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屋顶的巴黎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15509198
作者:扫舍
页数:260页

内容概要

扫 舍,本名曾琼,生于成都,曾为纪录片编导、外企金领。现为艺术经纪人,在欧洲和中国之间行走。著有散文集《在普罗旺斯的太阳下》等。

书籍目录

再版序:活着,并活成一个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人
原版序:关于扫舍, 关于扫舍的巴黎
Partie 1
星期天, 去看巴黎
我的桥,我的心
左岸
真的值得看
四本打开的书
在香榭丽舍找到你的所有
慢船去中国
地下铁
走过地下墓穴
音乐结束
Partie 2
八月不起义
法国和大熊猫
谁来吃晚餐
吃洋蓟
于先生
无花果
国王饼
法式蜗牛
逐臭之快乐
甜蜜地苦着
维拉和Patchouli
一个叫喀麦隆的房间
安涅斯
Partie 3
我知道你是谁
在花园
几乎可以在外面吃饭的晚上
薰衣草工坊
如果没有我的妈妈
粥或面包
开裆裤和"犯人头"
上火了
营巢记
阿尔城和凡·高
环法自行车运动
乡村旅店
Partie 4
美国人在巴黎
破碎的女神
天,她亲眼看到过凡·高
这样的故事
两个法国女作家
谁买了毕加索
法国永远的坏孩子
从头开始,以头结束的传奇
印象主义的猫
有种美是有毒的
一次颠覆
再见,拉夸先生
古剧场里的现代舞
谁还记得钱拉· 菲力普
无国界的弥撒
科莱特和玛丽·特兰蒂昂
墨镜后面的歌者
三个巴黎女人
画家丹尼赫巴斯
莫奈的花园
邂逅乔治桑
巴黎,我爱你

