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1-5-22
ISBN:9789571353869
作者:岳南
页数:1520页

内容概要

岳南
一九六二年生,山東諸城人,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班,獲文學碩士學位。他目前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北京。自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關注中國自由知識份子,並著重於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著名學府中,那群人文知識份子在學術精神及人生歷程的研究。著有以知識分子人生命運、情感歷程、學術精神與成就為主體脈絡的《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從蔡元培到胡適》、《陳寅恪與傅斯年》、《之後再無大師》等紀實文學十部。並著有考古、歷史題材紀實文學作品《復活的軍團》、《風雪定陵》(合著)、《千古學案》、《尋找「北京人」》等十二部著作。其中《風雪定陵》、《千古學案》等十餘部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義、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為中國最具全球影響力的當代著名作家之一。

书籍目录

南渡北歸 南渡
序章 烽火照京都
第一章 往事再回首
第二章 英雄輩出的時代
第三章 通往歷史隧道的深處
第四章 流亡歲月
第五章 弦誦在山城
第六章 又成別離
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
第八章 揚子江頭的來客
第九章 似水流年
第十章 大愛無言
第十一章 歸去來兮
第十二章 三隻新生代「海龜」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第十四章 南渡自應思往事
第十五章 國破花開濺淚流
南渡北歸 北歸
第一章 穿越歷史之門
第二章 聞道在蜀郡
第三章 小鎮故事多
第四章 山下旌旗在望
第五章 勝利的前夜
第六章 北大春秋
第七章 血染紅土地
第八章 大角逐
第九章 大幕在黃昏中落下
第十章 獨宿春城燭炬殘
第十一章 血性男兒
第十二章 從

作者简介

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
「南渡北歸」系列共分為《南渡》、《北歸》、《傷別離》三卷,此作品為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紀實作家岳南,三下江南、耗時八年,搜閱近千萬字珍貴資料所完成的史詩巨著。書中詳述了民國知識分子們冒著抗戰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再回歸中原,之後因政治局勢對立而各自分別的故事。本系列完整再現了中國最後一批大師劇烈變遷的群體命運,可視為一部全面探討民國百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流亡血淚史。
在系列之一《南渡》中,描述了抗戰爆發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們不同的人生際遇和學術追求。時間以七七事變為始,繼之平津淪陷後,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後在長沙、昆明及蒙自辦學的歲月,並論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教育文化組織在抗戰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書中特別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李濟、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梅貽琦等人在這段戰亂時期的顛沛流離與學術研究,深刻解析了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愛恨情仇與文化縮影。
在系列之二《北歸》中,著重在描述抗戰勝利前後,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以及其各自的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中後期至一九四八年末,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書中突出地再現了董作賓、李約瑟、童第周、陳夢家、沈性仁、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吳?等人,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裏,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並對這群知識分子群體於時代大潮中的分化與演變,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探究,充分揭示出那些被蓄意掩蓋的歷史隱祕。
