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落叶听雨声》书评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39995572
作者:朱光潜
页数:296页

中西融汇的美学

近代美学继王国维介绍进入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而朱光潜就是其中的引领者之一。他秉承了尼采和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并与吕普斯的移情说、谷鲁司的内模仿说、布洛的距离说等调和、折中,建立起他的美学理论。在本书中,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这是近代西方唯心主义的一个美学流派,作者认为美就是感情的表现,凡这样的表现,没有任何例外,都是美的。艺术家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而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朱光潜没有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同传统中国的美学元素结合,融合,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美学思想。在朱光潜看来,在中国现代美学架构中,审美经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体现着人生的创造性,人性、自然、艺术都是在审美心灵的体验中构成了与主体同在的审美对象。因此,朱光潜在《关于(谈美)》中说:“‘美’只是直觉中见意象(或云境界),……‘人性美’、‘自然美’均不能离开美感经验而另有意义,艺术美还是如此。”书中给印象深刻的是“即景生情,因情生景”的观点。“即景生情”便是欣赏,“因情生景”便是创造。情景相生,所以欣赏与创造是“互相连带”的。基于直觉即创造的美学立场,朱光潜认为,“一幅风景就是一件艺术品”。他将自然审美纳入艺术审美的原则之中来看待,“自然美毕竟还是人为美,因为生糙的自然无所谓美丑,人把自己的性格和情趣移注到它里面去”。

荡涤心灵的生命美学

世界太过喧嚣,我们常常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琐事中。有时是我们太过计较,有时也可能是时运确实不济。归根到底都是我们心灵负重太多,从而迷失在世俗的纷扰中。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处世的练达与平和。已故美学大师朱光潜有这样一则轶事:学生到他家中,看到满庭院的落叶想要帮忙打扫,朱先生拒绝了,解释道:“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来的声音。”《厚积落叶听雨声》一书就取义于朱先生的这则轶事。作为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经典作品精编,书中既收录了《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慢慢走,欣赏啊》《谈十字街头》《谈人生与我》等经典篇目。更特别精选了享誉世界的东西方艺术名作60余幅,诸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清明上河图》等。朱光潜先生以美学成就闻名,但他还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可谓涉猎广泛,最终矢志于美学。当初选择美学时,他没有被美学的艰涩所吓倒,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本书虽然处处从美学入手,但篇篇都不局限于美学。说是在欣赏美学,却又像在畅谈人生哲学。如《我在〈春天〉里所见到的》赏析名画《春天》,在结尾处写道:“我对于这一幅画所特别爱好的是那一幅内热而外冷,内狂放而外收敛的风味。在生气蓬勃的春天,在欢欣鼓舞的随着生命的狂澜动荡中,仍能保持几分沉思默玩的冷静,在人生,在艺术,都是一个极大的成就。”因为涉猎颇为广泛,朱光潜先生的散文以美学为主,却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难懂,不仅语言通俗易懂,事例也非常生活化,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本书基于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了通俗易懂的叙述,文字行云流水,朴实无华,笔调随和,娓娓而谈,所选多为贴近读者生活的上乘之作。如在《花会》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写道:“成都素有小北平之称……成都花会赶春天在乡村举行……逛花会不尽是可以凑热闹,买玩意儿,祈财求子,还可以趁风和日暖的时候吐一吐城市的秽浊空气……”生命或者人生都是广义而又宏观的话题,每个人在各自生命中都面临着各种困惑。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写道:“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爱美之心,人生就是一种寻美的历程,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朱光潜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些文章更是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很喜欢,值得一看的书

迄今为止,对“美”的起源和愿意有无明确的解说,厚集落叶听雨声此书名就是一种美的解说,让人很快能进入书的意境中,翻开书页发现了美好、幽静和自然的美,在书中每到一处,没看到一处的文字与经典画作,总能让人那么喜欢,感觉每一处如同动人的乐章,让看到的读者们肯定都欣然接受给予赞赏了,如同吃到了甘甜可口的东西,不经发出美的声音。不论是书中收录的精华文章,还是经典画作,还是让人很喜欢的特色拉页,都让人感到尊敬和喜爱,从收到收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本书是值得仔细品味的,之前看的美学的书感觉讲的是现在和传统的融合,这本书就是中西融合,我自己也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学体现,在如今的工作学习中让我们的心感受到另一片天地,是自然之美的,是性情之美的,在情与景中让人陶醉,也让我更想去体会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只想说此书读起来是享受的。

