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6月
ISBN:9787020054763
作者:鲁迅
页数:180页

书籍目录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作者简介

《访惶》从《祝福》开始到《离婚》结束,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当时《新青年》内部产生分化,有很多战友中途变节,鲁迅先生的处境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他自己也承认《彷徨》中的小说“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但他仍真诚地看取“人生”,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瞒”和“骗”,深入大胆地表现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尤其是他敏锐地感悟到了文化启蒙者与国民之间无法沟通的新的历史悲剧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参与者未能走出历史怪圈的自身悲哀。他的作品不愧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不愧为现代文学的典范。有人这样评价说,没有读过“鲁迅”,就不能算是读过中国文学;不能理解鲁迅,就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不能理解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成就和价值。  
在鲁迅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还没有真正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鲁迅的最真情始终倾注在农民身上,但他更重于挖掘旧中国农民的精神残疾和国民性格中的奴性。这在《访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作品以“表现得深切”、“格式的特别”开创了小说现代化的特征。鲁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精湛艺术都凝聚其中。

图书封面


 彷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听闻,这首诗便是鲁迅先生《彷徨》的由来。面对世事无常,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维谷。在写《彷徨》前(1924年左右),也正好是《野草》的创作时期。正面临新思潮退潮后,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一种撕扯与分裂,正如鲁迅自己说过,以前并肩作战的团体,高升的高升,退隐的退隐,前进的前进。站在这样一个新旧文化阵营的临界点上,他来路是一片迷茫,去路亦是更大的迷茫。我看的是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扉页摘了屈原《离骚》的一段: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零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清晨,我从那南方的苍梧之野起程,傍晚,我到昆仑山下的悬圃卸妆。我本想在灵琐停留片刻,无奈太阳下沉,暮色苍茫。我叫那日御羲和按节徐行,不要急急地驰向崦嵫山畔。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至觉这最后一句,才是鲁迅先生最大的本意。有人称这句为《彷徨》的题眼和钥匙。黄河出版社的《离骚》中这样释义: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但一位名叫“宇宙哲学”的读者在博客中这样说道:“这已经不是此句在原诗中的本来意思了,它只是后人在未看懂全诗时仅对这一句的一种望词生义,自行发挥的理解而已。虽然很豪气,很给力,很能启发人的上进之心,但却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显得苍白、单调、教条。而且听来会令人感觉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择手段”的冰冷邪气暗暗袭来。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诗中,与前后文一起贯通理解,不作断章取义、语录式的随意发挥,便可接触到屈原要向后人表达的完美的艺术内涵,见到一个丰满生动、合情合理的艺术形象。其得益将远远大于仅把它当做一句名言来叫喊,也可除去主流理解上的暴戾、固执之气。”他认为,这句应该释作:道路非常迷糊,看不远且又窄小,我要仔细分辨清,告别这磨难。要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那时候,写些针砭时弊的小说是时兴,鲁迅写这本《彷徨》,可是将他面临过的、面临着的以及即将面临的盛大的困惑、空洞与茫然,极尽所能的置放在了其中,透过人物各自间命运的起承转合和跌宕起伏去游走,去生长,去倾泻。