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次女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574444557
作者:林太乙
页数:240页

内容概要

林太乙
從事文學創作多年,著有多種小說,多以英文撰寫,並譯成八種文字出版。她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二十三年,退休之後,著有《林語堂傳》(獲八十年度國家文藝獎)、《好度有度》、《女王與我》、《蕭邦,你好》,小說《春雷春雨》、《明月幾時有》,改寫《金盤街》,且編纂《語堂文選》及《語堂幽默文選》等。

作者简介

童年是再也找不到的,我只有在記憶中能回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所以我把它寫出來,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描述她快樂的童年和微妙的成長過程。林太乙小時最受她父親的影響。倜儻不群的林語堂認為,女兒在學校裡能學到的東西不如在校外所見所聞的知識,何況一部字典在手,什麼學問都可以自修。他什麼地方都帶女兒去,在上海他們上館子叫條子;在美國他們飽受文化震撼,鬧出許多笑話;在歐洲,他們探火山口,上教堂看脫衣舞,在瑞士滑雪。太乙在紐約中學畢業之後,她父親卻認為她沒有上大學的必要,要她踏入社會做事,太乙竟然去耶魯大學任職教中文。
本書特色
★前「讀者文摘」總編輯林太乙女士,以輕鬆筆調寫出與父親林語堂的生活點滴
★最好看、難能可貴的傳記,重排新版,增訂新資料、新照片,書中收錄幽默文學大師林語堂與其家族的珍貴照片


