人未动容处。她写一个收废品 的女人,在粗糙的生活下却磨砺了一个光滑的心,“她把废品码得见棱见角,如是下雨,再蒙上一张塑料雨布,四边掖齐,远远地看,就有点集装箱的风格。”写画 家陈丹青,“一九八三年底,我与陈丹青在纽约第一次见面与认识。他与画廊签约,已将兄弟办来美国,可说是开端良好,前途顺利。可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沮丧 的人,带着茫然失所的表情。他不读英语,厌恶美国饮食,他坐下来就谈上海的童年往事、插队往事。他一个人关在房里死读‘老庄’,读到哽咽不已。他珍藏在裤 袋里,有一页练习簿上撕下的纸,正反两面写着细小端正的汉字,是还未出道的阿城所写的一篇小说,写给他看看,他也献宝似的拿给我看。他拿了我的两本行文幼 稚的小说集,在纽约蛛网般的地铁里边流泪,身前身后的外邦人,谁也不知道这个亚洲面孔的青年是在为什么感伤。”若没有怀着一个细腻的悲悯之心,又怎会把陈 丹青国外的彷徨描写得如此动人。  王安忆女士的文字,像软呢,朴素、挺括,有厚度,在初冬的夜晚读来,安宁澄澈,温暖人心。多年过去,安忆女士的文字锋芒微收,但光芒依旧。
  •     说来不好意思,我竟没有读过王安忆的作品,虽然久仰盛名。初次接触作品,便是这沉甸甸的人物回忆录,大物与平民的命运回望与性格素描。一篇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承载着一个人物悲喜剧,一个人物代表着一个时代。我作为极其普通又毫无研究的平凡读者,来聊聊我浅显的获得。散文集颇有厚度,数来足有五十几位人物“粉墨登场”。第一辑统共是那些文化、艺术界与娱乐圈的大拿们,他们个性独特,各具不同人文魅力。但在王安忆的回忆整理里,在哲学与艺术已迈出一大步的艺术家们,也有作为小小世俗人物的脆弱与伤痛,用心良苦或者平凡大俗处。第二辑是王安忆生活周遭的寻常百姓,一面之缘的人,旧友,旧同学,手艺人,小区里常常遇见的她他们。虽然生活琐碎将曾经灵光的他们打磨变得庸碌,但俗世里的他们又在挤压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着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对文化的追求与清醒。有永远不被打扰的精神追求与坚持。是光环荣耀里的小人物,也是寻常市井里的大人物。一人的宇宙开一朵花,这是一本繁华盛开的花园呀。分三次间隔较久长的时间读完,二十七岁年纪的我并没有完全读懂所有人物的经历与入世出世道理。我知道,这样一本作者极尽回忆整理了与主角从初识到此时的散文,定是裹含着沉沉人生经验与警示,是这样富含哲学意味,他们的经验需要我们跟随前人走过的路继续征途,才能深切感受。我也知道,在未来,等我更历练成熟时,再度阅读这本深深浅浅讲述了与这个社会平衡相处、与梦想与生活保持独立又亲密距离的尺度把握,会有更多的收获。我注意到一件有意思的小小细节,散文的排序基本是按照写作时间。但凡沉浸在书的气氛里,你就会感受到王安忆作为作者本身随着时间成长后文笔与思考维度的变化。文笔与思考有着每一个时代的鲜明烙印但又有着自己的标签,八几年的人物素描与进入两千年后的人物素描,一定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而人物回忆录的角度与技术,也有了更加高级又切实地变化。比较八卦的收获呢,便是惊叹——原来在八十年代,在我们普通80后以为的那个贫瘠年代,中国早已有了见识与阅历十分高级的人群。这是普通民众的迷信与误区,我想这也是文化与每一个人的距离,与独立思考的普及必要性吧。在众多个性传奇人物里,诸多已尘埃落定这众所周知。叫我深受震动许多是75后的年轻人物,王安忆的追忆并没有分析他们的命运轨迹,只是道出他从过去到好时候的一幕幕。但谁知道,度娘搜索后才知那闪光的年轻人竟然已辞世。好叹息,好可惜。我以为好书从来尽在不言中,无法用有限的文字告诉你它的深度与宽广。这是一个世界,这是一本投入阅读后,会感受你身处世界慢慢被静止的散文集。相遇的人是人生银河里的星光,书也是你人生银河里的星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散文没有小说有趣
  •     写的都的还是她知道的事
  •     对许多人物的回忆性描写,偶然识了些从未听过的人
  •     王安忆这本散文集也可称为"怀人录",她写人还算生动,比叙事的凝滞要清朗许多。
  •     王安忆自己也知道她的毛病哈哈
  •     虽然文章的时间跨度挺大的,但总体还不错诶
  •     还是对这种写什么知青啊之类的久远的东西爱不起来
  •     算是文学版的“八一八圈里的那些事”
  •     当代文学杂记
  •     同样是写别人的故事,根据作者水平的高低也会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这本书书名比内容更美。
  •     有几篇挺好的,很细腻的描写生活。。
  •     以时间为线的散文排序,有着非常明显的阅读体验提升,不禁问自己,怎么会写的这样好,尽管一向喜欢王安忆的文字,这样发自肺腑的询问自我,倒是头一次。其实,在开篇的几个故事里,是有着疑惑的,总觉得哪里像作文,随着时间的推进,一次次文字本身的享受超越了文体本身,这也是我为何喜欢王安忆,单单是文字,已然如沐春风,是炉火纯青的技巧。而且这个集子是人为主,透着无数的八卦,比方陈凯歌的《风月》,不过这中间真是没有叶兆言的任何事情啊,还有岛上的顾城,又怎会想到人生结局的惨烈与荒谬。王安忆的细腻,如果散文是其小说只言片语的佐证,那么,技巧也是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反复练习,铁杵磨成针,勤奋+毅力。今夜星光灿烂,这里面,有太多的星光,从来不曾看到,甚至于听闻,我太孤陋。众多文体,最倾向于阅读的仍是小说,因为有故事
