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回憶錄

出版社:李敖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年11月
ISBN:9789575100742
作者:李敖
页数:467頁页

作者简介

李敖有他獨特的做人方式。他性好扶弱抑強,主持主義,霹靂手段,菩薩心腸。他在窮困時候,一頓頓餓飯幫助老師;他在富有時候,一把把鈔票支援難友;他在坐牢時候,一篇篇文章搶救奇冤異慘的死魂靈。李敖自詡他是頑童、是戰士、是善霸、是文化基度山、是社會羅賓漢、是俠骨文章大家。李敖說:「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以自空一切之人,做手不停揮之事,朝夕不保,死生以之,這樣的怪傑,天下還有嗎?(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李敖回憶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作者交流,书的结构,作者的态度,语调等等,如果埋首去读,就像作者跟你讲故事,其中积极、激昂,或者消沉、落寞,仿佛身历其中,跟着故事曲折起伏前进。李敖这本六十二岁写的回忆录,用他自己的方式(激进而客观)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其中的恩怨情仇、波澜起伏仿佛在李的脑海中再现,并且呈现给了我们。读它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融入他当时的年代,也被他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不容我置疑,仿佛人的一生就要如他那般,英勇奋斗,不论前进时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敢做敢当,一如既往,一往无前。他经历了少年的“暴得其名”,青年的迷茫,壮年的激进,然后是激进后的“坐牢家”,出劳后的继续斗争。他的奋斗史和叛逆史从他拒绝加入国民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其中经历过的困苦和看见过的人间百态,使他感到更应该说自己的话,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继续奋斗。他说,人生的目标应该是,找到真理并且勇于维护它。我想,这正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李》要传递给读者的初衷想法。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他写了这么多书,精简成一句话:“他开了风气之先,谁来继承他的风骨?”
  •     大师,斗士,致敬!
  •     李敖开启 文人言政的先河,你玩笑了。
  •       知道他因为看过他主持的节目,
      觉得他是才子因为看过他的<<就差一点>>,
      失望于他是因为他的狂妄,,,,,,,
      止于他, 那是因为看了他的这本自传,
      ---对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或者为人处事的观点很不认同.
  •     写的很详细,印象最深的是开头介绍他出生的那一天世界发生的大事件~
  •        大师李傲,我的神!!
       读此书犹如和其本人聊天!!真正的勇士是这样走来的!!!!
      当今没有人能像他,也不会有人像他!!!
      精神领袖!!
  •     李敖
  •     不错
  •     也当是奇人的一段成长记录
  •     “我跟着你从同一扇门里进来,却不能再跟着你从另一扇窗户里出去,因为我,我已经跟丢了。”对吧,李敖!
      
    不仅有李敖模式。。
  •     敲了辜振甫一笔,买了个商铺,从此经济上立于不败之地。
  •       
      
      文人介于或波及于政治,看来是文人所曾有过的最大之悲哀了。这时还可以想到李敖,李敖也用其较为独特的白话文创作把其丰富的斗士经历推入及至,其用性的观念来阐述政治更是开了中国文人少言或不言政治的先河,其雄踞睥睨文坛的样子看来似乎更无人所及。作为这一位长期不啻于政治的李大本事近日却颇为上眼,先是一部《北京法源寺》意欲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闹的沸沸扬扬不说,但是另一条消息却足以让海内外所有喜欢李敖或者鄙夷李敖的人为之动容或者再欣然一笑,看来我们这位尊敬却又不得不暗自佩服一向又喜欢在文坛上掀其浩风巨浪著称的“李大教主”这回又该出什么新招以享国人呢?那就听好了。
      
