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时代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535423276
作者:胡坚
页数:302 页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介绍了《宠儿》、《RPG 杨家将》、《乱世岳飞》等小说。
自序
正被误读的“年轻”
这是一部关于“年轻”的小说集,而在很多人看来,作为一本书的主题,“年轻”一词却模糊得近乎可疑。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对本书的主题词作出一些解释。
传统的说法里的“年轻”应该是有点冲劲、有点棱角的词。所以我很担心,怕有人一看见青年学生们粪土当今教育制度一类的文章就会自以为找到了年轻而激动得犯脑溢血。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人把幼稚当年轻,逮只蜥蜴叫恐龙。我虽不是格瓦拉,又怎能在人家的无知面前转过脸去?
还有人可能是在当年把大好时光全部抛撒在花前月下了,由己推人,偏执地认定广大年轻朋友皆尽如此,乃大肆铺陈之,谈及“年轻”必有九成九的是在说爱情。早恋耽误读书,没看过弗洛伊德也就算了,难道连“白马非马”都夹缠不清吗?
除上述两种人外,我还见过一种颓废的年轻。坦白说出我的态度:不喜欢。虽然说务虚在90年代的中国算得上是反熵,但是不大的孩子就走向了信仰的背面,总是很让旁人担心。当然,谈到这些包括了波西米亚式、亨利·米勒式等等从形式上反对体制化生活的行为时,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个人自由问题,对此,我无意多说。
以上三点大概是三种对于“年轻”的误读。在此我很难保证下边的议论及这本小说是否对于该词语来说又是一种误读。但既然小说够运气出版,我没有理由再藏着掖着。
也许就本书而言,“年轻”一词根本就是个伪问题。因为包括多数先锋小说在内的绝大部分小说里,主人公一般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把其中某一阶段作为三篇小说的共性提出来,除了方便给本书起个好名字之外,正如分解因式时提取了一项其值为一的公因式出来,并无什么意义可言。
当然我也可以辩解的。在本书中广泛涉及的,包括漂浮、焦虑、怀疑、自由、信仰等等主题,除了“年轻的特征”这一大标题外,实在再难找到更好的概括。这算个不错的理由。
本书收录的三篇小说最早的动笔于2000年,时值中华大地IT业火爆。报头传言“年轻人的天下”云云,让我很激动了一阵。但很快就有新经济的凉水泼下,促使我对“年轻”进行反思,断断续续地写下了各自代表“走向年轻”(《宠儿》)、“正在年轻”(《RPG杨家将》)“曾经年轻”(《乱世岳飞》)的三篇小说。后来,我结交了一些搞音乐的朋友,知道这么一种过程并非偶然。包括中国的摇滚以及独立记录片在内,好多东西都有一个由迷蒙到清醒,从混沌到有序(当然也有熵增现象,越变越糟的),从年轻到不年轻(年轻或者不年轻,that is the question.)的过程,套用一个电影的名字,就是“长大成人”,一切就是这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但是出于诚实,在这里我有必要坦白一点,那就是在我的小说生长期间,互联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营养来源。只要你不把我归入网络写手,说我是年轻人的新方式写作。我虽然很想装深沉不认账,但事实是不容抵赖的——这就是这么一本年轻人的小说。
德里达把“书写”的词语叫做无底棋盘上的棋子,这常常让我想起胡适先生那个“过河卒子”的比方。在国际象棋中,小卒一旦到达对方底界,即可飞升为威力最大的皇后,那么永无出头之日的结论很悲观。但是我还能列出一种可能,那就是中国象棋,只要棋盘无底,过河小卒就永葆活力。
也许我们的年轻时代就是这么一副无底棋盘,大家都在上边纵横捭阖,却不知结果是永不超生还是永远年轻。
有的人冲杀几十年,还没看到边界;而有的人,猛一回头,却发现年轻已经在后面。
2002年春


 愤青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10年前正是王小波热的时候,也是愤青式文青开始涌动的时候,以欢乐宋为首的一竿子自号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人时不时地对王二式黑色幽默进行模仿式写作,跃跃欲试的劲头很盛,集辑出版了好几波,结果是一茬不如一茬。依我看,走狗们中多数不过是伪文青们在尝试写作的快感罢了,但其中不乏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好走狗,比如眼前这位笔名文嚎、刺小刀胡坚同学,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稻壳兄,加上万国马桶写作大会里的蔡春猪(或是另一位?马桶关了之后就忘了),对王小波的模仿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了,难能可贵都是,我们的胡同学还是个中学生,说实话,当时论坛里读完《RPG杨家将》还以为是个大叔级的写手,判断的依据一是作者爱听评书,二则作者对历史的犄角旮旯十分谙熟。10年轻或许我也算个愤青吧,看多了这类文青的愤作眼前大亮,以为理想主义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而10年后发现一切都归于沉寂,正圆了死鬼王二的一句话: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或许只有王小波先生能坚持不懈地自我写作,如果他还活着,或许今天是他坐着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去领一个叫诺贝尔的奖项!
