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511876218
作者:金观涛,刘青峰
页数:389页

内容概要

金观涛,现任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
刘青峰,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前任主编。
二人在“文革”中期由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郑州大学任教;1978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任编辑工作,同时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1980年代创办《走向未来》丛书,从事民间文化事业;1989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2008年退休后到台湾政治大学任教。
二人长期合作学术研究,合著的主要代表作有: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等。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讲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导言:中国文化的精神
1.1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基础
道德是什么?何为正当性?
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的等级秩序的道德化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
1.2孔子和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
什么是超越突破?
《论语》的观念结构
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荀子
1.3诸子百家
道家: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
名家和法家
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
1.4轴心文明的四种超越突破基本形态
实现文化超越突破的两个关键要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印度解脱宗教
古希腊认知理性
中国文化的超越视野
第二讲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形成
——汉代思想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导言:文化和社会的互相塑造
2.1儒学和社会互动:“家”、“国”同构体的形成
缺乏正当性的政权:大秦帝国
为什么独尊儒术?
“家”、“国”同构与“国家”
大一统、王法和文官制
2.2儒学群经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儒家经典: 从五经到十三经
《礼记》的意义
《春秋》和微言大义
《周易》及其功能
两汉的黄老之学、《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2.3道德意识形态和社会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
社会整合的三个层次
国家和天下
独特的市场经济
2.4王朝循环和中国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社会结构稳态及变化
超稳定系统结构与韦伯命题
大历史观:轴心文明的形成和演化
第三讲魏晋玄学与常识理性的形成
——中国文化第一次受外来冲击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魏晋玄学?
3.1外来冲击和宇宙论儒学的不可欲
应然无限扩张的后果
天灾对宇宙论儒学的冲击
半牧半农民族南迁及大一统帝国的分裂
3.2家国同构机制受到干扰及魏晋玄学
九品官人法和门阀政治
儒学的家学化和“玄礼双修”
什么是道德价值逆反
道家的支解:修身指向否定儒学的价值
越名教而任自然
对无、无为的追求:亲和佛教与道教兴起
3.3常识理性:中国道德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
什么是常识理性?
从无为到无: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
从“贵有论”到“独化”和“玄冥之境”
3.4常识理性和中国艺术的精神
自然合理的双重后果
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
“画山水”观念的起源
传神论的起源
终极关怀的变化对文化融合的意义
第四讲佛学和中国式佛教
导言:为什么要讨论佛学和佛教?
4.1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解脱宗教的结构
早期佛学基本教义:《阿含经》
十二因缘
解脱之道与“三法印”
怎样理解轮回?
4.2大乘佛学
个人解脱还是普度众生?
何为“如来”?
大乘第一阶段中观:“八不中道”
从般若空宗到唯识论的“妙有”
唯识论与“八识”
大乘佛教两阶段与真常之教
4.3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格义阶段:选择性吸收
学习阶段:佛经大翻译运动
重构阶段:中国心性论佛教
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
4.4中国式佛教与社会的互动
禅宗:心性论佛学的最 终形态
“一心”的呈现: 心性论佛学的结构及其对儒学的冲击
隋唐帝国兴起与秦汉的类似性
常识理性对禅宗的改造
佛教和东亚社会之间的双向塑造
第五讲宋明理学与第一次文化融合
导言:宋明理学在儒学中的定位
5.1隋唐到五代:儒学与佛、道教的冲突及融合
唐代的政治思想及儒学面临的问题
韩愈、李翱对重建儒学心性论的贡献
分裂的五代与山水画的崛起
常识理性对儒学的重构
5.2程朱理学的创建
周敦颐:太极图说和圣人可学
张载、程颢和程颐:气论、《定性书》、“性即理”
朱熹体系的形成
《近思录》:理学修身结构之呈现
四书五经的形成
5.3第一次文化融合的完成及理学的分系
心学和理学的对歭
“穷理”还是“致良知”?
“天泉证道”和“满街是圣人”
狂禅和明末思想大解放
宋明理学的分系
分系的理论意义
5.4宋明理学的世界影响: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的成熟
程朱理学在朝鲜
朱子学和日本江户时代
第六讲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
导言:为什么要研究清代思想?
