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书评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535425201
作者:熊召政
页数:465页

《张居正》读书笔记

一花了大半个月才啃完这部鸿篇巨制。二说到底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作者进行了许多的演绎发挥,总体来说将张居正当权的这万历十年刻画得引人入胜。三但若但从小说这个体裁上来讲,这部书总感觉少了些文学性。格局有了,故事也演绎得很好,可是少了些细活,文字读来总觉得干瘪瘪,没甚趣味。特别明显的地方,是张居正死后,新政突然被推翻,死后名节不保,这样令人唏嘘的情节,可读来却难让人十分动容。四玉娘这个人物设计得不错,给铁面宰相张居正增添了不少人情味。但作者不太擅长描写太细腻的情感,因此写道张居正与玉娘之情时略显生硬。五作者在情节设置上还是很闲功力,很多地方前后呼应,显得很巧妙。比如童立本上吊一节,为后来的胡椒苏木折俸风波埋下伏笔,又比如冯宝请皇上吃神仙宴,为后来万历皇帝清除冯宝种下了祸根。当然偶尔有些地方突然没来由的写一些伏笔,会给人突兀之感。六张居正的改革雷厉风行,尽管这只是一本小说,亦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生前权倾一时,死后却家破名毁,实在让人唏嘘。七对巩固万历年间的明史有一定帮助。八虽是小说,但书中史料算是详实,如奏折批阅、书信往来、诗词歌赋大都有迹可循。对当时民间风俗、官僚制度描写也十分真实。九作者有些偏袒张居正,将他描绘成一心为公,舍小义成大义的伟大人格。但是他的那些缺点过失都只是避重就轻的搪塞过去。十总体来说读来还是荡气回肠,把铁面宰相刻画得入木三分。不愧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十一世间已无张居正。

世间已无张居正

断断续续看完熊召政四卷本的《张居正》,很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总算是看完了,先不说小说的优劣,对于张居正这个人物本身是足够钦敬的,加之其身后的遭遇,所以看完了必须有个交代。小说写的水准只能算是中上,对得起茅盾文学奖这个称谓,至少不是名不副实。现在看历史小说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和二月河对比,看的越多对比的越多,现在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感觉现历史小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二月河的落霞系列,一种是次于二月河落霞系列的,当然具体到《张居正》勉强可以说成是仅次于二月河的。无论是细节雕饰还是情节铺陈,二月河都完胜熊召政。木兰歌写了张居正从次辅到首辅的关键性一跃,过程显得不够刺激凌厉。水龙吟和金缕曲则主要写的是张居正铁腕改革,最后的火凤凰则写了张居正最后的一段时光,其实更多的笔墨还是留给了张居正死后的时光,万历展开了反攻倒算。就最后一本来说,火凤凰颇有点儿张居正慨然不群的姿态,要做铁腕改革的人物,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不会太好。熊召政对他这个湖北佬老乡肯定是抱着极深厚的感情的,最后一卷命名火凤凰似乎也带着某种寄托和告慰。历史上从来不乏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对历史稍有了解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张居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枢纽人物,在历史的关头没有辜负历史的期待,用铁腕改革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重新托起,这样一个人物最后的结局的确是令人心寒的如坠冰窖。联想到张居正生前的莫大荣耀,死后不到一年时间里的种种羞辱则更让人无法接受和容忍。其实张居正早有预感,作为铁腕改革的人物,结局的悲惨是注定了的,唯一的变数是到底有多悲惨,相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张居正也想象不到自己身后居然是如此的惨不忍睹。书中说张居正“精于治国疏于防身”,但是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张居正不是疏于防身,而是不屑于防身。这大概也是作者对张居正最带感情的一种评价了。张居正生前位极人臣,所获得的荣誉几乎是有明一代独一无二的。死后急转直下,不仅改革措施多被更张,生前倚重的人马也迅速被瓦解,至于对其家庭和个人的羞辱则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这方面大概张居正也是有明一代独一无二的。看张居正总是会不自觉联想到作法自毙的商鞅,历史上的改革者尤其是铁腕改革的人物多是既不得好活又不得好死的。但是九泉之下的张居正看着万历的杀伐决断,也许他会欣慰,他终于还是培养了一个合格的君王,尽管万历皇帝后来的罢工甚至和他爷爷嘉靖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在处理张居正的问题上还是充满了九五至尊的霸气。所以,一定程度上张居正是败在了他最成功的学生手里。继续说不屑于防身,我觉得这个论断是明显的善意的猜测。张居正对自己的下场早有预感,对自己所推行的万历新政的走势更是赔上了一万个小心。也许张居正可以不惜一己之荣辱,但是对于改革大业他不可能不屑于去做某种提前的维护和安排。生前可以为了改革不惜得罪豪门巨室,铁腕辣手义无反顾,在夺情风波中对于士林的不屑一顾都是作为一个改革家应有的气质。死后却已经无能为力,对于接班人的处理也的确没有做出明确的安排。其实张居正知道,最好的安排不是首辅的继任者而是万历的态度,经历了万历六年的罪己诏事件,万历的态度显然已经无法再有所指望。可是四年的时间里,也没有看出张居正有什么具体的部署和应对。有人说这就是他和曾国藩的差距,曾国藩虽然解除了湘军,但是他选择了支持李鸿章,可以继续自己未竟的事业,并且不会秋后算账反攻倒算。但是这其中的关键还是朝廷信任李鸿章,否则曾国藩的接班人又能如何?当上意已经和张居正存有龃龉,生前或许还能有某种容忍和顾忌,身后必然是压抑已久的释放。火凤凰最后写万历的反攻倒算还是写的比较精彩的,但是对于罪己诏事件的交代似乎显得过于单薄,特别是这一事件给万历内心造成的深远影响没有细致的交代,使得后面的反攻倒算显得不够顺理成章。虽然历史上确实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疚形势急转直下,但是这种颠倒肯定是有长期的积累造成的,这是小说中交代不够的地方。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人们总是习惯了假设。在火凤凰的最后一章,金学增这位张居正生前倚重的开路先锋说假如张居正能够重来,他一定还会选择同样的改革,即使已经知道身后的结局是如此的惨不忍睹,他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铁腕辣手。其实这种假设毫无意义,不是说假设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因为假设和事实是完全重合的。不过这也印证了某种宿命,这或许就是张居正的命,生前的荣耀和身后的羞辱是打包在一起的,不得好活与不得好死也是打包在一起的。面对大明山河日下的形势,他别无选择,甚至在罪己诏的处理上依然不给万历留任何面子。对于这样的铁腕人物,除了商鞅还容易让人联想到雍正,也是铁腕改革,不惜得罪士林。其实雍正之后乾隆也对改革多有更张,对雍正朝重用的酷吏多有罢黜,如果雍正和乾隆不是父子关系,估计肯定是要波及到雍正本身的。乾隆甫一登基就说要以圣祖之法为法世宗之心为心,所谓大道一以贯之,但是明眼一看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改弦更张了,乾隆一心要超迈千古比肩圣祖,但是又不能说雍正的不是,所以只能这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世宗之心为心了。雍正朝的改革如此收场,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雍正,对自己选择的这个继承人是否满意。张居正生前的浮与沉,身后的荣与辱,统统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张居正坟前就剩下一个“张居正之墓”,所有的前缀都被他的赐予者万历一并褫夺,这样也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张居正之后,世间再无张居正。

如此精彩的一本书

到目前为止,这部书是我自以为看过的书中最令我着迷和震撼的历史小说。一个星期内,几乎接近疯狂的看完了这部书的四本书,还好它不属于畅销书,我才能在图书馆不间断的借全了四本书。如果不是因为那时刚看完《少年天子》,对历史小说有足够的热情,“张居正”这三个对我来说冰冷的字不会引起我去翻开这部书的兴趣,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张居正并不能算特别显眼的人物,连历史课本对他的事迹最多也就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一概而过。然而,在开篇不久后,我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先睹为快了。以小说的可读性撑起了我对一代政治家成长、辉煌、陨落这段历史的强烈兴趣。张居正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角色上,理政十年,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雷厉风行,让万历王朝成为明王朝最富庶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历史正常的发展趋势,曾看过一句话,类似“张居正让明王朝的灭亡拖延了近十年时间,甚至创造了辉煌王朝”,然而就在为朝廷殚尽竭虑,归天举行隆重葬礼的时候,马上遭到了清算,家产被尽抄,荣耀名声被毁,连家人,甚至是八旬老母都受到牵连,几近家破人亡。最后,张居正也只剩一个长满荒草无人问津的坟包,只有曾经和他相爱的玉娘和真正懂他的金学曾会在他一年后的忌日来祭奠他。这样的结局让我很心酸。张居正许多改革措施损害了大部分贵族利益,我相信像张居正这样聪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他在自己失势后处境会有多危险,然而就像金学曾说的“张太师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张居正这样的人,应该算是真正的为了国家民族利益置身度外了,只是可惜“忠臣不一定有好报”。小说中张居正是个政治传奇人物,然而也是个有情有爱的普通人。这本书并没有客观的来刻画张居正这一人物形象,有一味筑就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嫌疑,然而就像黄仁宇评价过的“世间再无张居正”,即使历史中他实际上也贪污享乐,刚愎自用等等,但功大于过,我也接受这本书中的“张居正”。这本书的语言也很精彩。

三句话

1、凡改革者,必死无疑。商鞅、张居正、我朝的就不说了……2、知行合一,周星驰曰:“清官,要比贪官还要奸……”3、人治,是一个人的事儿,这个人不在了,也就黄了;而制度,是大家的事儿,少一个两个,地球照样转。

作为小说来说不错

最后还是给了四颗星,因为作为小说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可能考证方面比较欠缺,文风也不是很厚,整部头传记较为淡薄,但文笔平易近人,一般人要看懂都不难。且笔者笔下描画人物活灵活现,好几次都让我忍俊不禁。

