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病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08074399
作者:李松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热心的“好人” 2008年3月,南京彭宇案最终以和解撤诉结案,但其“依合理想象判决”的结果,致使更多人害怕担责而不敢搀扶在路上摔倒的老人。2011年8月,天津许云鹤案的判决,再次加剧了公众的这种道德困境。 两件代表性事件发生的中间,2011年3月5日,中国的“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好人网设立了“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不管是谁,见到有老人摔倒就大胆去搀扶,因搀扶引起打官司,我们的律师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如果败诉了,基金会给予好心人经济赔偿。”网站创办人、总编辑谈方说。 按一般标准,中国好人网负责人只是谈方的业余身份。在体制内,他是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教授。 对于创办中国好人网的初衷,谈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最初的想法,仅是为自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 从2008年5月19日创办中国好人网以来,除了教书,谈方的身心几乎全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我决定通过网站向社会彰显一个理念:凡是帮助过别人、有益于社会的人,都应受到社会尊重。以此呼唤社会对好人的关爱,共同弘扬‘好人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谈方说。 秉持此念,中国好人网设立“搀扶老人风险基金”,谈方带头捐出第一笔款2万元。截至2011年9月,已收到20万元捐款,并有60多位律师维权志愿者成为网站公益律师。 为做到善款财务状况公开、透明,中国好人网正在开发一种类似快递追踪的全透明的捐赠全程跟踪信息平台,只要谁捐了一笔钱,输入账号,在中国好人网上就可以实时查到这笔钱什么时候去了哪里,每个环节,都可以一一要求核实。 “彻底公开、透明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命线和建立公信力的关键。”谈方说,“只要全透明,谁也造不了假,造假了也很容易被及时发现。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凭身份证号码到中国好人网审查我们的财务票据、基金流向。” 谈方介绍,中国好人网把基金分为通用、专项和指定3类。其中,专项是用在某类事情;指定是专用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的事,其他则是通用基金,并承诺不从专项和指定基金里提取管理费,基金使用由集体研究决定。任何捐款人都可以在捐款到账当天从中国好人网上看到捐款信息。 自创立至2011年11月18日,“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共介入8个案例,有些是主动求助,有些是谈方及其团队看到媒体报道,主动去给予支援。 网站有专人负责这一工作,尽可能地收集媒体信息,通过对比判定真伪。然后,把选定的帮助对象送交公益律师团,因为律师取证更方便,可以查阅一般人无法看到的卷宗档案。律师研究后会给出建议,包括是否要介入、应该怎样介入、何时介入比较好。最终,基金管理小组通过集体决定,确定是否介入,以及介入方式。 一旦确定帮助对象,该基金将为求助者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基金的公益律师团可以帮求助者打官司,一旦败诉,基金将为受助者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赔偿金,此外,还会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干预。 “目前我们在四处打听南京彭宇的下落,打算对他搀扶老人的行为奖励2万元,而且小悦悦事件后,北美华人在中国好人网设立了‘海外华人爱心基金’,准备将要募集的10万美元以内的善款奖励给彭宇,1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交给中国好人网救助国内其他见义勇为者。我们的目的是把彭宇这个现在是好人没好报的典型,变成好人终究有好报的典型。我们还要对天津许云鹤搀扶老人的行为奖励1万元,并为他准备好了10万多元的赔偿金”。谈方说。 谈方还透露,中国好人网打算在近期推出一个项目,在全国寻找因搀扶老人而陷入风险的好人,第一批将选择8名至10名,每人奖励几千元到1万元,主要根据其所陷的风险和家庭困难情况发放。谈方表示,钱只是一种慰问形式,更主要的是鼓励和宣传这些好人的事迹。 目前,像中国好人网这样活跃的民间公益网不少。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中国报恩网、宝贝回家寻子网、沈浩寻人网等。内容涉及扶贫、助学、找人、医疗救助、司法援助等多方面,很多是通过发布急需救助者的求助信息、呼吁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进行救助来进行公益帮扶。

