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藏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645863
作者:[美]格伦·格林沃尔德
页数:268页

内容概要

【美】格伦•格林沃尔德 (Glenn Greenwald)
曾是宪法律师,《沙龙》杂志记者,自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担任《卫报》的专栏作家。他的评论性和调查性报道曾屡获殊荣,其中包括在线新闻协会(Online News Association)授予的2013年最佳调查新闻奖,埃索杰出报道奖(Esso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porting,这相当于是巴西的普利策奖),以及电子前哨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颁发的2013年先锋奖。他还因国家安全方面的报道获得2013年乔治•波尔卡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并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名顶尖思想家。格林沃尔德的作品现身于诸多报刊和政治新闻杂志,其中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保守派》杂志。2014年2月,他创建了新媒体机构First Look Media。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取得联系
我知道自己会因为此举遭受惩罚,我也知道把这些信息公之于众意味着我会有怎样的下场。但即使只有瞬间,只要统治我深爱的这个世界的那个联盟能被揭露,那么我就会感到满足。——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
第2章 香港十日
“大家都以为只有这一篇报道,以为这是单独的一次爆料,”斯诺登说道,“谁也不知道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他转身看着我问道,“下一篇要写什么?什么时间发表?”
“‘棱镜’计划,”我答道,“明天。”
第3章 收集一切
爱德华•斯诺登的爆料颠覆了这种危险的现状,他向外界透露了美国的监视系统及其运作方式。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各地的人能够真正了解美国监视系统的能力。这条新闻引发了在电子时代,全球针对网络自由和网络隐私的重要性讨论,引发了民众对一个重要问题的思索: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无限制的监控意味着什么呢?
第4章 监控之害
今日政府实施大规模秘密监控系统所带来的危险,远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令人战栗不已。政府通过监控可以掌握越来越多公民的所作所为,而由于保密性壁垒的屏蔽,公民对政府在做些什么却了解得越来越少。
第5章 第四等级
律师和国会议员都认为,我因我的报道而置身险境这件事本身,是对新闻自由的极大侵蚀与破坏。现在居然连记者都加入到要将我的报道视作重罪的队伍中来,可见政府宣传力度之大,成果可见一斑,居然可以让训练有素的专业记者为其效力,将记者进行调查的工作视作犯罪。
后记
致谢

作者简介

★首度披露“棱镜”监控计划爆料过程和详细内幕;
★独家公开大量美国国安局外泄绝密邮件、图片信息;
★是深刻探究美国实施大规模网络监控的真实意图;
★全球三十国同步发售。
2013年5月,格伦•格林沃尔德前往香港与一位匿名知情人会面,他自称掌握了美国政府正在实施无孔不入的监控的惊人证据,并执意通过高度加密的通信渠道进行交流。这位知情人,就是29岁国安局承包商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事实证明,对美国国安局的这一大规模系统性监控行为的爆料,是近 年来最具爆炸性的重磅新闻,引发了对国家安全和信息隐私权的激烈讨论。很显然,斯诺登泄密事件引发的余震远未停歇。
如今,格林沃尔德首次将斯诺登、国安局和大规模监控的前前后后整理并写入了《无处可藏》一书。本书不但回顾了他高强度的香港十日行,同时还分析了他在《卫报》就监控事件所做的报道引发的广泛影响,并披露了国安局史无前例地利用“反恐”名义滥用职权的行径。这些情报的来源,就是斯诺登本人托付给他保管的大批从未面世的绝密文件。