在系列之三《傷別離》中,描寫自一九四八年末國共大勢抵定以降,這批知識分子的政治選擇和人生際遇。從國民黨遷臺的國寶爭奪戰及「學人搶救」計劃為始,逐步細膩地考查了在兩岸局勢成形之後,這群知識分子的群體命運出現了分叉流轉的各種面貌。書中特別論及傅斯年、胡適、梅貽琦、李濟、吳金鼎、林徽因、陶孟和、曾昭燏、梁思成、葉企孫、穆旦、陳寅恪、吳宓、金岳霖等人的晚年後事。此為本系列的終章,其情感溢於言表,讀來不勝唏噓,令人扼腕浩歎。


 南渡北歸 (3冊合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By 翩跹乌鸦读罢三恨。一恨不得生于彼时,一见不世出的人中龙凤,如“人间四月天”。二恨不得学于彼时,于陈寅恪门下牛马走心亦足,或于叶企孙门下学物理(话说现也可如此选择……)。三恨不得仕于彼时,于梅贻琦校长帐下听令无悔矣。至于投机民国,弭内战,复外蒙、琉球,稳法币,收赔款,借世界局势倒数第二次大洗牌之机兴中华于亡国灭种之渊,则固所愿,不敢奢望也。在封面上有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本书也确实是围绕着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在抗战、内战甚至解放(沦陷?)后在文化界乃至政治界都有着极大影响力的人物,描述他们一生的跌宕流离。在他们相继离去后,整个中国文化界,尤指“社会科学”这一领域便显得格外空旷,不客气地说,甚至可有阮籍之叹。余英时确是当今第一流的历史学家,但比照其师钱穆,乃至“中国史学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陈寅恪先生,无疑还是逊色一些。相信包括作者岳南在内,都在问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大师们呢?小椴曾对“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有一极精彩的解读:乱世出人,太平年间只有犬。太平世道,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在规则之内为自己争取更好的位置与利益,整个社会的风气戚戚汲汲,学者们多是各安其身,也难有大成。个人所见,文革时的革命,收革人命,也是将这种“太平”时的犬吠推到了令人恶心的极致。而战争动乱之时,旧有的规则被打破,依吴思所言,潜规则让位于元规则:暴力最高者掌握一切资源。反倒是在朝不保夕,欲求奴隶而不得之时,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人作为人的脊梁反而挺立起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使命。所谓“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在外界的触动下,人反而更容易打破社会给予本心的粉饰,直面真正的自我,舍去浮夸,寻到真实的自我,求得真正的学问。是以天下太平,而大师不至?遥想唐诗,李青莲杜工部双峰并峙。李白的诗是天外飞仙,求不得。而杜甫曾自嘲过人穷而词工(原句忘记了,“文章憎命达”?),或可为一佐证。果如此耶?恐尚有他故。按“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之一,中国未有近代科学发端的原委在于官僚制度对科技人才的压制。这或可移植过来,辅以文革之众案例及舒乙等文化界名人阻止开发商强拆一明代四合院未果(见于《南渡北归》书中)等例,以阐明大师是为老大哥注视的双眼给生生逼得淹没的。这需要我更多制度经济学上的学习研究,在此存而不论。难道大师的出现均是外在的客观的因素所致,就没有些内生变量么?想起在物理课上,陈曦老师讲段子,说他和他现在的老板薛其坤算是远房的师兄弟,算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多少代祖师爷,便是波尔兹曼。在我没怎么去的泛函分析课上,江宁老师说他的祖师爷是我们用教材的作者Lax,他和江老师的导师还有着一段恩怨情仇。细数自然科学的大家,不算法拉第和麦克斯韦这对太过著名的师徒,余下人的传承线索依然清晰可见。而且越到近现代,科学发展得越完备惊喜,自学成为大家的越少,有牛老板的越多。社会科学研究不多,但见介绍时言必师承,想必更是如此。盖因作为初窥门径者,往往因此学科之繁杂而不得头绪。在老师的指导下,方选定一个方向钻研下去。