      报纸不是今天的,消息却又是足够真实的。李敖一不小心便作为新党的候选人涌入台湾竞选“总统”的行列,看来我们这位自称与老子源本同宗意欲老子一样开山立派的李敖这回是痛下决心以身殉于本不喜欢的政治了。虽然到了最后一出闹剧终于吵吵嚷嚷一方唱罢一方又粉墨登场,或许这种所谓走过场式的选举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其实李敖的许多文章都不厌其烦,的给以阐述并且可以多处证明。明知不可为而执意为之,似乎这次李大教主横下决心有意来趟此混水了,所以我也有必要感到惋惜,看着那么大的一个活人或者可以说成不拘于物的活人刚在台上打了一个颤颤的照面,似乎还被镁光灯偷吻了一下转眼就被拉扯到了台下,我的心里便不由暗暗感到惋惜,并且不止一次地希望这只不过是李大才子偶尔头脑发热即兴表演疯狂潇洒走一回之外,所能够握在手里的另一个命题就是但愿他不要成为所谓政客手中传送的玫瑰,这当然包括在他的那些文章还没有完全离我们远去的时候。
      
      但是我天生就不善于相信或取信于别人,何况这位名盖冠华的李敖就根本没有必要做到人人非要相信不可的境地。但是我还是不敢妄言相信,只是还有所保留有所期待,这或许还应该有一些约许的悲哀。当这一头只剩下这一头令我们怀念的猪(因为另一头是王晓波,因为他死了)又该离我们远去说再见的时候,我们所能余下所能期待的还会再有什么呢?
      
      
      文人自弃于世,或者借一两杯淡酒邀满窗明月自娱自乐全然相忘于江湖之外,这是古来文人最容易做的也最容易说不上新鲜的事;当然还包括更多的文人忙忙乱乱挤身于声色犬马蝇营狗苟之间,整日做些不容忽视的怪梦;更不用说其中还有一些躲在专权阶级的宝座下面匍匐前进进一步将自己骨子里一些还在发痛发颤的东西完全抹杀掉。文人相轻,文人自贱,都是自古有过的事,如果再说下去未免掉进另一个话题的范畴之内,就象我有时使自己置信于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的话一样,读书越多越反动。
      
      置信或者再让自己坚持着相信,当然应该还有所保留一些适当的疑问,但这句想起来分量还不算太重的话(因为还没有收入红宝书里面)于是也就给给历代文人送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帽子。历代政治之祸文人也逃不了在里面推波助澜相互勾心斗角的逅病,当然如陶潜一般种两块薄田自耕自娱的过日子,却又似乎是每个人清醒着而又不太甘心做的事。
      
      总想对社会有所期望有所帮助再有所提高,或许大多数文人都怀着这样一个匡世救人的宿愿来立身尘世的,但现实又是那么的灰暗那么的让人绝望,于是难以置信心灰意懒者有之;心生艳羡改衔易辙者有之;屈身奉世匡名扶危者有之;这当然少不了有一些始终不信砥柱中流笑看滔滔江水的约许几个人,他们大概可以归为专权制度下的“逆子贰臣”的范畴,而李敖无疑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个。
      
      再仔细想一想这一些或许全都会是希望,一些思想上的“叛逆”作为一种力量却也最容易促使社会自醒而又使其进步的。
      
      
      这时便容易地想起曾经看过李敖的一些书,直到真正拥有他的第一本书也就是那本李敖的情诗才发觉他的文笔确实不错。那时才想起自己在很早以前曾经读过他的一篇写给rose的杂笔,其行文中那种独特的感伤也曾经在那一段时间悄然触动我心中某一个不曾被人觉察的一部分,并且还记得其文中有几处自己曾经还是用彩笔重重地划了几道横线。那时然后再回过头来读他的诗,很显然地受了胡适老先生的影响,难免沾惹上了一些纯白话文的陋习,但细细一读到也涉笔成趣。这时再想起他曾经说过要稳居汉语写作的前三位,还自诩为老子的后人,总觉得他有那么一些莫名的狂傲,这都是还未曾真正接触他的那一些文章的时候呢。
      