 林家次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林家次女》是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在暮年之时回忆自己生命早期经历所写的书。在写给读者的一篇文章里,作者说,“我只有在记忆中能回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所以我把它写出来,看看是否曾真有其事。”身为林语堂的女儿,人生经历自是异于常人。小小年纪跟随父亲赴美,辗转到欧洲,回到战时内地的大后方,再到美国,她的脚是一路行走在世界地图上的。念中学时已出版一部英文小说《战潮》,中学毕业后即去耶鲁大学教中文,随后又担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二十多年,直到退休。这期间也在持续地创作,出版多部作品,《女王与我》《金盘街》《林语堂传》……这样的经历无法复制,但是林先生的教女方式值得细细体会。作者称自己受到的是不平凡的教育,自序的文章标题就叫“写我童年和不平凡的教育”。不凡在哪里?“父亲倜傥不群,对什么都有创见,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大学堂,在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不如从校外所见所闻能得到的知识。只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一部字典在手,凭自修,什么学问都能学到。”父亲对于读书和学习的理念直接影响了作者一生的求学道路。小学还没毕业的林太乙到了美国,就跟随父亲见识了脱衣舞表演,近距离看火山口,参观教堂等等。父亲认为这世界上的事,都要见识见识,都是学问,学习要是一种开放式的,通过书本的学习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而关在教室里被动地学习,在林父看来,其实是末流的。所以他根本不在意女儿的成绩,甚至连累女儿跟着他满世界跑,以致于从小学到中学换了数所学校,中文的,英文的,法文的,每到一所新学校都要去适应环境去重新学习,这对小时的林太乙来说,有点苦不堪言。但林父并不当回事,他最在意的是,无论在哪里,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亲自教女儿中文和中国文化。他为女儿夯实的是最核心的基础,他教会女儿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和读书的热情,其他的无关紧要,他甚至都不让女儿读大学,而是帮忙找到一份工作,让其直接去念“文学所取材的人生”。于是十八岁的林太乙就到了耶鲁大学教中文,一生没有获得大学文凭。但是她随后的人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阅读,自修,著书,真如父亲所期许的那样,将世界当作大课堂,养成读书习惯,从书本中获得各种学问。老年时的林太乙还经常查阅字典,百科全书。但没有读大学的林太乙,时常会想若读了大学,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时光不能倒流,晚年的她答记者问时,还是建议年轻人要去读大学。不管林父不让女儿读大学的做法是否有所偏激,但从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一点学习的本质,就是开放的程度,将自己向这个世界敞开的程度决定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读书,最重要的是乐趣,了然无味的读书还不如不读,从读书中获得乐趣的同时其实也获得了学问,关键体会到真正的乐趣之所在。
  •     经常的,在无意之间,我感谢网络,感谢网络让我邂逅一些不知名的朋友,而他们也许无心的一两句话会影响到我的生活。在这一刻,他们兴许已埋首茫茫人海,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前几年,我在学校接手一堂课,让我给学生们讲读一些中国文学作品。我读书不少,却凭自己喜好的多,所以突然让我选读,我竟有些犯难,不知什么样的作品选出来以后会对学生有所帮助。在博里我发了一篇小文,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给我出出主意。后来在评论中,我看见一位新朋友给我提到林太乙的这本《林家次女》,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非常不好意思,我竟然忘记了那位朋友的名字,之后也没有在我的博里见到过他(她))林太乙女士,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的次女,她本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林家次女》一书,应该是她的一本人生自传,回忆了她年幼时期的一段特殊的经历。我多次想从网络书店上购买她的这本书,却总因为断货而无缘得见。这次在台北101,趁逛街的间隙,我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便赶紧把它装进了购物袋。最近,我用了两个晚上和两个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认真仔细地读了一遍,读完以后仍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这几十年前的光阴,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女孩子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自己面前。我很喜欢听这个小女孩说话,甚至有时候想插进去和她一起说。可文字是没有声音的,我只能让许许多多的话语在脑海中反复回旋碰撞。林女士的一生受到父亲影响颇大,她的中文可以说都是她父亲教的。甚至到最后父亲对她说:你不要上大学了,去社会上做事吧。她也照样听从了安排,一生没有进过大学。林女士的父亲林语堂先生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人,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他的什么作品,而在《林家次女》一书中引用了很多他的有关读书与学习的讲话,却都是我这几年正在想的问题。而林先生差不多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倡导,让我心中不免叹息。书中有一章节讲林语堂先生教孩子写文章,告诉他们,写文章就是要讲“真”话。林先生说:诸如“然而天天玩耍,不顾学业,那么空费光阴,岂不可惜么?”之类的作文怎么会真的出自一个小孩的嘴里,这分明是教科书写假小儿语而让真小儿读的。的确,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小孩在写这样的“八股文”,从头到尾都不像一个这样年纪的小孩在说话。这样的作文要评好分,只能是老师在偷懒。自己不好好地教,只拿模范文让学生念,念到能依样画葫芦了就是好文章。因此,我看《林家次女》之所以感觉有趣,这便是文章里有一个“真”字。有人说:这本书没什么好看,琐琐碎碎絮絮叨叨的,不见什么才华。我不太认同。书中有很多小细节,我觉得写得都很真。比如在重庆跑警报的时候,家里有很多老鼠,晚上偷偷搬运桌子上放的象棋子。后来房子被炸,老鼠窝也震掉了。“我”却重新找到回了一副完整的棋子。还有为了躲轰炸,他们一家搬到山上的修道院,在山上看天气比在重庆清楚,所以“我”每天看着天气为重庆的人担心,感觉自己上山的责任就是要为大家报天气的。这些小小的细节,应该是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一切。而林女士在自己的晚年能一一把它们详详细细地写出来,怎么不是一个“真”呢。岁月沧桑,人世流转,很多小事是越到年老才越能品味其中的深意的。看《林家次女》,看一段淡淡流淌过的光阴。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非常好看的书,可以窥见林语堂先生不凡的教育观
  •     3.5,九歌这个封面在四个版本里还算好的。童年和故乡当然都是回不去的。扣分的地方大概真的是他们家在当时过得也实在太优越了,叫人好生妒忌;重庆那段经历也简直就是体验生活~。相比之下当然是更喜欢林海音先生的回忆文字,写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个家。其实我也还蛮想知道姐姐后来怎么了,还有白尼丝后来又怎样了。
  •     他倜傥不群,她清爽聪明。看到她问,“为什么懂了事就不可爱呢?” 他回答说, “戆囝仔,你长大了就明白。” 喜欢她的语气,“我常在父亲的小书房里静静地玩。他坐在书桌前写字或在打字机上打字,他打得很快,那咔答咔答的声音很好听,我当然不知道他是林语堂…” 喜欢他的《课儿小记》并《读书的艺术》,讲庄子与西厢同等看待,讲李清照赵明诚夫妻相对的展玩咀嚼,讲由你们随便胡闹去翻书的理想大学,想他英译的《浮生六记》,想她序言中的深情追忆。Education is that which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故乡是不能回去的。“我只有在记忆中能回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所以我把它写出来,看看是否曾真有其事。”
  •     非常好看,很多地方笑得要死,可惜结尾弱了。决定把《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扫一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