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眩晕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2058807
作者:安德鲁·基恩
页数:29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网络能让名人“公众化”,也能让公众“名人化”。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热衷于暴露自己——个人信息、位置、品味、日常生活点点滴滴。人们的隐私成为集体网络的牺牲品、生产资料和商品。只是,在超级知名度的背后,我们赢得了什么?声望、财富、分裂,还是牺牲、危险? 2、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曾经说,互联网是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器。因为有这么多人居然愿意公开他们的住址、宗教信仰和政治观念、按字母排序排列的朋友名单、个人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成百张自己的照片,甚至时时刻刻更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研究人员称,“人们以及社会关系、姓名、住址、位置、通信以及亲属成员等最全面的数据库,全都存放在美国境内,随时供美国情报机构获取。” 3、公开隐私是危险行为!每个不雅视频、每张亲密照片以及每封不得体邮件都可以轻易被追查到来源——无论是否出于事主的意愿。这种智能令公共领域变得比以往更为公开,有时还迫使私生活暴露于公众眼前。但透明化不一定能给诚实之人带来回报。实际情况是,社交媒体的开放式架构经常会鼓励那些完全不诚实的人去破坏无辜人士的名誉。也有时候,我们会在不知情的时候,将我们的热情(如关注、参与)、感情(如爱、牵挂、同情或者憎恨)、正义感(如维护“受害者”利益)很可能投向了错误的对象。,叙利亚女同性恋博客作者阿米娜·阿拉夫(AminaAraf)在2011年反抗叙利亚社会党的革命中受到关押。1.4万Facebook用户参加了一项要求释放阿拉夫的运动。唯一的问题是阿拉夫最终被证实造假。“她”实际上是汤姆·麦克马斯特,一位生活在苏格兰并且从未蹲过叙利亚监狱的失意作家“更多的分享将带来更美好的世界”经不起推敲,各国各界的政要、企业家、文化名人、草根精英,都在顾虑网络隐私问题。 4、知名度是个陷阱!网络时代是“充斥着无休止病毒性骚动以及实时社会流行病的时代”。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发现,新增离婚案中有20%源于微博上的不恰当对话。而我们信任的那些网站、社交平台,基本上不可能会太过谨慎地对待隐私,因为用户是他们唯一可以出售的资产。“它也在收集我们的个人数据——我们的近况、我们宝宝的照片、我们没完没了的生日祝福——并随时准备好将这些数据捆绑出售。” 5、知名度通常会成为最血腥、最悲剧的陷阱。莫洛佐夫法则的触角也开始延伸到犯罪集团;他们通过威胁甚至处决社交媒体用户来警告那些告密行为。例如,在一些极保守当地政客希 望禁止使用Twitter的墨西哥,黑帮正对那些利用社交媒体来公开指责毒品贩卖活动的网民实施报复。根据CNN对墨西哥杀戮事件的报告,“一位妇女被捆住手脚并剖腹;她的肠子从腹部三个较深的切口处流出。凶手剥去她的衣物,并将其挂在边 境城市新拉雷多的一座桥上。挂在她旁边的是一位浑身是血的男性;他右肩的伤口深可见骨。”尸体旁边还放了一块牌子,上 面写道:“这就是在互联网上乱发帖子的下场。你们最好小心点, 我要来灭你们了。” 6、通过互联网,我们培养出千里之外的信任以及近在咫尺的不信任。网络空间开放之后,人类正在经历史上最深刻的变化。在虚拟世界,我们栖居于上,我们已成为了信息。思想被表达,肉体成为字句。“这实在太诡异了。”工作、家庭,以及我们的心灵,都陷入盲动……7、马克思曾言:历史不断重演,始而是悲剧,继则为闹剧。现在,我们借助互联网,将最隐秘的事彻底地展示在公众网络的镜头之前;尊重、爱、友谊与信任,成为社会最稀少以及最珍贵的财富;全球超级节点与其无数见面不相识的网友之间呈现眩晕关系——愈来愈眩的数字眩晕。8、我们与街坊四邻完全脱离、从不来往,却有着数以万计的素未谋面也绝不会谋面的“朋友”。人人都能通过网络终端窥视到其他人在干什么,人人都生活于众目睽睽之下,又会怎么样呢?继续异化下去,我们还是人类吗?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希望自己全部信息——我们的图像、我们的所在地、我们的一天三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旅行计划、我们孩子的照片——公布于众、供陌生人参观。9、《纽约时报》媒体人凯勒写道,他允许13岁的女儿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结果,“几个小时后,她就结交了171名好友。感觉好像给了她一管兴奋剂似的。”我们到底应该拥有多少朋友呢?我们的友谊数目是否有个最大限值呢?研究发现,我们只能记住150名个体,或者说只能了解150人的群体关系。这是我们最理想的社交圈规模。10、在互联网社交的大暴露主义时代,我们一直置身于摄像头前自我暴露、被他人窥视,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自然丧失了自我保持的能力,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信息之中。实际上,我们已成为了信息。思想被表达,肉体成为字句。“这实在太诡异了。”工作、家庭,以及我们的心灵,都陷入盲动…… 7、马克思曾言:历史不断重演,始而是悲剧,继则为闹剧。现在,我们借助互联网,将最隐秘的事彻底地展示在公众网络的镜头之前;尊重、爱、友谊与信任,成为社会最稀少以及最珍贵的财富;全球超级节点与其无数见面不相识的网友之间呈现眩晕关系——愈来愈眩的数字眩晕。8、我们与街坊四邻完全脱离、从不来往,却有着数以万计的素未谋面也绝不会谋面的“朋友”。人人都能通过网络终端窥视到其他人在干什么,人人都生活于众目睽睽之下,又会怎么样呢?继续异化下去,我们还是人类吗?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希望自己全部信息——我们的图像、我们的所在地、我们的一天三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旅行计划、我们孩子的照片——公布于众、供陌生人参观。9、《纽约时报》媒体人凯勒写道,他允许13岁的女儿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结果,“几个小时后,她就结交了171名好友。感觉好像给了她一管兴奋剂似的。”我们到底应该拥有多少朋友呢?我们的友谊数目是否有个最大限值呢?研究发现,我们只能记住150名个体,或者说只能了解150人的群体关系。这是我们最理想的社交圈规模。10、在互联网社交的大暴露主义时代,我们一直置身于摄像头前自我暴露、被他人窥视,我们渐渐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也自然丧失了自我保持的能力,丧失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前言

