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直觉思考》书评

出版日期:2014-8-10
ISBN:9787505733974
作者:【美】迈克尔·莫布森
页数:228页

直觉反应与反直觉性思考

记得我有次过马路的时候,因为当时很累了,急着早点过马路好去等公交车,又正赶上了马路上没什么车,走到了路中间,车子从我身边开过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居然闯红灯o(╯□╰)o到了马路对面一抬头,才发现因为该地路况较为复杂,前后左右好几个红绿灯扎堆挨放在了一起,很容易产生光学错觉:你感知到某个图像,但现实中却是另一回事。致使我将后面的绿灯看成是正对着我的那盏。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照镜子时看到的并不是真实长相,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事实如何姑且不予置评。结合有些人感觉自己拍照的时候不上像的说法,不知这是一种视觉欺骗,还是心理上的自我蒙蔽。其实,这和我之前过马路时看岔眼是同样的,固然未必有意,但是这种无心,或许也只是潜意识里的期盼罢了。说来春节假期期间菜价腾贵,不免有令人自嘲连菜都吃不起之感。连着几日的大鱼大肉,家中老少都吃得苦不堪言,就算剩菜能冻起来留着以后慢慢消化掉,不说冰箱的容积有限,而且总有一些如海鲜类的食物,做好后是需要尽快解决掉的。终于,拿出了甘当垃圾箱的打扫精神,强撑着狂吃海塞了几日下来,总算暂且告一段落了。正打算换换口味,吃点清淡的让肠胃养将一段时日,厨房里上上下下的一翻腾,发现居然没菜了/(ㄒoㄒ)/~~ 好吧,没菜了就出去买呗!结果我的母亲却自告奋勇,信誓旦旦说是待第二天出门她会顺便捎带回来,后来的事情我想大家大概能猜到了吧?第二天的晚饭我们依旧吃的是冰箱里冻的年菜,直到她吃饭的时候还在长吁短叹着不解,毕竟,来回坐车的时候她还一直念叨着待会要捎带回家的几种蔬菜名,甚至她嘴里就念着这些蔬菜名从道边卖菜的摊子旁扬长而去的的呀o(≧⌒≦)o 个人来看,鉴于她过往的各种黑历史,比起她记忆力衰退的可能性,我倒是更乐于相信这完全是出自于她身为一个直觉性动物的缘故。这直接导致了她的身体反应比起头脑思考要快。问题是,这种过强的行动力却往往直接增强了发生错误的几率提升。以此次买菜为例,她需要做的是记忆+购买,她的直觉告诉她的重点是记忆,于是她一心专注于记忆,以至于在路过街边的菜摊的时候,能够全神贯注到视而不见的地步。这就跟我一边阅读一边接电话一样,自来能够一心二用却不会出任何岔子的神人毕竟很少,我等也不过庸庸碌碌的凡人罢了。这种时候,你需要的是有所选择的注意力,“我们的头脑只是试图得到一个答案……而且往往习惯于通过迅速而有效的方式得到答案。然而,迅速得到恰当地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我们而言似乎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上,同时忽略许多其他可能的结果。”(P.024)在书中,作者敦促我们必须要先放缓节奏,尽可能周全的考虑到更多的可能。越来越发现,人们其实很容易坠入不假思索带来的泥潭。情绪化就是一种全然直觉性的反应,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看每次某个国家的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发生灾难性事故后同类交通工具骤然减少的客运量就知道了——在这种时候,很少会有人想到拿出过去几十年间该种交通工具发生意外事故的数据,来证明自己就算继续乘坐危险也不大的。事实上,相反越是在这种时候人们的第一直觉反应更多的倒是要去“退票”,然后去另外换乘别种交通工具以求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就是一种被情绪化所驱动的直觉反应。因为人类的反应,比起我们的理性思考要快更多,所以很多时候,人都是受本能驱使的生物。饿了要吃,困了要睡,手上一痛就想要撒手,因为不能容忍已经损失的就要继续往里砸钱投入。这种心态既是报有侥幸的“赌徒心理”,也是“直觉性反应”。本书的主要读者是投资者和商人,但其中的观点也和其他行业的人士相关,有鉴于此,书中真正对普通读者有用的部分不过是前四章。好比“第一章 外部观点:优越感、乐观和控制力的假象”描述的就是,“我们倾向于把每个问题都看成独特的个体,而不是认真考虑别人的经验。这个错误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高管们在收购其他公司时几乎普遍表现得很乐观,尽管收购成功的记录并不多。”(P.引言/Ⅹ)后面的部分更适合那些有投资性需求的人群,及作为决策者或领导者的商界人士的等等群体。怎么说呢,个人感觉越往后书的内容就写得约艰深了,虽然依旧是入门级别的作品,但是后面的部分如果没有一点的相关专业知识,理解起来多少有些吃力。“可得性启发式构成了一个相关挑战,它指的根据某一事件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判断其频率或可能性。如果我们最近见过某样东西,或者曾经对它有过鲜明的印象,我们就会倾向于过度重视它的可能性。”(P.027)更糟的是盲目扩大到旁的无关类别中去,诸如我以前在食品经营方面获得过许多的成功,此后即便改行去卖服装,依然理当获得成功。“我们通常以自己思维中的代表性类别为基础直奔结论,而忽略了可能的替代性选项。……就像代表性一样,可得性也会鼓励我们忽略可替代选项。”