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9543380
作者:邱林川
页数:321页

内容概要

邱林川(Jack Linchuan Qiu),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信息传播技术、阶级、全球化及社会变迁。著作包括《新媒体事件研究》(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Working-Class Network Society(专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合著,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其中部分已被译成德、法、西、葡、韩等国语言。

书籍目录

【序一】这个残酷的、充满剥削与排斥的信息时代(曼威•卡斯特)
【序二】直面新时代的工人阶级(沈原)
【序三】网络社会与信息科技不是“平”的(马杰伟)
【绪论】中国式网络社会大机器里的小小齿轮
中国与世界—网络媒体与中国社会—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与网络劳工—本书结构
【上编】网络之普及
【第一章】网吧
叛逆的攀升—“升级换代”—小结:中下阶层的网络公共空间
【第二章】手机
从“大哥大”到“手机”—手机中国造—“山寨”时代—小灵通—短信—预付卡—寻呼机—小结:手机与草根社会网络的形成
【中编】信息中下阶层
【第三章】流动者
全球化时代里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技术扩散与传播赋权—内部差异—跨域社会网络—小结:新世纪的流动增效器
【第四章】老与少
老人、孩子与网络—“小皇帝”与中下阶层青少年—教育改革的后果—医疗体制改革—老年人与网络新媒体—小结:作为福利的信息传播技术?
【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
【第五章】生存之地
超越户口与单位—工业区—城中村—小结:地方的回归与超越
【第六章】生死之时
新媒体与阶级形成—蓝极速:被遗弃者的愤怒—孙志刚:冰冷的收容—马加爵:另一个罗宾汉?—新事件、老问题—小结:新媒体事件的力量
【第七章】总结与反思
【附录】研究方法
青年打工者调查组—基层社区的社会空间制图—多媒体行动研究
【跋语】决定未来中国国家-社会关系走向(卡罗琳•卡地亚)
【鸣谢】最属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文化

作者简介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最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这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邱林川于2013年9月出版的著作。从书名中,作者把中国描述为“世界工厂”,在逐渐信息化、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工人阶级也演化出另一种形态“新工人阶级”。“新工人阶级”与原有的“工人阶级”的概念定义发生了变化。“新工人阶级”的主体不再是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且拥有城市户籍的老工人阶级;其对立面是直接针对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除了传统产业工人外,它还包括大量网络媒体业、信息服务业及相关零售业的从业人员。一、全文结构:本书共有三大部分,结构十分清晰明了。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一部分:“网络之普及”。它们分别讨论网吧和手机如何在信息中下阶层中迅速扩散,而又在扩散过程中发生变异。首先要表明的是作者提到的信息中下阶层指的便是“新工人阶级”部分群体,在第二部分有重点叙述。第二章将讨论网吧如何从当代现代文化启蒙的象征沦为反复受到严厉打击的对象。但网吧的发展仍然是促进网民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第三章主要讨论是手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中低端无线通讯服务,如短信、小灵通、预付卡、还有传呼机等。在第三章中,作者主要着眼于技术普及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信息中下阶层,重点讨论流动人口、青少年与老人与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把对于信息中下阶层的具体描述置身于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宏观语境中。第四章强调宏观语境中,流动人口内部的分层情况、以及相关的性别、民族、地域身份等的区分。第五章则讨论信息中下阶层,青少年和老年人面临的生存议题。第三部分是“新工人阶级之雏形”。第六章集中梳理了新阶级形成过程在空间层面的表现、如城中村、工厂厂房和宿舍区等。第七章观察时间维度上的阶级形成,具体对2002年蓝极速大火、2003年孙志刚案和2004年马加爵案的分析,再对2001—2010年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比较、分类等。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反思。同时也附有“研究方法附录”。作者采用了大量、丰富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内容,包括运用传统社会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焦点组访谈、二手数据分析、新闻资料及历史档案分析等,同时,一些数据搜集方法融入了新的元素,包括对用户自制内容的采集与分析、调查组、基层社区社会空间制图和多媒体行为研究等。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二、作者观点:在文本中作者采用的是阶级分层的视角,把阶级带到了新型网络媒体的讨论中,试图用全面、系统地阶级分析视角来了解中国式网络社会。