除却国安局监控的大量细节之外,格林沃尔德在文中还批判了美国的体制内媒体,指责他们习惯性地回避对政府的不利报道,未能履行服务公众的媒体职责。格林沃尔德在书中质疑,当一个政府如此肆无忌惮地侵犯公民的私人生活时,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健康还能从何谈起。同时,他对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必要安全措施和监管形式,来保护数字化时代的公民合法权利作了深入思考。在美国历史上具有如此标志性意义的时刻,《无处可藏》一书横空出世,作者用毫无畏惧、犀利深刻的笔触,让我们认识到国安局的大规模监控行为对美国自身乃至全世界的真正意义。


 无处可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无处可藏》——格伦·格林沃尔德,米拉No Place to hide,这话和“偌大的一个中国,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颇有几分相似。无处可藏是因为没有地方隐藏,还是可藏的原因不被许可?放不下安静的书桌,是因为中国不足够大,还是容不下书桌的存在?对于当今世界的美国,没有任何盲点是可以被忽略的;其技术的厉害,和谋虑的深远,早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维边缘。一个想要揭秘美国最为核心的军事丑闻的人,能隐藏在哪儿呢?这是一个问题,也需要斯诺登付出生命的代价。按照现在了解的新闻等信息,斯诺登29岁的年纪的智慧,超越了一般人;而其勇敢、睿智和清晰的认识,给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冯诺依曼是熟悉的。冯诺依曼最出名的可能是其“计算机之父”的荣誉称号,但不为人知的冯诺依曼为兰德公司的美国军方原子弹的建造而付出的努力,和其“博弈论之父”最高赞誉。冯诺依曼作为军方最高计算机杰出人才,已经深深印象了美国的军方发展方向。在博弈论发展方向上,其作用无异于管理学上的F .W .泰罗和彼得·德鲁克。所以一切谈论计算机发展、安全和管理发展方向的话题,都离不开对冯诺依曼的了解和认识。美国军方一直是全球互联网的最资深的原本,各种各样的系统、方案和策略都来自军方的需求进而有了今天的互联网。今天我们能在互联网上有所发展和有所自由,美国军方作为互联网发展基础和原本的作用是需要肯定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对军方网络和互联网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看法。互联网的绝大部分创新和基础软件、服务均来自美国,众所周知的公司如微软、因特尔、甲骨文、IBM、SKYPE、GOOGLE、CISCO等均参与了中国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和服务,这是我看完《无处可藏》后最为担心和苦恼的。在《无处可藏》中写道美国最著名的九大公司参与了军方的信息提供和协助,对于我们每次安装和使用的来自这九大软件前点击“同意”的协议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一切的协议都是强者对弱者的无情打压。《无处可藏》非常完整的介绍了整个斯诺登时间的始末,整个书的介绍框架非常清晰。全书总共分为五章,结识斯诺登的关系,见到斯诺到面谈,给出各种劲爆的消息,监控的各种危害,和对新闻等级的观察与思考,非常符合我朝对写作文章的要求。这样读起来文字熟悉,再加上文字内容劲爆,这本书大约5小时左右读完(火车上刚好6小时)。在《无处可藏》的第一二章中,和我们看到的美国大片差不多,各种不安全和各种的加密工具交流;在第三章给出了非常劲爆的文字、数字和图片、PDF举证等,虽然我们只能从书中看到部分的举证材料,但那些不为人知的行为和监控措施、能力,确实让我震惊!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的信息获得渠道和丰富采集、存储渠道的政府,其做出来的各种决策一定是最接近事情发展规律的。这一点相当可怕,因为人最不能决定的是两件事情——时间的过去和未来。在《无处可藏》的世界里却在不断显现着NSA拥有着这样的能力:他们预测未来的能力超越所有机构和政府。目前我国政府也在做“去IOE”的各种政策应对,但其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目前现状对美国软硬件依赖太严重,从软件到硬件再到芯片等各个方向上,美国都在非常早的时间做了布局和策略。就设备来说,我们曾经大量购买过IBM,CISCO,HP,DELL的从PC到小型机、大型机的全系列设备;就系统来说,微软的windows系列,Linux各种版本和Android手机OS;就应用软件上,如微软的office,google的QuickOffice,skype,oracle等;就芯片来说,因特尔举世无双,AMD后来居上,高通则是在移动市场的霸主已成。通过目前种种现在的分析和了解,完全在技术上无法战胜美国,也不能保护自己国民的信息安全。再目前最牛X的互联网公司中如BAT,其资本市场也都定位美国的NADQ,这样看来资本市场我们也是完败的。