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历史

出版日期:2015-12
ISBN:978720813524X
作者:[英] 格雷汉姆·克拉克
页数:272页

内容概要

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 Clarke),英国肯特大学文学与图像研究高级讲师。出版著作有《沃尔特·惠特曼:作为私人史的诗歌》,编有《美国城市:文学与文化视角》《摄影中的肖像》《风景艺术》等,同时也参与埃德加·爱伦·坡、T. S. 艾略特、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编辑工作 。
译者 易英,著名美术史家、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什么是照片?
第二章 我们如何阅读照片?
第三章 摄影与19世纪
第四章 摄影中的风景
第五章 摄影中的城市
第六章 摄影中的肖像
第七章 摄影中的身体
第八章 纪实摄影
第九章 作为艺术的摄影
第十章 被操纵的摄影
第十一章 充满无限好奇的摄影盒子
注释
插图目录
文献综述
大事记
术语解释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本书从1826年第一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等摄影题材的发展,展现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通过镜头对世界的观看与思考,并吸收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等对摄影的独特创见,为我们贯穿起一部生动、极具情感的摄影进化史。


 照片的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的主要活动就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形象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决定我们对真实的要求,而且形象本身成为令人向往的直接经验的替代品。每一处风景都有无数专业相机的长枪短炮扫射着,每一桌宴席也都有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智能手机瞄准着。哲学家布尔迪厄将摄影称为“中等趣味的艺术”,在社会文化趣味的等级系统中,古典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戏剧,都是很“高眉”的,而烹饪、体育、服装、明星八卦,那就“下等”了。摄影处于“高雅文化”和“趣味无政府主义”之间,天然地适合中产阶级。因此,关于摄影,大概每人都能略知一二:玛格南社、荷赛、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个被兀鹰盯着的骨瘦如材的小女孩、卡帕说“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只是,形象如此之多,充塞着日常生活,大部分人并不能从快门的咔嚓声中停下来想一想:一张“照片”究竟包含多少信息?它背后有着怎样的观看史?我们如何去阅读照片,尤其是那些在摄影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作品?更进一步,一张照片的意义应该如何去认识,如何去谈论?牛津艺术史系列向来有分量,关于摄影这个话题,它在1997年出版了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 Clarke)的《照片的历史》(The Photograph)。若论摄影史,1981年伊安·杰弗里的《摄影简史》(Photography: A Concise History)迄今仍是经典之作。但是若论杂糅理论、向深度开拓,则非克拉克此书莫属。本书从1826年第一张照片的诞生讲起,选择摄影史上128幅关键作品,梳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艺术等摄影题材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它跳脱出以大师为中心的庸常叙述,更类一部大型对话:一边是施蒂格利茨、卡蒂埃–布列松、黛安•阿勃丝、马修•布雷迪等摄影大师,另一边是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波德里亚等知识分子。杰出的作品邂逅独特的洞见,使得这部书超越了摄影进化史、具备了影像哲学的魅力。天才的莱奥纳多•达•芬奇型构了摄影的理论,不过第一份发表的文字是1558年乔万尼•波尔塔的《自然的魔术》。使用暗箱进行形象复制,为一些画家所熟悉,有当代研究者怀疑,维米尔在画他的《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时,便曾使用暗箱,因此画作颇具单反相机的特质。暗箱能扑捉影像却不能纪录影像,直到19世纪技术发展解决了固定影像的问题。法国人约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达盖尔在1839年公布了摄影法——银版照相,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在1840年公布“碘化银纸照相法”,从此,“光的书写”加上机器与化学,一张单独的负片终于可以产生无数副本。本雅明说,摄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灵光消逝而影像增殖。工业化的一个结果是照相机越来越便宜、摄影越来越平民化。1888年柯达相机问世,“Kodak”,暗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发出这个声音。到1900年,便携袖珍照相机的市场价只有区区一美元,“每个孩子都有一台布朗尼”。从媒介的角度说, 摄影成为最有效的视觉再现工具。虽然摄影有大众化基础,但是专业摄影依然保留了它的“等级制”,就像摄影曾经的对立面学院派绘画一样。专业摄影从绘画中挪用理念,即使是最基本的类型,比如肖像、风景、静物、人体等等,都是植根于绘画的基础。同样,专业摄影师们则把摄影的意义编码在学院艺术的语言和价值体系中,摄影不仅“再现”,更要“表现”。在大师的镜头下,瞬间亦能永恒,精神深度必将战胜二维影像的“肤浅”。分宗立派、各有理念,画廊、图片社、教材和博物馆推进了“经典化”过程。