寻美之旅

前段时间看刘红庆写的《沈从文家事》,书中提到沈从文回到中老胡同32号院北大宿舍的一些趣闻,同住在院子里有沈从文和朱光潜教授,两人都对古文物感兴趣。沈开始和朱光潜结伴,沈在朱夫人面前邀朱光潜(意思是嫂夫人给点零花钱吧),朱也使差不多的法子“糊弄“”三小姐,等两聪慧夫人一碰头,发现猫腻,方才明白过来,回头两人又“唆使”小有余钱的四小姐充和应该买这个买那个。。这一段趣闻,而今再看《后门大街》里一个怕周旋又不甘寂寞热衷逛后门大街的古玩铺和旧书店,想象着这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合伙“欺骗”各自的夫人,令人忍俊不禁。图来自必应《厚积落叶听雨声》是首次收录美学大师朱先生的经典作品精编,在这个秋高气爽的秋天,温一壶闲茶,静静的聆听大师谈美、谈哲学、谈修养、谈人生。仿佛置身于梦幻中的世外桃源,远离人世的纷争,随着大师的步伐,在安详的沉思中寻找美、发现美、读懂美、感悟美。我外婆家离岱鳌山很近,朱先生算是我的老乡了,他少时因在桐城,受桐城派的古文言的熏陶,青年时在香港深造不久受五四运动影响开始学习白话文、后又出国在英国、法国学习,接触西方文艺和思想。朱先生从小对于古诗词耳濡目染,有着很深浓厚的兴趣,青年时应时代需求,开始重新改写白话文,加上国外的深造,在朱先生身上,可谓是集古文、现代文和西方文艺浑然一体,自成美学大师体系,他既提倡文学者多学研古诗词的韵味,亦提倡容纳西方的美学。朱光潜的《厚积落叶听雨声》,装帧精美,收录大师经典的同时,期间穿插了约60副全彩东西方艺术名画,后页还附了朱先生的译诗,图文并茂,一边看文的同时,一边沿着朱先生在文字里提供的线索欣赏经典名画。顿时醍醐灌顶,始觉其中的妙处。书中的插画莫奈的《春天》大师的妙处在于,通过文字架一座云梯,让寻美的人儿,拾阶而上,置身高处,欣赏美的境界。让我等俗人在“美”面前生了敬和悦之情。美不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也不是一味的抛弃,大师教导我们既要吸取前人的精华,也要学习现代人的可取之处。不拘一格,放开眼界。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里说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大约与朱大师对于寻美的真知灼见相似,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事物本身的美,美和实际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犹如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美是用来欣赏的感悟的,不是用来征服的。朱光潜不亏称为美学大师,所说所思所感,信手拈来,从哲学到文艺到诗词绘画音乐,从柏拉图到米开朗基罗到李白到梵高。。从孔子老子庄子佛家儒家道家再到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等等,朱先生都有很深的见解。何为美?为何美?在朱先生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认识美,享受美带来的乐趣。对于我的启示,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鉴定美的标尺应是作品所创造的理想世界是否广阔。一个好的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洗尽铅华始见金,留给后人的是经典不衰。譬如看书写文,挑给人“美”的、赏心悦目的、引人深思的作品来研读,写文更应是提升读者的境界为前提。这一场秋季的寻美之旅,感谢朱大师,认识全新的另一个空间。

