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媒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30211838
作者:叶广芩
页数:490页

内容概要

叶广芩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著有长篇小说《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等,长篇记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获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北京市建国50周年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青木川》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长篇小说奖、陕西“五个一”优秀文学奖。

书籍目录

跳加官(代序)
第一章 状元媒
第二章 大登殿
第三章 三岔口
第四章 逍遥津
第五章 三击掌
第六章 拾玉镯
第七章 豆汁记
第八章 小放牛
第九章 盗御马
第十章 玉堂春
第十一章 凤还巢
后记

作者简介

《状元媒》著名作家叶广芩的最新长篇小说,是作者家族系列作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之作,讲述了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后裔父亲金瑞祓与平民母亲陈美珍的婚姻,由此而引发了金家大宅门里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故事。以小格格“我”的视角为轴线,冠以十一部京剧戏名而写成。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跳跃性地写了背景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对于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这类话题人们似乎总是说也说不完……那些个细节,那些个欢乐,那些个拾掇不起来的零碎,如同一瓶陈放多年的佳酿,夜静时慢慢品来悠远绵长,回味无穷。作者动用了她最独特、最难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精心创作而成。叶广芩对传统文化的直接体验与研习和对世事交变的经历与敏锐感知,促成自身修养所具有的学识与胸襟,加之现实主义浪漫的艺术风格,都赋予了这部作品非比寻常的文字魅力。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作家家族系列小说的登顶之作。


 状元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叶广芩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让人很有想持久读下去的冲动,在等公交的时候,拿着一本儿近五百页的书翻看,随时带着...随时可以看,随时可能几行就可以进入作者的世界,笔法相当精进。作者作为一个跨时代的见证者,看着这一切轮转;物是人非事事休,倒是到了六十六岁的年纪,不会欲语泪先流...而是运用内一份细致入微的回忆和面对现在生活中的无奈更让人感慨。在那个大院儿里发生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故事,各种各样的老北京人,七舅爷的会玩儿,老五的不吝,莫姜的忠实,张安达的规矩。那是一群个性的北京人儿。他们不标准化,不概念化,不整齐规范。在快速的发展迭代中北京不再像是一个城市,更像是一个硕大的广场,里面有多胞胎般的连锁店,无特色的车水马龙,擦家而过的陌生人。那些大城市看上去都一个样子,人也一样,一样的衣服,一样的普通话,然后被标签化:90后,80后,北京人,上海人。一直不喜欢北京,大且嘈杂,不适合不上进且恋家的人生存。昨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和菜头写的:有趣是人生最后的春药,那篇订阅号,有人在后面评论,你觉得幽默,有内涵,去有兴致的生活会打扰到赚钱的速度,但我想保持个性。和菜头回复说:看你的兴致会保持多久...我时时刻刻都在感到钱带给我的束缚,它把所有人都一棒子打死了。不喜欢有钱多金的人,真心各种不现实,给人一种没长开的感觉,当你说,我就是愿意以我的方式生活的时候,明白人就会给你讲:你这是死撑你知道么。所以你打开朋友圈就活该看到那些人在以软硬各异的姿势 刷广告,玩儿营销,求众筹。钱是硬通货,纯良不是,个性不是。作者感到无奈,后记中道;物是人非,对此茫茫,写出前面文字。
