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5
ISBN:9787500423690
作者:列文森
页数:500页

内容概要

列文森是著名的“中国研究”专家。1920年生于波士顿。二战时曾应征入伍,1946年回到哈佛继续读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始于费正清合作,并成为“哈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革命与世界主义》等,《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其代表作。

作者简介

全书分三卷,中心问题是回答:中国十七、十八世纪就涌现出了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没有以工业化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国也能实现以科学理性为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作者通过对儒教与中国文化精神,例如对绘画的分析,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并以著名的博物馆的比喻,说明儒学传统的死亡。作者视野宽阔、慧思独运,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列文森著作在国内出版只有两本,一本是本书,还有本是《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作为一个如此目光如炬的历史学家,只留给人们这区区几本著作,倒是一帮庸才一本一本的垃圾向外狂喷,不禁令人有天妒英才之撼。列文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善于在不同文化比较中发现文化的深层次问题。所以其著作在分析中国的文化上显得尤其深刻,反倒令国人难以理解,倒是如“潜规则”“黑话××”等等大受国人欢迎。实则就深度来讲,吴思等人著作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其理论深度贫乏,而多的是历史史实的重新组织。当然,列文森有些理论也过于牵强,但与其精辟之论相比,只是大醇小疵。国外有列文森奖,孔飞力的《叫魂》曾获此奖,其眼力之毒可堪与列文森相比。
  •     书看过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一点东西,向这位我们近代史领域少有的天才致敬。首先声明,把confucian翻成儒教实在是很扯,深切鄙视。第一及第三部分,对中国近代儒学地位的演变、共产主义与传统的关系的分析精彩之极,只要和费正清在《中国大革命》中的类似分析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高下之分了。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敏锐的天才,或者用他的绰号来说,这是位莫扎特式的史学家。他属于极少数不是研究历史,而是借助历史思考的人。这是一个深受韦伯影响的人,他在开头用文人画来描画儒家的气质(ethos),把它定位为“君子不器”的业余精神,在一个韦伯式的合理化的世界中,这实际上已经把儒家命运提前设定好了。对古典的道德与美的留恋,对这种命定的消逝的叹惋,同样是韦伯式的,只是更美学化一点。相对而言,更具有韦伯风格的第二部分,分析儒家与官僚政治与君主体制的关系,就显得太过于程式化了。最大的争议在他那个新康德主义式的命题——历史与价值的对立那里。没有谁会否认儒家在近代决定性的失败了,问题是这种失败是什么性质的?它是因为失败而显得没有价值-不是真理,还是反过来,它是因为没有价值-不是真理而失败了?换言之,这是个历史的失败还是价值的失败?我们当然都知道,有些东西的消灭不是因为它们太差了,而是因为它们对人来说太好了,太是真理了,那么,儒家是前者还是后者? 列文森的命题当然倾向于前者,但从他的措辞与语调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摇摆在两者之间。事实上,在他这个命题背后隐藏着黑格尔那句专断的话:世界历史即世界法庭。死亡判决是不需要法官的,需要的是法医,而虚假-无价值才需要一个法官来判决。接受这个,那就意味着历史的失败就是价值的失败,如此,列文森就有变成色拉叙马霍斯的同盟者的危险了。要把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作低于富强的价值,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但在近代中国,富强本身成为衡量一切的基本标准时,前者自然只能被当作无价值的“历史”思想了。事实上,儒家的失败,正验证了马克思的那句著名的话,那就是 “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换言之,普适价值的“普适”,不是通过理性(这时要问的问题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怎么能不这样呢”),而是通过历史,通过使自己成为唯一能在属人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力量(这时要问的问题是“一个要生存下去的人怎么能不这样呢”)来实现的。用更贴近我们的话来说,这种“普适”,是建构出来的。不过我要声明,我并不是这个词所暗示的那种相对主义者。另外一个问题跟这个问题是连着的,因为把西方当作价值的来源,列文森自然不可能再去分析西方本身的历史变迁。换言之,在冲击-回应的大框架下,他的西方冲击是个不变的常量,甚至不如说,这都算不上是力学意义上的冲击,而是一个静态的思想典范与价值标准,在它设定的背景下,东方回应变得可以理解,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价值层面可以被断定。而另一方面,为了使中国反应变得可以被把握,儒学被等同于传统,至少是被当作中国的标准形象。这两方面当然都是很成问题的,特别是考虑到西方冲击的这一段正是西方本身变化最大的一段。史华慈在《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的开头就强调,西方冲击是变量而不是常量,中国传统本身是一个充满了异质性与冲突的松散集合体,似乎就是针对他这位同窗好友而发。当然,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冲击-回应模式固有的,即使以列文森的天才,在这个框架下,他也很难摆脱它本身的内在问题。在把这个框架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他也把它的弱点暴露到了极致。后来列文森的想法也有变化,写完这本书不久,文革就爆发了,看着中国人把他认为已经被“送入博物馆”的儒学重新拎出来大批特批,似乎它仍然具有生命力,这促使他考虑修正之前的观点。可惜他去世太早,没能完成,只留下三个演讲,结集成《革命与世界主义》, 不到100页,这对五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一定要拜读一下。还是那句话,这确实是位莫扎特,即使他弹的曲子你不喜欢。附:列文森与史华慈,这两位美国中国研究界真正大师级的人物,又都是犹太人,这个民族在思想领域真是无处不在。
