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出版日期:2015-7-1
ISBN:9787020110037
作者:王树增
页数:588页

内容概要

王树增,1952年生于北京。中国非虚构文学第一人,中国战争题材第一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非虚构中国近代史系列《1901》、《1911》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书籍目录

序章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第一章
最后关头
第二章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
第三章
寇深矣!祸急矣!
第四章
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
第五章
八路军上来了
第六章
从滑稽故事的迷雾中脱颖而出
第七章
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第八章
舍抗战外无生存
第九章
用精神和血肉争取一个像样的结局
第十章
台儿庄是吾人光荣所在
第十一章
不让鬼子过黄河
第十二章
保卫“东方马德里”
第十三章
日军没有后方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王树增战争系列作品登顶之作!
七十年,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最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第一卷 1937年7月-1938年8月) 》。


 抗日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抗日战争,一共三卷,应该是王树增老师最近的作品。八年,其实是十四年的艰苦磨难,所有中国人都无法抹去的伤痛和屈辱的记忆。江山和生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不断遗失,至今中国百姓都无法在内心深处释怀,所以中日之间没有办法像欧洲和德国一样和解。这套书比较完整记述了中国民政府军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与日本侵略军的交战过程。引述大量史料,是普通读者能够看到的比较全面真实的抗日战争书籍。当然,观点是政治正确的,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再剥除一些教条观点,多些客观独立的思考,不影响本书的结论。和长征相比,本书少了一些煽情的故事和感情色彩太过浓重的语言,虽然还有一些回忆录中截取的个体故事,但整体看全书还是以记述战争历史为主。关于那场战争本身的感受不必多言,只把个人的知识点稍作记录。日本提出要发动战争时认为,不必在乎中国人指责这时侵略行为,因为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会心悦诚服他国的入侵。“执行发展国力之国策时,纵为对方所不满,亦不应踌躇不前。英人之印度政策,并不在于印度人之善意欢迎;法人在阿尔及利亚虽无人望,但亦不放弃其国策;而美国人在中美则被视为蛇蝎。……唯独吾人之执行对华对满政策,却片面恐惧中国之排日感情,实难理解。”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当时用蒋介石作了挡箭牌。老了之后自己说蒋先生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其实从后来蒋在战争中的策略看,虽然当时蒋未下不抵抗命令,但也未必主张当时即开战。策划“一二八”事变的初衷,是各列强对日本的制约或制衡很碍事,需要“在上海搞出一些事来”将其注意力引开,以“使满洲容易独立”。事变使军队进驻掌控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在成功地转移国际视线后,中国的东三省已在日本的绝对控制之下。一二八事变使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毁。上海东方图书馆藏的宋版、元版古籍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烧毁或抢劫。自1933年3月5日起,发生在长城东段各口及其附近地区的作战,前后持续八十多天,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利告终。《塘沽协定》是一个严重出卖国家主权的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必须撤退到长城线以南,且以后不得超过该线前进。这等于规定了中国军队永远不能越过该线去收复热河省以及东三省的失地,也等于中方承认了日本占领热河省的事实以及长城线是满洲国的边界线。它还特别规定日本军队可以不受长城线的限制,这就等于未日本入侵中国华北颁发了一张特许证。1936年,傅作义取得了百灵庙大捷。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回电“因日本侵略者现正着着逼我,不只是蚕食而已,而是实行其一举征服中国的政策。相信中枢已无忍让的余地。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中央和蒋先生纵有意拖延,日本侵略者也未必允许。