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157547
作者:张文江
页数:171页

内容概要

张文江,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5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施蛰存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钱钟书传》《管锥编读解》《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古典学术讲要》《<庄子>内七篇析义》《潘雨廷先生谈话录》(记述)。整理、校点潘雨廷先生易学著作十余种。

书籍目录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  001
《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 135
后记 167

作者简介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
《<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解说《越世家》中的一段插笔。《史记•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中的范蠡传记,得此文补充方才完整。其中部分内容类似小说家言,可以看成对人性的深刻分析。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按:基本属于摘录,未标明页码,带引号者为原文或引用的经文。括号内的为自己读到此的一点感想或说明。】——————————————————————————————“判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学者根据传承的经论,按照各自体悟的境界,把佛教内容分为若干时或若干类,在其中安立自宗的位置,并提供修行的进路,这就是所谓的判教。(下定义其实是非常难,所谓元语言)在这个时候,天地间有个人站立起来,从生存的重压下透过气,抬眼看看天地和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之为人,这才真正地显现出来。(伏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方法用到底了,一种体制的能量耗尽了,就应该开出新局面。(这倒是实际应证过的,所谓死路,是没看到转向之所在)“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这就是司马迁所谓的“天人之际”,也就是政治社会成立的关键,后来历史上叫作“绝地天通”。在此之前,人和天地不分,人和神以及动物也不分,所以神话和历史也不分。“命”就是命令,也可以称为立法。……汉字“君”从尹从口,尹为治事,口发号令,我说话你们记录,这就是权力的宣示。“精爽不携贰”,精神特别集中,思想不开小差,这是职业的要求。(巫师,与《玻璃球游戏》的附篇相应,职业诉求很高、自我要求严苛的人才能够与自然感应。一再提及的读书的功用之一,即重新学会凝神,当然写字也是。)道家从时间上看问题,没有什么人特别了不起。黄生和辕固生的争论,其实就是《易经》鼎(䷱)和革(䷰)两象的变化。鼎和革互为综卦,颠倒起来是同一个象,就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今天用“革命”这个词就是由革卦而来,鼎卦就是现在所谓的“稳定压倒一切”。其实社会上永远有两种力量,而青年天然是主张革的,希望改变种种不合理的陈规陋习,推动社会的进步。一个健全的体制要吸收青年的力量,并引导到积极的方向去,如果堵塞了正常的释放渠道,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由此引出的成语“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前者强调的是差异,认为不同的路本来就是一,应该允许别人走不同的路。后者强调的是统一,认为不同的路最后归于一,包含历史进步的观念。儒家经典的文字太多,要紧的地方太少,学习很辛苦,收效却不大。(只可在该语境中读解,当然,是对在此起点上的人而言,就犹如说《易经》的读者起点就得是君子。)道家有一个词“立俗”,可以比较儒家的“立于礼”、法家的“立于法”……俗本身由自然而来,礼提炼成无形的规范,法再把它变成强制性规则。所以儒家是软的方法,法家是硬的方法。《老子》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没有礼和俗的基础,单依靠法的强制作用,执行成本高得无法想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道家使人的精神凝聚起来,不分心,用佛家来说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遗教经》)。……如果讲的是违心的话,时间长久了,连自己也不知道心里想什么。从小到大,人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内在的气也越来越耗散。其实读书明理,并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是在专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志一点点收拢起来。《庄子人间世》讲“若一志”,把分散的志一点点收拢来。后来《大宗师》讲“其心志”,你的想法和你的人合一,就是精神专一的境界。我们读《论语》可知,对孔子来说,学生是活的人,老师也是活的人,学生显出什么,老师显出什么。此时此刻的我,对应此时此刻的你,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才是“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相对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可以比较马克思喜欢的拉丁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人性中的弱点和缺点。