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原探索

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月第一版
ISBN:9787560128771
作者:杨神经

作者简介

该书用大量的自然现象的成因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的解释,验证了振动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批判了以电磁理论和原子学说为首的现行科学理论的荒唐性,从而建立了一个以振动论为首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当然,这个新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借助过去科学体系中那些正确的规律、实验结果、计算公式和有关数据的填充,并需要后人们完善补充。


 万物本原探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旧文文/移动城堡  振动论——据杨神经说已经在他肚子里酝酿很多年了。  很多人都没被振动论震动到,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和无数个老师说的很不一样;是原理,至少几十年内和我没关系吧;没兴趣,不懂。而笔者作为准外行,却对振动论多少产生了点兴趣。个人喜欢这种颠覆性,仿佛可以立刻置身于另个世界一般。  “和无数个老师说的很不一样。”其实这大概也是老百姓的观点,在科学学术圈内,笔者相信还是有各种流派互相争鸣,抗衡的。但——大多是在几大著名原理的影子下,振动论算是个例外。  作为万物本源的探索,据杨神经说:“我估计,我的书中的观点,60%是永远正确的,有40%将来证明是错误的,因为是推论。”现在笔者凭空假设,这60%中有10分是永远未知的;又有10分为原来主流科学界的失误,现在已经更正过来了(科技更新的确快);还有10分是振动论的错误补贴;再有20分是振动论太过笼统。  10+10+10+20=50,60-50=10  就振动论涵盖的方方面面来说,如果有10%是正确,那么照样是有益于全人类的学说。这说的是振动论内涵,外延如:激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或者证明这条路走不通等等其他就不在这讨论之列了。  转折说说科学界,学术腐败的事件不在这讨论,但要掀一掀这块板。那个韩国克隆之父大家都知道,最近又有美国登月录像带丢失事件,很多人质疑其登月真实性,并从照片中找出蛛丝马迹,推断说美国人登月纯属虚构;最近还有这个事,就是冥王星被降级了,太阳系从此不再是九大行星,而是八大行星了。这不是科学家也爱“发”,故而为之,也不是单纯的名号问题,而是据最近观察,冥王星根本没有原来观测到的那么大,甚至它比月亮还小。  再举一例“姆潘巴现象”。什么是姆潘巴现象呢?大家或许忘了,笔者简述一点,保证看客立即“哦——”  姆潘巴现象:热牛奶与冷牛奶同时放入冰箱,前者更快结冰。奇怪啊,怎么会是这样。似乎我们默认了它的正确性,从小到大一直如此。这种思维定势的习惯非常不好。  中央10套的“走进科学”节目中介绍了上海向明中学的三位同学,叶莎莎、庾顺禧和董佳雯,她们做实验,证明了姆潘巴现象不存在!这是在老师指导下,用不同设备不同条件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要使这个现象存在,常态下是不可能的。  有一本书叫做《审判达尔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另外更多的基督徒在做着反达尔文的事。振动论也是  否定进化论的,否定的依据初概为基因决定说。(老杨要补充的话,自己概括吧。)基督徒们则更为令我信服的举出了猿——人之间的断层。恐龙骨头都发现那么多了,为什么却没发现像样点的猿——人之间的骨头呢?(原文大概是发现的极少,不能推论出进化)  其实用猴子头骨冒充猿人头骨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记得还有诺贝尔科学奖乌龙的事件几起。另有所闻如牛顿等伟大科学家也急功近利地虚报过实验数据。再套用新近什么根据911事件的爆炸录象判断,世贸大厦内爆的可能性非常大等等。难道科学界的很多原理和什么论什么论就真的正确吗?  