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媒體

出版社:歐萊禮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22日
ISBN:9789867794451
作者:Dan Gillmor

作者简介

吉摩爾認為透過個人網站日誌(或叫網誌)、網際網路聊天室,以及電子郵件,任何人都能生產新聞。吉摩爾讓那些使用不正當手段製造新聞的人(政客、企業老闆、名人)、市場行銷人員以及公關人士有著如夢初醒的感覺。吉摩爾說明如何成功利用新時代的規則,從「控制」轉變為「參與」。吉摩爾也讓他的記者同行深刻理解,在面對大量運用網際網路而誕生的新聞工具時,如果不力圖改變,則唯有淘汰一途。

這本書的核心是平民百姓,例如葛蘭•雷諾 ── 他是法律教授,有個網誌專談科技和自由,讓他獲得不少讀者和影響力,而他的網誌也成為專業記者報導新聞的來源之一。還有喬•崔畢,他利用網路草根政治運動,差點就把霍華德•狄恩推上總統初選寶座。還有像柴亞德這樣的伊拉克網誌人,他的「拯救伊拉克」網誌搶先在媒體集團之前報導了獨家新聞。或者像化名為「acridrabbit」的平民百姓,他激發網路社群變成訪查記者,發現垂死凱西•尼可的悲慘故事原來是場騙局。吉摩爾斷言,如果賦予大眾製造新聞的工具,他們真的會去做新聞。