此其一。如中央此次仍无心抗战,而欲采取投降一途,则不特全国军民不能同意,恐怕蒋先生的嫡系部队也将自行实行抗战。此其二。……今蒋先生既有发动抗战的决心,广西自当相应号召实行全省动员,参加抗日。希望刘、龙二公也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动员全省人力物力,用于中央,参加抗战。”宋哲元倔强暴烈。将五千俘虏全部砍头。1929年,日本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推出济南,协议规定济南将由负责山东防务的西北军接收,但是蒋介石通知日方济南必须由中央军接收。这一事件导致蒋介石与冯玉祥的矛盾公开化。冯玉祥宣布反蒋,随即爆发的蒋冯大战,以冯玉祥部败退告终。接着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再度反蒋,蒋冯大战持续5个月,冯玉祥部再度败退。宋哲元一战再战,实力尽失,西北军残剩不对被张学良收拢改变未第二十九军。宋哲元被委任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在长城坚守喜峰口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名声大噪。宋哲元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绝不会投降日本人。但眼下他确实存在着利用日本人在华北的存在遏制蒋介石的中央军北上的想法,且受冯玉祥影响,宋哲元还要处理好与共产党的关系。副军长佟麟阁在大红门当场阵亡。总指挥赵登禹手持大刀督战,阵亡沙场。卢沟桥事变后,第二十九军于长城抗战时得到全国民众的一致赞扬,现在则是纷至沓来的责难。宋哲元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处分,蒋介石为他承担了责任。同时勉励已经撤到保定的第二十九军将领。宋哲元还是辞去了第二十九军军长职务。蒋介石“绝无局部解决之可能”的表态,令日本人试图以协定的方式让平津乃至华北像此时的东三省一样脱离中国中央政府,再以傀儡“自治”的形式实现日本的占领与控制,从而达成“通过外交谈判根本转变局势”的目的,成为泡影。中国政府之强硬令日本内阁感到震惊。无论是宝山一个小县城的战斗,还是朱德彭德怀代表八路军发表的抗日通电,亦或是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国共两方部队在对日作战中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的精神,都让读者激动落泪。战争开始的1937年,中日两国的 主要经济指标是:工业生产总值,日本60亿美元,中国13亿6千万美元;钢铁产量,日本580万吨,中国4万吨;煤炭产量,日本5070万吨,中国2800万吨;铜产量,日本87000吨,中国700吨;石油产量,日本169万吨,中国13100吨。日本向中国的宣战书令人愤怒:依靠帝国和中华民国的提携合作,确保亚洲安定,以求得共荣,乃日夜不能忘怀之事。中华民国不理解帝国之真意,肆意制造事端,以至有今日之事变。朕对此深为遗憾。今朕之军人正排除万难发挥忠勇,只为促使中华民国醒悟,迅速确立东亚之和平,别无他意。朕切望帝国臣民配合今日之时局,忠诚奉公,同心协力,达所期待之目的。平绥线作战的指挥问题,仗还没打已成一笔糊涂账。蒋介石对地方军阀不信任,又要给面子,有时直接越级指挥,各种混乱,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在相当一部分中国地方军阀的心里,日本人的威胁很远,蒋介石中央军的威胁近在眼前。南口之战,由于战场指挥不统一,各部队难以协同作战,官兵武器装备以及作战素质有严重欠缺等因素,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军队没有长期固守的任何可能。因此以一场血战显示中国人的不屈与无畏,称之为一场胜利并不言过其实。汤恩伯的部队表现英勇。华北战事,中国军队的数十万守军,一个月内狂退数百里,致使华北大片国土沦落敌手。除了武器装备差等因素外,中国军队指挥能力之低,战略战术水平之劣,各部队协同作战意识之乏,令人悚然!刘峙没有受到军法的任何处分,反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一战区副总司令,负责督练后方部队,致使全国舆论一片哗然。阎锡山一贯奉行的是除了他的势力之外谁也别想染指山西的政策。现在有三股力量同时进入他的地盘,蒋介石、共产当然和日本人。如何在抗日又不公开与日本人拼杀,拥蒋又能始终保持山西的独立,联共又不真的与共产党人合作的分寸中取得平衡至关重要。第一军军长胡宗南表现出惊人的坚定,即使部队的伤亡数字不断报来,他依旧对必须坚守和必须反击毫不动摇,大有将第一军全都打光也不退却半步的架势。从来不叫苦也不要求增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举国大搬迁。无数的中国人,在炮弹和子弹的弹雨下,把每台机器、每个螺丝钉都拆卸下来,装在木箱子里,然后喊着号子搬出厂房。在通往中国内地的大江小河上,马达轰鸣的货轮河无数条摇橹的木船拥挤在一起,承载着这个国家最后的精血,缓慢但却是异常顽强地向着中国的腹地而去——中国人的这一壮举,令整个世界震惊。不要说正在前线拼死冲杀的官兵,仅凭这蚂蚁负重一般依旧坚持前行的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生存韧力、忍辱负重和绝不屈服,在抗战的初期就宣示出这样一种前景,无论战争还要打多久,无论这片土地被战争蹂躏到什么程度,只要整个民族的意志坚强不屈,他们的敌人企图使这个民族屈服的可能性即为零。