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味

出版日期:2016-7
ISBN:9787550279829
作者:沙丹
页数:400页

内容概要

沙丹,文学硕士,现任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长期从事艺术影院管理和节目策划工作,并兼任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学术研究方面偏重于华语电影历史与批评,曾在众多电影专业刊物、报纸发表论文、书评、影评数百篇;曾翻译《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 96—1937)》一书;参与撰写《欧洲电影分析》《金融危机与中国电影》《银都六十(1950—2010)》等著作;并曾受邀担任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南方都市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等工作。

书籍目录

序一 迷影的摆渡人  by 李洋
序二 站在学院和民间的十字路口 by magasa
前言 神圣的银幕
寻回传统:中国电影资料馆国片放映的策划与影响
从“西游”到“东游”:《盘丝洞》回归的意义与启示
莉莲·吉许的魅影:情节剧、悲剧女旦与中国电影业的初兴
穿越“历史黑洞”:由档案重思三十年代左翼电影运动
寻访自由神:试论三十年代左翼影人的启蒙理想和大众文艺观
精铁熔成经百炼:秋瑾影像传奇
从大陆视角看台湾“健康写实”电影的经验和传承
构建新巴别塔:中美电影的现代交流与跨国合作
玉人永诀:影星阮玲玉的悲剧表演与视觉政治
政治光谱下的文艺变革:新中国成立前夕香港左派影人的活动及影响
夏梦:一个明星的诞生
病中吟: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舍思想意识的转变
《太太万岁》:女主人的泪与笑
《清宫秘史》:娱乐、伦理和政治相交杂的历史记忆
《小城之春》:银幕上的诗情画意
大匠的困惑:《山中传奇》与胡金铨的心灵世界
附录一 培育期的北京艺术电影放映
附录二 硬盘里的电影存不了100年
后 记
出版后记

作者简介

在大银幕的滋味中追寻电影档案的魅力
分享中国电影资料馆台前幕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2016年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开放二十周年。藉此契机,本书将向各位读者、观众、影迷,讲述一些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故事,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精选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史学视野梳理文本脉络,寻找过去与今天的创作联系
☆每篇文章皆附有一则策展故事,亲切讲述台前幕后趣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全书附有百余幅作者珍藏的经典剧照、明星海报及民国电影杂志刊物图,尽显电影档案的鲜活魅力
☆对电影节、电影展映、国片及艺术电影推广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
※作者的话※
“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联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
——沙 丹
...................
※名人推荐※
沙丹的这些文章介于影评与学术论文之间,但是这种分析绝非普通的影评,字里行间流露出治史之人的好奇和严谨,以及强烈的自我代入感,也总能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引到电影史最陡峭的悬崖前。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沙丹实实在在地把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变成了一个电影史的课堂,成千上万的影迷在这里无师自通,亲近电影史,学习电影文化。所以在沙丹这里,策展和电影史研究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这也完美地体现在了这本书的体例中,他总是先讲一段策展故事,再展开相应主题的分析,若是缺少其中之一,那就美中不足了。
