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科技卷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020067374
页数:181页

章节摘录

  燧人氏,亦作燧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燧”字,一种解释是“木燧”,即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古代说“木与木相摩则燃”,大致就是“钻木取火”的一种方式。另一种解释为“金燧” ,是一种火镜,可以聚日光以燃火。大约木燧出现较早,所以燧人氏是“钻木取火”。 其实,火在自然界早就出现了。火山爆发有火;电闪雷鸣,常引起森林火灾,也是火。最初,人类看到火,还以为是怪物。后来,当闻到被大火烧死后的野兽散发出来的阵阵肉香时,才禁不住去取火中的肉吃,一尝,才发现被大火烤熟的东西,如此香美可口。于是,人们才逐渐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以使它长期不灭。 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遗址的地层中,就发现了许多小如芝麻、大如黄豆的碳屑,在灰烬中还有烧过的兽骨。这表明元谋人曾用火取暖、照明、烧烤兽骨等,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69万年的原始人类遗址中,有几处存留着一些灰烬,最厚处达6米,灰烬中有许多被大火烧过的兽骨,这证明当时的原始人不仅已经掌握和使用了天然火,而且还经常用火烤吃兽肉。以后历经了悠久岁月,人类才学会了人工取火。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古籍中有关于远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和“木与木相摩则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中国古代的学者,把远古劳动人民在长期生存斗争中所积累的这一经验,形象地转化为圣人的一种创造,这就是燧人氏。 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可以知道,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已脱离了保存天然火种的阶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人类一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就不但能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而且还可以取暖御寒、照明,驱散山洞中的潮湿,改善了居住条件,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 肉类食物引起了两种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前者更加缩短了消化过程,因为它为口提供了可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后者使肉类食物更加丰富起来……这两种进步就直接成为人的新解放手段。(《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4页)火的使用,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较之近、现代的蒸汽机、电气化,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巢氏构木为巢 原始社会之初,民智未开,人们不会建筑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找栖身之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北京猿人的岩洞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住所。 同时代的还有山东省沂源猿人居住过的沂源溶洞。 原始人类居住的天然岩洞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住所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间,而“岩居穴处”只能利用自然界既有的环境条件。当先民们发现建造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能进一步促进狩猎和集居时,粗陋的巢居就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岩洞只是人类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话,那么巢居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开端,它开创了人类生活史的新篇章,引发了近万年来人类轰轰烈烈的建筑活动。 巢居是人类最早的建筑之一。《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 可见,巢居乃是一种类似鸟巢的住所,是原始人利用树干、树枝、树叶、杂草搭在树冠上的原始建筑。有巢氏教导先民采取这种高架而居的方式,可以避免瘴气、猛兽、虫蛇的侵袭,故深受民众拥戴。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又出现了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屋与巢居相似,两者都架空于地面,上面搭建全木结构的木棚或竹棚,只是架空部分以多根木桩代替了巢居的树身。由于干栏式建筑既可建于森林地带,又可临水而建,所以在古代的云南、广东及长江流域分布极广。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发掘出的大约六七千年前的干栏式房屋,就是一个实证。作为中国南方的一种建筑体系,干栏式建筑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景颇族民居,四川、贵州一带的吊脚楼等。 与巢居同时或稍晚,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穴居的居住方式。《孟子·滕文公》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就是说,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这一记载已为考古资料证实。《礼记·礼运》记载,上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楷巢”。“窟”即穴也。二书记载均可证实穴居与巢居是古代并存的两种居住方式。 穴居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黄土质地、土壤结构均适合人类挖洞居住,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势高,穴内比较干燥,建穴又不用其他材料,因此,先民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构建了众多的穴居建筑。 此外,长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有黄土高原地带土壤条件的,都发现了穴居遗迹。  ……