所以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没有给中国人创造财富,却给了他国人民更多的盈利分红和利益共享,这是一个不健康,也不是安全的继续发展方式。读完《无处可藏》,其实最大的感触是对安全的重新理解。以我之前对计算机安全肤浅认识,也不至于那么被动和无奈。读完这本《无处可藏》给人震惊的感觉:在当今中国,互联网已经连接了大约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而且被连接的人都是中高端的社会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安全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在创造着各种各样的奇迹,部分政府单位和组织越来越依靠互联网去完成(比如研究生招生考试,各种资格考试全部需要互联网操作,各种政府招标等重要政策内容均需要网络工具)。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全体人民的信息安全,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不影响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效率,都是使得这一项任务看起来任重而道远。
  •     “You are being watched. The government has a secret system: a machine that spies on you every hour of every day.”翻看这本《无处可藏》时,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要想起这句开场白,美剧POI前瞻性地探讨着监控,隐私,恐怖主义以及人权之间的关系,而斯诺登震惊世界的爆料让我们发现,原来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隐秘的知情人让格林沃德先生对他掌握的情报产生了兴趣,没有一位记者会对能证明美国政府正在实施无差别监听的真实证据视若无睹,在经过了让人吃惊的高加密渠道交流之后,这位知情人在香港露出了真容:29岁的斯诺登,国安局承包商前雇员,给格林沃德,乃至全世界,带来了爆炸性的消息。手机,电脑,通讯电子设备,网络通讯工具,网络沟通软件,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我们信息流失的途径。而我们自以为保存良好的那些小秘密,小隐私,其实已经被人若无其事地翻看着,研究着,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就像是谍战电影里讲述的那样,原来科技真的已经进步到无孔不入,而我们却还单纯地守着最古老的保险柜,死死地攥着那把并不唯一的钥匙,安心入睡。看到这里只是觉得吃惊,然后有一点小小的自我劝慰,就算信息流失又怎么样呢,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无聊记录而已,就算这些信息流失又会怎么样呢?这本书继续给出了答案。美国政府强调说,监听收集截取的并非是每个人的交流信息,只是元数据,这并非是对隐私的侵犯,只是一种针对“911”等恐怖事件采取的保护手段。那么,让我们来看看通过这些元数据,可以了解些什么?它勾画了一张网络,属于这个人的交际活动网络,它让监控者了解你联系过哪些人,频繁度是多少,在什么时段出现在哪些地方,经常去的地方是哪里,然后这些丝丝缕缕的线索就能勾勒出你的信息:一周去三次超市,买很多零食蔬果乳品,周末会去离街口五百米的家庭餐厅,每天搭乘街口的公车往返于家和某牙科诊所之间,等等,这些信息堆积起来,勾勒出一个有两到三个孩子的诊所护士的日常生活,继而推断出年龄甚至更多…….任何的信息都是我们生活的一条线索,或者说秘密,而这些秘密信息拼凑起来,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可是对监控方来说,那不过是成千上万数据流的微小部分而已,可是这些数据会被怎样识别判断利用,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这些由我们产生的数据,正被别人筛选着整理着,而监控者们还笑笑说:人们热爱用脸书微博分享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也不介意被人查看所有信息,这是一个信息分享的世界。可笑的是,参与或知情的网络巨头们,却一边对着镜头嘲笑大众无谓的担忧,一边惶惶然守着自家的豪宅,生怕有一丝隐私被人窥见。如果说看完这些惊心动魄的真实,有一丁点令人欣慰的,那大概是,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对监控者怒目而视,因为不管你如何隐藏,我们都被一视同仁地监控着。这大概才是斯诺登爆料引起如此大波澜的最主要原因:We are all being watched .
