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脖子女人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41141097
作者:姜淑梅
页数:288页

内容概要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曾刊于《读库》。
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专题报道,并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
2015年8月,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

书籍目录

★序
民间想象野蛮生长/ 马伯庸 003
上货/ 姜淑梅 005
★第一部
貔貅精 003
烘篮里的媳妇 009
牛屁股 012
吃长虫 016
卖豆腐的王二 025
奇怪的破筐 028
水波罗 032
颜回家的活宝 037
公冶长打柴 040
山东故事里的朱元璋 044
抽龙骨 051
这个华佗不一样 054
风水先生 058
开石门 061
岳老技师 064
谁的银子 069
山东土匪 071
带老人 073
老济宁的事 076
大针尖,二针鼻 083
从前有个大马猴 088
大娃 092
白衣女人 095
★第二部
鬼大爷 101
韩石桥 104
黑骨桩子 108
黑老鸹头碗 111
申不清 113
田状元 116
刘藻 120
神龟 123
驸马林 126
蛤蟆王 129
龙堌传说 131
两棵奇树 134
冯家的风水 139
姥娘家的要饭篮子 142
二妮儿 144
过阴 147
机橛子 149
老邵 151
吃大法 154
使眼样 156
百时屯怪事 159
时家的长虫和石磙 161
鬼神 164
前堂屋 166
三姨家的槐树仙 170
柳林的丁家 173
打黄鼠狼 175
鬼打墙 178
背褡子 181
劫道的 184
★第三部
长脖子女人 191
半夜里的木头鞋底声 194
柴火院闹鬼 196
找娘的小妮儿 199
接生婆 202
隆盛河 204
白狐狸 207
四个小老头 210
大眼贼 213
诈尸 216
高灵仙 219
哪个新媳妇是真的 222
红旗泡 226
郭家夫妻 229
车老板 232
狐狸守灵 236
赌博鬼 240
喇叭匠子 243
猎人田军 246
三大个子 249
大缸 252
管儿媳妇叫娘 256
傻大胆 261
赵大个子 265

作者简介

★媒体、名家推荐
☛马伯庸:
这些故事诚实,或者说赤裸裸地把民间最纯粹的风土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粹的善良,也能看到最诡异的残忍,它们就像莫言《红高粱》笔下那些底层民众一样,饱含着粗糙、混沌的原始张力。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
★编辑推荐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传奇老奶奶姜淑梅2015年最新作品
▶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2013年面世后得到热烈关注
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
《新周刊》《读者》《南方周末》《新京报》等专题报道
梁文道、许戈辉、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荐
▶2014年8月出版《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中国好书”,本书为作者首部纯粹的民间故事集
————————————————————
★内容简介
作者的前两本书,《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都是讲家事、国事,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苦难历史,忆苦思甜,属于个人色彩比较浓的回忆录。