积了叶子的,才是秋天

“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回忆,比读许多秋天意境的诗更为生动、深刻。”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便打动了我,一看是朱先生的作品集,便心动了。对秋天的感触,作为一个地处广州的孩子,感受更为深刻。我生活的地方可以说是没有秋天,凉凉的吹阵风,便称是秋了。直至能亲身体验,才知道千古墨客笔下的秋,不止是一阵风这么简单。回到这本书吧!具体来说,这是朱先生写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很多对美的鉴赏,和个人日常的感悟。我一直觉得,写作,无论笔下描述着什么,最终都是在写自己。一句话,一个词,都是自己。在书里我看到一个可爱的朱光潜,在《后门大街》一文中,他写到自己爱溜达,却不愿轻易去繁华光鲜的北海,只日日流连在市井热闹,满是贩夫走卒的后门大街里。初看结论或许不解,细细分析,他说,在北海,你要光彩照人的出现,方对得起那里的景色行人,与景相合。还要打起精神,随时提防着会遇到的老友,脑中千思百索要不要打招呼,会不会尴尬。寥寥几笔,却让我感同身受。在后门大街就不一样了,他说,“你可以彻底的‘随便’”。不用刻意表现些什么,偶尔看到相熟的面孔,也不用打招呼。还能在两边的古玩书铺中淘得些有趣的物事……星星点点,写出在后门里的惬意。他笔下的后门大街,令人着迷。或者我们日常也走过这样那般的街道,脚步匆匆,无暇停留甚至厌恶。看不到流俗下的生趣。这便是散文的有趣之处了,出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许下一次,我再走过平凡的街,也会开始留意路边行人的神情,小摊上的吃食。而这些,都是一篇散文带来的乐趣而已……想起《序》中的一段话,“这部小书是帮你走出迷路的。让你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成正式军队,‘兵贵精而不贵多‘。指给你一些简洁不绕弯的道路让你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朱自清所言,恰如其是。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新作《厚积落叶听雨声》是一部美轮美奂且值得一读的经典佳作。这本书收录了朱先生31篇代表作品,还有60幅东西方艺术名作,可以让读者在读散文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打开了读者了解东西方艺术的窗口。正如这本书的名字厚积落叶听雨声,朱先生通过这些文字把读者置于一个聆听的声音,让读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法国著名雕塑 罗丹说过: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本书正是带着我们去发现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精神的美,发现人性中的美。是朱先生给我们搭起了一个发现美的桥梁。文章中最精彩的一章“此时,此身,此地”。作者说 “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这是提醒我们做到自立自强的警示名言。其中书中不仅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莫奈等著名西方名家的经典作品,还有齐白石、徐悲鸿、张择端等中国名画家的作品。读者不仅沐浴在如诗般的句子中,还徜徉在中外名画中。一部好书,礼应如此!

像草木鱼虫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

这是一本关于“美”的书,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这个字形容人,当我们说一个人美,可能是因为这个人长得好看,或者气质优雅,或者言行得当,等等众多原因。那么,一本关于“美”的书,会因为什么美呢?首先,它的封面很美。比如说书腰,不知从何时起,几乎市面上每本书都会有书腰,然而,当其他畅销书致力于在书腰上写满各种大家推荐、问鼎销量排行榜、心灵导向等等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推荐语时,这本书的书腰,选择了一幅宁静淡雅的水墨画。虽然不太懂画作的构图,但是我可以感觉到的是,这个书腰给人一种非常沉静的感觉,让我想起了一句不太相称的诗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其次,它的行文很美。“厚积落叶听雨声”,让我们想到深厚的生命力在时间的静水深流中散发出的无限的光彩,于是,这一节的文章,在写生命,在写慈惠殿,在写后门大街,在说梵高笔下绿意盎然的《林下》;“此身已近桃花源”,我们都知道桃花源是一处虚无缥缈的世外仙境,于是,这一节的文章,写的就是古希腊的女神,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士大夫精神的松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再次,它的文字很美。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就算眼前摆着的一幅举世闻名的画作,我可能也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在这本书中,作为一代美学大师,朱先生用自己行云流水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平面的画作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通过朱先生的文字,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国内外名画。最后,像草木鱼虫一样,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慢慢走,欣赏啊~

风行水上自成文

当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装帧设计所吸引,再看到作者是朱光潜,便迫不及待的翻看书。轻轻的翻阅图书,整本书所体现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美学,目录不是传统的横列,而是竖式分段,使人感觉是回归到传统读书之中。图书内收录了数十幅东西方艺术名作,有大众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睡莲》、《大卫》,更有郑板桥、齐白石、梵高等人名作。赏心的文字,配之以这些精美的名作,翻看书,无时不是一种美的享受,爱不释手,犹豫自己置身于苏州博物馆中,是藏品精美,还是馆美,已分不清,浑然一体,流连忘返。朱光潜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大师,学富五车。文字没有精美的修辞,也没有浮夸之风,一切都是那么平实,却又那么丰富多彩,随便一个学术问题,在他笔下却能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解释的通透、浅白。读他的文章,能提升个人的鉴赏力,什么是优秀的美术作品,他说“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就看它能否借少量的现实界的帮助,创造极大量的理想世界出来”,看后如菩提灌顶,想想传世名作,果真如此!看过太多快餐式加套路的当下文字,今捧起朱光潜大师的文字,岂是简单一句的相形见绌,为了提升个人的文学造诣,我愿意一而再读,甚至背诵。

