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共舞

出版日期:2015-11-16
ISBN:9787213068512
作者:[美] 约翰·马尔科夫
页数:350页

内容概要

约翰·马尔科夫,《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他对互联网发展有着惊人的洞察力与敏锐度,他是最早对互联网进行报道的记者,将互联网誉为“信息时代的藏宝图”;并最早对首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蠕虫病毒进行了报道。有4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 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他是报道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第一人,更是乔布斯等业界大咖极为信赖的记者。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智能机器时代的抉择
前言 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与机器,谁将称王
无论机器人是否在现实世界帮助了我们,人工智能已经不可辩驳地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时今日,麦卡锡和恩格尔巴特最为核心的冲突仍然悬而未决—— 一种方法要用日益强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合取代人类;另一种方法则要使用相同的工具,在脑力、经济、社会等方面拓展人类的能力。需要再次注意的是,若软件和硬件机器人都足够灵活,它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在程序中为它们设计的模样。
◇ 比尔• 杜瓦尔,在AI 和IA 中游走的第一人
◇ 两大阵营的奇点之争:主人、奴隶还是伙伴
◇ 人机交互,机器的终极智慧
◇ 悬而未决的伦理困境
02 无人驾驶汽车,将人类排除在外
DARPA 大赛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在一个世界中,机器人被视作玩具或研究人员的玩物;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开始接受机器人能够在世界上自由移动的事实。如今,“半自动”汽车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它们给交通的未来开启了两条路—— 一条路配有更智慧、更安全的人类司机;而在另一条路上,人类将成为乘客。机器智能时代的到来
◇ 特瑟的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
◇ 问鼎冠军,威廉•惠特克的复仇
◇ 塞巴斯蒂安•特龙,用科技重塑交通系统
◇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诞生
◇ 2014,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元年
◇ Mobileye,无人驾驶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 应对分心,将人类完全排除在驾驶之外
◇ 手推车难题,是否选择“更小的恶魔”
03 跨越2045 年,人类将去往何处
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增强,它们日益呈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性,而这一新机器时代正掀起一场十分严酷的工业革命,可以将一名工厂工人置于不被雇用的地步。奇点临近,到底谁才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 2045 年,对人类来说究竟将是艰难的一年,还是会掀起一场技术盛宴的一年,抑或是两种可能同时发生的一年?
◇ 诺伯特• 维纳,一位科学家的反叛
◇ 技能错配,技术性失业的元凶
◇ 奇点临近,人类会否被机器取代
◇ 生产力之争,回归还是告别
04 从寒冬到野蛮生长,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虽然很多人相信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Shakey 预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但其商业化进程却不甚理想。20 世纪80 年代初,人工智能公司一家接一家地走向崩溃。现如今,新一波人工智能技术预示着新“思维机器”的出现。而随着微软、谷歌等公司的加入,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再次被唤起。
◇ 世界首个机器人Shakey,引爆人工智能大爆炸
◇ 约翰•麦卡锡,“人工智能”概念之父
◇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语音识别技术滥觞
◇ 汉斯•莫维拉克,人工智能最坚定的信徒
◇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冬天
◇ 像人脑一样思考,人工神经网络出现突破
◇ 机器学习重燃人工智能研究
◇ 人工智能再现巨浪
05 以人为本,重新定义“机器”智能
在交互式计算的前50 年中,计算机更多的是在增强而非取代人类,人工智能遭遇了“滑铁卢”,很多人背离过往,将自己职业生涯的剩余时间贡献给了“以人为本”的计算,也即智能增强。他们“遗弃”了人工智能圈,将注意力从建造智能机器转到了让人类变得更聪明上。
◇ 人机共生,AI 与IA 重塑的新世界
◇ AI vs. IA,数十年的科学家大战
◇ “理性主义”与“以人为本”之争
◇ 拟人化界面,来自人机交互的冲击
◇ 软件助手,数字化生存之道
06 学会协作,人类与机器共存
马文• 明斯基、杰夫• 霍金斯和雷• 库兹韦尔等多位电子工程师都宣称,实现人类级别的智能的方法是发现并整合那些人类大脑中隐藏着的认知的简单算法。这通常能制造出有用、有趣的系统。或许,与机器人交互的那种自由、放松之感,正是因为在连线的另一边并不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类。也许,这根本与人际关系无关,更多的在于是取得控制成为主人,或者,是成为奴隶。
◇ 让工具变成玩具
◇ 是伙伴不是敌人
◇ 虚拟机器人,更自由、更放松的人机交互
07 救援机器人,从模拟智慧到智能增强