官场小说也浪漫

看熊召政的《张居正》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儿》10年后了,前者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后者是风靡一时的历史类杂谈(这个分类是我瞎掰的,因为很难归类)。《明朝那些事儿》看起来行云流水,语言幽默风趣接地气,人物刻画生动,读起来荡气回肠,是一本适合中学生看的培养民族气节正三观的书。这本被有些人贬为低俗的书比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课本上高风亮节的文章管用多了,寒风凛冽的冬天读起来心里都暖暖的,那是浩然正气。当然,今天我主要谈论的是刚刚看完的《张居正》。《张居正》是一本基于一定史实,进行艺术加工的描写万年年间的官场生态的小说。有些读者若把这书理解为史学著作,恐怕就错了。虽然小说里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人,但也有虚构的角色,比较重要的如书中的女主角玉娘。若让我对玉娘和李太后进行女主角的排序,从戏份上看肯定是李太后排在前面,但是玉娘是张居正的金丝雀,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应该是书中的女一号。作者增加这个虚构的人物恐怕是为了给张居正的官场人生增加一点浪漫色彩。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男士,除了建功立业外,还须得一秒人相伴。而玉娘无疑是封建时期的完美女性,二八年华,色艺俱佳,单纯善良,更难能可贵的是,坚贞不屈,知恩图报。值得一提的是,此书里的女性形象大多比较正面,比如李太后,非常得通情达理兼有政治智慧和远见,成为万历十年间政权“铁三角”之一。这“铁三角”不是盗墓笔记中的吴邪、胖子和小哥,而是首辅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李太后。尽管作者在描述铁三角人物形象的时候,对人物性格的局限性和负面性也有所着墨,尤其是对冯保的贪墨,但我依然认为作者在对大部分人物进行塑造时,都是正面大于负面。所以,整本书读下来,读者会觉得人心并没有那么坏。由此可见,作者对书中绝大部分官场人物都是抱着理解的心态,这与作者的生平不无联系。而在所有人物中,恐怕美化得最多的要数书中主人公张居正。张居正的政治智慧无可指摘,但其生活作风在历史上是受到指责的。《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张居正便是贪墨好色但有政治抱负的首辅。而此书将张居正塑造得非常清廉,甚至对家属下人都管得很严格。可是,张居正对衣食住行却相当讲究,还在积香庐里供养着金丝雀玉娘,而玉娘的穿戴日用都是非常高档的。而同在内阁的个别官员日子却非常清苦。实在很难想象,清廉的张居正能过着这么高品质的生活,还好吃好喝的供养着二奶。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张居正继承了大笔遗产,可是书中描述的张居正的父亲,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至于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坊间一直有流言。就我个人而言,是相信两人间比较暧昧的。鉴于万历差点要对张居正鞭尸,可见万历是非常厌恶张居正的。如果只是权力上的纠葛,断不会到要鞭尸的地步。我想起小时候看的一部叫《满清十三皇朝》的电视剧,顺治帝福临对多尔衮鞭尸,两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对张居正的过度美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瑕疵,玉娘这个角色也实在多余。相比书中略显单薄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官场斗争的细致描写要精彩得多。这是一本适合官场人士阅读的书。若非身在官场之中,经历过尔虞我诈,作者很难构思出智商在线的争权夺利的情节。若不是这些官场情节引人入胜,恐怕我无法看完这本书。张居正对“清流和循吏”的见解我深表赞同。诸如海瑞的清流可以用来宣扬清廉的官场作风,但无法做实事。所以,在万历十年的改革总动员中,张居正启用的大多是循吏。循吏基本上都会有各种小缺点,但是执行力强,敢于得罪权贵。在这些循吏中,着墨最多的是金学曾。这也是我认为作者全书里形象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角色。年轻力强、敢于担责、外圆内方、足智多谋、语言幽默,或许这也是张居正年轻时候的样子。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此人读得了圣贤书,斗得了蟋蟀,打得过霸王,放得起蜜蜂,侃得起大道理,唬得起大老爷。张居正所有的改革措施,金学曾都是打头阵,但又非常清廉。这个清廉比起张居正又诚实得多,衣食住行上都看的出来。看书过程中,我一度觉得女孩子嫁人当嫁金学曾。后来我百度了下,历史上的金学曾最大的贡献是引进了红薯。看来,金学曾这个历史上的人物也经历了包装和再加工。看到书中最后10%,很多读者会不胜唏嘘。张居正十年前雷厉风行,不惜得罪权威的改革在他死后快速夭折。张居正的家被抄,政治盟友冯保也自尽,李太后也无法对万历进行管束。万历的心态也是个迷。虽然万历并没延续张居正倡导的改革,但也算是个好学生。毕竟,张居正死后才一年,万历就成功抄了曾经权势滔天的前首辅的家,没有一定的权术是无法做到的。万历不是不懂,只是被管束太久,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到成年后才显露出来。而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肯定是万历的一大心病。这里,我也给广大妈妈们提个醒,儿子的教育主要还是靠父亲的,无论女人多么强势,和男人还是有区别的,儿子的成长离不开男性特质的培养。另外,别把儿子管得太严了,会反弹得很厉害。有部分读者为张居正死后的没落找寻各种理由,甚至拿曾国藩出来对比。这种对比其实完全没有意义,历史背景不一样,而且也不能根据人物的最后下场来做功过的评价。张居正只用十年时间推行了考成法、一条鞭法等多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如果计较个人得失,担忧自身安危,凡事给自己留后路,那估计三十年五十年都完不成,而一个首辅的掌权时间是有限的。张居正在鱼与熊掌间做了选择。文章出自我的同名博客shangrila1987

幸运的张居正

这样的时代需要张居正,而张居正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个时代。设想他如果早出身10年或晚出身10年,即使能力与才华再大他几倍,恐怕也无法做出如此的政绩吧

张居正——过年七天看完

本来看这本书,是想看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内容,不过通篇读下来让人比较失望。首先主角形象比较模糊,甚至还不如万历、不如冯保、不如太后的形象来的有血有肉。其实历史角色并不需要去过多的刻画,就好比写实画家一样,只需把看到的内容一笔一划的描写出来就可以了,但是作者或许太爱这个角色,总想给他一个正面形象,所以就造成了这种朦朦胧胧、雾雾沉沉的形象,让人看得十分不过瘾。作为首辅大人,所有人仰视,包括万历皇帝都要言听计从。人生如此,自当无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居正也确实对得起万历的信任,他的政策虽然太过强硬,不过带给万民万物的好处却实实在在。但在朝廷斗争中,张居正确实很有手段,谁输谁赢,并不在于正义这种东西,完全是智慧与谋略的结果。输了,满盘皆输,赢了,也未必就真的好。总之这部书,让我比较失望,太欲盖弥彰了。总体就算是65分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看完《张居正》,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标题的这几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政期间身世显赫、功绩卓越、不计后果改革弊政,死后缺遭人非议、不得善终。读完本书,我对张居正的感觉是: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但在具体政策推行方面,又善于妥协,已达到效果为最终目的。身为宰辅,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他刚刚从他的上任高拱手里接手这个即将轻抚的大明王朝的时候,真可谓是千疮百孔、名不聊生。首先是皇帝年幼,尚不能亲自主政,因此他需要在李太后和冯保之间斡旋,尽力推行新政。其次,由于首辅到任不久,朝野上下都是高拱门生,稍有不慎,将堕入万丈深渊。再者,他得罪权贵,无论是胡椒木折奉,还是丈量田地,都把他推到了皇室的对立面。最后,还加上官场腐败乘风,官员普遍以贪墨为主页,而对于自己的职责基本是不管不问,导致名不聊生。在此等情况下,张居正可谓举步维艰,每推行一项新政必将导致众人排挤但在这里又不得不承认其手段高明,他闹闹的把握住了李太后和冯保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皇上年幼,朝政决策一般都是李太后代理,而为了同李太后和皇上维持好关系,他又不得不讨好冯保。可谓朝廷上下,他能容忍贪墨支巨的可能只有冯保一人了,这就是他生性刚直,但又善于妥协的一面。有了这两个人的支持,纵使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他也可以自如应对。(未完待续)

张居正----悲剧的明朝主刀医师

“君不密失邦,臣不密则失身”恰是对万历皇帝以及当时首辅张居正的考语。(万历在这篇不详叙)    张居正是个功过皆有的人物,前后当国16年,万历振兴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称“铁血宰相”。其实他主要的功绩还是在经济改革上,推行的“一条鞭”法,也差不多脱胎与宋朝另一位大力推动改革且同样失败告终的王安石的手法,至于整饬朝纲,巩固国防,则是首辅应该做的责任,熊召政先生在四卷书中有点刻意拔高他这位湖北老乡,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也不能正儿八经的当正史看,章回体小说读来颇有古韵,口齿留香,与另一位善写此类题材的作家二月河,相互辉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着,后人评价最有魄力最敢挑战高层的前后两位宰相王安石与张居正时,结论也是差不多,“靖康之耻,王安石是罪魁祸首”,乾隆爷也评价张居正“明虽亡于崇祯,实毁于万历”,在皇权统一贵族阶层不可犯的大前提下,触动这个前提的改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给了下面的官员更加巧立名目虚浮人事而已(这里就不做详解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找资料),更何况当时执政的皇帝更是所托非人,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政体,下猛药固然可以缓解一时,好比压了下去的弹簧,一旦重力解除,反弹破坏力度将会加速!用现在的话说政治改革终将影响经济改革,上层基础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只有崩盘,改朝换代!所谓匡扶圣主留垂青史的明君良相,只是一种渴求罢了。    历史上的其实冯保是个非常不错的文艺青年,书法精,通乐律,善伺候,会哄女人,绝对无外遇(太监),他作为张居正政治上的盟友,书里对他刻画的还是不够全,除了贪婪钱财跟为了自身利益而跟张惺惺相惜之外,这样一个人物能从底层混到当时的“内相”兼东厂大主管,也是可以写一本书的。      关于张居正的几个“野史”,以作补充:   1,张居正好色是肯定的,据史书称,抗倭名将戚继光每次见这位首辅都要献上数名倭国美女及壮阳药,才能换来自己远在千里之外训练戚家军不受朝内排挤,运筹帷幄。书中的玉娘,应该是合集女人之优点捏造成张居正的一名“知己”   2.李太后暗恋张居正,甚或出轨,应该也是真的,这件事估计万历也是早知晓,否则不会因私欲严重到一个不计后代史书评论疯狂报复这位“帝师”   3.张居正作为政治家是非常成功的,改革家三个字放在哪个时代也是相称的,但他没有什么朋友,权利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贪恋权位,捏造王大臣案陷害异己,伪造夺情,乃至奢侈自恣,威福自擅,听说抄家时家产巨富,他在文化上也是高度控制,有个列子,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汤显祖因为写了篇攻击首辅权责不均的文章,而遭到打击报复,愤而辞官,才有了《牡丹亭》   4,张居正死后得到了疯狂的报复,后人有文记载,这一脉遭到流放的张家后人隐姓埋名,誓不读书从政,甘当贩浆走卒之流的工作,估计是对封建社会忠心皇权真的死心了!

我看的是简本

手机看的,让我很受启发。伟大政治家都尽力以天下为己任,在人才任用上,早期都是唯才是举,虽然后期排斥过异己。处理事情方面,公正无私,让百姓和官场都清廉。实在难得,尤其是在乱世,提出以先治史为主,面对权贵和势力,毫不退缩,处处得罪权贵,为了天下百姓,只有得罪权贵才能让天下太平

明朝最牛逼的循吏

陆陆续续花了一个月时间, 终于将这100万字的长篇巨著读完了。 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中领略了这位万历宰辅的风采, 感受了其力挽狂澜的气势, 同时也为其的悲惨的结局感到愤慨。 张居正为了万历新政可谓是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以下是我分析的万历新政发出璀璨光芒的两条关键的指导思想: 1. 宁做循吏, 不做清流。 这也是张居正一生的座右铭, 从金学曾, 王启光到王崇古, 他一直按照这样的原则使用。 从他对海瑞的态度即可看出, 海瑞一生清廉, 刚正不阿, 可是锋芒毕露, 干啥啥不成。 他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即使是太监也算得上是循吏, 贪财工于心计, 但大事从不含糊。 正是大把的启用的能干事,干实事的循吏, 才让大明朝起死回生。 2.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张居正从万历初的京查, 向大户征收土地税, 到后来的土地改革, 整治教学, 无不雷厉风行。而做人方面则是谨小慎微, 家法严明, 连娶个小老婆都小心翼翼, 随算不上清流,也是低调的很(此处的小说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万历十五年里面的记载, 首辅大人很多方面还是极尽奢华的)当然,叔大同志的结局可谓是令各位读者胆寒啊,撤回一切封赏,抄家,家人被连累自杀,差点就被拉出来鞭尸了。 究其原因主要也是两点: 1. 没有巴结好boss以及其亲友团。 皇帝小时候经验不足, 你当然可以任意指挥和批评。 后来人家长大了, 你还动不动打击人家, 逼平其发罪己诏, 脸面尽失。 不仅如此在处理劣质军衣的事情中把国舅也得罪了, 这也导致了最后自己被清算的时候, 曾经对首辅爱慕的太后都冷眼旁观。2. 得罪了不少文官。 所谓众口铄金, 三人成虎。 何况大明朝千千万万的文官, 一次京查, 一次整顿教学, 以及对清流的鄙视, 都造成了张居正与广大文官的对立, 以致张死后被众官诋毁。由此可见, 当官的也不容易, 伴君如伴虎。 类比现如今的公务员, 爬到一定的层次, 能力要有, 为官之道更不能少, 一个不小心, 轻则贬官, 重则坐牢。 这一切的原因均我国的文化和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想深入了解可研读《万历十五年》, 以大历史观闻名的黄仁宇先生的名著。

