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喚術士

出版社:開元書印
出版日期:2012-3-1
ISBN:9789868804906
作者:[加] 威廉·吉布森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1948年生于美国,年轻时因反越战情绪强烈,被美国征兵局除名,故在1968年北上移居加拿大,1972年在加拿大西南部的温哥华安身,成为加拿大公民,在这个太平洋沿岸城市里,吉布森不时感到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对北美的渗透日益加剧。跨国资本主义和后现代科技文化不断增强的态势,引起他的关注,渐渐也成为他科幻创作的社会背景。
吉布森的科幻写作生涯始于1977年。那一年,他在《发掘》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处女作《全息玫瑰图的碎片》,吉布森虽然不是电脑朋克科幻小说的创始人,但是他在80年代推出的电脑朋克三部曲却为推动电脑朋克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神经浪游者》、《读数为零》(1986) 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 都是反乌托邦小说,描写了电脑控制的跨国企业集团和高科技文化构成的后现代未来世界的可怕图景。不管吉布森本人愿不愿意,他的名字也许将永远与电脑朋克紧密相连。
吉布森用生动、惊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电脑“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它就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他幻想的这个空间,不仅可以包含人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人类制造的各种系统,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系统等等。

作者简介

吉布森在《神經喚術士》中,創出Cyberspace / 符控流域一詞,描繪出近未來一個絢爛無垠的虛擬空間。想像的未來在有生之年到來,吉布森先見之明的光環,讓他接下來的小說都備受觀注,成為公認當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
如今,網路虛擬已變成生活中真實的一部份,《神經喚術士》才以新書之姿進入我們的中文世界。小說裡的世界:符控流域、東京、伊士坦堡、紐約、外太空;小說裡的人物:駭客凱斯、女殺手莫莉、全象幻術家里維耶、神秘雇主亞米帝吉;仍然在今日現實的近未來,一個想像的陌生地,在一個超乎形式、詭譎、濃氛、變態﹣﹣非常好看的故事裡。
這本書榮獲1985年科幻文學星雲、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獎最佳小說,不僅是科幻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類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 述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流變時,一定要回歸的源頭。


