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生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211055661
作者:王晋康
页数:244页

章节摘录

  下乡第三年的5月,麦子还没成熟,知青农场里的农活相对闲一些。听说今晚没有安排政治学习,蹲在井台上吃晚饭时,我同颜哲很熟练地对了个眼色。吃完饭,同宿舍的李冬梅约我去散步,我扯个理由推辞了。  阮月琴说:“冬梅你没一点眼色,人家有正事呢。”  我红着脸没有回应,她们嘻嘻哈哈地走了。等天色刚刚黑下来,我就避开人群,悄悄来到离场部有两里地的堰塘,这是俺俩幽会的老地方。这个农场是专为知青们新建的,堰塘也是知青们来农场后新挖的,挖出的生土堆在塘的四周,种着蓖麻。这一带是岗地,上浸土,晴天一块铜,下雨一泡脓。土质贫瘠,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种啥都长不旺。但后来我有了一个发现:原来蓖麻最吃生土,在生土塘堤上长得极为高大葳蕤,树林一般,为我俩的幽会提供了绝好的屏障。再加上塘堤地势较高,视野宽阔,所以两人在幽会中即使有些越规的举动,也不会被人发现。这几次幽会中,颜哲越来越不老实了,昨天就把手伸到我的内衣里揉搓。我当时也曾略作抵抗,但凭良心说,我的抵抗只是象征性的,很快就被他的进攻瓦解了、融化了。  今晚没有政治学习,这对知青农场来说是很难得的。农场位于北阴市旧城县的红星公社,而旧城县是当时全国四大政治模范县之一,“忠字化”运动搞得最为波澜壮阔。田地里盖了很多忠字台,请来了“老人家”的宝像镇在里边。只可惜旧城太穷,这些忠字台远远说不上高大巍峨,都是用土坯垒成,大小如鸡笼,实在太委屈“老人家”了。县里还风行全民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到商店买东西要先对毛主席语录,就像地下党对接头暗号。哪天北京城里传来最新最高指示,旧城县向来是传达不过夜的。这样的阵仗知青们经过不止一次:已经熟睡的知青被喇叭惊醒,集中到场院里学完最新指示,然后点起火把,排着队,敲锣打鼓,分头到附近乡庄上,挨家挨户地敲门打窗:大娘大伯,给你送精神食粮哩,送最新指示哩。被惊醒的主人一般不点灯,也不开门,隔着纸窗应一声:好啊,劳驾你们念念吧。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一再提醒自己要字斟句酌,免得书评中出现不“和谐”的内容。王晋康的长篇我是第一次看,果然是与大刘不同的风格。从《蚁生》中看到,王晋康笔下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技术和波澜壮阔的场面,风格上比较偏软,着重讨论的是他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可实现性。  对这种社会的讨论,王晋康将其放在了文革这个特殊的环境下。郭秋云和颜哲都是下乡知青,其中颜哲的父亲是有名的蚂蚁学家,可惜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这一对年轻人也被下放到一个相对封闭的农场。此时,由于颜哲和郭秋云发现了农场场长赖安胜强奸女知青岑明霞的事情,使得赖安胜准备杀人灭口。为了躲过赖安胜的追杀,颜哲使用了父亲留下的蚁素,却造出了一个大同社会……  王晋康把人类社会和蚂蚁社会进行对比,认为蚂蚁具有天生的利他主义,而这种利他主义的决定因素不是基因,而是激素。如果把这种激素提取出来,同样可以作用到人身上。人被喷洒了这种“利他素”之后,思想上就会自动产生变成像蚂蚁一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性格,完全压制内心中“恶”一面。这样儒家思想教育了几千年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可以这样通过生物上的简单处理就能够实现了?  姑且先不论这种这种“利他素”制造的可实现性和效用上的科学依据,《蚁生》目的显然不在于此。王晋康让我们先承认这种稍微有些不太可能实现的全局变量,然后再根据这些假设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当赖安胜和几个帮凶被喷了“利他素”后,瞬间就变成了极具利他主义的好人,并且仿造蚂蚁社会,认为颜哲是蚁王,郭秋云是副蚁王。后来颜哲对全农场的人都喷洒了自己重新研制的利他素,使得这个相对封闭的农场在短期内实现了道德秩序优良的大同社会。  不过与中国圣贤念念不忘的大同社会不同,这个农场还有两个高高在上的上帝。