(P.027)我们应对选项保持开放的态度。否则,便会发展成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没有充分了解一个策略成功或失败的条件,就对其表示支持。”(P.107)直觉是一种判断,它反映了某种印象。作者援引了丹尼尔·卡尼曼在他2002年的诺贝尔奖演讲中所描述的人类两个决策系统,“系统1,即经验系统,是‘快速的、自动的、毫不费力的和联想式的,同时也是难以控制或修改的’;系统2,即分析系统,是‘缓慢的、连续的、需要努力的、同时也是可以有意控制的’。”(P.057)应该说明的是,直觉反应和被称之为“第六感”的直觉不同。事实上,很多的例证都证明了,就某些人而言,直觉倒是要比我们人类的思考更加有效。很多人婚姻出现变故之前,直觉就做出了提示,事后他们多会表示事情爆出前便已感觉不对,只是不愿意去深想罢了。人的感知是敏锐的,或者说是过于敏锐了,相较之下,思考便有些钝感了。“为了做出好的决策,你必须经常运用反直觉的思考方式——可我们的头脑宁可靠直觉思考。”(P.引言/Ⅲ)人的行为表面看是理性决定,但大多时候却是由潜意识决定。钝感的思考比起过度敏感的直觉更加的可信。科学数据是外部观点,感情倾向是内部观点,人们通常倾向于低估困难度,对自身的能力有着远超实际的信心。你肯定想着自己本是做大事的人呢记得以前读到过一个商业性案例,说两个鞋类的推销员,来到一个小岛上,却发现这个岛上的人都是光着脚的,没有穿鞋的习惯。一个推销员马上离开了,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生意在这里没有销路。而另一个推销员则马上给上司发电报,让公司加大投入,因为这里有整整一个岛屿的人作为销售对象。前者在看到整个岛屿上的人都是光着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岛屿上的人都是不需要穿鞋的;而后者却敏锐的联想到了,不,或许并不是他们不需要穿鞋,而是没鞋可穿罢了!我想,后者同前者截然相反的思考模式就是‘反直觉思考’了吧。激动人心的画面看多了,高潮迭起的言语听多了,人自然自然就容易变得冷静起来……知道的越多,越不会冲动。只有在掌握更多的信息做正确的参考类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如果你想知道某些东西会为你带来怎样的结果,那就在同样的条件下看看它会为其他人带来什么结果。”(P.014)面对这种情况,你只要预先确定一个参考类,“找到一组情境,或是一个参考类,其适用范围要广泛到足以具备统计学意义,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定性,以便用于分析你所面临的决策。”(P.015)人们为什么不更多地依靠外部观点?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和他们周围的人不同,而且比他们更优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能力最差的人而言,认为自己能做什么和实际上做到了什么之间往往有着最大的差距。……此外,即使这些人确实承认自己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他们也会倾向于拒绝考虑自己的缺点,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P.007)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注重结果而不看重过程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可以看出,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也许我是不太适合读这本书的,作者也说了,本书的主要读者是投资者和商人。它是一本教你如何避免做错误的决策的,所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更对胃口。但是它也教给了我们一般性的知识,对于日常生活或是平时的工作等也大有裨益。也许说完全书需要很多的篇幅,我就捡要紧的,简明扼要地说一些。首先我学到的一点就是面对复杂情况时,我们不应该用一种简单的心理程式去应对,而是要在那些看上去可能不太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起知识链接,这样的多学科的方法可以让你深入地了解决策。构建或精心打造一套心理工具,用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这很像是一名运动员为了准备一场比赛而培养出一整套技能。而这些技巧很多都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抑制你的直觉的同时使用一种反直觉的方法。第二点相当重要的就是要根据自己做决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来评估自己的决策质量。因为,运气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运气终归只是运气,此一时彼一时,它最终会回归均值。第三点学到的就是环境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在对某个系统进行因果预测时,不要以属性而是要以环境为依据。生活中大多数问题的答案都是“视情况而定”以上这几点就是我学到的最粗浅的几条,我还需要深读。反正特别推荐。