6.1明末清初民间思潮的大转向
士人的亡天下之痛
理学境界层面的粉碎
以礼代理、经世致用、考据和格致
6.2新修身模式的结构和意义
代表人物:顾炎武、颜元、李二曲
考据学及其分化
格致之学和中国科学主义的源头
6.3气论哲学对儒学的重构:中国近代传统
气论哲学的破与立
王船山的气论:唯物论和进步观的起源
《黄书》和汉族民族主义
刘宗周的气论心学:慎独和狠批私字一闪念
黄宗羲的气论:《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
绅士公共空间的本土源头
戴震的常识具体主义,揭示“以理杀人”的逻辑
醒得太早的人: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原型
6.4清代思想演化的大趋势
深层结构的支配性
清代官方哲学的僵化
推动思潮变化的两种动力
波澜壮阔的近现代来临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是金观涛、刘青峰两位作者自《观念史研究》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部全新作品。本书根据二位作者主讲的中国思想史讲座讲义整理修改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六讲的内容,由先秦诸子到清代思想,下卷包括从晚清到当今中国思想大脉络的展开,上下两卷试图展现出一张从春秋战国到当今思潮的思想演化的整体图画。本书为上卷。
书中,作者以其独有的大历史观,把思想史的演化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考察,并着重讲解了思想与社会的生动互动,给人一种思想触手可及、历史通透可察的感觉。该书是当代关于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厚重专著,适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更适于关心人类文明和中国往何处去的读者认真阅读。


 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思想何以成史?关键词轴心文明、超越突破和终极关怀。中国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关键词道德的可欲性和常识理性。古代中国思想是如何流变的?关键词家国同构、与社会的双向塑造和文化融合。整本书以道德哲学为基底,梳理了从先秦诸子-独尊儒术-宇宙论儒学-魏晋玄学(玄礼双修)-心性论佛学(禅宗)-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穷经格物-经世致用的发展主线,可以看到,“中国思想”可以没有形而上本体/最终实在,但不能没有人世/人人关系,可以没有真伪思辨,但不能没有好坏判断,可以没有What,但不能没有How,无论在儒释道、出世入世中如何摇摆,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落脚在重修身的实践哲学,上及天道,下至人伦,进可外王,退可内圣,这是中国人传统的“超稳定”思维范式,也是和其他轴心文明最显要的区别,我感觉这和华夏文明早期的宗族亲缘/祖先崇拜的社会组织模式有关,而更深的根源恐怕是地理、语言环境,当然,这已经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了。金先生非常看重思想对执政事功的支撑作用,在“思想是权力正当性依据”的框架内,他论证了儒学为何独尊、如何消化佛学、以及如何对日韩文化输出等问题,他指出儒学的家国同构催生出“超稳定”社会结构,但“国家和社会的动员能力都很有限,缺乏工业化必需的汲取能力,不可能抵抗邻近民族国家的入侵”(相反,秦重用法家,短期社会动员能力超强以至灭六国,但统治无法稳定),他指出弹性网兜(黄仁宇说的Subway)式社会结构、冲突时的道德价值逆反、常识理性与艺术精神的一体两面、佛教的现象学本质以及在中国的此岸化、王道正当性与儒士修身的双重需要等,都是极具洞见的。思想的演变是有内部和外部动力的,在两千年的文明史中,可以看到社会状态与思潮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蕴含张力的文化系统,如果把思想当成一种文化基因,那么社会就可以看作是它的表现型(通过人),我比较能认同双向塑造的说法。作为一个理科生,金先生非常善于套用现成框架去解释原始文本(说到结构、分类时简直能感到他两眼放光。。。),优点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讲得非常通透、易解,概念之明确、脉络之清晰、例证之对应,令人折服(印象深刻的是他用2*2的表格解释轴心文明和宋明理学的分化,用流程图讲解佛学十二因缘的轮回路径,非常漂亮),但缺点是,这种预设框架的方式容易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些地方的论证略显可疑,有曲解、遗漏和脑补之嫌,如“道德不需要从任何其他价值推导出来”、“善指涉的对象不可欲时只能否定”的观点也有待商榷。此外,在讲魏晋时提及的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不知为何没能在宋元明清时继续下去。不过瑕不掩瑜,对入门而言,这本书简直太棒了。PS1:能感到汉语言对思想的塑造,在诸如“道”、“仁”、“义”、“空”、“无”、“冥”、“心”、“性”、“理”、“气”的概念中包含太多模糊而可阐释的空间,以至于思想与思想之间面临不可互通的鸿沟,而古人著文非常讲究文字的漂亮,有时会牺牲一些表意的通达(赋比兴的基因),或许这是中国没能内生出三段论这样清晰逻辑的原因之一。PS2:一些冷知识:散步是由服用五石散后身体发热走路行散而来;禅宗是中国消化印度佛学后的产物,但并不受主流儒家待见;黄宗羲比卢梭更早提出了限制君权、绅士治理的社会契约模型。PS3:当然,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恐怕很难看到下卷的出版,但从前六讲中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的端倪,例如理学和心学的革命乌托邦演绎,豆瓣长评第一篇有对十讲的精要概括,推荐一读。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579080/
  •     转载:内行看门道丨手把手教你阅读金观涛、刘青峰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EwNTIxOA==&mid=2653041676&idx=2&sn=bc83119b8f240a5eab53e7a455c27204&scene=7#wechat_redirect