从客观上来看,在大环境还不是大同社会的条件下,冒冒然地把一个小型的大同社会放置于复杂社会中,实验必定会失败;从主观上来看,颜哲本人也有想要逆天而行,成为可以随意操控别人命运上帝的动机。对主观上的原因,郭秋云正好与颜哲的看法不同,由此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如果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小型的大同社会最终成功,那这本书就是YY小说而不是科幻小说了。蚂蚁虽然有利他主义的天性,但这种习性只针对同一个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而言。对其他群体的蚂蚁,反倒是不死不休的厮杀。正是蚂蚁的这种习性造成了7个人的斗殴惨死,也使得郭秋云对颜哲的试验心灰意冷,最后强行终结了这种不现实的实验。在这儿我个人觉得王晋康处理得很仓促,两人间的感情由浓转淡的变化太过突然,让人有不适应之感。  即使这种激素真能实现,但也免不了成为野心家的工具。毕竟“并没有可靠的机制来持续产生出一个个善的、无私的上帝”。在这样的社会中,掌权者的约束只剩下自我约束,而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自我约束往往是不可靠的。而且群体与群体之间,从内心深处只能产生厮杀的欲望,除非所有人都喷洒同一种蚁素,但这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正如结局中所讨论的,本性自私的人类不断发展,而极具利他主义的蚂蚁社会却始终停留在8000万年前的水平上,不再发展。蚂蚁社会不见得比人类社会高明啊!“水至清则无鱼”,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清如水,生活在一个近乎perfect的大同社会中,恐怕是我们的悲哀。自私、懒惰、好享受的确是人的天性,但从某种角度说,正是这些人性中非善的一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偷懒和享受,我们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来减轻自己的负担。从生物上喷洒蚁素来实现大同社会不现实,祈望通过儒家般的教育来实现大同也不可能,我们既没有必要抹去人性中恶的一面,也不可能抹去人性中恶的一面。生活中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好也有坏,这才是我们挚爱的现实。

书籍目录

楔子蚁众1 噩耗2 蚂蚁的学问3 情敌报信4 罪5 凶杀蚁王1 新生2 利他的设计3 平定内乱4 女知青怀孕5 老魏叔6 工分7 招工8 蚂蟥9 断裂10 死亡11 毁灭与新生蚁素1 蚂蚁朝圣2 璧还

编辑推荐

  在《蚁生》中,已上升为哲学的社会思考,散发着昔日泥土的芳香,科幻自天而降,吸取了大地的力量,也拥有了大地的厚重与深沉。

作者简介

《蚁生》是一部惊人的小说,有着惊人的想象,但最惊人之处在于:当你掩卷深思之际,你会以为这个惊人的故事真的发生过。一直认为,最具吸引力的科幻小说,应该是那种把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纪实文学般真实的小说,《蚁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图书封面


 蚁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2条)

  •     蚁生也很差啦。蚂蚁型的利他,无非是种麻醉剂,丧失了自由意志的世界,还活个什么劲。某人想替代上帝,有意识地设计生活(别人的生活),这是种多么卑劣的思想,无怪乎他的女朋友要朝他吐口水了。
  •     王晋康的《蚁生》在成都科幻/奇幻大会上签售了。这可是这次大会宣传的重头戏之一。不信你去看那大会貌似华丽实际没几页可看的网站,就能找到开幕式上王爷爷和蔼的笑脸。 拿到《蚁生》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书封底的书评。“……把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纪实文学般真实的小说”、“……已上升为哲学的社会思考”(刘慈欣);“……构筑了一个中国化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故事”(韩松);“……素材、人物、元素来源于现实……驰骋的想象……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还有乌托邦破灭的回归”(吴岩);“深沉而悲悯的时代之作……通往红色记忆的大门”(陈楸帆)。 