——magasa,电子杂志《虹膜》主编


 幕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在东五环外念四年大学。自诩小众,一直在跑各个剧场,结果钱包越发瘪,受挫也愈加多。到大四临近尾声,终于偶然从《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的连映发掘了资料馆,自此不可收拾。毫不夸张地说,在剧场那里获得的伤害值,都在资料馆得到了加倍的弥补。悲哀于大部分舞台剧造作的剧本和演出,周六下午便总能在资料馆看到奇爱博士挑选的好片;愤愤于剧场里说话拍照玩手机的害虫,资料馆的观众席的安静便格外可贵;舞台剧门槛动辄180,资料馆便用惯常40封顶的价格成为低文艺成本界的一股清流。我依旧最喜欢舞台剧,但资料馆始终是牢靠的慰藉【虽然今年电影节在资料馆看了金基德的《停止》当场懵逼了啊金基德你怎么成了这么一个基德。不过除了上述理由,资料馆还带的一大卖点,就是奇爱博士本人了。虽然每天能看到奇爱博士在“文慧园路三号”卖萌,但“今天也许能听到奇爱博士的映前导赏”,确乎是成为了每个周六早起从现在的东六环跑去小西天的理由。以前在写文章吐槽某一场舞台剧的演前导赏的时候就有写到过:“而最喜欢的演前导赏,来自电影资料馆的奇爱博士。他不过说三五分钟,但这其中的概括和旁征博引,足以让人在看完后去把导演/系列/任何提及的作品都去下下来……且绝对不会失望。”所以《幕味》这本书给资料馆粉丝带来的满足感,大抵就相当于“在家中书架上收藏了一个文字化加强版的奇爱博士”,恩,这回还是国片版的。一直以来电影资料馆的国片放映观众都会少于外国电影_(:зゝ∠)_但至少作为我这样“排自己的电影十佳能在里面放五个国产片”的小型影迷,在资料馆看国片的时候,事实上会有一种很浓重的穿越感,不是说不和谐的那种,而是在这块大屏幕上,在周围有人但安静漆黑的环境中,看修复但毕竟多少有瑕疵的国片,真的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恩,我是身处帝都的文艺青年我自豪【我在说什么。《幕味》中提到了一系列早期的国片。在分析之前,还会有一段策展故事,再加上照片资料、故事和各种一点都不让人丧气的旁征博引,银幕之味,醇厚之至。可看完也不是没有在想……现在的国产电影到底是怎么了……?帝都的文艺人儿都能在资料馆找到慰藉,但尤其在确定快将离开北京的时候,真是希望各处的文艺人儿们都能得其归宿啊,即便不是文艺院线呢?
  •     《幕味》日记初尝幕味是在高二编导班,第一次看张艺谋的《红高粱》,痴迷幕味在大二的中国电影史课上的《马路天使》,探秘幕味则是在电影资料馆的大银幕上《上海小姐》。对电影的学习和热爱已经7年有余,幸运的是7年之痒还没来,因为一直在吸收着电影在银幕外的味道滋养,就比如沙丹老师的《幕味》,你能嗅到老电影在他的培养和滋润之下重新散发的迷人芳香,回味悠长,细腻绵延。迷影人对于电影的热爱是没有原因的,有人喜欢观赏老电影,重回往日的时光,对于老电影书籍的观赏和阅读则是想进一步探寻电影的秘密。从文学界到电影学界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适合读的,不像是一般的学术论文一样枯燥干瘪,再加上真实的日常影展策划故事,一步一步跟着作者的脚步,重访电影史。我最喜欢的是沙丹老师写夏梦的那一章,可以感受到一个粉丝见到偶像的狂热心情,而且他很理智和克制。假如我能见到亨弗莱鲍嘉,那肯定要激动得晕倒,希望自己能像,《午夜巴黎》的主人公一样,重返经典好莱坞片场,看鲍嘉叼着香烟说话,看海华丝甩着头发歌唱,看赫本端庄优雅的微笑,总之一切就晃如梦境一般,所以很羡慕沙丹老师,他很努力,也很幸运,做足了功夫。所以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看到他梦想成真也是衷心的祝福,每个迷影人都应该被祝福。看书的时候还补看了两部电影朱石麟的《清宫秘史》和胡金铨《山中传奇》。只是我研究了解的不深,看的也不够仔细,沙丹老师就比较厉害深入浅出,,对于电影的分析不单纯的从文本出发,就像是一个杂学家,导演生平和镜头角度都能侃侃而谈让人信服。我最喜欢看毛尖写的电影评论,思维灵活跳跃,而且幽默可爱。沙丹老师的就仿佛一层层的揭秘,海风拂面,把薄纱掀起来,看到更加细腻有韵味的电影艺术的魅力,360度都能发现美,很细致而且见解独到。通读全书,能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出于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考虑和担忧让这份对电影史的研究有了更大的意义,不再是私人感受,而是分享给大家一起探索未来发展的道路,更加有启示性。