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2482
作者:腾讯文化
页数:194页

内容概要

腾讯文化,依托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腾讯网,专注报道文化资讯、解读文化现象。关注文学、艺术、历史、电影。下设腾讯书院、文人白话、文化观察等多个品牌栏目,前后邀请白先勇、周国平、海岩、杨牧、杜维明、梁文道、叶锦添、陈平原、龚鹏程、贾平凹、林怀民等通过举办高端文化沙龙、名人访谈,打造思想策源地,成为精英聚集地。

书籍目录

序 V
前言 XI
寻路斯文年代
01杜维明/“知识人”曾是民族主人翁 3
02雷 颐/知识分子的发声环境还是很不错的 13
03西 川/屈原的悲剧在于逃不掉自己的贵族身份 31
04谢 泳/体制曾让知识分子无路可逃 45
05杨奎松/知识分子的桃花源早已灰飞烟灭 57
06张 柠/沙聚之帮转为人国的启蒙理想尚未实现 63
07周国平/知识分子未必要摇旗呐喊做风云人物 81
08周 濂/知识分子在当下并未集体失声97

陆沉时代的抉择
09许纪霖/废科举造成社会断裂 117
10马 勇/国家强大的时候往往不讲爱国主义 133
11走刀口/传统士大夫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型历程 147
12何旭瑞/民国初年知识分子边缘化历程 159
13何旭瑞/清末边缘知识分子为何闹革命 171
14有毛僧/改良知识分子为何输给革命 183

作者简介

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开始,知识分子在中国就一直处在国之栋梁和酸腐书生的两极摇摆中。民国至今的百年间,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从群星灿烂到集体失语,再到众声喧哗的巨变。当下中国,大师罕见而公知名污,知识分子处在上难达高层、下难抵民意的尴尬语境。
周国平、杜维明、许纪霖、杨奎松、谢泳、马勇、雷颐、西川、周濂……10多位当代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直抒胸臆,对于从屈原开始的知识分子定位,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内在的精神追求,士族的没落和传统继承问题,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当下的发声环境、话语权,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以及公众对“公知”的妖魔化等各种大众关注的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回答和反思。作为最有话语影响力的这个群体,他们的思考和声音值得被重视。