越是牛的老师,指出的方向便越有价值,学生的成就也更易越高,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贤科的学生会打洞”是也。韩愈在《师说》开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居首。道者,不是简单的知识,知识是授业解惑的内容。道者,可以说是方法论,或者说是更为玄妙的“三观”之类深远的影响,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又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师的作用与意义,便是给予学生道,路途方向的指引。在文革浩劫中,大师们不是慢慢凋零,而是直接死去了,肉体上,精神上。他们的道统也无人继承。新生一代无人指引,自是难有其成。大师不复,亦有其故。仅仅是这些原因吗?从另一个角度讲,原问题的答案一定为真吗?当今社会,被尊称的大师不在少数,如椽巨著也不知凡几,虽然其中不乏客气话与宣传起见的考量。但抗战内战之时难道人性就不同了吗?我们现在尊称那些著名学者为大师,大多数人是为他们的成果、文字、思想所感染,但如何能排除少部分人的人云亦云,包括我。《柳如是别传》我曾想看,但竖排繁体实在是太过考验人……纵向看,苏轼诗词文不愧宋之巅峰,但南宋高宗的喜爱对之影响如何考量?横向看,爱因斯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后世的宣传将之作为了物理学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相当好,带有物理学家的几乎一切正面特征),使得他将同时的其余大牛的光芒尽数淹没。霍金在宇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不客气地说,他个人的光芒和他的畅销书把他在中国捧上了“当代物理学第一人”的宝座。大师没有绝对的定义,因而要靠他个人的成就和媒体的宣传来造就。斯人已逝,当可盖棺定论。利益荣辱慢慢磨去,归还给历史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而当施一公,饶毅们还活着时,“大师”要叫出口就要意味着院士啊,待遇啊等别的了。因而,当代的“大师已去,再无大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只是假象。虽然高度不再,却也不至于万马齐喑。相信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如理工科我的同学和老师们一样,也有很多是在拼命学习着,思考着的。他们的成果,会有一天得到我们后世人的尊重。将一片树叶藏在森林中。也许李商隐、杜牧他们再也达不到李白、杜甫的高峰,但谁敢说他们的诗不值得一读?Ps. 最开始的标题是《知识分子的力量与软弱》,想谈这些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影响力与对自身命运的把握能力,并借此反思自我。卡了三天没动笔后终于发现,以我的阅历和思考深度驾驭不了这么深的主题。于是也只能存而不论了。原本的基调自是悲观的,但换了新主题后便渐渐乐观了些……Pps. 在搜集余英时资料时看到百度百科上一段话觉得非常好,摘录于下:“余英时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具有内在的批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会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11/1000)
  •     近两年民国热渐起,各种文艺形式以“民国”为背景者如雨后春笋,林林种种,书籍尤甚,诸如《南渡北归》、《大师远去》、《长衫里的民国范》、《前辈》、《陈寅恪和傅斯年》等,或学术或纪传或轶闻或演义,大都可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读后皆心之向往之……   近来,笔者也曾尝试通读几册相关“民国”的书,尤半年之时,或人或物或事,阅尽不少,知识有无长进暂不自知,但从中收获了外溢的趣味,实为繁杂。更多的,是勾起了一种向往,一种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熏陶下的人物的所言所行所做所为的吸引,虽是乱世,却也盛极!   细瞅书中老照片,那时人物的相貌真好,或曰清新秀丽,或曰凌厉刚正,总之五官是清晰的,无须任何修饰,绝无今人面容感官模糊之状,这也属于一个时代的“个性”吗?用时下的词来概括,便是“民国范儿”。这“民国相貌论”的始端应是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对鲁迅先生的评述,鲁迅先生“相貌”确为鲁迅仅有。不过在我看来,那时人物皆如此,谦逊、斯文却又具有革命之刚毅的胡适的“相貌”便是胡适样;淳朴、坚韧却又显露卑微感、执着劲的沈从文的“相貌”便是沈从文样。