作者简介

《灰屋顶的巴黎》写的是一个叫扫舍的女人眼中那一小块法国生活,那一小块巴黎情感,这些生活和情感,虽然是小视角的,但是是属于她这样一个生命的。


 灰屋顶的巴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活着,并活成一个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人 这个标题是扫舍《灰屋顶的巴黎》再版序的标题,因为这句话,我买了这本书。 书的封面很特别,有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老年时的一双眼睛,这幅作品是第二届新星星艺术节获奖艺术家姚朋创作的。 扫舍写:“他画的这双眼睛,充满了严峻的审视,凝重而让人震动。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有勇气始终用这样的眼睛不断地审视自己活着的意义的人,希望自己能在这样的自我审视和反省中,保持对生活的热度,对知识的欲望,保持不合时宜的理想和天真,保持对有重量和质地的生命的追求。活着,并活成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一生的人。” 活着,并活成一个对得自己的一生的人。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扫舍因为害怕中年危机的安逸,成为当之无愧的“社会主流的人物”而丧失心灵的激情,而折腾起一个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平台的“新星星艺术节”,从此打破了她写本书时的宁静。 的确,这本书里有足够的宁静、安定、还有生活,尽管所有的发生地都是在远远的巴黎。 书中那些动人的黑白照片,是巴黎的影像片断。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有火车站台上等待出游的女儿;有来自普通男女的拥抱;有快乐的商贩,避开人群之后接电话的模样满是忧伤;集市上的面包摊,卖冰淇淋的女孩,等待看画展的人们……女人的目光集中在这些日常的模样之中,也一下拉近了巴黎和我们之间的距离。那里是海明威的巴黎,是艺术的巴黎,是花神咖啡馆的巴黎,也是那个丢失护照失去身份的中国女人的巴黎,也是在园子里和孩子们一起藏猫猫的女人的巴黎,也是每一个平民百姓日复一日生活着的巴黎。如扫舍所说:“巴黎,其实不是造梦的地方,这是一个寻找生活的地方。我在巴黎学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那不是如何追求成功的价值,而是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 扫舍的文字里布满密密扎扎生活的细节,来自艺术、美食、家居,还有当地人的生活。这本书与到此一游只涉及历史,涉及文艺,涉及众所周知的地名的旅游类书籍截然不同,在她笔下的巴黎不是活在过去历史的堆砌,不是简单地将某些地点与过去的名人相联系,更没有攻略,此书如简笔画,尽管影像黑白,却无比生动。 她讲星期天的巴黎,没有开门的拉发耶百货大楼,没有开门的春天百货,和巴黎结下一种“恬淡的情谊”,游走在一些不知名的小街,在旧书摊上翻阅旧书,去巴黎最老的城区——玛黑漫步;她去博物馆,也去那些没有多少人去的地下墓穴,也去埋葬着莫里哀、巴尔扎克、比才、罗西尼、肖邦等名人的拉雪兹公墓,在莫里森的墓地前,扫舍对当时身体里只有五个月的儿子自说自话:“他的音乐结束了,但我的儿子的音乐才刚刚开始,我不想让他唱得如莫里森那样震撼,我只希望他能唱得温暖,悠长。” 扫舍的目光不是游客的,是居家的。跟随这样的“导游”,必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还有那些静下来的内心。 一直相信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没有什么比生活更迷人了,而扫舍的书里呈现的不是密不透风的生活,而是将生活的帘子掀开一个大口子,让风肆无忌惮地灌进来,让生活变得轻盈,且有栀子花般的芬芳。 扫舍写她与孩子们一起手制薰衣草香囊,自己缝布袋,自己画布袋,然后一家四口坐在院子里轻轻地将那些花瓣放在布袋里,当作礼物回国送给友人;装修画家芬妮住过的老屋,历经整整两年的时间,见识了法国人的做工速度,磨掉了要求“快速高效”的脾气,在法国就是这样,急是急不来的,最后靠自己和老公分工为这座房子粉刷外墙、顶、门窗,还有老房梁;当然要维持一个美丽的花园,还“会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工作”。 扫舍的巴黎属于生活。 所有的巴黎生活都与当地人有所交集,她不只说著名的凡高,她也说不那么出名的画家丹尼,为了给身患癌症的妻子治病,努力地画画卖画,艺术变得不再那么高大上,有时它会成为一种生存的本事。她也写巴黎的化汝品圈子里有名的能干的女人,既是“好的CEO,也是一个好园丁和好厨娘”。你会从这些接地气的巴黎人身上看到不管在哪里,都有生活的难,但依然会有坚韧和坚持,有原则的生活,会让生活不那么乱七八遭,并且活得有点趣味。 我最喜欢扫舍最后一部分所写,关于法国的歌手、作家,还有法国电影。 看完书,我去找百度上找了那个通常戴上墨镜才出场的博纳瑞夫的歌来听,他的歌真是忧伤又安静。我也喜欢赛吉?坎斯伯,在他的歌声里,有自由的吉普赛人一样的流浪气息。还有我多么渴望看那个在法国炙手可热的小说家安娜?卡瓦尔达写的小说《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只是在2004年漓江出版社有过一次出版后,并无再版。而我想找她的书来看,是因为扫舍介绍她的文字里充溢着琐细与平凡。我似乎在寻找同类般在寻找我文字的意义,太多人生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注定日复一日的平淡无奇,而在日日相同的岁月里品出甘甜,不用高声唱“苦才是人生”,必定会有一种智慧沉淀,我希望在她的书里找到对自己的鼓励。而那一部叫《圣诞快乐》的电影,更是让人相信这世上尽管有那么多种语言,唯有艺术是人类情怀的共通,不需要更多的交流,自会懂得、怜悯与理解。 不错,这些歌曲、电影、文字很有助于我对巴黎的理解,私密的,浪漫的,又是深入人心的。 一个人对微小生活生出的迷恋,从琐碎繁杂的生活中长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需要修炼的。扫舍也是个喜爱美食的女子,装修房子时,一定要有一个中国式主妇的大厨房。一个喜爱厨房,喜欢佐餐小情小调的女人,不会淹没在生活里蓬头垢面。 之前看过她写的那本《在普罗旺斯的太阳下》,我记得:那是一个平凡的星期天的清晨,满屋飘着巧克力香等待孩子起床的母亲在享受一个宁静的清晨。她想孩子们成人以后,会记住这样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飘着巧克力甜香的清晨,那些与嗅觉交织在一起的记忆会满溢对母亲的爱意。 那一刻,那个举着腊梅,站在浑浊空气的地铁里,身着大红色旗袍去朋友家过年的中国女人,与这个在清晨为孩子做巧克力蛋糕等待孩子起床的母亲,重合了。而另一个执著于精神理想的她,自找苦头奔波的女人,看似被淡化了下去。但是如洁尘所说:“扫舍对艺术有一份爱……这份爱,是骨子里的,一旦是骨子里的东西,那一定是能够负重的。这世间,但凡真正的爱,都能够负重。” 扫舍于是带着炙热的爱和真诚,给自己本可以轻闲的人生坠上了一块沉沉的大石头,为了那些不合适宜的“理想和天真”,她坚持自己,保持了原生的勇气。她与我们心中那个“头脑在云间,双脚必须落在地上的人”踏实地吻合了。 隔着厚厚的时光,书中的巴黎,和我现在生活的一到春天就阴雨绵绵的南方城市,有远远的距离,可是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有艳阳的午后,我坐在自家的小阳台上写字,屋子里有皮雅芙的《玫瑰人生》在飘荡,我突然产生一种恍惚感。我眯起眼,似乎感受到了和巴黎天空下一样的阳光,尽管知道是梦一场,可是这一切真的如此切近。我想,一本书可以给一个人带来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我想这个春天,我会留在重庆,写下我想写的字,并努力“活成对得起自己一生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看了之后了解了很多关于法国的事情,人文、建筑、生活习性等等。全书的前面部分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悟为主,很喜欢这类,后面部分以法国名人介绍为主,感觉网上也能抄袭到,感觉有点敷衍,不太喜欢这部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东西~
  •     偶然遇见的一本书,本来是因为选修课的论文而去找书却遇见了它。然后深深被作者笔下的巴黎吸引。对巴黎的感受大概来自《gossip girl》中时尚的美国女孩对巴黎的无限崇拜和欣赏。露天的咖啡厅,炫目的阳光,或者一段美好的邂逅。这本书里看到了一种法国人生活的态度。那些说着被称为世界上最美语言的人们,在弥漫着浪漫与悠闲的巴黎,或时尚或舒适的生活着。另人向往。
  •     当你真正热爱一座城市的时候,应该是融入到最平凡的小事中,附带着爱着这所城市孕育的各色各样的人
  •     2015跨年第一本书 “清晨我在橄榄树(还是什么树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