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礼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100069090
作者:[法] 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页数:154页

章节摘录

一个社会类似于一幢分成若干房间和走廊的房子。某社会文明形式与我们所处社会越接近,其内部结构划分就越精细,而互通之门则越宽敞。反之,在半文明社会,每个区段都被精心隔离开,相互过渡必须经过一定形式和仪式,其方式与上一章所论述之地域过渡礼仪极其相似。每一个体或群体,在没有通过出生或特别获得的手段而具有进入某房屋的权力,并立即成为该区段之常规成员前,是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这种隔离有两层意义,或分开或合并在一起:该个体很脆弱,因为他处于特定群体或社会之外部;但他也很强大,因为相关群体之成员构成世俗世界,而他处于神圣范畴。因此,处于此状态之群体成员便可杀戮、抢掠和虐待一个陌生人而不经仪式,①同时其他成员惧怕他、恭敬他,视他为具有超强力的生灵,或施用巫术一宗教之法以防御他。陌生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神圣的,具备巫术-宗教性力量,并拥有超自然之仁慈或邪恶力。这一事实已被反复提及过,特别是在弗雷泽②和克劳利③的著述中。他们都认为这种礼仪的起因是陌生人因其出现而受制于巫术-宗教性之恐惧。

前言

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很遗憾,人类学的这种研究路径在中国还是很冷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民族国家都要培育一个号称“社会科学”(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的专业群体。这个群体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被期望扮演多少不同的角色,都有一个本分,就是把呈现“社会事实”作为职业的基础。社会科学的分工比较细密或者说比较发达的许多国家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扎进社区里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这就是“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志”的基本含义是指对异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记述,希罗多德对埃及人家庭生活的描述,旅行者、探险家的游记,那些最早与“土著”打交道的商人和布道的传教士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们关于土著人的报告,都被归入“民族志”这个广义的文体。这些大杂烩的内容可以被归入一个文体,主要基于两大因素:一是它们在风格上的异域情调(exotic)或新异感,二是它们表征着一个有着内在一致的精神(或民族精神)的群体(族群)。