不胜唏嘘

算不得大部头。一路读下来,虽有曲折,但大致波澜不惊。直到最后,看一代权倾朝野的名相死后10个月,险被灭门九族、挫骨扬灰,不胜唏嘘。有商鞅在前,张居正于后,做官也是拎着脑袋的买卖。一直不爱读水浒,就是因为总怕读到最后,不尽悲凉,而且越来越凉。后来还读过一本《后水浒传》,更是照猫画虎,留个郁闷大坑在最后等着你。

伴君如伴虎

这套书虽然很厚,但还是很好看的。感觉与二月河刻画的历史人物不同,似乎更厚一些。若选择入仕(当然,这在古代似乎是唯一选择),本心都不是恶的。但在仕途走,不能不蒙尘。要有治世之才,要能辨清时局,要会练达处事,实在是不易。有得必有失,尽心则好,是成是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由人的。何况是转折期。某些方面,对于今人也是有对照借鉴意义的。

黄仁宇 张居正 商鞅

初识得看张居正是在《万历十五年》中“世间已无张居正”,最少知道黄仁宇是很早之前有长辈说这个人很厉害,写历史用英语写,为了照顾国人又自己翻译的,那个时间自己的英语很不好于是对此人很是敬畏的感觉,慢慢看他写的历史书籍发现很多都是从经济出发有一个事情慢慢描绘出来整个那个时代的历史,我很喜欢《万历十五年》的开头,第一次是梁文道念出来的,很有感觉。整部书描写的感觉类似商鞅的结局,却是更人情味的人,记得小的时候看野史,说这个铁血宰相为什么这样厉害,是因为他睡的人是皇后,读的历史都知道,大臣睡皇后的应该不多,与君做伴都是与虎为谋呢,跟老虎老婆睡那个更厉害,于是野史就传的跟凶了,其实张居正很精明,没有商鞅的法不容情,有没有太世故。古时候的人的价值观都是名垂青史。但是基本所有让别人记得的时候都是悲剧别人才能记得,历史也是一样的,极好极坏才是,岳飞的好,和珅的坏,忠臣的忠,我们记得张居正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是因为他最后的没有善终呢?我希望更多的人去考虑的是做出事情的价值,更我们现在还能有的影响而不是什么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故事

张居正与吕不韦

一共四本,都是手机上看完的。我本以为张居正领便当之后全书就会结束,却没想到要一直等到抄家,差点落个鞭尸的下场,甚至是不可一世的冯保也上吊自杀,曾经的首辅红人金学曾因守制而躲过一劫,最终见证了红颜坟前殒命相随。良久,我忽然想起另外一个人,顿时觉得张居正并不孤单,这就是吕不韦,同样的顾命大臣,一个称亚父,一个称老师,秉国数十年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力行改革富国强兵,当然这种大臣免不了与太后有桃色新闻,张居正这书也提到了但很少。他们都是一样的凄惨的下场。政治上吕不韦更加生猛,直接出兵灭掉了东周,是秦国的首次灭国之战,秦王要称他为亚父,真是牛逼到了极点,最终下场也比张居正更凄惨。一句话,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暗涌波澜

——《张居正 第一卷 木兰歌》熊召政先生真真是大才子!全卷每一章回的题目,回回八八对仗十六言,措辞之妙令人折服。全款文言白话的严谨典雅令人爱不释手。熊先生惊为天人的想象力,重现了那一段暗涌浮动的明朝历史,第一卷单单讲述了隆庆皇帝之死及张居正取代高拱晋身首辅这段历史,但展现的内容之广博却令人拍案叫绝!隆庆皇帝的沉迷房事,冯保的手段,高拱和张居正的明争暗斗,极有分寸主见的李贵妃,张居正和高拱门生、同年掀起的风雨…回回章节起承转合丝丝入扣,令人赞叹不已。看着《张居正》时,深深地佩服于首辅的心机之深。同样一件事,首辅做出来有深深的城府,而在普通官员看来却只是仓促应对,不过尔尔。高拱在隆庆皇帝病危时,突然发觉自己相对于张居正处于劣势时(原本我以为在这开头处高拱就会下马了,谁知处在劣势的他居然那么有手腕地开辟出屡屡优势,一直到卷末才遽然跌落,若不是因为碰上了更有手段智谋的张居正,他绝对会继续位及人臣的!),即刻采用张居正屡屡推荐的殷正茂替换自己的门生李延出任两广总督。看到这时我以为是因为高拱意识到张居正的威胁,用这个任命拉拢张居正,而对于另外拨款二十万,也天真地以为是给贪鄙成性的殷正茂贪污的。直到高拱与门生魏学讲授其中的门道才意识到首辅这看似拙劣之策背后的一石三鸟的险恶城府!又是同样一件事,高拱做得尽显优势,任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来,只得看着高拱走上阳关大道,但是张居正使点手段,换个角度去诠释,却使得高拱倾刻间跌落云端,令人唏嘘不已!同样一件事,张居正拍案捕王九思时,我不禁替他捏一把汗,作为次辅,面对打死百姓的皇帝宠臣王九思,他只能缉捕他,接着触犯圣上。看到这,我一直嘀咕:完了完了,碰上这么一个无能的皇上,张居正完蛋了啦!但是下文中,皇帝和高拱互踢皮球,谁也不愿用自己的名义来处置张居正,因为一旦惩治张居正,不但张居正获得清流名声,自己还会担起不道的名声。这里头的层层暗涌,看得我个小逗逼目瞪口呆!同时每每看到这些情节又会跳出书外,赞叹熊老先生的智慧,这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一石三鸟之计,精到的角度进行事件剖析皆出自熊老先生之笔,打从心底里的崇敬景仰!书中,对于两个首辅,实在不赞赏他们对待前来助一臂之力的侠客的态度!高拱对邵大侠的杀心,张居正对何心隐的冷漠,对他逆耳建议的闭门羹…都让我耿耿于怀。这怎么是一个首辅做的事呢!他们应该有宰相之大度,容人之大量。尽管邵大侠是江湖中人,区区伎俩入不了您高大人的眼,也不必如此做事吧!纵使何心隐的献策让您难以接受,也不用不让人家说出来,浇壶冷水吧!看到这两个情节,好心寒。读史使人明智。看历史里的波澜暗涌,无不惊叹前人深邃智慧,同时又在揣测复活这段历史的作者的深藏的智谋,大开眼界!hoho~作为一名花痴女,我好想快点看到接下来玉娘和张居正的风流韵事啊~希望下一卷能呈现,期盼ing~

老虎的屁股不能摸

张居正是明朝获得荣誉最多的首辅,推行万历新政,使得国家富强,天下太平。但正是因为万历新政太过严苛,妨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所以,他死之后就有一大批人开始反扑。这并不是他死后被抄家,被剥夺一切殊荣与奖赏的根本原因。张居正出任首辅时,万历皇帝才10岁,所有政务的决策基本都是由张居正独立完成。张居正虽任首辅之职,却行摄政之权。他虽然没有想要取而代之,相反却在“曲流馆事件”中力保万历。但是“曲流馆事件”中他为万历起草的《罪已诏》却严重干涉了万历的私生活。也许这就埋下了万历对张居正不满的种子。随着万历的长大,万历发现自己一直被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铁三角”所钳制。所以,张居正死后,“铁三角”就破碎了,随后处理冯保,与李太后摊牌。使得万历真正的无人能左右。万历10年张居正去世到万历11年张居正被抄家,短短10个月,万历完成了一场“翻身仗”,也彻底终结了张居正生前大力推行的“万历新政”。万历长大以后,尤其是接触女人以后。身边的小太监们就开始送些跟“春”相关的东西给皇上,皇上本身继承了他老子隆庆皇帝的好色基因,长大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更是出现了28年不上朝的奇观。他在位前10年,推行万历新政时,是明朝最繁荣的时候。但也正是他在位的这些年(昏庸之后)把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张居正死后对他家族所造成的悲惨命运也说明:老虎的屁股不能摸!

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太师精于治国而疏于防身。读过这几段话,我才明白,张太师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像张太师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先将自己的退路想好,则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做成。这一年来,在下每思及张太师的悲剧,心下就隐隐作痛,我抄下这几段话带在身上,是想提醒自己,张太师对于自己身后的悲剧,应该说早已想到。他之所以还要这样做,乃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

历史小说人物性格不一定是主线

当师兄说熊召政用这个拿了矛盾,我当时非常震惊。估计很多人对历史小说感兴趣源于当年明月吧,我当时是高三的时候用手机看的电子书,等到大学开始系统的读唐浩明的历史小说,被里面包含海量的诗词歌赋所震惊,所以相对于唐浩明来说,张居正里的诗词少些,而民俗多些,正如序文所说,生活的画卷有时候读着感觉会铺面而来。没有幕僚,没有内室的长长短短,只有玉娘一人已经能很好的体现出张居正性情的一面。其次,人物性格有时候从始至终的影响主人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上来,而熊召政的张居正事情的进程由于性格因素而受到的影响很少,对于故事的发展都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写到最后作者都不忍心去描写张居正去世的状况,不忍去拨开别查抄后惨状。其实我是想看挽联自我安慰一下,然而没有。何心隐的帝王之学与张居正的权衡之策相比,有相似之处,但要说他会影响张居正的位子,理论上不会,又不是万历出来求个签,收买一下道士就能解决的,禁讲学之风,一定程度上有愚民的程度,有远见的人应该会这样做。他主张用循吏不用清流,这个的确在现在看来值得深思如果喜欢名俗,喜欢权衡,了解一些变通之道,推荐之~

难得的好书

前一阵子看了好些网络小说,腻歪极了,便把手机里存了好几年的《张居正》翻出来看。就像是吃多了方便面味蕾麻木的人骤然喝下一碗真材实料香味浓郁的老火靓汤,真是痛快啊!果然是一本好书。大处写得波澜壮阔酣畅淋漓,细处写得细腻丰满灵活生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历史功底。作品结构严谨文字优美气势磅礴张弛有度,好!好!好!!!