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中这样说道,“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比如《祥林嫂》一生的混沌与无望,嵌在她的无知与无意识中,竟就成了一个谜一样的悲剧。谓之彷徨,亦不啻单是迷茫。从迷茫延伸开去的,还有潜在深处的失望与落空感。不尽同于《野草》里还是蛰伏的愤怒与狂暴。在《彷徨》里,冲动全无,一如无奈到平静的叹息。比如《示众》。鲁迅曾一再地去修饰一个词,“看客”。这篇《示众》就将中国式看客写到一个模形俱全的境地。中国式看客,只是一个恰好带了眼睛和好奇心的过客。看了就是看了,不问来由,不问后果,不问与自己的关联。就单是去看,满足了自己麻木到有些耻辱的好奇心,与“幸好没摊来自己身上”的幸灾乐祸。列夫•托尔斯泰在讲到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说:“我不去陈述。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11篇小说里,散布着不同的主人公,分担着鲁迅对这个社会不尽相同的失望与迷茫。后来听闻《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是鲁迅极尽心思去刻画的一个悲剧角色。那曾经是一个大觉悟的人,似乎参透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大人不屑一顾,对小孩偏爱有加。一度保持着潦倒不堪的清贫,后来却在咯血中摇身一阔,阔的是做参议的钱。自己慢慢过渡成了当初最不屑一顾的那类人,而这种无端,无知,无意识的身世变故才是一出极致的闹剧,更是悲剧。我终究是未有这样洞察笔调的禀赋,以致苍凉地读完这一篇,当紧接着读下一篇《伤逝》时,先前的苍凉就极快地转化到了对《伤逝》的情节起伏中。读毕《伤逝》,这种延续下来的苍凉感却久久未被冲淡,反倒成了我最挂心的一篇文章。第一次读《伤逝》是两年前。当时草草读完就像如今读完《孤独者》的感受。心里涌起一丝凉意却未持续良久。而这一次再读,竟是我最放心不下,难以割舍的一篇。这是鲁迅第一部,也是仅此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情爱的小说。因为一句“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于是这就注定是一出彷徨的悲剧。涓生和子君皆是自由的灵魂。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不同于男婚女嫁惯有的夫唱妇随,这种形同精神上的共鸣与分享,带给涓生和子君在情爱深处的快意。于是子君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串联起了两颗同为自由,又向往更深层次自由的灵魂。然而这种个人式思想上的共鸣却囿于不自由的社会,因而这种共鸣终究未能超越情爱,反是由它捆绑了。彼此越过恋爱自由的门槛,却将永远困在婚姻的深宅大院里。原因很简单,恋爱有关个人,有关你我。而婚姻却受制于社会。子君半生对自由的诉求,也就止于此了。从此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此妇人不闻身外事。而涓生所谓的自由,却始终未能逃脱“自我”的镣铐,只为着能够向新的生路跨出去。我曾深以为,一段感情只有涉及到精神与思想层面,去发生共鸣,去分享理念,才有达到挚爱的境界的可能。然而,这样的事却未能发生在当时的涓生与子君身上。《伤逝》坦诚地告知我们,在一个迫于生计的社会,至纯至善的感情也好,内心世界也罢,都会沦为糟粕。而沦为糟粕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这个社会如何去压制他们,去逼迫他们。而在于他们回应的态度与方式只可能有一种,那便是妥协。正因如此,《伤逝》就超出悲伤亦或悲愤的境地,而成为悲痛。当愤怒被无奈吞没,除了在伤之上多覆盖一层痛,实在是别无他法。无论是书中主人公,还是书外读写人,皆是如此。所以最后,子君追求了半生的自由,却反被“自由的另一半”钳制。涓生以为可以永远裹挟自由,最后反是被悔恨与悲哀裹胁,碌碌一生,无望一生。这就是为什么鲁迅说,“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人的一生。”在对自由的渴求中,彼此的恋爱自由已经成功了一半。无奈婚姻遭致磕磕绊绊的社会境遇的挑衅,新泥终成旧土。周国平曾说过,无聊就是对欲望的欲望。那么,《伤逝》便是对无望的无望,对愚妄的愚妄。这也正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的不二解读。若说子君是悲哀的。那么起码自她入土之后,这种悲哀在物理意义上已然完全终结。然而涓生不同。他终是软弱而不肯放弃希望地过活下去,因为子君的死亡,他怀疑自己的坚持,悔恨自己的抉择。甚至转身再想回看她一眼,却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所有这些,他都要连同承担下来。这种悔意与痛心,将连同他不断升腾的希望与不断覆灭的绝望,一同生长,根深蒂固。于是,才有如此彻骨和悲凉的“涓生手记”。“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臂,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子君不再我这破屋里,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我同时预期着大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着稚气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地奉献她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忌,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干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换来的虚空存在。”