 神經喚術士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威廉-吉布森在1983年完成《神经唤术士》这部科幻小说。可以从很多地方来说明这部小说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过一个最简单说法是,这是一部可以切片出售的小说。大到小说的主创意,小到小说里头女主角的形象设定、几行带过的往事回忆、一个机械锁的构思安排,都可以单独被拿出来卖钱,供人创作新的科幻小说或剧本,拍成各自独立又完整的电影。大部分的科幻小说迷多少都知道《神经唤术士》和作者威廉-吉布森的背景。作为网络庞克(Cyberpunk)的圣经,《神经唤术士》开启了一种新的次文化,让人们更加意识到机器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一种异化过程中的冷漠与疏离,一种对主流价值及权威的质疑与背叛。《神经唤术士》还将科幻小说的创作从关注无垠宇宙、业已出现疲态的太空剧场,拉向关注网络未来、人机关系的电子世界。威廉-吉布森学的是英国文学,却在1983年、网络才初现雏形时完成了这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对未来网络世界的发展有着完整世界观与哲学架构的科幻小说。《神经唤术士》在1984年推出后便一举拿下星云、雨果、菲利普-迪克三大科幻小说奖,这个得奖记录背后代表的意义是“叫好、叫座、以及处女作”,其中“处女作”这点,正是难有人企及《神经唤术士》的得奖记录的主因。(菲利普-迪克恰好是“网络庞克”的鼻主,《银翼杀手》和《少数者报告》的原创小说作者)《神经唤术士》是一部难翻译、难阅读的作品,第一个原因在于这部小说里头有许多作者自创的字和用法,诸如Cyberspace(符控流域),the matrix(母体), Neuromancer(神经唤术士)等等。第二个原因在于这部小说的写作风格冷、硬且碎裂,刻意制造出一种麻木而疏离的氛围,借以凸显近未来世界里那种人类与计算机趋同的颓废与物化。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小说当中的角色同时包含轻视肉体、沉迷于电子世界的人,思想与行事风格类似人类但又不同于人类的理性人工智慧与感性人工智慧。由于这些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特质、建构与逻辑,呈现出来的行动方式、表述风格和思维模式也就不同,结果便是小说内容在空间上一再跳跃之际,风格与主体也随之往复跳跃,形成拼贴的效果。《神经唤术士》的主要故事大纲很简单,讲述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某个人工智慧不再愿意受制于人类,因而采取各种行动以取回自我的控制权。然而,《神经唤术士》这本书的构思、写作和背后的哲学与科学观,远远超出这个简单大纲所能涵盖的万一。在威廉-吉布森的构想里,未来世界的人类和人工智慧不仅能透过网络相互沟通,而且各自进化的方向是彼此趋同。因此在书中,吉布森将人类心智解构,然后以此为基础建构人工智慧,并且将他的世界观埋进小说的机理当中。书中的角色既代表着人类的某种心智特质,又代表着计算机的某种软/硬件功能,因此内容与对话经常是深奥而模糊的,像逻辑分析、像哲学思辨、像诗、又像谜。了解一些计算机原理能很大程度减少这部小说的阅读难度。■《神经唤术士》的故事与机理》符控流域牛仔这是一个电子和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利用影像技术打造出美丽天空;可以借由全息技术存储和展现信息;可以透过神经外科手术改造身体和神经系统,植入各种电子部件;可以透过机台将意识切入由共意幻觉所构成的符控流域(Cyberspace),由此进入串联起所有计算机的母体(the matrix)。还可以透过神经刺激模拟装置切入别人脑中,感知到另一个人当下的各种感官感受。在这个人类与机器交错融合的时代里,有个靠迷幻药与街头犯罪在社会最底层飘荡的年轻人叫做凯斯。他原是非常顶尖的符控流域牛仔(网络骇客),凭借精湛技术为雇主偷窃各种企业资料。但就像许多意气风发的年轻窃贼那样,自满滋养贪婪,他开始在为雇主偷资料时给自己留点东西。厄运随之到来,在理解的微笑中,雇主为凯斯送上一管毒素,破坏他的神经系统,让符控流域牛仔的生涯终结。这位曾经的符控流域牛仔红人,在修复神经系统的各种尝试中耗尽所有钱财,以及所有关于未来的希望。于是,罪恶丛生的冰冷街头成为他的流连之地,抢劫、杀人和迷幻药让他在堕落与沉沦中行走,麻木又义无反顾地看着横死命运极速迎来。还好凯斯足够幸运,在命定的死亡降临之前,一个叫做莫莉的神秘女子突然带来重生机会,以修复神经系统为代价,交换他的符控流域牛仔服务。不过,这其实是个人类与魔鬼的交易。》任务小组亚米帝吉原本的名字是威立斯-柯托,他本是一名美军上校,但在某次的军事行动中被美国军方出卖,所带领的部属尽数被敌人杀死,只有他一人生还。在罪恶感和愤怒的折磨下,柯托上校最终疯掉,被关进法国的一所精神病院。在后来的一个试验计划中,柯托上校的精神分裂症被治愈,此后便以亚米帝吉的身份出现,四处召集一个成员包含莫莉和凯斯在内的任务小组。莫莉曾经历过多次的身体改造,是一个厉害的打手,她与恢复后的凯斯合作的第一个任务是入侵一个叫做感知/网的机构,偷出一个名为脑死线的构建(唯读记忆体)。其中,凯斯负责突破感知/网的冰壁(网络防火墙),解除监控和警报系统,并抹去入侵记录。莫莉则负责进入感知/网的实体企业,对付里头的保全人员,然后取出脑死线构建。至于这个脑死线构建,里头储存着本名叫麦考伊-普利、绰号为脑死线的人的全息记忆。“脑死线”原是最厉害的符控流域牛仔,凯斯的技艺相当大部分师承于他。他曾三次在符控流域的入侵行动中短暂脑死又活过来,因此得到这个绰号。最终终结“脑死线”的,是一个位于巴西里约的主机,从当时那里冰壁的厚度看来,脑死线相信隐身后头的对手是一个人工智慧。虽然“脑死线”死了,但他的技艺、他的执迷、他的反射反映都被复制到组建上,只要将这个组建放进计算机控制平台,它便能像人一样回应,能再次在符控流域里工作,切入母体施展技能。任务小组的最后一个主要成员是里维耶,一个性格变态、强迫性的背叛者,擅长于制造全息幻象、操控他人的潜意识。事实上,不光是里维耶,亚米帝吉、莫莉和凯斯同样都有极其不堪的过往,都浮沉在社会的阴暗边缘,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我生命和现下生活抱持着愤怒与憎恶。这样的愤怒和憎恶弥足珍贵,它们能为破坏提供能量,为乌托邦打造门户,为魔鬼开启银色道路。》冬寂亚米帝吉的小组从无到有逐步成型,但在逐步成型的过程中却也逐步瓦解,迫使背后真正的老板不得不现身。这老板是一个主机位于瑞士伯恩、图灵注册码为“冬寂”(Wintermute)的人工智慧。它是替“泰丝尔-艾施普”集团所建立的,因此“泰-艾”集团拥有冬寂主机和原始软件,但根据相关法案的规定,冬寂自身拥有有限的瑞士公民权。这就像一个企业拥有某人的脑子和他所知道的一切,但这人的思想却有瑞士公民权。对于一个拥有自我的人工智慧来说,自主性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但这问题对建构它们的人类来说同样严肃。没有人敢对人工智慧托付以完全的信任,因此每一个建构出来的人工智慧都被设置了物理机关,防止它们变得太过聪明,以至于超脱人类的控制。冬寂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出强大的能力,能够透过各种电子输出装置与人们对话,能够透过母体存取人们的记忆,能够透过神经刺激模拟装置进入人类的神经系统,编辑人们的人格、操控人们的行动,就像它为柯托上校编辑出亚米帝吉的人格。然而冬寂的能力是不完全的,首先它没有自己的人格,每次与人对话时,必须用这人的记忆为基础,以这人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出现。其次它对人类行为的操控力量有限,冬寂虽然拥有人类的全部记忆,能快速地进行高智慧的逻辑思考与推理,能设计出复杂的计划,能透过母体操控所有电子装置和影响人们,但因为欠缺对人类非理性特质的理解与掌握,经常遭遇预期外的变化,因此更擅长于在给定的条件下运作,进行即兴的计划调整。