熊召政

是我的老乡,我们一个县的,可惜今天才读,以前,我觉得我们那儿的出不了很牛的人,我错了,现在深感自豪,学历不高,也算是土生土长的作家,能获得茅盾文学奖,真的敬佩,现在在读张居正,开头就很有魅力,感触颇多,英山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言过其实

可能是国内环境的影响吧,这本书写的可读性很强,但是我感觉完全是历史的复述,完全完全能从史书上读来的。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没有一点艺术性,事实上同现在的网络小说,实际上是一样货色。没有思想性,只是将张居正所做的是给列出来了,而在书中的描写过程中,不乏大量的与上下文毫无关联的性暗示描写。这种写法最讨厌了。

如鲠在吼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好友赠送的,书比较贵,以为内容也会货真价实。平心而论,作者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但是用力很拙,篇幅浩繁,有见地的东西稀释得太厉害了,每次都鼓足了劲试着把它读完,但最后总是感觉像添加了太多色素和添加剂的80年代桔子水,还是搁到一边,甜的俗气,浅的无辜,没有份量。

万历十五年,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悲剧,在于他没有像管仲一样遇见姜小白,没有像王猛一样遇见符坚,没有像王安石一样遇见宋神宗。他遇见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贪婪,最愚蠢,最阴险,最懒惰的皇帝朱翊钧。这是张居正的不幸,也是整个明帝国全部军民的不幸。朱元璋的血统,就像是一种无法免疫的病毒,使他的子孙无一幸免地成为了瘪三跟赤佬。而这个朱翊钧,更可谓是这帮瘪三赤佬中的翘楚。将他先祖残忍冷血的性格,和他那贱民外祖父山西小农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万历十五年,世间已无张居正。首辅的离开,让这个庞大臃肿的帝国在一个吸毒的瘪三带领下彻底脱离了航线,驶进万劫不复的黑洞。

世间已无张居正

拿到《张居正》书稿的时候,正是长安城的炎夏,窗外的法桐绿叶如盖,大团大团的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倾泻下来,流光溢彩。不知名的鸟儿和蝉没完没了地聒噪着,即便我坐在二十六度恒温的空调房里,仍不免有些燥热。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来,四卷本的小说在我手里过了一遍之后,时令已是初冬。那是校园里最美丽的季节,金黄的银杏叶子在乍凉的风中抖索着叶子,蔚蓝的天空澄澈而高远。周遭的一切肃穆而宁静,特别适宜冥想和感怀。关于张居正,我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历史书上寥寥数笔的万历新政和一条鞭法之外,便是大学时候读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正史野史之间游刃有余、文思泉涌的当年明月,面对张居正竟然有些失语,在描写他时犯了难。我记得明月君最后颇为无奈地采取了语焉不详的处理方式:“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然而,所谓的“复杂”究竟在何处,我却不得而知。直到读完熊召政先生的长篇小说,一个鲜活可感、有血有肉的张居正才在我眼前浮现出来。张居正天纵英才,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在与高拱的斗争中占尽先机,一跃成为首辅。甫一上任,便安排京察,整顿吏治,荡涤了官场人浮于事的歪风邪气。紧接着便是进行财政改革,兴修水利工程,以雷霆手段和铁腕政策彰显除旧布新的大无畏气概,在短短的十年间把万历皇帝的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条,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张居正的生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大人辞世不到一年,便遭到了他最得意的“学生”——万历皇帝的清算,抄家,削坟,褫夺尊号,如此惨祸,不禁让人扼腕痛恨。奇怪的是,这样一个让大明王朝“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的英雄人物,一直以来都不受史家待见,他们很不客气地批评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且在文人学者的笔记小说里,他也是个好色的登徒子,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称张居正“以饵房中药过多,毒发于首,冬天遂不御貂帽”。一个扶大厦于将倾的经世之才,却受到如此冷遇,不得不谓咄咄怪事。所幸,并非是众口一词。三百多年之后,同样怀着变革之心却最终铩羽而归的梁启超先生说了一句公道话:“明只一帝,朱洪武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把张居正拔到与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样的高度,也算是非同一般的赞誉了。正是这种绝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引起了熊召政先生的浓厚兴趣。二十多年前的某个清明节,熊先生千里迢迢赶到荆州拜谒自己的乡党张居正,谁知几乎无人知道张氏为何人。最后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荒野中的一个小土丘,上面仅书“张居正之墓”五个凉薄的小字。大明第一首辅,死后光景如此凄凉,熊先生不仅悲从中来,立志要让世人记住张居正。回家之后,闭门谢客,寒暑不易,历十年而终成龙泉宝剑。熊先生作为张居正跨时空的知音人,不惟怀着“为张居正正名”的夙愿,更多是心有戚戚的英雄惜英雄。他笔下的张居正并非道德完人,而是一个正常人,他处理政事,雷厉风行,果敢决断,为了推进土地改革,不惜得罪势豪大户。同时,张居正也有常人的欲望和贪婪,矛盾与挣扎。为了更好地掌握小皇帝行踪,不惜与宦官冯宝勾结在一起,胡自皋上任便是宫府交易的产物;他好美色,玉娘被放在香积寺中金屋藏娇,随后又有戚继光进献的波斯美女,甚至张居正最后病死可能都和纵欲过度有关;另外,他生活奢侈,回乡葬父的乘舆是三十二人抬大较;他性格褊狭专断,压制言官,钳制言论,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或许,这些便是张居正为后人所诟病的原因。事实上,张居正病死在任上,为国家绝对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他的功业而论,足以媲美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受到与诸葛亮相同的待遇,就是因为古代以礼法治国,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道义可是天大的事情,杀身取义是士大夫们普遍奉行的准则。但张居正不可能任凭自己被道德准则缚住手脚,他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态来做事。同时代的海瑞评其“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在熊召政先生眼里并不成立,小说最后一卷命名为“火凤凰”便是对这一定论的反拨。熊先生认为张居正不是疏于防身,而是不屑于防身,所谓成大事者断不可纠结于得失毁誉,这大概也是小说家对张居正最带感情的一种评价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勇者向来是无所畏惧的,既然注定要做那只不一样的羽毛,自然就担当得起历史迎面泼来的污水。熊十力先生曾评价张居正说“汉以后二千年一人而已”,对其推崇备至。良相也好,权臣亦罢,功过自待后人评说,因为,世间已无张居正。

怎么读?

想读,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最早知道他,是话剧《张居正》来我们学校演出,可惜没抢到票~后来,在《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中多次遭遇这个名字,引起我深深的好奇只是因为以前甚少读历史人物的传记,不知道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他的传记该怎样读。总有先入为主的毛病,最先读的一本书,对我对这个人的印象影响很大~

张居正

正因为张居正的身后之事,不得善终.才体现出他的伟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一切,同时,张居正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同样谁也不放过,顺之昌,逆之亡.正是有这样的气魄,才能做大事

单从小说的角度讲

历史小说是我最爱阅读的一类书,“涉猎,见往事”的同时又不必忍受历史叙述的枯燥。当然,如果想要对往事求甚解,严肃的历史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小说融合穿插于小说的娱乐性、与历史的知识性之中,读起来不亦乐乎。而《张居正》这本书在文学与历史两个方面的努力总让人感觉捉襟见肘。首先,人物刻画很生硬,我国古典小说普遍缺乏对心理的描写,史书就更不必说。《张居正》的股市发展和人物塑造给我的感觉就是把史书上各种事件白话化,充实化。把看似复杂的任务,以国产电视剧的剪辑形式堆积拼凑起来。书中人物就像被各种势力道理踢来踢去的皮球,顺着故事的绳索僵硬的向下爬,怎么也落不到踏实真切的平面上。王侯将相还是如在历史书一般居于庙堂之高,没有人味。所以这本书对于已经熟知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无异于一本平庸的长篇小说,即使对于还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四册的字数也与可获得的知识收获及阅读乐趣反差巨大,高投入低收获。看大家的书评也是讨论张居正本人得多而单独讲小说叙述的少。书籍本身读而顺滑,回而无味。

清流误国

——《张居正 第三卷 金缕曲》从小就被各种倡导中华传统美德的书洗脑,觉得做人要刚正不阿、品格清高、谨记各种传统美德并切身行之。虽说一直深受这种吹毛求疵、容不得一点沙子的苦,内心里仍是非常自豪,为自己的清流而骄傲,对自己一身正气满意。看了金缕曲后,突然碰撞到不一样的思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张居正在为政生涯中一直拒绝清流, 任用循吏。张居正说的清流即冲虚淡薄、谦谦有礼、遇事三省其身、不肯与恶人沆瀣一气但也墨守成规,遇事不敢革故鼎新、勇创新局,眼中第一要务是个人名器,其次才是江山社稷。而循吏则是大瑜小庇,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一揪一个准,但他们心存朝廷,做事不避祸咎,不阿谀奉上,不饰伪欺君的人。在政治局中,往往是循吏挑起重担,力挽狂澜;而清流却是修身养性,标榜高洁,难以有大的作为。在《金缕曲》中,张居正重循吏,轻清流。海瑞,这个中国第一大清官,在张居正上台时却不受用,仍赋闲在家。原因即在于海瑞仇视官绅富豪,在他管辖的领域,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是清流做事,有原则,没有大局,没有变通。在张居正父亲逝世时,在熊先生的笔下,我看到众多气势汹汹的清流为了捍卫伦理纲常,没有朝政大局观,无视张居正一直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势如破竹,仅仅看到张居正的违背了伦理纲常的行为,反对皇帝夺情,坚持张居正守制。这是清流。永远以原则为先,不顾国家社会的发展。看了《金缕曲》,经过了一场新的思想洗礼。以前看到海瑞的刚正不阿,看到士人们为了维护纲教礼常纷纷舍身取义总会十分感动佩服,并暗暗以他们为榜样。而今以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不由得思考:这种舍身取义,刚正不阿就一定是对的吗?是否有想过:这些品格也会被用来坚持一些腐朽衰败的事情呢?是否只是看着很振奋人心,实际结果却是阻碍了发展?如果是这样,那么是否还值得去称赞、支持或者效仿呢?我也是只看到清流们感动品质的一方,只看到他们维护纲教名常的正义,却从未思考过当下的正义在长远看来的正当性,以及是否禁锢了发展。初中时总坚持君子之道,对朋友容不得一点沙子,以致于身边都是泛泛之交,没有任何交心的朋友。自己还很委屈:明明自己坚持就是正义的,为什么会这么悲催的结果?正义,正直是否就没有朋友呢?颇受清流之苦。这也是只知道要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做人,熟不知水至清则无鱼,水清只能赢得人家一声赞叹,获得不了鱼儿的留恋。没有时局发展观,只看到眼前重要的个人名器,不知道长远看如此做事的发展,不懂得容纳大瑜小庇的珍贵。清流之流,远观即可,不可亵玩。真正该选择的,不是当前的个人名器,而是看到行为的发展结果,选择利于自己他人和事态的行为。