这本书是纯粹的老人讲故事,是纯粹的故事书了,有奇妙的传说,精彩的民间故事,还有各种怪谈,谈狐说鬼,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集。


 长脖子女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近看了一本书,姜淑梅写的《长脖子女人》,里面都是很早以前的民间传说,有皮狐,有妖怪,有善恶报应。她还写过《穷时候,乱时候》、《苦菜花,甘蔗芽》。我小时候,奶奶也常常拉呱(讲故事)给我听。那时候没有童话,没有电视,没有动画片。能听到拉呱,就是顶好顶好的事了。“拉呱拉呱,一拉就是俩”听起拉呱来,怎么也听不够。奶奶除了会拉呱,还有抛谜,就是猜谜语。那时候,她给讲过《白蛇传》,还讲过《毛孩他娘》《王恩石义的故事》《下白面》的故事,现在自己只能想起一星半点的了,借助网络搜索,重新记录如下。《毛孩他娘》,天涯网上贴了一篇叫《蜂子铮铮铮》,写这个来自安丘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毛孩他娘》十八的巧大姐儿,坐在楼上绣花。飞过来一个小蜂子儿,围着巧大姐儿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就唱:“蜂子铮铮铮!蜂子铮铮铮!我给大姐儿说个媒,大姐儿应不应?”“不应!”第二天早上,小蜂子儿又来了,围着巧大姐儿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就唱:“蜂子铮铮铮!蜂子铮铮铮!我给大姐儿说个媒,大姐儿应不应?”“不应!”第三天早上,小蜂子儿又来了,围着巧大姐儿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就唱:“蜂子铮铮铮!蜂子铮铮铮!我给大姐儿说个媒,大姐儿应不应?”“唉!应了罢!”就听着“呜——呜——”地刮起一阵西南风,就看着黑压压的过来一片云彩。“吧嗒——!”从云彩里掉下来一个大包袱。敞开一看,全是些见都没见过的好衣裳、好首饰。蜂子儿围着围着巧大姐儿一边儿转悠一边就唱:“蜂子铮铮铮!蜂子铮铮铮!我叫大姐儿打扮好,下个月十六就来迎!”到了下个月十六那天,也不知是从哪里就来了一台迎亲的花轿。蜂子围着巧大姐儿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就唱:“蜂子铮铮铮!蜂子铮铮铮!我叫大姐快上轿,领你去成亲!”巧大姐儿把她兄弟就叫过来,“兄弟你快去给我抓一把穇(cǎn 一种小米)子来。”蜂子在前边儿领着走,巧大姐儿在花轿里,偷着把穇子撒了一路子。一直走到黑天,花轿抬进了一个山洞。巧大姐儿一走就是两年,杳无音信。她兄弟就顺着那些穇子的踪儿,一路子找到了西南山里。最后来到了一个山洞门口,那穇子就没了。她兄弟就往里走。走啊走啊。就看见巧大姐儿正在那里抱着个毛孩儿吃奶呢。“姐姐啊!可找着你了!”“啊呀兄弟你怎么来了?亏得那皮狐精刚出去打食去了!你快藏起来吧!”一会子那皮狐精就回来了,一进山洞就闻着不对味:“生人气生人气,抓住生人活扒皮!”“那里有什么生人啊!是咱那毛孩刚拉了屎啊!”“你瞒不了我!还不赶紧叫那个生人出来!”“你可不能吃他啊!是俺兄弟来看俺。”“啊呀原来是毛孩他舅啊!你看看你怎么不早说!这么大老远地来,还不快叫他好好歇歇!毛孩他娘你赶紧烧火去!把这俩兔子炖了!来来来啊毛孩他舅啊!喝酒!喝酒!”那皮狐精咕嘎咕嘎地喝酒,不大会儿就喝醉了,睡着了,打呼噜就跟打雷似的。巧大姐儿就和她兄弟商量,抱上毛孩,趁着天黑就跑了。跑了整整一晚上,好歹算跑到了家。庄里的人都来看巧大姐儿和她那毛孩子。又到晚上,皮狐精找到庄里来了。那皮狐精坐在庄西头的碾盘上,心急火燎地蹾过来蹾过去:“毛孩他娘——你好狠心!撇下毛孩他爹孤零零!毛孩他娘——你好狠心!撇下毛孩他爹孤零零!”打这往后,每到晚上,皮狐精就来到庄西头的碾盘上,蹾过来蹾过去地叫唤:“毛孩他娘——你好狠心!撇下毛孩他爹孤零零!毛孩他娘——你好狠心!撇下毛孩他爹孤零零!”直到有一天,庄里有人熬了一锅黏黏胶,趁着天黑的时候倒在碾盘上了。那皮狐精又来了,刚一蹾,腚就叫黏黏胶粘住了。费了老劲,把腚拔的毛秃秃了,皮狐精才逃走了。以后再也不来叫唤了。