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野心,为保存国家的经济实力,掩护国家进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世间。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出中国军队在战役策划、指挥、调度上的弱点,以及军队在作战素质、后勤供给与相互协调上的缺陷,特别使会战最后阶段的溃退,表明中国军队距离打一场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差距甚大,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的对日作战未来将更加残酷和艰苦。中国陆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阵亡的第一位军长,殉国时年仅三十九岁。山西抗战,是中国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官兵牺牲最多、战绩也最显著的会战。傅作义英勇。山西会战后,南京必失。国民政府未投降,而是迁都重庆,显示了抗战决心。韩复榘被枪毙。因其不战而退,济南沦陷,大半山东失。韩复榘事件,无疑是蒋介石对那些畏缩避战的高级将领的一次严重警告,国难当头,不尽抗战守土之责的军人,军法面前绝无宽待。川军步行出山,到山西战场后无人收留,最后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殉国。抗战期间,川军一直表现异常英勇。滕县保卫战,未能突围的滕县守军,没有一人放下武器,也没有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滕县作战,为中国军队于徐州战场的布防赢得一百多小时。徐州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大撤退,从军事上讲是一次成功的行动。数十万大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脱离战场,不但破坏了日军与中国军队决战的计划,还使国家军队的主力得以保存,这也符合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战场上为了阻击敌人而不得不采取决堤方式。从花园口决堤处涌出的河水与赵口涌出的河水汇成了滔天浊浪。日军攻击郑州的计划中止了。花园口决堤,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个县市约六千万民众受灾,两千余万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军队的将领们心绪复杂,决堤使当地百姓遭遇灭顶之灾。花园口决堤,破坏了日军企图南北两路夹击武汉的战略,基本上使南北两路日军仍旧处于隔绝状态,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徐州会战是继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后,中国战场上的有一次大会战。会战历时四个多月,双方均投入数十万兵力。日军虽然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没能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和挫伤中国抗战意志的目的。中国军队的作战,再一次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彰显了不惜一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指战员绝大多数未见过汽车,无法想象汽车是什么样子,知道要打汽车后,官兵们都有点紧张。部队事先进行了关于汽车知识的教育,教给战士们如何打驾驶员,如何打油箱和轮胎。徐向前在官兵中威信极高。神头岭和响堂铺两场伏击战,都是八路军主力部队所为,可以说是动用了八路军的优势实力。两场战斗中都有八路军战士使用红缨枪的记录。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日军作战,还要打胜仗,八路军官兵需要付出怎样的勇气和牺牲?这才是令阎锡山的将领们真正惊愕的原因。“八路军抗战意志坚定,机动力大。……”毛泽东说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游击战是敌后作战,敌后作战的首要条件是在敌后扎下根来,建立起稳固可靠的根据地。中日战争爆发仅仅一年,在日军声称的占领区或控制区内,共产党武装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创建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创造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种奇迹。晋察冀根据地史共产党人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根据地。至1938年下半年,晋察冀根据地已建立其北岳、冀中、冀东、平西和平北五个抗日政权。