《数字眩晕》一书能有中文译本,我感到非常荣幸。尽管这本书的叙述背景是在欧美,但此书本身对全世界而言都极具意义。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互联网用户从几十亿爆炸式增长到七十、八十亿,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网民将对互联网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形成各自文化传统的网络方面。而中国,因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必将在这个全球网络中更加具有影响力。    我希望《数字眩晕》一书的核心主题,即数据监视与窥探,能够让中国读者产生共鸣。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要保护个人不被笼罩在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个体的眼光之下。正如我所说的。奥威尔的二十世纪“老大哥”早已经支离破碎成了亿万个二十一世纪“小老弟”,在网络上齐聚呼啸,专心致志地打造各自的人气,同时也不忘暗中监视别人。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注意力经济”。但我担心的是,这种“注意力”很可能会将隐私埋葬,从而把人类自我的内心殿堂彻底摧毁;而人类自我的内心殿堂,是一个良好社会所应具备的最为本质的特色。    我想中国读者们对我所说的“社交崇拜”,也会感到非常熟悉,那是来自硅谷的最新版信条。其实技术行业对“分享”和“彻底透明”的那种迷恋,与二十世纪某些更为极端的集体主义观念并无太大不同。所以,我希望。《数字眩晕》所传达出来的核心讯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尤其注重为个人自由而奋斗的国度。与读者产生共鸣。    安德鲁·基恩    2012年11月