  •     昨天分别收到MSN的俩个网页。一个是关于全球人民参与抵制莎朗斯通的签名。一个是关于陈鲁豫在这次抗震救灾作为凤凰卫视派去的一线记者在灾区流眼泪是不是作秀的投票。这俩件事看上去挺闹心,其实说来挺扯淡。昨天看一个采访葛优的视频,在抗震的活动上,葛优说刚才媒体要拍他捐赠物品搬箱子的过程。葛优说,这就是一种作秀,可是这个秀我必须去做,我不作秀,大家就会说你葛优地震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按着网页的地址我爬了过去看了个究竟,在陈鲁豫泪洒灾区是否作秀大多数人投票给了认为她作秀上面。我现在很好奇大多数的中国人投了反对票给她的心理是什么?在灾区掩面流泪就是作秀么?难道要在灾区仰天大笑三声才是真实的自我?面对那样的场面不要说一个主持人哭,私人化点放到一个女人的心本来就柔软哭是很正常的。为地震感觉到难过居然得罪了大片的民众,试问那点有反对意见的民众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我很早就说过作秀,是媒体最擅长的一项业务。中国是一个很善于搞形式主义的国家。事实上在很多事情里,作秀或者搞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件坏事。除了向民众报告【我】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做的好之外作秀搞或者形式主义起到了一个民众导航作用。如果陈鲁豫在灾区哭算是一种作秀的话,那么将半旗,全国默哀,万人的祈福更是一种大的作秀行为。陈鲁豫在灾区哭这件事传达几个思想:1她在这件事情表达了难过。2灾区的场面让人感觉到伤心。实在是困惑有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出来反对别人为地震感到难过?如果不是媒体最近频频曝光莎朗斯通。我想大多数的人跟我一样压根根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哪根葱上的苗。去百度一下,我就知道原来厮是多少年前演过《本能》那个脱来脱去又杀人又SM的女人——那时候还是比较漂亮的。后来貌似再也没有演过什么出名的电影,以至于在我脑子完全寻觅不到半点资料。然后腾讯MSN各各门户都开展了抵制莎朗斯通做爱国好青年的活动。在我眼里,你莎朗斯通道歉不道歉都无所谓,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你。你说地震是报应就是报应啦?你把自己当神婆啦?她说她跟达赖是朋友,那大家就继续抵制达赖好了。至于她,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她是哪根葱就让这个葱是个屁好了。不认识你,不熟悉你,连你名字都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屁还能把你嘣多远似的。甭跟着媒体瞎起哄。人性是很贱的,带有普遍偷窥好奇叛逆的心理。在此之前当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莎朗斯通到底是哪个鸟下的蛋现在估计全国观众都知道了吧。好了,这个老女人彻底从我们的视线中复活了——估计厮的也是这么想的。中国不但人多,愤青多,最多的还是跟着别人煽惑屁股后面的伪愤青。这个是悲哀。如小果。
  •     之前对姓胡的我只知道这一个名人,经常在电视上出现,当然不是胡坚。 知道胡坚是因为看到蒋方舟刚更新的博客,说胡坚是她偶像。我因为挺喜欢这女的写的东西,所以忍不住好奇胡坚是何许人。google了一下,免不了看到一堆的旧链接。算来当时我初中,并没有关心天下的情怀,对这些乱哄哄的事情不知道也不是不可能。于是知道这本书的第一重意义,是作者想通过这个上北大。我很喜欢这个想法,而且对这件事的可行性到现在还抱着幻想。当年他最终没有实现目标不一定是这个想法的问题,而是人们对这个想法的态度问题。当年夏天的“《愤青时代》作品讨论会”,请来了很多嘉宾。新老文化名人,每个人都给了他很高的正面评价。(详细请去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8/29/content_1053519.htm)让人感到一种不踏实的欣慰,一般来讲这群人是比较吝啬的,所以当他们对某个小青年作家示好的时候,闻者都会那么心里有触动,但是总归是要考虑相信的限度问题的。但是这么多人的临幸不一定是他达成北大心愿的保证,在03年的时候,公关做得好点,请人夸你已经不是难事儿。而如果有反对声音的话,目前的北大是不可能揽这个烂摊子的。所以事实是的确有不同的声音,好像还跟孔子那个后代口水战,结果就是北大果然不揽这个烂摊子。我对书的好奇在于,它跟王小波究竟有什么关系。因为自己读王小波是高一,而且是从王小波本人读起的,并非从他的“走狗”读起,对这个走狗的意思很是不解。这个不是我的问题。很多词的意味变化太快,比如”愤青“,之前我觉得愤青是褒义,后来觉得愤青就是SB,后来用”愤青“自称又有了点”雅痞“的感觉,接着”愤青“基本上就可以被叫做”流氓“了。而我从来不以为王小波是愤青,因为王小波不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人。他是一个喜欢装傻的人,把不合理的东西都说成不懂。但是这些走狗,走的却是聪明路线,而且不排除有些是在装聪明。