后记

能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译成中文,可谓是圆了一场梦。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接触民俗学时所了解的“过渡礼仪”概念到今天所理解的这个理论模式,走过一条曲曲弯弯的路,但真实体现了我对民俗学的探求。也许是“缘分”,我的博士论文很大程度上依据了《过渡礼仪》。几年前,我开了一门课,“华人社会中的过渡礼仪”,英文译本的《过渡礼仪》自然是首选课本。后计划依此题写本有点民俗学味道的书。然而,在罗列不少资料,又加人海外华人散居民的礼仪生活后,再试图以“过渡礼仪”模式作些分析时,才忽然发现英文译本中的transition(过渡)竟然失去了法文中marge(边缘)的意思。惊叹自己多年的误解之余,追溯起人类学与民俗学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对此理论模式的反应。令人遗憾的是在整个学界,无论中外,对“过渡礼仪模式”的理解几乎都是基于英文译本,且对其中失去的“边缘”意义几乎无人重视。2005年夏,我有幸与国内一些民俗学界同仁交流,谈到此问题。2006年春,承蒙中国民俗学会主席刘魁立与秘书长高丙中之邀,我在中国民俗学第六界代表大会上与同仁就“过渡礼仪”与“边缘礼仪”作了些探讨。期间,与高丙中不谋而合,决定将《过渡礼仪》译成中文,列入他正主编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随后我在本校又组织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礼仪活动”会议,来自国内外的有关学者对“边缘”问题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愿这个中译本能为国内的有关学者提供一个有利当前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途径。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阿诺尔德·范热内普 译者:张举文 丛书主编:高丙中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1
第一章 礼仪分类2
世俗世界与神圣世界;个体人生阶段;礼仪研究;泛灵论学派与感染论学派;动力论学派;礼仪之分类:泛灵性与动力性,感应性与感染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直接性与间接性;过渡礼仪模式;神圣之概念;宗教与巫术
第二章 地域过渡13
前线与边界线;过渡之禁忌;神圣区域;门、门坎、门梁;过渡之神灵;进入礼仪;奠基祭祀;启程礼仪
第三章 个体与群体22
陌生人境况与特性;陌生人之聚合礼仪;共餐;作为聚合礼仪之交换;兄弟结盟;问候礼仪;性交聚合礼仪;陌生人之安宿;旅行:分别礼仪与回归礼仪;收养;主人之改变;争吵、血仇、和平
第四章 怀孕与分娩34
回避、禁忌、预示与感应礼仪;处于边缘期之怀孕;再结合礼仪与社会地位恢复;分娩礼仪之社会特征
第五章 诞生与童年41
脐带切割;诞生前胎儿位置;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印度、中国;命名;浸洗;向日月敬献
第六章 成人礼仪51
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割礼;身体肢解;图腾氏族;巫术一宗教性组织;秘密社会;政治社会与战争;年龄段;古代神秘礼仪;共同宗教:浸洗礼;宗教派会;圣女与神娼;阶层、等级、职业;神父与巫师之神职授予;酋长与国王之加冕;革除与排除;边缘期
第七章 订婚与结婚87
处于边缘期之订婚;构成订婚与结婚仪式之礼仪种类;婚姻之社会与经济特征;处于多妻婚与多夫婚之边缘;分隔礼仪:视为掠夺婚或强奸婚之礼仪;特定性交团结礼仪;基于父母之团结礼仪;本地团结礼仪;分隔礼仪;聚合礼仪;边缘期之长度及其意义;集体婚礼;结婚仪式、收养仪式、加冕仪式及成人仪式之相似;离婚礼仪
第八章 丧葬·107
分隔礼仪、边缘礼仪与聚合礼仪在丧葬仪式中之相对重要性;作为分隔礼仪与边缘礼仪之祭丧;丧葬的两阶段;此世至彼世之旅程;死亡过渡之地域障碍;向亡者社会之聚合;冥世构成;古埃及亡者之每日复生;冥世之众多;不符合冥世常规之死亡;再生礼仪与轮回礼仪;为亡者下葬、建坟或墓地之礼仪;分隔礼仪与聚合礼仪之列举
第九章 其他类型过渡礼仪121
可单独考虑之若干过渡礼仪:1)头发;2)面罩;3)特别语言;4)性行为礼仪;5)鞭打;6)首次;年令仪式、季令仪式、月令仪式、日令仪式;死亡与再生;祭献、朝觐、发誓;各类边缘;古埃及对应之仪礼体系
第十章 结论137
索引142
附录:部分术语译名对照表150
译后记·153

编辑推荐

《过渡礼仪》: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过渡礼仪》主要内容简介: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的事件,往往会以过渡礼仪来加以标识。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所提出的过渡礼仪之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模式,及其对各阶段象征意义的分析,使此模式已成为民俗学的一个根本理论,也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行为的一个经典概念。
这部首版于1909年的著作,对仪式机制和人类行为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和意义深远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所评价的,“也许可以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性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一经典研究。”