我想这是我思考的最深的一次

我想这是我思考的最深的一次很艰难的花费2周的碎片时间精读完了“反直觉思考”这本书。应该说读这本书的契机也有一定的目的,我们很想去探索不同的思维方式能给组织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很难去评价这本书的好坏,因为它并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而且说实话,它对实践的帮助并不大,换句话说,这个理论是一个升华的理论,正如作者的背景一样,它提炼自无数的大学院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统计学、数学的实验数据。一般而言,我们习惯把商业书分为“学术型”和“实践型”两类,那么从整体的内容编排看下来,这本书属于“学术型”商业书籍。如果读者带着“学以致用“的心态去阅读它,想立刻得到很切实的建议、经验或者指点的话,它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从而显得太过于”冗长、枯燥而乏味“。但是,如果以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它的各个章节的有机结合,显示出了在强大的理论依据结构和数字库的支持下,对经济学和人文社科领域在惯性思维方面的种种反思。前几天还重看人性的弱点,人习惯于接受自己本来就认同的东西,对于别人的批评,往往本能是防御防御状态——否认、争辩、解释。而事实是,人缺少的反思精神,才是能够把自己带入下一个阶段的火炬,而并不是原地踏步。有时候我们不禁要追问,主流的价值观总是鼓励我们不要太多克制,要follow my heart,要听从直觉的指引,不要否认who you are, accept yourself, 还有就是不要去跟本能去跟自然斗争。我想,天呐,这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听的字眼!——但是,事实上,我们经常把“从心,从直觉,从自然”潜意识地当作对自己犯错误的借口和推脱。似乎是,我因为是“做自己”才会犯下这样的错,所以我不应该被谴责。但是,人类社会区别与动物界的很大一个特征就来自于:我们一直在和本能做斗争。我们制定法律、社会规则,是因为太多本能驱动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文明的,是对群体产生危害的;我们压抑爱情是因为,有些爱不可以爱,而这种煎熬,才是爱情——如果依从本能,则何来痛苦,没有痛苦,则何为人类的爱情。言归正传,此书200P,其实根本上阐述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思维和决策之间的关系“。它的第一章到第四章显得比较冗繁,其实也只是很详尽地论述了影响决定的思维的变化趋势,即如何从专家、直觉(经验)的影响走向群众、反直觉的影响。但是两种趋势显然各有利弊,作者虽然暗示了反直觉的趋势在很多事件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关键,但并没有确切地拥护哪一种思维方式。第五章到第八章则是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深入剖析。如,第五章剖析了具有什么条件的个例才能形成好的整体结构,形成对的决策。如,第七章则剖析了最近很流行的”黑天鹅”理论,即未知的小概率灾难性事件发生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判断的。如,第八章剖析了均值效应,详细阐述了实力和运气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决策之前看清实力和运气关系的重要性。而第六章,真的没有看懂,非常遗憾,我没有看懂。Michael Mauboussin的这本书发表自哈佛商业评论,他的优点是,明确纠正了我们局限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告诉我们怎样三思,去先行判断关系、情境、实力运气的影响;一方面,他指出了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和万能公式的在人类复杂情境下的无效性。正如我上文所说,他的例证中存在很多的学术数据,群体实验以及投资回顾。在专业领域钻研的很深入但是对于非经融背景或学院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些例证凿凿,却缺乏共鸣和理解感悟(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看不懂第六章)。尽管如此,其中至少也不乏一些绝赞的例证。比如,关于群众“智慧”对股市崩盘的影响。这个例证话题的提出是在前面4章。而前4章,显然提出的就是比起专家判定,群众智慧更能体现思维的”反直觉“性,因为它的依据不是狭义专业领域,部分专家的个人经验,固定规则/公式,而是来自于广义的不同范畴的不具有任何联系的依据。但是群众智慧居然导致了错误的决策。那就直接引出了作者关于”如果群众的多样性不高,那么偏差就会变大,那么结论就会出错“——从而,第五章,就指出了如果需要依靠群体依靠市场做出决策,那么这个群体这个市场就必须具备”取材数量越大越好“以及”取材类型越多越好“这两个必要条件,才更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果说第五章是全书最重要的核心,并且能够鼓励性地告诉我们,反直觉思考的力量。那么第七第八章,则利用”黑天鹅“和”均值效应“告诉人们,然并Luan。为什么?首先看黑天鹅,黑天鹅概念的提出直指了人类社会最无力的部分,虽然黑天鹅之后又出了”反脆弱性“这么一个理论,然而不得不说,反脆弱性只是小众所具有的能力,这才造成了黑天鹅时间的不可控和灾难性后果。但作者又指出,我们觉得很多”意外“,当然,是不好的意外,就是黑天鹅。但是,这种奇葩的黑天鹅怎么会天天出现?你认为的黑天鹅其实只是个灰天鹅,然而灰天鹅代表的只是”未知“,并不代表它发生几率极小或效果致命。作者举的例子是伦敦的千禧桥,这个例子其实就不是黑天鹅,它是说伦敦千禧桥造成后,人们蜂拥而上,但到一定数量后桥体会发生严重的左右颤动。然而,后来工程师经过研究,是可以知道,桥体承载到多少人,才会发生震颤。这个例子跟电梯一模一样,然而电梯却更加明确,就是承载量是多少KG,然后某一个上来,就超载了,这个人就是”临界点“,在电梯的确实设定中,这个临界点是明确的,是可控的。我理解的黑天鹅是什么,就是我们不知道泡沫经济泡沫到什么时刻,泡沫会被戳破。我们无法预测,具体是哪个人,买了哪栋房产以后,楼市会立刻崩溃。这是很难预测的灾难性事实。但是我们在日常决策中,遇到更多的是灰天鹅,我们应该学会为灰天鹅做好充足的准备,知道那个临界点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这个临界点的出现,让它对结果产生质的影响。第八章的均值效应则更加让我们觉得无奈。因为实力和运气就是这么无法分割。但是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体育比赛,我们更应该有这个觉悟就是,实力是可控的,运气则不是。所以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把可控的那部分做到最好;同时,不要因为短期的结果不好,就去怀疑实力,因为可控的实力是长期的,而不可控的运气则会遵从”均值效应”——也就是,这次成绩很糟糕,往往下次就会趋于平均;而这次成绩超好,下次很可能也会趋于平均。这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统计学原理。另外,实力虽然可控,但是却不是恒久不变的,实力会下滑。所以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承认,接受运气的因素,同时,需要有长远的视线去观测实力的前后变化,从而判定综合的结论。我觉得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不得不赞叹的知识。但是如果说要把反直觉的理论用到生活工作中相对重要的判断和决策中,我只能说,难度很高。但是我们又必须牢记,如果你需要做一个很大的决策,那么你应该:1. 尽量收集最多的例子,这些例子最好各不相同,从而减少判断偏差2. 当这些例子累积起来,你必须考虑“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可能会是什么(这个难度超级高)3. 最后你必须想到,你要把运气因素考虑进去而我们需要避免的则是:1. 这个复杂的人类社会,因为X所以Y的事情会越来越少,不要轻信2. 直觉思考得出正确决策往往只有少数个别身经百战的牛人才能达成,你不是这个人3. 永远不要试图拿个例说服别人,个例不存在任何得出结论的意义4. 不要觉得是因为黑天鹅导致了失败,其实它是个灰天鹅5. 实力不能决定一切,同样地,运气更不能。以上。

