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32754545
作者:[美]索尔·贝娄
页数:405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读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普遍的好评,为此获得了196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还被英国读者选为战后十二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赫索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合上《赫索格》,放在书架上。自此,将一直有个中年男人,在那里喋喋不休。赫索格是个教授,犹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想,离过两次婚,有过很多女人,自这年春天开始,内心开始散乱,无法抑制地不停写信。想到什么,就写下来,想到谁,就写给谁,无论相识与否,活着还是死去。赫索格,让我给你也写一封信——如果这书算是你写给所有人的一封信的话,那我们每个读者都有机会给你回一封——也是从春天开始,也许更远,更早,我,这个读到过你的信的人,内心也混乱不堪,觉得不清不楚,难以满足,提不起精神。我也曾有过跟随便什么人写封信的念头,也确实写过几封。我知道,这算是一种封闭的倾诉,一种幻化出来的缓解,一种治愈白日梦的梦。从你喋喋不休以及随时随地就开始写的信里,很明显,你内心积蓄了众多问题,旁人无以解答,也无人关心。你处理起生活来有些吃力,找不准位置,看着商场里的消费者,车站上的乘客,来往的朋友,工作的同事,有些好奇,他们是怎么提起劲来的呢?好吧,让我们先来看下你的处境,你是颇有名气的大学教授,出版过震动学界的《浪漫主义与基督教》,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年,文稿也写了很厚了,学界都等着你的新著。你的身体很好,你很帅,人到中年而体格矫健,颇有魅力,时常能吸引到女人。自然不难理解,你同第一个妻子离婚,很快就面临着第二次婚姻,而你认为,就是这第二次婚姻,一个戏剧导演的女儿,玛德琳,毁了你的生活,她同你最好的一个朋友,搞到一起了。——真是乏味,提这件事就乏味无比。这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两次婚姻有了一儿一女。法院都把她们判给了你的前妻。这境遇没什么,真的没什么,你自己也没怎么忠诚。你不是写给过好几个女人信吗,她们都曾在美好的夜晚安慰过你一直混乱的心灵,所以,这肯定不是你混乱的理由。那么,你混乱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混乱的理由是不是可以概括成这样一句话:世界已经这么混乱,你们都没感觉到吗?请问,总统大人,教授,精神病医生,笛卡尔,律师,编辑先生,园子小姐,丈母娘,黑格尔,弗洛伊德,上帝......你们感觉到没,我有话对你们说,我说,我说,我说。有的人就喜欢时不时回顾一生,回顾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重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是怎么来到现在这个时刻的,你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制造个人沧桑史的工厂。而你处身的这个世界却把你视为一个工人,喜欢你在车间里劳作,组装中产阶级生活的各样完美零件,扮演合格的角色,需要你打起精神行动起来,可是你怎么老是一会儿躺在无人打理的乡村居所,一会儿躺在与世隔绝的纽约公寓,想这些没有起色的问题呢?你看你周围的人,比如你的哥哥威利,他很关心你,不理解你,你人很聪明,身体也好,怎么会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他多有决心,有目标,对生活里的问题也总是有方法。他已经跟你联系好医院,兄弟,你需要休息。或者那个你以前视为知己,如今恨成陌路的邻居,那个上了你女人的瘸子,他那么有激情,有劲头,会来事,自从你把他从乡村带到芝加哥这个花花世界,他不是已经成了名人了吗,上电视,朗诵会,让观众感动,一颗冉冉升起的社交明星,人家身残志在,征服你的媳妇,征服芝加哥,征服现代生活。你的第二任妻子,玛德琳,也是精明决绝,踢走你时可是计划周全。你曾经起过杀心,拿起你父亲当年吓唬人的老式手枪想去把这对狗男女杀掉,你终于在世上有了进行一种行动的决心,当你来到熟悉的窗下,你曾打理好的房子,看着你的妻子收拾餐具,你的可爱女儿等待洗澡,这个瘸子出现了,他扮演着,完美扮演着你的角色,你妻子爱他,你女儿也爱他,而他也爱你的女儿,就一只腿,还慢慢地弯下腰来,跟你女儿玩耍,洗澡,精心照顾。你是多余的。你的行动衰了。你只能找到你的老同事借住一宿,这个养了一只有肺痨的猴子的生物学教授,同你一样有自己的疑惑,可他比你单纯。