前言

  本书叙说了自太昊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以来,历时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真实性、准确性是本书的命脉;生动性、可读性是本书的灵魂。全书计四卷,约100万字,四卷具体内容分别是:第一卷,《哲学卷》。以中国哲学、儒学为基本线索,叙说了大舜、周公、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贾谊、董仲舒、扬雄、桓谭、王充、许慎、何休、郑玄、王弼、何晏……以及法显、玄奘、孔颖达、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宏深哲理及生活轶事。放眼宇宙天道,品味人生哲理,是本卷最突出的特点。第二卷,《军事卷》。以中国军政人物及兵家学者为基本线索,叙说了黄帝、商汤、周武王、姜太公、管仲、孙武、孙膑、吴起、项羽、刘邦、张良、韩信、刘秀、马援、班超、虞诩、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吕蒙、陆逊……以及唐太宗、李靖、李■、赵匡胤、朱元璋等人的奇谋伟略,及其鲜为人知的生活轶闻,再现了古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用兵方略,其问充满了智慧与哲理。第三卷,《文艺卷》。以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为线索,叙说了远古歌谣,神话,《诗经》,《楚辞》,汉代的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父子、班固父子、蔡邕父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唐宋时代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陆游,以及明清时代《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巨大文学成就;以及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颜真卿等大家书画艺术成就。本卷佳句迭引,名诗荟萃,读之令人心旷神怡。读者将随行文而进入学习与鉴赏融为一体的最佳境界。第四卷,《科技卷》。以中国科技史为线索,叙说了自伏羲、神农以来,中国之天文、历法、数学、医药、水利、丝绸、玉雕、陶瓷、青铜、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及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创造发明,从伏羲结渔网、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到郑和远航、李时珍医药、徐霞客探险……古人探索之足迹,历历可见。其智慧足以引发今人之深思;其献身精神,亦令今人为之肃然起敬。中华文化,一座辉煌的殿堂!光芒四射,睿哲如海。她以其无穷的魅力,持续、永恒地吸引着一代代学人。本书的目标,就是引导读者步人这座伟大的殿堂。中华文化,一座辉煌的殿堂!光芒四射,睿哲如海。她以其无穷的魅力,持续、永恒地吸引着一代代学人。《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的目标,就是引导读者步人这座伟大的殿堂。本书为其中的哲学卷,放眼宇宙天道,品味人生哲理,是本卷最突出的特点。

书籍目录

前言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伏羲画八卦神农氏尝百草仓颉造字嫘祖养蚕制衣大禹治水划九州桔槔汲水由来久千人共铸大方鼎卞和识玉断双足牛拉铁犁是创造建筑师之祖鲁班墨子好学探宇宙神医扁鹊望闻问切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甘德、石申观天测星李冰父子都江堰间谍凿渠富秦国史禄凿渠通湘漓工艺大全《考工记》以身赎父有缇萦汜胜之劝农著书王景治河千年无患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巧制地动仪千古神医是华佗医圣张仲景刘徽注《九章算术》马钧重造指南车祖冲之推进圆周率注疏《水经》郦道元《齐民要术》贾思勰民间医学家孙思邈火药的发明 巧夺天工安济桥文成公主西入藏毕异巧制活字板 沈括梦溪著《笔谈》魔力磁石指南针科学神人郭守敬黄道婆改进纺织术王祯善绩口碑载道郑和下西洋建筑瑰宝紫禁城创建十二平均律的王子宋尚书汶上遇白英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宰相科学家徐光启 旅游“奇人”徐霞客才大学博宋应星王清任验尸著《改错》后记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一座辉煌的殿堂!光芒四射,睿哲如海。她以其无穷的魅力,持续、永恒地吸引着一代代学人。《文化中国》系列丛书的目标,就是引导读者步人这座伟大的殿堂。《文化中国·科技卷》为其中的科技卷,中国古代伟人的智慧足以引发今人之深思;其献身精神,亦令今人为之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

《文化中国:科技卷》叙说了自太吴伏羲氏、神农氏及黄帝以来,历时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真实性、准确性是《文化中国:科技卷》的命脉;生动性、可读性是《文化中国:科技卷》的灵魂。

图书封面


 文化中国科技卷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