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生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301214930
作者:李孝悌
页数:519页

内容概要

李孝悌: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等。

书籍目录

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王正华
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王振忠
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王鸿泰
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巫仁恕
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李孝悌
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邱仲麟
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胡晓真
发现生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张瑾
黄鹤楼:人去楼坍水自流──一个楼的文化史……陈熙远
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刘铮云
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曾佩琳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冯客
“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柯必德

编辑推荐

李孝悌编著的《中国的城市生活》是一部论文集,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使读者对16世纪初叶之后因商品经济勃兴而造成的社会风气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了更丰富、更细微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除了提供许多新鲜有趣的视野之外,也建立了一些解释框架,有助于重新看待该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这些论文探讨的课题包括:逸乐作为一种价值、宗教与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检讨、城市生活的再现、商人的文化与生活、微观/微物的历史以及传统与现代等。从中可以看出主题的多样、精彩与新奇。

作者简介

本书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持的“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该研究计划聚集了一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代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团队研究。他们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等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趣味性的研究;并对16世纪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生活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本版修正了前一版中的部分错误,新增插图若干。
编辑推荐:
历史的研究,既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细处入手。这本《中国的城市生活》即从细处入手,一层层剖析历史、城市的肌理,更可喜的是她的取材新颖独特,将目光对准了许多以往被历史研究所忽略的对象。如明清时代的庶民文化、儒家价值体系之外的侠游思想、宗教信仰对民众群体行为的作用、西方风潮入侵后的普通城市景观变化等等。致力于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回顾和再现,丰富对历史的认知,让读者在纷繁陈旧的故纸堆里体验到鲜活的历史视角和素材。

读者热评:
以前我们所见的历史,多是注重历史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构建起了历史的大框架。但要还原历史的情景,仅有大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细节,还需要有血肉,而《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能构成历史血肉的细节。

各篇都写得极有趣味,读起来很过瘾,不会给人掉书袋的感觉。每篇论文都只抓住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所讨论的现象及角度各不相同,文中所呈现出来的城市的繁华及衰败,都有着浓厚的市井味,特别是其中许多的细节,让你甚觉新鲜。

作为一本论文集,本书引证翔实,论证严谨。不过同时由于所述多论及通俗文化与事物,因此读起来并无太多隔阂感。以专业文章的角度,可读性还是不错的。对于喜欢近代史,尤其是对城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中国的城市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导论很全…较喜欢1,3,5,11,即晚明城市图/观与文化消费,明清的尚侠之风,郑板桥的生命史,晚清的摄影及都市现代性等…
  •     不是纯文学的作品
  •     增加了20呀,书也不是很好看的
  •     大概是论文集的缘故,条理清晰,考据充分,书籍印刷也很精美,很不错
  •     2013-08-25——2013-09-14
  •     没期望中好。ps:书里王汎森写成了王泛森。
  •     太老,读着像是在怀旧。
  •     还可以
  •     这本书的内容资料很详实
  •     在中国图书网上看到的这本书,折扣打得很低,且又是由台湾学者所著,就下订单买了回来。由于网上介绍得比较简单,书拿到手后才发现,此书并非专著,而是一些学者的论文结集,来自于一次台湾的国际研讨会。既然买回来了,当然就得看,况且本人对于这个话题,近来还挺有兴趣。原打算是挑着看,反正都是论文,看哪篇不看哪篇,一点也影响不了对此书的观感。但看过序及第一篇论文《过眼繁华》之后,就决定将之作为一本专著,一页一页地读下去。虽是论文,但书中各篇都写得极有趣味,读起来就很过瘾,不会给人掉书袋的感觉。每篇论文都只抓住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所讨论的现象及角度各不相同,文中所呈现出来的城市的繁华及衰败,都有着浓厚的市井味,特别是其中许多的细节,让你甚觉新鲜。该书来源于台湾中研院的一项研究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的参与。此书中共收录了十三篇论文,从作者来源看,来自台湾本地学者的有八篇,来自大陆学者的有两篇,还有三篇来自美国学者。这些作者的共同着眼点都是城市,特别是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城市,除了一篇是写北京,一篇写重庆,两篇武汉之外,其他皆是以江南城市为重点。文章或从绘画的角度,或从小说的角度,或从史料的角度,以一个较小的视角,切入城市的肌理之中,细细地将城市解剖给你看。此书中我最欣赏的有三篇:《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题目都不大,都饶有兴味。在中国描摹世态的绘画中,最有名的当数《清明上河图》,这也是我最为欣赏的中国画,描绘得如此精细如此世俗,真是中国画作中少有的。读《过眼繁华》方知,其实《清明上河图》已成一个系列,历代均有模仿之作,且都大致反映当时城市的状况。在《清明上河图》系列之外,还有大量的城市图存在,特别是晚明时期的图作,如《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上元灯彩图》等等。《清明上河图》精确刻画了宋代开封的繁华市景,这些图亦大致描摹了晚明南京的热闹街市。城市的供水是个大问题,但我们历史研究却鲜见涉及,《水窝子》一文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其中所描绘的情形,在上世纪中叶的北京及其他中小城市还能见到。此篇论文所论述的是作为内陆及首都的北京的供水情况,那么在南方位于大江大湖旁的城市的供水又是如何呢?也是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城乡的过客》所用的史料很新颖,来自于刑案口供档案。城市的繁荣首先是因为大量商贩的存在,研究他们也就研究了城市。这些商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既造就城市繁华,也给其本人带来巨大风险,在各个阶层之中,他们涉讼的机率应是最大的,从利益纷争到杀人越货。因此各衙门关于他们的档案应是不少,研究起来事例也很丰富。此篇论文将这个群体写得很生动,一个个的案例,描摹出他们的生存状况。不过作者根据档案中缺乏类似案例,而对黄仁宇先生所下的坐贾大多源于行商提出质疑,对此我并不认同。作者在此违反了基本的逻辑。黄先生的结论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判断,不能因为你所依据的资料未有记载而能够被否定的,且行商变成坐贾后,出行的机会少了,自然涉讼的机率也有减少许多,资料少见也是正常之事。历史的研究,既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细处入手。以前我们所见的历史,多是注重历史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当然他们构建起历史的大框架。但要还原历史的情景,仅有大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细节,还需要有血肉,而《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能构成历史血肉的细节。国外此方面的研究相当繁盛,而中国则刚刚起步。希望能看到更多这些历史细节的研究,这些无关历史大势的研究,让历史研究少些庙堂味,多些市井味。更多请见本人博客:[...] 阅读更多 ›
  •     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     论文题材,文风固定,但素有可考,权当学习。
  •     因科举失利而热爱“侠游四方”,与当今社会一些事业平平的人靠着晒旅游来获得存在感的做法真是一脉相承。
  •     有几篇挺有意思的。读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能否反过来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