当然作为电影学的研究生,我也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电影史的书,只可惜现在理论系统还没有完善,对于电影只是流于表面的观察,史料文献的积累太少,一直没有付诸实践,沙丹老师同样是中国电影史出来的,更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指明了道路。看电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体味乐趣更是甜蜜,比如在艺术影院里看电影一样,完全置身梦境当中,感受别样的人生,不同的体验犹如重生一般。还会在放映结束快速溜走,独自体会电影的乐趣,自己慢慢的回味,就仿佛发现一件宝物一样愚蠢的安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主人。迷影的狂与痴,我还只停留在这个地步,对于电影的文献书籍搜索还没到废寝忘食的地步,看书也是杂乱无章,可是关于电影方面的虽从未停歇,仿佛有跟丝线在连接着。也催生了我寻找和关注电影类新书籍的出现。沙丹老师一只是引导者,他曾介绍过佐藤忠男的《炮声中的电影》想法设法寻来一本,可惜翻了一遍就只有马徐维邦的部分较为感兴趣,但是《幕味》就不同以往了,或许是真的被作者的个人魅力打动了,对于阮玲玉,宣景琳,老舍桑弧张爱玲的喜爱由衷的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是《小城之春》和《山中传奇》我一直体会不到他们的魅力,或许是个人经历有限,对于此我了解的太少,强行的带入其中感受不到更深层的魅力.我更贴近于戴秀的角色,相信时间会给我答案。因为《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一起看的,连着看很容易出戏,而且《山中传奇》的鬼怪太玄乎和不可思议了,或许是看的删减版的,感受不到胡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于高深的东西还是高山仰止,这就需要高人来提携一把,沙丹老师就在书里详细的补充了删减的内容,这或许是一个痴迷的影人研究者更加认真的态度导致的吧,就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找到最初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完善全面的分析影片和导演,佩服至极。看书多了眼界就开阔了,不但是从电影出发,文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也是信手捏来。好多书和电影距离远着呢 ,不过吸收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也确实新颖。对于电影方面的更是娴熟,可知日常积累多么重要。总之学海无涯,加油看书看电影,奇爱博士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现在是奇爱博士粉丝团里的迷妹儿,写的杂乱而且激动,但是小小影迷还有进步的空间,在老师的指导教育下还会更上一层楼的。自己也会努力加油。于小西天2016年8月1日
  •     选读此书原因有四:1.自认为是个爱电影的人,是基础。2.研究生就读的学校临近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资料馆看片是重要回忆。3.关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侧重院线与影院发展情况,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中国艺术影院的重要代表。4.从事会展行业,不只关注影展本身,亦关注以电影为主题的策展实践的幕后考量。以上既是个人历程,又是选读背景。长久以来,艺术影片放映与艺术影院的固定化、常态化发展都是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近年,延续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后窗放映”艺术电影长线巡回放映、上海艺术电影联盟(SAFF)的艺术片常态化放映,艺术电影放映始终在稳步发展。自上而下的政策性推动,更多资本的介入,更专业的策划以及借力院线影院与电影节展的方式,使艺术电影得到进一步推广。彭可在《艺术电影如何突出重围?——浅谈当下内地艺术片推广的几种态势》一文中提出,相较与此前的艺术放映,新一轮艺术电影放映显示出固定性、灵活性、规模效应、跨院线及长线放映等新特征。中国电影资料馆于2014年9月开辟北京百子湾影厅,每周三、五晚进行国内外老片佳作放映。