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100110459
作者:(美) 亚隆
页数:573页

内容概要

欧文·D. 亚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当代精神病学大师,存在主义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曾因其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的贡献,于1974年获美国爱德华·史崔克精神病学奖,1979年获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奖励基金。

作者简介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初遇这本书,是因为一个朋友。他的咨询师把这本书推荐给他,他又把这书交给我。但是,以荐书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道具,到底合适不合适?曾经与一位病友保持过联系,电话里讨论各自的自救方法。我没曾考虑过他的病情比我严重,我告诉他应该去看哲学,推荐他去尝试一下。推荐了两本书,一本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一本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推荐这两位作者,一是因为他俩均幼年丧父且后来成就颇丰,和那位病友的经历有相似点,二是我认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他们重构对这个令人不满的世界的理解。如果放到现在,我不会再把任何高深的书籍推荐给一个心理病患。这类人内心的痛苦程度已让他们的专注力和理解力下降,再去强迫他们进行系统严谨的思考的话,只会适得其反。朋友的咨询师对存在主义心理疗法感兴趣,荐书是出于对对方阅读力的信任,而医生作为职业人看什么书都算分内,但是把理解它的责任推给普通病人,并不够专业。如果咨询师们要接受这一疗法,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存在主义哲学,或者至少要会用存在主义的方式思考一些终极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壁垒和门槛。又或者,这本书所推崇的疗法是否有效,它的立论是否有效,理论框架是否完整,都是要考量一番的。这本《存在主义心理疗法》的内容可以说是百转千回。这套疗法扎根于欧陆存在主义哲学。亚龙又把这种疗法定义为动力性心理治疗,也就是弗洛伊德派的。本意是希望借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修改旧式的心理动力学,但是这里的立论存在对存在主义的误读。首先存在主义哲学不存在任何“根基”“动力”“本源”之说,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里,只是阐述人是如何必然地存在于世的,且就生存状态而言无任何高下之分,无法牵强地与心理动力学联系到一起;倘若联系到一起,对死亡自由等的恐惧与焦虑被作为根本性的心理动因,作为心理咨询师也是没办法化解它的。其次,存在主义中人的存在之领悟绝对离不开在时间的维度,也无法拒绝对自身存在的操心,海德格尔反对的也只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先入为主的流俗的领会,而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欧文亚龙却说“要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做深层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探索过去;而是,意味着拂拭掉日常的担忧……跳出时间之外来思索”,可知欧文亚龙对“存在”的理解非常之浅,仅停留于字面。亚龙在书中坦陈:“本书是为临床工作者而写的,我的目的是使他对临床工作有用。我对哲学的涉足将是简短而务实的;我会把自己限定在对临床工作有效用的范围之内。如果有哪位专业哲学家把我比喻为擭取了宝石却丢弃精美贵重底座的北欧海盗,我也不会见怪。” 当然我会谈谈此书对临床工作到底是否有效,以及他擭取宝藏的方向正确与否,是否挖掘到了存在主义的真金,或是自欺欺人。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沉沦是在所难免的,“它总是处在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态的漩涡中”,“本真的生存并不是任何漂浮在沉沦着的日常生活上空的东西,它在生存论上只是通过式变来对沉沦着的日常生活的掌握”。也就是说沉沦与本真本就不是对立的,也不能像亚龙所言的那样能通过终极关怀使人的生存方式变得“更高级”。亚龙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态度也值得怀疑,他表明了心理学是实证主义科学的态度,说存在主义对笛卡尔的颠覆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是“严重的错误”。在他的团体治疗中,用传统的实证法来检测患者的深层改观,获得的结果是无效。即使是他自己也对此疗法产生了怀疑,于是退而求其次,主张应该借“现象学”的直观观测法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效果。现象学的心理主义和科学主义之争是胡塞尔很重视的一个问题,不过当时的主要矛盾早已不再是现象学vs笛卡尔式主客二分了,而是数理逻辑的流行对现象学的表述方式的冲击。亚龙却得出结论:存在主义哲学不像传统二分法那样区分主客世界,就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目前得不到显著成就和认可的根本原因,这属于搞不清楚状况。这不是欧文亚龙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书甚至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学派内也不见受人推崇。欧文亚龙著名的作品多是心理治疗小说,把心理治疗的案例故事拿出来讲,他可以讲地丰富多彩。在欧文亚龙的主要成就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他是善于使用团体治疗的专家。这种疗法我认为应该是有效的,有利于患者在团体的互相关爱中树立对自我,对他人的良性认识。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雅典有一所大房子,里面住着他和他的朋友们,过着与外世隔绝自给自足的日子。最频繁的活动就是与朋友们一起进餐聚会,讨论思想。为了自由,伊壁鸠鲁辞掉了以前的工作,为了克服贫、病、死的焦虑,不断进行理性的思考。拥有一群相知的朋友,而可以不顾外界“无聊的意见”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本书也提到伊壁鸠鲁,不过是以反对的方式提的。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到来时自然到来,为此而预先担忧是庸人自扰”,“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而亚龙认为人不可能排除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当然这是根据存在主义哲学得出的结论。然而治疗师的任务难道不是发现患者焦虑的根源并根除它吗?