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其武装力量、政治影响和民众基础,几乎对华北,特别是平津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作为侵华日军最为重要的后方基地,日军的后方已经成为另一种前线。八路军连续作战,屡屡得手,这令阎锡山十分惊愕。“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八路军屡屡打胜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巧所致,而是聚精会神。事前无不竭尽全力筹划制敌之策,实施侦察战斗之术,临时置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故不动则已,动则胜。八路军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余剩下来的及从新招编过的;新四军的红军根本就没有到过西北,他们是红军西行长征的时候,留下来担任后卫及收容流散的部队,仍保留着它原来的存在,分散在豫、鄂、皖、粤、闵=浙、赣七省老根据地,由项英负责担任七省游击队总指挥。新四军结尾红军主力长征时所流落于后方者……红军之未被政府军所消灭,此点并不可奇;最可奇者,即红军之根据地及其组织,始终能保持不坠耳……项英所部红军之得以保持至今,亦由于当地人民之支持。盖于彼等未政府军重重包围粮食断绝时,一地之农民,往往以食物接济之。1937年11月3日,国共双方认可的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受邀抵达延安,受到隆重的欢迎。毛泽东会见了叶挺,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对日作战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一起研究了改变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诸项事宜。叶挺返回武汉后,经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反复磋商,终于达成协议,规定:新四军独立建制,不隶属八路军,归战区统辖;军以下不设师和旅,辖支队和团,部队全部开赴抗日战场。同时,新四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敌后游击队的独立性原则,国民党不派人进入新四军。叶挺不是张国焘,新四军也不是张国焘手下的四方面军
  •     这本《抗日战争》仍然如作者一贯的笔锋,视角广阔,资料饱满,逻辑条理清晰,很好地传承了《解放战争》和《长征》的优点,更可贵的是,基本完全还原了整个抗战时期敌我态势与前线动态,笔墨没有偏颇,客观性很强。现在的抗日神剧对人的历史观有着严重的扭曲,以至于很多人几乎没有战场的观念,甚至有人以为中国军队全副美式装备和德式装备,可以与日军一搏。这些在《抗日战争》里面都得到了纠正,国军也不再是以往一溃千里的形象,国家工业实力薄弱,军队装备落后的事实都得到澄清,正面战场的战役也有精彩的描述,相信看了这本书之后的读者,必定会抛弃过去狭隘片面的抗战史观,能更客观地认识抗战。
  •     全书读完,心情沉重,总结起来,局面可以用“惨烈”概括。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包括胜仗台儿庄战役,整建制整建制的消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中国人的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绝对不做亡国奴的心理底线,不仅值得我们这些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学习、敬仰和纪念,更为中国人走进新时代、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逐步争取到大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抗战第一年虽然牺牲巨大,但确实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年,也是证明我们勇气的一年,虽败犹荣,牺牲也值得。试想,如果消极抵抗,如果想忍辱偷安,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让我们记住那些巨大的伤亡数字,记住那些战争中牺牲的英勇将领和士兵,他们的英魂光辉不朽!昨天,田径世锦赛,中国4*100接力获得银牌,田径赛场,尤其是百米赛道上出现黄种,本身就是让人竟然兴奋的事情,何况我们得到了银牌!以前田径赛场上即便有黄种人,也肯定是日本人,此前,日本获得过4*100米接力第四名。我认为,中国田径、网球,篮球甚至冰球、棒球等运动在世界逐渐展露头脚,也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无论我们现在获得了什么成就,只要是能证明我们中国人脊梁的事情,都是对先烈最好的慰籍。有几点是我原来不曾思考到的:一、九一八事变时,上海是世界第5大城市,沈阳70万人口中,日本人占20万。第一个数字说明民国初年,世界在华投资集中在上海(十几年前,改革开放也是大量吸引外资在华投资,其实也是外国人赚钱,我们跟着赚钱),而且虽然国内内战不断,民族工业在逐渐起步,金融业也在发展,只不过政权不稳,什么都是空谈,现当今也一样。