读张居正

读《张居正》蓝日暑假如约而至,测车流量扫大街的同时拾起未读完的《张居正》。本来只是打发时间之用,却又是一次心潮澎湃。跨越时间与空间,我到达那个时代,陪着他一起及第、任官、改革、位极人臣却又天命难测。他的所见所闻,他的每一次内心活动,每一个决定及其后果。无一不浸润我的心灵,丰富我的思想。这才是读书的意义吧,同旅游一样,暂时抽身离开平常的尘世而进入另一个世界,得以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看清利益(观念)冲突,能屈能伸,矢志不渝。这也是成长吧。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明代湖广江陵人(今湖北荆州)。生于嘉靖三年,卒于万历十年,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嘉靖二十六年(23岁)进士,隆庆元年进入内阁,隆庆六年担任内阁首辅。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有“考成法”(考核官员);经济上有“一条鞭法”(征税制度),清丈田亩;国防上任用一批能干之臣等。在位期间,增强了明朝国力,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明朝的灭亡。《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曾说,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总结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某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身边的人提及我时只是简单的一句“他是一个**的人”,我很生气,估计会从阎王那儿请个假回来给你讲讲我的事迹。我的一生,不是一个词能概括的,很复杂,复杂到我自己都讲不清。对于历史人物,也是这样的,评价要慎重。对于叔大,我倾向于明月的评论,“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本书,四卷,字多的我不想数。读完还剩下什么,青楼翠馆的风流韵事,早已知道读起来却依然不敢相信的结局。所有的历史,都是悲剧结局,无一例外。所有的人都要面对死亡,即使自身含着笑奔赴黄泉,旁人看来也是不幸。悲剧,仿佛是生命的归宿,我们,逃不开。可我们还是找了那么多的理由来诠释生命,爱情,亲情,责任,使命。黑客帝国里的机器人曾说,人类是一个脆弱的物种,那些附加在我们身上的名词只是用来抵抗物种灭绝的理由,优胜劣汰,劣者喜欢给自己找存在的理由。有道理,没道理。我还年轻,想不下去。我喜欢的,是每一个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可没人能告诉我。自然科学的每一个定律都是凿凿真理,可有时就算是最简单的解题也束手无策。规定条件下,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甚至是解决方案和步骤,可解除这些约束呢?人文社科的问题与此类似,很多人因此瞧不起人文社科。说句心里话,是你自己脑子捉急。科学是寻找规律,而最大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正如唯一不变的只有改变。科学的极致是哲学。说到底,我对于自己,对于未来,对于每一件我要面对的事没有信心。附庸风雅,偶尔翻翻书。看看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是如何发生的,那些历史人物是怎样抉择的。回到张居正,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大事。第一件,徐阶(张居正的老师)打倒严嵩。严嵩,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有点坏,但嘉靖四十一年之前,挺招皇帝喜欢的。中国古代,不管你以什么制度为标准判断一个人为坏蛋,只要皇帝喜欢他,那你也要喜欢他,不然遭殃的就是你自己。君权天授,皇帝就是标准,既然皇帝喜欢,竟然还有人说严嵩是奸臣,搞不懂。徐阶就很聪明,主动向严嵩表明立场,嵩哥,我是你粉丝。甚至还把孙女嫁给了严嵩的孙子(幸亏不是严嵩),嵩哥一高兴,就把徐阶当成自己人了。欲望总是无限的,有了权力的外衣,虽利于助长,却也更加敏感。古代皇帝,有聪明机智,也有脑子不好使的。但在权力上,任何人不得逾越雷池,尤其是碰上嘉靖这样的皇帝,善于权术。所以呢,某一天起,嘉靖就不喜欢严嵩了。一开始一天见好几次面到后来基本不见面。对徐阶来说,你们分手,我快乐。嘉靖四十一年(1562),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张居正以一个直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第二件,取代高拱成为首辅。隆庆年间,高拱任首辅,张居正任次辅,兼吏部尚书。高拱曾经与张居正是同僚,在一起干过几件大事,比如与蒙古建立封贡互市,重新召回内阁权力。而且高拱还极善用人,水利专家潘季驯,军事专家殷正茂,王崇谷等人都是他提拔任用的,堪称与徐阶媲美的政治天才。隆庆是个不太英明的皇帝,但对高拱还是挺信任的。高拱虽是治国能臣,但眼里容不下别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内阁辅臣被他挤走了好几个,从李春芳到殷士詹。到后来内阁就剩他和张居正。虽然两个小伙伴看起来关系挺好,但权力分工明确,而且张居正也觊觎首辅位置。一山不容二虎,留的人必须是我。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盟对抗高拱,在隆庆皇帝驾崩之际,斗争达到极点。高拱指示言官弹劾冯保,罪状如下(简要叙述):1.贪污受贿2.僭越权力,蔑视皇权3.偷偷给皇帝进献邪燥之药。而且每条罪状都言之凿凿,恨不得找出录像回放。这些罪状每条拉出来都是可以砍十次头的,冯保吓坏了,急的不行,找到张居正。而张先生毕竟老江湖,狡猾狡猾的,冷静地分析形势后告诉冯保,对于前面两条,打死了也不能承认。第三条,如若确证为实(是真的),冯保确实该死,但皇帝的尊严放到哪里。换言之,假如真把冯保给做了,就等于告知天下人,皇帝是个淫棍。要知道,皇室尊严高于一切。另一件事就是高拱曾说过,十岁天子(万历登基十岁)如何治天下。经过张先生和冯先生的演绎就成了,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述直接导致了高拱的失败,不得不赞叹汉语的博大精深啊。就这样,张先生取代高老头成为首辅。第三件,隆庆皇帝在世时沉迷于女色。有一个叫王九思的道士假借炼丹的名义给皇帝秘密服用春药,受到宠幸。这哥们到底不争气,一得势就张狂。打着钦命炼丹的名义要去找12岁的童男童女给皇帝炼丹,真是禽兽,老百姓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的孩子估计是有去无回。一个开店老汉就把孙女给藏起来了。结果王禽兽下令把他儿子给打死了,没有人敢管理此事。恰好张居正下班途径于此,听到有人告状,老百姓集体恳求。民意难违,虽然皇帝不能得罪,升官要他说了算。但有一些东西在任何时候高于一切,即使是你们奉为真理的狗屁皇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张居正下令把王九思给捉拿了。还有一个插曲,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从这件事你看出了张居正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屈能伸,矢志不渝。我的看法,当然前提是这几件事而已,不推广至其一生。我看到了这些斗争,佩服张先生的狡猾。以为能从中学到一些权谋之术,但还是想多了。就拿张居正取代高拱成为首辅这件事来说,我能分析的就是以上两个原因,可实际情况呢?你要揣摩皇帝(太后)的喜好,你要有矢志不渝的决心和担负天下的信心,这些东西说的这么大。到底是每一天的积累而成,平凡即是伟大,看你积累的方式和时间。2015年毕业季,复旦大学哲学院院长孙向晨致辞毕业生“想一想身边事物,哪一件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哪一件只是随波逐流的模仿。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其实只是一种鲜亮的平庸,而无关乎卓越”。我们都追求聚光灯下,享受人前的尊敬。有多少时候,那是一种超越自我,又有多少时候,那是一种鲜亮的平庸。我不喜欢朴树《平凡之路》的少年老成,还未曾远游,何谈跨过山河大海。可或许平凡才真是唯一的答案。张居正生前位极人臣,享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臣荣誉,葬礼也是风光至极。可死后不到一年,即被抄家,六个儿子或充军或伤残,几乎祸及老母,自身也几近鞭尸,剥夺一系列封号,真真天命难测。直到天启二年才被平反昭雪。对此,有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是精于治国,疏于防身。不无道理,却无聊之极。做人做事总得有取舍,就看你侧重什么。国学的全人教育,于自身,的确是志向远大;可对于评价他人,就不一定了。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话,比如封建社会,**改革了一系列措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有自身的局限性。试问,有多少人可以超越时代?我们今天所歌颂的就没有时代局限性?改革,不能想着他有时代局限性就放弃,每一个人都是同时代紧密结合的。每一个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相同,但对于问题的综合考量,权衡利益,目标清晰却是所有解决方案的共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哪一个没有超越时代?可我们的历史课本总是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制度的不合理,从而否定这个时代背景下所有人。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类政治制度上的奇迹。有谁能保证今天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延续两千年?谁更合理,谁局限,不好说。我们对于封建社会的仇恨大部分来源于晚清统治下的中国被列强侵凌,作为老百姓,我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可放眼历史长河,这或许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有一些作为统治阶级的人,不能被原谅。张居正做过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为人,“落日千山风浩荡,金戈铁马楚狂人,虞姬伴我轻生死,一回执手一阳春”。前面两句自然不用解释,张居正,楚狂人也,金戈铁马,踏平世上之阻塞。后两句说明老张还是一个挺有情调的人,工作生活两不误。老张的红颜知己叫玉娘,年轻漂亮,还谈得一首好曲。本来两人挺好的,小两口卿卿我我。可一谈到国家大事,陟罚臧否,老张翻脸比翻书还快,比属狗的还夸张。起因很简单,玉娘刚开始是青楼女子,因为多才多艺,被一个叫邵大侠的人赎身。邵大侠虽然无官无爵,但有钱,影响力很大。他干过最有影响力的事情是帮助高拱重回首辅之位。后来犯了事,被张居正知道了,政敌的朋友,那自然是不能放过。玉娘恳求张居正放了邵大侠,得到的却是张居正的耳光。后来玉娘也看清了张居正的为人,铁血宰相,水米不进,一狠心就走了。老张一连郁闷了很多天,但工作起来照样干劲十足,只是晚上回去偶尔凭空概叹。一隔就是好几年。后来老张的爹去世了,按照明朝祖制,父母去世,官员需要回去服丧三年,也就是“丁忧”。但老张由于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候,没有回去服丧,就是所谓的“夺情”。玉娘当时不知道从哪儿给老张带了口信,希望他尽人子孝道,回去服丧。本来平静的湖面又被撩拨起了涟漪,据说老张看了信之后立马追出去好几里地,往事的一幕幕又浮现在脑海。怪我,太多情。属下看到老张这样,请示要不要开城管队进行地毯式搜索。老张想了想,摆摆手,算了。有些事,只能是经历,回不去了,又何必强求,顺其自然吧。有时候,我想,要是老张知道万历在他死后会这样对他,还会那样干吗?会的,毋庸置疑。或许在他死后那个时期,万历对他进行了打压。可对他个人,一生矢志不渝,能屈能伸,老天给了他十年,该做的都做了。淋漓尽致,这样人生,哪怕死后下十八层地狱,我也愿意再活一次。对个体而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对生命来说,树木向着阳光生长,青蛙在春日醒来,大雁完成一次迁徙,马儿扬蹄奔腾,雄鹰搏击长空,鸟儿唱歌求偶。这就是胜利,我按照基因的表达,完成我祖先给我的使命,足够了。作为人,除了动物性的本能,我们还有许多,好复杂。家庭,学业,工作,朋友,亲人,同事……,无可摆脱。淋漓尽致,做不到。能屈能伸,矢志不渝,想做到。而“志”是什么,“度”又在哪里?优秀的成绩,不错的工作,可观的收入,满意的伴侣,和睦的家庭,可以发言的社会地位。这是当代人生存的充分条件,无可厚非。当年明月曾说,写文字,需要心无旁骛。我说,活着,要有一两件事心无旁骛。慢慢找吧。

居正不居正,由不得自己

最早识得张居正,还是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当时只约略知道此人乃万历年间铁血宰相,为万历中兴立下汗马功劳。至于具体,却知之不详。待看的熊召政洋洋洒洒四本《张居正》,才真正知道此人,虽然熊召政写的是小说,他笔下的张居正比之真正人物,很有可能已变成另外一个人,但往事往往难考,所以合理好看即可。纵览全书,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在中国,如果想做成一件事,一件实事,一件开风气之先的事,真不容易!即使如张居正这等牛人,有个性有才能,混官场,也要熬到46岁才能发力,这在中国已属难得,虽然已是宰相总理,但每要做一件事,也必得恩威并施,阴谋不断,才能做成,即使是福泽万民的事,也得如此思量,真是悲哀。可见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关系仍是最重要的,中间又掺杂制度、传统、文化……则更加复杂。做人真累!可怜张居正辛苦十年,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但人死茶凉,最终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可见在官场,一切都是利益纠结,历史上很多事,最终都是肇始于皇帝,所谓奸臣,只不过是为皇帝办事的一条狗!