      以后自己却又读了他的不少书,但是心中淡淡的影子却又是那么真实地保留了下来。然而李敖的书却又出的特别快,当然他的勤奋固然是少不了的。可自己在这方面却又是出奇的懒惰,不过一看见他的书总要强迫自己一股脑儿地读完,书还是读的十分地慢,有些是因为自己还不太懂,确实文字中所负载着的一些太深的沉重感不时地压迫自己的身心,让我从胸口里暗暗地掏出血来,至于感觉是一天比一天地好了。即使有时自己觉得他还是那么的狂傲,但很多时候我却把那作为文人不可避免地一种诟病渐渐包容并且忽略了,因为他毕竟是拥有地广物博的国人中为数不多的有思想、有智识并且还站的靠前的那么几个。
      
      所以我就有理由用来接受用来自己思考,并且自己也渐渐开始了怀疑。那段时间我于是也就用一种闪烁不定的目光细细地打量着在我身边不停游走着的人类,同样能够浮起的是我面部上太多夸张的不容忽视地看起来却又是十分恶毒的笑容,这表现在行动上以及具体事物之间就是太多的不喻和难以理解。
      
      但是自己又不太喜好政治,直到今天自己也总算能够在许多的期望和等待中继续积累自己那些还不太清醒着的见解,我也渐渐开始从人类混浊的呼吸中而不是从教科书上去触摸一些属于时代的质感,来继续关怀同样贴紧我们的历史如同感触到每一次阵痛开始着的日出。很多时候发觉自己很少很少地再能够读到他的一些文字了,他的文字则变的更加的难懂了,每一次当我看见他站在原地上转了无数个圈子,然后象一个神经西西的魔术师那样将许多看上去很美的政治名词抛来抛去,等了许久我们还是没有答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却又似乎紧紧地捏在别人的手里。
      
      想象着自己还是最终一言不发突然转过身去径直地朝一边走了,自己也便当然地采用一些“拒绝什么对抗什么不搭理什么”一类的话语来打点自己那看起来十分寒酸的门面,因为自己看起来似乎还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用来无所事事。
      
      “我跟着你从同一扇门里进来,却不能再跟着你从另一扇窗户里出去,因为我,我已经跟丢了。”对吧,李敖!
      
      
      每一个人到了最后并非完全是无懈可击的,所以多了一些看似明白的自知却又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过分地强求或许永远让李敖保持那份独特的而又极其浪漫的斗士情怀在这里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于是抹杀个人屈从大多数或抹杀大多数屈从个人不免就成了另一种专制。
      
      中国是一个偌大而又博远的国度,同样我们也应该有必要为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所以我们再带着几分批判着的良知似乎又很有责任地瞩目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那样专注的样子无非是想从每个鸡蛋上都细细地找出苍蝇侵蚀下的痕迹。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想到我们是应该为这与生俱来得幸福感到欣慰,所以我们无须太多的求全责备,只要我们还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活着。
      
      末了还是放开手,就让李敖成为他自己吧。地广人稠的中国腾出几个来以思考谋求进步根本是不需要太多的责难,如果人人都如批判者一样以一种均衡的面目出现那势必到了了另一个违背批判者原旨的境地,何况人人思考的国度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国度。
      
      所以当李敖随着街头巷尾的一些闲书小报被推上台面而吵的沸沸扬扬的同时,我们也无须太多的惊讶和失落而寄形于色。只要有这火种曾经燃烧并且留着,就够了。
  •       通过《李敖回忆录》阅过大师的大半生,自知没分量也无必要对其作评价——大有评说家和政治家在,因此这里我只是从他身上索取一些启发。
      