从这些段落中我对这本书有了个概括的印象,也就是几个关键词——乌托邦、哲学思考、现实(甚至是纪实)、想象、时代。对于《蚁生》的评价,可以从这几个词里面扯出来。也可从这些里面透出此书作为文学作品和科幻作品双重身份上各自的成功与失败。 乌托邦与实验社会的无思考实践 对于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关于中国“乌托邦”式社会之类的词语。这让我很诧异,毕竟在中国我看到这种探讨社会理想与社会形式的文学作品很少。这让我对《蚁生》一度非常期待。 首先介绍一下“乌托邦”的具体概念。在百度上搜索到的概念中,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但是“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所以和很多人(也包括我)的望文生义不同,“乌托邦是前人犯下的一个错误。不管哪种乌托邦,总是从一个人的头脑里想象出来的一个人类社会,包括一个虚拟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而非自然形成的人类社会。假如它是本小说,那倒没什么说的。要让后世的人都到其中去生活,就是一种极其猖狂的狂妄。”简而言之,乌托邦是人类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因为这种形态是社会思考不成熟的结果,最大程度地强调了社会的和谐运转而忽略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所在。而消灭个性,使人成为集权统治的傀儡与附庸,正是集权统治者或者集权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所以“乌托邦”的概念经常被一些带有洗脑和思想控制色彩的个人或组织所利用,作为麻痹普罗大众的思想核心。“灭人欲”从而“达到全体的终极幸福”这类的教化经常在邪教的教义中出现。而集权的政治统治也同样利用这种空想作为大众最终实现的目标,不过其手法更富于理性且更隐蔽。 对于这种危机,很多敏锐的思想家做出过批判与警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三部小说——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三部小说都是在疯狂恣意却又富于理性的想象中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人性泯灭、异化;集权统治者占有物质享受并且操控大众思想;个体意识被消灭,个体的一切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而奉献,并以此为乐趣。王小波反对称《1984》为科幻小说,认为它只是描写未来的小说,其中思想和哲学的思辨重要程度远远凌驾于作者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幻想之上。 对于王晋康,我自然不会认为他会走和《1984》一样的路数。毕竟他是一名科幻作家,不会在自己所不擅长的哲学思辨领域做文章。其主要的内容必定还是表达社会体系里面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干预。但这种沉重的主题,科幻小说一旦涉及,必定也不免要浸淫哲学与社会学的思索,这样的任务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显然太艰巨了。由此在听说王晋康这本书的主题时候就有了隐隐的担心。 《蚁生》对于乌托邦社会的描述与讨论,可以说基本没有刘慈欣所说的“已上升为哲学的社会思考”。王晋康整本书都在以一个女知青的主视角叙述着整个过程,从而聪明地用创作手法避开了一些晦涩的思考部分(当然我不知道王老是否有意为之)。而主人公的男友颜哲则作为先知或思考者的的角色出现。对于他所表达的一些观点,作者直接称之为“哲理的敬仰”,而称自己的思想水平为“女人的低级本能”(P117)。这种差别使得女主人公一直是一个世界观与哲学观念的被动接受者,“人性思考”也仅限于近乎本能的“‘骗人入局”的负罪感”(P108L2),对于颜哲的布道只有“反感”与“不理解”。这在故事层面上最终导致了男女主人公的分道扬镳,也在讲故事的层面上让讲故事的王晋康避开了大多数的麻烦与饶舌。