是时候该读一本动脑子的书了

是时候该读一本动脑子的书了——评《反直觉思考》文|杜子腾本书作者迈克尔*莫布森涉猎之广,你看完书就足以领教一番了。或者直接翻到最后的那几十页,看看注释吧。再来看看这些术语你了解多少:“光环效应”、“记忆效应”、“均值回归线现象”、“无形的脆弱性”、“囚徒困境”、“选择架构”、“速成灌输”、“基本归因误差”、“多样性预测定理”、“专家限制”、“认知失调理论”等等等等。涉及到的领域横跨心理学、竞争策略、金融、管理、复杂系统理论等,迈克尔*莫布森无愧于当代复杂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你不妨再来看看这些人物你认识多少:阿瑟*布洛赫(《墨菲定律》作者)、比利*古德曼(《思考之思考》作者)、詹姆斯*索罗维基(《群体的智慧》作者、)斯科特*E*佩吉(《差异》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作者)、津巴多(《魔鬼效应》作者)……简直不胜枚举。如果你多多少少对这些人有点儿了解,你都会惊呼不已,慨叹于迈克尔*莫布森的博学。这些人及其主要的理论作者都深入的了解且将其中关于思维的部分截取出来,为己所用,推出了这本《反直觉思维》。分别啃上面每一个人的书都已经不是一件易事,再加上如此之多的专业术语,估计有多一半的读者都会望而却步了吧?其实不然。作者厉害之处就是他可以将众多学术的知识转变成大众流行的语言,将远离社会的枯燥学术语言通俗的“翻译”给受众。众多的实验案例以及对比、图例等等辅助理解的工具都成为作者表达的一部分,比起阅读论文期刊难度已经降到不能再低。所以很多我并不熟悉的金融知识都算是给我讲清楚了,我稍费心思便也能吸收其中的核心。铺垫都已打好,现在可以将目光放在书本所关注的“直觉带来的决策错误及相应的对策”上。书籍的整体编排是按照每章涉及到的“直觉引起错误”场景安排的,比如前三章分别为:“外部观点”、“开放选项”和“专家限制”。每种具体的场景都以相关学科经典的案例或者实验开始,然后渐渐导出场景下容易出现的若干决策错误,并再次辅以大量论证与案例,阐明观点,最终提出针对性的意见。逻辑严谨,无懈可击,读罢拍案叫绝。试举一例:在第四章论证“情景感知”情境下的决策错误时,在提到最后一个决策失误的论证中,迈克尔*莫布森由米尔格拉姆关于“服从权威理论”的经典名言入手,紧接着就是加入了津巴多的“囚徒困境”实验,期间不断引入其在《魔鬼效应》中关于情境力量对人扮演角色的影响。层层深入将人在情境下依据直觉作出决策的荒谬性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只是作者全书论证的冰山一角。我是在与脑细胞杀与被杀的抉择中读完这本书的,受益颇多。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长时间被你翻阅的书,因为我们需要一本指导我们思考的书。修正自己的思维,接近真实与正确恐怕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但第一步应该是改造你的大脑。阅读本书,可能就是你迈出的第一步。

看书有用吗?

书生,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读书最高,一种是百无一用。说读书最高,是因为古代读书是做官、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说百无一用,是因为书上的知识在现实中常常没有用武之地:去买菜用不到方程式,讨价还价也不用排比句。而书中最无用的一种就是哲学书,它解答最根本的问题,却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一本书《反直觉思考》的类别应该是思维科学,在CIP分类中属于哲学的一种。内容讲的就是我们的思维为什么会犯错、会犯哪些错、怎么才能少犯错。从很多角度上讲,它的内容并不“好”,既不通俗,也不晦涩。通俗的书,大家都喜欢看,百家讲坛、晓说之类的节目都是这种讲法,它教会我们用通俗的语言装逼,赢得无知者的赞美和崇敬。晦涩的书,是另一种装逼,“跟你说了你也不懂,只有哥这种人才会看这种书”,也就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虚幻的虚荣。《反直觉思考》起了一个两边不靠的书名,用两边不靠的写法讲了一些没多少人关心的事情,看完之后你还会说:“什么破玩意,既不能让我挣钱,也不能让我装逼,有个屁用!”这是那种最无用的书,它告诉你,你的想法有很多错误,但直接有效的改变方法却没有提出(当然,那些打鸡血的书看似给了方法,实际上照样无用)。那看它干啥?书都没用。看了厚黑学你还是不厚黑,看了西游记你也不会飞。这个年代,郭美美能几十万一炮,鸡血讲座能几十万一小时,因为它们能给你一个错觉:你很牛逼。但它始终是个错觉。但这本书是要告诉你,世界上的人都很挫,都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挫。反过来说,所有最没用的书,都是最有用的。就像一个帅得不明显的帅哥一样,这本书只是隐藏得较深,只适合为少数人所拥有。