      一位出生在抗日战争的遗民,一位大半生在台湾寻求民主自由的战士,一位口诛笔伐的大师,“阅女”无数,对此他洋洋自得,无所顾忌——连笔锋不到的地方,也尽显其威力所在。天涯网曾列举李敖一生中七个“老婆”,还有不胜枚举的风流往事,确实连韦小宝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l 17-20岁时高中至大学,与“罗”的生死恋——遭对方父母反对,为此李敖曾服药自杀。
      
      l 28-30岁山居一段时间后,与王尚勤的碧潭情丝——王毅然留学,却为李敖诞下一女。
      
      l 30岁文坛崭露锋芒,与小Y的文学浪漫之梦——不打不相识,最后姻缘错失。
      
      l 33-37岁与小蕾的患难之交——爱情逃不过时间,李第一次入狱不久小蕾已作他人妻,结束了为期三年零七个月的恋情。
      
      l 42-47岁狱后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刘曾被李敖称为“知我最深,护我最力”的女人,但 1980年李敖抛弃“糟糠之妻”,而与胡茵梦结为连理。
      
      l 随后的三个月零二十二日的短暂婚姻,却使李胡结下了余生的恩恩怨怨,竟使李敖奔上了影视界,胡茵梦走上了文学界。
      
      l 1985年车站邂逅,李敖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李某五十八岁时得子,六十岁时再添一女。
      
      ……
      
      此外,少女H,主持人李明瑾,女生贺台英,育新,颜宁,“千日式交往”之安妮,有夫之妇“汝清”……性之所至连当事人都忘了名字。乍看大师的情路,跌宕起伏,自第二段恋情起,除在狱中分身乏术外,大师身边的女人就前仆后继。大师级挑女友标准,六字感慨“瘦高白秀幼”,据其自称:他最后一个恋人是八四年的,那时他已是六十八岁高龄。
      
      前几天看到一篇转载文章,说女人的第一次最容易栽在三种男人手上:一是白脸小生,二是小混混,三是文艺青年。不同时代审美标准不同,李某是否帅就见人见智。几幅照片下来,二十四岁入伍训练的李敖煞有几分小混混的姿势,两入狱更增加了不少江湖味道——均掩盖不了其在杂志报刊上所向披靡的倜傥豪气。
      
      每被人问道谁是其心中最爱的女子,李敖笑而不答。难道天下才子只剩风流无真心?
      
      胡茵梦谈及李敖的性爱观,曾指出李敖怀有“唐璜情怀”——即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抛弃一个。于我看来,使李敖恋爱观发生重大变化的是他的初恋,非同一般的恋爱经历却是其致力革命事业和追求真理的使然。
      
      话说初恋期间,李敖与“罗”书信甚多,一个月下来不见面,李便以情书表心迹。最长的一封多达83页,是与后来者往来所不及的。初恋后以失败告终,李敖归咎主要原因是他当时穷,次要方面李敖坚持自我的信仰而无顺从“罗”一家信宗教之意——这也是日后,李敖追求真理之余,不忘“有勇气,不怕孤立,都得有它的支撑力量”经济理财的原因,而爱情之于真理,李敖的信仰和执着却丝毫不含糊不让步。
      
       “罗”被李敖这样描述“她的字迹秀丽、思路敏捷、聪明过人、读英文诗,三四遍即能背诵;我生平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明、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两人分手之夜,她把内裤送给我……”这番话李虽极尽写“罗”方方面面有渲染初恋美好之嫌,但侧面道出罗在李心中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其次内裤正是大师性之所至之乐也。
      
      而这场初恋使其“遭遇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之后便是饱服安眠药,洗肠才得以逃生。于是李敖得出一个失恋后复原的重大结论:“其实,度过的根本方法不在励志自勉,而该赶紧李代桃僵、赶紧以新的情人取代旧的,一如桃子没了,解决之道不是励志自勉桃子多不好吃,而是赶紧吃起李子来,有李子好吃,自然对桃子有抵抗力,不再沾恋。”
      
      可见,初恋告终是李敖恋爱观的转折点。其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的潦倒,更使得失去至爱的他慨叹“在历史系的四年,其实是我一生中最不满意的阶段,我缺乏令我折服的友情,缺乏稳定的爱情,缺乏经济能力……依靠别人的,那是‘世俗的我’的沼泽,绝非‘理想的我’的处遇”。自此,李敖便展示丰富多彩,狂傲不羁的人生。
      