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学王小波什么。看了一下胡坚的几篇文章(顺便说一声,1.这本书我没读过,但一个人的文风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免不了提到的时候,还是心安理得。2.本来是想搜一下这书的电子版,但是找不到,这个倒挺让我吃惊的。),旁征博引,眼花缭乱,确有种匪气在。我才疏学浅,不敢说全看明白了,所以阅读结果不好,这样的作品对我就没有价值。而就我看到的——仅限书的封面——而言,实在是让人很泄气。深蓝和橘红的对比, 加上卡通人物团和”中国少年人第一部X性之作“(那个X好像是个”智“)这样的噱头(用一个黄丝带的样子飘在蓝底色上)让人怎么觉得都像是幼儿读物,而下面的一句话”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无厘头大话+王小波关怀的味道“这样的话,又有借人出名的味道。如果一个作家的东西要考这些标签来确定的话,那他的风格岂不是杂烩?当然这必须要埋怨出版社,封面一下子就把人的阅读欲望阉割了。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封面做的比内容还好,结果害人更深。关于曹文轩,在这代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功不可没。你大可以去翻翻这批同学们的作品,曹老师给写序的数不胜数。所以看到这里又出现了曹文轩,只是觉得有点眼熟,想说您老怎么又来了,但是张张口,口淡无味,又闭上了。曹文轩当年给韩寒的三重门作序,的确是让人很受鼓舞的。当时对韩寒的赞扬,是让无数受教育者高兴的事儿——喜欢受虐的除外。比较有趣的是,韩寒当时刚开始惹人怒,但是已经不够让这群”新老文化名人“青睐”。而胡坚一出,也是少年轻狂,偏科严重,文学奇才,阻力却明显减小。这差别不仅仅是时间过去文化包容性增强的结果,更多的居然是韩寒反教育,胡坚虽然不满教育,却是愿意受教育的。归根结底,如果你还愿意被教育,那么什么“轻狂”“桀骜”都能被教育回来,愤青又能怎样?(说点题外话,我给这本书四星其实是对胡坚文笔的中肯。但你真的对他模仿王小波的文字感兴趣的话,我特推荐你读读王小波)最后是我一直很想说的一句闲话:新一代的文学其实早已经产生,多少年后我们的下一辈看待它们的感觉,其实就跟我们看之前的鲁迅一样(距离上来说)。别人的批判是必然有的,你大可以去套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是之后的时代,已经是我们的了。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之所以给五星,1,这本书是我绝对绝对的启蒙书。2,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成功地让我成为了王小波的走狗
  •     受王小波风格影响显著。丢了这本书然后买了本二手的赔图书馆,由此得到一张图书馆的罚单,成为大学生涯难得的一张票据
  •     无语
  •     模仿得再像,也不是统一酸菜老坛
  •     刺小刀同学长得像我高中暗恋的那哥们。
  •     初中的口水小说
  •     封面真是难看
  •     高中课堂读物
  •     写的还好,文笔嫩了点,书后面的评价可不低,尹丽川评价说“概念先行的东西写起来很有快感,但是没有长久的价值”,此话我很认同
  •     16岁看的书 当时感觉空气在身边爆炸
  •     应该比这好一点吧。。。
  •     早就记不清书里的内容,只记得那个特定年级年代下在被窝里拿着手电发笑的状态,在围脖上被作者胡坚粉了一下,心情无法平静,很感谢他曾经带给我的快乐。
  •     仿到7成,确实不易!可惜也只是高仿品。
  •     带路的书。
  •     非常有才华的作者,非常有思想的书。
  •     初中偷看的书,老妈一度不让我看。后来知道为啥了,跟韩寒相似的笔锋但是更吸引当时的我(老妈一向不是特喜欢韩寒,初中时代老师介绍给我们的三重门我也没看下去),嘛,反正只记得当时的我坐在我家书柜上看的很开心,内容却都忘的差不多了,如果还能找到这本书,就再翻翻看看吧。
  •     胡坚,宠儿,不知他现在身在何处
  •     当初觉得好,现在看来,太做作了。
  •     神马玩意儿。。
  •     刘本学同志,remember?初一时你让我念这本书,我生生的给念完了,可是一点儿都看不懂,到现在我也不记得那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只知道愤青是必须的
  •     小玩闹,我讨厌侮辱杨家将!
  •     嗯,高中读过,王小波的门下走狗那一派的人,挺不错。
  •     小学毕业的时候不小心买的。产生的后果至今仍未可估量。
  •     因为他更理解王小波了。
  •     哇,初中时候我都读了什么。。这都什么啊。。囧。。
  •     挺不错的小孩,年轻真好
  •     神作。。。
  •     牛逼
  •     亦峰有一次形容汤凯(宿舍猥琐男)愤青,我说“你刚翻了我最近看的这本书,你觉得有这么侮辱愤青的吗?”
  •     学长的签名版啊。。。我们都曾愤过
  •     接触王小波的敲门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