直觉不如科学

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自己的直觉来选择直觉。而直觉往往是是根据自己所见到事情得出的惯性思维,又或者是根据的以往的经验来判断眼前的事物。而这种的思维方法往往会导致不理性的决策的失误。要知道在面对选择面前,人们往往避免不了的受到诱惑。就如买彩票一样,明知机会很小,却已经抱有希望自己会成为了那几亿人中的幸运儿。如何的清晰思考并作出有效决策,这就是本书告诉人们的道理。我们所拥有的的直觉思考是一直以来自然形成的默认设置,而这种因果、逻辑、惯性想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只依靠直觉而思考会让人犯下选择性错误。而如何的避免这种不该犯的错误,我们就必须掌握烦直觉的思考方法。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心理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复杂的科学理论,将道理浓缩成人们真正需要的关键洞见,解读固有思维模式常犯的错误和解决的方法,让人们了解思维漏洞,同时让读者能训练出自己做出最佳抉择,教会我们避免跌入这些最常见的心智陷阱。在斯坦福大学思维自修课中反直觉思考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优越感、乐观和控制力的假象,看到听上去貌似有道理的事情影响了自己继续思考,看到运气和实力博弈后的结果。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也许多多多少少的做过电脑上测试题,而结果往往有些和自己的想法靠的很近。电脑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么,那是否定的,只是电脑的逻辑思维和所拥有的数据都远远比单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多。整体的力量比个人的强大,但人们也往往有从众心理或者偶像的光环效应。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你会知道自己做怎样的选择才是对自己才是最好的么?投资者往往用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的效益,以貌取人的人往往会大吃一惊。在反直觉思考的时代,你要学会去改变自己的决策方式。 在看到众多的例子和数据之后,人们如何才立刻改变决策方式呢?作者也为读者解除了疑惑。提升自己的意识、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的想法、认识到实力和运气的作用、获得反馈、创建一份备忘录,事前行动,了解自己的不足等这些都是反直觉有效方法。相信读者在看过本书后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揭露错误决策的背后因素

《反直觉思考》的核心在于运用大数据、心理学、金融学、管理学、复杂科学的理论,结合生活小事、商界案例、心理实验等实例,生动地为你解读固有思维模式常犯的错误和纠正的方法。 认真读完这本书,你大概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你制定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总是完不成?为什么我们明知概率极低,却依然喜欢买彩票?为什么每一个决定都符合逻辑,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为什么“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最聪明的人会犯一些最低级的错误?当然,如果看完这本书,仅仅只是停留在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你正确梳理你思考问题做决策的误区,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下面针对书中的部分章节,简单的说说一些感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有三个因素会决定你的决策结果: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你的行为以及你的运气。其中前两个是认为可控的,但是第三个因素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它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据此可提出一个基本问题:你是根据做决策的过程还是结果来评估你做决策的质量? 直觉可能会告诉你关注答案:考试没考好就是我这段时间的学习方法不对,我没有准时赶上航班说明我对行程所耗费的时间有误…… 但是看看影响决策的三个因素,当一个决策涉及到概率(可以理解为运气)问题时,即使好的决策也会产生坏的结果。比分当我们玩十点半的游戏时,当你的手牌以及有10点了,当你要求庄家再发一张,于是庄家给了你一张“J”,你正好凑成了十点半。但是毫无疑问,手牌以及有10点了再继续要牌是一个坏的过程,但是带来了好的结果。 在一个概率性的环境中,要想取得更好的结果,我们必须更多的关注做决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过分的关注内部因素是导致错误决定的因素之一。与外部因素相比,我们更喜欢关注内部因素。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试想你是否有以下错觉:我的车开的比别人好。我对幽默的判断力比一般人强。我的人际交往能力高于一般水平。……事实就是如此,经过试验,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所以我们常常无法再预算之内完成所承诺的事情:下周我可以完成这个课题。下个月我可以完成房子的装修。……对事物感觉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人的某些情绪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会迅速的产生,有时候会让我们都难以意识到。这可以间接的解释为什么彩票中奖率那么低还有那么多人去买了。当某件事的结果比较鲜明时,人们会较少的关注概率。一个案例就是,一位心理学教授让两个小组评估两个可以拯救150人的系统。第一个系统可以拯救150人(即百分之百),另一个系统可以拯救98%的人。而挽救98%的系统却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原因就是98%更加接近100%,在情感上更加强烈。所以,当彩票的中奖金额确定时,人们就会相对少的关注中奖率。另外书中提到的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隧道视野(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我们会忽略到很多而局限于一个点去思考问题),当你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点时,你很可能会忽略其他的东西,比如你聚精会神的看电视剧时,你有可能会忽略在你周围玩耍的表弟。大数据差异:试图通过研究每个单独个体来总结宏观状况。但很多时候,整体是大于个体的,比分你无法通过观察一只蚂蚁来研究整个蚁群的行径。均值回归现象:之前就提到过,良好的决策需要运气。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可能会注意到某只很有实力的队伍在赛季开始之初会表现的很差劲,但是整个赛季下来,而这只球队最后还是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用两个公式可以大致解释这种情况成功 = 一些实力 + 运气巨大的成功 = 一些实力 + 很多运气……作者在每一部分因素都举了大量的实例以及可以避免的方法,建议去读读这本书。但是书籍的翻译不是非常的易懂,很多很容易理解的语句,往往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理解,所以读这本书需要费点力气。