不一而足,这是相由心生,“民国范儿”的一大特点就是这种表里如一的真实感。   这皇皇“民国范儿”不仅以相貌彰显,更重要的是以性情立世。民国学人的性情,不输魏晋竹林一代的超脱,且兼具了明清大儒们的理性与担当。 多种读物中都记载了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怒斥蒋介石,并与其发生殴斗的故事,这是一位学人的不羁性情所致,更是一位仁人义士所展露出的责任与担当的作为。想必,也仅有那时的教授们敢与“委员长”叫板,敢逼退几任行政院院长,时下的学人,也只有在惋惜与叹息中隐藏其学问与认识,至多是为民跪下千金的男儿膝。   其实,很多人喜欢民国,也有其八卦的一面。那时轶闻之猛烈,绝不亚于当今乌烟瘴气的娱乐圈。诸如王庚将如花似玉的娇妻陆小曼托付给情种才子徐志摩,胡适的情感却又隐晦其中;诸如民国第一美人林徽因,于美国将孤寂的情怀邮寄给国内五位追求者,后创办沙龙;还有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纠葛;亦有一对对美好的婚姻爱情;再如世家豪杰、个人学养、滑稽官场与庸众“开光”,比比皆是亮点,事事人人皆不平凡……也便是这不平凡,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民国时代风貌。   民国的众生似乎都含有那时文人的特质,有文人的直,也有酸;有文人胸怀天下的大,也有不闻世事的小。但有时,文人也“盲”,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此另当别论了。
  •     在一个春日的下午,我与岳南老师进行了一次酣畅的访谈,聊他的人生,他与清华的纠葛、情缘。人生曲折前行,正如他笔下的大师;文章春秋笔法,道不尽的是世纪清华。1982年一个冬天的夜里,山东日照一个边防派出所里,一名年轻的武警战士正伏在桌前写信。信是写给一个战友的,他的战友刚考进山西的武警专科学校,而他继高考之后第二次落榜了。他是几天前收到的信,信中战友不无炫耀地介绍着新学校的情况。在昏黄的台灯下,他在回信中一字一句地写下杜甫的诗句:“登山千条道,同仰一月高。”没多久,小伙子收到了战友寄回来的一张明信片,背面写着句“华山自古一条道,何道有千条?”。小伙子没法继续回信了,他要用事实证明自己。这个出生在山东诸城农村的倔强小伙子开始日夜盼望机遇的降临。他叫岳南,曾经一心希望考上诸城师范学校,从此能“成为国家的人,天天吃猪肉炒白菜加大卷子”;结果高考落榜,他成了在家种地、没有女孩愿意搭理的“人渣”。等到喜欢的女孩有的成了半个城中人,或卖衣服、或卖油条,或去工厂当了工人,他离开家成了一名武警。很快,第一个机会到来了——他考进了武警山东教导队(后改名为武警济南指挥学院)。等再回到日照时,岳南当上了司务长;天天坚持写作也得到了回报,在《武警报》等发表的三篇“豆腐块”给岳南带来了一枚三等功奖章。等到1989年,岳南又抓住了人生的第二个机会。武警总部与解放军艺术学院协议委托培养一批武警宣传干部,他成了这全国十六名学员中的一个,从此一步踏进了文学的世界。他在军艺的班主任是著名作家王愿坚,莫言是比他高两级的学长,课程的老师则有钱理群、蓝棣之等学者大师。27岁的岳南一时间如鱼得水,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与此同时他还不忘出当年的“一口气”,他特意找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信纸和信封,给已经毕业回到派出所的那个战友写了一份介绍大学生活的信。毕业之际,岳南一口气出版了两本书,其中就有让他一炮而红的《风雪定陵》。这本与杨仕合作的考古纪实文学,被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于1996年在台北出版,当年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岳南这个名字也第一次走进了台湾出版界和读者的视线。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让岳南一跃成为“我国首位在全球有影响的考古纪实文学作家”,而就在这套书创作的过程中,为民国诸位大师著书立传已渐渐在岳南心头埋下了伏笔。兵马俑、马王堆、定陵、三星堆……在与考古发掘的研究员交流过程中,被访者时常会提到一个名字——“史语所”。稍作调查,所长傅斯年、历史组长陈寅恪、语言组长赵元任、考古组长李济这一串名字就在他面前铺展开来了。写了十年考古的岳南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写了十年这些人“学生的故事”,接下来的十年该写写这些老师们了。岳南专程探访了抗战时大师云集的四川李庄。“当地的老百姓跟我讲了很多故事,被我写进了《李庄往事》,后来以李庄为主点,越写牵扯的人越多,互相之间突然都有了联系,写不完了的感觉。”当写到八十万字的时候,出版社刚好来催稿,岳南从未竟的书稿里砍出了一部分,便有了《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时代的追忆》和《陈寅恪与傅斯年》这两本书。