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物与史事

出版日期:2015-3-1
ISBN:9787303180478
作者:马忠文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马忠文,1967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985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2年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研究与近代史料学研究。

书籍目录

上篇
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3
“翁同龢荐康”说考辨——翁、康关系再认识52
康有为自编年谱的成书时间及相关问题82
从朝野反响看翁同龢开缺前的政治倾向95
戊戌年翁同龢开缺前后清廷满汉关系管窥110
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122
中 篇
黄遵宪与张荫桓关系述论149
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160
张荫桓流放新疆前后事迹考述173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在北京活动探微187
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
贿赂策略与活动199
戊戌时期李盛铎与康、梁关系补正——梁启超未刊书札释读211
戊戌保国会解散原因新探——汪大燮致汪康年函札考227
戊戌“军机四卿”被捕时间新证234
戊戌政变研究三题241
下 篇
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257
维新志士王照的“自首”问题289
于右任早期反清革命的“罪证”——台北故宫军机处档案所见
抄本《半哭半笑楼诗草》317
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333
从清帝退位到洪宪帝制——许宝蘅日记中的袁世凯346
后 记364

作者简介

百日维新过了近120年,戊戌变法史研究是否已经题无剩义?
康有为是如何从籍籍无名迅速赢得光绪皇帝的信任的?
晚清重臣张荫桓、翁同龢戊戌变法前后为啥一蹶不振?
“戊戌六君子”被捕节点,政变后逃亡者王照是如何偷生又如何自首的?
晚清一脉,上承秦汉以降王朝政治的余绪,下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国史之关键转折。作者从爬梳档案、日记、函札、报刊入手,从关注张荫桓而介入戊戌变法史事考订,涉及康有为周围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以及王照、高燮曾、李盛铎、汪康年、“军机四章京”在戊戌年的活动,进而对李鸿章、张荫桓在旅大交涉中是否受贿和康有为在政治谋划中的行贿策略等最为隐秘的部分也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兼及慈禧与光绪之死,袁世凯、于右任诸人辛亥前后的行迹。文字灵动,考证精密,无疑会颠覆许多过去的成见,为戊戌变法史乃至晚清史辟一新境。


