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

出版社:王超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564506698
作者:王超
页数:16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3.6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机构市场化能力较弱 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工作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除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不同阶段外,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一些科研人员对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和承接能力较弱。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渠道,校企双方在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协作产业化的过程中完成了专利技术从创造到应用,再创造再应用的良性循环。为深入开展专利技术合作,有效促进专利技术转化,高校与各级地方政府、企业设立了众多的技术合作机构。根据对90所“211工程”高校调查问卷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的技术转移合作机构约300家;与企业建立的技术转移合作机构约1000家;我国有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分布24个省(市)的30个大中城市;我国有4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2家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高校。另外,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独立的技术转移中心或公司,校内的科技开发部门也承担了技术转移职能。此外,我国服务于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和社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瓶颈因素,不利于推动高校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 我国高校的专利成果转化机构在专利转化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团队组成、市场运作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市场化能力较弱,在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由于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应用水平不高,我国高校职务专利技术流失严重,职务发明人携带职务专利技术而私自转移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正在进一步蔓延。此外,高智发明等国外职业专利投资公司也乘虚而入,积极与我国高校以及有关科研院所接触,并洽谈收购事宜,悄悄进行专利布局,意在“织网捕鱼”,对我国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1.3.7 社会各界对高校专利转化认识存在分歧 在是否应推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方面,社会各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其核心内容是大学办学宗旨之争,争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研教学”,还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在考虑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时,也必须考虑到“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平衡问题”。如果忽略高校工作重点间的平衡,盲目地讲求技术成果的转化,很可能成为保守派学者诟病的对象。不同的办学理念,对其科技成果商业化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办学宗旨对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有明显的影响。

书籍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文献综述 1.2.1 从组织和过程角度划分 1.2.2 从性质和形式角度划分 1.2.3 从参与主体、发展阶段和技术来源角度划分 1.3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与问题 1.3.1 专利逐渐成为高校技术转移的重要对象 1.3.2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重要渠道 1.3.3 高校专利申请质量不高影响专利技术转化  1.3.4 专利技术成果与市场应用分离导致专利技术转化动力不足 1.3.5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多样,与之配套的政策存在瓶颈 1.3.6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机构市场化能力较弱 1.3.7 社会各界对高校专利转化认识存在分歧 1.3.8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受多种影响因素制约 1.4 国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和特点 1.4.1 国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 1.4.2 国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特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第一章为引言 1.5.2 第二章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基础理论 1.5.3 第三章为国内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比较研究 1.5.4 第四章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实证分析 1.5.5 第五章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成功模式共性探讨 1.5.6 第六章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1.5.7 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 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基础理论 2.1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内涵 2.1.1 专利技术转化概述 2.1.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 2.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过程 2.2.1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过程 2.2.2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过程的演变 2.3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定性因素 2.3.2 影响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定量因素 2.4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相关理论借鉴 2.4.1 知识经济理论 2.4.2 孵化器理论 2.4.3 技术创新理论 2.4.4 技术转移理论 2.4.5 三重螺旋理论 3 国内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比较研究 3.1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类型和特点分析 3.1.1 点对点形态 3.1.2 点对线形态 3.1.3 点对面形态 3.1.4 点对体形态 3.1.5 多元化形态 3.2 美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类型和特点分析 3.2.1 技术许可办公室(OTL) 3.2.2 技术转化办公室(TTO) 3.2.3 大学科技园 3.2.4 技术管理公司(RC) 3.2.5 研究基金会(WARF) 3.2.6 校企合作研究并转化 3.2.7 师生个人创办企业 3.2.8 美国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 3.2.9 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 3.3 日本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类型和特点分析 3.3.1 直接转移 3.3.2 技术转移机构 3.3.3 技术许可办公室 3.3.4 大学科技园 3.3.5 育成中心 3.3.6 国立研究所 3.3.7 公共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3.4 英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类型和特点分析 3.4.1 专利转化机构 3.4.2 大学科技园 3.4.3 校企合作 3.4.4 师生创办企业 3.4.5 专业协会转化 3.4.6 营利性中介机构转化 3.5 国内外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对比分析 4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实证分析 4.1 国内部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对比分析 4.2 国内部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具体分析 4.2.1 清华大学 4.2.2 北京大学 4.2.3 浙江大学 4.2.4 复旦大学 4.2.5 华东理工大学 4.2.6 南京大学 4.2.7 山东大学 4.2.8 重庆大学 4.2.9 中南大学 4.2.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成功模式共性探讨 5.1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成功模式共性特征 5.1.1 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 5.1.2 配套的专利转化政策 5.1.3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1.4 必要的研发投入和产出 5.1.5 科学的专利申请和管理 5.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体系框架 5.2.1 主体系统 5.2.2 支持系统 5.2.3 政策环境系统 5.2.4 中介服务系统 5.2.5 宏观调控系统 6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6.1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指标选择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 6.1.4 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的设计 6.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方法选择 6.2.1 制定评价指标vij的评分等级标准 6.2.2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6.2.3 确定评价矩阵 6.2.4 确定评价灰类 6.2.5 计算灰类的评价系数 6.2.6 计算灰色评价权rijk得灰色评价矩阵 6.2.7 计算一级指标ui的灰色综合评价向量Bi  6.2.8 对G作综合评价 6.3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结果分析 6.3.1 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评价 6.3.2 专利转化政策评价 6.3.3 利益分配机制评价 6.3.4 研发投入和产出评价 6.3.5 专利申请和管理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3.1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配套政策研究 7.3.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运作研究 7.3.3 从高校专利转化利益分配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可供该学科及相关领域学者研究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和问题人手,系统梳理了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模式,对10所代表性高校的专利转化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借鉴我国高校和美国、日本、英国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现状和模式的基础上,寻绎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共性因素,提出了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的评价指标和10余所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评价分析,为构建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解决思路。


 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