等到八年后文稿到了170万字,《南渡北归》诞生了。《南渡北归》火了。2012年11月,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岳南以18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看这本书的人多了,批评的声音自然多了起来,这些岳南都知道。“我经常看豆瓣,常看到有人批评这本书,说它八卦。”岳南自诩像傅斯年,性格直率而可爱,“我承认这本书确实有些八卦,但这是文学作品,不是学术作品,再者,我自信书里还是有东西的,这本书还是有价值和地位的,你要打倒这本书也很难。”岳南还像当年那个小伙子一样倔强而爱较真。当年有人批评《陈寅恪与傅斯年》太八卦而少学问,等书再版的时候,岳南特意加了八万字来写陈与傅做学问的部分,“果然骂的人就少了”。山东人的实在劲儿在岳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承认书里的问题,也自信这本书的伟大。“我的作品里,我还是更喜欢《南渡北归》。”他说,“考古牵扯的事情是小的,《南渡北归》则是庞大的、全景式的,适应精英阶层阅读。”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修改加工,这本书在至少十年内将无人能超越。《南渡北归》还在艰难写作中的时候,就已经被台湾的出版社相中了,这不能不说是当年一部《风雪定陵》的功劳。2011年中华民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这本书与《巨流河》、《大江大海:1949》等书同期在台湾面世,受到广泛好评。岳南转述了从台湾朋友那里听来的轶闻。马英九看完《南渡北归》后说,中华民国一百周年了,台湾没有人能写出来这样一本书,却被大陆一个军人出身的人给写出来了。或许是马“总统”的暗示,岳南终于正式成了清华人的一员。岳南在应邀访台期间,新竹清华大学找到他,寻问创作有何困难。“我说就是一些在台湾的史料比较难找。”岳南说,“当时陈力俊校长问我想不想来,我说我想,就这么做了清华的驻校作家。”成了清华人的岳南决定写一本《梅贻琦传》回报清华——梅贻琦先生是两岸清华共同敬重的清华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梅贻琦先生不好写啊,没有陈寅恪的悲凉,没有傅斯年的敢打敢冲,也没有徐志摩和胡适的情趣,很难写。”岳南计划沉下心在北京的清华园阅读一个月文献,争取让这本书在年底面世。除此以外,他还想抽时间补上商务印书馆十二本“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的最后一本,安阳殷墟发掘青铜器的经过。“这仍然是清华人的故事,只是角度不一样而已。”岳南笑着说。“考古的书以后肯定一直会有人看,因为只有我详细地写了;《南渡北归》应该也有人看,但大概肯定会越来越少。”清华人岳南一口喝掉了杯中的茶,盘点自己的著作和自己的人生,“今年五月份,把《南渡北归》删掉的十几万字恢复上去,且变成大字号分成六册出版,几年之后我会再修订《南渡北归》,争取修订到十本三百万字,让这套书存在五百年。”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精彩
  •     喜马拉雅听完了全书,写的很不错,整体展现了大变化时代下,学者们的抉择和命运!
  •     大师远去 再无大师
  •     大师已矣,随之而去的是一个时代!
  •     噢这个文笔也是醉了
  •     语言平实感人,史料翔实丰富!战争年代文人生命和时代关系的缩影,一生推!!
  •     朋友推荐
  •     古往今来,唯魏晋与民国之风流人物使余生之向往之意
  •     为那段不甚了解的历史和那些不甚了解的人唏嘘不已!生活在那个时代,做出不同的抉择,是幸福还是不幸?
  •     有人在百年以前就可以读到现在的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愚昧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代历史的灵魂被鞭笞被埋葬被欺骗过,从这一点看,傅斯年比你们都要聪明好多。。。
  •     南渡北歸 (3冊合售) 南渡/ 北歸/ 傷別離 台版现货 370 旺旺:花之语1232
  •     别人推荐的。还行吧~
  •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     大学时读过最喜欢的书,最近又买了一套,重新读了一遍。对于民国的历史,太多的被隐藏或者修改。历史的机缘造就了一批大师,在乱世漂泊中多磨难,他们承载着并发扬中国文化,但因时事最终天各南北,种种因素,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     岳南的这本书我向很多人都推荐过,很多人也向我推荐过,可见一本书的影响力有多大!