  •     乡音回响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我在学习过程中最确信的一点是自己记忆力还可以。而每每追溯自己记忆力好的原因,我总会想到我的爷爷——一个会“拉呱”的慈祥的白胡子老头。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我常将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拉呱在山东方言里大概是讲故事的意思)转讲给小伙伴们听,这无意间培养了我的记忆、表述能力。如果记忆没错的话,那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经常会有小伙伴问:你爷爷又给你拉呱了没,快给我们拉拉?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是童年时很荣耀的事。我的爷爷于2007年去世,活了80多岁。所以,当我看到姜淑梅的介绍,看到这位被称为“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的年近80的老奶奶的新书《长脖子女人》,自然就生出一种亲近感。我想,这是爷爷在我身上刻下的深刻烙印。《长脖子女人》全书都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读完后果然不负所望。记得高中时,校园里有个报刊亭代订各类杂志,当同学们都订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之类的热门杂志时,我却订了一本叫民间故事的冷门期刊,以致经常不能按时收到。我想,那也是受爷爷对我审美口味的影响。由于姜淑梅也是山东人,而且年岁与爷爷相仿,所以这本书无论是故事还是语言,都是熟悉的味道。以语言为例,其中一个故事叫吃长虫,长虫在我们方言里指的是蛇;在一个名为二妮的故事里,讲到山东人爱喝糊涂,糊涂在我们方言里指的是指玉米粥;在两颗奇树的故事里,讲到小姐妹俩去树林里“摸爬叉”,这更是我曾经从事十多年的活动,爬叉在山东方言里指的是蝉的幼虫,抓来用油炸着吃是人间极品美味。单单是语言,就已经是乡音回响在耳边了。至于故事,想来颇为可惜,我已经不能完整地回忆起爷爷讲过的任何一个故事。我努力回想,却只能回忆起一些残存的片断。这本书几十个故事读下来,也只有某些片断让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我想,大概是爷爷讲过类似的故事。我又在想,如果我早有这个意识,在爷爷晚年能把他的故事录下来,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我有自信,爷爷讲的故事,不会比这本书里写得差。读书的乐趣,一种可能是理智上的,学到了什么知识或者培养了思考能力,一种可能是感性上的,触发了什么情绪或者多了一种体验。这本《长脖子女人》的阅读经历,让我似乎重回童年情境,在另一个时空与爷爷相遇。感谢书、感谢阅读。
  •     2013年,一本《穷时候,乱时候》感动了太多人,这本书写中国乱穷年代的平民史,带着不可复制性走进读者眼中,而它的创作者姜淑梅,更是颇为注目。六十岁开始认字,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七十五岁出书,2014年紧接着出版《苦菜花,甘蔗芽》,而今年,姜奶奶78,又有新作,此本《长脖子女人》,集结大量民间故事,为我们呈现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些故事是姜奶奶采取走访调查形式打听来的,她处处寻找有故事的老人,而她索要的故事,同他们的年纪一样,都是过滤了水分,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可能正因如此,看着不免干涩不饱满,就如老人讲话的平实,让人回归到儿时的质朴。这些记下的故事,被姜奶奶说成“上货”,我们随着翻开本书,就能看到一个空空的货架渐渐装上货物的过程。但这并不是一个稀罕的事,比较难得的,是年岁如此之大的老人,能有这份毅力完成一个记述的工作,而这记述的起因,似教导为人向善,又似一种对故事单纯的流连不舍。和我们从小听过的民间故事差不多,姜奶奶笔下的,也是带着深切喻意而来。看看《开石门》里贪心的一家,只有克己为人方能安然无恙,欲壑难填的,难有活路;像《吃长虫》的闺女,有一个我们意识里的恶毒后妈,还有个不明事理的爹,她隐忍不发,胆小如雀,她没有善良天使的感动,但命运总能主持公道,后妈作恶,果报终难幸免……这些含义,轻轻一掀,就能发现小时的身影。这种语言朴素、讲述的情节却荒诞不经,多像小时候外婆奶奶讲给我们听的。