这使得这本书更像一部科幻小说,而不是王小波拿《1984》举例的“未来小说”。这使《蚁生》更加通俗,但也让它思想上的价值几乎降到底线。可以说,对于乌托邦社会的存在意义,小说几乎没有任何认真的探讨。王晋康只是大段的放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等于把大跃进的一个场景延后到了文革时期。而对于最后乌托邦的崩溃,我也不认为是作家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局。这个处理完全是科幻小说式的“技术错误”——那场导致几个人死亡的灾难,不过是“信息素”的不同“批次”导致的。所以说,《蚁生》不管科幻的气息多么淡薄,但还是应当被定义为一部科幻小说。它对乌托邦社会没有深入的探讨,有的只是“无思考实践”。 最近看到王晋康在回答网友评论时说“我对这种蚁生(由一个清醒的无所不能的上帝放牧浑浑噩噩的蚁众)深恶痛绝,哪怕这个上帝是像颜哲那样绝对无私,也会在这种机制下腐败。这是我文章的第一层意思。所以,我在小说中当然不会让颜哲及他的理想社会成功。……文中对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后来改为按需分配了)的纯洁感人的人类理想来了点小小的调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吧。 另外,自我感觉“利他主义”这个别扭的词汇大概是作者对“集体主义”的有意回避。因为我并不能举出其间的不同之处。  文字叙述上的失败——听王爷爷讲故事 《蚁生》刚刚出版不久。在一篇显然也是刚出炉的评论中,作者(新浪博主CrazySpace)说:“从引子转入正文的方式实在太搞笑了。这种方式似乎不该在老王这样写了十几年文章的人笔下出现的。” 这并非言过其实。事实上,我在从成都到北京的飞机上看完《蚁生》,掩卷后是无尽的失望。因为《蚁生》在叙述语言和叙述逻辑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败。这是任何瑰丽的科幻想象都无法弥补的。很多编辑都对投稿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部好的科幻小说,首先应该是一部好的小说。任何科学幻想都需要有语言表达的支撑和架构才能被读者所理解。语焉未详的表达,纵然有再好的创意,也是无法被理解和接受的。遗憾的是,王晋康作为一个老作者,这次叙述上却栽了一个空前的跟头。在前面无数中篇的成功下,驾驭长篇作品,王晋康这次显得力不从心。 在《蚁生》中,叙述的过程被大大的随意化了。讲故事的人像一个思维混乱的老人,会从一个无关痛痒的枝节实践或人物扯出一长串故事,而这些故事与主线情节基本无关。当读者被引到这个故事的末端时,结束的突兀就无法避免了。然后自然是回归主线,可是下一个枝节又会紧跟而来……这样的无关或与主线故事关系极小的叙述经常一来就是整整一两页,而其总量几乎占据了篇幅的三分之一。这使得《蚁生》从整体结构上看枝蔓丛生,像一棵许久不经修剪的树。开篇这种描写就在老霍闯的祸中出现了(P13-14)。又比如在孙小小向郭秋云描述赖安胜的行为时,无端加入了对于孙小小的身世描述(P36),后面甚至还有郭秋云对孙小小命运的一番感慨(P38-39)。在郭秋云守候颜哲的那一晚,又引进了知青王全忠的故事(P44)。而后来对于王全忠和赖安胜在“利他素”的作用下欣然和解时,对于他俩埋下芥蒂的“大字报事件”竟然有长达17页的描述(P141-P158,中间含一插图)!这样奢侈的文字量用于这种小问题的解释,究竟有没有必要?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为了塑造人物。的确,我所说的这种插入的无关描写,很多就是通过农场的一些人和事,描写了一些贫下中农和知青的形象。这些形象,像王全忠、老魏书、庄学胥、赖安胜、陈得财等等等等,都有着不亚于主人公的饱满。但毕竟文学创作的笔墨是要有主次之分的。在这样大量无关文字的挤压下,主要的情节必然会被喧宾夺主。书的后半部分节奏明显加快。前三分之一基本都是颜哲第一次使用利他素前一夜和当天的事情,夹杂着回忆和有些啰嗦的大段独白。而后面描写“利他社会”的文字总量加起来也只不过就这么多。所以整体上看,《蚁生》是一个有些发育畸形的个体。 王晋康的叙述主体是一个女知青,老年之后用第一人称回忆过去。不知是不是在写作过程中过于投入,《蚁生》的整个阅读过程让我感觉到,写书的人非常随意,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像一个啰里啰唆给孩子讲故事的老人。