  •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     谢谢岳南,让我了解了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好书值得一看。
  •     奋斗百余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多无好下场,唯溜须拍马趋炎附势之辈如鱼得水。
  •     读过电子版,很好看。
  •     其实,作者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收集史料,并且这些史料对于近代史知识长期被蒙蔽的我们这样的年轻读者来说,非常有意思。如果说这三部书有什么瑕疵的话,那便是作者的文风有些花哨,如果他能够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些大师,一定会删掉书中九成的形容词,所有的比喻,还有让自己的观点暂时隐蔽。
  •     这套书大概是我近些年看到过的内地作者所著的仅有的几部巨著之一,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近代高教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     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     陆陆续续一个月时间读完了南渡、北归、离别,填补了一段空白
  •     无需多言,以史为鉴!
  •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句话开始觉得说的太死,看完以后就发现,真的和大宋灭亡以后的感觉一样
  •     通过对民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的描画,让我这个大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     文笔一般,考据挺好的,文革看的我也想吐血
  •     青灯古佛
  •     波澜壮阔
  •     看了注释感觉就是个汇编文本
  •     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     经典之作。
  •     大师命运的颠沛流离
  •     很容易因为作者那些哆嗦凑字数的形容词而不想读下去,简直就是烦,如果可以,还是建议删节版。
  •     可叹千古文章未尽才,一生襟抱未尽开。文史泱泱,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儒林此径,却话大师。
  •     纵观民国时期所有文人,最令人不敢恭维的当属冯友兰和郭沫若二位。前者乃趋炎附势的骑墙者,后者在学术良知上也曾存在致命缺陷。二人都参与了“洗澡”运动,且都是“倒胡”大军的先行者。与之相对的,陈寅恪和梅怡琦二位先生是最能让人肃然起敬的。
  •     断断续续一个多月,终于把《南渡北归》这部共六卷本的,近两千两百页的历史巨著翻看完了,其中有不少的历史画面,阖卷思忖,亦能记忆详实,耐人寻味
  •     读这本书恰逢在燕园度过的最后一年,走在未名湖和燕南园的时候,总想起书里一个个的风流人物,有种穿越的感觉。
  •     详尽的资料。仔细的看了这段特殊时间的人心险恶和至善,评价一个人确实不容易,记录的最高层次还是只列举事实,然后让一千个人理解一千种价值观,善恶观。希望好人继续,所谓『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     岳南收集了太多资料 是一个负责任的作家 但是其中难免有失偏颇 不过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的历程与知识分子的苦难 记得胡耀邦说过 再也不整知识分子 愿不食言
  •     一个时代,精英们的坚持。 全书主要讲述在近一个世纪的动乱中,处于文化科技前沿的大师们在战火四起的华夏大地上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继续科学研究而经历的重重磨难。相比而言,书中对抗战情节描述较少,但这一段读起来仍叫人血脉喷张,意犹未尽。这本书就是这样,里面的情节人物和我们之前历史课考试所形成的的记忆完全不同,让人跌破眼镜,但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精彩。从这本书可以看到朝代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逐步正视这段历史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上帝说自由包括对真相的知情权,既然宣扬自由民主,为什么不让历史展现出他本来的样子,任何加入人为控制的历史都显得不那么合理协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     文风浮虚,褒贬过甚。
  •     光看看注释就很有趣啦
  •     现实中的梦想!民国时期的中国梦1
  •     我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用几个月的时间陆续听完的,真的是令人唏嘘不已的一部小说
  •     还以为是讲西南联大史的,读完才发现是讲学界八卦恩怨史的,大约除了陈寅恪,其他人都丑态毕露。不过就说一点:傅作义投降前,国民党派了飞机冒着解放军炮火飞北平展开学界大营救。那些留下来没走的基本建国以后不是写了马克思主义忏悔录就是文革被整死了。呵呵。
  •     临近高考时一个小组的人都在看这几本比砖头厚的书,对我们而言这更像是极度重压下的一种排遣
  •     震撼的历史,毋庸赘言。
  •     本着题材和名气来读的,但感觉考证味太浓,文学性和故事性太弱了,感觉像资料堆砌了。
  •     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