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锁文化史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13003506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有的根部饰浅浮雕蟠虺纹、人面纹和卷云纹,端面钻一孔与二侧孔相通。孔壁光滑。尖部琢磨光滑,一侧有凸棱一道。玉色为象牙白,器表经抛光处理。长4.55厘米,宽1.2厘米,厚0.7厘米。 有的在根端边沿琢出一小缺口,根部有一直径0.3厘米的小孔,上大下小,系一面钻成。全身分别阴刻弦纹12、13周。玉色乳白,有半透明感,长5.8厘米,宽1.8厘米,厚0.35厘米。 有的根部有并列直角钩和一小孔。满身饰蟠虺纹,尖部饰羽状细画纹,纹饰延伸至边沿有断纹现象。玉呈白色,长4.1厘米,宽1.5厘米,厚0.17厘米。 也有用绿松石制作,蓝绿色,局部有蚀孔。器体稍弯,中部起棱,断面呈椭圆形,上端齐平,端面向斜面镂孔,下端成尖锥。长4.8厘米,宽1.4厘米,厚0.9厘米。 另外,由我国已故著名玉雕研究专家和收藏家傅忠谟收藏的两件战国时期的玉觿,一件质地青玉褐沁,长6.3厘米,重8.7克,此器上端雕虎头,身内雕压地隐起云纹。另一件战国虎头觿,青玉,褐色芯麻沁,长9.1厘米,重13.5克,虎头上下颚出獠牙,下颚垂须,身内用细阴线刻竹节纹。在西周中晚期还有一种骨觿,专用于解车上绳索之结。这种骨觿,以骨为之,长13厘米,上端直径2×2.8厘米,下端尖锐。觿上部两面有阴刻文字(似直行甲骨文)觿背刻“车”字,乃表示其用途乃解车上绳索之结。车有绳索甚多,有靷、有辔、有缰、有革显、有胁驱,皆有结。此觿为车上专用,因此刻铭以作区别,从铭文字体看,当在西周中晚期。 门闩和木锁 据史载,周代民居上已装有门闩,称为“梐枑”、“扊扅”、“剡移”,均指门闩。 关于“扊扅”,当时有一则生动的故事:秦穆公时,百里奚为楚人俘囚。穆公以五张羊皮从楚人手中赎回了20岁的百里奚,用以为相,授以国政,使秦国大治,成为一时霸主。 百里奚为秦相时,一日,举行宴饮,堂上乐起。这时,他家雇用的一个妇女,自言懂音律,于是授琴抚弦而歌。其歌共三曲,其中一曲日: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享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详问当时情景,乃其故妻,于是夫妻得以重圆。后人传为佳话,并名其歌为《扊扅歌》。这里的“扊扅”,是指古时木门上的门关,即门闩。歌中所说的“炊扊扅”,是当时百里奚很穷,连烧火的柴禾都没有,夫妻只好用木门的门栓为柴,进行炊煮食用。 《左传》:“对外不扃”。扃,指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意即对外门不关闭,即不上栓。《礼记•曲礼上》: “将入户,必视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吕氏春秋•君守》: “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可见当时的扃,即指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或指门窗的插关用以从里面把门窗关牢。《庄子•胜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智)也。”为了预先防备那些开窗子,掏口袋,撬柜子的盗贼,一定要收敛封牢扎紧口袋,把门窗箱柜关锁牢固。这里的扃,为门窗的插关,用以从里面把门窗关牢。鐍,则指箱柜用以加锁的纽环,意思是说:要把门窗箱柜加锁关牢。当时的门闩,也指在门内两侧各钉上一根中空的木条。关门后,将根长木,横串于左右两木之中,起栓门之用。这样外面的人就不能进来,这可能是后来木锁的前身。 春秋时民间除门闩外,也有木锁。这种木制锁有了很大的改进,也就是在木栓上钉一个圆孔,圆孔内装上下两根圆木柱,配制约二尺长的铜钥匙,没有钥匙锁就打不开,使锁具有了保密性能,相传这种锁是古代名匠鲁班发明的。相传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即鲁班),他把旧式不可靠的鱼形钥匙用z形来代替,依靠这一极完美的部件(很象锁栓的发明),后来所有看门人员都不需要了。但当时锁具实物至今未发现,文献上记载甚多。 青铜锁的诞生 我国在商代(公元前16到公元前11世纪),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考古学上继红铜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较红铜的溶点低、硬度高,便于铸造。那时,我国已建立奴隶制国家,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有了文字。但当时的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大型的祭器和饮器,很少用来造锁,因此迄今尚未发现商代出土铜制锁具。 到了周代,青铜制造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考古材料证明,这一时期,除沿用觽、木锁外,人们已经使用铜锁,并且出现鎏金锁、银锁等。简单古拙的青铜锁,出现于周代,锁内装有片状弹簧,利用钥匙与弹簧片的几何关系与弹力作用来上锁与开锁。

内容概要

  叶大兵,1928年生,笔名老军,浙江温州人。曾任温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等职。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顾问,浙江省民协副主席。现任温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温州大学兼职教授。出版专著30多部,达千万字。其中《中国风俗辞典》获全国第五届图书“金钥匙”优胜奖和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俗海探微》、《俗海拾贝》两书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8年后,走出书斋,将民俗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先后帮助有关部门、企业建立了首个中国纽扣文化博物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和中国锁文化展馆,同时出版了《中国纽扣》(合作)、《中国鞋履文化辞典》两书。     
  叶丽娅,1953年生,女,大专,社科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参与《红楼梦》民俗价值的探索课题,完成温州民俗及浙南民间信仰的调查。编撰《中国风俗辞典》、《中国鞋履文化辞典》、《温州工艺美术》、《鹿城区志·民俗卷》等书籍;出版《典妻史》(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钮扣》(均获浙江省民间文学优秀理论奖)、《红楼梦风俗趣谈》、《中国历代鞋饰》专著五部。

书籍目录

甲篇 中国锁具发展史
 第一章 锁具初创期(新石器时期至夏商时期)
  第一节 锁的起源
  第二节 最古老的钥匙——错、觽
  第三节 木锁的诞生
  第四节 红铜钥匙之谜
 第二章 锁具发展期(周代至宋元时期)
  第一节 周代的锁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锁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锁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锁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锁
 第三章 锁具繁荣期(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代的锁
  第二节 清代的锁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锁
 第四章 现代制锁业初步兴起时期(1911-1949)
  第一节 洋锁的传人
  第二节 民族制锁工业的兴起
  第三节 传统锁仍在传承
乙篇 中国锁具工艺
 第一章 锁工艺的进程
  第一节 最初的锁
  第二节 制栓器的发明
  第三节 弹簧的使用
  第四节 制锁的材质
  第五节 广锁的制作方法
  第六节 锁的结构
  第七节 钥匙的种类及其变化
 第二章 锁具的用途与功能
  第一节 锁具的用途
  第二节 锁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结合
  第三节 锁具附件
丙篇 锁与文化

编辑推荐

《中国锁文化史》为当下最全的中国锁文化资料,全书图文并茂,其中不泛有首次面世的锁图片,值得藏家保存与收藏。

作者简介

《中国锁文化史》对中国锁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收集数百张中国锁图片。内容包括中国锁具发展史、中国锁工艺及锁与文化三部分。是一部锁文化史全书,为锁生产厂家及锁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图书封面


 中国锁文化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作者费劲了心血,可是俺还是不能满意,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不能尽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