  •     http://weibo.com/1407680187/profile?topnav=1&wvr=5&user=1#_rnd1407576768562斯诺登的果敢与坚持 值得世人肃然起敬“棱镜”折射出的是我们时代的道德与正义文 / 米拉今年的雨季比以往来的更早些。午后,毫无任何征兆,须臾间,黑色的云团就占据了整个天空,仿佛是听到一声号令,豆大的雨点齐刷刷地扑降下来,很快模糊了窗外的世界。音箱里似有似无飘出的音乐混着杯中溢出的沁人茶香弥漫了整个书房空间,我照例把自己“栽种”在书桌前,若无任何理由,基本准备不再四处走动,带着一种近似朝圣的心情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出刚刚完工的中文译本——书稿《无处可藏》。三个月前的一天,中信出版社的李穆老师就本书的中译本安排事宜急匆匆地找到我,当时我除了知道这部书稿时间紧、任务重,为争取实现全球多国同步出版,需要在作者创作的同时同步启动翻译之外,并未曾想过我会和一个即将不断发酵升温并引发全球范围激烈讨论的事件就此“结缘”,更不知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会于今年4月因报道斯诺登泄露美国国安局机密一事荣获第98届普利策奖,以及索尼还会买下本书的电影版权,并由 “007”制片人亲自操刀。本书英文版出炉之后,引发的一系列余震远未停歇,诸如:中国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6月发表的《美国全球监听行动纪录》指出,斯诺登曝光的证据表明,中国是美国非法窃听的主要目标之一,窃听范围涵盖国家领导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据外媒报道,中国政府推动银行弃用IBM高端服务器;中央机关采购中心禁止计算机类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德国联邦最高检察官以“涉嫌从事特务及间谍活动”为由,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窃听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事件立案调查,这是斯诺登爆料“棱镜门”事件后,德国在司法层面首次正式表示对此进行调查,或将影响德美关系等等。由于这些敏感原因,在启动本书的翻译程序时,我们遵循了严格的保密程序,乃至为了防止泄密,最初原书稿的大部分内容都没有采用电子版本。由于是同步翻译,作者创作过程中诸多修改版本均是通过硬拷贝完成,再使用最传统的邮寄方式,从地球的另一端传到北京,再辗转寄到我手中。如此多次往复,加之整个团队对本书的重视程度,让我感受到这部书稿的不同寻常。记得闫妮曾说过,演戏于她就好似角色“附体”,而在我看来,翻译似乎也是如此,若要传神地表现作者的所思所想,译者需要把自己完全放空,把对物质和生活外在层面的关注降到最低,以字为媒,与作者进行深度的灵魂交流。三个月来,我基本上闭门谢客,在作者格伦•格林沃尔德生花妙笔的引领下,跟随他的脚步,前往香港与自称“掌握了美国政府正在实施无孔不入的监控的惊人证据”的斯诺登戏剧性地会面,一步步走进这十年间最具爆炸性的独家新闻、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的台前幕后。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似乎可以感受得到作者格林沃尔德和斯诺登所经历的种种——外界的压力、众人的不解、来自政府和舆论的阻力、委屈、愤怒、恐惧、伤感、无助,那是一种普天之下无处可藏的困境和绝望。这是怎样坚定的信念,才能坚持内心的笃定?我不由得被这个年轻人的举动所感染和感动,甚至对他肃然起敬。也许这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的名称就预示了它的宿命,也许这预示着我们要通过道义的棱镜观察世事,透过21世纪特殊材质的棱镜,审视着互联网时代的正义、法律、良知、机构、体制、秩序、隐私、监控、权利等根本性问题。对这些宏大问题的思考,也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不断发现的过程;无论是好是坏,这些问题终将影响到我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如此肆无忌惮地侵犯公民的私人生活,那么身处“无处可藏”尴尬境遇的可能是更多的无辜民众。而我们故事的主角斯诺登却在此时挺身而出,选择了一条常人不敢想象的道路,不惜放弃自己的高薪工作,抛下女友、家人和正常生活,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几近无处可藏,就是为了将真相公之于世,让我们认识到国安局的大规模监控行为对美国自身乃至全世界的真正意义,以正义之名无畏发声。不知何时,窗外已经雨过天晴,突降的雨水逼退了酷暑,清洌洌的空气似乎隐隐带了些甜意,碧空,阳光,鸟鸣,微风习习,又是一个明媚的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监控仍然继续,新闻不再下回分解,也不再是公众的谈资。只要别曝我的隐私,国家爱监控就监控呗