 晚清人物与史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历史的用处——读马忠文《晚清人物与史事》随感“古为今用”说的是一个事实:人类之所以要谈论过去,是因为它对我们今天有用处。这用处,跟老百姓常说的“这小子,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那个“用”没什么区别。历史有这样和那样的用处,比较高大上是曲线治国。近的例子,比如刚让公共知识分子空欢喜一场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就不说了,说说远的吧。据司马迁引董仲舒的话,孔子之所以作《春秋》是因为——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既无一号文件让他起草,又无山东网信办派他主管,只好退而述往事,贬乱臣贼子,“垂空文以断礼义”,搞曲线治国。从《春秋》到今年春天,历史多是干这用的,以后也还会这么用。治史除了能“曲线治国”,还能“平行线治国”。修昔底德对自己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这样的期许: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相似”而已,不虚不冒,说得比较平实。不过,人类社会横着的和纵着的那些相似性,到了文史哲政经法学者都以“科学家”自居的近代,纷纷“专升本”成了“规律”。从相似中只能得出“可能还这样”的估摸,从规律中推出的却是“必然还这样”的断言,这就像一根直线只要给个角度、定个距离就能画出它的平行线。掌握了社会历史“规律”的人,仿佛通了大小周天以及玄关什么的,俨然回到“卜祝之间”。只是人类社会变数太多,哪来自由落体运动那样的“铁律”?有一阵,他们用“拐点”、“陷阱”、“系数”、“模型”把领导人白乎得一愣一愣的。但规律失效,预言失算的情况络绎不绝。谁让他们为了及早变现,不远远地画三五百年之后的平行线,净弄些三五十年甚至三年五载就能出结果的“规律”呢?结果出来之日就是他们和领导人交换师徒位置之时——他们现在又在画大秦“以吏为师”的平行线了。治国治世之外,历史还有一种用处,那就是满足人类对自己身世的求知欲。电视上看过一些少小见弃、长大寻家的男女,他们寻寻觅觅到老爹老妈那儿,一不追讨感情债,二不看看还能分点什么,好像就是为了搂着哭一会儿。历史的这类用途虽不适合出席重大场合,例如社科重大课题发布会,但又家常又实惠,我估计此刻世上捧读历史书的一多半是出于好奇,就想知道知道过去究竟是怎么回事,顺便明白一些人情物理,培养点智慧,于古今依稀仿佛、似是似非之处会心一笑,也就够了。这种功用及需求属于人类生活独有的意义,一部分体制化为学术象牙塔,一部分情操化为“自己的园地”。忠文的《晚清人物和史事》,应该更在这条道上吧。晚清那段历史被很多人用作当代社会政治的比喻或镜像:照片是“老佛爷”,底片是“老人家”;“贾宝玉”是清末立宪派,“甄宝玉”是党内民主派。有时你真闹不清他们主攻的是那会儿还是这会儿。例如我有回在书店里翻阅袁伟时先生的历史著作,看不出跟“评法批儒”有哪儿不一样。强烈的影射意图为故去的历史发功发气,让他红光亮,让你犯嘀咕:不会腾地坐起来,把你按下面吧?这样的历史,确有动员社会、撬动现实的长处。但短处也不言而喻:目的过于功利,技法过于牵强,作风过于粗鲁,就像是日本鬼子在街上拉夫抓壮丁。忠文治晚晴史,着眼过去,旨在求真,跟现实政治保持距离,不沾那光,也不受那累。我曾跟忠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同事数年,平日聊天聊得最多的,是清末民初的掌故。他对历史细节不是上心而是上瘾,还主动借我一些日记书信又老怕弄丢了,那股热衷劲儿酷似怀里揣罐鸣虫的老北京玩主。是什么样人儿入什么样门儿,方能乐在其中、事半功倍。他后来调到近代史所负责那里的历史档案库,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让西门庆出任世界妇女大会的总干事。因为是“爱好驱动型”,一没义务发动死鬼为政治改革冲锋陷阵,二不急着谋职称圈课题,忠文优游前朝、流连陈迹的时候,便显出今天学界尤其是他这个年龄的学人身上已不多见的优雅,就像他从前在单位的舞会上引领老少娘们慢三而去,慢四而来。这本论集中,他对寇连材“烈宦”故事的层层剖析、娓娓道来,与顾颉刚先生当年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如出一辙,洋溢着史学的魅力。关于光绪的死因,他对耸动一时的新发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审慎,实为治史者应有的节奏或素质。集中各篇无论辨析人物的思想行止,还是考证事情的真伪始末,大都严谨而不失丰盈,周备而不失潇洒,诚正而不失意趣。难怪这么一本不算太薄的书,被我枕上接着厕上,厕上接着医院候诊椅上,没几天就读完了。写到这儿想到一幕往事。多年前有一天我把几首歪诗抄给忠文,哪几首忘了;他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又返回,为拙作补写了词牌,是什么忘了;他还诙谐了我几句,怎么说的也忘了。窗外的树影和室内的宁静却没忘,当时的感慨也没忘:在这个慌里慌张的时代,小马算是在历史文化那儿安顿了他那份人生和人心。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扎扎实实,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张、李是否受贿和翁师傅戊戌年遭罢斥这两件事,前者目前难以论定,后者真是机关算尽也没能稳坐钓鱼台,翁联合张荫桓阻止张之洞入京,推荐刚毅阻止荣禄,表面上看左推右挡,实则危机四伏,被免后也只能把责任推给刚毅,安慰自己好比谢迁之去,其实谢迁何足贵?难保此老心中不幻想着像谢迁一样复起。我还说读翁师傅被免的诏书怎么一股浓浓的怨念,原来是刚毅的手笔,平常没少受翁师傅的气。慈禧真是看重孙毓汶。
  •     里面有一篇关于李鸿章受俄国人贿赂的驳论文章值得看看,总的来看,论文质量蛮高的,集中在戊戌维新人物的考证上
  •     古典史学之殿军。
  •     其实可以当晚清政坛探案集来读~
  •     考证详实,广泛且批判地使用时人日记等一手史料,值得学习。
  •     考证得很细
  •     真不愧是在近代史研究混过的老司机,不仅史料扎实,文章写得极其漂亮得体,可以当范文揣摩体会。关于戊戌若干事件的考定,将深层的政治斗争从表面的思想学术之争中解救了出来,直接推动了近年学界对“康梁框架”的突破,令人思路大开。只是关于戊戌年徐、张联手倒“翁”一说,尚欠稳妥,茅海建有考辨。
  •     #t# 沈志华曾说写史事如断案,读本书也有读推理小说的快感。发掘张荫桓在百日维新中的作用,令人信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