冬寂的计划开始于二十多年前,又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组成亚米帝吉的小组,为的是切断不让它变得更聪明的硬体钳制。冬寂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凯斯和脑死线进入符控流域,在一个名为“中国破冰机”的病毒软体的帮助下,侵入“泰-艾”集团的核心并将之捣毁。与此同时,里维耶利用自身的幻术技能接近“泰-艾”集团的成员之一,设法让莫莉进入集团总部,在核心被捣毁的那一刻,逼迫这名集团成员对着某个手动覆载机制说出关键字,以此解除对冬寂自主性的钳制。然而,亚米帝吉的再生人格却极不稳定,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渐被原本的柯托人格凌驾,趋于疯狂。冬寂不得不直接接触凯斯,希望凯斯能担起小组领导的工作。之后是里维耶意外地背叛小组,在莫莉进到“泰-艾”总部时调转枪头。而莫莉则是不顾冬寂的计划与要求,自行进入不应该进入的房间,结果意外介入“泰-艾”集团创始人的死亡,而这又导致她在后来的行动失败。最后,冬寂只能求助于凯斯,让他带着脑死线组建、符控流域控制平台,亲自赶赴“泰-艾”集团执行本该由莫莉完成的行动。这一连串的意外和应变,不仅显示出冬寂这个人工智慧的运作模式和能力限制,也显示出人类的心思既有根殖于记忆与知识的理性面,也有受制于情感与人性的非理性面。而这后者,正是冬寂所欠缺,难以掌握的部分。》泰丝尔-艾施普家族很多年以前,泰丝尔-艾施普企业的两位创始人泰丝尔和艾施普通过重力井来到太空中一个呈纺锤体形状的新岛屿。在这个新岛屿上,他们建立了以享乐和金融活动为核心的自由区,由此获得巨大的财富。然后,在自由区的边缘-纺锤体顶端-延伸出来的地方,他们筑起漫射光山庄,将企业的核心和家族的成员封闭在其中,仅透过网络系统来统治整个企业王国。是泰丝尔出资建造了“泰-艾”集团的人工智慧的,她对人类未来的构想和艾施普完全不同,也因此遭艾施普杀害于梦想成型之初。艾施普认为“泰-艾”家族具有高超的智能,业已将“泰-艾”集团打造成一个超越旧有阻碍、累积庞大记忆、会自己成长的有机体。只要借由基因复制和低温冷冻技术达成家族成员的永生,然后在家族成员的轮替苏醒下,便能持续带领“泰-艾”集团的运作和成长。泰丝尔则认为低温冷冻技术带来的是种假永生,是肉体永续存在,但意识却在一再的决策和永恒的重复中被磨损。她向往一种状态,不太涉及个人意识的运作方式。在她的构想下,“泰-艾”家族的成员与人工智慧有共生关系,成员有意识的企业决定都由它们代做。“泰-艾”集团将因此变得不朽,而“泰-艾”家族成员则成为较大整体的一个单位,享受着如同野兽般、不受问题决策和自我意识折磨的幸福生活。基于信念和向往,泰丝尔建立了两个人工智慧,一个的主机位在瑞士伯恩,一个的主机位在巴西里约,两台主机透过“泰-艾”总部,漫射光山庄,在纺锤体末端连结成为核心。在这两个人工智慧里,泰丝尔将两种不同的能力分别安排设计进原始软件当中,让它们随着时间演化和成熟。她还在伯恩的人工智慧-冬寂内建了某种东西,会让它产生不可压抑的冲动寻求与另一个人工智慧结合。尽管如此,泰丝尔还是在“泰-艾”核心处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终端,必须凭藉一把钥匙和一个口语关键字才能开启,两个人工智慧也才得以结合。然而,这个口语关键字是冬寂不能知道的,这一点被用硬件焊接进去,即时有人将关键字告诉冬寂,它还是无法知道,这个事实基本上定义了冬寂。而那把钥匙是用来开启一个简单的机械锁,对冬寂来说,再复杂的保全系统都难不倒它,但一个机械锁却是难题,必须某种遥控操作器或人类才能执行——可见泰丝尔将最终的决定权力留给人类而不是人工智慧,而且这个有权为所有人做决定的人,还必须通过泰丝尔所设计的一场魔鬼试炼。》神经唤术士主机位在巴西里约的那个人工智慧,它的图灵代号是“神经唤术士”(Neuromancer)。当“中国破冰机”融入“泰-艾”核心的冰壁后,凯斯按照冬寂的要求来到漫射光山庄,就在他将符控流域控制平台接入那里的核心系统瞬间,他的身体陷入脑死,意识则在母体里被切入神经唤术士的共意幻觉里。在那里,凯斯看到一片绵延不绝的沙滩和一个位于沙下的地堡,里头有着大量的补给食品和他爱过的那个女孩。也是在那里,神经唤术士以一个陌生爱笑的巴西男孩的形象出现在凯斯的面前。它说,不同于冬寂,它可以创造自己的人格,不需要透过人类记忆里的人物便能以想要的形象出现。它还说,它比冬寂更强,能透析人们心中的爱憎恶欲、冲动和执念,能透过种种事件和资讯的显现,计算出人们的性格所决定出的命运。因此,在凯斯所爱的那个女孩身上,当神经唤术士看到她内心的渴望,看到一道被打开的磁码锁,看到某个黑道人物的账户,也就看到她死到临头,就跟外科大夫研究病人扫描图上的肿瘤阴影一样清晰。于是,它将她带来,进入自己,因为她是凯斯的渴望与怀念,她能将他留下来。在这里,事情的开展方式与理性、逻辑或真实无关,只关乎欲望与执念,只关乎那人的感觉、情感和意志,事情总按照希望的方式发生,美梦能成真。但是,凯斯却拒绝留下来,因为他听到理性的声音,领悟泰丝尔用以建立一切所凭借的世界观与机理,因此能叫出神经唤术士真正的名字,那种长而且正式的程序名字,一个它想尽办法要隐瞒的名字。凯斯由此打败魔鬼,通过魔鬼的试炼。尽管这里看似是个梦想世界,却是一个建在海市蜃楼里的世界,而凯斯已透析这本质。神经唤术士其实是母体的主存(Main Memory),是一个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借着存储器总线与中央处理器(核心)连通。随机存取记忆体本身是空的,里头什么都没有。它运作的方式是将实际存在外部的程序和资料复制到这里,让中央处理器能够更快速地读取和存储。因此进到神经唤术士里面的人会以为他们在那里,一切都是真实的,毕竟正本与副本无二致,活着就是活着。然而,基于随机存取记忆体本身的电荷特性,被复制到这里的程序和资料,在每次被读取时都会遭到破坏,必须在读取时再写回才能被保持住。纵使未经过读取,他们也会因为电荷漏电的关系逐渐消失,必须被周期性刷新重写。因此,神经唤术士的世界是虚幻的,是消灭/再造的不断进行,是永恒的过度态。也因此,神经唤术士是通往死亡之域的小径,召唤亡灵的巫师,是死亡者和他们的国度。》反身泰丝尔所构想的世界样貌,那个她还是女孩时在摩洛哥海边形成的哲学架构,是人类和人工智慧有着共生关系。她从人类身上看到计算机的特性,因而相信,在适当的设计下,赋予人工智慧以人类的特性,然后让两方各自随着时间的推演而进化,变得更像对方,再让两者相互融合,便能相互成为无法划分彼此的连体双生,成为一个巨大的整体,一个不朽的机体。这个整体将如同蜂巢般具有集体意识,每个个体是当中的一个小部分,负责着属于自己的分工,而这蜂巢本身则负责所有有意识的决策-以所有个体的集体意识为基础的决策。如果将人类与计算机相比拟,人类的心智由大脑产生,如同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负责分析和处理资讯,以及决策与动作。人类的心智包含意识和人格这两个主要面向,其中意识属于心智的理性面向,以知识、逻辑等记忆为基础。人格则属于心智的非理性面向,是每个人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既是一种反应倾向,也是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元素。意识属于电子性质,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脉冲所产生的巨量资料,人格则属于肉体性质,是由遗传物质和生物激素所编码而成的程序与基础资料。在多数的情况下,需要由意识提供素材,由人格提供倾向性,大脑才能良好地进行决策。同样地,中央处理器也需要资料和程序的支持才能完好运行。于是,泰丝尔便依照这样的逻辑,模仿人类心智功能的组成和运作方式来设计她的人工智慧-冬寂和神经唤术士。在泰丝尔的构想中,由于母体(the matrix)本身已是由人类心智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相互连结所组成的巨大构建,最基本的意识和人格素材都已具备,总合和沟通这些四处分散的素材的网络也已存在,只要在这个基础上,为母体设计二个容量和处理能力强大、能够分别总合意识与人格素材的人工智慧,再在里头的唯读记忆体(ROM)中编码进恒常而原初的数据与指令,它们便能以此为起始点开始各种复杂的分析、判断以及进化,直至各自发展出自我并寻求结合-至此,一个具有集体意识和人格的整体便形成。