列举了一些科学事件并不是想说明科学界是多么的假,而是要说明科学从来就是在坎坷和惊异中进步的。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证伪,更进一步可以是对证伪的证伪。在这一点上,振动论的证伪效用并不高。会使人觉得两种说法似乎都对。但其自证的理性程度相对比较严密,这使很多专业人士对它的批评也凌空高蹈而不得民心。自然科学中当然存在着和社科同样的“测不准”原理。但以下,笔者选两个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振动论理论初探一下。  比如振动论的“物理化学理论总论”部分,如杨老师所说“这些现象和规律直至现在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振动论是用最简单的振动模型来解释的。物体加振动,就是一切。这个假说可信性很高,世界就是应该由最单的形式组成。而且科学界的趋势就是各科大统,很多学科都要以物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要的是唯物主义,而不是唯心主义。振动论是最不唯心主义的了,最微子(暂定)是通过运动来传递一切的。什么场啊力啊都只是最微子的振动。(补充一点,个人觉得振动方式也是会传染的,从而组织成无数个类别的最微子群。)太阳系最大的振源就是太阳,“光是一个振动源作用到气体分子使其产生振动的能量传递形式,或者说是气体分子振动(运动)的轨迹或影像,这种能量通过视神经振动传递到人的大脑神经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也可以说光是能量传递的一种现象”在振动论中,杨老师是用台球的例子表达光反射的。非常生动,很有可能光就是以这个模式运行的。不过呢“波动说在能量传递方面与我们的振动理论是很相近的,只是在问题的建立方面有所不同。”  如果杨老师仅在光学一个领域投机取巧,那么他的理论原创性就值得怀疑。但不是。他用振动解释了最基本的一种物理方式,这恰巧更能提高振动论的可信度。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怎么样,公元前的中国人是不是也很厉害!似乎还知道了正电、负电。但振动论可要比这几句话详细的多“金属导体中只有分子或叫做粒子,这些分子在导体中既不会流动,也不会漂移,它们只会在分子与分子之间原地振动或振荡。能量的输送是靠这些分子的振动进行传递的。”请问这个振动说是不是书本上的“在电场力作用下,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电荷( 称做自由电荷)相对于物体作有规则的移动,所成的电流称做传导电流。”更能说服人呢?光和电都是以分子振动传播振动的方式来达到超高速的,而不是靠搬运流动。  目光上移————返回到上一段的“那么他的理论原创性就值得怀疑。但不是。”这句话当然不是叫你杨神经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杨老首先提醒我们的是一种怀疑精神。在“怀疑精神”后面应该再多加N个感叹号和N个问号。是不是真的就是那样的呢?怎么会是那个样子的呢?要是家里有冰箱,立刻做做“姆潘巴”实验!  下面关于色彩问题,“以前的科技书上总是以光的波长来划分颜色的,我们不用这个概念,我们用空气分子振动所传递的能量这个概念更加准确。人类在大自然界中生存活动时,生理结构也十分讲究实用性。常用的生理功能就稳固下来,不常用的生理功能就不去发展。人在观察颜色时也是这样,超过一定范围的颜色它就索性不要了。比如,振动传递的能量再大,它也觉得是白颜色(极亮);振动传递的能量再小,它也觉得是黑颜色(漆黑)。人只能在很小的振动传递能量范围内去感觉红、橙、黄、绿、蓝、靛、紫色的存在。”用长短波来辨别色彩不知是科学家们的表述问题呢,还是本来就是错的。有时波长就用频率量化了。是不是波长代表分子的振动幅度?这个概念岂不抽象?  振动论最先吸引本人的一篇文章是《玻璃为何能透明?》,看了文章,一层层推导下去,发现很有道理,虽然玻璃的纯圆分子极为规正的排列听上有些悬乎,但这和主流科学解释是类似的。根据一位物理专业人士说,“透明就是对光的吸收少”振动论说“在这样的排列方式下,当外界能量进行作用时,不管是横向能量还是纵向能量,它们都能100%地传递出去。”还真是如出一辙,把分子排列和对光的反应来看,振动导致透明一说很有依据。不知谁还这样解释过透明这个现象?引进了振动这个概念透明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振动论对人体科学的说法更为新式了。