但书毕竟是书,王晋康也是个专业的老作家,他不能让这种自由完全控制写作。因此有时候感觉叙述者猛然将剧情拉回主题,而读者却还在原地错讹,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转换,刚才我看到的那一段怎么断了;后来的不明白则更加哭笑不得,就是不知道那个断掉的故事和整个作品究竟有什么关系。它是一个故事,但显得可有可无。即使不讲这个故事,书也可以继续看下去。这种控制下的自由让我很痛苦,仿佛听一个思维经常被阻断的老人讲故事,里面充斥着“这是后话了”(P56L3、P58L2等),潜在的意思很明了——我扯远了,咱们继续讲“正事”。另外在一些语言上,王晋康显得有些不会说话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颜哲想好对付赖安胜等人的办法后,他“简直像变了一个人,一只彩色的蝴蝶从原来的蛹茧中破茧而出,一只凤凰在火中涅槃”(P43L1)。简直像一个胡乱运用类比的初中生作文!后面将两个喷了蚁素的恶棍安详的表情与《西斯廷圣母》联系起来(P76),也让人别扭无比。那是两个贫下中农啊!我不得不痛苦而遗憾的下结论——王爷爷这次讲的故事不好听,而且很催眠。这种拿读者当孙子的叙述,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我不知道王老在书付梓之前读了几次,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特有情结使他一叶障目吧。只是,这次我的阅读让我感觉我当了孙子。并不是我觉得吃亏(毕竟我也是您孙子辈的人),但是这个孙子当的的确很痛苦!技术细节上的贫乏与苍白作为科幻小说,在“科幻”的层面,《蚁生》里面唯一脱离现实的幻想就是“利他素”。这种从蚂蚁身上提取的激素性质的东西,可以让人类成员像蚂蚁一样获得勤劳肯干的利他品质。王晋康的幻想并没有脱离现实的大地高高飞翔,只是轻轻一跃便回到了地上。毕竟,他要讲述的是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可以说,如果《蚁生》里面的利他素放进《1984》和《我们》这样的小说里面,作为一个技术层面的解释已经足够,因为它们不是科幻小说,不用对科学技术做过多的纠缠。可《蚁生》就不能逃避技术了。技术是挤进科幻大门必须的通行证。 《蚁生》中的技术描写,我只能说,我对于昆虫习性和蚂蚁社会并没有研究,也没有看过相关的文献,但里面的描述仍然让我感到苍白和幼稚。比如“利他素”那香水一般的使用方法,“利他素”制造的时候无数蚂蚁爬进容器被“煮死”之后提取激素,显得幼稚可笑。颜哲期望岑明霞在怀孕期间使用激素从而将利他基因传给孩子,更是无视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荒谬想法。最过分的就是几次摘录的“昆虫学家颜夫之的著作《论利他主义的蚂蚁社会》”,里面“其社会比人类社会先进多啦!”(P7)这种明显不是学术书籍里的语言让人哭笑不得。而摘录中一些关于蚂蚁社会的论述(P71)浅显得好像小学生看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样的苍白也必然影响了情节。虽然利他的思想占了主流,但我们并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表达交流出现昆虫化的现象。他们仍然互相说话,开玩笑,并没有变成默默无声的蚂蚁,仍然像人类其他成员一样活着。这样的人会因为激素的作用直接杀死以前认识的同伴(就是末尾那场惨剧),而表现只是“抽动鼻翼嗅嗅……开始对其中一人下毒手”(P197)。这让书后面的情结有一种滑稽的恐怖感,与原先的写实格格不入。时代特色与乡土气息 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场,劳动……这些属于上一辈年轻时候的词汇们,是串起《蚁生》世界的一条条线索。王晋康作为中国最年长的科幻作家,亲历了那个余华所说的“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的年代。所以也只有他可以写出时代特色与乡土气息那么醇厚的作品。《蚁生》虽然存在诸多的缺陷,但王晋康倾注百般深情,向读者展开的这幅泛黄的画卷,还是令人动容的。像刘慈欣《三体》中的文革,虽然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其真实感远远不如《蚁生》中,王晋康娓娓道来的,红星农场的点点滴滴。这是老一辈珍贵的记忆。 然而,营造氛围最容易出现的瑕疵就是刻意的痕迹。在《蚁生》中也有不多的几处。