图书封面


 过渡礼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针对学界对Gennep理论的认识都基于英译本而造成的意义缺失进行了补充,即隔离--边缘--重聚合三阶段中,第二个阶段不仅仅是transformation的一个过程,而是有一个处于结构之外的边缘状态。明白这一点后,再看Turner的Ritual Process就会容易得多。不过中文翻译的文字相对不是很通俗,刚开始读还是花了一点时间适应。。。o(╯□╰)o
  •     纳维人说每个人都出生两次 “纳维人说每个人都出生两次,第二次是你在族人中取得永久地位的时候”,当奥马地卡雅部落公主妮特丽用白色颜料,为人类的阿凡达战士杰克·萨利全身绘上图案时,杰克心中默念着这句话走入了奥马地卡雅部落的议事厅。 “你现在是奥马地卡雅部落的新成员了,是我们族群的一部分”,酋长说完这句话将双手按在杰克的肩上,接着是公主,部落的女巫,地位较高的成员,所有成员,都将手按在他的肩上,层层叠叠,如水波绽开———经过这个仪式,杰克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艰难考验后,终于成为奥马地卡雅部落的一员。 不知杰克·萨利的扮演者,或是《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否想到过,这个仪式,有一个标准术语:“过渡礼仪(L esR itesdePassage)”。这个名称来自法语,它的发明者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一位叫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法国学者,尽管他有一个荷兰语名字。实际上,这个术语就来自范热内普的同名著作《过渡礼仪》。范热内普第一次出版这本书距今也已有101个年头了。译者张举文先生的“代译序”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倘若一本小书在沉默了五十年后被译成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百年之后又被译成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这会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前者指的是1960年代出版了英译本,2010年末出版了中文本,这么漫长的跨度,一则说明这本书的影响深远,当今最著名的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评价《过渡礼仪》:倘若建立民俗学家名誉榜,范热内普无疑居首,因为“公平地说,民俗学分析著作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没有一部可超过这部经典研究”;二则“酒香也怕巷子深”,深到透过一个多世纪才能闻到香味,那么我们下面来看一下,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过渡礼仪无处不在 “我的女儿,你要教他,像我们一样地说话和走路。……决定了,我的女儿会教给你我们的生活方式。……好好学,杰克·萨利,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你这朽木是否可雕了。”误打误撞进入奥马地卡雅部落的杰克,幸运地逃过一劫,反而获得了女巫给予的机会,让他学习当地部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看他有没有与部落和谐相处的可能。就这样,杰克开启了他的“礼仪”之门。我们生活中的礼仪/仪式,无处不在,“在任何社会中,个体生活都是从一年龄段到另一年龄段,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之过渡。凡对年龄和职业群体有明确分隔的社会,群体间过渡都伴有特别行为……此类行为皆辅以仪式”。 不仅如此,范热内普还指出,“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从一社会地位到另一地位的过程被视为显示存在之必然内涵,因此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之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件事都伴有仪式……”很显然,这些仪式的作用在于使“整个社会不受挫折或伤害”。 可以想象,神圣的过渡仪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合法性”,漫长的婚礼与仪式化的步骤,确保了通过仪式的新人之间,从不同而独立的两个人,合法地组成一体,获得了被认可的持久关系:他们的关系是有益而非“有害”社会的,这还影响到由此诞下的孩子———经过仪式的“合法”婚姻生下享受各种权利的孩子,而反之,没有经过仪式而来的孩子,则要承受“私自生下”的文化偏见。 “过渡礼仪”不论长短,不仅赋予神圣性,还能标志人生的阶段,怀孕与分娩、诞生与童年、成人仪式、订婚与结婚、丧葬等等,都充满了仪式,并靠仪式来划分———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仪式就有过渡的作用,只要是过渡就离不开仪式。 比如“进入新家庭而解除与先前氏族和家庭关系之聚合礼仪”,这种以收养过程为代表的礼仪中,“氏族所有人都聚在一起,男孩父母说,因邪恶行为,你曾为犬子,而此时,因善良行为,你是某某之子”,在这个过程之后,就将开始对男孩的严酷考验,于是,“杰克·萨利,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你这朽木是否可雕了!” 