……人性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万事万物都可以体现出来,有哪些东西没体现是你的修持还不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内外合一,通德类情。“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因阴阳之大顺”,顺着阴阳的大势而为。“因”是道家最高的方法,他就是顺着你,用不着另外的东西。道家贵“因”,根据时势而动。(“因”字是字眼,其用无穷,是方法,又是动作,也是起因、因果的因,即下文说的,高人自种好因而始,则不必顾虑果,更不必害怕果报。因阴阳之大顺,应物变化,无所不宜,落到细微处,应时季的变化,增减衣物,吃应季蔬果,换洗被褥衣物,都是“俗”的一部分,修好了这一部分,身体已然不会差了。于工作财富积累,洞观时势而顺应之,早得第一桶金,后续的财富相对容易增加,到了一定阶段,只会往上走,不会往下去。于统治者治事,更是如此。于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天人关系,同样类通。所以说,道家要大大得,要小小得,大就是小,小就是大,随时随地,绝无过时之说。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不朽。因时而动,是自由?还是不自由?都是,但还是自由。这一课,对我来说补得晚还是不晚?乍一看,真是太晚了,但不晚也补不上,或者是补上了也并没有用,也即下文讲范蠡时所说的"共业“,所以悔不当初,是没有意义的,皆为必然。)(儒家)”主倡则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大道的要点,在于除去刚强或贪欲,减少人心上的泡沫。“绌聪明”,贬低后天的思维,恢复先天的纯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和潜意识有所交流,使其不完全隔阂。……完全的理性,过于使用聪明,对人的身体有伤害,而所谓阴阳相交,天地交泰,人的身心就会比较健康。“释此而任术”,把健羡、聪明解脱掉,走清净无为的道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神和形,心理和生理,不要使用过度。……形神骚动,今云折腾(哈哈哈)。参见《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什么是德?德者,得也,就是人天生的禀赋或者特性。从天地中出来一个人,所谓修德,就是人的自我完善。这个德百姓自用而不知,你跟自己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真的了解自己吗?……为什么称为“道德”,而不单单称为道?因为认识道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认识德开始,从认识自己开始。对德体会到什么程度,道也显示到什么程度。……认识道,从认识你自己开始,一点点往外走,包括认识自己的缺陷。所谓直心为德,就是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为我“也有些道理,因为不可能脱离个人来讲人,自己都照管不好还能谈其他?道家指斥“无私焉,乃私也”(《庄子天道》)对古典学术来说,升堂当大义,入室当微言。如果称赞某人为入室弟子,那么他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不仅学到可以普及的大道理,还点破了其中的精微。《墨子节葬篇》:“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棺三寸即薄棺,此一句美感真是惊人,衣衾三领足以覆恶。想起穆斯林的裹块白布下葬,真主的造物而已,丝毫没有了不起,只求速朽,仪式亦是围绕古兰而来,非围绕亡人而进行,不拜偶像不为亲人磕头,类通)“举音不尽其哀”人到底是平等的还是有尊卑的?在我看来这是扑克牌的正反两面,正面都是不平等的,反而都是平等的。两面其实就是一张牌,所以处处差别,处处无差别。(短短三句话,竟解决了多年来的核心困惑之一,也是可叹。)“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无为”是经,“无不为”是补充的注……“无为”可以单独使用,“无不为”不可以单独使用。有修养的人听到“无为“就已经懂了,也许担心人们以为”无为“就是不作为,所以有时候补充一句,”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易行”,如果懂得它的实质,非常容易施行,因为切合于身心,然而要做到这个不难却是最难的。……《老子》七十章有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理解道的唯一通路,就是从德走向道,去掉德就没有道,最后是道德合一。“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以虚无为本”,虚无就是消除主观,还原到无可还原,无可还原中还要再还原,如此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才可以说洞见其本。“以因循为用”,道家最重要就是因,然后跟随着走,没有一定要怎样的先入之见。社会和人不可能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做事情的正确方法是,就是这样现成的不太好的环境你怎么办,就是这样会犯错误的人在做事情你怎么办,在这里也能处理好,就是道家神奇的地方。(此处是比较明显的对当世的批评语)“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最深的问题不是应该怎样,而是已经这样了怎么办。承认乃至接受现实,承认乃至接受自己,是最深最深的事情。根据现实状态而予以化导,真正的改变必然发生在此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有子,考无咎”(易)孩子有出息有能力,可以弥补父亲的过失。