他确是一无所有,唯余了这虚空。所以他才会,在再见到当初彼此共养的吠儿狗回来时,会“心一停,接着便直跳起来”。这个时候的涓生跟鲁迅先生是一样的,不知来路怎样,更不知去路如何。光是这没来由的彷徨与失望,便足以良久饱饭了。这便是所谓的,始于迷茫,终于更高层次的迷茫。《伤逝》是,《彷徨》也是。前不久看了梁文道的《我执》,他说,“我都知道了,这一切谎言与妄想,卑鄙与怯懦。它们都像颜料和素材,正好可以涂抹出一座城市,以及其中无数的场景和遭遇。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又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确是这样了。但愿不如所料,未必竟如所料,却每每恰如所料。然而彷徨却终究只是彷徨,虽不知去路如何,但去路总归是有的。就像《过客》里的过客,“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     当我从少不更事到渐渐了解了现世,看到了历史遗留下的种种糟粕,从而还念起鲁迅的文章起来。中国从辛亥革命以来到现在不过百余年,两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糟粕思想虽有改善,但历史遗留的劣根性还很根深蒂固。况且当时!《彷徨》是1924年到1925年先生十一篇小说的合集。取名是彷徨是何等贴切。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那时满怀希望,或者是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似乎出路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开始彷徨,但路还是要走的,只是多的是无奈与迷茫。中国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封建统治,慢慢的习惯了、麻木了,尽管封建统治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糟粕却还是入骨入髓,根植于思想的深处,并无有太多的改变。历经百余年的努力,中国之经济、地位已是翻天覆地之大转变,已今非昔比。然而如今,思想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就会看到如今之人是多么无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可以做,充分的暴露了民族的劣根性。更加理解了一夜之间可以成为暴发户,但一夜之间决不会成为贵族。才知真正的民族复兴还任重道远。越发敬佩先生对国民性观察的入木三分。于是决定把先生的书拿来一一读完。《祝福》描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她的不幸在一开始是受人同情,但她喋喋不休的述说自己的不幸的时候,周遭人也失去了对她的同情,反而是拿她的遭遇讽刺、挖苦。祥林嫂别无出路,在周遭人的冷嘲热讽的戏谑下是不可能有活下去的希望。她的悲惨命运是这个社会,这个环境下造就的必然结果。所以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强者有多强,而是这个社会能够如何保护弱者如何的生活下去。《在就楼上》说的是进步青年吕纬甫十年之后的巨大转变,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得过且过地活着,曾经的热血、理想已经丢失殆尽。顺姑的遭遇尤让人痛楚,但却没有唤醒吕纬甫那颗沉睡的心。让我更加明白了很多人已经变成或是终将变成我不认识也无法想象的样子。《幸福的家庭》怀揣着理想是美好的,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又是多么令人沉醉,然而我们不能逃避现实的压迫,在经济的压迫的情况下,艰难的生活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幸福!《肥皂》讽刺几个看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见到一个十七八的女子乞讨,想着用肥皂洗干净是好的很哩,而四铭也因潜在的意识中买了肥皂。肥皂虽可洗去身上的污垢,却洗不去思想的肮脏。《长明灯》中的疯子要吹灭庙里的长明灯,成了整个屯的公敌,他挑战的是整个屯的历史传统、社会秩序。在整个屯中他显得是如此有已于常人,这么地特立独行,这么的孤独,他是一个异类,所以大家都说他疯了。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之前,那些身先士卒的勇士总是如此的孤独,显得如此另类。《示众》我们习惯成为看客,不知为何而看,只为热闹而来。这成了我们国人的共性,无论哪里有风吹草动,立即会招致许多百无聊赖的人的围观。围观的目的又只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遇到不公或不平真正勇于挺身敢于呼喊的却少之又少。