本书强调信息分层的基本结构。它表现在网络科技上是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表现在社会人群上是信息中下阶层。对于这一点,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研究信息中下阶层对于传播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其重要命题。我想要强调的是,信息阶层是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信息传播技术是个变动的概念,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更为全面地了解信息中上层阶层对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引领作用,而信息中下阶层对于信息传播技术起到了普及的作用,要全面的看待这两个方面。总结全书、作者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以网吧和廉价手机服务为代表的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已深入信息中下阶层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成为劳动大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传播技术普及带来网络社会的总体扩张,同时为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崛起打下了深厚基础。对于这个观点,无可厚非,网吧和廉价手机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信息传播技术是否延伸出更多的媒介形式;对于现阶段或者说不久前的阶段,进一步推动信息传播技术的媒体形式有哪些?而那些媒体形式又有着怎么的发展形式呢?比如说个人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流行、平板的发展等。2、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业产品主要制作国,即所谓的“世界工厂“。为了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特别是中低端市场需求,我们以出现新一代以程控劳工为代表的网络劳工。他们是介于自我程控劳工与原始劳工之间,是新工人阶级再生过程的中坚力量。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以互联网为社会收益的新型工人阶级,比如说“水军”,但对于水军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深入。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日趋完善,一批以互联网为职业生涯、事业发展的网络新人类,他们是否被划入“新工人阶级”,这是值得讨论的议题。其中,全文把“新工人阶级”的定位拉的过低,把他们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讨论。虽然,社会上存在这些问题,但它是否是社会“新工人阶级”的主流性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3、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崛起在制度层面和基层实践层面已有所表现。它一方面是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宏观社会过程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也因主流大众对中下阶层关注不够,是基础民众只能靠网络媒体解决生存议题。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对于中下阶层的报道过于框架化、并未全面的反映宏观社会背景下,新工人阶级的中下层信息传播者的切实问题,所以引发了民众自身依靠网络媒体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4、信息中下阶层即包括信息使用者也包括相关产品制造者和服务提供者。中下阶层民众参与到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的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中,不但带有其自身特色的用户创制内容,更说明廉价甚至免费的产品能有效地满足基层传播需求。针对作者这个观点,作者只是描述了新工人阶级以博客、手机、贴吧等形式作为文化表达,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表达过程中是否存在弊端、以及滥用等情况。5、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依然处于草创阶段。那么这个观点如果从当今的角度来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是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三、值得深入发掘部分本书对于新媒体事件在第三部分有少量描述。分别介绍了“蓝极速事件”、“孙志刚事件”、“马加爵事件”,同时也梳理了2001—2010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部分网络重大事件。作者与陈韬文曾发表过《新媒体事件研究》一书,书中表达了华人将社会观察到的新媒体事件分为四种基本种类:(一)、民族主义事件;(二)、权益抗争事件;(三)、道德隐私事件、(四)、公权滥用事件等。所以,结合作者以前的学术研究和现阶段的资料呈现,作者重新划分了四个新的基本类型:(一)、群体灾难,如蓝极速事件;(二)、个体无助,如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三)、同归于尽,比如邓玉娇事件;(四)、集体行动、如10年广州本田事件。结合众多现有资料,作者得出以下几点规律:(一)、群体灾难和个体无助型事件一直比较多,但近年来同归于尽与集体行动型事件有明显增加。总的趋势是事件受害人及其亲友日益变被动为主动,但不再沉默,而是有所行动。(二)、2009年是重大事件的高峰年,这与08年的金融危机有直接的关系。(三)、新媒体事件不排除传统大众媒体介入,虽然介入结果如何经常难以预测。针对整个新媒体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如何想要进一步从这方面开展问题,是一个不错的了解途径与切入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潇湘看这个~