  •     第一次读叶广岑的小说,竟读到这样一本场面宏大,京味儿十足的《状元媒》,好不快哉。对于写老北京的故事,本人阅历有限,只有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而叶广岑写故事,把老北京的人物沧桑和现实生活串联在一起,以京戏戏名作为每一章节的标题,让人感觉更真实更细腻。掩卷之后,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却越来越鲜明生动,仿若历历在目。一 好一出旷世奇缘“状元媒”母亲是北京朝阳门外南营房的普通平民的姑娘,自幼失去父母,和她的弟弟相依为命。我的舅舅秉承了八旗子弟身上的旧习,生活无法自立,处处需要母亲的照顾,以至于母亲三十岁还没有嫁出去,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姑娘。还好,不经意的偶遇,被我的父亲金四爷一见钟情,让七舅爷提亲,保媒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状元刘春霖。母亲是南营房里出来的丫头,经历过贫穷世俗,见识过小市民的各种悲欢,因此,对这位从未谋面但多金多才的金四爷徒生好感,可出嫁当晚才发现,她的新婚丈夫竟然比她大了足足十八岁,更何况还有一妾。。。性格直爽的母亲哪里受得了这些,于是,洞房花烛夜成了母亲一个人的花烛夜,新郎被性格泼辣的母亲赶出了洞房。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硬是带着舅舅一路摸瞎到天津,找到媒人刘春霖,要讨个说法。状元不愧是状元,面对母亲不依不饶的质问,轻而易举便把问题解决了:四爷的偏房张云芳是妾,永远扶不了正,而你,是四爷在永星斋一见钟情的,虽无父母之命,却有媒妁之言,一切都是明媒正娶。关于年龄问题,在婚姻上这事儿向来不是门槛,“十八年来未谋面,二三更好便知心。”我的女儿便是嫁了比她大十八岁的丈夫,琴瑟和谐,却是一对好夫妻。母亲听了状元的话,心里踏实了,敞亮了,回到金家府上,开始安心做金家夫人,让自己彻底融入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最后的贵族。。。二 “逍遥津”不逍遥这一节讲一讲我的七舅爷的故事。七舅爷是正宗的满旗子弟,不会做饭,不会料理家务,却要求生活细节精致,讲究活的尊贵,最大的爱好就是逗蛐蛐,走在大街上遛鸟。他的生活全指望闺女大秀料理。大秀身边有生活无法独立的父亲和弟弟钮青雨靠她照顾,自己一生都没有出嫁。弟弟青雨长相清秀,鹅蛋脸,大眼睛,经常靠这张脸讨别人的欢心。从小喜欢唱京戏,但最终却越陷越深,在京戏的舞台上顾盼生姿,让无数汉奸和日本人垂涎三尺,就此日渐迷失,沦为他们手中的玩物。。。七舅爷这个一生善良无辜的老人,却无故遭到日本人的欺凌,被日本兵一阵狂踢,导致身体一日不似一日,生命如同点燃的油盏,一点点耗尽。七爷去世,青雨得知消息,,用手枪射杀了数名日本要员,自己也被身后的日本兵枪杀。。。七舅爷和钮青雨的死,总会让人感到心底一阵悲凉,作为一普普通通小人物,命运却从来不由得自己掌握,社会中或邪恶或黑暗的力量,无时无刻不昭示着他们向命运屈服。。。三 那一碗苦涩的豆汁汤讲一个善良女人悲催的一生,读后,总让人念念不忘。莫姜,是一个被父亲偶然“捡”来的可怜女人,脸上因带着一道疤痕而极其丑陋,性格沉默,被收留到我们家做后厨,没成想莫姜厨艺精湛,这是南营房出身的母亲无法比拟的,从此,莫姜的故事成了一道传奇。莫姜原是懿贵妃身边的使唤丫鬟,后来被贵妃指婚给刘成贵——皇上御膳房里大厨王玉山的徒弟,吃喝嫖赌风流成性,却做得一手好菜。溥仪就位,刘成贵扔下莫姜,投奔了溥仪。第二年将花枝胡同的卫玉凤接了去,想也没想过莫姜。太监张安达看不下去,将无处安身的莫姜交给了父亲。。。没两年,日本战败投降,伪满皇帝成为阶下囚,他的手下作鸟兽散。刘成贵衣食无着,流浪东北,无奈中想起了莫姜,便带着卫玉凤的儿子进山海关,投奔莫姜。莫姜这个懦弱的女人,再一次接收了她落魄的丈夫,当了她唯一值钱的家当——太妃赏给她的翡翠扁方,租下一处房屋,照顾瘫痪的丈夫,最终,随死去的丈夫而去。莫姜的命运,读起来总是让人唏嘘。那个时代的女人,善良勤劳,所嫁的男人就是自己的命,即便丈夫是个无赖,也还是要心甘情愿和这个无赖纠缠一生,却永远都活不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男人就是她们的宿命,她们自己却没有生命可言。四 唱不完的“小放牛”整本书中最感染我的一个人物,就是这位喜欢唱《小放牛》的张安达。张安达本名张安顺,安达是对太监的尊称。十三岁,还是一个在田野里撒欢的年龄,可这个时候他已经学会看人的脸色。当太监是他自己的意愿,不当太监,他和他病床上的老妈都得饿死。张安达会唱戏,因此,常被妃子们赏赐,他便把宫里给的赏钱托我的五姐夫带给家里的老妈,后来他和五姐夫成为至交。二十多岁的太监已经是一个老到要退休的年纪。走出皇宫后的张安达开始张罗媳妇,过起人间烟火。李增春这个媳妇比他大几岁,是个能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妇人,此外,还带过来一个女儿。失去老伴儿之后,张安达和过继来的闺女住在一块儿,显尽了做“老家儿”的派头,一辈子看别人眼色,低眉顺眼如履薄冰伺候别人一辈子,老了,该折腾折腾别人了,要的就是这份做人的尊严。因此,无论闺女做什么晚饭,他都挑三拣四。