前言

中国社会确实病了。    从老人倒地不敢扶到亲兄妹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从假酒、地沟油、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牛肉膏;从“拼爹”现象到“仇富”、“仇官”心态蔓延;从黑砖窑案、黑煤矿案到福建南平杀童案和北京大兴灭门案……    中国社会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调查发现,在众多热点中,民众最关注的“五大问题”领域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这些问题映射出中国社会在公正、公平等基本社会伦理原则的失守,以及民众对最基本生存与安全的焦虑,都是关乎民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要医治好中国社会病,最急迫的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因为一旦民生出问题,民众就会失去恻隐、廉耻之心,失去对生命、正义、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间悲剧。    从历史角度看,“民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即百姓的基本生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尽天下》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议论,亦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民生问题却很少受到过执政者真正重视。相反,官本位的文化却积淀深厚,民不聊生倒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20 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为“民生”注入了更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至“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民生问题不但概括为百姓的衣、食、住、行四要素,而且还对民生问题有这样的经典阐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自此,“民生”一词开始闪烁出人本思想的光辉,蕴涵着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大众情怀。    中国的民生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发展,且由单纯的物质生活转向全面化。如今,民生含义非常广泛。从社会发展来看,民生问题已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    首先,民众基本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其次,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再次,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民众能够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得到免费教育;住房公积金普及到每一位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等。    在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而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重视民生并解决好民生问题,一个政府才能得到民众认可和拥护,才具有其真正的执政合法性。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占据了大量篇幅,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可见,民生问题在当今执政者眼中,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民生意味着一切!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只要民众吃得安全一点,房价下降一点,学费少收一点,民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犯愁,“中国梦”也会离现实更近一步。    中国社会各类民生问题虽有一些共同的病因,但也有所差异,把脉中国社会病,还须深入调查分析,找准病根再下药。这部书选编的36篇作品均是我近几年在民生领域所作的深度社会调查成果,大部分是在《瞭望》、《半月谈》、《环球》上发表的作品,而极少数篇目还未曾面世。汇集成册,旨在把各类民生问题集中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把脉”中国社会病之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表过的作品,选编入书时,基本忠于原文,仅在细节方面进行了适当删除和修改,或补充了一些最新信息。虽然本书的作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社会民生全貌,但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我会在未来为此作出不懈努力。这是职责所在,也是良心所系。    此书出版,首先得感谢胡仙芝、齐善鸿两位我敬重的知名学者拨冗作序。其次,感谢我的所有采访对象,是他们为这部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再次,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大众华文(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赫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同时,感谢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编委会执行主任、执行总编辑胡俊凯先生,感谢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汤华先生,感谢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先生、副总经理白雪峰先生,以及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先生,他们在此书的成稿过程中,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在此一并致谢。    此书出版,我期待有更多善意的批评和指正。    李松    2013年1月20日于北京

名人推荐

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预测,基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细节的认知与解读。李松的《中国社会病》,以一个资深记者深度观察的眼光,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竹立家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通过对中国各领域的民生现状进行大量深度调查和分析,最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服务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立身之基。 ——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杨帆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 李松的《中国社会病》是奉献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一部启示录,也是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一部警世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的一部现实教科书。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齐善鸿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对社会发展未来的预测,基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状况”细节的认知与解读之中。李松的《中国社会病》,以一个资深记者深度观察的眼光,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剖析,值得一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竹立家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通过对中国各领域的民生现状进行了大量深度调查和分析,最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政权,都必须服务于百姓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立身之基。—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杨帆李松的《中国社会病》选题范围突破了官民对立语境下的传统的“民生”概念,把官员和公务员的身份也认定为“民”,从中可以看到所包含的时代超越,这体现了公民社会“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追求。—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胡仙芝李松的《中国社会病》是奉献给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一部人生启示录,也是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的一部警世录,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的一部现实教科书。—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齐善鸿

内容概要

李松,云南作协会员。
曾任新华社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其作品曾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他是披露“驻京办”内幕的第一人,多位中央领导看过他的报道后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的高度关注。
作品《中国隐性权力调查》销售近30000册,目前销售持续。