北京推出“惠民艺术电影放映”,也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片源,中国电影资料艺术院、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北京新影联华谊兄弟影院望京店三家影院提供场地,设立“经典电影”、“艺术电影”、“儿童电影”三类主题,以每周两场的频次和10元优惠票价放映。然而,艺术电影尚未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获得广泛的放映渠道与市场回应,艺术电影放映市场仍需培育与探索。对于中国电影城市放映终端市场的关注者、实践者、研究者、参与者而言,《幕味》作为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沙丹常年从事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节目策划工作,从排片策划到营销宣传,他的工作与不少影院经理的核心工作并无二致,又有其相当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通过《幕味》的描述带来了十分值得玩味的阅读乐趣。一是排片。从商业角度而言,影院排片需要根据不同影片在不同区域各有优势的特点,分析自身所处商圈位置、覆盖人群特点进行针对性营销,已经基本成为业界通识。南北方差异导致的观众对喜剧片偏好不同,影院所属区位目标客群差异导致的观众对国产片与进口片偏好不同等等都是典型例证。《幕味》中,作者沙丹对资料馆的受众了如指掌:艺术影院市场相对较窄,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作为北京影迷的重要阵地,聚集了一批相当高质量的影迷。高质量影迷也带来了对影片本身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如何让这些影迷对资料馆的排片提起兴趣,是节目策划的重要关切点。作者提到,“将资料馆赋予精英标签的做法,在今天的中国需要根据现实环境有所调整和改变。电影资料馆的放映虽然重要是面向特定区域(北京)人群,影片放映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但是这种放映不应该与商业院线的主流放映对立起来,而应该成为主流放映的助力和补充;电影资料馆也不应该成为一小部分知识精英的电影资料馆,由于受配额及商业利益驱动,正规渠道主流放映的影片数量、形式还比较有限,电影资料馆的放映首先应该起到大众文化普及(而非小众迷影)的作用。”电影资料馆依托自身丰富的片库积累和进口外片方面的优势,以独具匠心的专题展映形式,的确俘获了大量影迷。如今,电影资料馆小西天和百子湾影院,每周放映已增加至13场以上。影院放映前,经常排起等待购票的长队;影片放映结束后,总会响起观众充满敬意的掌声。二是服务。与通常商业影院在硬件配套上体现服务的做法不同,资料馆的艺术影院服务更多体现在文化增值上。对于不少迷影人而言,到资料馆看片,片头如果能听到片前讲解导引,那是很能提升观影心情的大事。老片放映前的讲解、映后的讨论交流、特殊默片场次的交响配乐、活动专题纪念品、电影修复讲座等等,大大提升了在电影资料馆看片的文化含量。安德烈•巴赞等名家的观影后交流活动,曾为电影文化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电影语言已被大众普遍接受,而那些在中国电影时代洪流中不再嘹亮的美学歌声,却仍然需要除学界以外的广泛讨论与关注。电影资料馆的片前讲解,既起到了普及电影文化、培育电影观众的作用,又成为观众贴心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营销。作为一个艺术影院经营者,对电影的深厚热爱、丰富的电影理论素养与知识、对影院目标受众的精确把握与推广是必不可少的素养。作者沙丹在这三方面的造诣与修养令人敬佩,书中有一段他关于利用互联网宣传影片放映活动的自述,“最初有时光网的时候,托人在上面发布每月的放映活动,再不厌其烦地把此帖复制粘贴到每个资料馆周边高校的论坛里。后来,文艺的豆瓣火了,‘文慧园路三号’小组被影迷领袖建立了起来,我每天在里面‘忽悠’,迎接各路好手的‘挑战’(大多是对资料馆各种放映及服务问题的抱怨和投诉),有时候免不了面对熟悉又陌生的ID,打上半天口水仗。小组功能弱化之后,我又建立了同名的小站用于发布活动和广播信息,直到今天,已经有超过150多万次的访问量。再后来,微博、微信等真正革命性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应运而生,我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始了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练号’历程。