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理由(第7版)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300184855
作者:詹姆斯•雷切尔斯 斯图尔特•雷切尔斯
页数:196页

内容概要

詹姆斯•雷切尔斯(James Rachels,1941-2003),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哲学教授。著有《生命的终点:安乐死与道德》(The End of Life:Euthanasia and Morality,1986)、《由动物创生——达尔文主义的道德意义》(Created from Animals:The Moral Implications of Darwinism,1990)、《哲学的问题》(Problems from Philosophy,2005)、《伦理学能够提供答案吗》(Can Ethics Provide Answers,1997)。
斯图尔特•雷切尔斯(Stuart Rachels,1969- ),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哲学副教授,前美国国际象棋冠军,美国定约桥牌联合会终身大师。主编第四版《做正确的事:道德哲学基础读本》(The Right Thing to Do:Basic Readings in Moral Philosophy,2006,之前的版本由詹姆斯•雷切尔斯主编)。在多家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第1章 什么是道德
1.1定义问题
1.2第一个例子:宝宝特雷莎
1.3第二个例子:乔迪与玛丽
1.4第三个例子:特蕾西•拉蒂默
1.5理性和偏见
1.6道德的底线概念
第2章 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
2.1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
2.2文化相对主义
2.3文化差异论证
2.4文化相对主义的后果
2.5文化差异似乎很大而其实不然
2.6所有文化共有的价值观
2.7批判一种不良的文化实践
2.8回顾五种主张
2.9我们能从文化相对主义中学到什么
第3章 伦理学中的主观主义
3.1伦理主观主义的基本思想
3.2理论的进化
3.3第一阶段:朴素主观主义
3.4第二阶段:情感主义
3.5理性在伦理学中的角色
3.6伦理学可以证明吗
3.7同性恋问题
第4章 道德是否依赖于宗教
4.1宗教与道德之间假设的联系
4.2神命论
4.3自然法理论
4.4宗教与特殊道德问题
第5章 伦理利己主义
5.1是否有责任帮助饥饿中的人
5.2心理利己主义
5.3伦理利己主义的三个论证
5.4反对伦理利己主义的三个论证
第6章 社会契约理论
6.1霍布斯的论证
6.2囚徒困境
6.3社会契约理论的优点
6.4和平反抗的问题
6.5理论的困难
第7章 功利主义进路
7.1伦理学革命
7.2第一个例子:安乐死
7.3第二个例子:大麻
7.4第三个例子:关于动物
第8章 关于功利主义的争论
8.1理论的古典版本
8.2快乐是全部重要的事情吗
8.3结果是全部重要的事情吗
8.4我们应该同等地关心每一个人吗
8.5为功利主义辩护
8.6结论
第9章 有没有绝对的道德规范
9.1哈里•杜鲁门与伊丽莎白•安斯科姆
9.2绝对命令
9.3康德关于撒谎的论证
9.4规范之间的冲突
9.5康德的视野
第10章 康德与对人的尊重
10.1康德的核心思想
10.2惩罚理论中的报复与功利
10.3康德的复仇主义
第11章 女性主义与关怀伦理学
11.1男人和女人对伦理学的思考方式不同吗
11.2道德判断的含义
11.3伦理学理论的含义
第12章 德性伦理学
12.1德性伦理学和正当行为伦理学
12.2美德
12.3德性伦理学的优势
12.4德性与行为
12.5不全面的问题
12.6结论
第13章 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是什么样的
13.1没有骄傲资本的道德.
13.2按其应得待人
13.3多种动机
13.4多重策略的功利主义
13.5道德共同体
13.6正义和公正
13.7结论
资料来源

作者简介

人应该怎样生活?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何“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没有对“应该”的理性思考,就没有对它的认同,“应该”也就难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书以追问道德理由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对道德问题思考的历史。它让读者理解“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good reason);还要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读者会从书中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也许会发现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并不总是合理的,但总有一些事是具有最充足的理由去做的事情。