书籍目录

开篇/ 不能让仇恨成为“社会病”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有一种实现公正的合法渠道,适当减轻人们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否则,弱势人群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难以抚平或消除,仇恨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病”。
第一篇/ 公平正义:比太阳有光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拿什么来终结高速公路暴利收费
出租车司机干吗这么拼命
谁动了作者转载稿费……
“顺风车”的法律风险
民间公益之惑
富人为什么要移民
非法行医直戳医疗体制痛点
成人文化的中国现状
第二篇/ 边缘生存:隐秘的群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群体不断膨胀,正成为一个越发严峻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如何有效地清理制度环境,让合理的制度归位,不合理的制度退场,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拆迁富翁”的未来隐忧
“摩尔狂潮”下的农民失地之痛
新闻线人:媒体大战中的隐形人
单身女性“非婚生育”惹了谁
“网络打手”的江湖生存
谁让孩子成了特“困”生
“网络钓鱼”肆虐谁之过
都市“异性合租”灰幕
第三篇/ 幸福快乐:期待来敲门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幸福”了。但是,幸福不会自动来敲门,它需要每个人去伸张。幸福并不虚无缥缈,只要人人都把权利紧握手中,把责任扛在肩上。
“幸福社区”离现实有多远
不该发生的“记忆危机”
你靠什么养老
你的房子抗得住地震吗
诚信问题让中国人很纠结
“带薪休假”为何没有底气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媒体”引领中国公民社会
第四篇/ 民生权益:看不见的“黑洞”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因此,政府除了依法治国,必须务实、清廉地为人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不应有任何特权。
北京暴雨追问城市应急能力
大灾难时,你如何回家
探访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说着玩的
政务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底层向上流动机会缘何减少
官方民调:钢丝绳上的舞蹈
社会组织:活跃的公共治理参与者
尾篇/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
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附录/ 李松民生对话录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病》指出没有幸福民生,就没有中国的进步,所有的曝光和拷问都是为了唤回公平和正义。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病》讲述仇恨情绪从何而来,公平正义为何缺失,边缘生存缘何日益艰难,人民权益的“黑洞”何时填补,承诺的幸福还有多远?全世界的人都在看。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遭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鉴于此,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