  •     一本鲁迅先生的《彷徨》,浏览一遍,竟然能够读懂一二,深深为作者笔下的一些人物所感动,于是作篇拙文于此,略陈固陋。《彷徨》收录了鲁迅在1924到1925年所做的11篇小说,分别是:《祝福》。这是高中非常熟悉的一篇课文,讲述祥林嫂的凄惨身世,人生最大的悲剧,便是无法抵抗命运的不确定性。被迫改嫁,她做出了英勇而又悲壮的抵抗;夫子双亡,她筋疲力竭却还有一丝“捐门槛赎罪”的希望;直到捐了门槛却还被禁止参加祝福、连有学问的人也不能确定世上有没有魂灵,这时的祥林嫂彻底对人生绝望,屈服于命运,选择了死亡。记得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中说过,命运是每个人生命的轨迹,它会无意中给人幸福也会无意中给人痛苦。我时常在想,祥林嫂的故事在任何一个节点上是否可以改变,是否可以有另外一个结局。思忖良久,发现文中的结局是偶然当中的必然。时代背景既没有给予祥林嫂独立的选择空间,甚至没有给予她独立的人格。它不允许一个妇女自主的把握命运,又不曾给予她困苦当中改变心境的能力。这让我想到了《活着》当中的主人公福贵,福贵的一生也经历了坎坷传奇的命运到最后独自一人孤独的度过余生,与此相比,祥林嫂的故事批判意义更浓些,而福贵的故事则更加真实、也更让人有所触动。《在酒楼上》讲述的是作者在S城的一个酒楼上偶遇故交吕纬甫,并从故交口中听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给小兄弟迁葬,一个是给满怀心意地给阿顺买剪绒花、没等到戴阿顺就病逝了。岁月逝去,本是敏捷精悍的纬甫已变得精神不振、萎靡颓唐,并在文章的最后说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是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都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最后一分。。。”吕纬甫曾经满怀理想最后也只能教书为封建礼教服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许就是这样的时代,它不能让人过上想过的生活。关于时间流逝,关于死亡,关于曾经的希望与失望,这篇文章充斥着昏暗、萎靡、沉沦的气氛。《幸福的家庭》描述了一个想要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完美的“幸福家庭”的作家,但却时时刻刻被拉回现实的柴米油盐当中,思路被打断过无数次之后终于作罢,灰溜溜的重回现实。这位作家幻想当中的乌托邦与现实相差径庭,却又似乎又警示了每一个浪漫主义者,现实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以至于可以腐朽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理想。《肥皂》的主人公四铭是一个粗俗、愚昧、思想保守、固执蛮横的市井小民。他意淫着孝女用肥皂洗碗身子之后的场景,竟然在潜意识地给妻子买了一块肥皂。他一直批评那些围在孝女周围的冷漠看客,却殊不知自己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长明灯》描述了一为坚定热情的渴望打破旧制度的年轻人,在推行新制度的过程当中遭到全村人的阻拦并最终被认定为异类而被关入栅栏。长明灯在此意喻常年不变的旧制度,最可恨的当时那些顽固的保守者,也表现了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孤立无援、受到百般阻拦的处境。《示众》是鲁迅描写“看客”的最经典的一篇文章,文中描写了看客的各种形态,看到最后,无知而又随大流的看客也不晓得自己要看的是什么。也许看客的目的本身不在于了解一件事情,而在于将自身置身于人群之中以掩饰内心的空虚。读《孤独者》在我看来,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意义有二:其一是对某一个群体切身体会却无法言说的感受用作者独特的文字表达出来,在于作者对于文字的掌控能力和其超与常人的表达能力;其二是为读者描绘个人生活境况之外的他人以及他人的生活。所谓“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伟人对话”,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读鲁迅的《孤独者》让我认识了一位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孤独中并最终因为冲破孤独而死去的人,他就是魏连殳。初见魏连殳,是在一次葬礼上。是魏连殳唯一的亲人——祖母的葬礼。一个“信洋教”的他没有组织葬礼仪式按照旧式举行就已经出乎人的意料,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在所有人被安排都要哭的环节不落一滴泪,又在众人散去之后径自失声大哭。“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让我想起了阮籍,那个在母亲死后不慌不忙饮酒两升,却随后嚎啕大哭、吐血不止的孝子。他们有着一样的孝心和真诚,他们都厌倦礼法的束缚、厌倦这世上的一切虚伪,他们无视众人的目光,只做真实的自己。魏连殳待人总是冷冷的,人到中年,却不娶妻。我时常在想他不娶妻的原因,或许因为他需要孤独,也享受这种孤独。文中对于他的职业和理想信仰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说他喜欢做些没有顾忌的评论。