通过决策日记了解个人长处和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出处: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3OTM0MA==&mid=211191897&idx=1&sn=d93e20d69b50be11d0754326ee09709c#rd微信:read01在读一本做决策方面的书《反直觉思考》,书中很多的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跟一些其它书籍的内容形成补充,书中提到一个建议:通过决策日记来提高判断的准确度。看来写日记的好处真的越来越多,如果你的工作跟决策有关,比如投资、金融、企业管理等职业,建议从现在开始写决策日记,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决策的细化和不足,并提高决策和判断的准确度。对于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或有什么爱好的,也可以通过做决策日记来对自己加深认识,找到自己的长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发一个新的100天行动,从现在开始记录你的每一个决定,坚持100天之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正文 ##### 回馈分析法 ###决策日志在很多书中都是有提过,印象最深的是《21世纪的管理挑战》,《自我管理》这一章,以前分享在微信上 德鲁克:如何自我管理并规划职业生涯 ,德鲁克称这种方法为回馈分析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长处是什么?>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决策日记 ###书中建议要记录决策日志,如果你对待改善自己决策的态度是认真的,对反馈也比较开放的话,那就有一种简单、经济而具有很大价值的技巧——决策日志。每当你做重要决策的时候,花点时间写下你做了什么样的决策,你是怎样做出这个决策的,以及你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如果你有时间,也比较愿意的话,还可以记下你在身体和精神上有怎样的感觉。保持良好的写日志的习惯可以带来两个好处。日志可以让你审核自己的决策。通常,在我们做出一个决策并观察到其结果(特别是好的结果)之后,我们的大脑就改写了当初做决策的过程。亲手写下你的决策过程,这样就不会那么容易在事后想出新的解释了。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当糟糕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时,这个审核过程就会特别有用。另一个好处是寻找潜在的模式。当你回顾自己的日志时,你可能会开始看到你的感受和决策过程之间的关系。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当你心情好的时候,你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自信。**提前发现征兆**许多人都熟悉事后行动,即在知道结果后对决策进行分析。例如,教学医院会举行一些有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会议,目的是为了审查病人护理过程中的错误,并对决策过程进行修改。但是,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却提出了他所说的事前行动,即发生在决策之前的一个过程。你假设自己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而且你做出的决策也已经失败了。然后,你为这次失败提供看似合理的理由。实际上,在你做出决策之前,就要试图确定你的决策为什么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克莱因的研究显示,与其他技巧相比,事前行动可以帮助人们识别更多的潜在问题,并鼓励更多的开放交流,因为此时还没有开始执行一个决策。在你的决策日记中,你可以跟踪你个人或你的团体的事前行动。留心可能的失败来源,或许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征兆## 100天行动读者反馈 ##@梓芽老师你好,7月到了,2015已经过了一半,我来反馈了 1、绘画:我通过画画认识了很多朋友。跟着他们一起团练,还认识了画漫画的老师来指导我。不得不说绘画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展示给我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想画好,只有兴趣是不行的,但是没有兴趣也是万万不行的。我现在依旧能够每天都画,我相信以后也能坚持下去。 2、冥想:中间断过很长一段时间,6月份重新开始我再次安排了固定的时间,每天保证10分钟的冥想。说实话冥想的作用是隐性的,不敢说让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变化,但是我很享受这每天的十分钟。 3、锻炼:报名瑜伽班,除了外出每天都坚持。现在也开始跳健美操。很享受出汗的感觉,觉得人都不一样了。可惜就是没有固定时间跑步。 4、每周会一个朋友,感觉到了朋友间的疏离,不在一起了差别越来越大。虽然不敢说重新回到过去的情谊,但是希望能够保持联系。 5、年度计划:上面几项做的还不错,其他基本上没完成半年的份。确实也有很多事情扰乱了我的计划,同时也显示出我对自己能力的预估不足。准备削减一部分计划,同时挑出重要比如读书,手工制作等开始下手。希望年末的时候能把重点任务完成。@宝宝老师,我完成了健身100天的行动,好开心呀,以前觉得自己缺乏毅力,但是现在证明我可以做到,这是15年目前为止最让我骄傲的事!最开始锻炼是出于虚荣,想要马甲线显摆,后来开始喜欢上运动.这个坚持的过程是种挑战,练肌肉、刷脂肪的过程挺痛苦的,而且没去健身房,都是在家锻炼,也需要很好的自控力,也不是没想过放弃,好在坚持下来了,一天也没落下.不论白天有什么事,回家再晚也要健身,有一次白天考试,晚上约了朋友,结果在KTV里也腹肌运动加深蹲什么,挺傻的,但是真的喜欢那种不顾一切坚持的自己.而这种坚持的精神也让我每天更加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也会想,我连那么痛苦的训练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昨天刚好一百天目标完成,但是今天我依然习惯性地、充满热忱地继续健身,没觉得迷茫和没有目标,因为我爱上了运动,而且也相信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虽然离那种明显的马甲线还有一段路,可是我一定会到达,还会越走越远的!下一个阶段要更注重健康的饮食,这是我目前做得不够的,我会继续加油的!谢谢老师!------------------------------------------------ --------   我是warfalcon ,微信(read01)的目标是让你成为行动者而不是阅读者,不定期分享一些五花八门的读书笔记和书评,每天更新。        -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   - 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   - 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      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反直觉思考》