  •     还行,但是这几年没有读杂文的心,对这种太细腻太感性的文章没有很多耐心。
  •     短小的回忆录,适合在随性的时间里信手翻阅。
  •     在準備高考期間讀的,每一晚都能夠在她的文字中得到放鬆。
  •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陈村 和顾城 还有路遥
  •     15.1.8
  •     2013年底买的,当时看不下去,搁置。今年拿起来再看,觉得挺好看的。看封二她的作品简介,发现一个也没看过。
  •     王安忆写散文时,是一个非常活泼灵动的女人。但是在写人物时,她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女人。从中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说真话的女人。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她的散文小说类文章。
  •     Channel不对,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
  •     三星半。
  •     王安忆的一部对朋友、老师、同行的回忆录!
  •     后面一辑写身边的小事还不错,前面作家也都认识,虽然不太喜欢这种讨论作家的方式,中间不认识的作家完全看不懂好吗
  •     热热闹闹地生活,静静心心地思考,笔端立体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扬不抑,十分受用;用词风格一向喜欢,沉稳、夯实、贴切,扎扎实实的字眼并不显笨重,倒是在各种体裁中自由穿梭;写路遥、陆星儿、她家的男子汉,写同学、手艺人、叔叔们,真的,生活就是这些闲话堆砌起来的。
  •     她对文字的运用熟极而流
  •     环境描写薄弱,价值观差异过大,总是突然在句内转换主语,喜欢给前句所述定义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名词用到下一句,经常在完整句子里加一段基本无法理解的话。而第二辑的十几篇短文,足以让之前的印象烟消云散。
  •     不喜欢。
  •     想看《风月》所以买了这本书。哎
  •     细腻温柔的王安忆,一如往常。
  •     這麼好的書竟然只有70個標注看過的囧。。一個成為 大人 的 大家 寫的東西有她的風骨 那是一種逆流的深情 平靜而不凡~~
  •     很羡慕那样的生活。王安忆大大的散文有些看不太懂。。。
  •     顾城那篇真是…逗… 每一篇描写的人都是那么温柔,天真。 会觉得这么可爱的人怎么能和我们活在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配不上这么好的人 第二部分就写得比较随意了,话说好多字不会读,查了一下午的字典…
  •     整体且充满闪光
  •     不是很喜欢哎
  •     是淡淡的散文,谈着记忆中的人,力求还原当时的本况,连情绪的泄露都很克制。让人觉得能认识这么多或近或远的人真是幸运。
  •     大妈回忆录 来不了实在是
  •     很少写作是因为懒,特别是记录别人,怕得罪怕他们会莫名不开心。 毕竟三观正好一致,需要缘分,小心翼翼照顾别人的感受,也希望别人也能温柔待我。当然,日常挂人的混圈网络大V不会懂。
  •     絮絮叨叨的上海女人的散文,真好看。陈村说王安忆,穿一条棉毛裤,都要写上2000字。
  •     和村上的80年代比较来读
  •     平实、素雅的年代和人
  •     90年前的文字比后来的好太多,相比之下后面的文章显得矫情做作和应付
  •     说真的有点看不下去。整本书都是写的王安忆记忆中的别人,可这些人我大都不认识啊。
  •     有些些共鸣。但不是那么出色。但也足够。三星半
  •     读一读,想不通的事儿也就开朗了。王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看过《东边日出西边雨》,翻到封底,一闪而过看到丛书策划人是故事中的段晓楣,感觉莫名的好,可惜于田儿不在了。
  •     有意思也用情深
  •     drunk in milkyway
  •     更喜欢第一辑,朴素,通透,隽永。但是第二辑的温暖琐碎让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作家,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     想激动流泪,却不会。是内里的感受,不是情绪的渲染。是海底的波澜,是克制的激情。是裂的质变,是无声的滋长。这就是读了这本书的体会。王安忆女士写出了除非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写出了担当的她,写出了我们一代代人迟早要承担的历史的责任。
  •     是的,作者的一些生活,写了与很多人的相遇,我在想,人这样一生也无欲了吧。今夜星光灿烂,星儿,任性,却活的有滋有味。也许也是极好的吧。别人的事,还是不敢多加评论,和作者一样。
  •     数十年的笔触描绘时代星光与尘埃。海派文学的继承人。冷静的贴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