发现生活里的美,学习美感教育

作为著名的美学大师,首先要能发现身边生活里的美,还能教会人们如果去发现美、品味美。《厚积落叶听雨声》是美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合集,在书里,有朱光潜大师的散文佳作、也有关于对美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全面书籍。朱光潜大师居住地附近的《后门大街》,是一条很普通的街道,在大师的笔下却涌现别样的风韵。“别说后门大街平凡,它有的是生命和变化!只要你有好奇心,肯乱窜,在这不满半里路长的街上和附近,你准可以不断地发见新世界。”生活里真的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别人看来,后门大街可能杂乱无趣,在大师看来却有其特别的美,转角就能发现惊喜,只要你去寻找、用心去看,生活里处处皆是美。老家的门前原先是泥泞的小路,杂草丛生,每次从那走过都心生嫌弃。后来村里改造,门前铺上了水泥路,没铺的地方规整一下种上了菜,现在欣欣向荣充满绿意。看着门前的小路,想想曾经他们杂乱的时候,也开满野花、长满绿草,夏天会传来蝉鸣声、蝈蝈叫,冬天即使被雪盖住仍有草顽强立着,随风摇曳。不同的样子,有不同的美,只是以前从未去想去看。有心去欣赏,绝处也充满怡人的风景。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在学校里仍以学习语数英物化这些大课为主,美术音乐几乎很少上。这样虽然会提高学生成绩,但仍有些本末倒置。美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应该放在等同的位置上。读诗、绘画、弹奏乐器,这些爱好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为丰盈、让我们的压力苦恼有了宣泄、解放的途径,而不是人们认为的会浪费我们的时间。朱光潜大师在《谈美感教育》这篇文章里写道: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一个人身兼理性和感性,没有道理要压抑一方去发展另一方。相反,美感教育还是德育教育的基础,美感可以怡人养性,心情美丽、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圈人”。日常里苦闷无聊了,看看风景欣赏艺术,那些烦闷很容易就烟消云散了。所以美感教育更有益促进人们的发展和上进。朱光潜大师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愈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艺术欣赏力也就愈薄弱。”学习书画音乐,第一目的不是让你成名立万,而是为自己在颓废失意的时候可以有一处寄托。从年轻时开始学习培养,当成生命的一部分,这样无论何时何事,我们都会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和生命力。《厚积落叶听雨声》,从小的时候发展我们的美感,学会用心去观察发现身边平常的美,我们的人生会多一些丰盈,少一些无聊,活的更为坦然充实和快乐。

平和优美,温润如玉

朱光潜美学家的显赫名声,掩盖了他作为散文理论家的地位。但是,朱光潜对我国现代散文理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在散文理论上所作的具有特色的探索,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史上占据着自己应有的一页。朱光潜先生讲:“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是他为自己的集子《谈文学》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朱光潜先生认为,到了这一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是完成了,如果不在这上面下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因此,《厚积落叶听雨声》在收录了《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家喻户晓的篇目之外,还选编了《生命》、《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等经典散文佳作,更特别精选了近60幅东西方艺术名作,精美,全彩装帧,深度解读大师毕生思想精华,着实在文学修养上下足了功夫。有人说,朱光潜先生堪称京派作家的文学趣味在理论上的集大成者,他的散文多是学者式的说理散文,引经据典颇多,但也有少量完全写景、叙事、抒情,《慈慧殿三号》便是其中一篇。古庙、煤栈、车房、破落户的旗人,“北平的本地风光算是应有尽有了”。但朱光潜不是真实地再现,也不是浓墨重彩地渲染,他用冲淡平和的笔调朴素简洁地白描出来,让我们面对这般荒凉画面并不觉得凄楚。朱光潜一直强调的一种散文观,实际上是一种大散文观念,除去有音律的是诗歌外,其余一切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都是散文。他把日记、书信、随感录、小品文、说理文等都归统散文的范畴。同事,朱光潜又对我国传统散文观年进行了改造,限定了“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才是散文,他的散文思想比较科学地界定了大散文的观念,比较符合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形。在《厚积落叶听雨声》中,这种观念被完美的诠释出来,不仅在其记叙性的散文中充满真挚的情感,就是议论性的散文作品也充满感情色彩,甚至在科学论文的写作中也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我想这也正是他的散文受到广泛欢迎的真正原因。朱光潜的散文,文辞简洁,意味隽永,能在清单平易的笔触中营造静穆的画境与诗境。在这个叫嚣扰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