他谈自己处理混乱问题的方法,他给你讲他假装死亡,看看自己能看见什么,看到了小时候经历的瞬间,一个网球女人撅起屁股接球。你,居然还给他大讲一通,批判他的方法,告诉他哪里出了错,告诉他该怎么做。看,你知道一切,你明白一切。正是因此,你才觉得混乱。因为你知道一切,而你无能为力。你不想参与其中的世界,正是你生活存在的地方。经过这种主义,那种主义,这种生活,那种生活,这个发明,那个发明,充满现代的世界,上帝也无能为力了。在新世界里,人世的事情可以处理成一个个简明的商场。商场是新时代的教堂,在这个教堂里你的行为越简单越有力,你就越接近教堂的核心,它需要你拿起袋子,直奔一个个准确的物品,那一个个物品就是一条条经文,你只需要不停把它们放入袋子,你就越快进入新时代的天堂。而你,赫索格,这个喋喋不休的家伙,你只是占在一旁,眼神沮丧,却一动不动,而且你还不是一直占着,占久了你就蹲下,你还不是一直蹲着,蹲累了你就躺着,躺着回忆你早已失却的世界。所以,你还想怎样,你是对的,信无需再写了。你只能无话可说。“没有,一个字都没有。”
  •        买了一本书贝娄的《赫索格》很是喜欢,很快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之后感想很多。和作者有许多的共鸣,比如说赫索格教授的孤独感,他无处排解就去写信给他所能想到的任何人去写信,然而他写了很多却不寄出去。小说的开始就是赫索格教授在不停地写信,他似乎又很多想要说的话,但是却不能与身边的人分享,他爱自己的妻子然而不料妻子却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偷情,他觉得这个世界太荒诞了,是的,读到这的时候每每为这个教授感到不平。评论说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战后中产阶级面临的价值危机,如果说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为颓废的一代宣言,那么《赫索格》这部被誉为“高级趣味”贝娄最成熟的作品的最具后现代哲学意味的小说就是再次宣告人类生存的困境的之困惑。一方面赫索格教授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教授,去研究他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另一方他不幸的家庭和婚姻又让他陷入到了绝望之中,在理想和现实中他被撕开了。到底是仰望星空,还是和这个社会道德标准去妥协。贝娄提出了一个比《奥吉马奇历险记》中奥吉马奇更严肃的问题,奥不想被束缚,他不想喝社会妥协,然而却像俄狄浦斯一样一步步走进命运不可逆转的漩涡,他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但是最后却成为一个买卖军火的掮客,然而就是这样在小说最后的结尾他还说,哥伦布虽然被抓走了,然而这不能证明大陆是真的不存在,他就在那里。(转述)是的,奥奇的历险就是在和生活中的各种同化势力的斗争,尽管最后他似乎成为了那种以前最讨厌的一种人,但是他还是在坚信着这个世界有着是非的道德。   看《赫索格》的时候每每都能被教授的真诚所打动,在别人眼中他或许是俄国作家笔下的多余人,冈察洛夫笔下的奥波罗莫夫,是毕巧林,是罗亭。似乎都有点像,因为他是耽于想象却很难付诸实际行动的人,为此他受到实用主义律师们的嘲笑。第一次去听您的课的时候您说到,感觉上课真是没什么用,这选修课开的也没人喜欢。听到这句话当时一下就想到了赫索格教授在课堂上的呓语,他完全陷入到自己世界中一个频临崩溃的世界边缘,他在不停地思考问题,然而鲜有人能真正的明白他,但是他是对的,早年出版的那本浪漫主义研究的著作在许多年后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在理想和实用功利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个人性的individual,尊重这种差异因而才有丰富的世界,大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对的合理的,选择什么不重要,重要人在选择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其实您也看出来了我这里有点存在主义的味道,确实我个人受萨特的影响很深,一知半解啃了几部加缪、萨特之后更是喜欢,然而贝娄在他的小说却用一种戏谑、调侃、轻盈的笔法去解构了存在主义,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反抗之后怎么办?加缪有一本随笔《反抗的人》是存在主义的代表著作,尽管他生前一再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但是世人却都认可他是,这也是作者的无奈。赫索格教授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种困境,他有的选择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存在先于本质,自我选择决定自我存在,人生是荒诞世界是虚妄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本质,找到自我。