当摄影逐渐积淀成文化传统,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观看者,都分享了“摄影话语”——一种包含其自身的语法和句法的符码语言,既反应意义又构造意义,充盈着意识形态。从文艺理论的层面说,“阅读照片”意味着理解这种话语体系。这种“阅读”包含两个基本的方面,首先,照片本身是摄影家的产物,它总是一个特定观点的反映,美学的、论辩的、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反映。其次,人们对照片的“接受”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要根据照片编码的要件,结合自身阅历,参照更大的文化系统,在文本间性中进行构造和理解。总体意义上的摄影是一连串技术、媒介、体裁、审美、商业和政治动机彼此影响的建构物。微观意义上的照片则是放大与缩小、聚焦与剪裁、平面与错觉、光线与暗影、黑白与彩色、显现与隐藏、权力与魅力等诸多对立因素的综合。作者克拉克一再强调照片的建构性,也就是说,照片并非世界如实的或镜像的反映,而是一个由我们赋予意义的世界。就像桑塔格所指出的,照片篡改世界的规模,但照片本身也被缩减、被放大、被剪裁、被修饰、被窜改、被装扮。看似客观静止的哑默影像其实自有它的立场、道德和倾向性。比如戴安•阿勃丝的《双胞胎》,这是富于争议的女摄影师最少引起争议的作品,至少第一眼看上去相当简单。但是如果“阅读”,细节还是大有可观。两个女孩儿被框在一张照片里,一堵白墙,没有具体的时空背景,也没有任何线索说明她们的社会或个人身份。一条小路横穿画面底部,轻微倾斜,提示我们摄影师的“角度”是斜视的。仔细观察,双胞胎中的一个是快乐的,一个是悲伤的,她们的鼻子不同、面庞不同、长袜的图案不同,细微的地方略有差异,会使人们疑惑她们到底是不是双胞胎。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目光如此定定地望向观众,其中有某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成分,难怪《闪灵》中的双胞胎是对这幅作品的模仿与致敬。又比如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的《熨斗大厦》,他扑捉到初雪飘落的微光,无论树、雪还是天空,都旨在把都市景观最小化,突出自然趣味的“抒情的颤抖”。有意选取的视角使得大厦单薄如纸、虚无缥缈,从而将坚固的商业建筑,转换为美且脆弱的海市蜃楼。施蒂格利茨用心之良苦,只有比照他同时代的其它摄影师拍摄的熨斗大厦——坚固、凌乱、嘈杂,才能有所领会。在20世纪的诸种摄影题材中,纪实摄影展示了照相机最有说服力和最激进的一面,它长于设置观者和事件之间的联系,唤起一种想象中的责任感,也就是“照相机的良知”。在《论摄影》中,桑塔格提到1945年她在一家书店看到了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照片,“我所见过的任何事物,无论是在照片中还是在真实生活中,都没有如此锐利、深刻、即时地切割我。”本书收录了桑塔格看过的一张:公园般的场景,很多树木,路上走过的健康男孩,阳光普照,然而就在路边,堆放着成排的尸体。正常世界与残酷世界的并置,更让人难以忍受。摄影师多罗西娅•兰格忆及1934年她拍摄《移民母亲》时的情景,“我看到并来到那位饥饿和绝望的母亲面前,就像被磁铁吸引。我不记得我是如何向她解释我或者我的相机的出现,但我记得她什么也没问。我曝光了五次,在同一角度越拍越近。我并没有问她的年龄和她的过去。” 从伦理的角度看,兰格“劫掠”了移民母亲的影像,无视她的困境。但是从纪实摄影的角度看,这是一张名不虚传的杰作。位于画面中央的母亲、缺席的父亲、疲惫的孩子、悲苦的面容,它令人联想到圣母子图,象征含义远远大于母亲本身的实际存在。罗兰•巴特提醒我们,无论我们何时观看一张照片,我们看到的都是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桑塔格也同意,摄影是一种挽歌艺术。但是,摄影除了是人类与流逝时空的缠斗,亦是一种制造与分享意义的机制。克拉克指出,摄影最终会对无尽的意义开放,从一开始,摄影就总是一个充满无限好奇的盒子。已发《三联生活周刊》,请勿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值得一读
  •     还是有一定理论门槛的,但也因此显得凝练~单纯想摄影史入门的不建议读这本!p.s. 翻译得算不错了,只是因为作者有纵深又不絮叨,所以基础不够的要慢慢读!
  •     实在是…很难读啊
  •     说读详尽的摄影史可以略过这本书,恐怕不够公允。这本书并不是讲摄影的历史,而是照片的历史。分主题讨论的形式很棒,可以衍生很多问题。摄影爱好者可以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学习构图等摄影技巧,图像研究者可以学习如何抓住照片中的细节进行图像分析。
  •     重点在于摄影史中的早期大师。全书没有按时间排序,而是分成类型,每章有重点照片分析。层次清晰,不吊书袋而有深度。部分人体照片能顺利出版,不易。
  •     照片可以包罗万象,也可以什么都不是,照出的都是人心。难得有一部完整论述摄影术自诞生到今天的通论不是简单地按照年代来划分章节。
  •     刚刚初看了下,还是里面的内容震撼到了
  •     难读,拗口
  •     写得比较普通,如果读过更为详尽的摄影史,那么这本可以略过不看。
  •     翻译惨不忍睹啊
  •     内容条理性挺好的,翻译也很流畅,就是排版有问题,一部分插图的位置和文字叙述不对应,对照起来比较困难。
  •     看着很累。。。愈发觉得欣赏照片是门玄学。。。
  •     真实愧对于自己是摄影专业毕业的摄影师,上学那会儿学的都忘了.....没读过详尽的摄影史不敢妄自评论这是最好的摄影史读本,但是本书从人类思想随时代进迁为隐性导索,对照片的意义,如何观看照片及各类摄影在现实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一一详尽解读。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读本,翻译的很拗口,没有相关摄影基础的不建议阅读。
  •     实在是很难读啊!没有读过原版,所以对译者的翻译不好妄加评判。 不过将本书通篇所有的附图下面的点评读一遍,耐心的学着自己练习一下,倒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有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错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