比如郭秋云在回忆的叙述中一直自称“我”,这就让开篇的一个“俺”显得痕迹太重(P9L6),好像在刻意制造一些土味儿。再比如武斗过程中提及的谈建华(P57),可能是文革时期一个特殊的记忆,但与整个叙述的衔接比较生硬。不得不说的——关于插图 与文字无关的——说说这本书配的插图。从封底我得知了这样的信息——内文插画:何志鹏。一个我不熟悉的名字。其实画本身我感觉不错,风格什么的都很喜欢,有些粗犷的画风勾勒出的景象也很符合文章的描述。但是——在第49和149页两幅插画里面,能不能麻烦你用手写的字啊?在文革期间的大标语和工分表里,你让我看见了Word里面的打印字体!这就像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发现刘备带着一个手机一样恶心!更大的问题出在49页这幅画里——看看那只攥着钢针的左手!看看那滴血的四根钢针!找四根牙签来试一下吧!大声地问您一句——王晋康在哪里写万家声是个六指了???!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如此长篇幅的书评,却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由于我从成都回来的劳累和电脑资料丢失,后来又改了一些。这篇评论,批评的确多于赞许。我也不否认,《蚁生》在我眼中是一本有问题的书,我甚至不认为它达到了出版的标准。王晋康是我一向很敬重的科幻作者。在我四川之行买的书里面,就包括《蚁生》和他的全集,沉甸甸的放在包里背回了北京。《蚁生》还让一个编辑朋友帮我要来了王老的签名。对于长篇创作的艰辛,我也有所了解。衷心希望您能创作出超越这次水平的作品。PS:这部文革题材作品的付梓,也让我看到了一线曙光。《三体》单行本,你什么时候出现呢……
  •     假期第三天,我一股气把王晋康老师的《蚁生》看完了。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不像一部我印象中的科幻小说,没有高明的科技,没有对未来的畅想,也没有对什么外星人的大胆的猜测,但是,这仍然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作为一个90后,我没有实实在在的经历过那段岁月,仅有的印象也是从影像作品中得出来的,我只能说我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因此对于那个时候的社会的形态更是无从想象。我觉得完全的利他社会也仅仅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想象中,但是王晋康老师吧他与另一种生物完美的联系到了一起,而这种生物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人们接触最多的生物—蚂蚁。作为一种渺小的个体,蚂蚁却以其庞大而有序的社会形态让人类折服。集体意识代表了所有的个体一时的集合,而每一个个体又竭尽全力为集体的发展和繁衍而努力甚至牺牲。这不就是共产主义的终极阶段么!!!但是,这种社会的维系是无法进行的,就算是书里那个农场也必须依靠那小小的“蚁素”,还必须有保持“正常”的人进行监督和保护。这也算是一种悖论吧,感觉跟大刘的“黑暗森林”理论有些相像。毕竟,个体生物还有整个物种都是自私的嘛。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唉……一般
  •     不亏是老王,探讨了历史、社会、人性的东西,有左拉的赶脚
  •     与其说这是一部科幻小说,还不如说是一篇社会性小说。作者用了绝大部分篇幅去描述那个特殊时代下的众生像,而科幻不过是点调味品而已。
  •     用乌托邦的创造来写反乌托邦,妙!以朴实文笔还原文革和知青下乡来尽量表现真实。作者没有要讨论伦理,而是警示我们为了伟大目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真的值得。一个深受文革所害的知识分子,以牺牲社会里的个人自由意志和隐私为代价,来追求无私的理想社会,不也是一种自私。这与极权的反乌托邦社会有什么不一样。
  •     前面的铺叙太长,后期蚁素出现以后的节奏掌控很不错。王爷爷还是适合这种小格局的伪科幻、真哲学故事。
  •     用了10天闲暇时间读完 在豆瓣阅读
  •     当时看完后还写了一篇书评,这部小说不仅仅是科幻那么简单,它的杰出叙述整个充满曲折和无奈的人生让我想到了电影《美国往事》
  •     讲述了文革期间一个乌托邦的建立与毁灭,体现了老王对文革及专制权力的反思,美中不足的是故事性稍差;同是蚂蚁题材,老刘的《白垩纪往事》就好看多了。但从《三体》来看,老刘似乎对独裁专制还抱有相当的幻想,可能是他年纪轻,没经历过文革的洗礼吧。