然而,这一切到哪里找,赫索格教授没有自我吗?没有本质吗?不是的,他有,但是他的自我被现实种种困惑了,社会的逻辑和人生理想的冲突让他不知所以,他想枪杀了背叛的妻子和情夫,但是看到情夫亲切地给自己的女儿洗澡的时候他放弃了,他以不能忍受妻子玛德琳的强烈的性欲而喋喋不休,然而最终他所领悟到是人生即便是反抗去选择最终也是一地鸡毛,这是不是对社会的现存不合理的妥协,不是,这是不是束手就擒呢?也不是,小说最后的结尾写道赫索格教授经历车祸后,回到老房子去写了最后一封信,然后打扫干净屋子去请他的情人来和他一起生活,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期待中结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他是否真的如愿以偿,但是小说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结尾颇具意味,赫索格教授不再想写信,也不像说什么了,没有一个字,一个字也没有。之前疯狂写信的一个人到最后一个字也不想写了,他沉默了。这里面太令人感慨了。   贝娄的小说是轻盈的,他的叙述一直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上,尤其是叙事的手法在自由联想和多层次的空间中任意的切换,让人体会到意识流的手法的高妙同时,也真实触摸到教授心里的波动,这种波动是那么的清晰,有点类似游戏的感觉,他在调笑着这个世界。
  •     这位作者其实不适宜中国读者,以我为例,我读过此人的《拉维尔斯坦》跟中篇《莫比斯的回忆》《今天过得怎么样》,首先其关注的主题和题材感觉跟我有些隔,其次他的叙述方式总是被一些政治、宗教、美学、哲学等等东西打断,从而使得小说语言变成了论文式的阐释语言,这直接给读者增加了阅读难度,也使得小说本身丧失了阅读趣味。一直想读《 赫索格》未果,也就是因为读过的那点东西的影响。当然,从无兴趣啃《洪堡的礼物》,很多专家早就提到过该书的复杂程度,当下读者在寻求刺激和宣泄的心态下,是不宜接触的。但愿有一天可以鼓起勇气读读《 赫索格》吧,《洪堡的礼物》只有别的读者朋友支持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中年男人的纠结
  •     《洪堡的礼物》的孪生兄弟。
  •     神经质的知识分子,迷惘与探索的中产阶级
  •     一个知识分子悲剧的全部。
  •     可惜我读得仓促
  •     赫索格的悲剧一生
  •     -
  •     有时间回再读一遍。
  •     良心译作
  •     中年知识分子危机,比发胖秃顶的外表更可怕的是心灵苦闷的状态。
  •     周日午后,我在读赫索格,室友在玩九连环,雨在窗外连绵不绝……
  •     始终是一个人
  •     心理活动描写的太细腻,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长啊!看了一大半看不下去了,有机会再看了!
  •     真是本伟大的小说。一改美国作家没啥文化的印象。翻译功不可没
  •     看的我累死了
  •     善和仁慈借由技术进步就可以实现,这些积极情感不再是人们首屈一指的精神追求,于是人们开始从一些混乱、甚至恶的事情上获得精神的满足(抽烟、吸毒),导向虚无主义。
  •     索尔贝娄对我来说,恰恰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冲击:突然找到心灵映射的感觉。五六十年前的这部杰作,现在读起来,字字诛心,虽然生活方式之类的都不同,但精神状态上,尤其是出现的某一种叫做危机的东西,似乎在映射着2013年的今天我们隐约能感到的异样。很少在这个短评里摘录原书中的话,但这次要例外了:【他还相信,只有当生命被清楚地看作是在慢慢死亡时,生命才是生命】【一个犹太人是一个残遗种,就像蜥蜴是伟大的爬虫类时期的残遗种一样。我也许可以骗过非犹太人获得虚假的成功,但我仍然是一个衰亡没落的文明所残留的劳力而已。总之,这是一个精神力量已经全部耗尽的时代--所有的古老的美梦都已经做完了。】【她的情人下颌长长的,留着式样讲究的鬓发,躺在床上看着。躺下去做爱,站起来杀人。有的人,杀人之后哭几声;有的人,连哭也不哭。】
  •     喜欢,译本也好。
  •     艺术格式高超
  •     形而上知识和实用生活知识的冲突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中最大的困境
  •     “他顽强地,甚至可说固执地、盲目地去做一个好人,虽然他勇气不够,才智不足。他也许笨拙不堪. 但他确是按照他所知道的(虽然一知半解)高尚原则生活的。尽管他做得有点过分,有点不自量力。可是,这是一 个有冲劲,甚至可以说有信念,但缺乏明确的思想的人的悲剧。就算他失败了,那又怎么样?他的失败是否就真的证明了世间没有忠信,没有慷慨,没有高尚的品质?他本该做平平凡凡、胸无大志的人么?不!”