我们现在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时间远远超过十年,然而只是知道某个专科大体应该读些什么书。至于了解整个社会应该读些什么书,至今还没有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孟子的精英在于贤,孟母三迁,要有好邻居,读的是贵族学校。孔子的精英在于圣……他在生活中高级和低级的事情都做过,在底层的环境中一点点磨砺自己,最后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做坏事可以打出漂亮的旗号,而做好事却非常危险,往往要修隐微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当然要像臣,不过君也必须像君啊,否则就有可能贬你。凭什么“贬天子”,就是天子之上还有更高的先王之法,也就是道统对治统的限制。孔子完全看实际的事情,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判断显示其原则,所积累的案例就是不成文法。(此句可解“你又没做过全面的样本调查你怎么得出这个结论”这样看似无可破解的质问,因人的精力有限,绝无任何人可以获取完全全面的信息和知识准备,只可从具体着手,脑子清楚判断准确,由身边的事,即可成不成文法)《易经》至少关乎中华民族的自我期许,激励着这个民族永远自强不息,掌握并主导自己的命运。the book of change道家思想认为人性不可能全善,不等于说人性恶。这个本就是天地人之间的联系,主是《周易》“元亨利贞”的元,也就是《春秋》“元年春王正月”的元。“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人总是不见黄河心不死,不到果显出来,怎么肯收手呢。好的人纠正的就是因,永远种一个好的因下去。以后收获不收获,都不是自己所要考虑的。(此句又是全文于己最有启发性的段落,甚至是,直接的指导性,永远种一个好的因下去,这其实是不太需要依靠判断力的事,是发心善和正的问题。)“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我理解有些像太极拳法,好比“来脉”和“转关”,有一股力量过来,先顺着它走,然后再把这股力量推回去。在我看来,《道德经》和《论语》都可以看成研究六经的文献,后来自身也变成了经。六经开始于“至纯厚”……“至纯厚”首先着眼于自身,你的人真好到一定程度,会有各种机会知道的。佛教所谓的“福慧双修”,其实最大的福就是获得慧。人所能做的就是“至纯厚”,这可以修持,永远不够。(道家)这条线后来多少保存在《黄帝内经》和道教中,沿袭了其中重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内容。(《诗》《书》)有些内容看上去是直白的赋,真的追究下去,它会成为隐约的比兴,不经过长时间的沉潜涵泳,光谱很难完整地看见。(好比喻。就如同看广阔的大海、看青海湖、看羊卓雍错,永远是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气象条件、不同人的眼里呈现出来的面貌全不一样,颜色变幻,是真的,又不是真的,这就是它的真。——咦,今天第二次用这个句式,与金刚经里反复念叨的非法非非法等一模一样。)《诗》《书》是语言,礼乐是行动。(《离骚》)“离”有两个相反相成意思,一个是遭遇,一个是摆脱;骚就是忧思,怎样摆脱也摆脱不了。《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贱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道家忌盛忌满这个过程类似经济上的去杠杆,政治上的释兵权,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以和平的方式体现。“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擦……也太美了吧?)一个人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做些什么,决定他的命运。(哈哈,我等无名之辈,此时倒真是最好的时光,太励志了~)众生共业,智慧高超的人即使有所预见,也无法勉强。…………是不是范蠡当初坚持己见就好了?坚持不了。如果坚持,还可能产生更不好的后果,这就是所谓的共业。只能在事后解说,事前不可能有人听。(共业的问题,也是此书最大的收获之一,缓释了“已经这样了,能怎么办呢”的焦虑感,因为不如此到不了今天,是无甚可悔的,即使智者能有预见性,有时亦只能顺从。从这里再往宗教上走一走,则知人的被创造属性是确然的,人永远不站在全知全能的位置,永远有更高的东西在主宰。)既然是旧交,给一句话就够了,不把钱带过去行不行?不行。一定要把钱带过去,这是出自内心的尊重,也是这件事情本身的份量。(这就是做事的分寸所在,通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由此而略通道家是怎样是一回事。在天在人,于古于今,彼时此时,都处处相应。掩卷叹息。全书可以说无一字废话,这是对自我有高要求的人应该的,唯有一处明讽今人所谓学者,哈哈,到底也有绷不住的时候,倒也平添一点可爱。
  •     讲得很精彩,也抓住了几个要害。讲《太史公书》由子入史、讲《史记》与《春秋》的关系,探赜发微,旁采故实,不拘一格。真可谓“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矣!经典应该这样细读。
  •     父子见于河洛之间,司马谈对儿子说:“夫孝有三,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史记》是子书,非史书。若将其单纯看做历史记载,就把它看窄了。
  •     智慧之光。
  •     依然是飞机上看完,确实写得好。值得再看一遍,因为实在是太困了。。。
  •     听他上课应该挺享受的。这种讲法抱负很大,古人今我相互阐发,大概也是想成一家之言,扯扯天地人,通三教的。可惜博而不深,到处借东西,又不大成体系。
  •     开本不大。袋中堪纳。刁斗不传,即可展读。
  •     東拉西扯。
  •     部分观点很不错,如道统与治统的关系,儒法与国家的关系等,但有些解读未免过度。另外,“六史皆经”是什么意思?哪六史?“六经皆史”,那是实实在在有六经。“总冒”又是什么意思?