它们有时作为哄孩子或教义孩子的专用武器,有时茶余饭后打发时间。故事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它们大多碎而短,但讲述的时候,总是说者有意听者有心,善恶因缘,因果轮回,又恰是因为它们的玄乎味道,不可捉摸的感觉反倒能震慑世人。然而长大的我们,回过头再去听听儿时的故事,会发现当时的心情已经不复存在,大人们在故事背后安放的喻意,漏洞摆出。像书中《颜回家的活宝》里,那四个孩子趴地上为残缺的桌子做四个人肉桌脚垫,换做孩子的心态,就要看成孝顺的表达,如今看来,那场面着实难以理解,而家客还以活“金元宝”称赞其乖顺的情景,更是难以接受。但因了我们的成长,和我们增加的理性判断,才把故事看得全面、透彻,从中体味出盲目和愚昧来。或许时间的功劳便是带来改变,然后让人变成熟。长大的我们越来越了解世界知识,而这世界的万千变化又是越变越精致,精致的世界看起来离我们越来越近,可离老一辈人,是在缓慢而快速远离他们所熟悉的面貌,他们听来颇有道理的故事,变得粗浅简陋,再后来我们不喜听说,他们便不再提及。王小妮说:“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姜奶奶记录的故事,就像记录本身,是旁观疏离的,她不给出多余的结论,她对故事意义不予置评。整本书,遵循一个把听来的故事写下,把自己变成讲故事的嘴巴,再去寻找倾听者的初衷,所以它的语言毫无修饰,让故事成为最初的样子。其实无怪乎这是一群自荒芜年代走出的人所讲述的,他们人生已满含生的曲折,但饶是如此,也还有一些平顺温和的回忆在陪伴,那可能就是这些稍显简单且荒谬又警醒人心的故事了。那里有万物生灵的情意(如《狐狸守灵》)、有始终阴暗狠毒的灵魂(如《白衣女人》)、还有善有善终的人生理念(如《韩石桥》),也有一面讲着狐妖的恩情难忘,期望以身相许,一面昭示着人类对其的鸣枪驱赶传达的潜在秩序——世间存在不可逾越的规则(《哪个媳妇是真的》)……这些离奇、神神叨叨不科学的故事,仔细瞧很荒诞,再仔细瞧,荒诞的情节在荒芜的年代,也抵不过人们追求真善、黑白分明的做人信念。陪伴老一辈的人儿走过年少青春、难捱时代、以及光影流逝的人生片段,有些已被铭刻,有些褪去光彩暗然失色。讲故事的老人,都曾是历史舞台上极为不易的一群人,他们在大悲大喜之后,或者在即将退出舞台之前,留一点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全无不妥。又或者,经过生活的痛彻心扉,只有讲些与己无关的故事,才足以不悲不喜,寂静安宁吧!姜奶奶说:“这些有故事的人跟俺一样,一天比一天老,俺还得抓紧时间上货哩。”生而短暂,光阴无情,加上每个故事兼具的不可复制性,让人读罢,频频回顾自己幼时的听闻,出神地想着外婆奶奶讲起的传说,那遥远的声音,真是徒增眷恋。值得庆幸的,是一回神,发现儿时总会竖立并认真听闻的俩儿耳朵,原来没有追逐富饶的语言以致迷失不知回返啊!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姜淑梅奶奶笔下的文字浅显易懂,也不乏她性格里独到的幽默。在读的同时,山东农村的风土人情也在脑海中一点点铺开来。水波罗的故事,特别有画面感,谋财的人,在大雨滂沱,碧绿的瓜棚下,向朋友伸出了毒手。赵大个子的故事做结尾,真是特别黑。人的心眼坏起来,真是有一万种可能。带着善良,恭谦,平常之心来生活吧,太平安稳就是福。
  •     虽然没有前两本写自己生活的好看,但是还是希望老奶奶长命百岁,多多写书,会一直支持下去的
  •     抓人的故事不多吧,这种不疼不痒的写作风格被当成特色我也是有点微醺,不过老太太年迈之后才开始认字并且写作,着实让我震惊,不谈这本书,我挺喜欢这个老太太的。
  •     出版社送的书。感觉没第一次在读库读到时惊艳了
  •     神医和龙角上挂骨灰的故事,小时候的一本地方故事卷上看过,只是主角不同。可能因为距离作者的家乡不算远吧。
  •     没有第一本书好看,这本纯粹是一些道听途说和封建迷信,没有打动人的故事
  •     没有第一本精彩。老奶奶到底是写自己的故事写得最好。但仍值得鼓励。多给一颗星。
  •     这是我今年以来读得第二痛苦的一本书,第一痛苦是红楼梦魇。这本书里讲的故事太重复,我记得小时候有本月刊叫做民间故事,大抵讲得就是此类故事,民间的生猛,你意料不到的劳动人民的恶意,生灵与人类的关系,总之这种故事自小到大看过太多。整本书亮点不多,唯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貔貅静,讲人类的自私与绝情。后面基本都在重复这个主题。不喜。