直觉往往是靠不住的《反直觉思考》人类的直觉是千万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果,直觉一次又一次帮助过我们,使我们逃离了厄运,生存了下来,所以这些直觉才跟着我们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可是现在进入到了信息时代,基因明显跟不上了变化的速度,一代人经历的变化,超过了过去的几万年。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先回答电话号码的尾号,然后预测一下纽约曼哈顿区医生的数量,两者肯定没有任何联系,可是尾号大的,预测的就高于平均值,尾号小的就低于平均值,看来一个不相干的数字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这就是人类的直觉在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很多时候是对的,但是在今天却往往会让我们掉入陷阱。书的名字叫做《反直觉思考》其实到没那么严重,只是让我们留心一下直觉的误区就可以了,用不着向直觉相反的地方走。书很西方,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里面几乎都是在用例子说话,看了的确会有很多收获,让我们知道了尽管我们已经发明了电脑,可以让飞船飞入太空,可是我们仍然是直觉的动物,仍然在很多方面跟着感觉走。好在这些方面多数都是可以靠我们的理性来避免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发现罢了。直觉影响的可不都是小事,也有很重要的大事件,比如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一个微小的失误,造成了航天史上重大的灾难。还有播音公司的787,准备采用外包的形式生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费用,还可以省了很多时间,可是当第一架播音787组装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灾难。在上万个零部件组装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导致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一年多。这是大家才发现,原来外包只适合一个产品成熟以后,各个部分标准化,模块化了,才能够进行外包,否则的话,那组装的时候就是一场灾难。当年IBM生产个人电脑的时候,所有的零件都是自己生产的,这样才能够做到互相兼容,等到行业标准出来以后,电脑的各个部件都标准化以后,几乎所有的电脑公司都把部件外包了出去。人类总是在错误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直觉所犯下的错误,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由之路。其实也正是在这些失误中,我们才认识到我们还有一种思维叫做直觉,而且现在看来有点不太靠谱。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我们的理性,用理性开控制住我们的直觉,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进步。

摒弃思维默认值,开启反直觉模式

读完整本书后合上书本,我突然注意到了封面上淡淡的副标题——Think Twice,我想这两个词已经足够概括本书的主要宗旨——让我们反复思考。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当遇到问题,面临决策时,不要单单以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想要做出好的决策,就必须放弃思维一贯的默认值,运用反直觉的思考方式。书中把人的头脑比作一台电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聪明人,他们的思维软件都有着相同的出厂设置,因此,我们总是习惯用这个系统的默认值来认知世界。所以,即便是头脑非常聪明的人,也有很多会因为惯用直觉思维而犯下一些巨大的、愚蠢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它非常形象化地向读者展现了直觉与反直觉这两个词的区别,直觉就好比思维的默认初始值,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这个初始值,重新赋予它一个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新值。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用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数据告诉我们,处理问题并不是单凭个人经验,单靠“听别人说”、或是所谓的专家意见就能解决的,因为你的优越感和过于乐观可能只是假象;传闻的堆砌并不等于证据;专家通常只擅长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其他方面往往敌不过群众的智慧。真正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及合理判断的,是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仅凭直觉妄下判断往往只会适得其反。穿插于大量案例和图表数据中间的,是一些小小的互动测试,让读者亲自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和体会书中的每一个观点,“亲身”感受什么是反直觉思考。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略偏专业的词汇,如“自适应系统”、“浮现”等,也许是因为翻译的较为直白,对于这些平时不太常见的词,我希望能将它们理解的更透彻一些,所以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书,我在读《反直觉思考》上花的时间要稍多一些。生活中,错误是必然是常见的,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但也是可识别和可预防的。利用反直觉思考,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错误,理解并有效的管理它们。从个人到家庭,乃至社会,改变自己一贯的思维方式,做出对自己最正确的决策。

实际没看懂

感觉这本书的很多内容和《影响力》有点象,可以配套了看。但作者对内容的整合,更倾向于其观点的论述——三思而行。采用了大量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一些世俗的偏见进行挑战,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子女出生顺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在阿德勒的《超越自卑》里,我对这部分正好是印象比较深的,但作者把这部分的观点给颠覆了。提出孩子的人格构建,更多地是受环境的影响。同时对《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的部分观点也进行了反驳,和我的感受比较相同,但作者的学术深度,使其论点更加一针见血。心理学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体系越来越完整,不断调整我们司空见惯的感受和行为模式。以实验结论来证明过去研究者仅以观察得来的结果,但知易行难。说个题外话:最近正好是中国队在亚洲杯小组赛中二连胜,新闻的评论里一片欢腾。直言这是中国队实力的表现和近几年联赛发展的结果。我不禁想到这本书中所言,对于结果,除了考虑实力因素,更要考虑运气的影响。均值回归理论可能会在中国队之后的赛程中表现出来,那时中国队的战绩如果不佳,只是中国队的真正实力的体现和运气的下降而已。一个国家队的战绩不会仅受几年的调整就大幅改观,一代人的技术水平在定型后也不会突变。战绩的突然变化更多地还是运气的成分。群体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能清醒地认识,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才是真正有益的。