几年下来,微博有了七万多粉丝(其中估摸着有不少僵尸粉),‘文慧园路三号’微信公众号受众超过五万人。而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每天至少要在微博微信上消耗五六个小时进行打理。但成绩也是相当显著的,那就是电影资料馆的受众真的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我们放映的频率也从2007年的每周一次(两部)发展到现在每周两个影院六天、多厅多场次的放映。”这段推心置腹的自述,像是没有任何捷径的“笨办法”,却也是艺术影院宣传的重要途径。此外,搭船电影节展也是宣传自身放映阵地、提升观众观影素养的好方式。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9天29场的放映,观影观众突破万人;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14天58场放映,观众达2.7万人次。四是运营。附录访谈部分,作者在肯定资料馆是重要艺术电影放映阵地的同时,也提到了资料馆目前在运营中面临的压力与问题。包括人力资源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策展团队;影片排映方面以“保守”为考量出发点,更多考虑写进历史的、稳妥的经典,缺乏“发现”新锐影片的勇气;成本测算方面面临的运营压力;小厅在支持小成本艺术电影长线放映方面的作用有待挖掘等等。除影院与影展内容,本书对电影档案与历史的关注与研究,对国产电影的推广与维护作用均以深厚知识储备为基础,深入浅出,文笔潇洒。老电影的历史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联结密切,并拥有着依旧旺盛的生命力;电影资料馆除了宣传世界优秀电影以外,亦具有宣传、推广、普及本国本地区电影文化的重要职能;文艺不再完全与政治挂钩,电影生产越来越回归其本来的经济运行规律;策展能力的核心和研究能力不可分割;未来学术不应局限在高墙内,而应与民间力量积极互动;以及关于电影史潮流、电影人、代表影片等等独到观点,读过亦受到相当启发。限于这些领域学识积累有限,就不多说。另外两句题外话,《玲珑》杂志尤其是“幕味”版块,很想找机会读读;这本书读到最后,红了眼眶。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作者自己在前言里说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浅显易懂,可我看这彻彻底底就是一本不那么深刻的学术专著,只不过研究领域恰好放在了人人都可说两句的电影圈。资料馆是个往往被大众忽略的地方,却承担着重大的电影传播普及与保存的责任。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电影资料馆看看老电影。
  •     和朗格卢瓦的努力几乎一致。介于学者论文与影评人影评之间的风格,加之资料馆的收集癖与纯粹的迷影的热情,还有行文难掩的对夏梦的热爱,太可爱了
  •     看到出版后记积水潭-小西天-文慧园路三号时真的哭出来了。一个傍晚连着晚上一鼓作气读完了就好像葛格在片前讲解一样天啊都是熟悉的语流。葛格你一定一定可以写得更好的。资料馆也可以更棒的。小小的影迷们也要继续嗑药继续嗨啊。
  •     很难把它硬套上中国当代文学的标签,太学院,太不小西天。幸而是距离文慧园三号最近的学院,体会得到徘徊在民间和学院的游刃有余。本不期待逻辑的铺陈,却喜见学术式的谨小慎微,只是事业单位毕竟还留有一点“谁谁表示,某某指出”句式的拘谨啊。 里面的很多海报和照片真是稀有啊!
  •     还有一星的进步空间,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分明,作者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笑眯眯不着四六的沙哥,而是一位真正严肃认真,探讨学术“奇爱博士”,加油,像强者学习
  •     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左翼电影很通俗,中美明星也同步,伶人才子颇命苦,佳作鲜为人知路。想去资料馆看一场电影。
  •     打通学术和策展,文字耐读,口才颇佳,沙老师真厉害!
  •     没有想象的有趣。但也是个好作品了。
  •     沙师哥算是北京迷影圈大家都多多少少听过的一个略响亮的名号了吧。见过本尊一次,在一个飞沙走石的冬日,排队买库布里克2001的票,那时还是那样的刀耕火种的卖票方式,沙师哥走出来,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别排了,票没了。希望这本书最后也会是沙师哥站出来说,别买了,没货了...