成为他们一员的最后一步 通过杰克的视频日记,我们得以了解他在接触纳维文化过程中接受的考验:学习行走,学骑六足马,“我们每天循着山径,找寻水坑的迹象,捕捉着细微的气味和声音”,学习在树林间跳跃、攀爬。最重要的课程,是学会驾驭伊卡蓝翼兽。不管多么艰难,只有一步一步实践,才能“通过”仪式。 “我得完成这件事,就差一件事。仪式!成为他们一员的最后一步。如果有了仪式,我就是其中一员了”,当公司部队指挥官让杰克离开潘多拉星返回地球时,杰克别无所请,惟愿让他留下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所有仪式/礼仪中,最重要也最复杂,最具有戏剧性的就是“成人仪式”:“经过身体切割的个体,通过分隔仪式与普通人隔离(这正是切割、穿刺等行为背后之本意),并自动将其聚合入某已界定之群体”。这是世界各地许多文化中有关成人仪式的“割礼”。而对于大多数部落社会来说,要想加入成人世界的年轻人,将被“视为已经死去,直至度过此阶段”,“他可以遵行积极教导:学会遵守部落规定、目睹并学会图腾仪式、背诵神话等。最后的行为是一次宗教仪式,其高超是因部落而异的肢解行为(如拔掉一颗牙齿、切割阴茎包皮),使新员永远与成人相同。” 对于杰克来说,体验了所有的考验和课程,学会了所有“部落规定、图腾仪式”,最期待的当然就是最后的仪式,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真正成为奥马地卡雅部落的一员。范热内普的研究启发了至少两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和玛丽·道格拉斯,后者因此写作了《洁净与危险》一书,过渡礼仪划分了世俗与神圣的世界,使人们从仪式前的危险与不可接触,变成了以后洁净与可接受的人。 于是,在杰克完成“仪式”的当晚,他才有机会以一个正常、可接触的纳维人的身份与奥马地卡雅公主妮特丽,在灵魂树下共沐爱河———一方面,是因为杰克经历仪式之后,已经不再是个“外人”,成为一个“安全”的本族人;另一方面,仪式也给予了他在文化中的“成熟”身份。范热内普先生的“过渡礼仪” 尽管成为了奥马地卡雅部落的一员,但随着矿业公司的背弃,杰克又失去了他的纳维人身份,他不再被信任,不再被接触,他已经遭放逐。现在,为挽救一切,挽救纳维文化,挽救他爱的纳维人,他需要再进行一个仪式,一个加强版的神圣仪式。 当杰克骑着魅影“狮鹰翼兽”从天而降,缓缓划下时,他已经不是人类制造的阿凡达战士,锅盖头士兵杰克·萨利了,他以“特鲁克骑士(魅影骑士)”的身份再次获得了纳维人的身份,从一个被放逐叛徒,成为神圣战士,因为他通过了“狮鹰翼兽”的考验,再次完成了这个“过渡礼仪”,领导着纳维人的抗争———范热内普先生的理论再次拯救了男主角。仪式的作用在于不断提醒社会成员,生活阶段一个个彼此更替,新陈代谢。“无论对个体或群体,生命本身意味着分隔与重合、改变形式与条件、死亡以及再生。其过程是发出动作、停止行动、等待、歇息、再重新以不同方式发出行动。”每个被过渡礼仪分隔的阶段,既是过去的重新开始,又是更进一步的发展,生命的过程“要不断逾越新阈限:季节、年月或昼夜之交;诞生、青春期、成熟期及老年之变;死亡与再生之转换”。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各种过渡,有些长,有些短。按照译者给出的评论,尽管现在范热内普被视为结构主义的先锋、法国民族志学的创始人、法国民俗学大师,“其著作构筑了19世纪末的民俗学著作与当代民族志学著作之间的枢纽”,是欧洲民俗学研究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然而,“范热内普学术思想和著作在他有生之年,即整个20世纪上半叶,在法国,乃至欧美学界始终处于‘边缘期’”。他唯一一次在大学教书的机会是在瑞士的纽沙特尔大学任民族学系主任,并改建了博物馆。 他一生经整理出版的作品达437篇,而《过渡礼仪》(1909)无疑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可是,在涂尔干年鉴学派主导的法国学界,他始终出于边缘地位,该书出版后,直至1960年英文译本发表,几乎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而其真正重获应有的荣誉,要等到20世纪后半叶。如果仅从谋求学术界“职位”的角度来看,范热内普先生似乎一生都在经历他的“过渡礼仪”,然而正是这段漫长而艰辛的“过渡”塑造了他一生的学术成就,他所经受的考验,与克服考验所展现的毅力,对学术不倦的追求,无愧于自由的思想和“欧洲民俗学研究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称号。 某个时刻,他已乘着“狮鹰翼兽”从天而降,完成了神圣的“过渡礼仪”。 □ 张经纬(人类学家,上海) 版次:GB18 版名:南方阅读 南都推荐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3-13http://gcontent.oeeee.com/6/e0/6e007f295ed3142b/Blog/cfd/bdcf25.html