  •     当然 读起来觉得闷是我的问题
  •     骗得了人又如何,这个世界的精神已经消耗殆尽。
  •     一遍还不够
  •     得多大的知识面儿才能写出这么么一本书啊
  •     有缘分的书,有点偶然传承的意味。贝娄的观点正契合我的本性和接受的家庭教育,阅读它“加固了我的灵魂”,不夸张。
  •     庸庸碌碌,才是人生
  •     我居然逼着自己看完了这本意识流的小说,罗嗦到我几乎读不下去。意识流的小说,用联想的方式来读会好很多。
  •     迷迷糊糊。
  •     我十年以后或许能懂赫索格那些现在看得云里雾里的信了~
  •     真的是跪着看完的。。叙事的部分读起来还算流畅,但写信的部分。。。翻译也不喜欢。跟伍迪艾伦气质挺像的,老头子拍成电影应该很带感。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读贝娄的小说了。我是说,十年内。
  •     还好 宋先生的老译本吧
  •     好读 特别喜欢他观摩法庭一段 想起几年前看得那本自由 同样是美国中产阶级 对比一下比贝娄差远了
  •     知识分子无端的纠结…前面是赫索格的回忆和现实乱序,以及人称的乱码。自我的嘲笑和自负矛盾冲突在性格中。还是后面顺序舒服…很多哲学问题的思考很可爱很懦弱很可悲 一次事故彻底让赫索格清醒不一定是坏事。在这样光怪陆离的年代,想太多会毁了自己的。原来以为看了会负能量,其实看了会好很多。非要上升到人生层面本原领域,真的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悲剧。不要再想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困局没有答案。
  •     当代生活!
  •     知识分子的现代病。
  •     20160917。 在秋天的植物园里开始读,在昏黄的台灯下读完。 对赫索格,无比同情。一路读来,他的确是贝娄笔下,最可怜的那个。
  •     译本流畅,不愧是我校的老前辈。还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比如“巴斯加”(虽然从法语发音来讲这个译名更准确)还有“艾维(Ivy)学生”。
  •     译本有一点点译得吃力。
  •     对往事的追忆、大段的内心独白、那些写下却不打算寄出的信构成了这部小说,篇幅够长,但读起来不闷不烦, 贝娄是把赫索格作为整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总代表来描写的,充分体现知识分子面对混乱不堪的物质世界感到困惑、迷惘,揭示了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     典型哲学小说,文学的意味已非常淡。我更愿意把它当做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来读。
  •     赫索格也是荒原狼。
  •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赫索格的精神困境与危机,“受人欺骗,受人蒙蔽,受人控制 ”的赫索格想要从诉说中“求得证实,求得帮助,求得支持”,却只能沉浸在自己杂乱无章的内心世界里,创造性的理性与典籍中的智慧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只能在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中,心不在焉地幻想着可能的显赫、光荣与自由。
  •     很了不起
  •     A Serious Man.看她变成另一头淫荡的母驴。
  •     了不起的杰作,很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不过,读这部书缺少耐力可不行呀!
  •     俩年前,在西安的一个二手书店淘到的,可能这是我书架上,目前对我来说,分量最重的一本书了。
  •     悲哀是懒惰的一种,自卑是无能的一种。像这样让人心生悲凉的作品却让我衍生无尽勇气,我是有多适合生长在象牙塔。
  •     一个知识分子的疯狂写信综合症
  •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调调太悲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