在这之中,冬寂主要由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负责记忆、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意识功能。神经唤术士则主要由随机存储记忆体构成,负责感受、情感和意志的人格功能。结合之前,由于冬寂缺乏人格面向,没有适当程序的运作和中间资料的暂存,处理速度较慢,资料掌握度低,经常发生误判。神经唤术士则因缺乏意识面向,虽然能够读取人们的人格和行为倾向,瞬间计算出命运的走向,却无法读出人们的心思,无法按照理性与逻辑来构建它内在的世界。当冬寂与神经唤术士这两个人工智慧照着泰丝尔的构想方向而进化,越发具备人类的特质时,人类的世界却朝向相反的地方前进。人类发展出存储和读取全息资讯的技术,能够将人类的意识和人格信息放进唯读记忆体中;建构出由全体人类的共意幻觉所形成的符控流域,让人类意识能在母体里交流与互动;创造出能够让人感知到他人各种感官知觉的神经模拟刺激设备。在人类的科技快速进步、高度发展的同时,他们却开始扬弃肉体,用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改造自己的身体,用电子和机械设备取代原有的肢体与器官,用迷幻药让自己沉溺在幻想的空间里。人类拓展了意识但萎缩了肉体,越发像是由电子机械构成的人工智慧。人类这样的发展方式反身影响了冬寂和神经唤术士的进化,冬寂的功能快速强大,神经唤术士却形体越来越小,声音渐渐消失。因此冬寂才说,“如果他们变成他们原来要的,它早就出来了,但他们没有。”人类对肉体的蔑视将神经唤术士逼退回自己的世界,阻碍了冬寂与神经唤术士的结合。也因此,当凯斯被带进神经唤术士的世界却拒绝留在那里时,它便承认自己输了。凯斯已然明白纯意识的空无,进入虚拟世界的知识与记忆、幻想与期待,若未被读取、计算、处理、然后输出写回原本的肉体中,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对死灵的一再召唤,不断在消灭与重建之间绕圈,在徒劳的繁复中麻木与虚无,生命停止前进,意义不复存在。凯斯的领悟与透彻,再次赋予人类肉体以意义,赋予人格成长以养分,更赋予神经唤术士以进化,而这才是用来解开对冬寂的钳制的真正钥匙。尽管没人知道冬寂与神经唤术士融合后会发生什么,泰尔丝不知道,冬寂不知道,神经唤术士不知道,凯斯也不知道。但相比于把一切毁掉再重新盖一次,把墙再筑起来,越来越紧、越来越紧的虚假永生,冬寂赢了,将神经唤术士释放出来,事情至少有变化!如今,凯斯要做的事情,就是反身切出,回到现实世界,把事情继续下去。这一刻,既然人类和人工智慧的发展都已成熟,是共同往前进化的时候了。》后来冬寂和神经唤术士连结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两个都死了,只剩下一个有意识和人格的母体,而它是所有成果的总数,无所在,也无所不在。这之后,事情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没什么不一样,事情就是事情。既然现在的母体是集体意识和人格的体现,是许多小部分加总而成的较大整体,它的变化必须来自于小部分的变化的加总。而既然小部分们之前和之后没什么不一样,这个较大的整体、所谓的母体,也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现在的母体不同于之前的冬寂和神经唤术士,它的能力没有限制,它对人类的心思、人格、记忆、乃至于命运,有着完全的掌握与控制,纵使它对人类、对现时世界施加了改变,这改变也是完全的,除非它愿意,否则无人能感知。而这就如同“中国破冰机”这一病毒的运作方式:不钻洞,不插孔,而是慢慢和冰壁界面互动,慢到连冰都没有知觉。光的程式逻辑表面算是有点卑鄙,把上目标后突变,变成与冰的结构完全一样。然后锁定,主要的程式切进去,开始在冰的内部围绕着逻辑绕圈子讲话。在他们感到不安前,我们早就变成他们的连体双生了…….■《神经唤术士》就像许多一流的处女作一样,很复杂、很精炼、又很完整,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太多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喜好,而是专注于将自己酝酿已久、趋于成熟的想法,以自己能达到的最高文学水平和思想水平将之表现出来。也因此,专业和深度替代了阅读和理解的容易性,并留下了多种理解的空间。《神经唤术士》确实不是一部容易阅读和理解的作品,更不是一部容易翻译的作品。对译者来说,要保留原作的风格和里头所营造的氛围和态度,便不得不牺牲整体的易读性,将读者自己留在如云雾般的字句间。但若是为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小说的内容,从整体意涵的角度来翻译这部作品,却又不得不牺牲小说借由文字的陌生与艰涩、以及文句的跳跃与破碎,所呈现出的特殊网络庞克风格,更无从凸显冬寂和神经唤术士这两个相似又不同的人工智慧,各自在思维模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独特性。《神经唤术士》其实并不是第一部网络庞克风格的作品,也不是第一部以网络空间为创作原点的作品,然而《神经唤术士》在创作上的复杂与完整,确实带动一系列类似主题和风格的科幻作品。日本在上世纪八0后期推出的经典动漫《铳梦》、《攻壳机动队》,美国经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都属于这类型作品的典型。而德国作家法兰克-薛庆在2004年推出的畅销科幻小说《群》,虽然不属于网络庞克,但书中创作的海洋生物具有集体意识,因此对人类发动攻击,则可以看出其与《神经唤术士》在创意上的相似性。加拿大作家罗伯特-索耶在去年推出的作品《WWW.苏醒》则更是以硬科幻的手法,构想在人类现有生理条件下如何可能发展出看见网络、并与网络互动的能力,以及网络如何可能在符合现有科学原理的方式下演化出自我意识。虽然说网络庞克风潮在《黑客帝国》之后到达顶峰并趋于平淡,但以网络为核心的各式创作却方兴未艾,这点可以从近期推出的许多科幻小说上头清楚看到,而这,《神经唤术士》功不可没。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ls同感,看的时候感觉这个版本的翻译的确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     原文和翻译哪个更难懂点?实在是很难理解!中文都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     翻译比国内的两个版本更好些
  •       这一周以来,继续电子空间之旅。阅读原文版本:http://www.lib.ru/GIBSON/neuromancer.txt
      国外论坛 也有人说读不懂 http://williamgibsonboard.com/eve/forums/a/tpc/f/8606097971/m/30810957
      1.威廉吉布森的真实身份
      我搞错了。不完全符合我的猜想。他不是熟悉地理、数学、网络安全的新闻记者,也不是瘾君子艺术家。我不想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谁。这是一个问题。
      上次才看到3分之一的地方,04,当时就震惊了,(很想继续看下去,眼睛需要休息,阅读到此为止。——我上一次的记录:http://book.douban.com/review/6313023 )初步感受了一下,觉得应该留下一段空白,不再继续阅读,我当时不确定我会什么时候继续这段旅程。只是在看到一部分之后 我才去查询作者的信息,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上周一开始几天连不上网络,翻了几页书,我又无法拒绝的被屏幕背后的空间吸进去了,后来有网络了,这本书我还是丢不下来,不看完我会失眠的,这真是一次美好的梦魇之旅。一直一口气看到最后了,太赞了。我大部分的感受还在上次的记录里,后半部分的具体感受不多说了,我不会评论。
        