很多时候什么都不为,可就是想找点儿不痛快。张安达愿意看女儿,女婿诚惶诚恐的模样,以此得到某种满足。这一处,写的真是好。把人性深处被权势长久压抑后的扭曲与悲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折腾完了,张老头内心仍没有归属感,一辈子不想给人添麻烦的他住进了养老院。养老院就在我家门前,却从未见他进来过。一生自尊的他担心自己的到访,会给金家失了身份,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直至1966年初,张安达突然出现在我们家的堂屋里,像往常一样,没有空手,这回带的是他家那套粉彩薄胎夕阳美人茶碗茶碟,是十六岁演小放牛敬懿太妃的赏赐,也是他这一生最钟爱的珍藏。然后,由我搀扶到五姐夫的住处,和五姐夫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临走,给五姐夫留下一个布包,里面竟是他一生积蓄的剩余。。。父亲说,他知道自己大限已近,是要“辞路”来了。那一年,太监张文顺完完整整地走了。这位老人,一生地位卑微,却活得如此高贵而又自尊,临走,都要给别人一个完美的收稍。五 革命人遇到“三岔口”在故事里,作者不仅写了满旗子弟七舅爷,王国甫,写了从宫墙里走出的莫姜,张安达等人物的曲折命运,更写出了一批有革命意识的新一代青年的觉醒经历。话说父亲为躲避新婚妻子的胡闹,准备去江苏景德镇一带游玩。而此时,姑爸爸的小儿子小连少不更事,让佘掌柜的女儿怀了孕,堂堂富家子弟怎能娶贫民女儿为妻?于是,姑爸爸果断讲儿子交给父亲,让父亲带上小连出去避避风头。这一出去可倒好,小连再也没有回来。红军队伍的到来成为了他新的理想。对于我的父亲来说,革命就是一群执着的年轻人在玩过家家。而小连却不顾父亲的劝阻,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中,随红军而去。再见到他,已是五十年代,革命战士凯旋而归,小连成为幸免于难的一个。相比较而言,“三击掌”这一故事中的王利民就悲惨了。王利民和老五出国留洋,学了些新派思想,回国后,在父亲开的织布厂带领工人们闹罢工,儿子和老子之间展开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矛盾越来越大,最终,王利民被父亲剥光衣服赶出家门,成为新四军的一员。几年后,在一次战争中被国民党杀害。还有我同父异母的三姐,一心闹革命,还没有出嫁,就被敌人扣押关在监狱里,被秘密杀害的时候,全家竟无一人知晓。革命这股新浪潮带给无数年轻人以激情以梦想,也带给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要么带着荣誉,胜利而归,要么义无反顾,战死沙场。革命这场残忍的游戏,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对于个人来讲,却成为一个命运。六 凤还巢,心依旧漂泊多年之后,我终于回到故土,开始在北京置办房产,而曾经,那么庞大的金氏家族却已不再,金家的兄弟姐妹再无踪影。老凤还巢,落叶归根,却无限悲凉。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     这是我读过的京味儿小说里,除老舍先生的作品外,最喜爱的一部。作者的语言平实,修辞和用字上不像老舍先生那样精到,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扎扎实实地在那里,不容忽略。两天内一气呵成读完。读时手不释卷,又想快些看到后面的故事,又想先停下来细细品味一下前面的故事。七舅爷和青雨,还有莫姜的故事,印象最深,最是唏嘘。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最好看的京味小说
  •     物非人非,不胜唏嘘。
  •     好看,欲罢不能
  •     叶广芩的《状元媒》是她家族题材小说的集大成者,有自传的色彩,文学家经过艺术加工后虚虚实实,展现了从清末到当下,一个世纪以来贵族旗人,也有老北京小人物的命运画卷。小说由十一个故事组成,彼此独立,其中的人物又相互联系,每一个章节的注脚是一出京剧,主人公和金家有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联系,戏文本身意义映衬着人物的命运。同样的京味小说,老舍写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构建出他的市民世界,而叶广芩的皇亲身份,叶赫那拉家族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关注点集中在旗人的没落,写贵族里的小人物。叶广芩笔下的幽默十分温情,而老舍的幽默是绝妙的讽刺艺术。这京味小说缺了谁也不完整。
  •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     像是老友的茶余饭后闲聊,娓娓道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看似寥寥几笔的写意,勾画出民国到文革的老北京