  •     我觉得不管呈现出来的作品如何,能有这样的气度去做这件事的人,都是英雄。如果看过这本书却不推荐出去,简直就是在漠视和纵容类似的监控计划。 很多文学作品里说中国是最安全的地方,从信息获取等等角度来讲,确实是这样。
  •     正是因为有了斯诺登、格林沃尔德等人类基本权利捍卫者的努力和付出,人类的发展才能够向前。本书的观点很明确,使用用大量实例来论证政府的大规模监控的非法性。四大章节都极具可读性,每一句话都能够引发我的共鸣和思考。
  •     无处不在的监控产生的危险控制力和由此导致的自我审查……已经进入到个人和心理的最深层面,最可怕的是我们连最后的自我都没有办法隐藏
  •     上班路上当小说看的,怎么说呢,很佩服斯诺登的勇气和精神。但是作者言语间的煽动性让人反感。
  •     防患于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     这当然是不理性的,你的小九九被人翻来找去时,怎么理性。问题在于,问题本身传达了这样的麻木感。习惯于逃避是个坏习惯。
  •     结合《第四公民》看,简直是现实版《1984》啊,好可怕。斯诺登好帅,与他一同揭露这一切的新闻记者都是英雄。
  •     本身描述了作者在棱镜门中所作的工作。纰漏了美国国安局的种种行为。
  •     简体中文语境特别欢乐
  •     国家机器,制度,文明构成一个巨大的枷锁,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秩序挑战者从来都被视为异类。问题在于,如果出问题的是这个制度呢?再谈到媒体,真的存在绝对客观的报道吗?关注即同情,何来零度写作?既然如此,报道中参杂一点主观信息又何妨?
  •     履行社会职责和行使公共权力的人才需要透明,而除此之外的每个人需要的是隐私权。【墙裂推荐一看。
  •     写的乏味,斯诺登事件的始末
  •     原版的封面多好看啊。第一次看非虚构类的书也能看的这么惊心动魄,可能这就是真实吧。
  •     读这本书是想了解多点斯诺登。书比起纪录片讲了更多细节!斯诺登很冷静理智成熟公平,总有那么几个能抛开个人利益得失并智慧的人推动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显然斯诺登就是其中一位。
  •     英雄
  •     斯诺登泄密事件,来自其第一联系人的全记录。除了监控的无处不在外,还窥见了美国主流媒体人士的谄媚嘴脸和美国新闻自由的黑暗面。
  •     呵呵
  •     我有一个梦,终有一天ISIS会在youtube上砍下斯诺登的脑袋
  •     心情复杂
  •     斯诺登,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值得铭记的
  •     阴谋、监视与欺骗破坏了人际社会间最基本的互信,不仅触犯了法律,更践踏了道德,因此注定要破产。唯诚信,可长久立于世。
  •     前两章和纪录片《第四公民》一样一样的;后面的章节又不好读
  •     很震撼的现实
  •     就是了解一下事情的整个经过
  •     关于个人隐私、监控、人权的书。不错,值得看看值得思考。
  •     到了后面更多地探讨新闻业以及记者在重大事件中应持的态度,让我们知道美国的新闻业也不过如此
  •     [在我和爱德华斯诺登首次在线沟通时,他告诉我说,他对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唯一担心的就是世人对他的爆料表现出漠然与冷淡,那将意味着他不惜牺牲正常生活、冒着牢狱之灾换来的这一切毫无意义可言。]
  •     翻了下开头,内容好像有点乏善可陈啊
  •     看的是中信的贵宾赠书,前两章很是精彩,真的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监控真的无处不在,虽然现阶段不怕政府的监视,但提高点隐私意识防防黑客也是好的。少有的看了就去做的实用书