他生活在高贵的精神世界当中,世俗中的人鲜有理解他的,所以他只能坚定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并希望在这种孤独中终老一辈子,就像自己的祖母一样,成为一个“亲手制造孤独,并放在手里咀嚼的人”。但是命运并没有遂他的心愿,直到有一天,他被现实生活的重压逼到了绝境。再次见到魏连殳,“他的生计更其不堪了,窘相时时显露,看去似乎已没有往时的深沉”,一贯孤傲清高的魏连殳竟然沦落到向作者寻求抄写工作的境地,无奈作者处境艰难没有办法办得上忙,到最后,魏连殳已经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他在一封寄给作者的信里写道:“人生的变化时多么迅速呵!”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市级,也可以算的已经求乞了。然而我还有所作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好一个坚持信仰、不屈不挠的斗士!可是这样的斗士也敌不过现实。“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但力量就这么大。”这时,唯一能够支撑魏连殳活下去的动力,是责任。是为了那些爱他的人、亲人、至交。到后来呢?“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着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再没有谁痛心。”这是生命对于魏连殳来说不过是一个复仇的工具,他知道自己这样的生活会让那些爱自己的人痛心,更让自己为自己痛心,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了,或者说,虽然他的躯体还存在着,但他的精神却早已经死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了——然而我胜利了。”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做人的原则、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达成了众人眼中的“胜利”却败给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灵魂的生命早已在摧毁和破坏中灰飞烟灭,离躯体的灭亡也就不远了。魏连殳曾经相信人性本善,他虽然待人冷淡,却极爱孩子。他相信孩子是没有被环境教坏的、最天真的一类,他觉得这就是中国可能走出旧社会的希望。但是一个人从希望开始,又在不断地打击下丧失希望乃至绝望,这也许是鲁迅小说中的千古悲哀。与其说他展现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不如说体现了在当时社会下一个文人的无奈和悲哀。“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脚尖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这是魏连殳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样子。在文章的最后,鲁迅选择了用这样的句子结尾。“我的心地就此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这让我想起了《祝福》当中那个与全文的悲剧强烈冲突的喜的结尾:“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慵懒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 与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也许在悲与喜、沉重与轻松的强烈反差之间,让人有所思索、有所感悟。让孤独者前行。《伤势》这篇小说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涓生对子君真挚的感情,让我想到了《项脊轩志》中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体现的归有光对亡妻的悼念与真挚的爱。子君是一位起始时给涓生无限活力与新鲜感而后又在家庭与生计的烦劳下逐渐招致涓生厌烦,并在被抛弃的愤恨中孤独离世的可怜女子。她善良、坚强、隐忍、无爱毋宁死。涓生也并没有错,他真实、不忍心欺骗。那么这样的悲剧发生,又要怪谁呢?下面摘抄几句让我很感动的句子。“我想到她的死。。。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然而她却自始至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余下三篇暂且不谈,改日重读,若仍有所感,提笔再写不迟。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东西很好,上课要用的,之前不是特别喜欢鲁迅的文章,但是上了一个专题后还是觉得值得一读的,书里揭露的国民劣根性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固有的,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而且处处可见,鲁迅虽然已去,但他仍旧在黑暗处,像猫头鹰似的看着我们,看着我们这个社会
  •     必须好学校让买的,大家作品嘛
  •     重读彷徨 在我看不见的角落落了灰