  •     网络社会 阶级概念 信息中下阶层 新工人阶级
  •     编辑不走心无疑,封面和正文都有不少错字。 内容本身正如作者所说“抛砖引玉”,所以未涉及我想象中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深描。但即便在信息中下阶层的微观生命政治和生活轨迹方面,似乎也不及马杰伟的酒吧工厂那么深刻。(Ps,结论性的东西大可不必那么纠结,分析视角和过程更重要) 但第七章所体现出的研究的完整性和作者的终极关怀(与献身方式),让我重新想起了这是一本曼纽尔卡斯特,沈原和马杰伟作序的书。
  •     一本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社会学书籍,一本带领我们对最平凡生活的探索与思考的书籍,一本让人读完满脑子辩证却又欲言又止的书籍。我想,好的社会学著作就应该是这样吧,不装逼,不会让人觉得读不懂,但是读完以后却发现,苦中有甜,思想深远,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     2015年第96本。诚意之作。情怀、学识、方法、实践无一可以偏废。
  •     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     从昨晚看到现在,把这书翻完了,正文看起来没绪论那么有创见,有些资料性的东西还可以进一步总结,从信息工具入手阐发一个时代的新工人阶级,论题也太大,但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分析和研究,指出新方向的意义是无疑了~这个残酷的,充满剥削和排斥的信息时代,作者的有些希望也真心理想化~~~
  •     很有启发性
  •     关注到了一个广大而长期以来被遗忘的网民大军群体。资料详实,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有着这么多的一手资料,却没能切到提出的问题的痛处。“新工人阶级”的分析框架还是值得借鉴的~
  •     15年做论文需要,引用过其中一处,去年在导师家还见到过这本书
  •     技术是中立的。读完也了解自己对网吧的刻板印象原来有其演变的过程。因为有市场所以网络技术得到普及,但是技术的引用不应该仅仅受控于这样的一个因素。
  •     其中一颗星向作者对‘信息中下阶层’的情怀和批判精神致敬。资料翔实。本可以做到更好。
  •     本以为会是一部扎扎实实的一手民族志,不料全都迷失在对琐碎无序的新闻碎片里。一个好选题,玩砸了。
  •     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有大量的田野调查实例和第一手数据,,全书在描述当代中国工人中下阶层社会网络的构成现状,最后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角度上进行了批判和对未来的预测,也算是难得的好书。这是真正的接地气。
  •     不逼自己就不知道看书的效率有多高……邱林川老师对劳工的关注真的是学界的良心,讲得很清楚,方法操作上也以严谨著称,关于工人和社会底层人员,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其实我们自己也身处底层,但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却浑然不知。
  •     想写audience labor有关内容去看的 感觉和自己要写的东西还是相去甚远 了解了一些新概念 接触了一些事件吧 但就是觉得哪剖析的不够
  •     作者选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然后捏着一手好牌玩砸了。四星是出于对这本书内数据与观点的赞赏,然而书本身的内容还不值四星。
  •     信息爆炸的时代
  •     书中充满对信息中下阶层的同情,我觉得这是作者具有悲悯心的一种体现。作者老师是个我欣赏的很不错的人,但本书还是只能给三星吧。
  •     研究框架。 如果能更深入的做田野并采用人类学视角……? 把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分离的话?
  •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还不如一般媒体的报道性描述有内容有深度,更别说有什么观点及论证啦!
  •     案例和材料很丰沛。可惜之处,第一是关注面稍有点窄,一些较新的IT工具没有被关注到;第二是对工人阶级的IT使用探索得不够深,感觉没戳到痛处。
  •     信息中下阶层的社会田野调查报告
  •     翻过。
  •     信息时代的工人阶级
  •     如其他人的评价所说,这本书真是想象不到的烂,作者空有情怀和框架,正文内容连硕士水平都没达到。
  •     部分结论下得草率,缺乏论证。
  •     购于万圣。
  •     高科技并不必然意味着精英倾向,在底层,它会有更为丰富的应用。这才是科技改变世界的真义
  •     信息时代里中国“平”不“平”?——从《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看十年中下阶层变化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1/01/content_1962086.htm 新媒体有多种可能性,是传播赋权,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话语空间,促进社会公平、自由、民主,还是加剧矛盾、激化问题、充斥暴力,使社会现实和理想背离?