       初恋使得李敖成不了小情痴,反而做成了大情圣,而遵从那种不断吃李子的精神。其次他在情路上不断取不断舍也是他不走世俗道路的一个侧面。1979年他的一篇杂文《奇情与俗情》中写道:“‘俗情’的标准是‘尽’字,‘奇情’标准是‘舍’……‘舍’是一种智慧、达观、艺术、决断的结合,它的特色之一是常把‘进行式’转变成‘过去式’……‘舍’是速决,是早退,是慧剑斩情,是壮士断臂,是为而不有,是功而不居,是浓抹处淡妆,是无情处有情。”而诗作《只爱一点点》,《然后就去远行》,《把她放在遥远》就把这份奇情表现得淋漓。
      
       回忆录前程部分李敖随意谈“性之所至”之事,已是站在一个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境界。这般恋爱观非一般人能了解:“真正此中高手,不是‘无情’,而是非常‘有情’、‘多情’的。只是高手在处理爱情态度上,非常洒脱,得固欣然,失亦可喜……这种与女人推移,而不滞于尤物的洒脱,才是惟一正确的态度。洒脱的一个重要关键是:高手处理爱情,并不以做到极致为极致。如果情况只适合‘少食多餐’、‘蜻蜓点水’、‘似有若无’、‘虎头蛇尾’、‘迷离惚怳’、‘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戛然而止的态度,也是一种极高明的爱情境界。”
      
      而这种极高明的爱情境界背后,我看见的却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年少的穷失去了初恋,两入狱又跑了几个女友,这是现实——妻子王小屯也只是刚好遇上“玩”累了要找归宿的李敖。大家看到情路风光的李敖,而背后的他何尝不曾挣扎和取舍?他的事业是凌驾在爱情之上,漏夜挥毫,独臂填膺,不畏强权不惧孤立地维护真理……
      
      所谓的孤独,马克思事业上总算有个恩格斯陪伴左右,而李敖始终孤身一人,更难找一个能与其事业奋战终身的女人(哪来床第交欢容易)——他树敌太多,致力事业已使其无法专注在一个女人身上,纵使一个一个的离开,而把在性之所至获得的愉悦转换成事业上的更大精力。性之所至的著作《中国性研究》中,都满载革命性的暗示。
      
      站在女性的角度,但愿这位英雄对每一份感情都是真心实意。
      
      
      
      PS:以“性之所至”作为切入写我看完的《李敖回忆录》感想,是不得为而为之。其一,本女子缺乏政治触觉,正义凛然的造词实在拿不出手。其二,以文章题目来混淆视觉,以示陋人的见解。因此无法从大我的角度入手,转而由小我处开刀,以解一些对初恋的迷茫——正确对待自己的初恋,这将影响每个人日后情路上的举动。可惜,写这么一点李敖,都写得我快要吐血了。
      
      其次李敖“善霸”的性格只能用在百姓和朋友身上,一旦将这般博爱至于女人——无疑留下的只有多情和女人们的余恨,尽管他说非多情而是“智者之爱”,这也只是站在他是一名大丈夫立场的自我吹擂。幸好李敖的理想并不于此,自命不凡不走小我的路,而把精力绝大部分致力于事业——或许正是鱼与熊掌的关系。
      
      此前看过罗某笔下《我所感知到的李敖》,实在使我惭愧,特此抛砖引玉。
      
      http://xiaoyou.qq.com/index.php?mod=blog&act=show&u=c265e4bd629300c5918c51d1d398c57d4a31378839443435&blogid=1261016031
      
      
  •     知音啊!以后要看未阉割版的
  •     高中时候连战访华才知道李敖其人 对他的三个印象:好色 嘴不慫 颇有胆识
  •     之前从语文老师那里 第一次听到李敖这个名字,真正读它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他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并且执着自己的价值观的人 ,这种执着有时候有点极端,不过确实也难得可贵。
  •     人人不思考,哪得了
  •     数错啦哈
  •     有一段 疯狂的读李敖
  •     六字感慨“瘦高白秀幼”,六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