21世紀的新聞業的本質將與當今主流媒體集團的認知大為不同。本書照亮了未來新聞業的曙光,邀請我們與會。


 草根媒體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Blog的威力,在於它出自於大眾。雖然品質不易控管,但是數量卻不容忽視。再者,Blog可以追蹤大小事件,一些主流媒體所忽略、封鎖、不想報導的事情,民眾一樣能夠過Blog來散佈消息,而這正是新聞自由的精神。在美國攻打伊拉克其間,住在巴格達的網友透過blog,提供第一手的現場報導。韓國的OhMyNews新聞網站,可以雇用數量龐大的平民記者,提供形形色色的各式訊息。 雖然有人質疑數量與品質無法兼顧,但作為訊息接收端的民眾,將會是最後的裁判。網路是一種新興的媒體,但卻以超過歷史上任何一種媒體發揮影響力的速度,正在改變這個世界。2005年的三合一選舉,瑋哥的部落格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姑且不論到底是抹黑還是言論自由,都可以看見網路在選舉中逐漸發揮它的強勢威力。2004年的美國總統候選人Howard Dean 就以 Blog的形式,在網路上募到比對手George W. Bush更多的款項,Howard Dean的創舉,當然後來也被其他人仿效。關鍵字廣告是另一種網路行銷的概念。2005年的三合一選舉,桃園縣長候選人朱立倫就買下了Google AdWords,讓網友在查詢選舉、國民黨、朱立倫、馬英九、胡志強、非常光碟等關鍵字的時候,旁邊都出現其競選網站的連結。相較於傳統網路橫幅廣告不到0.1%的點擊率,Google AdWords動輒5%以上的點擊、並按照點擊次數來收費,可說是最能命中目標群體的一種方法,因此廣告業主自然也樂得付錢。==================我在英文的Google裡面查了一下Chinese、learn Chinese、learning Chinese等幾個關鍵字,搜尋排行高居榜首的,當然是Zhongwen.com、Learning Chinese Online等非營利性質的網站,以及Rosetta Stone、Pimsluer等商業網站。而一旁的關鍵廣告,則是北京、上海等地的學中文資訊,沒有看見屬於台灣各華語中心的廣告。甚至連我在Google輸入learn Chinese Taiwan,出現的廣告仍是赴北京學中文的訊息。看來,我們的華語中心,還沒有人意識到這種網路行銷的問題啊......==================延伸閱讀:黃彥達:你必須正視的關鍵字廣告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16==================Repost from:http://pbice.blogspot.com/2005/12/book_04.html
  •       丹•吉尔默,一个非传统记者,硅谷最著名的 IT 专栏作家,作为第一个写博客并发表在报纸网站上的主流媒体记者,由他首创的博客报道形式把主流媒体引入博客的同时使其自身成为草根媒体最忠实的传教士。  欧莱礼(O’REILLY),一个非传统出版公司, 把《We the Media》列入“图书开放(Open Books)”计划 ,采用更加开放的Creative Commons版权许可方式 展现在大众面前,使这本书成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博客宣言。  作为一个新媒体的热情拥抱者,丹•吉尔默从来都不缺少概念,他首先于2001年9月28日在其博客上提出“新闻媒体3.0”的概念。“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 (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2002年底,丹•吉尔默替他自己的想法决定了一个概念“we media”并于2004年7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来阐述他的“自媒体(we media)”概念,以他独特的洞察力和经验的前瞻性给我们描绘了这个由博客带动的参与式新闻业的新时代。  作为一本描绘这种开放力量的书,《We the Media》从构思到成形再到流通都是一个交互的贯彻。2004年3月10日下午,作者把序和第1章的草稿贴在博客上,很快邮箱里塞满了邮件,欧莱礼把全书电子版公布在网上,并为作者开通相应的博客,吸引了众多反馈,台译版的博客中是丰富多彩的征名、写序和试阅活动。书里提供了丰富的链接资讯,让你的阅读无限延展,书外聚合了众多的评论引用,让你的延展脑力激荡。  作者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多次获得区域及全国新闻奖,使得这本类似于博客新闻史的书籍读起来饶有趣味。全书共包括12章,作者从草根媒体的前世今生开始娓娓道来,详细地介绍了促成草根媒体的种种技术(mail lists,bbs,blog,wiki,P2P,RSS,mobile-connected cameras等等)继而用真实的案例展示了技术支持下的媒介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在商业和政治领域暴发的力量。作者说,本书只是带有个人观点的观察纪实,实际上作者积极的从业经验给本书带来丰富的案例,使得作者在全书后面的大半篇幅里证明他所推崇的参与式新闻显得游刃有余,比如新闻业如何融入这样的演化,普通博客怎样成为不可或缺的新闻来源,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变成专业记者。在展示草根新闻前景的同时,作者理智地看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信任的缺失、法律的模糊以及集权力量的限制……给了我们这个新兴媒介和新闻操作模式的全面感受。  这是一个关于进化的故事——媒介的发展和新闻业的转变,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博客正改变新闻业的面貌,新闻不再是媒体组织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广播(broadcast)的过程,而是受众、记者、编辑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的“互播(intercast)”过程,对话(conversation)将成为新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大众传媒结构将变成某种更有草根意味和深化民主的东西。这种改变不是破坏的而是建构的,丹•吉尔默提倡的是改革大媒体(big media)而非埋葬它,重建而非颠覆,受众将作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投身未来的新闻业。书中这样描述个人媒体时代的景象:“你的声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说的,人们会倾听。你可以做自己的新闻,我们都可以。”  我们应当注意到,全书几乎通篇讨论的都是美国经验,可是,在媒体网络化的今天,先行者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也是不无裨益的。2005年3月台译本出版,2005年8月日译本出版,在中国,SocialBrain展开的中文翻译项目渐渐悄然无声,博客却在40个月的流变后进入主流媒体,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2001年11月20日,丹•吉尔默先生应邀参加了“清华阳光传媒论坛”,演讲主题是“9.11后世界新闻传媒的走向”,在演讲中他特别提到了“网络日记”,并且向大家显示了他自己的网络日记,这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网络日记”这个概念。2002年8月“博客中国”开通,全面引入“博客”概念并展开应用实践。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博客大赛让“博客”文化走进主流媒体。我们必须看到,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真正在政治舆论上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博客几乎还没有,中国的博客空间充斥着自娱自乐的心情日记,但是随着博客数量的不断增多,必定会在某一个点上带来质的变化,博客传播方式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传统上对于“记者”和“新闻”概念的定义。  美国法院正在努力解决一个问题: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规定的新闻自由是否也适用于博客?在美国,正如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些博客已经是事实上的记者━━他们采访、写稿子、对当前发生的事件发表评论,不久的将来法院也许会被迫拓展对新闻媒体的定义。在中国,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博客属于新闻记者吗?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的博客圈一部分是依然掌握着话语权的精英博客,一部分是众声喧嚣的大众博客,偶尔俩通过眼球争夺跳将出来的也是依赖自我暴露获得的点击率。  媒介先知麦克卢汉提醒我们,除了注重媒介内容之外还要重视媒介形态的影响。媒体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媒体和大众媒体之后,到了今天所推崇的个人媒体。从以语音和字母秩序主导到广播电视大众文化的产生再到无限沟通可能的赛博空间,博客的出现给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以“再度中心化”的可能。作为一个记者,丹•吉尔默对于他所在领域的技术作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不过媒介形态本身固然有重要的意义,它周围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于媒介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并没有给媒介所有权及相关的政治经济环境以足够的关照,这,或许和作者所处的背景环境有关。对于同处东亚的我们来说,书中反复提到的韩国博客新闻网站“OhmyNews”或许更有参照意义。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所持的是自由立场,而新型非传统媒体所持的是保守立场,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么,关于草根媒体的探讨在客观性被过分强调的美国是积极的,在当前媒体网络化的中国也是积极的,我们可以看到,媒体对媒体的监督制衡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同时也需要时间去检验。这样一本书,正如霍华德•瑞格德所推荐的:“很可能是2004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对平民有效参与新闻工作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能扮演关键角色”,是每一个博客、每一个记者以及每一个新闻学院的学子不得不关注的,即使你还不是博客,这本书也能激发你开始一个博客的某些小小的兴趣。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丹•吉尔默说我们即媒介,《We the Media》让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了这一趋势,给了我们对于未来新闻业无限想像的空间。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翻譯不行
  •     2006.10.16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