朱光潜:怎样把悲剧从生命中剔除

对人生,我有两种看待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于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欢喜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战争也和我看斗鸡一样,我看恋爱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样。因此,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也看人生的悲剧。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且听穿林打叶声《厚积落叶听雨声》书评

今天在东区建业天筑的广告语看到一段话,峰是我执,感觉困惑不已。回去路上,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伴着撒在高架桥上刺眼的白光,倦意满满的朱经理开着车,随口说了句,人生本来就很悲惨,想着这些天来日新月异的房价,想着高架桥下缓缓蠕动的人流,思索着我执。生命的执着属于佛家所谓的我执,人生一切灾祸罪孽都由此起。佛家针对着人类这个普遍的病根,倡无生,破我执,只想让人明白一般人所希求的和所见的都是空幻而已!心里念想着我执的人,大概都想当个好演员,睥睨天下的雄才怪杰,直到碰头破血流,才开始慨叹:人生都是从自以为是的天佑神助开始,到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成功即将到达而毁之即随,浪抛心力而已!活在如今的社会,我们每个人拼了命去工作,去占有,去攫取,去上演光怪陆离的生活剧,说到底,心系我执的人,还是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能像叔本华那样的哲人一样明白:人生的一切苦恼皆源自意志,行为原动力。意志取于需要或缺乏,另一个缺乏就随之而来,随意意志永无餍足的时候,欲望的满足只像“扔给乞丐的赈济,让他今天赖以过活,让他的苦可以延长到明天”。唯一的解脱在于把它放射为意象,化成看的对象。意志即化成意象,人就可以由受苦的地位移到艺术观照的地位。于是罪孽苦恼变成庄严优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跳将出来观看,就不会被蒙昧。人生的苦恼实在在于演,在于我执,而解脱在于我观。意识到生活的虚空本质,而后能做的无非三条路。意志消沉皈依宗教(印度人),舍弃精神纵情声色(古罗马人),而第三条路就是审美之路(古希腊人)。尼采说过, 一个人只要有能力不断观看一场生动的游戏,不断在一群幽灵的包围中生活,那他就是诗人;一个人只要感觉到改变自我,有要到别人身体和灵魂中去向外说话的欲望,他就是戏剧家。 人生如果不是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是不值得一活的。观照是人生的目的,审美是人生的终极目的。那么培养审美能力,擦亮审美的眼镜,无疑就是人生的智慧了。我们可以明白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生活有一种距离;我们也可以知道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能见到美的形象。美感是不带意志欲念的,区别于实际功用满足的快感;美感又是不带抽象思维的,有异于科学态度。还有那无言之美,图画旁大量的留白,情人之间的眉宇传情,音乐中的此处无声。这个世界之所以完美,就在于它的缺陷,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这种可能而未能的状态就是无言之美,世间有许多奥秘,要留着不说出;世间好多理想,留着不实现。因为实现了以后,跟着“我知道了!”的快慰便是“原来不过如此”的失望。每天忙碌的你我,不妨先放下尘世喧嚣的事务,中止阴谋阳谋的表演,去看看那天边缥缈的云、街旁娇嫩的花,去感受下拂面的秋风,去分辨下都市夜空若明若暗的星辰,去听听那如幻似梦的穿林打叶声吧。

此时,此身,此地 (摘自柴静的博客)