霍姆斯泰德 - 迈阿密举行的机器人大赛让一件事情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有两个不同的方向能够定义即将到来的人类与机器人的世界:一个迈向人机共生的世界,而另一个则在向着机器取代人类的方向发展。正如诺伯特• 维纳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启蒙时期所意识到的一样,其中一种未来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将是凄凉黯淡的,而走出这条死路的方法是将人类放置在设计环节的中心,重新塑造个人计算,把它作为增强人类智慧的终极工具。
◇ 从机械兽到机械展馆
◇ 仿生机器人,进入极端环境作业
◇ 安迪• 鲁宾,移动机器人时代的预言家
◇ 谷歌的机器人帝国计划
◇ 巅峰之战:DARPA 机器人挑战赛
◇ 机械手,触摸的科学
◇ 加里• 布拉德斯基,将机器视觉技术融入机械手臂之中
◇ 智能增强,以人类为中心重塑计算
08 收购Siri,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
收购Siri是乔布斯在为苹果铺平通向未来的道路——迎接将来人机交互的另一次重要转换。在计算机世界最后的一幕,乔布斯选择落地,径直走进了智能增强阵营:让人类控制他们自己的计算系统,站在了增强和合作的阵营。
◇ 收购Siri,乔布斯的最后一件事情
◇ 汤姆•格鲁伯,从建模知识到建模策略
◇ Intraspect,流星般的人机交互系统
◇ Web2.0,群体智慧改变一切
◇ 亚当•奇耶,下一个恩格尔巴特
◇ Siri核心创始团队的建立
◇ 携手苹果,让人类与机器优雅地合作
结语 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
致谢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约翰·马尔科夫在他的重磅新作《与机器人共舞》一书里,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人工智能从爆发到遭遇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发展历程,直击了工业机器人、救援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语音助手Siri等前沿领域,进而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智能增强(IA)的终极关系,而马尔科夫也会剖析“人与机器谁将拥有未来”这一机器时代的核心伦理问题。《与机器人共舞》是国内首套最权威、最重磅、最系统、最实用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书系之一!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著作。约翰·马尔科夫重新定位了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目前关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极具力度的深思之作。


 与机器人共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我们早已经对机器人司空见惯了。但是,我们远没有为这一孕育之中的新世界做好准备。——约翰·马尔科夫”我恰好在同一时段读了《与机器人共舞——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未来》和《必然》,KK被中国互联网界奉为神明,但不得不承认,马尔科夫在人工智能领域更胜一筹。两位大咖在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展望上出奇地一致,比如普适计算、技术性失业,当我看完全书,再回到作者那篇《是谦逊地生存,还是傲慢地死去》序时,竟有些激动得睡不着了,胡乱写下这篇读后感,与每一位想要拥抱未来的庐客交流。首先,《与机器人共舞》是一本去昧的好书。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经想到跟机器智能有关的一切“高大上”都会叫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共舞》告诉我们,机器世界其实分成两大阵营——AI和IA,即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他们的发展,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人工智能是用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去取代人类,而智能增强则是在脑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拓展人类能力。机器取代人类恐怕要经历更久的寒冬,因为在计算能力上人类无法与机器比拟,但在移动性和理解力上机器想要超越一岁孩童都很难。其次,《与机器人共舞》是一本走在时代前沿的书,通过它我看到了一个美好而残酷的未来。之所以说它美好,是因为有了机器的帮助,马尔科夫为我们描绘了令人神往的、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普适计算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灾难救援问题都会取得突破。之所以说它残酷,是因为有了机器的存在,我们突然开始发现节约使用劳动力方法的速度超过了我们为劳动力寻找新用途的速度,这就是技术性失业。最后,《与机器人共舞》告诉我们,机器最终会消灭重复工作,通过机器与人类之间紧密的反馈闭环,人类用户将会被整合进系统中,学会协作,才能人机共存。作者以《选择,一切与机器无关》作为结语,鼓励我们站到经济转型的风口浪尖上,发挥人类无限的创造力重塑经济。未来,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新工种出现;未来,取决于人类设计师如何抉择。就像诺伯特·维纳所说:“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谷歌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人工智能的路上向前飞驰,而收购Siri使苹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强阵营,世界级的巨头们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各有选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恰好你从事的是那些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如果恰好目前赚的薪水还不少,如果你的年龄已优势不再,你有勇气现在就放弃自己那份还不错的工作、付出精力去探索,然后经历痛苦转型去拥抱未来吗?未来已来,Are you ready?