第二个数字说明了,当时的东北被日本移民情况之重,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哪个朝代国家的城市中外国人占到三层?恐怕偏安一隅尔后招到蒙古人统治的宋朝,被满族人打败的明朝,这种情况也不多见,何况满蒙都是我中华民族。二、让我们记住:固守滕县一百多个小时壮烈牺牲的一百二十二师,川军师长,王铭章。第一位与县城共存亡的县长,周同。死守台儿庄的司令,第二集团军司令,原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台儿庄战役总指挥,五战区司令,桂系,李宗仁。当然,英雄之外,也有孙子,我就觉得汤恩伯太不地道,大小多次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三、国难当头,还有很多狭隘的地盘观念、保存实力观念,这是怎么来的呢?阎锡山最明显,但实在扛不住了也找中央军和八路军。除了为了各自利益、怕被蒋介石中央收编外,能否给他们找一个外延的理由?让这些将领就坡下驴呢?我不成熟的观点是: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观念惹的祸,当一个区域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加之中国人固有的地域观念,会不会区域自治也得到了山西人民、东北人民、广西人民或者湖南、四川等等的普遍认同呢?想一想,如果二战,德国人侵入美国本土成功,而且大有席卷美国全国之势(假设德国可以),合众国各个州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会同仇敌忾,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么?四、全书对蒋在军事战略上持否定态度,我不懂军事,不过可以从侧面印证作者的观点:老蒋要是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后面可能就没老毛什么事儿了。不过,即便老蒋千不是万不是,他抗日到底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如果没有他这位当之无愧的领袖,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会更加惨不忍睹。五、八路军抗战功绩确实不少,无论出于抗战救国或者扩大自己实力的目的,至少在太行山上,八路军打得有声有色、有目共睹!也正是因为如此,八路军收编了很多杂牌儿部队,最多的当属东北军了吧,比如吕正操将军等。也是,反正老蒋也不发响,还不如跟着有前途的部队干。我认为,抗战时期转而投共的将军都是有历史眼光的,都有很高的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这也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将军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抑或饭桶的另一个原因。另,第一版90页中,第二段,应该是任命陈潜为参谋总长,应该是“程潜”,书中笔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可能是王写的最有历史价值的书,因为后面都有资料出处,但也是写的最不生动的书,因为他抄的好,抄的很多日本战史的资料。抗战资料比较到位,国民党资料,日本战史系列等等,所以比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更可信,中共的不能看,连华北治安战都没采录
  •     条理清晰,文献扎实。可读性或许并不如解放战争,但确实写出了“一寸江山一寸血”的劲道,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和用心。
  •     洋洋百万字,读来泪沾襟。
  •     真的是好作品啊,纪实大作,让我们真真切切了解抗日战争全景。
  •     震撼!是个中国人都要读一读
  •     《抗日战争》读书笔记 王树增的三卷本《抗... 来自gcmgcmgcm - 微博 http://weibo.com/1639251265/D4Q59opQY?type=like
  •     抗日战争胜利不容易,但是伴随着新领导人上台,所谓的抗日神剧也越来越多了,对现在的电视剧创作和背后的“支持者”感到无比的失望。。。。
  •     终于是看完了最后一页,本是受朋友推荐而看,看完之后更想推荐给其他人,对于八年的抗战以及3500万伤亡人民,1500页绝对不多。王树增的功力还是很强的,本书虽为献礼九三大阅兵的偏主旋律作品,且有赶时间之嫌,但是仍尽量做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翔实,自诩对抗战了解比较多的我也仍了解了极多引人深思的细节,每一次中国军队的伤亡都使人想象具体的细节,感叹一个个抗战个体牺牲的悲壮…… 作为宏观上的作品,也为我们绘制了一副清晰的抗战宏图。可见即使是偏主旋律的东西,其中也是干货无数,只是需要发掘罢了。抗日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希望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铭记,也希望日后也不会再有异族军队肆虐中华大地。