  •     原汁原味,有一个故事我小时候我爸爸也给我说过
  •     这种故事我太奶奶、姥姥、妈妈和音乐老师都给我讲过,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篇这里还真没有,姜奶奶应该也到我这里来上上货,哪天讲给你们听听,一个跟狐狸有关,一个跟王八有关。
  •     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也想过要收集一下家乡民间的故事,最后只写了两个记忆中妈妈从外婆那里听过来的故事作罢。大学时上过王娟的民俗学概论,知道民间传说一个基本模式,但还没有上升到比较文学的高度。(这次读五卷书可以找资料看看。)早上坐错车了,往回赶的时候在手机上读完。有重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手机排版的错误。读读无妨,有生气。当然不如苦菜花甜蔗芽了,那是真实的生活的嘛。第一本还没读过。还是读纸书吧。可是看到过的奥克斯轩客会竟然把可以不用消费饮品的读者座位都撤了,也太他妈鸡贼了。
  •     没有前两本好
  •     飞机晚点 就读完了 很多篇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奶奶讲过的类似的民间故事 很接地气 民俗学家也许可以研究出更多 比如农业社会人们的普遍思维 经济生活 民间迷信 习俗 弱者的被压迫与报复等等
  •     对无知心存敬畏。
  •     我偏爱此书里《烘篮里的媳妇》、《黑老鸹头碗》、《鬼神》、《劫道的》等诸篇。
  •     鬼故事居多,有些似曾相识。结构稍有些松散,文字也不是太讲究。总体尚可
  •     动物都惹不得,不然叫你好看!知道动物惹不得的不去阻止不懂动物惹不得的人惹动物,叫知法犯法,叫你好看!
  •     小米边梳理小狐狸的毛,一边学着她妈的样子说:“别桕摸摸毛吓不着;摸摸耳吓一会儿。”
  •     充满农村思想的民间故事,但有的口味重了点,我承受不住
  •     只有几个故事有可看性。文字还是干净的。
  •     民间故事是世界的。姜奶奶用词泼辣直爽,从田间地头捡起来就是,读起来很舒服,难得的是也不作评判,很多故事在聊斋里有原型,可是蒲松龄在借鬼说人评世道发泄愤懑,姜奶奶没有,那些老故事就生在那儿,给你看了,看了也就看了,随处放着,天真而无畏,每天读一篇,像小时候我奶奶给我讲故事似的,一盏灯,一铺热炕,天地就缩在这一个被窝里,世界只有我和我奶奶,妖魔鬼怪好人坏人都在外面,在外面。
  •     还好吧
  •     又找到了小时候看《民间故事》的感觉,喜欢怀旧者可读,吓唬小朋友就不要了
  •     三观不正?噗。总之就是有太多旧时的东西。有些童话故事还是就让它默默消失的好。
  •     还是讲自己的故事好看
  •     老太太的语言在民间故事这种题材中体现出鲜明的速度感,这是浑然天成的甚至也许未经思索就自然流露的语言,然而故事本身相比以前自身的故事差了些韵味。
  •     有几篇不错。好多故事都觉得重复。 老太婆的口吻,民间风味强烈。
  •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     装神弄鬼,大不如前两部了。
  •     好生猛地民间故事,绕不开死亡,报应,善恶,鬼怪。
  •     如此傻逼的书
  •     不爱科幻 就爱看这些鬼啊神啊的
  •     本来想读姜奶奶的《乱时候,穷时候》阴差阳错的读了这本。像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一样离不开鬼神和报应,也像小时候听故事一样,吓得总觉得角落里有东西。于是,看了一半赶紧换掉看别的书。
  •     民间传说,没前两本讲民俗和生活有趣,果然还是自己和身边人的事写得更生动。传说类故事无非就是因果报应劝人向善,但好些故事里没这么严格,反而模糊了善恶,更显出人性的复杂,有黑童话的意味
  •     当代子不语
  •     民间鬼故事…小时候似乎听过类似的
  •     以后大概都没人会讲这些朴素的故事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