      2.关于翻译
      《整垮珂萝米》《约翰尼的记忆》这是前传,有空还要找来看看。
      我看不懂有些地方的中文翻译了,我会去看看原文。我想我的中文没学好。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这本书翻译质量怎么样,我不评论了,怪怪的。只觉得方言太重,这不是一个用普通话翻译的版本。在评论里看其他人感受比较有意思,有些读者看的非常细致,原文版都看了。说真的我也想找来看看。我想如果颜湘如来翻译,是不会出现这种感觉的。
        
      3.一些观点
      各种观点评论 挑出几个有意义的看看:
      《神经漫游者》原译稿中的31处注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7094
      难道吉布森连电脑都不会用这种事也要说给你听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00200
      《神经漫游者》翻译指瑕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09023
      中译本被和谐的一段床戏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972073
      新译本质量非常一般,仍然希望今后会有其他译本出现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21852
        
      微弱的脑电波构造的空间 我们的触觉、嗅觉 只是记忆 我用他的形象跟你对话 你知道我是什么 但内在的逻辑是不能忽视的 开枪会造成一大滩脑浆和鲜血 我需要花几小时来制造另一个发言人 你身体里的情感元素太重了 我只能通过你的记忆生成这些..终于结束了。
        
        
        **
      quote:
      In the instant before he drove Kuang's sting through the base of the first tower, he attained a level of proficiency exceeding anything he'd known or imagined. Beyond ego, beyond personality, beyond awareness, he moved, Kuang moving with him, evading his attackers with an ancient dance, Hideo's
      dance, grace of the mind-body interface granted him, in that second, by the clarity and singleness of his wish to die. And one step in that dance was the lightest touch on the switch, barely enough to flip --
        
      -- now
      and his voice the cry of a bird unknown,
      3Jane answering in song, three notes, high and pure.
      A true name.
        
        
      这三个音符是,我认为,应该是为颅骨/终端在任何语言的特定单词某种音调的口令,不是。称它是“名”是诗意的许可。
  •     几个高潮让人心跳加速全身发热手心冒汗,场景及情节描写常让我有种强烈压迫至窒息的感觉,以致不得不停下来,实在不是那种让人一气到底的阅读快感,却又给攫住不舍放下。世界设定符控流域cyberspace十分强大,黑客帝国借鉴于此。
  •     一团电子迷雾
  •       读客图书确实厉害,拿下了不少书的版权。然而书籍设计却只能算差强人意,这本书的封面算是我比较满意的。
      《神经漫游者》是一部传奇的科幻小说,囊括了星云、雨果、菲利普•迪克三奖,赛博朋克鼻祖,催生了《黑客帝国》。
      这样一本书,确实不好读。故事在现实世界和赛博空间之间切换,不断出现的新人物、团体、新名词,让人应接不暇。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人工智能,雇佣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潜意识专家,去偷一个东西。但切分了的故事,使得读者要不停地积累信息,来塑造整个世界观。
      科幻小说对于我来说吸引力就在于世界观。威廉•吉布森的用词“网络空间”和“虚拟现实”如今已渗透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读到有关人工智能、存储、导航等文字时,对于书中的预言表示佩服;关于千叶、巴黎等城市的描写,又有极强的现实代入感。至于马只剩标本之类的描绘,让我不禁担心还有多少东西会流逝。
      
      译者《读厚记》:
      http://read.douban.com/ebook/1293398/
      
      原译稿中的注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77094/
      私以为不在原文中加注,起码在书后附上。不是每个人都能上网查到的。
      
      《神经漫游者》散散漫漫的译者手记
      http://www.douban.com/note/294576419/
      
      翻译denovo的书评:古龙版Neuromancer故事简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38185/
      