  •     虽然在范热内普这本小书里没有从未提到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的名字,但从神圣与世俗世界的划分,个体与群体、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周期性等等方面来看,无一不受到涂尔干社会学思想的深切影响,只是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生仪式的研究中,。范热内普在研究比对了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中的仪式之后,提出了“过渡礼仪”的模式 即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过渡仪式的功能,就是通过仪式行为,完成个体在社会之中角色的转变。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理论(宗教):11泛灵论(人格化理论)与动力论(有关mana之非人格化理论)|实践(巫术、礼仪):4感应性礼仪(rights sympathiques)与感染性礼仪(rights contagionnistes)8直接礼仪、间接礼仪8主动礼仪、被动礼仪(禁忌),后者须伴随前者|10过渡礼仪:阈限前礼仪/分隔礼仪-阈限礼仪/边缘礼仪-阈限后礼仪/聚合礼仪
  •     经典不必废话,想说也说不出啥来,没嗨点。副标题为“门与门坎、待客、收养、怀孕与分娩、诞生、童年、青春期、成人、圣职受任、加冕、订婚与结婚、丧葬、岁时等礼仪之系统研究”,萌得欠揍。译者专业,详细术语辨析备考,汉语故作古奥,略别扭。
  •     与维克多特纳连着看
  •     应该是读过的第一本人类学专著
  •     现在感觉“冥河”在传说中的普遍存在是蛮正常的。
  •     [PKU/E2-1]K891.26/25
  •     经典就是短小精悍 回味无穷
  •     有时间要再读一遍,这次只读了丧葬礼仪的部分,写的很是透彻。
  •     薄薄的很好读
  •     据我浅薄的知识来看,是讲任何习俗里都有过渡礼仪吧。
  •     半天时间看完,好麽
  •     分隔-边缘/阈限-聚合
  •     之前没意识到地域过渡也算~
  •     與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儀式》同時代的偉大作品……通過儀式……使教徒由世俗世界進入神聖世界……儀式的角度才是透視宗教的最好窗口……經典。
  •     “凡是通过此地域去另一地域者都会感到身体上与巫术-宗教意义上在相当长时间里处于一种特别境地:他游动于两个世界之间” 现象学意义上的视域?
  •     看了一半,发现这个书介绍了一点民俗礼仪其他就没有了。。。
  •     出版于1909年,但很像现在的风格。
  •     书比较有启发性
  •     再读一遍吧
  •     为了毕业论文很认真的学术了一回
  •     读完缅甸高低诸政治体系,里面关于理念和事实的分析,利奇质疑神圣与世俗实际上是学究的划分。然而从《过渡礼仪》中,神圣与世俗实际上应该是普遍存在于人心中的二元对立,所以才需要中间状态和仪式过渡
  •     过渡礼仪普遍存在于各个社会中,发生于个体从一个情境转至另一个情境,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时,又分为分隔仪式、边缘仪式、聚合仪式,如何分辨边缘的存在,是此理论运用的关键。全书论述太简略,翻译不错,但风格有点诡异…
  •     商务印书馆的这一套都不错,建议一读。
  •     旁征博引但略微欠情趣,估计是字数太少!
  •     如果写文需要设定一个比较原始的世界,可以参考一下这书
  •     保佑我写出来- -
  •     不失为一本好书,一种成功理论。
  •     观点鲜明,材料翔实,但就现在看部分论述抹杀了仪式的多样性,不过理论与经验的对立永远是人类学的一个痛
  •     读此书让我充分理解了演绎,从一个论点节节铺开,展现的确实人类日常生活的关键时刻。受益匪浅。
  •     阈限后的回归,重要的是身份认同。书本身细致却不乏味。
  •     结构主义要来了~~
  •     一百多年前的书,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已经不新颖了,翻翻第一章、结论和目录就好
  •     翻译得不错 内容该咋评论捏?
  •     五星给汉译人类学名著系列~这一套书整体的水平都很高。
  •     为我们提供一种研究方式。
  •     强调的是身份的构建和认同机制,无非是强调人生时空维度的活态。【Rites of Passage】作为“阈限理论”的源头,加入“过渡”与“边缘”问题来充实仪式过程,并强调了两者的差异。此外,作者对很多小型仪式细节的分析实在是精到!在序言中译者提醒我们这一理论不仅仅适用于“生命/人生礼仪”,也适用于庆典,这一观点修正着实必要。除此之外,还有利奇、特纳和李丰楙。
  •     过渡礼仪模式
  •     早怎么没买,又薄又好看。 都是大陆的,译名都不一样。那个Gen到底发什么音
  •     分离,边缘,聚合;人生就是一场过渡礼仪。
  •     略没条理啊= =
  •     四星半。”寡妇的守寡期,据说与死者游魂之旅相呼应,直到亡魂聚合入神圣之祖灵或轮回再生才结束。“所以守寡(or戴孝)太久其实是不友好的行为……丧葬礼仪让人低回不已啊
  •     这个系列的封面设计不大好,条纹,看着眼花。
  •     理论高度
  •     看另一本书介绍“过渡礼仪”觉得有意思,才找来看的。关于分隔、边缘、聚合三种仪式的区分很有见地,用来分析一些社会礼仪现象很有说服力。但其中关于民族志的一些记载,就不是我感兴趣的了。总之,这个理论框架还是很有用的。
  •     感觉“形式主义”有它存在的道理。中间介绍仪式的部分略零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