 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茅于轼先生由于最近提出了“火车票涨价论”而被许多人攻击,人们没有听完茅于轼先生的言论,就断章取义地判断他是某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后便开始谩骂唾弃。这已经不是茅于轼先生第一次被攻击,同为经济学家的吴敬琏先生也曾因在07年提出“春运票价不上浮不符市场规律”遭到炮轰。12年底,社会学专家唐钧先生竟因为长相和蔼,而被舆论谴责在评论“民工冻死”事件时露出笑容,所以没有良心。恰逢在读中信出版社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里面诸位大家的观点令人醍醐灌顶。著有《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周濂是我非常欣赏的青年学者之一,去年出版了《“忍不住”的关怀》的杨奎松先生、周国平老师等人也都是当代不可多得的优秀知识分子。关怀这个社会,本是一种利于时代的品质。可如今“知识分子”变成了顽固学究的代名词,“公知”更像一种标签被四处张贴。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知识分子在一个国家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而不是成为公众发泄不满的靶子。问题和争议可以坐下来讨论,贴上标签的谩骂只会让事情更糟。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既来自知识分子内部,也受制于外部的传播手段,最终被决定的还有政治环境。陈寅恪说,知识分子应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尽管这种追求在当下并不易实现,但总是有人在做的。这些人怀揣的是一颗简单的良心。所谓“独立之思想”是根据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一定建树,而“自由之精神”是在对普世价值中“民主”、“人权”等问题的关怀。在社会上发生争论,暴露问题的时候,他们便会忍不住地站出来关怀当下。这也是杨奎松在《忍不住的“关怀”》书中所提到的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共识。所以,我们谈到的独立和自由是两种意义上的追求。具体而言,知识分子是应该慎重“跨界”的。在非我的专业领域,应当慎言,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借由自己已在某领域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去染指别的话题。正是由于当今一些专家学者没有把握好发言的界限,频频在公共议题上发出雷人言论,从内部就搞臭了知识分子这个大群体,再加上社会舆论本身的浮躁,所有问题的讨论最后都搅成了一团乌烟瘴气的标签战。相比四五十年代,当下的传播手段已经日新月异。知识的所有者也不再仅是象牙塔中的几个人,只要你想,互联网可以告诉你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看似有利于更多意见的表达,我们可以听到更丰富的声音,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互联网带来的“百家争鸣”远不及“圈子文化”树立的藩篱。学者周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BBS中的政治游戏》,大概就是探讨互联网带来的虚假繁荣和圈子文化的日益盛行。他提出,“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只跟我们想要交流的人交流,对那些我们不想交流的人就可以拉黑他、屏蔽他,然后你会发现,过了半年以后,你微博上关注的全都是你喜欢的人。”这种有限联合会产生一种幻觉上的相互支持,类似的观点不断被加固,异见者的声音永远进不来。所以互联网改变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但是关于意见表达,中国现在还是一片无序。如此的外部环境之下,知识分子发出的本就有限的理性声音更容易被误读,甚至恶意扭曲。这种“被加工”后的信息,迅速引燃无序的舆论乱麻。除了内部质素和传播状况之外,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政治环境。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从这个群体诞生起,就没有中断过。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是从推翻封建帝制开始,西方思潮、各种主义涌入中国后的产物。1905年废除科举后,知识分子们就逐渐与政治产生了隔阂。当与政治的直接关系断裂后,知识分子成了浮游在社会上的自由资源,不过他们还是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有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在1905年废除科举,也许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然而在1949年以后的一系列没完没了的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地位不断降低,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产生新的力量。当今的知识分子大量缄默,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折腾怕了,虽然无法拿抗战背景中,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投江作为警醒,但如老舍一样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的真实落难处境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这也许不是一个最适合知识分子生存的时代,像有的学者所说,知识分子最好的桃花源早已灰飞烟灭,但是好在这个社会仍在前进。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可以著书立传,可以举办讲座和沙龙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人,引导人们来关怀这个社会。许多公益组织也由民间自发,在种种夹缝中顽强生存。但这些远远不够,知识分子应该成为社会运转的重心,而不是政治。忍不住的关怀,是所有知识分子都无法摆脱的情感。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应当做什么、怎么做,社会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政治应该如何包容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想。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访谈录,都是侃侃而谈却罕见闪光点。
  •     读完后会对中国从古至今一些重要时代的文化大环境有所了解
  •     挺不错
  •     理想主义多数是悲哀的
  •     凑运费的书不能强求……内容刷微博就能刷出来==、有男神的访谈就给三星吧
  •     这本书的策划很好,想法很好,最后实施的效果也很让人欣慰。
  •     知识分子,在当今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当公知成为贬义词,知识分子又能为中国社会做什么?!
  •     前有《知识分子与社会》,后有《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当然,从思想完整性和厚度上看,后者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但本书所讨论的这个话题是十分必要而有趣的,所采访的作者也都是当今学术界和知识界公认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位大牛,对粗浅的了解目前知识分子如何自省,如何处理天庭与民意的关系,不无裨益。
  •     从“士”到“士大夫”再到如今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从西方的“德雷福斯”到韦伯再到萨义德。古今中外的“知识人”的转承启合各有梳理,对职责义务各有解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集体身份”,他们的现实地位和自身要求自然存在诸多不同。但都需要有知识涵养和现实关怀作支撑。本书为集雷颐、谢咏、马勇、杨奎松等人的访谈集,作为这个时代最有话语权的“公知”,自己很好奇他们关注重点和问题反思。但如今观之,对“知识人”这一概念研究最为系统和透彻的还是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和罗志田《权势转移》。
  •     有些重复 观点不算新颖
  •     水平还是层次不齐啊,有些个学者还是小家子气
  •     每个人说一点,其实也是腾讯这样的网络传媒对于“公知概念”的一次回应,只不过动用了社会上“公认”的知识分子进行诠释。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知识分子与学院派学者一大区别为是否有对超越自身专业领域的超越(当然这也是公认的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