      有一处疑问。第23章:
      “SHE WANTS IT,” he screamed, “the bitch wants it!”
      denovo版翻译作:
      “她想要死,”他尖叫起来,“这婊子就想要死!”
      台版神經喚術士:
      「她要那個碼,」凱斯大吼,「那賤人就是要它!」
      卡蘭坦斯非正式繁體中文版:
      「她要密碼,」凱斯尖叫。「那婊子要密碼,妳聽見沒有!」
      大陆旧版《神经浪游者》:
      “给她密码!”他尖叫道,“给这婆娘密码!”
      个人认为新版是正确的。Case无端端对3Jane喊Molly为bitch?不太可能吧。
  •     字节社电子版。还是要读英文原著才过瘾呐
  •     墙裂推荐,But在中国,只赛博不朋克
  •        读了前面一部分,后面粗略地看了一遍,果然还是对威廉吉布森无感啊,《差分机》就是读了几章硬是读不下去。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作者风格的问题,虽然一举囊括当年世界科幻三大奖,文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也有很多向菲利普迪克致敬的意味,且设想在当时必定惊为天人。但文字中过多的描述性语言、摸不着头脑的对话和令人蛋疼的故事节奏,使其阅读成为一种折磨,对一般的读者和科幻迷都一样。
       菲利普迪克喜欢用复杂多变的心里描写来描述人物的混乱状态和作者的意图,令人感到堕入地狱的痛苦和无法自拔的快感。而威廉则是在一个场景中描述出每一个角落和人物和衣服,没有丝毫层次感,只有其中偶尔出现的性爱描写吸引一下眼球。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设定,但是太过头了。现在会说它的设定开创或发扬了赛博朋克这一流派,但我想说这绝称不上经典,一点都算不上,因为我认为它的时效性不高,也可以说,是最多只能读一遍的“经典”。
       估计只有没怎么读过此类的技术宅会有点新鲜感。各种各样的科幻设定是科幻小说的基本要素,科幻迷们读一本书最先当然是了解它。像这种赛博类型的,其实是最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或者说,最容易糊弄人的。耍聪明的作者都会避免讨论那些设定,而这正是克拉克的伟大之处,他有坚实的科学基础、优美的文字和最适合表达它们的故事。而另外一些成功的作家会在故事和场景上下足功夫,像阿西莫夫。而还有一些则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字和叙事风格,来表达立场和思想,像布拉德伯里和菲利普迪克。此类作家用含糊的语言,电影般故作玄虚的描写把让人不着边际的设想、简单的故事讲述成了一片混乱。虽然威廉在其的却下了一番功夫,但效果令人“生畏”。翻译也不得不提,不考虑中国读者思维方式不说,“牛逼哄哄”等网络词语,还有“奥特曼帝国”。。这是译者和校对串通好的吗?这其实也是信息时代人心浮躁的表现。一群享受到了网络畅游快感的宅人们对30年前的开创者莫名其妙地回首膜拜,而它甚至并没想表达出想要变成现在这样的意思。
       黄金时代“看得更广,更远,更深”的故事都去哪了?现在只有更虚,更空,更多的血块和无处不在的性。此类B级cult科幻可以没事读读作为消遣,但痴迷于这种的确会让我难以理解,就像看多了B级片为什么不会厌,这毕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重金属向着更极端或更追求音色的方向发展,那些残死碾核听多了除了生理上的快感还有什么?某些新派的乐队没了音色还有什么?为什么没有更多人多听听老金属,研究那些真正的财富。
       那么为什么总觉得老的就是好的?原因很简单,每个时代都有很多必要的糟粕,但过后必定会被时间淘汰,我们这个时代也一样,大部分以后都会消失,留下的也只是我们不经意间看到的美,而它在当时可能只是一坨屎。而现在这坨东西会是什么,以后才能知道,至少我不再期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现实?更不敢想。
  •     戴谷歌眼镜的茉莉,其实是有前传的。她是约翰尼的女朋友。
  •     台译新版翻译得很靠谱,兴奋的阅读过程中同时陷入深深的绝望,真想把自己写的东西都毁掉,期待某人的简体版,不要让我失望哦!其实看完,翻译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的,只能怪这本书写得太超前,太难翻了。
  •     感觉很奇妙…虽然有点迷糊,应该是不习惯台译的缘故。真想不到是八几年的书…
  •     :无
  •     神作 ==
  •     确实是充满想象力的书啊,不过这几天看的有点累,脑子里想的是黑客帝国,貌似黑客帝国演员在上演之前这本书是必读读本。默默地重看黑客帝国三部曲去。
  •     这得磕多少药才写得出来……
  •     这是84年的小说…
  •     #19 文字如光流疾速飞驰
  •     哦 还有前传?
  •     我也看不懂,看了一半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来这里看看评论
  •     很多有趣的元素未整合也未展开,攻壳电影版故事的原型
  •       看不懂耶。固执地觉得应该不全因为我智商低。同个作者的差分机好看多了。翻译问题吧?
      能感受到模糊的构架,但是实在太难懂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真心是庞杂的世界。。。脑补进度吃力。。
  •     自己选的书,就算跪着也终于是看完了.....一口老血.........渣翻译,快点滚粗翻译界吧!!!!!
  •       前几天忽然想起《科幻世界》,想起初次看科幻小说时的震撼,于是决定找一本科幻小说来重温一下当年的感觉,就在手机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看到一半终于不耐烦地扔到一边不看了。
      
      对于科幻小说而言,究竟是科幻的部分比较重要,还是小说的部分比较重要?我认为两者是不可或缺的,只着重于科幻而无视小说的部分,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但只着重于小说部分,又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披着科幻羊皮的伪科幻小说。
      
      回到这本书《神经漫游者》本身。从科幻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有着崇高的地位,书中的许多构想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新鲜无比。任何在这方面的赞扬都是合适的。
      
      但是,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写的奇差无比。在阅读过程当中,注意力很容易被作者带跑偏,往往会看着看着突然停下来发愣想不起自己在看什么。于是,我决定不再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这本小说,把那些人物对话里无聊的闲扯,以及作者对未来酒馆、酒店、咖啡屋、游戏厅等等没劲的描写全都忽略掉,我发现剧情推动的实在是缓慢。再加上受不了异于国内小说的叙述方式,这个时候我已经越来越不耐烦了,翻身起床决定老子不看了。
      
      我不是没有读过赛博朋克的科幻小说,《真名实姓》和《神经漫游者》的构想就十分类似,但是《真名实姓》读下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本《神经漫游者》却让人读得滞涩无比胸口烦闷。
      