名人推荐

嗨,嗨/ 我在一个叫眩晕的地方/ 只愿我不曾懂这个地方——U2乐队专辑同名歌曲《眩晕》有一次她问我是不是记者或作家。我告诉她哪一个都不算对。她又问,那我到底在写什么。我的回答是,连我自己也不一定知道,但我越来越肯定的是,它有可能会是一本犯罪小说。——温弗雷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眩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安德鲁•基恩的新作《数字眩晕》对我们这个时代意义非比寻常。这部作品让我们反思,从1960年代的“情爱大集会”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地更好地生活,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因互联网泄密或者“人肉搜索”引发的各类事件、案件,在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各国的法律和道德都应该做出反应了。奥巴马总统之所以能够连任成功,也和他在社交安全方面的努力有关。——美国《纽约时报》这本书是继思想家边沁、密尔等关于“何为幸福”的争议之后的在当代的深入讨论,也是希区柯克电影《眩晕》主题在现实中的反映。也是继《网民的狂欢》之后,基恩先生更加深入地反思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人们利用互联网谋利,同时也利用互联网伤害别人、伤害自己。互联网让地球喧嚣不已,我们越来越浮躁了。书中讲了许多片断,有关牛津大学,还提到《国王的演讲》乔治七世的往事。这本书像小说一样有趣。——英国《泰晤士报》做完这最后一件事,我就可以摆脱过去了……人并不是经常可以得到第二次机会的。我不要再神魂颠倒了。你就是我的第二次机会,朱迪,你就是我的第二次机会。——选自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电影《眩晕》(又译《迷魂记》)如果你喜欢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桑德尔主讲),你就会喜欢这本书。它讨论了一个社会,什么是公平、公开、自由和幸福。——哈佛大学校刊

内容概要

美国学者、畅销书作家安德鲁•基恩,也是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当代评论家。在90年代中期,安德鲁是硅谷最早期的创业成员之一。除《数字眩晕》外,还著有《网民的狂欢》,2008年推出中文版时,热销一时。

书籍目录

引 言 超级知名度  001
第 1 章 互联网是一座“监察室” 023
第 2 章 公开隐私是危险行为 057
第 3 章 知名度是个陷阱 083
第 4 章 数字眩晕 107
第 5 章 盲目的社交狂欢 133
第 6 章 隐私用来大展览 151
第 7 章 越曝露,越惶恐 179
第 8 章 2011 年最深刻画面 199
结 论 我们是谁? 223
注 释 240

编辑推荐

《数字眩晕》是畅销书作家安德鲁•基恩新作,旧作《网民的狂欢》曾全球畅销,并在中国读者中反响巨大。这本新作所反映的问题,被奥巴马总统巧妙用于和罗姆尼的竞争对决中,并绝地逢生、意外获胜。2、《数字眩晕》的出版引发GOOGLE,苹果、三星、FACEBOOK、推特、雅虎、英特尔等世界巨型公司的愤怒,但却受到各国政要、文化名人、学者的好评。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正在将《数字眩晕:互联网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内容录制公开课,以呼吁能有更多公众关注互联网安全、商机和道德问题!3、互联网正在毁灭我们的价值观、判断力、创造力和美好生活。你的时间变得零散,你的生活变得缥缈。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正在融合,如何利用互联网得到商机、财机、幸福,并且安安全全?《数字眩晕》指导你!4、上网成瘾,隐私大贩卖,身心大暴露,由此引发世界性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从芙蓉姐姐、木子美到鸟叔,网络一直在造星!艳照门、X美美、重庆雷神,网络一直在爆炸!如果你玩网络,也许下一个炸雷就会响在你的头上!《数字眩晕》教你如何应对!

作者简介

《数字眩晕》内容简介:我们栖居于信息之中。实际上,我们已成为了“信息”。从日常生活来说,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和损坏。害人的不仅是“网瘾”,吞噬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自由;而最可怕的,是我们放置在博客、微博、信息、BBS中的各式隐私,以及我们的上网记录。这些信息可以被检索、被“人肉”、被拼接、被利用……
从法律角度讲,网民的一切隐私,都在被各类机构和个人,以各种方式谋取利益。而且,互联网也成了人们存在的“证据”,不仅申请大学、求职招聘时,学校或雇主会悄悄浏览应聘者曾经在网上做过什么;一个人想攻击他的对手,也往往从网络下手;甚至连美国FBI和中央情报局搜集情况,都发现再没有什么比互联网更便利、更高效、更准、更便宜的了!你知道自己有多么危险吗?
作者还认为,如果误用科技将对人类价值观、经济与创造力造成严重伤害。尤其是当一知半解的业余者与受过训练的专家变得模糊难辨,让人开始质疑信息的可信度之际,真相将成为可买卖与包装的商品!