  •     彷徨》丨 作者:鲁迅丨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丨字数:10w丨个人评分★★★★☆(9.0分)说实话,鲁迅的文章真应该离开小学和初中课本。读起来有一种因为不舒服而产生的舒服。
  •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玄学也救不了非洲人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学校老师介绍的图书,内容很不错,运送也快,就是一起来六本书,有三本后面封皮都有折痕,虽然不影响观看,但是还是有点心里不太舒服,而且这不是第一次了,希望能改进就最好了
  •     与写得较早的描写乡村的《呐喊》相比,这本围绕城镇的《彷徨》反而显出了幼稚和煽情的弊病。总之鲁迅先生也毕竟不是超人呐。
  •     警。
  •     天啦,比呐喊有意思多啦
  •     最喜欢的是《孤独者》里的魏连殳
  •     比之《呐喊》,故事稍稍弱了一点儿,但是依旧是很棒,《祝福》《伤逝》《弟兄》,鞭挞人性之暗黑,惊人一身冷汗。
  •     重温经典,愈品愈佳。
  •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够内心坚定,就明白自己的方向还能够坚定不移地迈着步伐。 成长过程中,大家不断迷茫,迷茫对与错,迷茫过去与未来,迷茫自己,大人们永远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只是在不断走下去的人生之路上,碰见注定的一些人一些事,才发现答案,才读懂过去的自己,才意识到自己血液是在做什么时才会吸热沸腾。 鲁迅也迷惘过,他赴日本学医,本着救人的心情,在最后发现,作为一个医生,他只能救好世人的身体,却救不回他们的灵魂,于是,他找到了未来的答案。 选择成为了一个作家。他不再彷徨。
  •     再读无感了
  •     我能不能够这样去理解鲁迅:这是一个洞察和透视,甚至远远已在作家之上的作家,他将旧社会之中国的人性,以某种公式,总结了出来。所以,他小说和杂文的立意,是独特的。是先发掘了当时国民性的“病态”,用一个个典型的形象再去诠释,往往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这个作家我却不是那么喜欢。虽然他的确经典,他性情里的什么,注定这是一个先于现实的怪人。
  •     喜欢鲁迅的文,喜欢这个封面的感觉。
  •     绝对的大师之作。鲁迅的白话文在这里就已经炖的炉火纯青了。 彷徨,是不知所措的祥林嫂,是总会绕回原点的苍蝇,又是躺在棺材中无人问津的孤独者,也是不断分崩离析的爱情。 最喜孤独者、伤逝、高老夫子。 也许大先生的书你会看不懂,但是相信我,他书里这种暗地里的力量,定会把你震慑住。
  •     鲁迅骨子里是个怀疑论者,小说里记录了他的绝望心情。《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典型的奴隶,做稳了奴隶就满足,做奴隶而不得,就疑惑灵魂的有无。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人极其有限的一点反抗性。
  •     鲁叔写爱情故事
  •     鲁迅的书就是好
  •     已经不记得把《伤逝》抄写了多少遍
  •     感触最深的是《孤独者》,一个坚毅的青年,心怀高洁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不灭的希望,当这一切被令人窒息的铁屋子压垮,那近乎于自暴自弃的转变,实在是太让人心痛了。当一个人为了苟活而出卖自己的理想,所换来的蝇营还能继续称之为生活吗?于是复感于先生在序里引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写法上较呐喊要成熟,不知是不是因为讽喻变得晦涩或者批判不再辛辣而减弱了影响呢
  •     总体来说都不错,质量啊 运送速度啊都可以说很好。一下子买了不少,还没有完全都看完,但是已经看到的都不粗
  •     鲁迅先生的书是值得学生一看的,好的书对我们学生就是最大的收获,将会陪伴我们一生。
  •     世界处处灰暗,可我又不知道怎么办,果然是彷徨…
  •     这本小说集内容虽然比较难懂,但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文字很有力量,插图很美观有感觉
  •     鲁迅的成就在小说,小说中不可忽略的是《彷徨》。
  •     我初中读过,有推荐给女儿,好书。
  •     鲁迅重要作品,反映他自己思想深处的东西,也是很好读的作品。
  •     好艰涩的语言,总让人看到绝望。
  •     伤逝真是惊艳到我了
  •     流动图书馆为了凑够三本书借的。还是最喜欢《在酒楼上》。中学时候基本上每篇都读过,但那个时候真没看懂。
  •     书放在手里特别的舒服排版不错纸张也不错值得收藏
  •     《彷徨》之于《呐喊》,果然是彷徨之于呐喊。多了些对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之思考,少了些国民劣根性之鞭挞。《孤独者》、《弟兄》、《离婚》、《在酒楼上》、《祝福》。
  •     现在才真正懂得鲁迅文字的魅力
  •     书的外观很新,包装的也很好,鲁迅的东西一直很深奥,需要自己去悟
  •     书的封面设计很喜欢,有沉淀感。只是书页上有污点,也罢,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对鲁迅的喜欢。
  •     觉得魏连殳和申飞是一对。连殳不成家,被议论受排挤也是因为取向。迅哥儿耽美大手。(我爱这文笔!!