  •     1964年,在维纳去世前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曾问他:“维纳博士,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这些机器,或者说计算机,有一天会凌驾于人类之上?”维纳回答:如果我们没有采取一个现实的态度,这样的危险肯定会出现。这种危险其实是智力惰性本身。有些人被‘机器’这个词迷惑,分不清哪些事可以用机器完成、哪些事不能,什么会被留给人类,什么不会。“这与维纳的观点一脉相承。在《控制论》中,维纳曾说:“如果我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革“阴暗的魔鬼的磨坊”的命,是人手由于和机器竞争而贬值……那么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假如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具有中等学术能力水平或更差一些的人将会没有任何值得别人花钱来买的可以出卖的东西了。”也许人们还没有学到教训。活版印刷术、水力机械、蒸汽机、汽车都曾经遭遇过巨大的反对,但是历史把那些反对者碾得和纸一样薄,只留下几句书里的残迹。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今天我们让计算机学会学习,给它们装上手脚或轮子,把人造的大脑和人造的肌肉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兴奋雀跃,有时战战兢兢。我们隐约意识到,整个人类的命运可能会掌握在少数几个企业、少数几个实验室、少数几个人类智力精英的手中。我们会想到《A.I》、《我,机器人》、《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分不清这些拥有了人类传统意义上智力的机器,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它们是奴隶、是伙伴,还是敌人,抑或下一个主掌地球的智慧生物?在《与机器共舞》中,马尔科夫试图梳理这一团乱麻。这位资深硅谷科技记者曾经仔细探索过计算机产业的早期发展史,把这些故事写进那本《睡鼠说》中。现在,他记录了另一个规模与影响都大得多的领域:人工智能。“计算机从作为官僚机构的控制工具而被不屑一顾,变成了作为个人表达与自由解放的象征而被欣然接受。”——约翰·马尔科夫,《睡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约翰·麦卡锡和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发明了LISP语言的麦肯锡试图用机器取代人类,而发明了鼠标的恩格尔巴特用机器延伸人类的能力。他们使用的技术是类似的,而马尔科夫认为这是个悖论。同样的技术,怎么可能即取代人类,又帮助人类呢?机器到底是会取代人类还是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曾经发表过充分论述,而对于未来,从来都没有什么准确预言。雷·库兹韦尔乐观地认为十五年内就会有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新世界。斯蒂芬·霍金则断言强大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并不是件好事,危险将会随之而来。斯隆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迈克菲做了大量调查,认为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让上百万人无法跟随而被扔在后面。似乎一场大洗牌山雨欲来。我们会忍不住想,当纽约街头的马车在短短几年间被汽车取代时,那些马去哪里了?在《与机器共舞》中,马尔科夫提供了大量的故事和事实,讲述了人工智能这个新领域的发展历程。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类技术能够这样,仅仅有六十年历史,却已经将人类社会搅得天翻地覆。马尔科夫认为,理解人工智能创造者们的价值观,就可以帮助理解我们将往何处去。是要取代人类,还是将人类变成更强大的物种,都只在于人们的选择。的确,真正重要的唯有选择。发明者的选择,企业家的选择,以及我们作为用户的选择。我们可以谦逊地在机器的帮助下过上好日子,也可以傲慢地死去。——诺伯特·维纳技术自有其生命,一旦发展起来,就会脱离设计者的控制。在计算机发明之后,一些人开始改进和计算机对话的方式,于是我们有了鼠标、高级编程语言、触摸屏、语音识别,开始朝着脑机接口的路上狂奔而去。迟早有一天,我们只要心念一动,计算机就会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甚至,你还没有来得及想到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就已经能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而科技树的另一条分支,是让机器学会判断,并且解决一些人类甚至都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人们试着造出一个种子,培育它,然后将它变成我们的忠实伴侣。前者是增强智能,后者是人工智能。从同一个根系长出来的不同分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理性至上和以人为本,革命与改进,击碎和修补。马尔科夫梳理了这两个分支的源流,以冷静的笔调将历史娓娓道来,然后在今天戛然而止。留下的问题是:你觉得哪一派会是未来?两种未来的萌芽都已经出现。虽然当我们在调戏手机里的Siri时,不会意识到我们正在使用机器增强自己的能力;虽然当我们在为癌症的新突破欢呼时,也难以想象背后人工智能做出的贡献。我们已经在机器的照管之下。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我们都需要面对竞争或合作的选择;而读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些选择,其实与机器无关。I like to think(it has to be!)of a cybernetic ecologywhere we are free of our laborsand joined back to nature,returned to our mammalbrothers and sisters,and all watched over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我常常期盼
(它必须实现!)