  •     判教,承《春秋》之义,善善恶恶。“谈言微中,亦可解纷。”“至纯厚”,鼓励,外一篇“君行令,臣行意”,高雅。想来情爱是非,也见本心。
  •     几年前耽于考据之学,在现场聆听时尚觉难以接受。近来知考据之上尚有诠释之一境、体悟之一境,前日在北京,因航班取消,映雪夜读是书,只觉句句惬心,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经典
  •     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就如独孤九剑里的剑术精要,不可不读,而且应是是由薄读厚,再读薄。本书可以《史记》最后一篇《自序》开始,以此作为理解先秦古学之阶梯。
  •     开本小而内容少,缺诸篇小序的解说。
  •     水逼
  •     二刷,三个系统说值得琢磨
  •     不解渴。
  •     上课的讲稿改写,学术性不强,很有个性
  •     有一部分内容值得读,可以作为补充,但有一部分玄谈比较糟。
  •     略失望。三星半。
  •     课堂讲稿,挺有意思,有学术有日常
  •     举重若轻,阐发精当,微言大义,跌宕人心。
  •     觉得定价略贵。字大行稀,但还是很受益。
  •     太史公書擬經而作,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
  •     活动脑筋。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后回到自己,是带着父母家人的记忆好好生活,继续传承,汇入时间的长流。儒墨都序人伦,儒家加法,不断上达,墨家减法,兼济天下。法家名家在礼俗的基础上端正秩序,名实。道家则人伦合天道,统合诸子。诸家相通,或即道家。
  •     义理
  •     以前目光太为短浅完全领略不到中国经典的魅力,现在一点点的开始补习,张文江先生的书很好,不晦涩而且有内容。
  •     虽然是薄薄一本册子,但讲解清晰,除掉一些语义解释外,背景介绍、引文出处什么的也有很多涉及。对比Coursera上台大的史记课程,这一篇更贴近文本本身一些,很多思路是相通的;遗憾的是本书也是讲稿,可能有课程时间限制,所以对自序中逐篇的介绍基本略过了。
  •     不单单要把还是去掉,有更厉害的气质之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父子相传,思想分野。
  •     其实也没什么新意,插科打诨的地方应该通通删去,不涉及文字训诂,不过对于初读《史记》的人还是有很大益处。
  •     好
  •     就是其中有一两处看的时候以为张教授要接着讲下去,没想到后来宕开去,现在竟怎么也回想不起来!
  •     三星半。读张文江的书,依旧喜欢不起来。其中讲《史记》与《春秋》的关系,讲壶遂与司马迁的问答,算是略有印象。司马迁“这样说了一通,没有写壶遂听了以后有什么反应,是不是心服口服了呢?其实司马迁就是在说服自己,自己才是真正想听的人。任何事情都要找个人来讲讲,其实都是骗人的,最后都是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不得不说讲得很好,大概喜欢他的人,也就是看中他在讲论经典的过程中融入人生、现实的感慨,可是,如果按此说下去,也不免形成套路、落入窠臼,不觉新鲜了。
  •     到底有多少是历史,有多少是虚构——这真是个问题,但是后人几乎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坚定地把书中的所有当作历史,大的事件,小的细节。小细节,也是历史吗?我们只能当首故事来读吧!最常用的故事手法是,almost,差一点就!还有,坏事之前必有人进谏,谋士比将帅的作用大,文人改变历史。
  •     张先生是好老师,读其书,如坐春风。
  •     书籍短小精悍,以讲记形式成诸书者,就余所知,不免想起钱穆先生。论述据典且平易,或能获取新知,余则暗各我意,实乃畅快。印象最深两处:一为一国家之学术应为参与世界竞争的致用学术;二则《史记》作为时代精神的深刻体现。
  •     虽然字大行稀,但从讲记初读太史公自序还是很受益的,何况张文江讲得还很有趣。
  •     “我想尝试性地下一个断语,《史记》是总结先秦古学的集大成著作。以此来划出时代,《史记》以前都是古学,《史记》以后都是今学。”读这本书时,开卷如见其人。
  •     成一家之言
  •     很好。所谓六经注我。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     注释很详细。
  •     张老师的书就是好。
  •     三星半。很奇怪,读《古典学术讲要》时感动不已,到这一本却觉得寡淡得很。
  •     越来越厉害了。
  •     感谢@thea 老人肉快递~ 按讲记来算是很不错了,但是成书的话还是限于文体。编辑应该把太史公自序的全文连贯的附在后面,前面经常一句话解好几页,看到后面已经忘了他说得哪句嘞= =
  •     “福慧双全”。范蠡的故事很精彩,所谓的“共业”,发人深思。不断修炼。
  •     “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十回《传剑》,在我看来是神来之笔,几乎句句都是对的。”
  •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医院,夜里读完。给我的感触很深,所以我认识了张文江,也认识了他所说的潘雨廷。 这本书里,我感到张文江能够与古人对话,能够理解司马迁,这便是做学问的境界。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做学问要纯厚,也要机缘。
  •     学学表达。2016/01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