  •     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兴起的新学术范式,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以来,大体已经经历了四次学术范式的更新——三十年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五十年代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八十年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卷和九十年代至新世纪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今天,我们又看到金观涛、刘青峰两位出版了《中国思想史十讲(上卷)》,再次将我们带回到中国思想传统的长河之中。金观涛、刘青峰从香港大学退休后,回到大陆养老,他们并没有休息下来,而是开设了中国思想史的讲座,“从大历史观去思考问题,去探讨人类轴心文明的形成和他们各自演化的路径。”对于这种大历史观下的思想史研究,严博非是非常赞赏并大力支持。在他的努力下,这部书稿顺利出版了。八十年代金观涛以“中国超稳定结构”一举成名,三十年来他并没有放弃这原有的思想架构,并进一步将其用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他使用观念与社会互动的方法,把中国思想的起源形成、特质和变迁贯穿起来,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精神特质:第一,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第二,中国人对道德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主流。第三,两千年来,儒家道德是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和社会秩序的基石。(第一讲 先秦诸子及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003)从上述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超稳定结构”的影子,在金观涛看来以道德哲学为基础的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且这个主流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奠基性意义。尽管如此,金观涛并没有将中国思想史写成中国儒家思想史,而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线索,讲述了道家、玄学、佛教和理学的思想发展。在金观涛看来,儒家将道德视作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基础,也是判断每个人言行对错的标准,从而塑造了至今为止,牢不可破的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在孔子之后,所有的制度和事物都与道德有关,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泛道德主义大传统,特别是以儒家道德作为社会组织正当性基础的基本原则。道家则试图挑战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这种对道德性传统的挑战,依然属于中国大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在对儒家进行全面否定的同时,也给出了另外一种人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战国诸子也同样开始挑战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并试图树立各家学说的价值与意义。不过对于儒家道德主义传统的挑战,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而最终消歇。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哲学,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态,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下,顺利将家庭道德伦理扩展为整个社会乃至国家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原则,从而使儒家经典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在中国思想史上,魏晋玄学具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一方面魏晋时期儒家的政治意识形态,退回到家族为中心的本位上来,这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上的真空;另一方面,佛教的进入迅速填补了这一思想上的空间,并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进一步的交流融合,构成了中国文化接受外来思想的特殊机制。这就是说,玄学一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引了外来的文化,触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融合机制。在来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双重刺激下,本土士大夫一面激活中国传统上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又将又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融汇于其中,形成了中国的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出现。本书只是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前六讲,从中国古代开始截止到中国近代,他试图以中国传统中的儒家思想的演进,以及与外来思想的融合,来描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我看来,这与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所要实现的目标大体类似,一方面要描述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要试图解释中国传统有吸纳外来文化的能力,从而为中国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找到传统的资源。不过在我看来,金观涛刘青峰两位的努力,恰恰是因为预先设置了中西文化的对峙、古今文明的冲突,这导致了他们在撰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时候,往往按照已有的框架来描述中国传统本有的思想。这使得中国思想史研究形成了一个概念循环,本是希望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史来概括中国精神,用来处理近代西方思想的挑战,但是这种外来文明的挑战模式,恰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非传统历史的本来面貌。如果按照金观涛先生所描述的中国传统既有固定化的道德思想结构,又有融合吸纳外来思想的能力,那么,中国传统的超稳定性结构为何无法面对近代以来的外来挑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等到金观涛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十讲》的下卷出版之后才能知道。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是每本书都让你有彻悟之感,但这本书对我来说,有这种感觉。