  •     在火车和飞机上断断续续地读完,碎片化的阅读导致印象也模糊了,记忆最深刻的是《豆汁记》中对美食和描写和厨子其人。《老凤还巢》读来悲凉,叶真的是有一段曲折的人生
  •     看君已做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
  •     知青生活写得反倒很出彩
  •     前面很酣畅,后面略逊色。
  •     用语感觉比《采桑子》的要好,但个人比较西瓜《采桑子》里的故事。
  •     终于读完了《状元媒》。几度掩卷几度喉头发酸。每个人物都那么丰满而又立体,鲜活得仿佛一打开书就跃然纸上。老派人物的讲究和洒脱、矜持和通达,让人看到他们时代大潮下的挣扎。最后一章《凤还巢》让人无限唏嘘,七哥那么好的人,温文尔雅,最终没能捱到丫丫搬回北京。丫丫是还巢了,空巢。
  •     文章很细腻的描写了戏剧的全貌,一个出生在戏剧家庭的苦乐,但旧语太多,很难读懂。
  •     看过《采桑子》就一定要看《状元媒》,都是相关的。如果不算后面写自己的章节,与《采桑子》同是满分。看来书还是写别人比较容易发挥一些,写自己就受制约了。
  •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喜欢他大肆意的生活,喜欢每个人的生活。
  •     逍遥津不拍电影可惜||这本写得最灵的是老五
  •     到最后老写上山下乡实在看不去就搁置了好几天,还是逍遥津最好看。不过由于每一个短篇都是在某个时间点独立创作的所以最终攒出来这么一本书很容易章节间有重复交代。豆汁儿到底什么味儿啊,还有麻豆腐。
  •     不太记得是不是曾经看过,有些似曾相识。对北京这个城市也有些特殊的感情,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闲适美好的时光,虽然回头看,仍是惋惜虚度。叶广芩笔下的北京,是我们看不到的,属于旗人家族的老北京。最出彩的是那些畸零人,穷讲究,好面子,百无一用又傲骨铮铮。这是北京特有的文化,令人叫绝,却又染着暮色。这种积淀却使北京变得厚重,轻佻虚浮的商业文明,也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北京的底色。与某人聊天,欧洲文明也属于贵族文化,惟其不讲求实用,才能专注一趣。读完《采桑子》、《状元媒》,可不再读叶广芩了。
  •     仿佛自己也成了耗子丫丫,一路走过多年春秋,物是人非
  •     满族遗老遗少,竟活生生地走了出来!
  •     半是历史半是人生的十一章故事,不是正襟危坐严肃谨慎的那种,而是跟戏文和坊间传闻掺在一起,听众是板凳上排排坐的眨巴眼孩子。从“状元媒”到“凤还巢”,由“林中兔”变成“蟾宫兔”的啼笑姻缘起,到幺女丫丫独归空巢而终,故事里出现的,大多是“末世遗民”一般的人物。镇国将军、御厨、太监、回城的知青、扎根的知青、一抷黄土埋了的知青,都像不可再生的物种,只此一份。回不去的故乡写起来最美好,对于“现代北京”里的人事,作者大都拿来映衬那个“老北京”的好了。北京话里的表达方式,跟东北的共通处很多,读起来别有趣味。
  •     01.叶广芩是慈禧侄女隆裕皇后的本家,这身份让她遇到的人和事都格外有传奇色彩,能看到普通老百姓看到的、看不到的老北京风土人情,写出的小说不光有北京味儿,还透着一丝丝贵族气。她还有个本事,能把吃食杂物、中药医理、市井民风、俗语掌故,甚至她孩子的状况等等都穿插入文,且不让人觉得突兀。特别是这部长篇掺了京剧元素,京腔打得更圆了。
  •     老北京,真是个有趣的地方
  •     的确是写别人的更好些,尤其喜欢写七舅爷&青雨、五哥&赫鸿轩、莫姜和张安达的几篇。
  •     四年前看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打五星,因为实在太喜欢这种老故事老生活,那时候的人都讲究而精细,礼性大,在随性的现代社会让我隐约看到曾经的瑰丽。四年后的今天再次重温,跟随故事走了一遍时间沧桑。文学思想其实真的是会过时的,作者表达自我的成分越多,作品的时代性越局限。
  •     叶广岑的家族小说(更像是散文)独树一帜,难以模仿,把满清遗贵的生活写得活色生鲜、韵味悠长。只有在特别的时代,特别的家庭,才能有这么复杂的感受吧。
  •     笑中带泪。七爷,青雨,莫姜……每一个人物都那么鲜活而感人。
  •     小说好写,京味儿小说不好写。 从小在北京长大,只会说普通话,纯正地道的北京话,说的人越来越少,听到的更少。少了语言的滋润,少了四合院的风情,连前门大街也中不中洋不洋了,这样的北京,即便有鸟巢水立方,有盘古大观国贸三期又怎么样,您的底蕴呢? 看罢《状元媒》,几多感慨。那些老北京的人和事如此亲切平凡又传奇动人。也只有这座城,这里的人会经历这些事,说这样的话。因着历史际遇,因着满族血脉~沏一壶茉莉香茶,慢慢品,好书细细读,这样有韵味的书实在少,也只有真正经历过风云起落的人才写得出~
  •     一贯的好看。但我心里巅峰之作是采桑子。
  •     过去和改变,总是让人感叹,滚滚车轮却是谁也停不下来,说起来,哪一代人不是这样怀念自己记忆中的人事物。
  •     朴实而又有趣,感人却不造作,老太太唠嗑之升华,流水账顶级作品!
