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华文学史论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9
ISBN:9787561721148
作者:陈辽,曹惠民
页数:478页

章节摘录

书摘  从本世纪80年代中,一些文学史家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后,对百年中国内地文学发展的分期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和转型,它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围,所以,它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一些现代主义因素,90年代这种因素迅速增强,但仍未超出现代主义思潮的范畴。据此,他们把上世纪末至本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内地文学作为近代文学,而把本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内地文学勉强算之为现代文学。即1900-1979年为近代文学;1980-1999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文学。  另一种意见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为近代、现代交叉复合的文学,近代性、现代性的成分很复杂。1900-1917年时期,以近代性为主;1917年至今,以现代性为主。这是把百年中国文学划为两大块,但前一块时间很短,后一块时间很长。又一种意见认为,1900-1917年为近代文学;1917-1976年为现代文学;1977年至今为当代文学。据说,当代文学不宜入史。我们认为,对于百年中国内地文学发展的分期,文学史家只能按照文学史发展的本来面目,给予科学的划分。也就是说,百年中国内地文学发展的分期应当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必须考虑如下因素或原则:  一、社会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问题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创建了唯物史观,这不仅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正确、最有效的武器,也为文学史家解决百年中国内地文学发展的分期问题提供了最好指南。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或迟或早也会发生变化;人们不应当从意识形态自身寻找其变化的根源,而应当从社会存在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中寻找意识形态变化的原因(自然,意识形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各种中介,仍然受制于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如果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于该社会的文学也就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而和此前社会里的文学不一样,于是也就必然会产生文学发展的分期问题。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性质的社会,与此相适应,各该社会的文学(在原始社会里是口头文学)也就不一样。离开了唯物史观,不顾社会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随心所欲地确定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将是行不通的。

内容概要

陈辽 江苏海门人,
1931年9月生,江苏
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原所长,江苏省台港海外
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著
有《叶圣陶评传》,《周
太谷评传》、《马克思主
义文艺思想史稿》等20
多种,主编《台湾港澳与
海外华文文学辞典》、《
世纪 之交的世 界华文文学
》等 ,曾多次获部省级以
上奖项。1986年被评
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
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曹惠民 江苏南通人,
1946年5月生,先后
攻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
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
82年研究生毕业,获硕
上学位。现任苏州大学文
学院教授、世界华文文学
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台
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
会长。著有《多元共生的
现代中华文学》、《中国
现代文学史(1917-
1986)》(合著)等
多种。

书籍目录

目录
引论 逼近世纪末的学术思考
第一节 世纪末的沉思
第二节 整合两岸、兼容雅俗的新构建
第一编
第一章 百年中国内地文学发展论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作者和读者的迭代更新
第三节 文学思潮二十八型
第四节 文体衍变:新民体 歌体诗 第一人称
第二章 百年台湾文学发展论
第一节 文学思潮的消长更迭
第二节 现代意识与民族诗风
第三节 小说文体的自觉与更新
第四节 从空疏到勃发的散文
第五节 台湾文学五“性”
第三章 百年港澳文学发展论
第一节 从多元到整合的香港文学思潮
第二节 传统的与现代的
第三节 三股小说潮的分流与互渗
第四节 多种散文样式的缤纷呈现
第五节 澳门文学的发展与特征
第四章 百年中华文学一体论
第一节 中华文学空间的连-隔-通
第二节 海峡东西 香港内外:作家族群的空间背景
第三节 乡村・都会・市井:创作文本的空间内涵
第四节 边缘与中心:文学传播与消费的空间机制
第二编
第五章 人文精神:群体生存意识笼罩下的个体思索
第一节 人文思考的自觉主体
第二节 重造民魂:群体取向中的个体思考
第三节 从群体生存思考中突围的痛苦思索
第四节 流浪灵魂的精神家园
第六章 世间情怀:直面现实的两难选择
第一节 几篇“宣言”衍出的史迹
第二节 悖论的统一存在
第三节 选择的代价
第四节 一串深沉的音符
第七章 现代化转型:新的文学倾向的追求
第一节 现代化趋向与现代主义的传入
第二节 理性的沉潜
第三节 彼岸的鉴照
第八章 中国情结:民族心灵在乡土上闪耀的光华
第一节 故乡・童年・乡愁
第二节 乡土文学的历史行进
第三节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
第四节 现代观念与乡土意识
第九章 雅俗调适:文类互动的推助
第一节 对峙・互补・共存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动力源
第三节 共同的现代化趋向
第十章 女性写作:文学话语的别一系统
第一节 浮出历史地表
第二节 繁花似锦 新蕊吐秀
第三节 满天星斗焕文章
第十一章 作家族群:风格个性的多元呈示
第一节 现代意义的作家
第二节 作家类型观
第三节 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个性
第十二章 传播与消费:文学在流通中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媒体的新变与文学之衍变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的文学传播
第三节 趋向大众化的文学消费
第四节 文学消费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景观
第五节 传播、消费与创作的互动
第三编
第十三章 百年中华文学的理论积淀
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
第二节 文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
第三节 文学与美学
第四节 文学交流与文学发展
第十四章 跨世纪的前瞻
第一节 科学预测与历史、现实的依据
第二节 新世纪初叶中华文学的前景
第三节 迎接中华文学新纪元
附录一:百年中华文学大事年表(1898-1999)
附录二:本著作论及的作家人名一览
参考文献简目
后记

编辑推荐

  从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提出“重写文学史”起,“重写文学史”观念深入人心,学术界为此作出种种尝试:包括对作家、作品的重新评价,重新解读;编写通俗文学史;对台、港、澳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与文学生产相关领域如出版业、印刷业的论说等等,开拓了文学史研究的新空间。但是,能够涵括以上内容的综合性文学史论却尚在人们的期待中。

作者简介

当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的曙光已依稀可辨之际,人们回眸百年沧桑,不禁悲情满怀、感叹唏嘘:这是一个灿烂的世纪,也是一个多难的时代!
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思考、求索和奋争。中华文学的历史发展曾给他们留下光荣的遗产与深厚的积淀。在为新的辉煌潜心创造的一个世纪中,他们又留下了无数坎坷的足迹与缤纷的实绩。无论是在哪一个历史年代生活,也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写作,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同用祖先留下的方块汉字,共同为弘扬中华文化而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之作,都为20世纪的中华文学增光添彩,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世纪史册之中。
怎样总结这份中华文学的最新遗产?在世纪末逼近之际,这个问题摆到了所有以从事百年文学研究为学术生命的人们面前。


 百年中华文学史论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