一前两天看《歌德谈话录》,看到十多页,忍不住回头看译者是谁,朱光潜,嗯,不服不行。没有一字不直白,但象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看这本书,就象歌德说的“在最近这两个破烂的世纪里,生活本身已经变得多么孱弱呀,我们哪里还能碰到一个纯真的,有独创性的人呢?哪里还有足够的力量能做一个诚实人,本来是什么样就显出什么样呢?”常有人把艺术说得云山雾罩的,看到这样的话就格外亲切,“我只是有勇气把我心里感到的诚实地写出来,……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创作《维特》的,只是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说的人,译的人,都平实而深永。朱光潜,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教科书的人物,歌德也是,老觉得隔了十万八千里。一听到别人郑重地说“老先生如何如何”,我就觉得隔膜,不爱去看。所以只是知道他们的存在。朱曾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到两人的母亲临死的一刻,他才“看见”了她。知道,和看见,是两回事。二昨天在《巨流河》里又碰到他。齐邦媛写在战火中的武大,朱光潜当时是教务长,已经名满天下了,特意找到这个一年级的新生,让她从哲学系转学外文,说“现在武大转到这么僻远的地方,哲学系有一些课开不出来,我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不适于哲学,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朱开的课是《英诗金库》,每首诗要她背诵。一九四五年,战争未完,齐邦媛和几个同班的女生,走下白塔街,经过湿漉漉的水西门,地上有薄冰,背诵雪莱的《沮丧》,“它的第三节有一行贴切地说出我那时无从诉说的心情‘没有内在的平静,没有外在的安宁’。”当时的艰困,朱光潜上课时“一字不提”,只是有天讲到华兹华斯的《玛格丽特的悲苦》,写到一个女人,儿子七年没有音讯,说中国古诗有相近的话:“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竟然语带哽咽,稍停顿又念下去,念到最后两句,“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如果有人为我叹息,他是怜悯我,而不是我的悲苦)",他取下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阖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无人开口说话。八十多岁的齐邦媛,一生流离,去国离乡,却一直记得这个瞬间,“即使是最绝望的诗中也似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三朱光潜是个敏感的人,学生到他家中,想要打扫庭院里的层层落叶,他拦住了“我好不容易才积到这么厚,可以听到雨声”。但他没有颓废感伤的浪漫主义病,他喜欢人生的一切趣味,写过一个外交官,本来无须,下巴光光,但一直拿手在腮边捻,有人看不惯,觉得是官气,他却看得很有兴味,觉得恢谐。又写一个英国文学家和几个女人同路,别人都看他身边的女人,文学家不高兴了,面孔一板“哼,别的地方也有人这样看我”。他喜爱这些细节,只观察,不轻易评判,但这里自有一种力量。他的学生第一次见他时,说“他专注地注视,甚至逼视着你,你似乎感到自己大脑的每一个皱褶处都被他看透了,说实话,开始并不感到舒服自在。”他与各式各样的人与各式各样的倾向都保持接触,保持理解,但无论什么进入这颗心灵,都会呈现它本来的面目,无法故弄玄虚。“头一点我要求合逻辑。一番话在未说以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知道提防它,是得力于外国文字的训练。我爱好法国人所推崇的清晰。”他前后在欧洲几个大学里做过14年的学生,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并没有专修艺术,这样的人写和译的时候,把艺术被人裱糊出来的吓人嘴脸撕了个稀烂,有赤子般的诚实。他写文艺批评,写到宋神宗有次看到苏子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词时叹息,“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看到这里,直接说,这话“令人发呕”。所以他写“我应该感谢文艺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教我学会一种观世法。……凡是不能持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的人,毛病都在把‘我’看得太大。他们从‘我’这一副着色的望远镜里看世界,一切事物于是都失去它们本来的面目。” 四1929年,当时社会风潮处处鼓呼让学生运动,他却让青年时时小心“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威权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统,一为时尚。儒家的礼教,五芳斋的馄饨,是传统;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他说“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所以他要呼吁在思想上要打破一切偶像,但“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可以了事,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他说,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能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所以他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无形无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从历史看,许多道德信条到缺乏这种基础时,便为浅见和武断所把持,变为狭隘、虚伪、酷毒的桎梏”。蔡元培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所以他们这代人,试图在蛮荒上遍植青草,新绿烧成沙土,又有人在焦黑中栽下。1947年,朱光潜写文章说文艺的天性便是自由,“文艺不光本身是一种真正自由的运动,并且也是令人得到自由的一种力量”他因为信仰这样的自由曾饱受折磨,在北大的广场挨批斗时,在现场的人后来写“他稀疏的头顶上白发在寒风中颤抖”。他临逝前,有学生去看他,他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五他家保姆曾经说:朱先生在家里,连那两只猫都敢欺负他。他有一个扶手椅,是写作时坐的,那两只猫也经常去那上面休憩。有时候他过去,那两只猫也不躲闪,他挥着手:“走开!走开!”但那两只猫理也不理他。朱光潜的女儿回忆,在文革时,“有时候,吃着晚饭,抄家的人就来了,有些还是七八岁的孩子,闯进家门:“朱光潜,站起来,站着!老实交待!”有时候我看不下去:“你们让他吃完饭不行吗?”“不行,我们还没有吃饭呢!”善本身极为柔弱,但却不可征服。他女儿说他是个顽固的人,“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只要是他认定了是正确的东西,他就会坚持下去。“文革”之后,我劝过他:“不要弄你的美学了,你弄了哪次运动落下你了?!再弄,也不过是运动再次来临的时候让你灭亡的证据。”说:“有些东西现在看起来没有用,但是将来用得着,搞学术研究总还是有用的。我要趁自己能干的时候干出来。”我说:“你还没有搞够吗?”他说:“我不搞就没有人搞了。”他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一夕之间,季节转换了冷暖,眼前已然是一派初秋的清寒。素心向秋,清浅入眸。庭前花开花落,年年依旧;天边云卷云舒,去意无留。听,风的声音,看,叶的飘零。心头,也无欢喜也无伤情。耳畔萦绕着词人半世的沧桑和遗憾: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叶之灵,窥尽全秋。今天是寒露,秋色渐深了,恍惚间的季节过渡,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本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已开始变黄或落叶。好像从一幅画卷走到了另一幅画卷一样。朱光潜先生的《厚积落叶听雨声》,是我从夏读到秋的书,跟着它一起体会了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的美。先生的书中,采用了六十多幅名画,数十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那些看不见的美。初春的艳阳,盛夏的绿森,初秋的红叶,寒冬的溪流,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时间匆匆而逝间,那些转换的瞬间,都是不该错过的美。生活不应该只由忙忙碌碌组成,善于发现美才是重要的事情,简单的说,先生用一本书,就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意境。更多时候,见到这个词语,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好多题目要求理解文中所营造的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年幼的时候,总是不理解,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走在无人的山谷中时,瀑布飞檐之下,郁郁葱葱的树林随着风慢慢摇摆,风声、水声、树叶哗哗声合奏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无以言表的舒服的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意境吧。没有多绚烂,但是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豁达与坦荡。灵性。更多的人喜欢用这样的词去形容聪明的小女孩与可爱的小动物,因为他们身上自带了许多来自于大自然的神奇的魔力。这种大自然的魔力是什么呢,也许只是天地日月变化的灵气,高山流水的永恒,春去秋来的重复,只有那些真正热爱自然,发现美的人才会具备灵性吧。因为发现,所以会更珍惜。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办公楼中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一时的宁静喘息,而是真正的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种环境之中,聆听自然的声音,发现生活的美好,也许只是,窗口的那盆花,含苞欲放的羞涩,就会让你会心一笑。