  •     逻辑上似乎瞻前顾后、环环相扣,但总给人一种概念先行、生搬硬套的感觉,尤其是在与史实相互印证的时候说服力不够。
  •      - 4/3/2016
  •     道德有一个特点,实然不能否定应然。
  •     非常清晰的一条思想史线,作者思想深刻,更好的是对西方哲学的比较,比国内学者详细客观有深度
  •     对不同文化的形态给出其存在的解释,是我极为佩服的。但是其中深深的宿命从两千年前就开始,不免有一点孤寂。
  •     上上个学期读的,当初读得比较慢,作了不少笔记,待补一篇书评。
  •     这么好的书居然这么少人看
  •     列宁主义政党的民主集中制,保证了一个个基本细胞的整合。虽然民主集中制规定每个党员都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但其本质是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基层组织服从中央,特别是服从党的意识形态权威(通常由党的领袖担当这一角色)。这种民主集中制,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你们看,革命乌托邦的出发点是反对等级制道德,但为了追求革命乌托邦的实现,就需要有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党,这样,意识形态必须赋予党的领袖最高权威,这一机制类似于服从皇帝和家长制。因此,国共两党都很容易地接受了列宁式政党的组织原则,党的领袖通常是新道德意识形态的创造者。
  •     金观涛、刘青峰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讲座实录,注重思想演化的谱系分析,并将思想的演化跟社会历史的变迁结合起来加以考量,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堪称一部上佳的知识社会学论著。
  •     我们民族的思想如何一步一步从秦汉走向现代
  •     超五星
  •     与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对照看,更有裨益。准备再找完整音频学习。
  •     本年度目前为止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     很大的题目,看着带劲。但是也是对作者本人修养的考验。毕竟是古人的思想啊,解读与原创很难对称的
  •     读完大半,
  •     中国文化的价值和精神特质: 一,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追求道德完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二,中国人对道德内容的理解主要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即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大传统的主流 三,儒家道德是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正当性根据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     我想那些动不动就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人,都应该来读一下这本书。从根本上了解一下社会现象之下的思想风潮。
  •     这书应该是六颗星!
  •     还行,匆匆翻了一遍
  •     听的音频。说实话,讲古代思想史部分硬伤太多太多。很不合适对思想史没任何基础的人去读,免得中了金先生的毒。下卷应该是对应中国近代史,这部分倒讲的不错,有不少金先生的洞见。他的野心太大
  •     这对夫妻!2016-4-29
  •     1. 先秦诸子形成中国文化的超越突破:以此世而非彼世为终极价值追求;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非外部力量来追求。(前述四个要素的两两组合,分别形成希伯来宗教、古希腊、印度宗教以及中国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四种轴心文明。这种分析方式令人拍案)。2. 汉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天人感应思想,确定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自此中国文化便是以儒学为最终根据的文化。3.魏晋时期,因汉儒的天人感应思想流于迷信,天下屡遭灾害,道德追求变成不可欲,兴起玄学。以老庄经典的注释作为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此即道德价值的逆反(维持着向善的意志的道德追求这个后设层面,只不过所谓善须从老庄经典中去寻找)。对庄子经典的注释,形成以自然为善的学术取向,发展出常识理性。(写不下了,见书评)
  •     写的不错,很有启发。终极关怀,道德,那个轴心文明,有时间知网下
  •     体大思精,苦茶兄说得对,确实更像观念史,从轴心文明的视角审视中国思想史确实能看清很多问题,有些问题谈的有些简略,看来还得参考劳思光,余英时,李泽厚等人的著作才能体会的更深,总体来说精品无疑,五星值得拥有
  •     格局恢宏,故能见细部研究中不能显现的洞察,而又不粗疏。以道德哲学和常识理性为纲,搭建了阐释观念演变的解释框架,而思想之间的“接引”关系犹见学力。正如作者所言,思想史研究是反思,而观念的进程真是波澜壮阔。
  •     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思想何以成史?关键词轴心文明、超越突破和终极关怀。中国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关键词道德的可欲性和常识理性。古代中国思想是如何流变的?关键词家国同构、与社会的双向塑造和文化融合。详见长评。
  •     令人耳目一新之作!深入浅出,用大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国千年思想史的变迁,其中文明的超越突破、中国人的常识理性等观点别出心裁,解决了很多长久困扰在心的问题。但是对佛教的解读明显欠缺火候,讲的不是很清楚。总而言之,力荐!