刚猛易折

其实对历史的东西是知之甚少的,只是最近读了一些历史小说总觉得历史的沉浮变幻莫测,那些在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在时光的洪流中尚且落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慢慢觉得读一些历史会使自己的胸襟变得开阔一些,可以让自己逐渐趋近于处变不惊的状态。歌德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来可言。于是乎为了自己的未来必须得读点史书啊,怎奈虽说是中文毕业,但古文造诣还差得好多,原汁原味的史书尚难企及,暂且从小说读起吧。一开始高拱的剑拔弩张,张居正的处处忍让,各种迹象似乎都不能看出张居正的优势来,直到朱翊钧的生母李皇妃与冯保力挺张太岳时才看出端倪,只因为是既定的历史便也对此中的波诡云谲并无太多的诧异,只能感叹历史本是最具有戏剧性的,浪尖与谷底只在转瞬之间。有人说在这部书中张居正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我却不敢苟同,在以往所读的历史小说中太多的人物被模式化,而这部书却没有。高拱、张居正、冯保,都是有血有肉,有私欲的正常人。张居正也会为了笼络冯保而放下原则委曲求全,也会贪恋权力与美色,在对味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面前也会忘乎所以……他毕竟是个人,也正是这些缺点才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存在。这一点窃以为与同是茅盾文学奖的《李自成》中人物性格变换突兀相比是一大亮点。张居正最终的悲惨结局或许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他肯定从未想到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两件作品——万历新政和明神宗在他死后会这么快的面目全非。伴君如伴虎,上意难测这在任何时期都是难以更改的箴言。正是朱翊钧各种欲望过多的被压制才出现了后来的大爆发。正是刚愎自用和一意孤行的霹雳手段使张居正树敌太多,包括自己推荐的张四维。

些许悲凉 ,些许愤慨

书到最后,看到一个个人物的沉浮得失,不免唏嘘,而看到张居正的下场则难免感到一股悲凉和愤慨,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过转眼即逝,后人看来又怎能不感叹,然则人生如此,图唤奈何?终于能够理解为何历史上那些一个个明哲最后堪破天机,归于平静。可是这样的事业千百年来却一直得到某种传承,这是苍生之幸。是非成败又怎么会成空?一代人物虽然逝去,可是历史又怎么会忘记?天地之间有杆称,公道自在人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辈当以张公为楷模,开创一番事业,也不枉来此一遭。

大败局

熊召政这本书写的烂透了,积年霉味扑面而来,据说他任编剧的电视版还要烂。写历史小说是扒拉白骨堆的活计,用毛刷子细细掸掉灰土,整齐拼好碎片在阳光下一字排开,熊却是刮掉残骸上的腐肉,烧出一股股的焦臭气体,使人掩鼻。不知道有多少人爱看太后暗恋一朝首辅,或者50岁大叔与二八少女的调情戏码,我是全部跳过。尽管大秦也把左拥右抱的三角恋从商君一直贯彻到吕不韦,笔下人物偶尔还能显出些风华气度。而生前劳碌死后鞭尸的张大学士,不仅没能表现出他的复杂个性重重矛盾,甚至怎么看都不像个正派人。我也困惑,如何能写好张居正,思前想后不得甚解。一干政治改革家里,论铁血手腕酷烈结局不比商鞅,论几番起落传奇人生不比王安石,论一以贯之全身而退也不比管仲。他是个最无趣的官僚,也是个最老辣的政客,但他同时又是明代最优秀的政治家,而即便把这种优秀再乘以一千一万倍,亦无法扭转整个明帝国的颓势。

张居正----明朝的主刀医师

“君不密失邦,臣不密则失身”恰是对万历皇帝以及当时首辅张居正的考语。(万历在这篇不详叙)张居正是个功过皆有的人物,前后当国16年,万历振兴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称“铁血宰相”。其实他主要的功绩还是在经济改革上,推行的“一条鞭”法,也差不多脱胎与宋朝另一位大力推动改革且同样失败告终的王安石的手法,至于整饬朝纲,巩固国防,则是首辅应该做的责任,熊召政先生在四卷书中有点刻意拔高他这位湖北老乡,但小说毕竟是小说,也不能正儿八经的当正史看,章回体小说读来颇有古韵,口齿留香,与另一位善写此类题材的作家二月河,相互辉映。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着,后人评价最有魄力最敢挑战高层的前后两位宰相王安石与张居正时,结论也是差不多,“靖康之耻,王安石是罪魁祸首”,乾隆爷也评价张居正“明虽亡于崇祯,实毁于万历”,在皇权统一贵族阶层不可犯的大前提下,触动这个前提的改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给了下面的官员更加巧立名目虚浮人事而已(这里就不做详解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找资料),更何况当时执政的皇帝更是所托非人,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政体,下猛药固然可以缓解一时,好比压了下去的弹簧,一旦重力解除,反弹破坏力度将会加速!用现在的话说政治改革终将影响经济改革,上层基础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只有崩盘,改朝换代!所谓匡扶圣主留垂青史的明君良相,只是一种渴求罢了。历史上的其实冯保是个非常不错的文艺青年,书法精,通乐律,善伺候,会哄女人,绝对无外遇(太监),他作为张居正政治上的盟友,书里对他刻画的还是不够全,除了贪婪钱财跟为了自身利益而跟张惺惺相惜之外,这样一个人物能从底层混到当时的“内相”兼东厂大主管,也是可以写一本书的。关于张居正的几个“野史”,以作补充:1,张居正好色是肯定的,据史书称,抗倭名将戚继光每次见这位首辅都要献上数名倭国美女及壮阳药,才能换来自己远在千里之外训练戚家军不受朝内排挤,运筹帷幄。书中的玉娘,应该是合集女人之优点捏造成张居正的一名“知己”2.李太后暗恋张居正,甚或出轨,应该也是真的,这件事估计万历也是早知晓,否则不会因私欲严重到一个不计后代史书评论疯狂报复这位“帝师”3.张居正作为政治家是非常成功的,改革家三个字放在哪个时代也是相称的,但他没有什么朋友,权利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贪恋权位,捏造王大臣案陷害异己,伪造夺情,乃至奢侈自恣,威福自擅,听说抄家时家产巨富,他在文化上也是高度控制,有个列子,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汤显祖因为写了篇攻击首辅权责不均的文章,而遭到打击报复,愤而辞官,才有了《牡丹亭》4,张居正死后得到了疯狂的报复,后人有文记载,这一脉遭到流放的张家后人隐姓埋名,誓不读书从政,甘当贩浆走卒之流的工作,估计是对封建社会真的死心了!

权利是最大的精神春药

钱和女人与之相比,都不够当量,否则慕容公子便会安心的在他的燕子坞过他那逍遥的日子,不会落得一无所有的悲惨境遇。或许是“那个十年”物质与精神的过度的贫乏,导致了当下对权力这昧春药的上瘾,但这剂春药却不是人人能抗的住的,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兴奋剂,和咖啡因、尼古丁一个理,受的了毒性,方能发的了它的兴奋劲,关键看你身体上靠不靠谱。过度的刺激身体总会收到身体过度的报复,古人讲“纵欲焚身”,说的是这个理。不崇纵欲,一样也不崇禁欲,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权利、财富、性”这三者,无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有需求,禁欲只能禁出机能退化、精神变态的怪胎出来。事功几何,两眼睛一闭,自然有盖棺定论。

终于看完了

连着看了一个礼拜,算是囫囵的看完了;连上同时看过的大秦帝国里的范雎的一些故事,就一个感觉:多大的英雄,也有缺点,这才是活生生的人呀!

孤胆英雄

所有的改革派无不在其当下历史环境里步履维艰,都凭借一己的决心和意志,扭转乾坤,改写历史。他们只能有一往无前勇气,却不能存有明哲保身的智慧。保证他们的安全,同时又能保护他们的政治成果,需要的是更强大的,完善的,健康的政治体制。否则,张居正们永远只能做孤胆英雄。

很多疑问

看这本书之前把《王阳明 龙场悟道》看了一部分。已经是将近700多年前的事情了。作者能把每天人物之前细微的谈话都写出来,不知道史书上是不是也详细记载了每天的小事情。反正读完后对作者的洞察能力和考证能力有了深深的敬佩。。张居正能算得上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没有之一。而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立德立言立行的圣人, 孔子 王阳明 曾国藩 。这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王阳明便是张居正的老师。张居正也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但是。。。张居正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在维护万历皇帝的统治地位的基础上增加生产力使农民过上好日子。所以他虽然是心学的继承者,但他绝不允许心学往思想解放的道路上发展。只能是往为统治者服务的角度发展。以致后来他强烈打压私立书院的建立和讲学风的发展。从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万历皇帝的统治地位,同样也扼杀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所以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但永远谈不上圣人!!!灭掉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毁灭他们的文化!人死可以再生,文化没了,国家也就没了。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还能流传一点。这是让人欣慰的。 灭掉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直接清洗他们的思想!!看看70年代的中国和现在的朝鲜就是最好的见证!!!1900年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邓小平。没有邓小平的改革。中国现在就是另一个朝鲜。。。他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希望还能出一个崔健。。80年代他代表着那一代人的呐喊。。如今。。我们只会隐忍。。因为我们没了思想。。。

清官与循吏

利用厕上、床上、车上、机上的时间看完了四卷《张居正》。张宰相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呕心沥血,创造了一个万历新政,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他把理想主义和实现主义结合起来,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同时也注定了他个人生后的悲惨命运。一、以物代币给官员发薪。因国库空虚,不得不如此。虽然只有两三个月时间,但清贫的下级官吏确因物不能换回货币,生活潦倒,出了人命。授权贵以柄,趁机滋事。好在张首辅利用黑白两道,一方面让富商高价敞开收购(当然在其他方面给予政策弥补),另一方面太监冯保令东厂暗中放火,令权贵在自杀的官吏追悼会上吃了个哑巴亏,把事情平息下去。二、向皇亲国戚的子粒田收税,使张首辅与权贵彻底决裂。如果说以物代薪只是授权贵以攻击的把柄,那么向子粒田收税则大大侵犯了皇亲国戚的切身利益,把权贵彻底推向了改革的对立面。三、重新测量土地,按实际土地面积征税,挤出了大量只收租不上税的空额,再一次严重损害了权贵和各级官僚的利益,使他们一听到张居正就恨到牙疼。以上三条经济新政,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国库达到了空前的充盈。从财力上取得的重大成功,使国家能够修长城、筑大坝。同时,他只用能够严格执行上级政策的“循吏”,而不用洁身自好的“清官”,大大加强了政府的执行力。而在精神文明方面,张首辅也采用了严厉的打压手段,查封全国私立学堂,把宣传王扬明自由化思潮的何心隐处死。在“维稳”的同时,也得罪了全国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是官员产生的基础,等于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广大官员在思想政治上无法与张的政府保持一致。另外,张父去逝,张首辅未能按例辞官守孝三年,使许多别有用心和非别有用心的官员以死相谏,舆论也对张颇为不利。在与宗教的统一战线方面,张在打压道教势利的同时,严格控制给佛教僧人发放“执业许可证”的数量,大大削减不劳而获闲人的数量,也引起不满。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但从以上方面来看,他把皇亲国戚、大小官员、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等各类有头面的人物全数推向对立面,只为国家稳定,人民富裕,从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万历小皇帝的统治,理应得到小皇帝的首肯。但实际上,小皇帝并没有这么高、这么远的认知程度,张居正打下如此长治久安的统治基础,并没有抵消他因想把二十万两银子从国库挪为私房钱而用带来的不快。另外,张总理的功高盖主,也使小皇帝对张表面无限尊重,内心却无限怀恨。所以,张总理死后,小皇帝对他的抄家、削坟,也是自然的事。令人感动的是,张总理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非因心理膨胀而为,却对此一切早有预料,却根本不想、也无暇顾及个人自保之事。他知道,只要他做了这些,想与不想自保,结果都是一样的悲惨,这是根本无法自保的,除非不做。而同样在推行万历新政中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在其中达到富可敌国的大太监冯保,无论如何设计,最终也是落了个抄家、发配。历史,就这样。