  •     补·标记
  •     并没有被捧得那么神。对蚂蚁信号素和反乌托邦社会实验这些本可以很精彩的设定的的描写却总是透着杂乱,作者刻意想要表现出的“深刻”往往止步于表面功夫与浅薄抒情。临近结尾的大雨、洪水以及后续描述极尽突兀,颇为虎头蛇尾。尾声里更是隐隐透出一种对现代社会“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喟以及浓郁的、与科幻题材格格不入的知青怀旧气息,加上毫无深意的结局,好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在讲一个充满感情却又让人倍感厌倦的拖沓而冗长的故事。至于小说的“科幻”之处,起码浅薄如我者,是基本没有看出来,反倒是它充斥着诸如“上帝”和“设计”等有智能设计论嫌疑的词句。其对“人性”和“利他主义”的“剖析”也是蜻蜓点水。最后,我见过把信号素、精神控制、利他主义社群、集体分工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最好的科幻形象,是战锤40k里的钛星人。为了上上善道!
  •     蚁素本无甚新意,惟故事讲得尚可
  •     一部惊人的小说
  •      别的我就不说了……只是我不完全认同结尾处郭秋云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生活虽然重要,但人也该做点什么来实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的。
  •     当时高中时,买的九州志的副刊,幻想一加一里的半本小说,当时看完还是很震撼的,文革时期的一个知识分子偶然发现蚁素这个神奇的化学药品,喷完后人会自动具有蚂蚁的利他主义精神,于是一个关于乌托邦社会的实验开始了。。。想象力的确奇特。
  •     特殊时期的农村题材也出过颜哲般不切实际混乱善良的娃儿!这记我可放心了!不过生活嘛还是高自远更实在!软硬科幻故事中的人都跟牵线过场似的,毫无问题,甚至就该如此写。孙小小插曲性价比最高。
  •     老王作品
  •     盛名之下,感觉一般。
  •     挺好的故事,就是结尾比较仓促。
  •     科幻只是个噱头吧,读完以后依旧羡慕蚂蚁的利他主义,只是人类永远做不到而已,我们时刻需要一个理智清醒的上帝,我们永远需要外部补充。结尾可以再精彩一点。个人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对立真的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     点子真不错,怪不得被称为长篇最高作,只是写得还是烂
  •     其实最后还挺好看的,就是前面太奔放了
  •     王晋康是我最喜欢的几个科幻作家之一
  •     印刷质量一般,针对这个价格只能说还行吧。
  •     莫名展开太多,理论也不是太能站得住脚,不过阅读体验还不错,至少这本书里跟性有关的描写并不多,而且都能称得上是为主题服务的。比老王其他小说里莫名其妙地插进一大段恶心的性描写或者三观不正的论述好多了。
  •     利他真的就很好么?
  •     真是好小说,读到凌晨四点多,强迫自己去睡了,可能是受小说影响,一直做噩梦(有的和小说很相关),醒来后还是很累。小说的叙述并不太高明,有些缠夹。但作者的故事是基于知青经验的,所以完全可以作为史料来读。提出的问题是《十字》里同样存在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这里具体表现为「利己」和「利他」。科技在这里没那么重要,只是个道具。
  •     恶心反胃,描写太真实。王老的作品一向与现实太贴近,结果没有了科幻本来的空灵。
  •     特别震撼
  •     王晋康《蚁生》
  •     似乎是故意要放在文ge的背景下,为荒诞找个理由
  •      语言比较平实,鲜有精彩的句子但读罢让人难受得不行的科幻小说。
  •     “最具吸引力的科幻小说,应该是那种把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纪实文学般真实的小说,《蚁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刘慈欣
  •     这不太像科幻,更多的是思考人生
  •     寄希望于一个完美无私的“上帝”来管理的完全利他的乌托邦,那又有何种机制来保证上帝是玩美五四的?
