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547022429
作者:王国维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原文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①,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②之《渔家傲》③、夏英公④之《喜迁莺》⑤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注释    ①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②范文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先世邻(今陕西邻县)人,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范仲淹曾经驻守陕西,抗击西夏,西夏人称其“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军旅生涯拓展了他的词作内容,他描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为宋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其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③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夏英公:夏竦(984-1050),字子乔,曾为宰相,封为英国公,北宋词人。    ⑤夏竦《喜迁莺》    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今译    李白纯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八个字,就使万古千秋在此登高望远的诗人无法再开口咏吟。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尚能勉强继承其词风,只是词中气象已经难以企及了。    评点·赏析    气象可以理解为作品整体的风貌与布局,它是与作者本身的某种情思、倾向互相融合而成的基本的风格、格调。李白的这首词,由伤别的悲凉基调开篇,触景生情并由此到怀古怀国的悲壮感情,一种跨越时空的寂寥感同时跃然纸上,其场面宏大辽远,境界浑然一片,所以王国维先生说他“关千古登临之口”。范仲淹的《渔家傲》同样有悲壮的感情蕴涵其中,而且这种感情始终贯穿词间,质实有余而缺少了李白的一种空灵的元素,而且比李词少了一层时空的寂寥,故而说气象不及李词。至于夏英公的《喜迁莺》,虽然描写得豪迈浩荡,但由于是应制之词,着力点在渲染富丽堂皇的皇家气象,可以说是点缀升平之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秉持“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人间词话》第五十七条)的王国维所不喜也在预料之中。    原文    张皋文①谓:飞卿②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③足以当之。刘融斋④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    注释    ①张皋文: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词人、词论家,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所著《词选》一书,使清词体格为之一变,余波至于晚近,为常州词派开宗之作。朱孝臧称其为“词坛疏凿手”。他是阳湖派散文和常州派词的开创者和代表。本文所引“深美闳约”原文为“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其后韦应物、王建、韩翊、白居易、刘禹锡、皇甫松、司空图、韩偓并有述造,而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②飞卿:温庭筠(812-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晚唐文学家。温庭筠一生不得志,生活放荡不羁。其词作浓艳细腻,绵密隐约,多采用诉诸感官的密集而艳丽的辞藻来描写女性及其居处环境。在词坛上与韦庄齐名,世称“温韦”。其诗作也颇多妙句,与李商隐合称为“温李”。    ③冯正中:即冯延巳(904-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为南唐中主李璟的丞相,其入学问渊博,以才艺自负,尤喜为乐府词。冯延巳的词作多以相思离别、花柳风情为题材,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他不仅开启了南唐词风,而且影响到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等人。    ④刘融斋:刘熙载(1813-1881),温庭筠,图出(清)上官周绘《晚笑堂画传》字伯简,一字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多年,清代著名学者,本文所引其文见《艺概·词曲概》:“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今译    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深邃美艳、宏阔婉约。我认为这种评价只有冯延巳才能够担当。刘熙载说:温庭筠的词精妙绝人。我看这个评价才比较接近事实。    评点·赏析    “深美闳约”与“精艳绝人”的区别是很明显的,温庭筠的词多为应歌而作,风格香而软,除词藻华丽外给人留下的欣赏空间比较小,而且其词左右不出闺房之外,格局窄小自不待言,因而细腻浓艳有余而缺少一种宏阔的境界,故而难以当起“深美”和“闳约”;而冯正中的词除了精妙之外,还有鲜明真切的个性表现,关于冯延巳的词评在王国维先生其他的文论中还多有涉及,下面再具体展开,读者可先读一下冯延巳《鹊踏枝》词“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来感受一下。P17-20

前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像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度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万像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热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豪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闪耀的思辩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子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有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子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问开始部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子经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都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唯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个人自我的方式进人经典,作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园,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内容概要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书籍目录

人间词话
附录一:《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
附录二:人间词(甲乙稿及后编)
附录三:王国维先生生平
附录四:戏效季英作口号诗(六首)
附录五:王国维碎评
附录六:文学小言
附录七:屈子文学之精神
附录八:关于叔本华意志论的阐释
附录九:叔本华美学思想品论天才
附录十:孔子之美育主义
附录十一: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
附录十二:词集序记

编辑推荐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以“境界”为核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理论的总体阐发,也有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  《人间词话(插图本增订版)》底本采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重现其真容,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二:《人间词话》原文,人间词话未刊稿以及删稿、人间词以及王国维先生生平。其中“人间词话”是经王国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六十四条。每条原委后均附有译文、评析、注释等辅助内容。

作者简介

《人间词话》是一部以词为论述对象的文艺解析著作。为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这本书不仅沿袭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等的体例和格式对词作予以评析,更重要的是。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在我国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自然融入了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大师的观点,倡导“真事物”、“真感情”。弥补了当时浙、常州两大词派的不足。在那个新旧思想激荡的年代引起了读者们的强烈反响。《人间词话》作为我国近代审美思想的先驱。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颇具影响力。

《人间词话(图文版)》撷取《人间词话》及其未刊稿和删稿的原文。加以精确的注音、注解和延展性赏析。更特别将王国维的《人间词》、《文学小言》、其他著作中关于词的论述。以及其关于孔子、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的文章等辑录为附录,使读者们可以在众多背景资料中。真切地领会王国维“境界”说的精髓。


 人间词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物美价廉,内容独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