 中国社会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有一种实现公正的合法渠道,适当减轻人们就业、子女就学、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否则,弱势人群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难以抚平或消除,仇恨有可能成为一种可怕的“社会病”。这位揭露“驻京办”黑幕第一人李松多年来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典型而深刻。若拿李松之前的作品《隐性权力调查》与新作《中国社会病》相比较会发现,《隐性权力调查》62篇文章标题中,仅提到“官”及“官员”二字就多达23处,是不折不扣的官员隐性内幕调查,而《中国社会病》直指民生现状,看似与隐性权力没有直接关系,但追本溯源,这更像是“因”“果”之论。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从社会学的角度,著有现代化三部曲,透视中国社会自90年代以来的流变。他指出,政府行为的经济化、市场化、企业化会大大增加官员腐败的机会。官员的腐败不仅败裂了自身廉洁,更多的是牺牲了国家及人民的利益,导致好几种社会病的发病。《中国社会病》的内容有着强烈的作者意识,有着李松独有的风格。作为一名典型的调查型记者,李松继续着他特有的敏锐嗅觉,执著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对社会病态做“典型而深刻”的扫描和分析,而且还尝试着做一名“社会医生”,与他采访的大批社会精英一起寻求治疗之道。不是每个人都敢说,不是每个人都敢问,《中国社会病》问诊中国社会脉搏,针砭时弊,理性分析政治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微妙关系,还原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众生相,是公务员系统、权力阶层的警世恒言。
  •       叶 雷/文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社会发展正是通过不断解决生生不已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而前进的。但如果这些问题、矛盾突破社会基本规范,在社会总规范内仍得不到解决和妥协,甚至是愈演愈烈,我们就称之为社会病。那么,当社会生了病,该如何调理治疗呢?  新华社著名调查记者李松,在连续推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两部调查系列作品后,又隆重推出了第三部调查系列作品《中国社会病》。李松秉承一贯风格,以他特有的敏锐嗅觉,以调查事实为依据,对当今中国社会病做了“典型而深刻”的扫描与分析,而且还尝试着做一名“社会医生”,与他采访的大批社会精英一起寻求治疗之道。  李松在《中国社会病》中开门见山,提出他的“社会病”含义:“社会病指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缺陷病,以及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有失公平、有失水准、不尽合理的不利于人类健康成长、进化以及社会良性进步的所有社会不平衡现象。”杀人不为越货,利刃一次次挥向无辜,母亲从楼上扔下自己的孩子,儿子雇凶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姐姐,穷凶极恶者在公交车上点燃汽油,不满社会者将屠刀一次次对准稚嫩的孩子;无毒不成餐,假酒、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染色馒头、溴酸盐、牛肉膏、地沟油……一茬接一茬,你刚唱罢我登场;老人倒地不敢扶,亲兄妹为争夺财产对簿公堂,曼妙女郎“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单车上微笑”,更强调“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山寨手机、山寨小黄鸭、山寨白宫、山寨天安门、山寨局长、山寨司长,诚信已无处安放;“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爸是李刚”、“穷人的房子不配有厕所”、“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价值观由扭曲到混乱。  有病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病根。吴敬琏说,中国社会病的根源在于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腐败和垄断;于建嵘说,中国社会的“病态”是“溃散”,人们没有了敬畏之心,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信仰,只有恐惧;杜维明说,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市场化,所以要唤醒中国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基因。在李松看来,中国社会病是出在民生问题上,因为一旦民生出问题,民众就会失去恻隐之心,失去对生命、正义、善良、人性的基本敬畏和判断,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冷漠和人间悲剧。在他看来,要医治好中国社会病,最急迫的是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李松在《中国社会病》中认为,“民生”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民众基本生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其次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层面上的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第三是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民众能够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公立高等院校的学生得到免费教育,住房公积金普及到每一位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等。  李松认为,改善民生的关键是要通过公正的合法渠道,缩小收入差距,减轻人们就业、就学、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要通过法治,给弱势人群更多的话语权,给他们更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要让制度切实保障每一个人:只要做出努力,就有获得成功的机会!社会病容易交叉影响、相互模仿、将病就病、恶性循环,因此,李松在书的“尾篇”专门提出了加大“社会心态”调适力度的问题,要通过提升民众安全感、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让“中国梦”离现实更近一步。  社会病是一种复杂的顽固的社会现象,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表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病的高发期。中国如此,当年的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历史学家亨利·S·康马杰说1890年是美国历史的分水岭,“分水岭这一边,是一个农业的美国”,“分水岭那一边,则是一个城市化的现代美国”。但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步主义运动,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竞争秩序和法治体系,有效缓解了社会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将社会病作为系统工程长期治理,一定能够成功走过这样一个“转折点”。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各种社会问题
  •     一位新华社记者的良心之作,以深度调查的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现状。关注民生,为民生呼吁,是这部书最大的特色。值得推荐!
  •     跟着作者用批判的眼光去看看当今社会种种怪像!
  •     这是我需要的书,让我知道老百姓的更多真实生活状态。
  •     就是普通记者的水平,缺乏深度,而且也都是一个个小问题小文章的累积,缺乏系统思辨。不喜欢这本书,名字虎气,内容一般。后来者不要购买此书,。
  •     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     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好些事都应该知道,即便不是公知不需关心社会,总该活个明明白白。
  •     虽然是非社会学专业的书,但是把现象说的挺好的。记者有的时候看到的更多。
  •     以为是野火集之类的呐喊,其实是民间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不够透彻,但还算坦诚
  •     可以看看,但是总觉得似乎挖得不够深刻、、、
  •     当今社会满眼充斥的是道德无底线、金钱权至上、社会冷漠、人心不古,仇官、仇富、啃老、关系网等现象阻碍着社会的良性发展,如何正视这个病态的社会,是什么让这个社会畸形到如此状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