  •     长假按说是不该呆在家里的,然而本来就没有安排,“龙王”台风的来袭倒是让我心安理得的坐下来翻翻那些买来以后就成了摆设的书。翻开列文森的名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才发现给这本书写序的是郑家栋,就是那个把六个"妻子”带到美国去的儒学大师。郑教授当然可能是被迫害,不过至今没有从包括海外的媒体上看到对他的有力辩护,无论其行为的目的为何,总是不符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吧。凭兴趣读了第二章《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第十章《共产主义》,突然有些想法,似乎不吐不快了。我一向认为中国研究在海外,因为自由的学术环境、优越的学术条件。在网上看到一篇李欧梵写的美国版《汉学师承记》:《哈佛两教授——费正清和史华慈》,真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列文森也是费正清的的高徒,从序言中的介绍来看,在西方史学界是被认为天才的。尽管只是随意浏览,作者深厚的学识也显而易见。他引用《论语》中“君子不器”和董其昌等例子论证中国古代官员亦即儒家学者的非职业性,反对专业化,他说“当官职被用来象征高的文化、知识和文明的终极价值时,做官就明显地要优越于其他社会角色”,“阅读经典能使官员树立起依靠道德榜样进行统治的理想”。我手头还有一本哈佛燕京丛书《儒家与自由主义》,杜维明在书里说“解放以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是因为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的彻底崩溃才导致的极大的悲剧”。我总觉得一些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做的是书斋里的学问,研究得再透彻,也只是他们从书本中了解的中国。说起来我近年所看过的书里,只有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和吴思《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给我一种鞭辟入里,豁然开朗的感觉,像什么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之类的,看的时候还不错,过一阵就忘得一干二净。看来中国的问题还是中国人自己能说清楚。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没读完
  •     雖然有些觀點無法經受史實的推敲,但是其鋒芒畢露的思維已經足夠有吸引力了
  •     对于现代民族主义者来说,传统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手段。其目的是民族主义。
  •     可惜是个和谐版
  •     读到第三部分的“退出历史”,我豁然开朗
  •     好姐姐推荐 然后W大牛又推荐了一遍
  •     很受关注的著作
  •     思辨的典范之作,虽然有关帝制、井田的论述已不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其中关于儒家官僚、君主、贵族的互动关系,儒家的衰亡等论题,还是颇有启发。
  •     英文版四星推荐,中译文二星,错误很多,中译版综合三星(如读中译,准备好,有很多关键错译造成误解,不是作者的意思)
  •     没读懂,有空继续读
  •     才读了一半 惭愧
  •     看完以后想想刘罗锅就觉得更心酸了
  •     真正的世界主义只可能在历史的博物馆里实现,这句话真让我脊梁骨发麻。如果对于旧文化的情感依恋都只是源于游客一样的猎奇心理,那么今天热热闹闹的固有文化重建就是自欺欺人罢了。隐秘的西方中心视角虽然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但列文森的洞察力必须受到承认和钦佩。官僚知识分子将人民交给了这个国家,收获的又是什么呢?
  •     虽然被列叔叔折磨的快成为烈士了…………五星还是不可少吧
  •     列文森溺水而死
  •     我产生了对生活的感悟,狠吧~~~
  •     时间关系只能囫囵吞枣。有一点疑惑,对于儒教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比较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什么?如若完全破除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那么这两种政治思想绝无优劣之分,甚至无“传统”“现代”之分,决定因素似为contingent的时代背景?在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魔障之后,思想似乎才跨越时间具有可替换性
  •     作为一个外国人,列文森的分析显得偏离而又精确,也许是外在的眼光使得想法更为单纯或更单刀直入,这使得部分方面与传统国人的想法有所不同。不管怎样,这是一本伟大的书。
  •     最好的海外中国研究书籍。
  •     莫扎特式的思想家!
  •     很大胆的书写,作者不仅要成为给出答案的人,还要成为建构整体历史的人。突然给了这么多东西出来,真是让人困扰。
  •     为什么大家都说列文森是天才,而我不觉得呢
  •     列文森的经典著作
  •     "历史学家知道自己站在流沙之上,并且他知道自己必须站在上面。"虽然只能对列文森的思想略微领会一二,但他作为历史学家深厚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存在感令我非常钦佩。p.s这版本的翻译实在拗口之极。
  •     按老师的说法,翻译太业余了
  •     这个译本不好的啊,现在已经有新译本了
  •     好书, 被现代化科学淘汰的儒教和基督教
  •     出闲置前总算读了一遍,总感觉列文森评论的是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中国,因为有隔,而从这个蹩脚中文译本能读出字字珠玑也是醉了,五星评论一堆,还包括江绪林,摊手。。。
  •     : B222/1204
  •     经典就是经典。儒家文化的衰落和与之相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衰亡部分,分析的太精辟了,视角新颖,很多都是作为中国人的自己没有想到过的。很多状况现在仍然存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好书,文字还很优美。
  •     难读
  •     好白菜都被猪拱了。
  •     美国汉学的“原典性”著作,如今看来颇似“小说”。
  •     如果王阻碍了人怎么办,金枝
  •     16年下班年所读现在集中标记下 书还是很好的 略做笔记
  •     立论诡异,散如珠玉,
  •     这已经是我读他写的第二本书了,还是提不起兴趣,这很罕见。空洞绝对的评价,缺失事例的佐证,让人读着难受,不像是历史。可是为什么这个人居然会被称为是“天才”呢。。。
  •     借阅
  •     随便翻了翻,没什么深刻印象。
  •     翻译的掩盖原著之美
  •     史坛莫扎特之三部曲。(中译本绪言部分被删)
  •     隔。 倒是提出不少真真假假的问题
  •     读了《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部分,在今天看来漏洞百出,已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     心在滴血。我们的历史记忆已经受到“博物馆待遇”了吧,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     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读第一卷时给我的惊艳感。
  •     这本书,或可以成为列文森俯视费正清的理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