 数字眩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现在是信息通信时代,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网络服务。可是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以前这些网络服务并不存在,大家活得也好好的,这些网络服务真的有必要吗?不用难道会死?难道非得使用不可吗?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些新出现的网络服务真的有必要使用吗?
  •     本书主要讲述网络科技在社会上误用所造成的危害方面。虽然网络化时代,个人更趋向于公开和分享,但互联网企业助长人们进行大范围的曝光其透明度而几乎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有时候人们(包括政府)习惯用间谍类社交眼来跟踪他人。太多的使用者都在沉迷日益强大的信息流所蕴含的人脉类资源里面,由此每个人变成了由其收入、血型,消费力等消费习惯组成的信息市场,以供商家们参考产品的适用范围。个人自主、隐私与自我发展是人类发展及道德生活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作者很担心这种全天候无所不知的监控容易导致极权主义的发生:无爱,代之以仇恨;无友谊,代之以个体隔离与彼此出卖、恐惧及怀疑。书中引用大量的例子,包括杂志、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体的个别言语,来说明: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当今时代,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泄露了我们的隐私,类似的新闻屡屡不断。前阵子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说犯罪分子通过破译银行卡、会员卡的磁条,窃取卡主的个人信息,甚至能提取卡主的存款而不被银行察觉。面对让我们晕眩的网络,我们真的应该提高警惕。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就算平时用的手机都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希望我国能够完善相关网络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让大家不要胆战心惊地过日子!
  •     《骇客帝国》是他的精神启蒙者
  •     翻了几页看,内容还好,不少内容都是可以想到的。翻译过来的书,就不要奢望文字的可读性了,买的只是内容。
  •     不错,帮人买的
  •     社交网络改变者人们的生活,当人们的一切隐私都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时候,人们会信任社交媒体里素未谋面的“朋友”,而不跟熟识的朋友打个电话,我们的信息、个人数据正在变成商品,帮助一家家公司盈利。
  •     我上线,故我不在。
  •     人人都沦为互联网盈利产品的社交时代,还是为自己的隐私多留点空间吧!
  •     网络 数据
  •     犀利的直指网络信息安全,我们的资料,我们的喜好,我们的生活,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威胁我们的利器,而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     外国书还带看外文,
  •     黑地不遗余力。
  •     书内容相当不错,观点挺好的,一些建议值得采用。看了作者简介才知道这个家伙以前还写过《网民的狂欢》。先前曾被人利用网络敲诈。话说北京朝阳区东四环外有个叫辛庄的地方,在网上挂了许多虚假信息,假冒各类电器的维修点,结果宰人特别狠。几年前在上海工作,也曾被小人利用网络攻击,而我根本就束手无策。也许是因为内心对网络有一些怀疑,所以平时尽管每天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但内心的隐忧一直存在。平时总是提醒学生们,不要随便把自己和亲友照片挂在网上,不要随便留自己的手机号,不要随便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家庭住址……买这本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想让自己,也想让身边的人,能够安全上网。内容对普通读者有用,对企业、机构、政府用户更有用,有些时候,上网习惯会把我们置身于危险之中。作者对边沁、密尔也很有研究,看前面几章,居然很有桑德尔《公正》课的味道。
  •     喜欢,还得到了签名本,哈哈
  •     网络的危害
  •     作者把数字时代看成边沁的圆形监狱,所有人都置身于监察室监控下,全书用不错的讲故事的能力自如地表达着他的这种观点,只不过故事讲着讲着有些太过发散了,让人有一种“好的我知道你都懂你别再讲了”的感觉。
  •     本来是个挺好的主题,奈何没写清楚也没写深入,只看出作者是扎克伯格的黑粉了。
  •     没怎么看明白
  •     很有启发意义,有些东西真是有些骇人听闻的味道
  •     个人信息将是数字时代的金矿。个人自由将会毁灭。
  •     书很好,很实用。个人感觉不错。
  •     以前听说过英文版的书,终于有简体版了,看了之后只觉得毛骨悚然,原来我们每天都活在别人的镜头下却不自知,甚至很多人以此为乐,太恐怖了。听说作者在1月12号的元旦书会上会到现场,期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