  •     花了好几天看完。此前对于历史几乎一无所知,所获皆自电视、电影。看时深感于抗日将士不惜牺牲,几度落泪。气愤于将士或不战而退,或为保全自身实力弃深陷敌困的部队于不顾。国民政府抗战的弊端在于纵使有统一的抗战目标,各部各自为营,为保全实力,打来不尽力。撤退如溃退,平添牺牲。
  •     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百万字大作。读罢,为当时中国处境之艰难,民族危机之急迫,而唏嘘,亦为中国军民抵抗外侮之团结,坚定而热泪盈眶
  •     《抗日战争》读书笔记 王树增的三卷本《抗日战争》终于读完。掩卷多日,耳边仍然不断响起隆隆炮响、阵阵厮杀声,八年抗战血雨腥风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这是一部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实巨著。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战争,中华大地中华儿女无不深陷其中浴血抗争;是在正确军事理论、军事战略指导下的战争,无论是国民党的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还是共产党的持久战方针,把日本侵略者速亡中国、奴役中国的梦想击得粉碎,将其拖入了不能自拔的战争泥潭;抗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使中华民族浴火重生。 对本书直观感受:客观、全面、真实。之所以说是客观,是因为这是我目前读到的最为客观地反映抗日战争真实历史的一部史诗性文学作品。
  •     普刷
  •     同样是喜马拉雅听书,王树增的水平就是比别人高
  •     约定十本书的第一本
  •     王树增的这本书让我读后受益匪浅,经常会让我不自觉的往后读,虽然我知道中国军队会败,但是还是想从书中知道他们的命运书中史料时翔实,参考文献之多,足见作者费了很大的心血,每次开战前作者都会把双方的兵力对比甚至团以上长官都交代清楚,但是我会忽略这个。书写的很客观,国民党虽然在正面战场做了抵抗,但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注定是消极的失败的,从战争中又反应出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我觉得蒋介石很了不起,在那个国破山河的年代,内忧外患,军阀林立,老蒋在抗日上也是有功劳的。张自忠、戴安澜、郝梦麟还有许许多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这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中国能够一次次战神邪恶的宝藏。在那个年代活过来真的太不容易了,真的不希望再有战争,无论对谁都是一种磨难。正义必胜!
  •     看到写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那里就读不下去了,政治性真准确……语言啰嗦至极,大量的引用堆砌,实在读不下去了!
  •     王写的历史纪实还是颇有可观的,共党描述扣一星,党工味太重
  •     抗日战争的全景式描述,然而对于战争的描写过于拘泥于战役的细节,每个细节里穿插的一些个案故事又显得来的突然走的仓促,阅读的连贯性不是很好,但是结合世界形势联合描写这一方式还是很好的,而且对于国民党的人物和军队的描写也很客观公正,让这本书的可看性和参考性都很好
  •     先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对那段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原来的认识,肤浅,模糊。这一次学习,有了深度。期待后续两卷。
  •     优点是抢在别人前面。写法陈旧,罗列为主。政治就算了,军事显然也没有讲清楚。感觉是堆砌材料,赶时间。不管怎样,作者的尝试难能可贵,虽然没有什么长久价值
  •     抗战七十年纪念最好的系列
  •     本来是打算15年抗日70周年时候把三本全看完的,拖到今年才刚刚看完第一本。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作品,都很客观,内容也很充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有义务去清晰的了解抗日历史,第一部讲述了1937~1938年以及之前的内容。收获很多,会找时间继续读完后面的两本。--2016年2月28日于北京
  •     史料详实,内容客观,是一部难得的抗日战争全景图卷。
  •     王树增写的最好的还是早年的朝鲜战争,后面的书,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解放战争,到现在的抗日战争,书越写越厚,但可读性和故事性越来越差,大段大段的抄,堆砌材料。通俗不通俗,学术不学术,有不伦不类之感。
  •     最近只是想安静的读书,这样五百多页的大部头好久没读。竟然读了大半月。王树增的优点依就是条理清晰,细节突出,不煽情,只讲事实。每一章节的开头和结尾起承转结自然,颇具画面感。台儿庄那一章堪称精华,可歌可泣。抗日战争确实“憋屈”,看的让人胸中憋闷,窝囊,国家民族堕落至此实在悲剧。也大概有这样一本书,有这样一些人能读一读,才能稍许对得起那些倒下的千千万万的人。
  •     好漫长的书,终于读完了
  •     不错