  •     葛葛的用词话语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     意想不到的都是干货,非常有用,很惊喜。@奇爱博士 不愧是长年亲身和胶片史料打交道的,治学相当严谨,文字清晰易读。就学术成果而言比大部分写中国电影的著述好太多,也可以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史科普。
  •     老舍里头看看文学史,陈徒手的书里更翔实记录,胡金铨的部分也少了一点吧。后浪出的胡金铨回忆录也挺好的。
  •     马上研二,策展人,心之向往,三到五年,我与策展人有个约定。
  •     地下室与一排一
  •     社会学读物。葛格很棒。
  •     既有学术价值,又能感觉到作者对电影的passion(美版《谜一样的双眼》说,人的情感中passion是最有力最持久的~
  •     又读了一遍,沙丹叔的亦庄亦谐的文字风格,通俗易懂
  •     深入浅出,结合史实、材料的学术文,四星起
  •     看到后记觉得有点辛酸
  •     居然很学术。又引发了一点对电影史的兴趣
  •     敬佩沙丹老师为中国艺术电影推广做出的贡献与努力!全书内容严谨但不晦涩,让人涨知识的好书。影迷们请不要错过了解中国电影影史故事的好书。购买链接http://t.cn/RISRqdx
  •     在书中资料馆观众席的插图里面找到了我!除了有趣内容之外的另一种一本满足(☆_☆)
  •     电影学考研必读。装帧、选纸、版式、图文都非常舒服。
  •     非影迷也读得津津有味。
  •     10年在电资馆,坐木头小板凳看《他人的生活》,真像一帧人生胶片。
  •     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好能骑着个氢弹……
  •     在大银幕的滋味中追寻电影档案的魅力 听沙丹分享中国电影资料馆台前幕后的故事:)
  •     策展与影史逸事连线,虽然个别篇章不是太感兴趣,全书还是富有趣味,可感的在影史与银幕里游曳和呼吸自如的舒服。两个凌晨加一个晚上读完~
  •     更像一本论文集
  •     心疼奇爱博士,做策展真的好辛苦。不过全书唯一的彩图是葛格与夏梦的合照。
  •     看完觉得大学没去北京将荒废四年啊orz
  •     关于老电影,关于电影的保护和传播。。。
  •     正如副标题—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所有的文章都紧紧围绕这两个议题,作者自由行走在学界与民间,整日与电影相伴,好羡慕的工作。书在6.29号入手,三天读完,读到最后一页时竟有些不舍。我喜欢迷影人的文字,混杂气质、感性与理性兼备,比那些一大堆的纯学术文章更有人的温度,作者对中国老电影的迷恋与详实的资料收集及理性的专业分析也是吸引我阅读的一大原因,整本书显示出对历史、对“人”的深刻关注,更不乏对中国电影产业、艺术电影院线、电影保存与推广的思考,涉猎范围广,提供了一些电影学研究的角度,值得一读。
  •     要支持资料馆吉祥物沙老师
  •     这个地方不缺好奇的人 缺将好奇化为动力的人 这里也不缺充满才情和抱负的人 缺他们与我们的沟通渠道 像博士这样能把好奇的人吸引到资料馆 又能在学术和经营之间做到平衡 真的很难能可贵 他的难处也许我们无法体会 那就好好感受他热爱的并且希望呈现给我们的电影吧
  •     在资料馆看了那么多场电影,想到背后都是葛格的辛苦谋划。如今葛格出了书,书钱还没一张电影票贵~不买一本,于心不忍。(且书本身也hin好看呢><
  •     敬佩沙丹老师为中国艺术电影推广做出的贡献与努力!读完全书很感动。明年一定要去中国电影资料馆朝圣。全书内容严谨但不晦涩,让人涨知识的好书。影迷们请不要错过了解中国电影影史故事的好书。
  •     今天到的,已经读了一章,爱不释手。不错不错。
  •     跟想象中不太一样,算是一部介于学术影评和作者影评之间的文章集,本冲着影展策展实践,却发现只是在每篇影评前写的小故事,散见在前言和附文里。喜欢他的写作语言,没有学术人的卖弄也消解了影评人的感性。
  •     感人
  •     葛格在书中提及的每一部国产老片都想去看一遍。。
  •     2017年1月21日 购于amazon.cn @Home, London 非常长知识
  •     [宜读指数4]将个人实践融入到电影史的书写中,具体而不宽泛且有代表性,通俗易懂,津津有味!
  •     本以为是腻歪的文艺电影影评,但没想到偏偏都是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真的很惊喜
  •     精神感人 非常 想去 这地方 看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