一个电子生态圈
我们自劳作中解放出来
回归自然,
回到我们的哺乳动物
兄弟姐妹们身边,
被那慈爱的机器
照看
——Richard Brautigan,《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     赢不了的智能,输不起的人类——人工智能发展的经济学逻辑作者:江瀚如果说最近科技界最火的是什么?不是苹果的新款手机,不是更加先进的VR,而是一个叫AlphaGo的机器人与韩国围棋国手李世石的一场对决。也许读者会问,不就是一场的棋类游戏的比赛吗?想当年深蓝就能够战胜世界象棋大师卡西帕罗夫,现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能够战胜世界围棋高手有什么可吃惊的?不是可吃惊,而是时代已经变了,如果说国际象棋是一种规则变化较为固定的棋类,那么围棋就是集中国天地人万物演变思维为一身的特殊游戏。即使同是博弈,围棋的计算难度也远在当年的深蓝之上,正如AlphaGo的设计者Alphabet公司所承认的那样:围棋中的变化比宇宙中的量子数量还多,几乎不可能有一个计算机可以仅凭算法就算出所有的围棋变化。那AlphaGo为什么会赢?因为两个字:学习。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计算机是人类设计的产物,他要自我学习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正如当年图灵希望看到的让计算机验证这个长得像鸭子,叫声也像鸭子,这多半就是只鸭子。这个也许三岁小孩都能完成的事情,却一直以来是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难题,但是今天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人工智能AlphaGo已经在围棋上已经达到了五盘三胜的目标,用的却是李世石自己的办法——自我对战。围棋上“天人交战”式的功法也许是一个顶尖高手提升自己的关键,但是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AlphaGo已经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以万盘为单位的自我对战,这在人类身上几乎绝无可能。换个角度说,AlphaGo已经学会了人类最有效的进化武器:学习,那么凭借计算机远超人类的计算效率,可以想象以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就不是一个不可攻破的课题了。我们不去讨论一旦获得了学习,拥有了智慧的计算机会不会用欺骗来绕过“阿西莫夫三大定律”实现像《终结者》中的天网,或者《黑客帝国》中矩阵对于人类的控制等阴谋论的话题。我们仅仅来说说已经能够自我学习,乃至自我进化的计算机会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形态带来怎样的变革。就像刘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描述的,三体舰队已经来了,人类所有的防御在其面前不堪一击。是的,在人工智能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危机。既然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去做机械制造、组装装配等大多数体力劳动的事情,甚至可以采写新闻报道等脑力劳动的工作,那么更加先进的拥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替代掉绝大多数需要人类计算的工作,例如审计、财务、编辑、风控、证券交易等现在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才能进行的工作呢?那么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一是社会分工的变革性重组。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正是由于分工协作,让人类从小生产过度到了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原来任何一个家庭可以组成的自给自足的自我循环被打破,每个人都成为了一种零件嵌入到社会分工的每个方面,并且随着分工熟练程度的不断增加,社会生产效率开始快速增加。而到了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极度分公司的细化流程当中,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分公司的那个神经末梢上最小的一个点做着自己的工作。但是,一旦人工智能出现了,它的运转效率更高,计算方式更先进,学习速度更快,既然AlphaGo可以实现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一个正常人类围棋大师需要学习几十年乃至加上无数天赋才能学会的事情的话,那么学会大多数非创造性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应该也不是难事。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面临一个风险,一个随时会有机器来把你替代掉的风险。但是现代人类已经被高度专业化了,如果让其放弃掉它为之专研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专业领域,真正跳出社会分工的时候能否有新的工作,能否找到自己不被机器替代掉的价值,将会成为困扰过度分工化人类最大的难题。社会分工在人工智能下变个性重组,将会引发的是史无前例的摩擦性失业潮,这是任何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预测到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冲击效应可能远超过1929年的大萧条。二是中产阶级的结构化崩解。众所周知,一个稳定的社会往往是一个拥有大量中产阶级,并且社会结构呈现出橄榄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下,社会将会趋于稳定,中产阶级用其购买力,用其生活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并且,由于中产阶级是自身满足马斯洛需求层级前两层的人群,因此,大量中产阶级的存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性动力。