  •     发觉这本的一些情节和10年电视剧《茶馆》一样,一查果然那部剧的编剧也是叶广芩女士。同样精彩的情节用表演与文字两种方式演绎都让人感到震撼与惊心动魄。真的很喜欢很钦佩这位作家!
  •     以我的功力,以我的水平,我无法对叶老师的《状元媒》写出长篇评价,但我只想说一句“写的太好了,非常有味道!”这是男女老少皆宜的一本好书!
  •     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的更多,有趣生动~
  •     2016年读——虽不及《采桑子》让人感触良多,但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     幽默诙谐时让人忍俊不禁,哀伤痛心时让人心里万分难过而说不出来。喜欢作者经历过苦难依然从容超脱,把人生看得通透,豁达。也许是遗传吧,骨子里的大家气质。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大学时从图书馆看《小说月报》,里面有《凤还巢》一文,一读已停不下来,如获至宝。以后别人问我现代文学最喜欢谁写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叶广芩。如今读罢此书,心中仍是一阵悸动。老凤还巢,空巢…
  •     采桑子2.0,故事之外没什么大意思,逍遥津还挺好看
  •     前半本有些无趣。
  •     非常喜欢这本
  •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品味和眼界变了,没有读《采桑子》时惊艳的阅读体验,醇厚不足,故事倒还好看。
  •     這是第一本, 然後就開始收集葉老師的其他作品來讀,包括她在小說月刊等雜誌上的作品都會買來看,哪怕只為了看她的一篇作品,從不覺得不值。 關於她家的作品幾乎都看過。 後來葉老師不在寫自家的事,在陝西開始關注環境動物秦嶺,那些作品也看了,但是還沒看看全,繼續努力中。
  •     数次热泪盈眶,钮青雨啊~不过真是自小的格格身份,老太太真的好爱数落她身边的人,文革那几章是快速阅过的。
  •     看先前书签夹的位置,当年大概看到掺有旧作就不想看了。这次索性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张爱玲写亲朋,冷静刻薄,白先勇写台北人,用笔深厚仁悯,都是一笔入魂的大作家。叶广芩写亲戚旧识,过于含蓄,觉得她欠缺凌厉,其实倒是她的风格。她写家族和《百年孤独》是殊途同归的,都指出了自己家族的冷漠。
  •     《逍遥津》和《小放牛》,这两篇最喜欢,一小潇洒一个悲情。当然叶广芩写美食也是一绝。
  •     挺好看的,就是不知道该当作小说还是传记。老太太真有意思,有些句子跳脱得比年轻人还不着边际,大概是大风象星座,但有几篇写家人和被那个时代留下的人比如张安达的文是真的能打动人。另外有些地方还会有种啊原来这就是有钱人生活的感叹。“大羹必有淡味,大巧必有小拙,白璧必有微瑕。物件和人一样,人尚无完人,更何况是物。”可以用这句话来劝解自己的完美主义
  •     前边比后边精彩
  •     感动过后又有反思
  •     一为迁客长安去,北望京师不见家。
  •     原来作者真是叶赫那拉氏格格,是小说里的“耗子丫丫”。书中两个情节印象深刻。揣着一块血布的五哥冻死在桥下,另一个是张安达过来金家大院“辞路”——“辞路“这一传统的旗人规矩,简直让我着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