  •     插图精美,内容遵实!
  •     给同事孩子买的 孩子说好
  •     看鲁迅的作品就要买人民文学版的
  •     鲁迅经典,值得一看,推荐给儿子。
  •     对他的印象还是教科书上的那张黑白照片。现在看来,那张照片很符合鲁迅的文风,尤其那眼神,冷眼看穿,尽收眼底 爱情的目的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爱情的最大敌人也是生活,你们爱的有多深,要看你们能在一起幸福生活多久——伤逝
  •     第一次没货,隔了几天才有货。在众多版本中,这个不错
  •     语文课要用的书,用来写小论文的
  •     鲁迅的书没说的。书的质量也还可以。
  •     初中一年级。嗯这个版本没错。
  •     荷戟独彷徨
  •     鲁迅的文特别适合在肃穆的飘着雪的冬天读,越读越冷。
  •     鲁迅先生的怀疑,分析,批判和重建精神,体现着他独立的人格,睿智的眼光,冷峻的风骨和强烈的责任感。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愤世嫉俗,觉得对国人的批判太过,而他批判劣根性的同时其实自己也在反思的对象之中,而有几人能有剖析自身,鞭打自身之清醒和勇气?
  •     书的装帧、纸张都不错,朴素大方。我很喜欢的几篇,《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示众》、《孤独者》、《高老夫子》、《伤逝》、《离婚》。
  •     喜欢鲁迅先生的这套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注解详细,字够大,插图好。价位适中,好。
  •     子君。
  •     读着很伤心 好像空口吃了两斤菠萝 有些地方写得拖沓 但是真挚感人
  •     希望,像一串珍珠,美丽夺目,断了,散落如泪珠,失落无助
  •     其实所读是译林出版社的
  •     老师说,要想写作,必须看鲁迅的作品。这句话不假。只是,只看其作品,不看解析评价,太说不通。
  •     鲁迅先生的书,买来看看。
  •     鲁迅的小说当然好,这本书的版本也很好!
  •     十一篇小说看完之后,觉得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确实是在把鲁迅写得特别好的小说放在教材里了。但我个人更喜欢《孤独者》而非《祝福》,后者太锐,戳得痛,前者大概是淡漠的悲哀罢,一个与众不同者的精神毁灭。
  •     儿子读过了,非常喜欢
  •     鲁迅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并且这也是中学生必须了解的书,可以买来全家看。
  •     彷徨(插图本)很好
  •     读书那会儿看鲁迅的文章看不懂,倒是读完书走进社会后,重读他的文章倒有不少体会和共鸣。觉得他写的东西,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很多东西依然是当今社会的写照。
  •     简单整洁,有插图不错
  •     很喜欢读鲁迅的散文,书的封面是我喜欢的风格、
  •     又见祥林嫂 我真傻。真的。 书如其名,彷徨。麻木而不幸的国人。
  •     内容不必说了!这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79年的版本,十分经典!印刷精致!近乎完美!超好!超值!