  •     相比斯诺登HK十日如间谍片的情节,作者对第四权的思考更值得关注。美国主流媒体记者绝非是局外势力,他们与国家的政治力量大多是同盟。内幕新闻名记不愿意推翻现状,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丰厚收益和相应特权,维护既得利益。因此新闻透明越来越困难,违背了当初“清水衙门”的理论初衷。这一点美国与天朝并没有多大差别。另,作者提出了“决定我们希望生存于怎样世界当中的是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私下行事的精英人物”的观点,无疑是对斯诺登敢于冲破重重阻碍的勇敢行为作出辩护,他最不希望监控计划曝光带来的是人们的不以为意,后话来看,怕是多虑了。推进人们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这才是揭秘行动、新闻工作的真实意图。斯诺登有可能就是点燃星星之火之人。
  •     斯诺登是有勇有谋的勇士啊
  •     鉴定:此事注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那颗石子儿,掀起了阵阵涟漪。
  •     不错的传纪类书籍。虽然只有一章半是讲斯诺登的,其余三章半都是在吐槽美帝对于新闻记者的无情镇压和对于现在新闻界犬儒主义的不满。
  •     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快速翻完了,对里面的技术细节完全没有细看,也看不懂。
  •     母语版本術語錯誤不少,无法给四星。内容最充实的部分是:作者/斯诺登/媒体/政府四方的博弈,另外,对于斯诺登不是单纯要博出位这一点的辩护做的不错。
  •     这里有捍卫公民信息安全和隐私的黑客,也有捍卫新闻底线的记者。
  •     斯诺登在决定曝光前已经预测到了政府与媒体的反应,他的希望是公众会有所反应。 花钱翻墙去被监视。五眼联盟。文笔不好,情绪太多。作者竟然是基佬啊啊啊! 国家已经为我做好传记。还得发挥主观能动谋求一些小隐私才好呢。
  •     每天看新闻,却一直不清楚斯诺登事件的来龙去脉,好奇心作祟买了这本书。关于事件的始末,只能说这本书描述的真够细致的,简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各种细节,还包括披露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会觉得细致得甚至有点婆婆妈妈。
  •     这本书只能2颗星,第3星送给斯诺登。关于这个事件背景的交代,还有事件进展,以及过程中团队内部遇到的问题的描述都是清晰的完整的有文学素养的,对斯诺登的描写算是比较细致的,他的自我牺牲的决心和反抗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斗志都是让人感同身受的。但是美国政府内部加密文件的超长章节披露描述简直是在谋杀我的时间,让阅读的乐趣消失殆尽。关于政府高压监控这个话题,应该一直是热点话题。最大的恐怖和震惊莫过于1984里描述的世界,这在现世也不能说没有可能发展到那一步。只能是去抵抗去曝光去唤起大众心底的道德和共识。
  •     可能没那么有趣,但是重要。
  •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     不论对错,斯诺登真的改变了世界
  •     我认为,要真正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该看其说自己信仰什么,而要看其如何捍卫那些信仰。
  •     新闻上知道斯诺登揭发了什么,这里说明了是怎么揭发的
  •     又见千面英雄
  •     的确,斯诺登如何联系到作者的描述惊心动魄!
  •     非常新的一本书,内容很像纪录片,记录整个事件的过程。当然,可能由于篇幅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曝光只是简单带过。不过,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1他聪明理性沉稳专注,情绪不稳心理疾病会东拉西扯 2他的目的是捍卫价值观,信念具有力量 3媒体受限于政府,舆论导向
  •     #每周一本书第十五本#这本其实没有太大激动起伏(毕竟是纪实文学)的书居然也拖到了现在的最后时刻才看完,实在是我本身拖延症又一次严重的明证。 感想:本书对于斯诺登如何引导作者一起参与揭秘,以及揭秘的原因、过程、国安局监控本身的危害以及他们受到的威胁都做了简明扼要而又有条理的描述。最后作者格伦居然是个女性,以及戴维居然是她老公有点让我吃惊,以此番坚决和果断,居然出自一个女性之手,果然我是浸淫在直男癌国度中太久而低估女性的伟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