让大脑跑跑步

如果你常涉猎marketing和psycology相关的东东会觉得内容有极大的熟悉感。 其实这本书里90%的例子我都读过,这些内容来自:阿瑟*布洛赫《墨菲定律》、纳西姆 《黑天鹅》、比利*古德曼《思考之思考》、菲利普*保尔 《临界点》、詹姆斯*索罗维基《群体的智慧》、斯科特*佩吉《差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津巴多《魔鬼效应》等等(不少书我在这里都贴过,西西),但酒瓶装新酒未必是一个贬义词。作者很好地归纳和杂糅了这些例子,内容横跨心理学、竞争策略、金融、管理、复杂系统理论等,高效地科普给大众。《反》是一本很好的打发时间 让大脑跑跑步的读物。

反直觉思考

《反直觉思考》——迈克尔•莫布森在车快到车站的时候才忽然发现没有预定今天晚上入住的酒店房间,那么严格要求思维缜密的自己却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悔恨的心恨不能遣撒夜空。凭直觉,周五晚上的酒店的房间怕是比iphone6更难抢到了;即使再掏出电话打给秘书,也不一定知道她在哪儿玩乐开心了呢;再拿开APP才发现邓超的那个“携程在手,说走就走”的广告里现实的自己多么遥远,点开一个个住不起的酒店,开始纠结,胶着……直觉让此刻的心情糟糕透了。下高铁了,接站的人山人海。是啊,这个点了,谁不担心自己的朋友来这个城市读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呢。在路口我遇到一个大妈级的人,她似乎一眼就认定我是他的客户一样追寻上了我的脚步,比我找寻客户的眼力强了百倍。讨价还价之后才知道,他们那儿的房子空了很多,住宿条件不比连锁酒店差,只是当初连锁酒店谈入股事宜不划算,才有今天的讨价还价的情景。人常说,出门在外多留份心眼,于是各种内心不平衡开始像麻辣烫的火锅一样翻滚,万一她们是黑旅店咋办?万一她们是犯罪团伙咋办?……,直觉里出来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当看到他们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一家人吃着不算滚烫的饭菜的时候,时而欢笑,时而讨论今天的旅客情况…内心的理智告诉我们,犯罪分子不会这么真情的……我常常相信直觉,是因为profile的东西只能看到一个非常外在的、表面的世界;而更多的内在和真心则需要一份直觉去判断,这份直接没有思考、没有更多的判断,只是仅凭眼的观察。谁也不都是捕头锦衣卫,找不准那么多细致入微的可怕线索,在这个档口直觉变得更为重要。西方行为学里面对“女人的第六感”颇有著述,比较想说的是“女人的第六感”非常靠谱。其实这个第六感是什么,没有人能把他讲述的非常清楚,但有那么一拨人就是能通过这样一个随机的、不靠谱的、比较好玩的感觉去判断一个事情,通常还比较准确,这就是管理学研究和深入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商业上的成功案例里,靠感觉走而颇有建树的人比比皆是。前IBM的CEO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一个非常严格、刻板和思维固化的百年巨人IBM企业里,你很难不通过直觉去做判断和选择;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安迪•格鲁夫也说过,偏执的原因我至今想不清楚,或许就是年轻的一种冲动,或许就是某一个咖啡时间后想到的问题症结。如此种种的直觉在关键时刻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当然,失败的案例不是没有,像最早的华裔电脑巨人王安凭感觉所做的那些事情,不胜枚举。在商业世界里,从来不相信眼泪,所以这样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思考,如何能保证一个企业的正常、可持续的运行成为研究直觉等内容的当务之急。这本书的内容是相对规范、管理学一点。反直觉思考不是反对直觉思考,而是对直觉思考做一个更多的考量和判断。这个问题的由来源于人对未来的恐惧和现状的满足,造成直觉上慢慢开始走向固化而很难成长起来像《基业长青》里面说的百年基业的优秀企业和管理制度。从这一点来看,直觉是一个双刃剑,有时候能帮助企业寻找找到蓝海的方向,而有时候又会像海上蜃楼那样看不到真实。研究这样既有非常正面作用的直接,也非常有破坏能力的直接,成为做出真确抉择必经之路。《反直觉思考》书中从各种细节问题中入手,非常详细的阐述每一个小案例中的思考和体例,通过这样的辨析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即思考。通过直接和反直觉思考,促进了选择的可能性,增加了选择的成本但降低了巨大失败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逻辑思考判断,如果选择过多你会疲于奔命,如果没有选择你反而会勇往直前;那么直接站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那样,给你一个简单的判断和方向,至于你是要遵守交通规则还是要做个好公民,则需要“反直觉思考”这样类似与指南针的工具帮助你做更好的判断,make a right decision。关于思考,从来也没有对错与高低。每一种思路都有其自圆其说的道理,也有一些还未验证的不确定,反直觉思考的方式和方法给了一个方向。

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

内容看的有点混乱,只有一点打到了我,那就是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不论是自己的客观能力还是对未来的预期,总是靠着直觉做出来判断,而这些判断总是高于预期的。正如我们的计划总是失败是一样的,所以需要我们小步快跑、快速反馈和迭代。


 反直觉思考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