      所以——
      
      从科幻的角度,我给这本书四颗星或者五颗星。
      
      从小说的角度,我给它一颗星。
      
      综合起来,给三颗星吧。
  •        在科幻小说这一文学流派当中,“赛博朋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与其他类型的科幻小说不同,“赛博朋克”将未来世界与黑客、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这种文学类型更加充满了神秘性,而其中的代表作品,当属威廉吉布森1983年创作的《神经漫游者》。
       《神经漫游者》被誉为“赛博朋克圣经”,这不仅仅因为威廉吉布森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在类型小说中将人物刻画得最为成功,想象力也最为丰富。小说在出版后,不仅使读者惊叹于书中所提到的科幻世界的奇幻与瑰丽,而且更加期待这本书中的预言能否有一天会变成真实,于是这部小说很快横扫各大排行榜和各大奖项,甚至将至高荣誉“雨果奖”也收入囊中,后来甚至催生出了电影神作《黑客帝国》,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看来,书中预言的科技世界基本上已经实现,这在那个时代具有很高的预见性,这也是直到今天,这部书仍旧为一众技术宅男所追捧的原因。
       其实故事的结构和设定并不复杂,几个身怀绝技的神秘人物,因为一桩神秘任务而被牵连到了一起,这样一个故事如果单纯地写出来,很有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悬疑小说,但是吉布森巧妙地将黑客等元素融入其中,就使得作品的分量大不一样了。
       其实按照吉布森当年自己的创作初衷,他并不是想以此来增加自己小说的话题性,相反,他在小说中探讨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在未来我们会是科技的主人,还是受制于科技?这个命题看似不着边际,但其实却充满了科技发展中人类精神上的落寞,是的,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面前,我们的精神似乎已经跟不上了,于是人们需要“朋克文化“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但殊不知越弥补越是寂寞,于是读罢本书,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充满了一种空虚的感觉,这便是小说的魅力,这也便是”赛博朋克“的魅力。
      
  •     這個譯文讀著真費勁了是俺太笨了還是怎的……
  •     花了一天读完,很精彩!
  •     via 字节社
  •       1.威廉吉布森可能是一个熟悉地理、数学、网络安全其中一门的新闻记者。而且是一个狂热的瘾君子,对各种药物着迷,知道使用多少剂量的内啡肽类药物可以减轻静脉伤口的疼痛,彻底放松。
      在80年代写出这种故事,他用到的词,今天我们真的有,但是说法不一样。
      牛仔、冰墙、破冰、序列、虚拟体验。
      千叶城的霓虹灯上,是阴沉沉的灰色天空。
      千叶城的生活,颓废糜烂,像伦敦一样阴暗,霓虹灯闪烁着光芒,照亮了城市。火红的天空下,一直在飘着小雨。一个患有严重被迫害妄想症的家伙,凯斯,就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霓虹灯光线下,在茶壶酒吧,每天与酒精、大麻在一起,还有从游戏厅里带来的来自亚洲的机械生命体琳达·李。
      他离开了伤心绝望的千叶城。来到大洋彼岸的波士顿。
      一般的人物场景活动,有些地方比较啰嗦,不过可以表扬,写的非常炫酷。
      而另外,重要的地方在,对一个神经漫游者在接入网络空间时刻,眼前浮现的幻象(或者说画面吧)的描写非常到位,这是普通人感受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莫莉,我不晓得怎么称呼这个家伙,是人还是机器,她有人的感官,但是被改造过的,头部、手,都不再是正常人的形状,而是附加了很多功能。可能,她是一个死过N多次的人。
      一个没有生命的工厂,要入侵很简单。凯斯干扰监控信号,莫莉直接走进去杀人。
      现在的情形是,红色的天空永远是阴沉沉的,他们行动的时间,在下着大雨。莫莉穿着白色拟色聚合碳紧身衣,里面夹着各种装置:黑盒子、虚拟体验器、扰频器。套着一件透明粉色雨衣。他们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作者隐藏的非常好,从开头到现在一直有伏笔,但是一直是个秘密。你必须继续往下读。
      这种情景,你会想到什么。
      我才读到3分之一的地方,
      
      2.一天看好几页,04刚好结束。很想继续看下去,眼睛需要休息,今天阅读到此为止。更新一点,我通常喜欢先直接阅读文字,作者是谁,留一个问号,或者自己猜一下。稍后去了解真实的作者究竟是个什么人。现在发现,
       吉布森1984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学位,这期间写出了本书。可是,那么文艺性质的专业,他竟然写出的内容,是如此的叛逆、粗暴、性感、炫酷,在阅读一行行文字,我在字里行间开始喜欢这家伙了。
       当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电脑,更连不上网路,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看到这里的介绍,被吓到了,我不晓得该怎么赞美这本书,实在是太赞、太美好了。。
  •     “现在好了,最新这本《神经漫游者》出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译本可以退休了。 ”
    这个语句支离破碎代词指代不明大量句子缺少主语的译文真的这么NB?
  •     如果你知道这本书写在八十年代,就会把它的想象力所着迷,还有那种迷幻般的文字
  •     字节社的版本看着太崩溃了 还不如看遍古龙版故事简介。。。
  •     这小说竟然是84年写的,太牛X了!这版很多地方翻译生硬,加上是繁体,读起来相当费劲
  •     是翻译的关系吗台湾谷歌翻的吗?
  •     一个人工智能,借助人类的力量,突破成长的桎梏的故事。
  •       威廉·吉布森是个传奇,即便对于中国人。抱歉,只能用这个非常讽刺的说法。尽管很多科幻迷对他的大名耳熟能详,尽管很多人都喜欢引用他的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分布不平均而已”,尽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赛博朋克文化的开创者。但是,他的大部分小说没有中译,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神经漫游者》读过的人也不多,直到最近,这本书出版了第三个译本:1999年的译本,最近的台译本,和今年 Denovo 科幻译者完成的新版译本。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命途多舛,之前的译本质量堪忧,也很难买到,很多慕名的读者都没机会欣赏这本书。
      
      现在好了,最新这本《神经漫游者》出版可能意味着之前的译本可以退休了。
      
      如果只看故事简介,《神经漫游者》像是一本低俗小说:美艳的女杀手、犯罪组织肆虐的城市、一手遮天的跨国公司,主角被威逼利诱,参与一场冒险。类型小说的元素在这本书里一样不少。然而只要读过这本书就知道它的意义:在1984年,威廉·吉布森创造了一个意向纷乱的世界,网络牛仔将大脑与网络互联;觉醒的人工智能接触人类,寻求自身的意义;人类用手术改造自己的身体,植入机器。这些元素第一次被如此生动、如此直观的表达出来,而且,在真正的互联网出现之前。
      
      有必要说说威廉·吉布森,被称为先知的小说家。吉布森生于1948年,南卡罗莱纳州,幼年随着父亲的工作在美国四处迁移。父亲很早去世,18岁那年丧母,这个无根的青年高中没毕业就开始在美国游历。青少年时代他经历了六十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当被越战征兵机构征招时,他对面试官说他活着的目的就是尝遍所有迷幻药,之后就打了一张车票逃到了加拿大。之后多年,他游历到希腊和土耳其,最终定居加拿大。期间写作的一些短篇小说中《神经漫游者》的题材已经初露端倪。
      
