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初论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16202296
页数:24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我们以本国的习惯将政策作静态理解,但毕竟政策意味着变革,是建立和改变制度的先驱;因此恰恰应着重于从政策的制定、实施直至评估的整个过程作动态理解,深化认识。 另外,在我国,与“政策”一词相近的概念,如路线、方针、策略在含义界限上与“政策”很难区分,且表述习惯在语义上大致相同。如《辞海》把“政策”定义为“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把“政治路线”定义为“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把“方针”则定义为“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可见,政策与路线、方针的内涵并无本质区别,属于同一语义层次上的概念。 (二)政策的特征 政策的特征是政策所呈现的一般特质,即使有着不同的政策含义,但总能归纳出相近似的政策特征。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说:“公共政策是政治过程的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种利益和代价被分配给各个不同的人民集团。”其意思实际是讲,政策是政治生活的本质反映,是一个政治过程的结果。关于政策的特征,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政策主体的意志性、目的性和权威性。 1.政策主体的意志性。政策是由政策主体根据国家或政治社会的现状,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达成的目标制定的,这其中就必然具有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政策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是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中,政策的制定一般均标榜体现广大民众利益,任何损害广大民众利益的政策,即使主观上意在维护本阶级利益也难以通行。因此,政策体现着特定社会和特定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对比,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正因如此,政策无疑有其过程和时效特征。 2.政策的目的性。每一政策都有该政策所欲达到的目标。政策目标总是企图改变,在执行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是通过对土地的控制而维护贵族地主的等级特权,身份区分、农本原则、对宗法传统的维护,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目标及对其统治行为的安排。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几乎都来自资本所追求的目标和服务于资本力量的运行,如鼓励市场竞争、保护私人财产、缓解经济危机及阶级对立的政策运用。政策的目标倾向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行动更加自觉和有意识。

内容概要

李蕴辉,女,1963年9月生,黑龙江省黑河市人。法学硕士,法学教授。198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后分配至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处工作,1988年至今于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任教。曾在《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论坛》《政法论丛》《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法学专业刊物、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多部教材,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 辛科,男,1966年生,山东莱阳人。1985年至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1989年7月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犯罪学教研室主任,法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法学,犯罪学。从教以来,先后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8项,在国内核心期刊等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各种教材、著作8本。其中担任主编的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学》教材作为全国司法警官院校规划教材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概说 第一节 政策概说 第二节 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形式意义上的区分 第二章 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主要实践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影响政策的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第二节 政治和法律因素 第三节 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因素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犯罪预防 第一节 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节 犯罪产生原因理论 第三节 我国当前犯罪的主要类型分析 第四节 我国当前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五节 社会政策与犯罪预防 第五章 重新审视社会政策与刑事政策的基本问题及制度创新的基点 第一节 重新审视社会政策与刑事政策 第二节 制度创新的基点 第三节 制度创新的视域 第四节 突破制度锁定,民主与法治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六章 我国刑事政策的构建——以社会政策为视角 第一节 由社会控制走向社会治理 第二节 由社会排斥走向社会共容 第三节 由社会歧视走向社会公平 第四节 从事后预防走向事前预防 后记

编辑推荐

《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初论》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刑事政策与社会政策初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