可以享受的书

看到这个书的名字就喜欢上了,“厚积落叶听雨声”是一种什么意境,想想都很幽静。这本书中,讲到了艺术,配着插画,讲解了不同的情景下的艺术,静心看进去,想想那种美好,那种凄凉,那种场景。小诗展示艺术,如: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而“此时,此身,此地”更是喜欢: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在这叫嚣扰攮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就这一句“真正的美极为柔弱,却不可征服”,真的很美。看完书,闭上眼睛,想想每一篇的意境,可以消除烦恼,身在其中,美美的一种享受!这是一本值的读的书,是一本可以让心净心的书!

闲时听雨

  《厚积落叶听雨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著,以古今中外的著名艺术作品配图,再以他流畅的文笔描述出繁华尘世的一泉清流。  朱光潜是美学大师,也是散文家,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融合。在无言之美这一节中,引用了孔子和孔子学生的一段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的赞美无言对话,他觉得想要要明了无言的意蕴,适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他说雕塑也可以用来说无言之美。不仅从美术方面可着眼无言之美,还能从伦理、哲学、教育、宗教及实际生活各方面中都发现这一道理。  在音乐与教育一节中,他引用了柏拉图写过的一个讨论理想的政治和教育的长篇对话《理想国》来作为教育的论证。又写到音乐对人生最少有三重大功用。  在每一节的论点下面,他都可以用相应的著作来作为作证引以论证,而每一个论证的过程,又有他的描述方式来辅佐,加之引用的诗句、绘画、雕塑,使读者在品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一种美的享受。  《厚积落叶听雨声》内容正如书名一般清爽和诗意,每一小节都有一个与之内容相对应的章节名称,而且颇具有诗情画意,在诗意中体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这本书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它是一本值得在周末下午窝在窗前,泡一杯清茶,细细品味,品味文字的美,品味所引用著作的美,更品味书中文字表达的美。


 厚积落叶听雨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