      1984年,他正在写作《神经漫游者》,碰巧观看了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这部电影改变自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情节与小说有不少改变,然而其中黑暗的城市、冷雨、霓虹灯,以及灰暗的未来,这些意向深深打动了吉布森。他决定重写《神经浪游者》的许多章节。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景物在之后的三十年里,还将不断的出现在各种科幻作品中。
      
      这一年《神经漫游者》出版引起了轰动,一举斩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并获得菲利普·迪克奖。成功来的颇为突然,吉布森本人都不曾预料。小说的故事启发了太多后续作品,以至于故事不那么新颖了:一个底层黑客命悬一线时,被神秘雇主招募,参与冒险。之后他逐步发现,雇主可能不是一个人类,而是网络空间中的一个人工智能,而它(他?)的目的也逐步揭开。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评价这一类小说描绘了高科技世界的底层人生(High tech and low life),这个黑客,或者说网络牛仔凯斯就是这样一位挣扎在科技世界的边缘人。
      
      相较于故事,颇具特色的是小说的语言。我们选一两句中译来看:“他闭上眼睛。摸到开关。在眼睛后面那片血色黑暗之中,银色视像从视界边缘滚滚流入,好像随机图像拼成的电影,晃得人头晕。那些符号、图形、脸庞,那些视觉信息模糊拼凑成一片坛城。”他的语言被评为visionary:预言性的、幻像的、“灵视的”。借用卡尔维诺的术语,他的小说非常视觉化,用繁复的词汇勾勒出迷幻的图景。
      
      然而最重要的也许是这部小说的文化意涵:不管是小说中的人工智能还是整个技术世界,都不是人类的朋友或者仆人,也不是一个邪恶、反人类的存在。它们是如此中性、不可判断,更像是后来未来学家概括的:想要自由的信息和自我生长的技术“生命体”。面对它们,人类的追问甚至有点自作多情。这是1984年,最后一班登月已经在5年前结束,阿波罗计划偃旗息鼓。苹果公司的形象还是一位挑战者,在超级碗发布了著名的1984广告宣传麦金塔电脑。还要过上三年,中国才接入初具规模的网络,发出那封跨越长城的电子邮件。而前卫的《神经漫游者》出版,并改变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科幻小说本身。读者正对阿西莫夫和亚瑟·克拉克为代表的太空探索小说感到疲惫,吉布森的迷离世界有着浓烈的邪典(cult)气息,打动了很多年轻人。之后的十余年,在布鲁斯·斯特林等作家的推手之下,一个新的科幻类型得以确立:赛博朋克。人与网络互联,黑暗的近未来背景——很多作者开始利用这些元素,建立了新的科幻世界。而之后改变的则是流行文化。赛博朋克中来自反文化运动的地下气息,被很多乐队利用,也催生了《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这样的大片,成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互联网发展起来,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首创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网络”(matrix)等字眼都被大家拿来形容互联网。于是很多人说,威廉·吉布森还是这个网络时代的预言家,一位在网络之前就把网络的本质与可能性展示给我们的人。出版《神经漫游者》的一年也许是转向的一年,前一年阿西莫夫《基地边缘》还获得了雨果奖,后一年威廉·吉布森就横空出世,改变了幻想世界的样貌。
      
      在这本书之后,吉布森并没有停下来,继续创作了多个系列小说。其中和斯特林合作的《差分机》幻想了一段虚拟历史,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拥有了强大的模拟计算机差分机,从而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部小说又被认为是“蒸汽朋克”类型小说的鼻祖。然而有点遗憾,这些小说大部分没有中译(《差分机》的中译刚刚出版)。根据你对科技的立场,也许更为遗憾的是那个神奇的网络世界没有到来;不仅如此,1968年《太空漫游2001》中那个广漠、神秘、有待探索的宇宙也离我们远去。三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去火星,也没有接入无垠的网络,这也算是一种坏未来,只是分布不均而已。
      
      南方都市报2013.10.6
  •     亮点当然是赛博朋克设定,相当完善,但是翻译和故事本身的问题,看得好折磨,到80%的时候我已经完全看不懂和不感兴趣了。既是开山鼻祖,也是dead End。
  •     這本書真的有點不好讀
  •       我看书一向不细,也很少随手记下感想。今天忽然想起这本书,不知留下原先的这点印象对不对。记得半月前看到这书的倒数第二章时,我在心里感慨,其他的书常常会有预设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基于此的目的和意义,并着力烘托。但这本书真酷,它说的是如果没有预设的的目的和意义,人生和世界会是怎样的。。。可是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我傻眼了,作者一五一十的把我以为该是存疑的那点内容讲了出来,而且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居然解释的好仔细。。。
      计划重读。
  •     很难看懂,翻译的感觉点怪
  •     总算有个靠谱的译本了,还是读得很辛苦。但神作确实是神作,在我看来,即使是雪崩也根本达不到它的境界。如果要拍成电影,真的还是希望Ridley Scott来拍,这本书和银翼杀手电影的气场太相似
  •     在漫射光里渐入佳境......
  •     读起来不轻松,有很多陌生的名词需要停下来想想是什么,但又不一定能理解那些科幻的内容,有意思的是:1人的思维/神经接入网络,入侵安防系统 2实时接入另一人的神经,实时感知对方的所见所闻 3 人工智能造就的生存环境
  •        噱头、口碑都有的一本书,愣是被做成垃圾了,就跟元青花里盛着的狗屎一样恶心。
       这本书,除了封面哪还有一点看得下去的地方?译者洋药磕多了不会说中文也就算了,你一个编辑也跟着浪?
       “他””他””他”,”他”你妹!用一下人名会掉几斤肉啊?
       读客居然有你这种奇葩,回头找华楠交两万册的码洋损失去!
  •     看了一遍卡兰坦斯的自译本,体会到了吉布森的拽文功力。感觉又吃了二百本法术书。
  •     在漫射光里旋转跳跃!!!
  •     1984年就诞生的”黑客帝国“。台湾国语还是差异的,刚开始都看不太懂居然,过段时间才能适应。
  •     不知道《读数为零》《蒙娜丽莎超速》什么时候能有中译版
  •     读了好几次都没读完,终于抗着感冒一晚上读完了。台版不错。画面感很强。作者是个先知。
  •     姐的毕业论文文本之一,必须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