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个中产阶级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是熟练的工作能力,是稳定的家庭结构,这些都基于一个基础,他不会被轻而易举的替代掉。再来看人工智能,他们的替代会比事业来的更加凶猛,具体来说,中产阶级因为其工作,所带来的工作尊严,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同感才是中产阶级稳定的关键,而一旦这个根源被取代乃至丧失了之后,即使因为使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能够让政府有足够的资金给中产阶级以补助来化解失业危机,但中产阶级再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及生活工作积极性的丧失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三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进行式觉醒。在原先社会化大分工的约束下,很多人类工作出现一种逆进化的现象,比如说流水线极大的增强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但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类正在越来越变得像机器,这是因为为了适应在机器中的工作,人类会有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向机器靠拢。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出现了这样的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型企业组织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可以被随意调换的原因。这种逆进化的现象,最极端的后果就是人类自我伦理与价值观的崩溃,当年富士康的多少连跳就是这种极端精神状态的体现。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一切都在改变,人工智能正在强迫人类改变自己原先的逆进化方式,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这种生物竞争的加剧,为了适应这种竞争人类会变得更加富有自我意识,更加注重创造力,变得更加不可替代。通过AlphaGo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现在困扰人工智能的已经不再是技术门槛,而是成本问题,但在摩尔定律作用下急剧下降的成本状态下,人工智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取代人类旧式劳动将不再是科幻,上文所论述的社会分工重组,中产阶级结构崩解等负面现象都有可能出现,而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乃至人类进化的进一步加剧,说不定都会对未来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已来,虽然人类输了一场围棋比赛,但是人类已经输不起对于机器人的竞争,既然人工智能能够在确定性规则的工作方面拥有战胜人类的力量,那么人类是不是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应变能力,乃至破坏性的创新能力,只有这些才是人类不可被替代的事情。今天过去了,明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但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明天已经和今天截然不同了。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尤其喜欢对大师们的学术经历,心路历程的描述
  •     作者给本书强加一个主线:AI与IA,商业选择是现实的,哪个技术能够率先商业化,就选择哪个技术.虽然作者努力地向主线靠拢,但仍有拼凑材料的痕迹
  •     不知道是读的原因,翻译的原因,还是书写的原因,读得很累,没有一条主线,写的也非常细碎,不是一本历史书的写法,但是大多都是写历史。看不出清晰的叙事逻辑,反复是在讲AI和IA两派的各种发展,其中讲了HCI人机交互,作为IA派发挥的作用,那块但是写得或者说翻译得也很难读。
  •     一个科技媒体从业者的机器人发展进程,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特龙」这个人,和他的 Udacity
  •     硅谷总是走在时代技术的最前沿,可以看到硅谷反传统,和各种层出不穷的年轻人,创业公司,推动整个IT时代的向前发展
  •     一部人工智能简史,第一次了解到AI与IA的区分
  •     史话,提不起兴趣一半弃
  •     看看
  •     机器人时代的生存手册,必读。
  •     宣扬人工智能的书,相关的书读过很多本,所以这本并没有太多新的感受,作者最后是想表达把机器当朋友,平等对待,人和机器共同促进吗?这和kk的观点也算是一致的吧,kk认为人和机器没有严格的区分,人本来也是一台精密的机器。。。
  •     人工智能方面的入门书籍,像个史书,没有高深理论,浅显易懂,适合对AI和IA感兴趣的人。
  •     在一本定价 79.9 元的书里到处放二维码让人关注公众号这种恶心人的方式是哪个不要脸想出来的?想要系统了解人工智能行业的就别看这本了,散得很。看了1/3放弃。
  •     AI 与IA是相对立的还是共容的?人与机器是互斥的还是合作的?可能只有临近奇点才能清晰化。但我还是担心“人是在创造自己的上帝”比较多一些。书浅显地介绍了一些科学家、机器、大公司趋势...编排比较散乱(也可能是翻译的错...)。总之,原版书估计会好一些,属浅显的故事类介绍书籍。