《张居正传》与《万历十五年》

  两本书的内容透视的是同一个时代,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分析,建议有一点古文基础的先看《张居正传》,很多引用的史书原文,有利于思考理解,后者最初以英文写成,估计要照顾外国人,很多语言力求浅显,但对于国人来说难免感觉不伦不类,但是视角非常独特,出自作者的“大历史观”,即把历史的一段放大拉开到几百年中去理解分析。我感觉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的显示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看到一些历史局限性和历史人物行动偏颇的苦衷。转自在下的三真阁:http://www.szgblog.com/,更多读书记录——100多篇书摘及20多篇详细读书笔记,请访问三真阁“读万卷书”——http://www.szgblog.com/books  张居正,一代名相,堪称杰出的政治家,虽然不是个革命者。他懂得利用一切政治手段和机会来实现的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与宦官合作,不顾维护传统政治制度的 “言官”的指责,不怕树立敌人。摘抄几句话,以窥一斑。“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欲报君恩,岂恤人言”;“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多指乱视,多言乱听”;“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至于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毋徒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  其实,回顾起来,张居正并没有做出什么制度上的创举,其最大的功绩应当算是“考成法”,就是一个官员的绩效考核体制,但是由之却可以使得很多好的政策落到实处,说句时髦的词,就是“执行”。但,对于当时,很重要的是,他以一种不惧清算的无畏实现了当时扭转颓势所必须的大权独揽,得以减少无用言官对政策贯彻推行的干扰,推进人事的改革,得以任用一批有才干的官吏,强力贯彻了“考成法”,抓住机遇巩固了边防,加强的水利建设,开始了全面的经济普查。这一切,这种“贤明”的专权,在封建制度江河日下之时,实在是扭转颓势所必须的。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则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有全景的观察和分析。  在作者看来,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帝国实际走到尽头的转折点,也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其失败源于空泛的以儒家道德来治理国家、文官统治集团之阴阳不能调和(阴指私欲利益,阳指儒家道德)。在文官集团看来,张居正“专权”损害了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其后的首辅申时行又不能坚持德义与君力争,海瑞是迂腐自清的“志大才疏”,戚继光不过是个武夫,李贽是个理想主义者,只能抨击和遁世,万历皇帝则是听信妇道谗言,试图废长立幼的无为之君……  其实,一切的不成功,并非是人事的不成功,实在是制度的发展已经走向无法调和之阶段,不可更改的制度塑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官集团,无法给予足够的利益,又不能使得所有人做偶像般的海瑞,而强调道德要求又不可避免的塑造了一个只会挑剔指责的言官队伍,事事牵绊,各种损害了他们利益的改革都可以冠冕堂皇的予以抨击,坚定如张居正则是“专权”,调和如申时行则是缺乏对道德准则的坚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仁人志士或者只能在自己的局域里做一点事情,力图不损害文官集团的利益同时可以做出一点改进,如戚继光;或者在迷茫中,继续在经史典集里寻找道德的真理,寻求不得,或者以为寻求到却无法落实,则遁世出家,如李贽。   道德可以作为指导,但决不可无法制,不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如企业,则是当有企业文化,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也不可或缺。

尘归尘,土归土

张居正这位明万历年间铁面宰辅,一代帝师,有远大政治抱负,为国为民,实施新政,掌权十年,开辟一个万历新气像,可历史都不允许功高盖主,千辛万苦创建的新政局面在他去世后10个月就开始被颠覆,死后还被抄家,令人扼腕叹息,生前种种荣耀,逝后尘归尘,土归土,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说.

张居正

《张居正》熊召政的作品,虽然是所谓大手笔,跨度却不过十几年。张居正给我的印象一直是飞扬跋扈大全在握的角色,小说却淡化了许多,是否有美化呢?不过还是可读的。从与高拱去职前的斗智斗勇到张居正位居首辅力压群臣,给人的感觉时间过了很久,竟然一口气读了四册,然而时间通共才十年。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四十八年,康熙六十年,乾隆六十余年。我原以为他是个大帝王似的人物,小说里却显得很谨慎,家教颇严,严于律己,让我忽然想到曾国藩的样子。官场如何,改革如何,不登高位,都是一些空话。感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颓废衰败到这种地步,整个国家都是走下坡路。税收苛捐日渐增加,实际收到的钱却更少了。老百姓越来越苦,国家财政越来越艰难。这些张居正一人也无力吧。

宁为循吏,不做清流

“宁为循吏,不做清流”是张居正自己的处世之道也是他的的用人之道。他把做官的人分了几类:一为无能的贪官污吏,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官场寄生虫。二谓清流派。他们行为端正,忠君爱民,可是这些人往往沽名钧誉,做事不肯变通。到头来自己留个清官的美誉却做不成几件实事。三是循吏,他们做事不拘形势不拘小节,力求把事情做成。第一类人要去除,第二类人做言官尚可,而张居正真正欣赏和使用的就是循吏。撇开第一类不谈,清流重在做人,循吏重在做事。可是如果只讲做人而不会做事那只能是一个庸吏,反过来能办成事却不洁身自好的就是贪官。其实对于张居正自己,可以说是清流与循吏的结合。这是他的伟大之处。有两个片段让我的印象深刻,可以说明这点。一是张居正说服吏部尚书王国光揭穿辽东大捷的丑闻。二是他与冯宝的暗中交易。第一件体现了张的正直与诚信。这件丑闻一方面使帝王蒙羞,一方面打击的是他自己的政友,可是张居正非要自己把它捅出来,初一看来无异于跳火坑、断手臂。可是张记起年轻时对清明吏治的渴望,不愿现在自己又做钟馗又做鬼。在他看来纸包不住火,不能因小失大。这即反映出张的清流作风,同时也让我为他的胸襟与远见所折服。第二件事则反映出张居正一个能臣的变通。试想如果一味追求名节,是不可能与大内总管冯宝保持着如此亲密的关系。可是他知道,他推行改革必须取得冯宝支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两厢权衡,对冯宝的一些让步换来的是大明王朝的中兴。

张居正为何不得善终--相比曾国藩

一本让人唏嘘不已的好书,想起看张居正是因为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将其评价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这个评价看完熊召政的《张居正》之后,我认为是恰当的,正如书中作者自己总结的,政治家“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自身利益”,而政客“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考虑政党利益,最后考虑国家利益” 然而,既然将个人利益抛诸脑后,那就难免不得善终了,张居正又是为何呢?从跟曾国藩的对比当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得更为真切些至刚者易折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指出“至刚者易折....上善若水”,纵观张居正一生,矢志不渝地推动有利于社稷和国家的改革,以霹雳手段彰显除旧布新的大无畏气魄,如此方在短短10年间将万历王朝从破产边缘拉回中兴景象,然而,任何事情推动的力量越大,积累的反作用力也越大,张居正固然可以为民请命不避权贵,但却不能绕开这一客观自然规律,他在位时尚可凭借自己的威信和皇上的倚重勉力维持,他刚一入土,保守派的力量便猛力反扑过来,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反作用力只是暂时平息并未消弭,充满风暴的洋面上早已是暗流涌动,反观曾国藩,刚到湖南办团练时,也是一副刚猛的火爆脾气,后来屡屡碰壁,方从《道德经》和《庄子》中找到让自己更加强大的力量,悟出阴阳调和的道理,如此他才能刚刚攻下天京(南京),便上折自剪羽翼,裁撤湘军,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统治者的疑惧并柔性地化解了反对派的力道,同时,他谨守臣道,不与朝中倾心于他的权臣交心,慈禧对肃顺抄家时,唯独没有发现曾国藩与之来往的私人书信,由此对曾国藩刮目相看,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不做事,他剿灭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培养体制外的人才,样样做的有模有样,从中我的看法是,地方官的历练对于秉政中枢,实为不可或缺的经历,张居正没有出任过地方大员,自然无从体会夹缝中运力的技巧,然而,这不能怪他,结语时我对此另有交待。不该卷入皇帝私生活 在万历经历的最大政治危机--曲流馆事件中,张居正洞察入微,居然窥透了李太后的心思,力保万历不被废黜,这本是大功一件,然而,却虎头蛇尾,其建议的惩罚方式--让万历下“罪己诏”将万历的宫闱秘事广告于天下,犯了万历心头大忌,可以说他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方式,实在欠妥,如果改成建议“万历到京郊与民一起劳作”恐怕会更好,所谓“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室”,何况是九五至尊根本不可与外人言的宫闱丑事,也不知为何,当时李太后居然也觉得此议甚佳,张居正身后祸患始肇于此。于接班人考虑不足张居正发起的是一项绵延不绝,绝非旦夕之功可成的改革事业,这杆旗一旦举起,身后的接力者便十足要紧,可惜他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魄力,以铁血宰相的风范,推动这项事业,但却没有考虑后继无人的问题,又由于身体状况急遽直下,以至于连内阁人选都未及表态就煌煌而去,如果他能早点洞悉于此,与冯保早作安排,早点放手着力培养,假以时日,不但可保自己无虞,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延长他所珍视的万历新政寿命,再看曾国藩,他虽然平心而论,并不是特别欣赏李鸿章,但他很早就预见到身后事,于是对李鸿章坦诚相待倾囊以授,并且主动裁撤湘军,暗中相助壮大淮军,这样,他慢慢淡出舞台之际就是李鸿章--这颗政坛新星登台之机,一退一进,天衣无缝,而朝廷还将李鸿章作为制约湘军势力的重要棋子加以扶持,这样,洋务事业在李鸿章手上发扬光大,自此也再没有任何政敌有机会对天京屠城等劣迹进行反攻倒算,曾氏后人历四代仍然在华夏大地人才辈出。。。书到最后,已经对张居正给出“精于治国,疏于防身”的简单概括,但如此精明的张居正为何会对这个最易觉察的问题疏忽呢?答案在书中也昭然若揭,张居正不屑于此,作为一代改革者,既要考虑防身,又要考虑少树敌,最后还可能有一番霹雳雷霆的作为吗?窃以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用来形容张居正更加贴切,这是张居正自己毅然无悔的选择然而,作为一代人杰,他最后的际遇是被他自己的得意弟子--万历抄家,几近于鞭尸,而大有功于朱家天下的万历新政也嘎然而止,这,怎不令人扼腕叹息(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好书推荐和书评请点击http://pangdachuan.blog.sohu.com/entry/7068173/)

管家

--《张居正 第二卷 水龙吟》在木兰歌中看徐爵和胡自皋之间的交易时,第一次出场的徐爵肥头大耳,似好色爱财的无能之人。当时看到胡自皋内心想法:“人不可貌相,福在丑人边。冯公公看中的人,必定还是有一番能耐。”我不禁好笑:这也行!不过之后的情节确是让我对冯保的管家--徐爵的印象大大改观了。对柳湘兰的怠慢,等自己缜密地谈妥了交易才猴急地去芳泽佳人。解决了胡狲以后,立刻冷冰冰地抛弃左拥右抱的美人……每次他出场,都让我认识到胡自皋的那句话“冯公公看中的人,必定有一番能耐。”可不是,在老奸巨滑的司礼监冯保家中担任管家,如果没这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没有冷静缜密分析局势的心思,没有分清哪些人可以结交,哪些横财可以收入囊中,怎么去安排做事,游刃于深不可测的官海中?在权位者手下做事,不可不有一番能耐!而对于张居正手下的管家游七,熊先生没有费笔墨描写他的过人才干,而着重于张居正的家教之严。每次看到这些情节,我不禁替游七抱不平。作为管家,他打点张府上下里外的事情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张居正不收财货,张家的排场又不能寒碜,这一切都得力于上下打点的游七。张居正需要做一下暗地里的事情、交易时,无不依赖于游七。但是他却不念情谊,动辄就怒斥游七,真真是太过分了!但是转念一想,张居正训斥游七都是必须的:游七得知密扎内容后评论朝政、大臣。这是张家家教所不允许的。游七卖胡椒苏木时,郝一标为巴结首辅出巨资购买,这是间接受贿了,是张居正所禁止的。这样看来,尽管每次这种情节出现时,游七很委屈,也让我觉得很不平,但又不得不承认张居正的不顾游七功劳苦劳地怒斥确实是很正确的!也不能一味地感情用事了。不过,张居正对家人的态度让我觉得过分了!对外人能尽量全面照顾,而对于亲近的人却不顾他们的温情,任意待之,压抑的烦恼,怒火会在亲近之人面前显露。对外人绝不能显露怒火,否则如何运筹帷幄,一味地让情绪主导行为,怎么引导事情按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但为何就要在家人面前显现呢?家人更是无辜!更需要温情对待!而对于怒气,我觉得像乔安一样自己调解,埋入心底下,让时间带走它,才是我推崇的态度。而且每次看到张居正那么无情地对待游七时,我都会捏一把汗,这样无情,游七如果暗地里做手脚,张居正你可就危险了!但我也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游七仍旧那么忠心!没有一丝二心!有这么一管家,这些位高权重者真的好省心!