  •     读鲁迅的文章,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杂文,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     小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读鲁迅,觉得他神神叨叨的,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现在再读起来,就会觉得原来的自己竟然那么肤浅【当然现在也可能是】。文学史上说,五四退潮后,启蒙者感到迷茫,也不再为新文学呐喊。知识分子终究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自我毁灭,魏连殳、吕纬甫、涓生、子君。挖掘妇女地位、婚姻家庭中所透露出的封建性。还有就是忽略掉他的攻击性,新文化战士的一面,迅哥儿很萌的~“嘻嘻嘻!”“唏唏”“唔唔”我太喜欢这些语气词了哈哈哈哈
  •     鲁迅先生的文字永远犀利中带点黑色幽默,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令人倍感沉重
  •     最喜欢,《在酒楼上》
  •     继续阅读中
  •     时代原因不是很理解,但人也没差多少吧。该讽刺的都在……
  •     我只看了伤逝一篇
  •     看多了鲁迅的作品,发觉他更是个搞文学的,文学性明显大于思想性。他的特长真不在思想的表达,而是在于情感的刻画。总体来说,觉得鲁迅的作品还是这些短篇小说最有水平。小说中还是觉得《祝福》最耐看。《彷徨》相比《呐喊》深沉内敛了许多。
  •     旧社会真的好可怕,我好庆幸自己生在二十一世纪。
  •     鲁迅的文章很深刻,书的包装质量相当好,字体也始终,印刷清晰
  •     买之前特地问了我一读书读超多的朋友 她推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版 打开后确实不错 另加一句 可能隔的近 每次当当买书最多一天半就到 赞一个!
  •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孤独彷徨,却依旧以笔为刀,知其不可而为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书很好!
    很喜欢鲁迅的书,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是应该好好去看下鲁迅的书!反思下我们自己是不是鲁迅笔下的人!我们应当多思考下我们国家的未来,而不是学一些富二代去骄奢淫逸损人为乐!鲁迅也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但他却最大化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为我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些都是他们那一代人用血换了的!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能记起!?又有多少人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遗志?!
  •     现在看书,着重故事线多些,具体的文字却思考甚少。看书的节奏太快,往往只记得书中讲了些什么,却忘了是否有些什么意义,我是不是在囫囵吞枣。书中还有熟悉的祥林嫂,看完全文,先前的同情也早已消失殆尽,不过她的确是可怜的,到死还要担心被分成两半给2个丈夫。书中有11个故事,有爱情《伤逝》有坚守,不同阶层的人物,纵有不公不对也只能在旁边看着,无所发力。
  •     经典的鲁迅作品,大爱!
  •     经典
  •     脱离课本对鲁迅的过度解读和利用,看看真实的鲁迅
  •     刚刚和同学讨论一下彷徨,竟发现自己大多已经不记得了。
  •     当当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本来给女儿准备的,后来送给小外甥了。他说:姨姨,我看不懂。他才上一年级。呵呵
  •     惊奇地发现,迅哥笔下的祥林嫂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人人都是祥林嫂
  •     书都挺不错的,挺新的,正在看。
  •     读完之后的感觉,想用《百草堂》里的一词:囫囵吞枣
  •     鲁迅经典。值得一看。不懂文学的人可能会觉得沉闷,但这就是鲁迅作品的精髓。人物刻画精练准确,故事无不透露出其独有的风格。书,还是不错的,有图,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
  •     读鲁迅的作品是一种享受
  •     想不到鲁迅还会写爱情小说
  •     一个民族在大变革时代中一夕彷徨的影子,怎能不牵动人心!
  •     封面就挺好看的了,挺经典的感觉,插图真心不怎么样
  •     再读鲁迅,完全是另一番滋味。这样的文笔,讥诮的阴冷的尖锐的,跟我这种喜欢靡丽华美又有点少女情怀的文艺派大相径庭,不过,显然更有力度,文字的美不是美在外表的浮华,而在于其中包含的思想,好比更重要的是鞘里面的刃,不须嵌金带宝,却得光寒如水,刺破青天震慑九州。。。。唔。。。人家想改文风了。。。
  •     没有时代背景读着费劲
  •     既然要彷徨不知所归,当初何必呐喊。
  •     书的装帧很精致,配送过程中也无丝毫损坏,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