书中也说:“他们(治疗师)针对焦虑进行治疗,揭示其根本来源,最终目标是试图根除这些来源。”此处有矛盾:既然焦虑的根本来源是死亡,那么该来源到底能不能被根除?我之所以说上面这些可能只是因为我习惯于从哲学的建筑中往外看,由此看到的外在世界都是不可靠且零碎的。撇开先入为主的哲学偏见,在初看这本书时,我迫切想要知道两个问题的答案:一是既然心理冲突来源于个体与之存在的内在思考,作为个体之外的治疗师如何帮助病患;二是作为他人的治疗师与作为本人的患者如何处理患者自身的焦虑。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从治疗手段来看,如果在亚龙的存在主义治疗中,对应一切焦虑的办法是让患者“毅然地”承担起存在的责任,那么如何做到让患者“毅然”承担?亚龙也没有说,他的案例一律停留在动机分析的层面,故事的结尾通常是不了了之的,如 “当***逐项分析上述现象,并开始理解它们的共同来源之后,她的临床情况就获得了明显进步。” 仿佛一旦咨询师把病人们的动机摸透了,病人的病就自然消散了,亚龙同样没有阐述此时的心理原理。不甚懂哲学的咨询师对着根本不懂哲学的病人讲述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生死自由观,希望通过这一理论帮助病人重构对自己以及世界的理解。效果未知。哲学家的任务是构建严密且包罗万象的理论,所以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看来,世界上一切现实和心理状态都是和存在的必然相融的另一种必然,也因此带有消极色彩,本不适合于拿此世界观来做心理学论据的根基。 包括在萨特的体系中,虚无也是由认识规律决定的必然结果,并非能简单地由“勇气”之类常见于心灵成长书籍中的词汇一笔抹去的。胡塞尔明确说过:“不论认为现象学对心理学方法论具有多大意义,无论它为前者提供的'基础'多么必不可少,它本身绝不是心理学。” 亚龙欲借存在主义哲学解释“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感”在人的心理上确实存在,可以作为“存在主义动力心理学”的出发点,以取代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但对存在主义哲学来说,这种使用是一种误读和倒退。其实,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道主义心理学都吸取了存在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最有效的部分:排除一切先入为主的领会,直面事物以及人本身,达到本质直观。而这本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明明是整个坐落于存在主义哲学之上的,不仅哲学根基与他的论点有所矛盾,得出来的治疗方案依然是去团体中寻求关爱,心灵成长等鸡汤,和存在主义的核心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主义对他来说只是虚有其表。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一切皆无意义,无意义这个事实本身也没有意义,活下去没有意义,去死也没有意义,由于无意义带来的痛苦没有意义,尝试去治愈痛苦也没有意义。我痛苦着,却不困顿,真实而又健康地活着。
  •     除了死亡,其他越往后越让我觉得不终极。可是每一个议题都会引发大量思考,加上亚龙爷爷的博学强记,厉害厉害
  •     读过亚隆的其它书,再读这本就觉得水到渠成,特别是他的团体治疗和叔本华的治疗这两本书,一定要先读。
  •     Things fade , alternative exclude.追问意义并无教益,问题解决之道,是让问题消失。
  •     看到最后我乐了。不可避免的死亡、自由和孤独的议题需要通过意志、承担责任和关系等和意义相关的方法来处理,但是面对无意义,人只能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哈哈。
  •     亚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家,他写的好几本心理小说都是畅销书。我读他的<当尼采哭泣>和<叔本华的眼泪>时,简直是废寝忘食。心理治疗的魅力和哲学的深刻,在他的书中水乳交融,交相辉映。是死亡让人们看清了现实,“在生命结束前并没有‘休息时间’”。而”最害怕死亡的人正是没有好好活着的人“。仔细想想,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放任自己,退缩,为追求虚幻的安全感而逃离、躲避,将生命投射到未来或过去,不都是不好好活着吗?
  •     如逢知己
  •     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第一种模式我有过感悟即常人是忘记自己会死的生物,尽管生老病死是不证自明的,但这样的事实却被常人压抑到海底两万里去了。看完这本书后,我没能学会好好活着,但我象征性的放弃了幻想的滋生。
  •     关于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的生活哲学。
  •     墙裂推荐,不仅仅文字流畅,可读性强,满满的收获,对于提高自我认知有巨大的帮助。
  •     自我治疗的一本书
  •     寻求意义的人被丢到完全没有意义的世界中 所以最后还是只能依赖参与来缓解。。 如果没有任何事是重要的,那么“没有任何事是重要的”本身也不重要倒也是一种想法
  •     读过台版的,很喜欢。简体版出了之后立马买了,但不得不说,对比台版,翻译质量不是差了一点半点。特别是理论部分,完全没有调整为中文语序,很生硬。
  •     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好多年了,一直想读,却直到最近才拿起来读完。这种等待的心态就好像总是把最喜欢的东西留到最后,可是如果不去enjoy it又怎么能真切的体会到对之的喜欢何在?对于这本书的感受也是如此,真的看完它,才真切的体验到它对我的意义、它给我力量何在。从个人的体验来说,这是一本充满着温度和智慧的书,来自欧文亚龙把体悟转换为文字的述说的温度,来自书中每一个个体的故事的温度,以及自己在阅读中所掺入的复杂感受和体会的温度。书中涉及的问题,探讨的主题,所谓“终极关怀”的议题,是每个人之为人都关切的问题,也是自己一直探寻的问题“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选择”等。一直困顿不解的这些疑惑,亚隆给我以令人安定的回应,让我能够保持追寻却不迷失,心怀期待却不执迷,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力量所在。
  •     深刻的心理学书籍,易懂的哲学书籍。如果学者们对于自己的领域都有这样的研究态度,学术就可以变成艺术。
  •     出乎意料的好看和实用。年底就看的还剩几十页了,今天才看完结尾。对自己心态有很大帮助。
  •     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
  •     当存在主义照进生活
  •     读起来极其舒服并且引人深思~~
  •     亚龙老先生的书,开头烹饪的比喻绝好!
  •     唉,一晃都快十年了,還是對這部印象深刻
  •     很值得一看。
  •     对待人生的无意义最好的适应方式就是参与,挖掘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这本书对我认识生死以及责任选择方面有很大启发,找机会重读此书。
  •     存在主义是一种更加包容的人文主义
  •     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