不明白

三周,终于拜读了这部长篇巨著。六年以前追过一整子《明朝那些事儿》其中有两个人物印象很深刻,一个是王明阳,另一个就是张居正。后来每次去图书馆搜寻四册《张居正》总是没有找全过,直到三周前我都还一直以为这本书自己只读过第一册。但是当今晨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后三册的内容是如此熟悉。毋庸置疑,小说是戏剧化了的,里面有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并不客观。熊召政笔下的张居正塑造成了一个清官的形象,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而且怜香惜玉这个词来形容君子之爱着实把张居正的形象提升了一个层次,因为一些史学家认为张居正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宰辅。但不能否认的是他雷厉风行的施政手段让人热血沸腾。人就是一个矛盾,是非公正只能于后人来评判。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一个国家,张居正虽然取得了各种成功,但是他忘记了在明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无法触碰的,一旦尸骨未寒,一系列的报复会接踵而至。历史往往是相似的,我们现在看到过去的后果也会在现在或未来的某一个时间发生,既然如此谁还会有这种大义凛然的勇气呢?人走茶凉。狡兔死,走狗烹。亘古不变。三角形是最为稳定的,但是断期一边,整体就会不堪一击。张居正,李太后,冯保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股肱之臣,缺一不可。其实想想也挺滑稽的,人没钱的时候一门心思想要更多的钱,当有钱了还想要更多,欲望是个无止境的黑洞。他们也不知道要这么多钱干嘛,吃喝玩乐四样,一定数量的钱也就够了。但是像冯保,沈万山,邵大侠这样,纵然家财万贯,最后无福消受,这是何苦呢?人追求的就是一个幸福,丰富多彩的过完一生,最后什么也带不走,但是为何时间还是如此之多人对金钱趋之若鹜呢?钱够了就够了,何不去帮助那些不够的人呢?

小人书版《九王夺嫡》

诸多豆友将此书与二月河的帝王书相提并论,说实话,我读此书的最初动机,也是读完了帝王系列,想看点类似的,或至少是类似写作水平的书。结果使我失望透顶。全书全无机诈权谋,官僚对垒,如小儿游戏,当面开骂,现场动手。本来想说它是《故事会》版的二月河,想想太恶毒。还是小人书版的吧,起码其中人心纯粹,虽然未必善良。

读《张居正》的一点感性的思考

锐意改革,知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一代名相,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者。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十年间有这样卓著的改革成就,其保障是张居正的大权独揽和铁血作风。改革者往往是孤独的独行侠,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甘心被人误解,甚至名利俱损,但依然无悔。商鞅、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无不是这样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的改革者。有人说是“权”令志昏,张首辅在位时过分依仗自己的权利推行改革,没有处理好和皇亲贵胄的关系,更没有处理好和小皇帝的关系,真真将大明皇帝的江山当做自己的产业打理,以致人亡而政熄,还祸连老母,罪及子孙。但是,也很难想象,通晓历史的张居正怎会不以史为鉴,预料自己所为的危险和后果呢?其实,不论是熊召政的《张居正》还是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专》中都提到,在张居正与友人的书信中曾多次表露过锐意改革而弃自身名利于不顾的决心。作为后人,谁也无法跨越百年的时空,洞悉主人公内心的世界,其中也许不排除“作秀”的成分,以排除众议,凝聚人心;但每每我还是能感受到人物的那种发自肺腑的孤独与悲壮。固然,谁也不想遭到那样凄惨的下场,但每每在国家利益或者说政治理想需要时,虽料及自己会为历史的改革者再添悲壮的一页,却依然义无反顾。这样的义无反顾源于一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源于对一项事业的热爱。正是这种信念和热爱创造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奇迹和美丽的火花,它也许是政治理想、也许是一件普通的工作、也许仅仅是一点良心。从古至今,生活中总要有一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为我们坚持些什么。张居正也许也是这样一个固执于理想的人。身前身后,世态炎凉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也许是作者着意为之,四卷书几乎所有笔墨都放在了张居正在位时的作为与荣耀,而身后的的凄凉只用了几十页匆匆带过。正是这种斗转直下的态势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样的人杰尚不能免于人世沧桑、世事炎凉,又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呢?古人云“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我是很相信这种中庸思想的。但无奈的是,志满乐极的人更多考虑的总是如何让这种个人和家族的盛强可以永葆,而人们在有人锦上添花的时候还是很难想象无人雪中送炭的感受。专制权利的悲哀在一篇名为《十年砍柴:从张居正的悲剧看权力的腐蚀性》的评论中,作者这样说:“张居正及其家族的悲剧,亦可看成中国传统社会士大夫追求人生成功不得不要面对的尴尬与难题。那就是,要有为,必须有位,必须获得权力,而要获得权力,所采取的实用主义手法必定和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相抵触,在权力强大的腐蚀面前,道德往往显得异常苍白。‘以孔孟之心,行曹刘之术’,或许是儒生要实现抱负的无奈之举,但谁又能说它不会成为推卸道义责任的话呢?而当只要目标正确,过程可以充满血腥和邪恶的价值观被广泛奉行时,谁能保证所有的罪恶不假正义之名出现呢?”的确,专制的大权落在张居正这样有能力、尚且懂得自律的良臣手中,可以在短短十年中改变国家的面貌;落在唐太宗、康熙大帝这样的千古一帝手中可以创造出彪炳千秋的伟业和盛世。而历史的大部分时候呢?我们不能奢望当职者都是圣人,在巨大的权利空间中,谁能保证没有丝毫的私欲和懈怠?而这种专制的权利正是让私欲和懈怠滋生腐败贪婪的温床。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民主也许不能保证最好的结果,但却能防止最坏的结果出现。

不要把自己当老板

内阁首辅,说大很大,天下文官之首,权力熏天,说小很小,皇上想撤你就撤你。张居正的所作所为真是印证了那句话:高处不胜寒。权力大了,就似乎忘乎所以,殊不知改革的成功还是靠皇上,皇后的支持。。。但皇上永远是老板,你可以行秉国之权,却不能不把皇上放眼里,要知道,你死了,万历新政能不能推行下去,还得靠这个万历皇帝。你是帝师,你要培养出的是一个圣君,而不是受了多年夹板气而变得心里有点扭曲的神经病。

世间已无张居正

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太岳公不算清官,也不算是海瑞那样的道德模范。你无法说他是一个好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好官。明明可以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却非要为了社稷民生得罪天下为官者。如果没有张居正,万历前十年无法想象。回过头来看看如今,只能感慨:世间已无张居正。小说有些脸谱化了,太岳公的正面光辉形象跃然于纸上。其实他没有那么光辉照人啦。其余多数人写的又过于不堪。从写实来看,不喜欢这样的描写。考虑到书的正能量,给个三星。

世间已无张居正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写到”世间已无张居正“我想应该是对张居正最大的褒奖了。张居正,这位明朝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一直争论不断。任首辅10年,张居正可以说是为了大明帝国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开创了明朝中兴的盛世,然考成法、一条鞭法等为政太苛刻有失我泱泱大国宽仁为本的风范,家父去世而不丁忧更有违中国孝道;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样的对联又有越权欺君之感。但无论怎们说,"富国强兵,尊主庇民"八个字,构成张居正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是站得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六大政治家,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都在里头。这个评价不低。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皇帝不喜欢,但读书人和老百姓喜欢。另一种人是读书人不喜欢,但皇帝喜欢。张居正两边不讨好,皇帝与读书人都不喜欢他。他一身而担天下事,一人敢为天下先,皇帝觉得他包揽大权,怎么会喜欢呢?在他的改革中,他对读书人一点面子也不给,如禁毁书院、扼制言论、裁汰庸官等等,把天下读书人都给得罪了。而他推行的万历新政,底层老百姓的确得了不少实惠,很感激他。可是在漫长的皇权专制时代,老百姓没有话语权,这就是张居正被历史埋没的原因。

大明第一循吏

最早了解张居正也是通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将他描写成绝顶的政坛天才,能够左右逢源,既能深得恩师徐阶的充分信任,也能让徐阶的政敌严嵩把他当做知心朋友,正是凭着这“内抱不群,外欲混迹”的处事本事,最后在这险恶的官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首辅。而这种隐忍、运用权术背后最根源的动力,我同意当年明月和熊召政的观点,就是张居正确实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有着强烈的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儒家情怀支撑着他以霹雳手段开启“万历新政”。张居正有着绝对的自信,自信自己的能力,自信这天下若是由自己去治理,定能比高拱更胜一筹。他隐忍在脾气刚烈的高拱身后,联手冯保,伺机而动,面对高拱环环相扣的进攻,张居正不显山不露水地一一化解,将计就计,使高拱反败在自己的手段之下。高拱的败是败在他的刚烈,他的刚烈太容易引起李太后的猜忌,疑心他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而这是李太后绝对无法容忍的。在这套长篇小说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张居正的用人之道:重用循吏,不用清流。而张居正恐怕就是大明第一循吏吧。张居正也会“阿谀奉承”,也会“寄人篱下”,会同意冯保在关键的位置上推荐一个小人上位,以求通过冯保取得李太后的信任;会向当时仍没有太高社会地位的商人妥协、求助,让他来帮助解决财政紧张、发不出工资的困局,并给了他相应的回报;对于有些贪财却有能力的人他会适度宽容,他相信让这些官员尽其所能解决自己职位上的事务对于大明的发展更为有利。对于纯碎的理想主义者,他又深恶痛绝,不用海瑞,认为他的“至清”只会坏事;对于私学的传播非常专制,不允许他们的思想的出现来挑战自己的执政理念和中央的权威,不惜以非常手段灭掉过去的好友何心隐,以及狂放却得人心的思想家李贽。说实话,张居正自己也确实并非完全清廉,他也好色,也喜欢女人。最后被抄家的时候从家里搜出来的家产,虽说不及冯保的二十分之一,但也足以证明张居正恐怕也是收了不少贿的。他本人对于生活的品质也是有相当要求的,对于那台三十二人的大轿他也乐意接受。但无可否认的是,张居正的功绩比起他的瑕疵确实要大得多。今天在这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说对于贪官要“零容忍”,而在张居正的时代,我认为一个清流是完全无法救百姓于水火的。张居正最为著名的两个政策: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确实给大明王朝起到了起死回生之效。今天去看,我们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说一条鞭法在封建制度下是没有生命力的,万历和他的皇亲国戚是不可能允许这一条鞭法长久,或者说真正地落实下去的,因为这侵犯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但历史的局限是不可逃避的,张居正不可能,也不会想到去挑战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在当时的历史局限下,我认为张居正已经做到极致了。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活着都是被自身的利益所驱动,而张居正的私,便是要以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扶大厦于将倾,开创太平盛世,这是张居正最根本的利益诉求,是他永不放弃的理想,也是他能以一个政治家、改革家而不是政客的身份被历史铭记、绝顶聪明却疏于防身的最主要原因吧。


 张居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