中医中的穴位,其实就好比一个国家内的航空枢纽。“人体中有许多能量传递路线交汇点,祖宗们找到了这个规律,发现从这里向人体某些器官作用能量(用针灸形式)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他们把这些地方叫做穴位。其实,这些地方的组织细胞结构方面,跟其他同类组织细胞结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可以沿着它们的活动方向传递有效能量,即治疗疾病。 ”  而人呼吸氧气呢,“人吸进来的是高能氧气,比如说能量是10,而呼出去的还是氧气,是低能氧气,比如说能量是6。人的肺部里进进出出的空气量或氧气量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只有物理变化。”在振动论中,振动的能量强度是区分分子属性的特点之一,现代科学是把这种量变说成质变了。如果某人把手在空中急速挥动,有人就说他长了七八只手,你说这是不是正确的。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只是振动量小了,大家就猜想是不是老母鸡变鸭了呢?  “人呼吸氧气和血液循环绝对是正确的”这是杨老师说的。本人以为血液循环可能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它本来就比较复杂。精华部分“人体表面细胞是一头忙。一端得到新成分,另一端脱落,脱落端总象在生长,如头发、指甲、皮肤等。人体内部细胞是两头忙,一头收,一头发,头枕动脉,脚踏静脉。”用这来科学理论地形容外在皮肤代谢功能和内部的代谢功能。说的是红血球在血液中高速运动,撞到表皮细胞,本人借用杨老师的台球理论,就是表皮的球被撞的老化脱落了,而撞的那个球就基本停在了原来的位置,完成了一次表皮的细胞代谢。就像台球一样,定杆并不是那么准的,特别是多个球同时撞向多个球时,这样就可以解释,大块的皮为何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到原始状态了。  初探就是初探,还不是深究。笔者去年看的《世界万物本源探索》,看完就想写这篇文章的,也有些问题要问。现在才写文章,那么其中的无论是骡子问题还是马问题,还是都牵出来溜溜吧。无论读者振动不振动,都可以参与讨论。  “宇宙中整个能量始终是一个恒量,宇宙的最低温度就是太空物质现有的状态温度。”P15。这句话很不理解。  “空气分子纵向的振动传递最快,且传递的能量大,作用到人的视神经上的能量就多,传递到大脑中,人就感觉有强光的出现。振动能量横向传递比较慢,在大气中几经周折才传递到人的听觉神经上,人们才听到雷的响声。对于人体来讲,眼睛接收的是空气中纵向振动传递来的能量,而耳朵接收的是空气中横向振动传递来的能量,所以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P71。看上去不抽象,但纵横以何为坐标?  “应该看到,现代人比我们的老祖先患的疾病的品种要多多少倍。这个癌那个癌,几千年前是没有的。子宫肌瘤超出古人多少倍,环境恶化带来的各种疾病更是祖先们没有的,这与环境中新物质成分含量有关。可喜的是,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变,人的寿命比我们的祖先还是长的。”P264。想来很多病以前是没有名字的,没有名字就无法准确的传播和记载,大多数病以前应该也有。根据本人对振动论的认识,新出现的病种是分子振动属性的混乱积累。  另外,振动属性先借用的着,但最复杂的大概就是这个了。振幅、频率、强度等等。似乎是比计算机的0和1来得更容易组合成不同的形式。  最后表明本文并不是科学论文,笔者也不是搞科学的,连爱好者都算不上,只能算是客串。文中很多该引具体资料的也没引,只是凭记忆概述了一下,不足及错误处还望杨老师和各位斧正。  附:  0.知道“测不准”原理源于自然科学界,其实社科界更适用。  1.笔者了解的科学时政新闻,均来自电视广播等国家媒体,并不是杜撰,可信程度自己掂量、研究。也可广大的传播。  2.本文引用处除注明的外,均出自杨神经的《世界万物本源探索》  3.文中提到的做“姆潘巴现象”实验的同学,是本人一网友以前的学生,不过去年没联系到。年轻人的眼耳脑特别灵敏。也是怀疑的好年龄。  4.另有去年的成立振动论研究所倡议书一份,老杨不知道自己还保存着没有。怕人用毒气蛋,本人不敢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