  •     把科幻写的像纪实文学,应该是经历过文革那一批作家的共性了吧,因为文革,叶文洁向外星发射了信号,颜哲制作了蚁素,令人不解的是,他们都担任过上帝的角色。这是一种什么情结呢?
  •     构想很好,但是情节还和语言还是欠缺了一点,以及故事的结局稍欠说服力,有点潦草,果然这是那一辈中国科幻作者的硬伤么?
  •     总体还是不错。有年代感。看的是当年的幻想1+1版本。
  •     虽然科幻不算很强,但是那个时代特殊的故事还是有种震动人心的力量。
  •     不够抓人,情节慢,想象空间也不多
  •     王晋康先生的书总给人一种后劲不足的感觉,文章中赖安胜等几名“恶人”的刻画倒是入门三分,想来也是在王先生知青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但主角颜哲和郭秋云的形象则过于刻板,脸谱化,尤其是他俩矛盾激化的这一部分虽有各式“刻意”的伏笔,但还是显得过于突兀了。但总的来说,这个价格这本书,还是可以接受的。
  •     故事设定很好,细节到位(如村民们像蚂蚁一样窃窃私语几句就传达了信息),故事完整连贯。只是没有深层剖析这种完美社会的弊端,而是把是崩溃的原因放在了蚁素上。最后成了因为技术不到位而导致的失败,让人不过瘾。
  •     中式软科幻
  •     蚁素的事情,一直刻在我脑子里。
  •     代沟太大,作者着墨很多的那个年代的大量情节在今天读来又老土又无聊。只是想看一本科幻小说,却被迫看了一本知青下乡生活风貌纪实文学,心塞。
  •     大二读。
  •     科幻的成分一点点点点点点,根本就是作者乐呵呵的在做女人的故事。很多小事的描写真是毫无必要看着累赘,YY的女人心态情绪真是惨不忍睹。
  •     很一般。加了一点科幻的调料不代表就是科幻小说
  •     第一次读是在初中 着实震撼
  •     老王的作品,总有那么种陈朽气息
  •     故事真是发生但又截然而止,利他性构建的社会到底怎么样还要我们自己思考
  •     用药物侵犯自由意志,让每个人都活很幸福是错误的吗?——我想起S1如月群真帖子理和某人的争论了,他坚持认为只要能让人感到幸福,药物和机械操作人脑是正当的。
  •     大刘作品是精雕细琢的大型玉雕,王爷爷这部书则如朴拙之风的和氏壁。豆瓣一位网友的评语或许更到位——科幻包装的伤痕文学。
  •     大自然的设计是最合理的,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大自然的设计。
  •     王晋康经典长篇
  •      蚂蚁世界的生存机制看起来精妙美好,容易让人深陷地着迷它机械的无畏。一场洪水或许能掩盖闹剧的痕迹,但是人心对自我欲望或理想社会的追求导致的善恶博弈仍然难以避免地导致肇事人意想不到的伤害。人性无论善恶,都和蚁素一样是所有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必要构成。任何类似的讨论都不可能有最终结论,只不过让我们对自身的可怕能有所顾忌而已。
  •     如果题材不涉及文革和知青,就像以前看的他写的几个短篇,完全想不到作者是个老头,倒像是一个“科”也不行“幻”也不行思想“幼稚”而且喜欢耍流氓中学生写的东西。很烂
  •     蚂蚁的利他主义归根结底也是一种利己主义。生物进化至此,他很多特性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有时候乌托邦并不美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