 道德的理由(第7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追寻理由的进路《道德的理由》一书是非常好的伦理学入门书籍。首先,它的逻辑非常清晰。全书十三章,以“引出问题——阐释问题——回答问题”为主线,而其中“阐释问题”这部分,基本以时间为线索,一一论述各时期哲人们的伦理理念,并进行批判性分析。通读全书,读者便会对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其次,书中的论证与批判很有条理。雷切尔斯会先提出一个理念,归纳出它的主要论点,然后再一一指出它的不足之处。在这一过程中,雷切尔斯会诉诸大量的实例,并列条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点与批驳。再次,书中在进行论证与批判时,提出的进路有些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比如,在论及“文化相对主义”时,虽然雷切尔斯否定了它对于普适道德的否定,但依然点出了它的洞见:“很多我们认为如此自然的实践和态度其实只是文化的产物。”这不同于很多书纯粹批驳的作风。再如,雷切尔斯在论述功利主义时,指出了它“要考虑全体动物的利益”这一革命性的,同时有可能是前瞻性的思想。这类阐释丰富了各种理论的形象,使得它们不再是单一的或粗陋,或冰冷的模样。这样的客观性十分可贵。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将它与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进行对比。很明显,雷切尔斯提倡的是一种多重策略的功利主义,而桑德尔提倡的是德性伦理,追求共同善的生活。前者在整个的行文中透露出的态度都是要求理论必须能具体指导实践,而后者则更希望重新唤起公众对于德性的重视,虽然在此过程中争议不可避免,甚至无法妥善解决。虽然看起来二者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多重策略”中就包含了对于德性伦理的吸纳:“有一些美德、动机和做决定的方式的组合对我们是最好的”。桑德尔一定不反对功利主义倡导的“提高全人类的福祉”这一理想,他所忧虑的是过强的功利主义会造成人的短视与盲目,从而使人们做出不利于自己长远利益的愚蠢行径,而德性则是对抗功利主义庸俗化事物内在价值的武器。雷切尔斯虽然将德性纳入了功利主义的体系,但美德、动机及做决定的方式这几部分该如何配比?如何防止桑德尔所担忧的过强的动机,不良的方式对于内在价值的庸俗化?雷切尔斯却没有作出论述与回答。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暇不掩瑜。最后,附带提一句,这本书并不如封面上所写的“妙趣横生”。事实上,我并不希望看到一本“妙趣横生”的讨论伦理学的著作,甚至只要在哲学前冠以这个词都会让我些微不快。因为我们已经用“轻松学会XXX”、“三十天让你掌握XXX”这类速食主义毁掉了很多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事物,使它们庸俗化、工具化。哲学应该是件严肃的,被认真对待的事。文/曹怀宁 2014.07.25
  •     无论是伦理学还是宗教理论,都十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受此影响,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树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评判“道德”与否的绝对标准,也正由于此,人类社会才能够得上文明的标准。有了这些可以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的标准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当我们面对各种选择,尤其是涉及要牺牲某些人的权益之时就能达到做到心安理得呢?答案不但是否定的,还是消极的。因为所有这些关乎道德标准的条条框框非但没有简化人们的选择过程,反而人为地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地复杂和艰难,以至于有时候需要借助于法律的威力才能达到一方的目的。道德从来就不是可以量化的东西,自然就不能像经济学那样万变不离其宗地用“效率”或“效益”作为衡量的法则。道德“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人类的生活一直以来就处于纷繁复杂的运动之中,对于生活的抽象认识——哲学对每一件或者每一件事情都存在着争议。所以事关“道德”的问题从来就不存在有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只有放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相对正确。也就是说,也许今日被众人所信奉的道德观,历史上或未来某天就有可能是社会的大禁忌。两位父子作者是十分精于哲学思辨的,他们从一开始就将关于“死亡”的问题撂在读者面前,让大家陷入道德的两难困境——当我们觉得这样的做法合乎理性时,它却可能触犯了道德的底线;当我们倒戈于道德的做法时,它却可能是建立在牺牲和残忍之上的,而这又触犯了道德自身的其他部分。典型的道德悖论!如何处理这个悖论?作者认为第一步是要为道德的判断找到充足的理由基础。这个理由基础从何处获得?它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发掘,从神学宗教中反思,从哲学思辨的论战中拾取,从经济学帕累托效应中比对(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甚至以政治契约的形式去规范。当我们遭遇一个人用冠冕堂皇的道德观指点我们的行为时,检验它们的直接标准就在于他能不能为此在上述范围内找到理由。