  •     有点小深奥,但是很开脑洞,社会形态与思想的相互作用,文化冲击与融合,准备以后再找类似主题的书看看。
  •     已购。由于是讲座成稿,因此相较于作者其他著作,这本格外通畅~~应该从这本入手开始读金观涛的~~从先秦讲到明清,提纲挈领,有助于搭框架~~宋明理学之前颇多借鉴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可温习之书~~
  •     壁立千仞,几乎不可逾越。最初听金先生在中国美院讲第一、二章的录音,真是心驰神往。“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     (#2)
  •     还是很好的书。但是感觉论据比较少。
  •     哲学
  •     有点模糊不清
  •     深入简出
  •     #MSGA II
  •     虽说是思想史,但整本书的语言以及观点都不会显得很枯燥。作者的观点虽说是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但是身为人者,必定会有自己的观点,大家忽略就是了。毕竟读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储备,但如果被书套进去,整个人都被他牵着走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那就是读书读多了最可惜的地方了。因此这本书对于了解我们中国文化以及思想方面,还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
  •     读不太懂。。。
  •     这是。。。我们的教材。
  •     非常推荐,明晰好读,宗教艺术史同步讲得精彩
  •     逻辑性强,深入简出,思想的演变和联结梳分得清清楚楚,目前看过的最吸引人最好理解的思想史。
  •     着眼点很高,但是其中有许多地方讲得迷迷糊糊,作者试图用“常识理性”来重新建构思想史,论述中许多地方不透彻,甚至有扞格之处。不建议初学者读,推荐初学者读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
  •     迄今为止最澄澈的一本,不知道是否后继有人
  •     我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初学者推荐这本书。 其一,大历史的视野,又有方法论。由此入门,再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有人批评此书或者金老师许多历史事实细节有问题,那是肯定,因为金老师的研究不是局部细节(尤其是古代史),这些细节如何是入门之后我们自己要去探究的。如果金老师大历史小细节全做了,还要我们干什么?我的研究在细节上与金老师的论断的就有不合,但这只是局部的修正,不影响他对大局的判断。 其二,有严密的逻辑与理性,还有中国思想源流以及世界史的关照,足够全面又足够凝练。这样就不会出现“论朱子的科学精神”、“批评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无知的研究,也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在逻辑与内在结构等方面有一定的训练。不至于陷进史料的爬梳中,磨灭灵智和胸怀。
  •     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分析很透彻,值得每个人看看。尤其对实用理性的分析,可以说是理解古代人思维、建构世界观方式的一把钥匙。好的书,能够给你打开一个新的领域,提示一种新的思路。
  •     影响我观念的书籍!
  •     1,本书是作者讲义的集结,朗朗上口,读起来比作者其他的专著轻松不少。2,作者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对终极关怀的追求,东方是道德,西方是法律,其中道德背后的根据是善,而法律背后的根据是正义。这也成为了儒家确立政治、文化地位的基础。3,读书过程里隐隐觉得魏晋时期是有机会发展科学的,只是缺少对常识的刨根问底,不像古希腊那样以求知为终极关怀,说到底是被儒学定住了框架(略有存疑)。4,以前读黑塞的《悉达多》,只觉得充满佛教意味,时至今日,才从本书了解到原来悉达多全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释迦摩尼,所以黑塞写的是一部传记而不是小说。有些惭愧自己的读书方法,太过囫囵吞枣了些。5,期待下卷。
  •     估計不怎麼樣,但還是抽空讀一下吧。補記:讀了一半,驚訝地發現勝過通行教參。
  •     思维的洗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