  •     人工智能与智能增强谁也不能替代谁,就是这样。
  •     #湛庐文化将被永远的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你如果读这本书用的时间超过两小时、你就在浪费生命。就是些七七八八的拼凑、几乎没有任何insightful的观点、也没有成体系的关于ai的信息。如果你有花不完的钱、买来翻翻也好、否则就不如上网搜一下“人工智能”看看网页搜索结果了。千万别被好看的封皮骗了。还有、湛庐文化出品的、一般都是不怎么样的书。
  •     介绍了一些主流观点,没有特别新的东西,get了很多八卦。专栏作家写科普总觉得视角还是太大众了,切不到专业的点上,但这书的作者应该是那种很爱很懂的资深票友,虽不中亦不远矣。
  •     介绍AI的科技发展史,略有些无聊,适合科普和扫盲
  •     一直想找一本容易看懂的人工智能历史书,这本就是这样的书。讲故事的方式,过了一遍人工智能的历史
  •     ai 还是ia -----代替人还是增强人的能力,这是部非常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史科普书;从50年代,人工智能这门新玩意冒出来,跌跌撞撞地发展到现在。 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蛮力型靠雷达及时生成周围情况地图,mobileeys 则是视觉算法来感知深度; 70-80年代人工智能的冰冻停滞期;android的鲁宾对 机器人的热情;谷歌的快递机器人pk amazon的 送货无人机; jobs 去世前收购了siri,对苹果是个大的举动。
  •     ai与ia的思考
  •     为了写feature writing看得一本书 让我这个局外人得以一窥究竟 文中有很多观点都很有启发 让我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 一个记者写的 可以看到他在尽可能客观呈现
  •     AI vs IA,取代人类或是扩展人类,一直以来是对立的两大阵营,期间也不乏“叛变者”,解决两者之间内在矛盾的答案,就隐藏在人类工程师的决策中,理解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理解那些人的价值观。如果有一天,当你把机器人关掉的一刹那,它会涌上一股悲伤,那就意味着机器人真正成功了
  •     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具可读性的人工智能史
  •     疯狂读书实验第四本,很难打分的一本。因为确实是自己门外汉才会觉得信息量过大天天懵逼脸啊。最喜欢第二章,还收获了男神一枚。适合圈内人读,对于圈外人来说,不是一本好的入门级读物。
  •     很多的事实,很少的观点。AI主张打造可以代替人类的智能机器,IA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工具帮助人类挖掘自身潜能。
  •     对门外汉来说有点枯燥啰嗦,但内容确实是干货
  •     看着不是很舒服,很多的八卦,内幕,不是我想要的思路
  •     一般吧,翻来覆去的说,感觉逻辑还挺乱,翻译的也一般
  •     主要是讲历史,没有技术方面的内容。
  •     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发展简史,有兴趣了解粗读即可。
  •     这几年大火的写人工智能的书,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一本是能够给我提供任何新意的。无非就是奇点论翻来覆去的炒,外加“这个XX发明了OO”这样的硅谷历史八卦佐料。我为啥要关心这种八卦啊?知道谁发明了什么对我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有一丝一毫的帮助吗?说真的,想要读人工智能比较有洞见的书,还不如回去读GEB。
  •     有点混乱,感觉收获不大,可能是因为没有深入细读。后记总结得不错,感觉看个译者后记就行。。。
  •     尼玛,对于非智能用户简直来说无聊透顶
  •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有些无趣
  •     本来是一本充满八卦历史的书,却愣是翻译成了一本教科书,读起来让人蛋疼!
  •     翻译真的很生硬= =
  •     一两句话可以说明白的事情,还要一句话来赘述。
  •     关于智能汽车的两个章节很好。 后面的章节翻译生硬
  •     大篇幅的在复述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过去,对未来和趋向性的描述过少。更多的介绍了和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     值得细读
  •     人类虽然可以选择通过技术增强自己或者全力研发自主人工智能,但其实这不是平等的竞赛一旦强AI诞生,增强派一点机会都没有。
  •     读的很累,类似新闻报道合集
  •     1.我们不可避免地将进入人与机器智能共同生活的时代,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的智能将更多的进入人类的生活并协助人类。人们想要得到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学会使用这些智能,不然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没有迎接智能的人肯定会被智能取代。 2.站在在今天回顾历史时,某些重要的突破点往往势清晰可见,然而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时点时,并不是每一个人对当时的突破都能看得清楚看的明白。要想在以后的生活中看的更加透彻或者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人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何况这水逝越来越急。
  •     主要在谈机器人的历史,所谓“大未来”只有最后一章在谈。
  •     记者写书就是浮夸...差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