如果不能,那么就可以不用过多的考虑。这是处理“道德”问题的“定性分析”。做完了“定性分析”,接下来要做的就将是道德的“定量分析”——有关于每一个个体利益的公平考虑。经济学不否认“自利的人”并提倡“理性的人”;而雷切尔父子,同样不否认“自利的人”但提倡的是在多重策略的功利主义指导下的行为准则:为了同样地推进每个人的利益而行动。这条准则,重点强调的是人类福祉的最大化(也许在某些时候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但的确增加了每一个人所能获得的细分利益),搁置的是对错的争议。当然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建立在经济学的“理性的人”的基础之上。理性,是作者自始至终都提倡的。作为工具,“理性”的作用不是用在分辨谁对谁错,而是用来找到孰轻孰重,也许未来的生活和世界将会变得更好。这本关于道德的书绝非像它的副标题说的那样既“妙趣横生”又“通识读本”,相反读这本书是一个需要的是不断思考和不断调整的过程,因为这里面的故事、观点无不在冲击着一般人的既有道德观;而这本书也算得上是一本有深度的论著,除非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这样一本书读起来只会越读越厚。
  •       道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通常给人以呆板抽象的“方脸印象”,因此在偶遇《道德的理由》一书时,起初我丝毫没有阅读的兴致,若不是不经意间发现两位作者竟是父子俩,或许我便会与这样一本好书失之交臂。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懂得一个道理,很多事——虽繁复,终有解!  “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詹姆斯·雷切尔斯、斯图尔特·雷切尔斯父子俩,均在美国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任教,都是研究道德基础理论的学者。2003年,父亲詹姆斯过世后,儿子斯图尔特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续修订完善丰富发展道德哲学,并于今年6月推出《道德的理由》的第7个版本,将道德理论推上新高峰。  该书一开篇,就尖锐地提出了无脑宝宝、连体婴儿、脑瘫患者三个活生生的、关乎生存选择与道德评判的事例——法律与道德两个范畴的激烈冲突,直接将读者对道德的思考,引向了深处。开篇之后,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道德争议被作者接二连三的抛出,应接不暇,高潮迭起,读者的思维亦随着各路理论观点剑拔弩张、鏖战交锋,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紧张、迷茫、困惑、焦虑等复杂情绪盘根错节的“思想泥潭”。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多习惯于知道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该”与“不该”。对于道德问题,要想公正“裁判”,更需要深入有效的思考。尤其要借助多重策略,打造最广泛的道德共同体,尽可能求得最大公约数。该书作者认为,最理想的道德联盟,应当努力超越时空及人为障碍。就像马航失联飞机的国际救援、抗震救灾的守望相助,还有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共同关注,等等,这些道德联盟和共识的形成,能够造福后代和更远的未来。  总之,有了对“为什么应该”的理性思考,才可能有对“应该”清醒、坚定、有力的认同与践行。这本道德哲学读本,将人类几千年来关于“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的种种思考汇聚起来,介绍和探讨了各种道德理论,并在寻找道德理由的过程中,辅以探索式的故事迷宫,结合现实道德生活的具体案例展开阐释、分析和评论,使得原本艰深晦涩的道德理论在深入浅出中变得引人入胜、妙趣横生、通俗易懂。  读该书,不仅能让人对道德问题有更深刻的认知,还会让人坚定一个信心:生活中很多事,固然繁复,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会有更美好、更理性,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而这,或许是人们能够坦然、欣然、安然地生活的一个理由。  开卷有益,掩卷沉思。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更何况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揭开相对文化、利己主义、功利思想的“面纱”,在道德光环的下面,往往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那是解释道德行为的理由,更是通向道德初心的密码。让我们一起踏上读书之旅,共同透视道德行为背后的理由,享受道德初心豁然开朗的快乐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道德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随心所欲,只是自己不敢承认那些具体的标准。一旦得出了让自己失望的结论,还怎么认可自己,心里还怎么安宁。
  •     就还行 有点浅 干货少 少到我以为我在看TED实录 对矫正偏执狂有一定作用 看看没坏处
  •     倫理學課教材,案例豐富,生動地介紹道德理論
  •     适合大众…
  •     很好的通识读本。伦理的客观性是我觉得很不错的一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