  •     这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走进抗日战争这块雾霾当中,这也是我自己理解的抗日战争,从平津战役到太原战役,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从台儿庄战役到徐州会战,可以说前期抵抗日寇的全是国名党的正规军,李宗仁的滇军、川军,阎锡山的晋军以及张学良的东北军,他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但是,有些事不得不反思,前线指挥的混乱,医疗、弹药、粮草不足,没有制空权,武器装备包括军队素质落后,各部队之间完全没有协作,平时对部队的培训和文化建设严重不足,防御设施偷工减料,中央政府高层的互相猜疑互相孤立都是国名党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这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前期共产党的“不作为”,好在有个精明的毛和一次爱国的西安事变,不然日寇还要猖狂很久。
  •     写的真不错,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20150911
  •     期待已久的王树增的大作,第一卷集中于自1937年7月至1938年8月的记录与解读,对于抗战爆发的原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说,抗战是第一次整个民族真正的融合与团结,时间已经久远那段历史更值得我们铭记与追忆。资料的详实,流畅的文笔,兼具学术作品的深度解析和通俗作品的可读性,迫不及待地期待第二卷的出版。
  •     对于现在才开始学历史的我来说,这本书是好的开始。 晚上听书,让我无法入眠。如果不是第二天要上班,我就会把他听完。
  •     这是看的作者的第三套书了,应该说行文上更加熟练有尺有度,真是精彩。不过从出发点上看,还是有点偏共,这也可以理解。记得看到卢沟桥的时候正好是7月7日,当时朋友圈内几无人提及,甚为感慨。总体而言,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的。
  •     王树增的战争书值得一读
  •     山河破碎,家国飘零,苦难深重
  •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     可以很快看完,但随后又要多次回头查资料的一本书。第一次当小说看,第二次当史料看(就当王树增都是按史实写的吧)。很适合作为了解抗战的第一本书,我们对抗战史的了解往往碎片化,还有许多年代断层。具体说来就是各个战役都知道,时间顺序不清楚;死了哪些名将都知道,历史地位却不分明。三卷本过于庞大,虽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处,但能够以一场战争(而不是战役和战斗,更不是所谓国共勾心斗角)的高度去写抗战,足见王树增笔力。
  •     让中华民族永存世上...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一本读的时候经常要停下来的书,有时候是想记住万千前赴后继英烈们的名字,虽然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有时候,只是想让自己壮怀激奋的情绪平复下来,常常会泪湿眼角。一手史料,海量细节。重回烽火岁月,再叙家国情仇。
  •     一本充满天朝上国优越感以及对日本民族无脑黑的书
  •     向那个年代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们致敬!
  •     这本书描写的细节均有来源。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客观,内容详实。
  •     说句和书无关的,“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当然有啊,罗素和泰戈尔都说过。
  •     痛心啊
  •     原以为是意识形态的作品,读完后有很大的收货,在《当代》上看的,可能是删节版
  •     《抗日战争》涉及了每一个小战役,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以至当时中国的内外环境都有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抗日战争题材写得最全面最完整最详细最精彩的纪实文学,又没有主旋律的煽情,对人了解抗日战争有很好的帮助,建议沉迷抗日神剧传奇剧的人多看看这本书,重新认识那段历史。
  •     血腥而真实的历史,不幸埋没在作者有意无意堆砌的大堆战报和番号罗列中了。比文学多点学术,但又没到学术的水平,落得个不尴不尬的境地。
  •     客观,公正。抗日初期国民党军队是很有血性的。
  •     从初中开始看王老师的朝鲜战争,后来又看了解放战争。出了抗战的第一部就特别期待,花了一周总算看完。先谈缺点,还是有主观情绪的东西,还是在讲伟光正。 谈一下优点,这是我第一次看同类作品或者分析,将抗战的失利归因到战略上失误,战术上失败。中央系和地方的矛盾,高层指挥的失误,缺乏现代战争经验,军事建设被贪污,相比之下,武器装备和经济水平反而是次要因素。
  •     王的书我一般都买
  •     本卷主角是国军,很出彩。但开头的议论不太好,这也是全书的问题,感情激昂,理智欠缺。不自强而天天抱怨,这是怨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