  •     讲述的面很全,但总觉得不够深入,逻辑链条不够完整。作者真的是一个很有人文关怀的好人,虽然不得不承认作为学者,有些时候过于感性了。
  •     上编谈到网络之普及,引用了很多数据和材料,算的上是技术回溯史了。中编和下编个人感觉观点还是太陈旧:新技术可能成为资本、政权统治的“无绳之缰”,也可能成为中下阶层抗争的手段。说到底还是权力博弈,目前的态势来看,政府牢牢管控BAT网络巨头,网络打击谣言,互联网主权一系列手段出台,让人更加绝望了。跟传统媒体一样,新媒体最终也成为政治、资本的附庸。
  •     啊,这个系列的特点就是1.内容比较反看着比较爽2.挺好的论点到最后论不出个头绪,这本更是没有什么内容了,很兴奋的打开结果越看越无聊,不知所云。处于学界对于技术盲目的乐观,还是应该有更多批判的悲观主义者在关心社会的,而不是技术。媒介啊,到最后还不是权力主导、资本合谋。
  •     在图书馆偏僻角落挖出来的书,非常有趣,知道了许多互联网和通信发展的冷知识。新科技的出现看似会让阶级的鸿沟缩小,看似会让低层民众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能发出声音是一回事,多少人有兴趣去关心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乐观地看,更多的渠道总是能够带来更多的希望,不过别忘了,老大哥在看着你。
  •     對於信息中下階層來說,手機網絡早已在大眾媒體社會功能缺位情況下變成生存needs,而非wants。但商業法則卻將網路娛樂化,needs尚未完善,市場便導向wants。
  •     给Reference点赞
  •     2017年第6本。可能是期待太高了,所以感觉有点失望。绪论值得一读。对网吧的解读最有启发,无限缰绳的提法也有很意思。后面写的越来越散,有一些拼凑论文的痕迹。
  •     虽然本书的关于信息时代的论点主要集中论述在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但是对于现在还是有些参考意义。看到比如街边打电话、小灵通、发短信、大哥大,觉得那其实都不是很久以前。现在的科技会怎么发展,可以做一些怎么改进当前用户体验的事情呢
  •     非常扎实,看到后面能激发人的学术热情啊!
  •     在读书会上有几个年轻人不理解网吧,因为没去过,家里学校网络无处不在,干嘛要去网吧?第一次真切明白了代沟,缺少经验或体验的共识。
  •     3星半!有点老。。
  •     日,这都7.5分。你们真的认真看过这本书么。
  •     先读了华丽丽的序言、跋语、绪论、附录,感觉好期待啊~~读完正文……你们都在逗我么?
  •     通过中低端传媒工具的兴起角度看当代中国分层。新工人阶级的提法个人觉得有待商榷,现象展开较多,作者个人观点基本没有,最后一章的总结比较精要,附录的田野调查方法也可作参考。
  •     本来还挺期待的,读了一下忍不住要吐槽:information have-less和信息中下阶层内涵的不一致;将information have-less和中下阶层这两个概念挂钩;同时还将一堆跟information have-less看起来关系不大的运动硬与它扯上关系。虽然作者是information have-less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之一……
  •     似乎情况变了很多,就算是在当时,作者也有点不太公正。但关注的问题很有意义
  •     还可以,只是理论深度有限
  •     一本传播学的书把communication都拼错了……整体而言框架较为混乱,关于底层的描述并未有预期那么丰富,但是书中批判的闪光点还是经常出现的
  •     形式上还是有些教科书的刻板味道,但确实是以阶级分析的视角审视了2000年以后我国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本身也是多种维度的混合。
  •     整本书启发还是不小,让我了解了很多在我成为一个网民之前的互联网世界。不过书中个别段落的论证不是很严谨,作者在用词也是稍显局促小心。互联网社会学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词要讲三遍)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